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尼古拉·果戈理 | 纳博科夫 | 本书是纳博科夫较少为世人所知的传记作品。作者将读者带入果戈理的青年时代,浏览了他的早期作品,并提供了他收集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第一卷的详细评论。他还简短地评论了果戈理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外套》。在书中,纳博科夫探讨了果戈理独具魅力的写作手法,用他自己翻译的多个片段来证明果戈理无可挑剔的行文。他强调的并不是果戈理作品的情节,而是它们的风格,并且成功地展现了以讽刺著称的果戈理的另一面。 |
澳大利亚史 | 斯科特 | 《澳大利亚史》是“澳大利亚史学之父”欧内斯特·斯科特的代表作品。大航海时代的探险与澳大利亚的发现存在怎样的关系?澳大利亚为什么一开始成为流放犯人的地方?西方文明的生硬植入是如何改变澳大利亚历史进程的?澳大利亚淘金热是如何形成的?民主化是如何推进现代澳大利亚形成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澳新军团是如何鏖战欧罗巴的?澳大利亚与英联邦是什么关系? |
三作家传 | 茨威格 | 斯台芬•茨威格从世界文坛上选择了三位作家作为他研究的对象,从心理分析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来研究这三位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他们是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法国作家司汤达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茨威格认为,这三个作家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一级高于一级。卡萨诺瓦是原始阶段,他的作品无非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白描一番,一一诉之于纸,未加评论,未作分析。而司汤达是心理学阶段。到了托尔斯泰则更进一步,进入道德、宗教阶段。 |
三大师传 | 茨威格 | 茨威格非常善于对社会题材进行独到的观察和描述,尤其擅长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以及人的灵魂暗影实施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神剥离与心理剖析,其深刻与准确的程度几乎无与伦比。《三大师传》为茨威格为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传记,本书直入精髓,评论并对比了三位文坛大师的创作风格和思想。通过对传记对象内心世界的分析,解读其作品风格形成及命运遭际的必然性,茨威格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既是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的传记,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家的心理学”著作。 |
杰斐逊总统 | 莫尔斯 | 本书讲述了托马斯·杰斐逊少年时代志存高远、勤于治学,成年后参加大陆会议,起草《独立宣言》、革新弗吉尼亚、普及发展教育、两次竞选总统、成功践行外交、购买路易斯安那扩大美国领土等事迹,充分肯定了托马斯·杰斐逊杰出的政治才能、博大精深且带有浓厚人文主义的民主思想,凸显了他对美国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
吉本自传 | 吉本 | 《吉本自传》的作者吉本是十八世纪的英国大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闻名遐迩,二百多年来盛行不衰。本书同样是一本在西方闻名遐迩的自传名著,由《吉本回忆录》和《吉本书简》两部分组成。书中记述了作者看似平淡无奇却又蕴藉厚致的一生,重点则是其如何通过一己努力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而吉本与启蒙运动诸领袖的交往及其对当时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反感,今日读来也饶有兴味。 |
