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夜与日 | 伍尔芙 | 《夜与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19年。故事发生在爱德华七世时期的伦敦,将两位女主人公——凯瑟琳·希尔伯里和玛丽·达切特的日常生活和浪漫情怀进行了对比,探讨了爱情、婚姻、幸福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主要描述了大诗人的后裔凯瑟琳小姐与颇有文才、风流倜傥的青年诗人罗德尼门当户对,似乎很快就能名正言顺地成为伴侣。她(他)们的长辈,她(他)们的朋友都欣喜地关注着他们,为他们祝福。但是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假借人手安排的,就是这对热恋中的年轻人也感觉到没有爱情的婚姻将是折磨人的桎梏。凯瑟琳、拉尔夫、玛丽一群年轻人都在苦苦地思索,满怀希冀地探求着爱情的真谛。经过一番挣扎,凯瑟琳与罗德尼冲破各种观念上的藩篱,终于各自找寻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最终在长辈的谅解下,解除了婚约。 |
雪莱抒情诗选 | 雪莱 | 《雪莱抒情诗选》收录了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共73首,按照年代划分,从“早期诗作”至1822年,即诗人去世的那一年止。雪莱的抒情诗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受到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热情地支持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不少抒情诗里都体现出他的政治见解和革命热情,给人带来力量与支持。此外,本书还包括译者注释138条,有助于读者对诗作的理解。 |
远航 | 伍尔芙 | 《远航》是伍尔芙于1915年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创作期间,她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经过漫长的酝酿与几度更改后,才得以出版。伍尔芙独具创新精神的叙事风格,对于女性意识、两性观念以及死亡的探讨已经在这部处女作中有所迸发,并在之后的作品中延续升华。 女主人公蕾切尔·温雷丝一直与自己的父亲和姑妈一起生活,这个不谙世事的年轻女人虽然受过教育,却在一个极为传统保守的环境下长大。她在舅妈的引导下,开始了自我发现的旅程,最终她体会到了自由与自我,知晓了男女之情,也尝到了爱情的滋味,但她的人生却在即将完满时戛然而止。 在小说第三章登场的克拉丽莎·达洛维正是伍尔芙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的核心人物。因此,将《远航》看作后者的前传也不算为过。 |
正义与微笑 | 太宰治 | 《正义与微笑》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太宰治的少年青春小说。本书收入日记体小说《正义与微笑》和书信体小说《潘多拉之匣》两部作品。小说风格明快、平和,有趣。书名作品《正义与微笑》讲述了主人公芹川以“正义与微笑”的信条,追求当演员的人生梦想。《潘多拉之匣》则讲述了得了结核病的富家公子小柴利助在疗养院的有趣生活。《正义与微笑》是太宰治继《女生徒》中少女的生活与心境变化之后,首度以日记形式描写一名少年历经怀疑、苦恼,最终奋斗达成梦想的青春小说。面对理想与现实人生的巨大落差,以太宰治自身为原型的主人公少年进在日记中写下对自身的迷茫 对俗世的轻蔑,对黑暗的反抗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
一束令人头晕目眩的阳光 | 蒲宁 | 本书收集了蒲宁的中短篇小说共12篇,其中9篇系获奖作品,其余3篇则是后期优秀作品。中篇《故园》是作者带挽歌情调的代表作,短短5万字写得惊心动魄。中篇《米嘉的爱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个失恋青年的内心痛苦,通篇浑然一体。《在巴黎》《昏暗的林荫幽径》是作者“一生中写得最好,在技巧上最完善”的作品”。 |
剑桥中华民国史 | 费正清 | 分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 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J内森、詹姆斯·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下卷叙述1912—1949年的中国历史,内容涉及国际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国民党政权、中日战争、国共冲突,以及该时期的文化、教育等等。 全书由西方知名学者撰写,借鉴了中日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当时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谓是一部代表西方学术观点、研究水平和趋势的历史专著。 |
