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拥有石油和王室的国家
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国家名单就要完结了。但还有一个巴尔干国家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总习惯于时不时冲上我们的新闻头条,频繁得偶尔让人心烦。这并不是罗马尼亚农民的错。他们在那片土地上出生、耕耘、死亡,和全世界农民没什么不同。问题出在英-德统治时期不可救药的粗俗与难以言说的低级趣味上,这一时期始自三十年前,从那时起,它就接替霍亨佐伦家族备受尊重的查尔斯王子[1]坐上了王座。可以说,这个国家是依靠上帝、俾斯麦王子和某位本杰明·迪斯雷利[2]的慈悲才得以建立的。
1878年,后两位绅士相聚柏林,自命代天行事,决定把瓦拉几亚(瓦拉几人的土地)提升为独立公国。如果那时候当政的家族被说服搬到巴黎去——那儿的人才不在乎有多少脏衣服要洗,只要用的是法国肥皂就好——罗马尼亚的情况或许会更好一些。大自然格外厚爱这片介于喀尔巴阡山脉、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脉和黑海之间的平原。它不但有可能成为像同一平原上的邻居乌克兰那样富饶的谷粮仓,还拥有欧洲最丰富的石油储藏。人们在普洛耶什蒂城的附近发现了石油,那是特兰西瓦尼亚山脉渐渐没入瓦拉几亚的地方。
不幸的是,无论是地处多瑙河和普鲁特间的比萨拉比亚[3]还是瓦拉几亚,农场都掌握在大地主手里,其中大部分是缺席的房东,他们不是把每年的收入花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就是挥霍在巴黎,却从未出现在辛苦工作为他们赚钱的人们面前。
至于石油,投资资本通常来自海外,特兰西瓦尼亚的铁矿资源也是一样。特兰西瓦尼亚是一片广阔的山区,原本属于匈牙利,后来因为罗马尼亚在世界大战中为协约国做出的贡献而作为报答交付后者,虽说这份贡献十分值得怀疑[4]。不过,由于特兰西瓦尼亚最早是古罗马的达契亚省,直到12世纪才成为匈牙利的一部分,何况匈牙利人对罗马尼亚人就像过去罗马尼亚人对待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少数民族一样,我们最好还是略过这一段吧。这些错综复杂到极点的国家难题永远没办法解决,除非地球上再也不存在任何民族主义的概念。起码在这本书付印时,还看不到任何奇迹发生的苗头。
从能找到的最新数据看来,从前的罗马尼亚王国有5,500,000罗马尼亚人口和总计500,000吉卜赛人、犹太人、保加利亚人、匈牙利人、亚美尼亚人和希腊人。新的罗马尼亚,也就是所谓大罗马尼亚,共有17,000,000名居民,其中73%是罗马尼亚人,11%匈牙利人,4.8%乌克兰人,4.3%德国人和3.3%俄罗斯人,后者生活在多瑙河三角洲南侧的比萨拉比亚和多布罗加地区。所有种族都打心底里相互讨厌,怎么看都不可能归入同一个民族,孰料却因为一场和平会议被捏在了一起,这简直就是随时准备爆发内战的最佳配置,除非外国投资者为了挽救他们的投资而出手干涉。
俾斯麦曾说过,整个巴尔干半岛也当不起一名波美拉尼亚投弹兵的专心一掷。看来,在这件事(以及其他许多事情)上,最后的德意志帝国的这位坏脾气奠基者大概是对的。
[1]查尔斯王子即卡罗尔一世,全名卡尔·埃特尔·弗里德里希·泽菲林努斯·路德维希(Karl Eitel Friedrich Zephyrinus Ludwig,1839—1914),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家族成员,1866年开始执政,直至过世,其间率罗马尼亚赢得独立,摆脱奥斯曼帝国的从属国身份。
[2]俾斯麦(Prince of Bismarck,1815—1898)为德国政治家、著名军事将领,曾出任德国首相,有“铁血首相”之称。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为英国政治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两人都曾出席1878年的柏林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承认了罗马尼亚的独立。
[3]前苏联地名,现分属摩尔多瓦共和国和乌克兰共和国。
[4]罗马尼亚在一战初期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后被迫转投同盟国,战争尾声时及时回归协约国,从而得以跻身战胜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