罗马帝国衰亡史 | 吉本 | 18世纪英国启蒙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737—1794)所著。分批出版于1776—1788年。共6卷71章。概略回顾奥古斯都时代至公元180年罗马帝国早期历史,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按时间顺序详细备述了180年康莫杜斯皇帝即位后至640年的罗马史,此后800年历史记述简略,止于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以罗马帝国衰亡的千余年史事为主,兼及波斯、匈奴、日耳曼、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帝国的历史,勘称欧洲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通史巨著。充分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广泛收集原始资料,至今仍是所述时期历史的权威性著作。体现启蒙思想,叙述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寓论于史,证明导致罗马帝国灭亡的种种弊病起因于基督教传播,称公元一、二世纪的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繁荣幸福的时代,视基督教主宰的中世纪是“人类历史的沟底”。缺陷是未看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忽略社会经济现象。 |
富兰克林自传 | 富兰克林 | 该书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最为著名的自传,其写作始于1771年,中间时断时续,一直写到1790年富兰克林去世前不久,内容涵盖作者从青年时代到18世纪50年代末期的生活。他在担任北美殖民地常驻英国代表时动笔写自传的第一部分,1784年出使法国时撰写第二部分,1788~1790年在美国费城对这两部分进行修改。由于家人对出版《自传》犹豫不决,不少盗版在坊间流传开来。1791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了不完整的法译本,英文版本1793年在伦敦出版,直到1818年《自传》才在美国正式出版。虽然富兰克林没能完成这部他称之为回忆录的作品,不过其中详尽记录了他所经历的事件、他从事的发明创造,以及他为研究道德、哲学、政治、科学、文学做出的努力,内容十分丰富多彩。《富兰克林自传》不仅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而且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丰富的主题、象征、隐喻、类比著称,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清史九讲 | 内藤湖南 | 本书是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任教期间,于1911年和1915年所做两次演讲的内容。1911年,正值清朝风雨飘摇之际,作者从兵力、财政、思想三个方面,对清朝何以走上末路做出了精辟深刻的分析,并对中国此后的命运进行了大胆而理性的预测。1915年,中国已进入民国时期,作者再度梳理清朝历史,从政治谈到艺术,纵横经学、史学、文学,详人之所略,略人之所详,绘出一幅包罗万象、与众不同的清史全貌。听内藤湖南讲历史,听一段尘封的往事,得一种崭新的领悟,展卷始知历史竟还有这般读法,研究原还有那般做法。 |
三十年战争史 | 塞缪尔·罗森·加德纳 | 研究英格兰内战、清教徒革命权威学者塞缪尔·罗森·加德纳的代表作品,哈布斯堡家族欧洲霸权终结、法兰西欧洲霸权建立的全景式记录。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是如何从波希米亚革命阶段(1618—1624)一步步发展到丹麦参战阶段(1625—1629)、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5)与全欧混战阶段(1636—1648)的?这场几乎囊括整个欧洲的大战是如何从宗教战争蜕变成争霸战争的?“修昔底德陷阱”是如何在波旁王室与哈布斯堡王室厮杀中应验的?杰出的军事家到底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战后格局为什么不能长久维系和平而只是更大战争爆发的休养生息期? |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 | 海明威 |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大陆首次出版。张爱玲是中译《老人与海》第一人。1952年,海明威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刊登这篇小说的美国《生活》杂志在48小时之内竟售出了530万册!