剑桥中国晚清史 | 费正清 | 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 |
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 | 阿尔都塞 | 《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生前出版的部著作,也是他的一部代表作,是他进入理论成熟过程的里程碑。它不仅以精微深刻的阐释成为研究孟德斯鸠和现代政治科学诞生的一部经典,而且也包含着贯穿作者毕生思想的众多主题的开端,尤其是他独特的文本阅读方法和“理论迂回”的战略。 |
中华帝国史 | 格鲁塞 | 我们了解中华历史吗?从上古部落到大清王朝,中国真的是天朝上国吗?中国曾处于世界历史中何等的地位?不了解世界历史上的中国,不可能真正自省于当下,不了解过去兴衰的历程,不可能深刻理解如今复兴崛起的意义。格鲁塞的这本《中华帝国史》,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以生动客观的语言为载体,收录了从三皇五帝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优秀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大气而又有细节。文字浅显易懂,内容尊重史实,公正评述人物,让读者从中得到史学和文学双方面的陶冶。 |
魔鬼词典 | 安布罗斯·比尔斯 | 美国文坛怪杰安布罗斯·比尔斯,以辞典形式为世间万物正名定义,颠覆你我看待万事万物的根源态度。以尖锐之辞,精准刺穿人性中羞于暴露、难以正视的的弱点和阴影:以魔鬼之姿,向流行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机械简单宣战,不断革新和创造;以辛辣思维,开拓词语的智慧空间,消解意义,拥抱无限趣味 。 |
剑桥中国明代史 | 费正清 |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第7卷的中译本。由国外研究明代历史的专家执笔,吸取了中国、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主要论述明代的政治史,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剑桥中国史》的第8卷则对明代的制度、国际关系,以及社会和经济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费正清 | 本书叙述了10-14世纪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元四个王朝的变迁。深入研究了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的发展;多元文化的构成及其相互影响以及社会风俗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讨论了各族统治者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其政治制度、物质文化的变化和形成;重点揭示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人在各王朝历史中的作用;凸显了如耶律阿保机、嵬名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重要历史人物形象。 |
剑桥中国隋唐史 | 费正清 | 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
剑桥中国秦汉史 | 费正清 | 《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卷16章,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30年代即已出版《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一书;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
