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大师在宗教、学术上使当时的日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日本书法的新纪元。大师之前的日本书法是六朝及初唐之风,多未脱离写经生风格之域。从正书来看,或取欧阳询之法,如《华严音义》(小川氏藏),或类欧阳通之风,如《金刚场陀罗尼经》(小川氏藏),以及类似房山石经、世称《景云经》一类,种类繁多。在中国,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文物典章的变革对书法也产生了影响,出现了颜真卿、徐浩这一类人物,后逐渐发展,到唐代中期,又出现了柳公权。大师的书风就吸收了当时唐流行的书风。在用笔上,传统上多用雀头笔,而大师则用长锋。就其书风而言,大师受颜真卿感化最多,故能使当时我国书风为之一变。在其小字楷书方面,亦可看出开了柳公权书风之先。在后来的一百年间,世间书风多据大师之风而变,但尚未皆从大师之风。有从大师书风者,亦有从六朝初唐书风者。不言而喻,大师的书法在当时已为世间所重,但大师被称为笔道之祖还稍稍往后一些,大约始自延喜时期。延喜时期,大师所书的《三十帖策子》曾被制成箱盒,当时非常珍贵,从那一时期一直到道风以后(1),对大师的书法已当作一种信仰尊崇而不仅止于书法。大师的书法真正成了日本书道的元祖,所有的人都学大师的书法。可是如此受到尊崇的大师书法后来却演变成一种奇异的风格,即常见于匾额的字体,源自六朝至唐代的石碑、墓志的字体逐渐地变了形。以至到后世,谈到大师书法则只限于这一类东西,甚至有时很好的真迹却反而不被认为是大师之作。现在这一切都清楚了,而且人们也了解了什么是大师真正的特色。这里就大师书法的源流以及现在存世的真迹试作一简述。
据民间所传,大师的笔法是授自于唐的一个名叫韩方明的人。社会上有称大师书法者,其执笔法或使笔法由于经过世代传写,多次印刻,已经变异,但其文当仍是大师之作,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关于书法,韩方明有一本书《授笔要说》,是写笔法的,其中谈到双苞,即使用食指和中指执笔。但大师的执笔法没有取其双苞,而是用单苞,即只用食指执笔的方法。如果查看使笔法使用的术语,就可知大师从学韩方明一说仍有可信之处。韩方明的笔法术语有四字,即钩、、讦、送。在其之后,南唐李后主使用与韩方明相同的术语,李后主是著名的拨镫法的倡导者,其法使用七字,其中使用“揭”字取代“讦”字,在中国使用此“讦”字别无二人,而只有弘法大师使用此“讦”字。所谓“讦”,乃弩机发射之状,以弩张发射之势一笔钩起。除此之外,大师还使用韩方明所用的钩、、送三字,其从韩方明学习笔法是可信的。
关于大师的真迹,历来世上流传的有很多,形形色色,这里仅就自己亲眼所见、自信无疑地谈一点看法。谈到大师的书风(亦有笔者尚未见到过的,故本文谈及的书作之外,并非皆为伪作。但世间也有相当有名但明显是伪作者),其年少之作高野山的《聋瞽指归》因在其未自成一家之前,姑且不论,在入唐期间所写的《三十帖策子》是最为著名者。其中当然有大师的真迹,但也有他笔之作,历来传说有桔逸势(2)之作,这点笔者难以苟同。《三十帖策子》中第二十帖的大部分、第二十二帖、第二十六帖、第二十七帖几乎全都出自大师之笔,尤其是第二十帖中的《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一卷》是大师的楷书。大师的楷书是极其罕见的。除此之外,也只有东寺《七祖像赞》梵字旁所注的数字而已。还有第十四帖、第十五帖末,第十七帖中有二十余行是大师的真迹。另外,每卷的目录、校正文字、悉昙梵字(3)皆为大师真迹。大师自入唐期间至三十二三岁前后,其字已自成一家,入通达圆熟、精妙无比之境,堪称书法天才,当时虽身在彼邦,也到了能以书扬名的程度。大师的楷书是稍晚于颜真卿时期的风格,自中唐时期开始,又转向柳公权的风格。这同当时日本历来流行的书风浑然不同,令人刮目相看。虽然天平时代后期东大寺的日记中记载,已有人具有中唐时期的风韵,但其毕竟不是大师那样的名家,未能开创一代书风。
从年代上来看,值得一提的是弘仁三年(812)的《高雄山灌顶记》。这是仓促之间书就的一部草稿,古人不解该书之精妙,甚至还有人说是其门人弟子所书。事实绝非如此,该作乃大师自笔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开头四行稍有些可疑,最后部分也夹杂一些他人之笔,但大部分是颜真卿风格,尤其是其笔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郭家庙碑或《东方朔画赞》那种雄浑、磅礴的气势,当时在日本,除大师之外,没有人能表现出如此书风的。另有东寺收藏的《风信帖》行草相交,草书含王羲之的气韵,挥洒自如,信笔一气呵成。
除此之外就是东寺的《七祖像赞》,其大字运用飞白(4)书就。飞白在唐代非常盛行,但传至今日的极少,存世的真迹一件也没有。所以大师的飞白是极其珍贵的名作,字写得极大,原封不动地保存至今日。当然,大师的飞白间或含自梵字参悟之得,与唐人通常的飞白也许多少有些不同。但其精妙绝伦之处,纵然唐代石碑所遗飞白也不可寻见。至于赞文的小字,波撇之间,笔意含有一种飘动飞扬的韵致,这可以说是后世之所以称其为大师的一个标志。当然,镌刻唐代高宗、则天武后、睿宗等御书的金石都有这种笔法。大师当然学习过这些笔法,其笔意挥洒自如,不难想见,大师偏好这种笔法,时常在随意之中信笔而书。后世模仿大师者动辄就使用这种笔法,实际上很难说这就是大师的全部特色。大师的绝妙之处并非完全就在于此。以上谈及的是笔者所知的确凿无疑的大师真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散的真迹,如近卫公爵家以及滩(5)嘉纳治兵卫氏收藏的书简片断,类似的东西其他地方也有一些。但还有一些相当有名、却绝不可能是真迹的东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1931年7月《书道全集》第十一卷)
————————————————————
(1) 即小野道风(894—966、宽平六—康保三),平安时代著名书法家。参见前注。——译者
(2) 桔逸势(?—843),平安时代前期官人、书法家。804年(延历二十三)曾随遣唐使入唐。擅书,尤精隶书。与嵯峨天皇、空海并称三笔。——译者
(3) 悉昙是梵语音声的总称。亦指梵字。——译者
(4) 飞白亦称草篆,是一种书写方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笔路毕显。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工匠用刷白粉的帚子刷字,蔡邕(133—192)从中得到启发而作飞白书。唐代张怀瓘《书断》载:飞白“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寻丈,字宜轻微不满,名曰飞白。”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唐代武则天所书《升仙太子之碑》碑额、南宋文天祥所书“芗城名山”石匾(1999年江西吉安出土)都是典型的飞白书。——译者
(5) 神户市东部地区。——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