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哲学思想录 | 狄德罗 |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的重要哲学著作。1746年在巴黎匿名发表。全书共62节,从讨论情感在人生活中的作用开始,进而讨论了宗教、上帝、神迹及宇宙论的生成问题。狄德罗在这本书里,是从自然神论的观点来论述问题的。他否定基督教的创世说,反对固定安排和终极论的观点,对天体演化有所预见。不过他仍然承认有神的存在,认为是神给宇宙以推动,使整个宇宙有计划、有条理,按照自然的规律运动起来。不过,神不能创造宇宙,它只能给人以慰藉,产生道德效果。书中把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起来,坚持以理论为指导,驳斥了神创说和神迹说,认为这些东西是有人别有用心的捏造,是不足为信的。狄德罗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怀疑论,认为信仰需要充分的证明。对无神论也取一种赞赏的态度。狄德罗的这种思想摆脱了神学的羁绊,鼓励人们研究自然,这是他唯物主义思想的初期表现形式。书中提出的这些观点,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反对宗教神学,宣传唯物主义,起过重要的作用。 本书中译文由陈修斋译,载于1956年三联书店出版的《狄德罗哲学选集》,1983年由商务印书馆再版。 |
最后的沉思 | 彭加勒 | 《最后的沉思》这部遗著收录了彭加勒在最后的科学生涯中就数学和科学以及它们的哲学所发表的九篇文章和讲演,其中包含着他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见解。 规律的演变一文就自然规律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空间和时间讨论了相对性问题;空间为什么有三对这个问题作了新颖的解释;无限的逻辑讨论了罗素的类型理论;数学和逻辑,分析了实用主义和康托尔主义对数学在逻辑中的作用的见解,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是作者临终前不久写的一篇评述性文章,论述了量子论及其应用,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观点;物质和以太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世纪之交物理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最后两篇伦理和科学及道德联盟论述了伦理和科学的关系,说明了科学在道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这些文章和讲演文笔流畅、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值得对科学与哲学有兴趣的读者一读,对从事科学史、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研究的同志,尤其有参考价值。 |
垮掉的一代 | 凯鲁亚克 |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叙述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主人公杰巴克作为一个切入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辐射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年轻人的心态。 书中的巴克时时刻刻想抓住生活的实在享受,只追求当下,实则他们的思想在绝对自由的躯体里得到升华,在美国战后的忧伤失望中,予以世人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也是当时美国“垮掉一代”的典型特征。这个剧本从文本与思想上都与杰克·凯鲁亚克的经典作品《在路上》相互辉映。 |
科迪的幻象 | 凯鲁亚克 | 《科迪的幻象》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篇幅最长的作品,被他评价为“一本充满青春气息的书”。该书用实验性的写作手法再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凯鲁亚克和尼尔·卡萨迪(即科迪)的旅行经历,并记载了二人多次真实对话。第一部分让读者了解《在路上》成书的缘起,第二部分是凯鲁亚克和 科迪之间关于垮掉派生活方式的对话实录,第三部分是凯鲁亚克以想象创作的二人对话,回忆了与科迪一起经历的旅行。该书是读者了解他们的观点互相对抗、碰撞的第一手资料。正文后附有艾伦·金斯堡对这部作品的细致解说与评价。 |
地下人·皮克 | 凯鲁亚克 | 本书包含《地下人》和《皮克》两部小说以及一篇导言构成。《地下人》创作于1953年,1958年出版,讲述了他与爱莲·李之间的跨种族恋爱。《皮克》1971年出版,讲述了小男孩皮克在相依为命的祖父去世后,前往纽约投奔哥哥,而后两人一同巡游美国的故事。安·道格拉斯的长篇导言清晰地勾画了凯鲁亚克的创作生涯及其在文学以及文化史上的地位,对普通读者较难理解凯鲁亚克特有的写作风格的成因和接受史,阐释地尤为详细。这篇导言对读者是很有益的,对出版者在更为充分理解凯鲁亚克及其创作的基础上宣传于读者,也会很有帮助。 |