也就在这一年的7月,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她先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注册,准备继续未完的学业,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后来,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工作,参与大规模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译计划以维持生活。两年之后,张爱玲翻译了《老人与海》。张爱玲当时还为“美新处”翻译了《爱默森选集》(马克·范·道伦编)《无头骑士》(华盛顿·欧文著)《小鹿》(玛乔丽·劳林斯著)等。据宋淇在《私语张爱玲》中回忆,张爱玲其实对她翻译的这些美国文学作品都不喜欢,无可奈何地硬着头皮译,“惟一的例外,可能是《老人与海》”。 |
新美国 | 帕克森 | 《新美国:从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到西奥多•罗斯福新国家主义的蜕变》讲述了从亚伯拉罕•林肯到伍德罗•威尔逊期间美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变革,梳理了西进运动、南方重建、反托拉斯运动、格兰其运动、自由铸银币运动、反改革运动、黑幕揭发运动的始末。除关注美国老牌政党——共和党与民族党外,本书还讲述了平民主义及人民党的发迹、兴盛与衰落;通过描述巴拿马运河的修建、美英关系的平衡和美西战争的爆发等,揭示了美国从门罗主义、泛美主义到西奥多•罗斯福新国家主义的蜕变,展现了美国成长为世界强国的艰难与曲折。 |
美国艺术史 | 本杰明 | 《美国艺术史》梳理了美国艺术的发展脉络,涵盖了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历史画、插图、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全面而不琐碎,概括而不空泛,突出各个阶段主要艺术成就和代表性艺术家;介绍创作特点,剖析艺术潜质,从社会、家庭、教育等各个层次分析艺术特点成因;挖掘国内外影响因素,衡量对比艺术家个体之间的差异及作品价值,定位他们在美国艺术发展中的位置。既有宏大广博的视角,也有细致入微的探究;既有同代艺术家横向比较,也有不同时代艺术家纵向对比;既有艺术家个体成长历程的描述,也有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解读;既有幽默生动的叙述,也有鞭辟入里的评论。语言简练,脉络清晰,态度公正,考证严谨,折射出理性的光芒。 |
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 | 莫里斯 | 《法国大革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通过丰富的史料,从细节上深刻剖析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波旁王朝覆亡的深刻原因、历届共和政府更迭的内外驱动机制、反法同盟战争跌宕起伏的军事与外交成因以及法兰西*帝国兴亡的现实逻辑。 |
大英殖民帝国 | 考尔德科特 | 《大英殖民帝国》讲述了大英殖民帝国萌芽、兴起、扩张、形成、繁荣与衰落的历史。技术进步、大航海时代到来、地理大发现与葡萄牙、西班牙等殖民帝国的兴起存在怎样的联系?作为后起之秀的英国如何调整国家战略迅速崛起?欧洲争霸战争与大英殖民帝国的形成存在怎样的历史逻辑?繁荣的大英殖民帝国是如何维系的?大英殖民帝国如何因地制宜统治文化差异巨大的殖民地的?面对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大英殖民帝国不回避衰落的现实,并进行自我改革,加速向英联邦过渡的?本书将一一解答。 |
最高机密 | 弗莱明 | 本书包括《蔷薇花下的阴谋》《最高机密》《余蔚》《借“刀”杀人》《游艇上的谋杀案》5篇短篇小说。其中小说《最高机密》曾改编为同名电影,小说中,英国三名情报人员在美国遇害,邦德被派往异邦调查真相,意外发现这宗案件还牵涉一桩牵动全世界的毒品案件。邦德勇闯毒枭老窝、开始了危机重重的旅程…… |
择日而亡 | 弗莱明 | 美国太空船在太空中被不明飞行物攻击,美方怀疑是苏联方面的阴谋。因不明飞行物的降落地点在日本,詹姆斯·邦德被派往日本替美方调查此事。詹姆斯·邦德在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发现敌人不是苏联,也不是日本政府,而是日本一家化学公司下属的私人公司——大理公司,其老板是魔鬼党的一员。詹姆斯·邦德与犯罪分子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