论再生产 | 阿尔都塞 | 阿尔都塞在五月风暴后撰写的重要手稿,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即由从中抽取的片段合成。本书在作者去世后出版,被认为是其最具体系性的文本,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的一系列经典主题,最核心的是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阿尔都塞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做出的论述,已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 |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 | 海德格尔 | 《德国观念论与当前哲学的困境》是马丁·海德格尔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以往我们通常把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放到近代哲学的背景下,从知识论或理性主义传统,将其理解为西方哲学古希腊以来,经过基督教的洗礼与近代科学的影响而达到的巅峰。本书则从现代哲学视野重新审视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巨匠,非常有助于我们把握德国观念论与现代哲学的内在渊源,看到作为主体哲学之顶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带来的困境,以及其中包含的“现代元素”。书中对三位大师的分析细致而独到,既反映出海德格尔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充分展现出他本人的独特思想,这在目前的国内海德格尔研究,乃至哲学史研究中都是比较欠缺的。 本书分为揭示当前哲学的基本趋势、与德国观念论的争辩两部分,具体包括当前的问题情境;阐明人类学的趋势;阐明形而上学的趋势等。 |
海德格尔—贫困时代的思想家 | 卡尔·洛维特 | 写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作者洛维特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教,这一时期是他对德国现代哲学进行深入反思的时期,海德格尔思想是他在此期间的重要思想背景、资源和反思的对象。在书中,洛维特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尤其是将这些问题置入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出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哲学中对主体哲学的拒斥既是现代性危机的表征,又是这一危机自我克服的自发性表现。洛维特认为,在德国哲学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能与他的前辈产生关联并把他当作旗鼓相当的伙伴,一个康德和一个黑格尔不会觉得自己出色得不用回应同时代次要者的异议,而海德格尔固执己见的独白发生于一个缺乏讨论的空间,着迷者、复述者和违心者们一方面站在它边上,另一方面把海德格尔所挣得的东西当作硬通货转手。但当海德格尔提出“倘若沉思者终于在运思之际着手探讨这个二十年来一直等待着的……实事,情形又会怎样呢?” |
正常与病态 | 康吉莱姆 | 《正常与病态》一书是康吉莱姆的成名作和“最重要、意义最深远的作品”(福柯)。在书中,康吉莱姆对医学中的“正常”的意义进行哲学反思。《精神译丛:正常与病态》的第一部分对正常与病态的规定性进行历史研究,继而对19世纪的医学思想中有关正常与病态的教义进行了考察。第二部分则是对“正常”与“病态”的批判性分析。全书勾勒出“正常”与“病态”被建构的轨迹。《正常与病态》是20世纪科学史哲学的名著,更是当代知识话语理论的诞生地。 |
密使 | 格雷厄姆 | 在本书中格林描述了一个因战争而充满怀疑的世界,并着力刻画了秘密使者D——一个软弱的英雄,一个渴望得到信任与爱的职业间谍。 因为内战,D带着秘密使命前往英国,他能否完成使命将左右内战的格局。然而在尚未到达英国前,D就不幸被另一派势力的人发现,围追堵截、诬陷、谋杀接踵而至,甚至他的同伴们也在怀疑他。 这个时候,D得到了一位少女的信任和帮助,但敌方却残忍地杀害了少女并栽赃给了D。为了替少女报仇,D发誓,他将从一个猎物变成一个猎人,一个狙击手,一个复仇者…… |
恐怖部 | 格雷厄姆 | 在本书中,格林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伦敦为背景,刻画了一个无孔不入的恐怖组织和一个身不由己的小人物。 阿瑟·罗在一次游园会上偶然对上了某组织的暗号,赢得一块蛋糕,谁知蛋糕中竟藏有记录军事机密的胶卷。罗因此被卷入一场又一场离奇事件。为夺回胶卷,敌方间谍对他紧追不舍,威逼利诱、栽赃陷害层出不穷,直到一场爆炸让罗失去记忆。 失忆后的罗被间谍组织改名换姓,软禁于一所精神病院,但医院里一系列离奇之事令他感到恐惧又迷惑,他逃出精神医院,决定亲自弄清所有的真相…… |