巴黎之悟 | 凯鲁亚克 | 从蒙帕纳斯黑帮酒吧里风韵不存的法国女人到与作者同名的陌生法国“贵族”,旅程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令凯鲁亚克深深着迷,他认为自己从中获得了“垮掉的一代”眼中最高境界的人生体验:“顿悟”。全书秉承了凯鲁亚克一贯的写作风格,用天马行空的联想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写出了独特的旅行感悟。 本书被称为巴黎版的《在路上》,为凯鲁亚克后期的作品。小说以半自传体的风格、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去巴黎和布列塔尼探寻家族历史的十日之旅。 |
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 | 罗雪尔 | 德国旧历史学派的基础著作。罗雪尔·威廉著。第1版1843年出版。中译本第1版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朱绍文译。威廉·罗雪尔(WilhelmRoscher 1817—1894),德国经济学家,旧历史学派的创始者。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的高级法官家庭,曾在哥廷根和柏林大学学习历史学和政治学。担任过哥廷根和莱比锡大学的教授。主要著作还有《十六七世纪英国经济学说史论》、《德国经济学说史》、《国民经济学体系》等。本书由序论和4编构成。第1编总论;第2编国民经济;第3编国家财政;第4编经济学说史。在本书中,罗雪尔把历史方法第1次运用到政治经济学中来,为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但本书结构不严密,各编之间基本上是毫无联系地论述了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国民经济生活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幼年、青年、成年和老年时期);决定历史阶段发展的要素(主要是自然、劳动和资本);国家财政以及经济学说史等一系列国民经济学体系的问题。作者主要在历史方法上作文章。根据罗雪尔的解释,他的目的在于建立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体系,他要求读者“翻阅本书,将不致忽略贯串全书并成为它的基础的独特而严密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他认为历史方法“任何时候都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他的所谓历史方法就是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当限于研究现代的经济制度,而必须搜集大量的“历史材料”,认为可以从认识现代国民经济与历史的“类比关系中得到极为宝贵的启示”。对历史经济发展过程仅仅作纯经验主义的观察和描述,否定任何理论探讨的必要性。马克思称这种方法为“教授式的折衷主义空谈”。(《资本论》第1卷第110页) |
吉拉德的幻象 | 凯鲁亚克 | 凯鲁亚克的半自传体小说,展现了他在“垮掉派之王”标签下不为人知的温情一面。书中讲述了他年幼夭折的哥哥吉拉德生前身后的往事。之所以题做“幻象”,是因为作者把对童年场景的回忆与想象融合在一起,刻画了一个圣洁而敏锐的吉拉德形象:他短暂的生命中虽然承受着疾病带来的巨大苦痛,但他的智慧和品德却始终感染着身边的人。这一形象对凯鲁亚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发他对生存意义的深刻反思。 |
大瑟尔 | 凯鲁亚克 | 本书是凯鲁亚克后期的半自传体小说,主人公杜洛兹是一位作家,是“垮掉的一代”所崇拜的偶像。他受邀去加利福利亚的海滨胜地大瑟尔度假,希望能亲近大自然并远离那些狂热的崇拜者。可事与愿违,他看到的大自然让他有压迫感,他甚至幻想海浪拍击堤岸的声音是对他种种罪恶的抨击。酗酒过度的杜洛兹在经历一番疯狂的风流韵事之后,精神几近崩溃,这也使他对垮掉派的理想落败进行痛苦的反思。 |
梦之书 | 凯鲁亚克 | 《梦之书》是一本作者从睡眠中醒来之时匆匆记下的梦境集——它们全都是以顺其自然的方式记录的,没有停顿,就像梦里发生的那样,有时甚至是在作者完全清醒之前写下来的——我在小说中写过的人物在这些梦境中再次现身,出现诡异的梦境新环境下(对照下一页的人物表),他们继续演绎着作者一直在写的那同一个故事。 |
孤独旅者 | 凯鲁亚克 | 《孤独旅者》是凯鲁亚克一些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小说片段的合集,这些文字均关注这样一个主题:旅行。描写了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与凯鲁亚克以数字般的精确再现都市人的孤独。在他笔下,工业化社会中“单向度的人”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如机械一般准确。在这部松散的遗作中,“流浪者宣言”,制度、法律、婚姻都是人类因为害怕孤独而做出的无奈的选择;愤怒则是一种对此充满了进攻性和欢乐的力量;互助、友爱、平等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而商业、科技、管理都只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 |
特丽丝苔莎 | 凯鲁亚克 | 讲述了凯鲁亚克与墨西哥女子特丽丝苔莎之间的故事。特丽丝苔莎真实姓名是Esperanza,西班牙语意思为希望,凯鲁亚克将她的名字改为了特丽丝苔莎,意思是悲伤。一九五二年,凯鲁亚克来到熟悉的墨西哥城,遇到了特丽丝苔莎,她美丽善良,却吸毒成瘾生活潦倒,凯鲁亚克在交往中爱上了她,却无力帮她。三年后,他再次回到她身边,却发现她将不久于人世。当时正对佛教着迷的凯鲁亚克,通过与特丽丝苔莎和其他墨西哥瘾君子的交往,结合佛教思考爱情、同情和死亡的意义。他将特丽丝苔莎和天主教的关系同自己与佛教的关系相比较,试图更加理解佛教,也更加理解自己和生活。 |
