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凡尔赛和约》的产物[1]

从经济和大多数城市的文化水准看来,捷克斯洛伐克是目前所有现代斯拉夫国家里最好的。但这是个非自然的国家。它的建立是份奖赏,赞许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脱离了奥匈帝国阵营。尽管这个国家如今拥有三大区域——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却仍旧很难说它能够靠自己生存下去。

首先,这是个纯内陆国家。其次,在这个国家里,信奉天主教的捷克人和信奉新教的斯洛伐克人之间几乎已经毫无感情了。前者曾经是奥地利王国的一部分,通行德语,始终与外部世界保持着直接接触。而后者被他们的匈牙利主子管得乱七八糟,从来没能真正摆脱小农状态。

至于摩拉维亚,它的领域位于波希米亚和斯洛伐克之间,其中有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联邦最丰饶的农业区。可它在政治上却几乎毫无分量,也由此得以置身于那些没完没了的争吵与争斗之外,正是因为这些争斗,900万捷克人在对待400万斯洛伐克人时选择了同匈牙利人别无二致的方式——谈论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是非常近期的事情了。

任何想要研究种族问题最糟糕状态的人都会听到有关中欧的委婉描述。实际情形可谓相当无望。捷克斯洛伐克比其他国家稍好一点。但也有三个不同的斯拉夫阵营,它们刚巧还彼此憎恨,再加上300万德国人的存在,问题就更加复杂了。中世纪时,一批条顿人移居波希米亚地区,加入了厄尔士山区和波希米亚森林的矿业发展中。这些德国人正是他们的后裔。

终于,波希米亚在1526年重蹈中欧所有国家的旧路,落入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掌控。在接下来的388年里,波希米亚成了奥地利的殖民地。他们的待遇不算糟糕。德国学校、德国大学和彻底德国式的方法,让捷克人成了所有纯斯拉夫种族里唯一懂得如何坚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的人。然而,从没有臣服者会因为受到还不错的待遇并且偶尔收到圣诞礼物就喜欢上它的掌控者。既然复仇似乎是最自然的本能冲动,我们也就不会为捷克后来的举动吃惊了——从获得自由的那一刻起,它就试图压制前统治者留下的一切。捷克语成为官方语言,德语降为勉强可以接受的方言,就像匈牙利语在斯洛伐克一样。新一代的捷克孩子从小到大只能接触到经过严格筛选的捷克本土文学。从爱国的角度说,这无疑是了不起的壮举。可是,从前的波希米亚孩子能凭借在德国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至少上亿人对话,如今却发现自己被局限在了懂得捷克语的区区百万人中,哪怕只是把头探出国境线外,他也会迷失,毕竟,谁会费力去学一种既无益经商又没有文学作品传世的语言呢?捷克政府里聚集了一批高于中欧政治家平均水准的官员,他们或许会慢慢推动回归过去的双语体系。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官员们还得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与憎恨全球通行语的语言学教授博弈,后者与憎恶各党派联合的政治演说家别无二致。

波希米亚属于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领地,不但是富饶的农业区之一,也是发达的工业区,拥有煤炭钢铁业和闻名遐迩的高难度玻璃制造艺术。此外,勤劳的捷克农民在家庭手工方面(12小时的耕作之外,总得找点事情来打发空闲时间)也十分心灵手巧,做出的波希米亚纺织品、波希米亚地毯和波希米亚靴子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过去,这些产品能够免税输出到王朝领地各处,总算是哈布斯堡统治下屈指可数的优点之一。如今这片领地分成了半打小公国,每一个都筑起高高的关税壁垒,征收重税,以期打击对手的生意。比如,从前的啤酒车能够直接从比尔森开到阜姆港(里耶卡),一路畅通无阻,完全不必半途停下来接受海关检查,也不需要支付一分钱的税款,现在却不得不在半打边境线前停下来换车,还得付六道关税,等拖上数个星期到达目的地时,啤酒早就酸了!

在理想主义方面看来,小国家自治是最好的事情,可当它与自然地理或经济生活中不容讨价还价的必要条件产生冲突时,似乎就很难运转良好了。而且,只要这些身处1932年的人还怡然自得地用1432年的方式思考,我就不认为我们能对此做任何事。

为便于打算前往捷克斯洛伐克旅行的读者参考,我要补充一些信息:布拉格不再坐落在汇入易北河的“莫尔道”河边,而是在“伏尔塔瓦”河畔;你打算去喝喝啤酒的“皮尔森”,如今是“比尔森”(还是可以喝啤酒);对于不爱酒却想要饱尝美食的人,能够给予安慰的不再是“卡尔斯巴德”,而是“卡罗维发利”;喜爱“玛利亚温泉市”的人如今该光顾“玛丽安斯基温泉市”了。此外要记住,当你要从“布鲁恩”搭火车到“普雷斯堡”时,一定要买从“布尔诺”到“布拉迪斯拉发”的车票,但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名匈牙利售票员,他还刚巧来自布达佩斯统治的斯洛伐克时期,他会茫然地望着你,直到你解释说其实就是要去“波若尼”。综合看来,它们的殖民地史比这个半球上荷兰、瑞典或法国的殖民地都长,这或许也不算坏事。

[1]捷克斯洛伐克于1918年建立,至1992年解体为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