斯坦布尔列车 | 格雷厄姆 |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斯坦布尔列车》是其第一部“消遣小说”。 故事发生在斯坦布尔列车,这一名噪一时的连接欧亚大陆的东方快车上,围绕逃亡与追捕、梦想与现实展开,浓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各国的社会问题与精神风景。从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德国的科隆、奥地利的维也纳,到塞尔维亚的苏博蒂察,主人公们相继登场:精明又多情的犹太商人迈亚特、高贵而失意的政治流亡者津纳、柔弱而善良的歌舞演员科洛尔、强悍而机敏的小报记者兼女同性恋梅布尔、虚伪又做作的畅销书作家萨沃里、猥琐而凶残的惯偷格伦利希等各色人物,怀揣各自的梦想与企图,在这趟浪漫和冒险之旅上相遇、碰撞,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场景。暴风雪中,革命者津纳为信念命丧异国车站。车至终点君士坦丁堡,虚假的欢乐奢侈、诱惑勾引的气氛消解了对艰难旅程不安的记忆,主人公各自有了不曾预料的归宿,一切恍若隔世。 在这部被作者自称为“刻意讨好读者”的书里,作者假借那部名噪一时的洲际快车,将异国情调、浪漫奇遇与污浊世态及庸常俗事杂糅混合;通过对信仰与背叛的描写,毫不躲闪地直视人类生存中的卑劣和自欺,心怀谴责地将无情的客观实在展示成为某种“消遣读物”。 |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 格雷厄姆 |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是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幽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特别的一部小说。入选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百大推理小说;1987年,格林访问苏联时,苏联宇航员格列奇科表示,因为太喜欢这部作品,将其带上了太空。英国商人伍尔摩在古巴哈瓦那经营一家吸尘器代理店,独自抚养十七岁的漂亮女儿米莉。女儿一天比一天大,也一天比一天会花钱,令伍尔摩烦恼不已。 这时,一位英国情报人员突然出现,要求伍尔摩做他的下线并搜集当地情报。伍尔摩发现这是一个难得的挣钱的好机会。为了让女儿拥有更好的生活,伍尔摩编造了一个又一个弥天大谎:虚构的经济数据、从不存在的线人、按照吸尘器零件画出来的“核武器构造图”。可笑的是,情报部门居然信以为真。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虚构的一个人物竟然真的出现了…… |
人性的因素 | 格雷厄姆 | 《人性的因素》是被马尔克斯誉为完美的小说,也是格林探讨人性的终极之作,写尽了人性的所有可能:残忍的、恐怖的、冷漠的、无力的、天真的、自由的、善良的、悲悯的、充满爱的……而影响我们人性作出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是工作、家庭、国家?真正了解人性的人,才知道始终坚持善良有多难得。 冷战期间,英国情报人员卡瑟尔,每天过着最为普通的生活:上班、下班、遛狗、陪伴妻子和孩子、晚上喝一两杯威士忌,但他却是一名双重间谍。多年前,一名苏联特工救过他的妻子,为了报答感激之情,于是向苏联提供情报。然而,一份秘密文件的泄露,让他有了被暴露的危险,他不得不再一次作出人性的选择。 |
海蒂 | 约翰娜·斯比丽 | 是瑞士19世纪末期的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女作家约翰娜·斯比丽(Johanna Spyri,1827—1901)的家庭教育小说代表作。小姑娘海蒂自幼父母双亡,由姨妈抚养。姨妈为了要到德国法兰克福去谋生,把5岁的小海蒂交给住在阿尔卑斯山上的爷奥希去抚养。奥希被人说成是性情怪僻、人们见他都要退避三舍的老头子。但小海蒂上山后,饱经沧桑、心情悒郁的奥希被小海蒂天真、活泼、善良、纯朴、活泼的品性所感染,逐渐改变了孤僻的性格而变得开朗起来。不料,姨妈又突然来把小海蒂带到法兰克福一个有钱人西斯曼家,去同他那不能走路的女儿克拉娜作伴。从此,小海蒂过上了优裕却终日思念阿尔卑斯山的生活。她和克拉娜交上了朋友,但这一点治了她的“怀乡病”。西斯曼在大夫的劝说下,决定把小海蒂送回瑞士爷爷居住的山上去。这样,小海蒂又来到了奥希爷爷、牧羊人彼得和双目失明的老奶奶身边。奥希在小海蒂的影响下搬到山下来过冬。大家在和奥希的往来中发现他也是个慈祥的老人。第二年春天来到,克拉娜也到阿尔卑斯山上来养病。克拉娜在小海蒂的帮助和鼓励下竟能自己行走了。最后,从法兰克福到阿尔卑斯山上来给奥希老人看病的大夫把善良的小海蒂认作自己的继承人,从此,海蒂一生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证。《海蒂》写小海蒂怀乡、同情贫弱者的情节写得特别动人心弦。《海蒂》写作的本意在于说明一个宗教训条:贫困是上帝安排的,只有唯天命是从才能过上满意的生活。但读者喜爱这部作品,从而一再搬上银幕和银屏,主要是由于它真实感人,儿童心理刻画得细致,思想境界高远,作品富于诗意。 |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 尼采 |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民族甚至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具有十分典型的尼采式的文风:热烈、有力,痛快淋漓的批判,看似偏激的措辞,读来却给人以一种振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