玛吉·卡西迪 | 凯鲁亚克 | 杰克·凯鲁亚克追忆纯真初恋, 垮掉派灵魂人物再现青涩少年本真, 杰克·杜洛兹(即杰克·凯鲁亚克)是一位十七岁的高中田径运动员和橄榄球明星,在1938年的新年舞会上结识了大他一岁的玛吉·卡西迪,随即开始了这段纯真而感伤的初恋故事。凯鲁亚克用他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回忆着二战前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小镇的生活,讲述了他的初恋、他的成长、最初离开家的经历以及成为那个年代最具实验性的作家凯鲁亚克的过程。本书被称为“凯鲁亚克最温柔的半自传回忆作品”。 |
不中用的狗 | 海因里希·伯尔 | 《不中用的狗》中的11个短篇,是从伯尔遗著中精选出的珍品,均创作于1949年前,从纳粹上台、二次大战、战后饥荒到经济重建,每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都在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也可以窥视到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战争结束已经多年。那遥远年代的烟雾,伴随着这些短篇小说,再一次冒出地面。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战前一个年轻人崇高的期望和理想,他满怀希望,却在徒劳地反抗着当时的世界;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回忆和解释,恐惧与幻想,这一切恰好构成这些作品仍在蔓延着的活力。从文学方面看,一切都没有完结。 |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 | 罗素 |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发表于1940年。《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是罗素知识论的早期代表作,它从词、词性、句子、句法到逻辑命题,从事实、经验、认知、知识、意义、真理到形而上学,告诉读者应该如何提问。该书所涉及的两大主要问题即意义问题与真理问题,它们是整个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该书是一部探讨知识论问题的著作。罗素在书中区分了两种形式的知识论:第一种形式的知识论把人们的知识作为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并把它构想为有机体的一种状态,此种知识论着重研究作为有机体之一种特征的认识现象,以及人们作为有机体是如何获得可靠的信念的;第二种形式的知识论要求对人们的知识本身进行一种批评性的审查,这种审查主要在于确定知识的认识论的及事实的前提、构成知识的命题的逻辑顺序、信念与命题的语言表达以及知识与经验的关系等等。罗素在该书中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二种形式的知识论,也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论。 |
通货原理研究 | 佚名 | 作者是(英)托马斯·图克,该书主要讲述对皮尔法案的评论。1844年,当时的英国首相皮尔向议会提交了改进银行管理的《银行特许状法》,该法案试图将“银行业应当同对通货的管制分开的理论”付诸实行,它实际上强制执行的是可以称为银行券的“100%的准备金计划”。围绕着这一法案,被称为“银行学派”和“通货学派”的两个对立集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其实,这两个集团都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很纯的学派,每个集团内部都有很大的意见分歧。“银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图克外,还有富拉顿和吉尔巴特;“通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皮尔、托伦斯和奥弗斯东。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约翰·穆勒,都站在银行学派一边;但在实际工作者当中,特别是在英格兰银行的董事当中,皮尔法案却赢得了许多拥护者。这本《通货原理研究》就是对皮尔法案的评论。 |
醉男醉女 | 佚名 | 《醉男醉女》是戴望舒翻译的伊巴涅思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伊巴涅思的7篇经典短篇小说。伊巴涅思是西班牙近代伟大的作家和政治家,西班牙民主共和运动领导人,所以作品多为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人道主义思想充斥全书。 |
追帽子的人 | 佚名 | 《追帽子的人》是梁遇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英国小品文译作。收录兰姆、罗素、高尔斯华馁等英国大家小品文三十余篇,内容宽泛广博,从宇宙人生到日常琐事,任何事物都能被作为切入点,有时是简单地描述和记录,有时是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思考,小品文短小诙谐,读来轻松。《追帽子的人》 中选录的三十余篇,堪称小品文典范。 |
幸福的摆 | 佚名 | 本书收录著名作家、翻译家郁达夫翻译的多篇外国短篇小说,尤以德国作家R·林道的短篇《幸福的摆》引人深思,主人公华伦绘图立说,发明“幸福的摆”,自视为生路,而其实又是死因,颇具日耳曼特色。郁达夫以散文见长,他的译文也颇有散文连绵含蓄的韵味,而据译者本人所述,所选译的文章也都是自己及其赞赏和共鸣的文章。郁达夫对原文也是甄选*的版本,并在每篇译文后均有简短小记。读者从这一中英双语对照的小书中,既可以领略原文和译文的风韵,也可以感受名家琢磨译文的严谨。 |