霹雳弹 | 弗莱明 | 曾改编为同名电影。某日、魔鬼党——一个专门从事毒品、抢劫、勒索等国际性案件的世界性的恐怖组织——拦截了美国运往英国的两枚原子弹,并向英国首相勒索1亿英镑。否则将于七天内炸毁世界各大城市。英方情急之下,派遣邦德前往魔鬼党总部,寻找原子弹的下落。邦德再次临危受命,踏上了拯救世界的冒险之旅。 |
金枪人 | 弗莱明 | 一年前,詹姆斯·邦德在日本执行任务中,邦德碰到杀妻仇人黑手党洛菲尔德,一场血战,邦德将其杀死,但是邦德也因此头部受到重创,不幸丧失记忆。 在日本渔民照料下,邦德身体恢复,然而丢失的记忆却没能找回来。于是,邦德前去苏联寻找记忆,结果被苏联的秘密特务组织——克格勃捉获,并被克格勃苏联洗脑,被派去英国刺杀M局长,但刺杀任务失败。英国又对邦德进行反洗脑,M局长为了验证邦德的忠心,派他去对付变态金枪人斯卡拉。 邦德苦苦追寻斯卡拉,化身普通工人得以接近斯卡拉。在邦德即将完成任务的时候身份被曝光,邦德与金枪人展开了生死对决。 |
生死时刻 | 弗莱明 | 共收入四篇007小说。《勇破钻石党》,中,非洲的钻石开采与销售为欧洲人带来巨大财富,但是财富与罪恶永远相伴相生。在规则、秩序之下,偷盗者无处不在,全球地下钻石供货量几乎不亚于公开市场的收购量。国际钻石安全组织(IDSO)应运而生,受国际钻石业巨头戴比尔斯公司的委托,在地下钻石走私的重灾区南非、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地,与走私分子展开了精彩的较量。《生死时刻》里,光天化日之下,苏联间谍准备秘密杀人。邦德举起口径0。308的来福枪,枪口隐匿存暗处,得找出那个狙击手,在千钧一发的时候向他扣动扳机…… |
女王密使 | 弗莱明 | 在这一部小说中,邦德作为女王密使与老对手——魔鬼党的头目布洛菲尔德再次对决。布洛菲尔德在雪山之上建立一个养老院,表面上这是一个普通的高级养老院,风景秀丽、服务一流,但实际上却是布洛菲尔德进行的一项旨在控制全球的计划的重要基地。布洛菲尔德阴谋进行一项控制全球的野心计划,就是将病毒注射到女患者身上,派遣12名不同国籍的美女在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将病毒携带到世界的不同角落,从而控制世界。邦德在这雪山之巅是否能够再次粉碎布洛菲尔德的阴谋,拯救世界呢? |
生死攸关 | 弗莱明 | 曾改编为同名电影。詹姆斯.邦德在此次的历险中遭遇,冷酷的邪教魔头——大先生,一个残忍的哈莱姆恶棍,用伏都教来控制他的犯罪帝国,他也是SMERSH的美国执行寓。大先生从一个偏僻的牙买加岛屿上把英国海盗的黄金走私到纽约,并把收镒转给莫斯科方面。恐怖的巫术和残酷至极的杀戮,邦德面对的是有史以来*危险的敌人。在大先生美丽而神秘的克里奥尔预言家纸牌女士受邦德的老朋友菲利克斯.莱特的帮助下,007潜入大洋深处,寻找破解危机的机会…… |
黎明杀机 | 弗莱明 | 曾改编为电影《海底城》,两段失败的感情经历,身心受创的她一路逃离,来到了一家偏僻但装修考究的旅馆,没想到竟然误入虎穴,被卷入一个惊天大阴谋中,也将自己置于险境。在生死攸关之际,一名代号为007的神秘男人,犹如天神降临般将她解救出来!他风流倜傥,枪法精湛,冷酷的外表下是一颗温柔多情的心,能在*解难时化险为夷,一夜缠绵之后却不告而别,他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呢?他们还会再相遇吗? |
诺博士 | 弗莱明 | 诺博士是一位藏身于牙买加小岛的神秘富商,所有试图接近其小岛的人都无一例外不知所终。在两位英国探员意外失踪后,军情六处特工詹姆斯•邦德奉命前往调查真相。他成功潜入小岛,在漂亮迷人的拾贝女哈妮切利•莱德的协助下,与野心勃勃的诺博士展开正面交锋…… “疯狂,亲爱的邦德先生,那与天赋一样,同为无价之宝。一心几用、三心二意、漫无目的、意志薄弱,这些都是普通人的通病。” |
皇家赌场 | 弗莱明 | 《皇家赌场》是英国作家伊恩·弗莱明的第一部小说。该书出版于 1953 年,是第一本詹姆斯·邦德小说,为弗莱明的另外 11 部长篇小说和两本短篇小说集以及其他作者的众多续作邦德小说铺平了道路。故事讲述英国特工詹姆斯·邦德在皇家莱索赌场赌博,试图让法国工会财务主管、俄罗斯特勤局成员勒·希弗尔破产。邦德的努力得到了本部门成员维斯珀·林德 (Vesper Lynd) 、中央情报局(CIA)的费利克斯·莱特 (Felix Leiter )和法国第二局的勒内·马西斯 (René Mathis)的支持。弗莱明利用他作为海军情报部门成员的战时经历,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人,提供剧情元素;邦德的性格也反映了弗莱明的许多个人品味。1952 年初,弗莱明在等待结婚期间在他位于牙买加的金眼庄园写下了这份草稿。他最初不确定这部作品是否适合出版,但他的朋友、小说家威廉·普洛默向他保证,这部小说很有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