善终旅店 | 梅特林克 | 《善终旅店》原名《比利时短篇小说集》,为比利时近代短篇小说精选集,由我国现代文坛著名诗人戴望舒先生精心选译。本书主要选译比利时的著名作家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用佛兰芒语写作的皮思、德林克、都散、倍凯尔曼、曷佛尔、蒂麦尔芒、克尼思等人,以及用法文写作的特各司德、梅特林克、维尔哈仑、德穆尔特、克安司、勒穆尼、海伦思等人的作品共20篇。每篇作品都堪称经典,抑或浓挚动人,抑或苍老简括,在平淡朴素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故事。 |
印度教与佛教 | 韦伯 | 对印度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着重大影响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崛起于印度的佛教,尽管曾经灿烂一时,终究仍如过眼云烟,在千年前即销声匿迹于印度大陆,然而本书的标题仍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反之,尽管中国至今角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佛教信徒的国家,韦伯在论述中国的宗教时,书名用的却是《儒教与道教》,其中也很少提到佛教,其道理何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为了便于阅读,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增添了许多译注,对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 |
绝笔 | 芥川龙之介 | 《绝笔》一书中收录了芥川《罗生门》《竹丛中》《鼻子》《绝笔》等短篇小说,芥川的作品更多关注社会丑恶现象,但很少直接评论,而仅用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来陈述,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
厨刀 | 季奥诺 | 《厨刀》是戴望舒在留学期间翻译的十二篇法国短篇小说。收录的季奥诺、阿保里奈尔等人的作品,小说内容多关注劳苦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这些作品都曾在20世纪世界文坛大放异彩。 |
自然史 | 布封 | 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共44卷,从1749—1804年陆续出版,最后8卷编纂工作,是布丰逝世后由其学生完成。本书“序言”中,作者批评了林奈的人为的分类法,说其过于简单和武断,指出林奈的无脊椎动物分类很不恰当,如把虾同昆虫列为一类。书中有12卷专论四足动物。作者通过对200种不同四足动物的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许多非常相似的特征,因此可能都从40种原始类型传下来,甚至它们可能全部起源于一对亲体。他说,如果这个论点成立,那末“大自然就能够从一个原始的类型发展出一切其他的生物种类来,这样设想应当是没有错的”。不过布丰所说的“发展”是指动植物都是从同一祖先“退化”而来的意思。作者从解剖学角度,论述了人与动物在结构方面的相似性,所不同的只不过是人的智力为其他动物所无法相比而已。所以人也应当作为自然一部分去研究。全书以丰富的材料描绘了一幅完美的宇宙图画,包括恒星、太阳系到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全书突出特点是有许多精美的植物图。限于当时历史条件,书中留有上帝造物主的词语。此书对后来的生物学家有直接影响。 |
艺术即经验 | 杜威 | 著名哲学家杜威写于1934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杜威一生著书甚多,但详尽论述美学与文艺的只有该书。从实用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杜威以审美经验说作为建构其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首先,他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审美经验,认为人的经验具有情绪素质,而情绪拥有内在的完整性和完善性,艺术的结构正是情绪特性的反映,所以,和审美素质一样的情绪素质决定了经验是审美的。其次,他用生物学中的平衡说解说审美经验,认为作为有机体的人在敌对的环境中有意识地与环境取得平衡与和谐,便是审美经验。由此,“经验也是艺术的萌芽”,艺术的本质就是生活中的审美经验,即是经验的高度集中,是日常事件、活动和痛苦经历所组成的经验的延续,是生动地再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另外,杜威从思想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上较正确地强调了想象在艺术思维中的重大作用,认为艺术通过想象创造出形象体系和艺术典型。总之,师承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艺术即经验》,侧重于对审美意识的生理学、心理学的解释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美国学理论的新自然主义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