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我穿过一条旧货铺林立的窄巷时,目光停留在一件紫色染织的振袖和服上。它手工华丽,挂在橱窗内,可以想象大约曾是德川时代某位侯门贵妇的衣物。我停下脚步,细看其上所绣的五所纹饰[1],那一刻,脑中唤醒一段记忆:据说有件与此同款的和服,曾导致了江户城的烧毁。故事是这样的:

距今约二百五十年前的往昔,幕府将军所在的都城江户,住着一位富商家的千金。某个节祭之日,她前往神社参拜,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邂逅了一位英俊的青年武士,不由一见倾心。可惜的是,尚来不及派随行的仆从上前探听其人姓甚名谁,家乡何处,那武士已混入人流中,不见了踪迹。然而,武士的衣衫样貌,巨细无遗,皆已清晰烙印在少女的记忆之中。当日他一袭盛装,若论鲜艳华美,丝毫不输红妆女儿,映在怀春少女的眼中,简直翩若惊鸿。于是少女决定做一件质地、颜色、花纹皆一模一样的和服,幻想着穿上它,有朝一日便能在茫茫人海中吸引到武士的注意。

很快,和服如少女所愿定制好了。并且按照当时流行的款式,特意将两袖加长,美轮美奂,为世间罕有的珍品。每逢外出,少女必穿它在身;在家之时,则将其挂在闺房中,睹物思人,努力在脑中描绘陌生的恋人穿上它时该有的姿容;有时,甚至长坐在衣裳前,几个时辰都神思恍惚,默默泪流。少女更向神佛祈愿,一遍又一遍念诵着日莲宗[2]的《南无妙法莲华经》,请求菩萨保佑自己得到武士的爱怜,然而,却始终不曾与武士再度相逢。

少女为情所苦,日渐憔悴,终于积愁成疾,郁郁而终。待丧葬完毕之后,曾经为她所珍爱的那件振袖和服,便由她的父母捐赠给了主办法事的寺院。如此处理死者的衣物,是自古以来的惯习。

寺中住持见那和服为上等绢帛所制,干净完好,并未被少女生前的泪痕所染,便拿出来高价售卖。买下它的,是与死去少女年龄相若的一位姑娘。孰料,那姑娘将衣裳穿上身方才一日,便生了莫名之症,举止疯癫怪异,口中痴痴呓语,声称眼前有位翩翩美少年,自己对他恋慕不已而情愿一死。未几,这姑娘便也病逝了。振袖和服,再一次被奉给了寺院。

不久,住持又将和服卖给了另一位年轻姑娘。同样,姑娘仅穿了一次,便患了疯癫之症,为眼前虚幻的美少年而心神狂乱,口中痴语不休,最终不治而亡。丧葬之后,和服第三度回到寺中,住持见之不禁讶然。

尽管如此,住持仍不信邪,大胆将这不吉之物再一次卖了出去。又一位姑娘买下它,穿上身,罹病而亡。和服重新被捐回寺院,这已是第四次了。

住持断定必有邪灵怪力附在和服之上,便命手下僧众在庭中燃一堆火,嘱咐将衣裳烧掉了事。

寺僧们依言生起火堆,将和服抛了进去。然而,当绢缎渐渐燃起,火光摇曳之中,竟突然浮现出七个晶光宝灿的大字,赫然写着“南无妙法莲华经”。紧接着,火字个个腾空而起,如巨大的花团飞上屋顶、檐头。顷刻间,整座寺院尽皆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熊熊燃烧的寺院中,飞腾起无数火星,落在附近住家的屋梁之上,瞬间,烈焰便席卷了整条街衢。接着,海面狂风骤起,将火焰不断吹送到更远处的街道,如此,大火一条街又一条街,一个町又一个町地蔓延开去,江户城八百零八町悉数在火劫之中化为灰烬。明历元年(1655年)正月十八日发生的这场火灾,史称“振袖火事”,至今仍留存在东京人的记忆之中。

据一本叫做《纪文大尽》[3]的古代故事集所记载,定制这件振袖和服的少女,名唤小鲛,是当年麻布百姓町的酒商彦右卫门家的千金。因生得容颜娇美,因此又被人们美称为“麻布小町”[4]或“麻布的小町”。同一书中还记录说,当年失火的寺院为日莲宗的本妙寺,而和服上所绣纹饰为桔梗花。只是,关于本故事一向有太多讹传,我个人对《纪文大尽》的说法则抱有疑念。因为据书中所载,那名英俊的武士并非凡人,而是上野不忍池中的龙主化身。

* * *

[1]五所纹:和服纹饰的一种。因分别绣在背后、两袖后侧以及两胸,合计五处而得名,通常用于正装礼服。

[2]日莲宗:日本佛教宗派之一,由日莲上人在镰仓时代中期(约13世纪)所创立,以《南无妙法莲华经》为正法,因此亦称“法华宗”。

[3]纪文大尽:日本江户时代的富商,原名纪伊国屋文左卫门。围绕此人,有许多传奇故事(但亦有考据说历史上并无其人,纯属虚构)。其中,他年轻时将纪州因丰收而积压贱价的柑橘用巨船经海上运往江户,途中遭遇风暴而顽强抵抗的故事最为知名。亦有同名长篇叙事歌谣专门讲述他的生平。小泉八云提到的故事集,或许只是收录了此人传说的同名书志之一。

[4]麻布小町:即使时间已过去一千多年,提起“小町”或“小野小町”这个名字,在今天仍为日本人所熟知。此女为日本史上无双的美人,亦是深负盛名的歌姬。据说其歌声曼妙,上可感动天神,在大旱之年降雨滋润凡间。世间男子为小町意乱情迷者不知几何,却皆相思无果。慕之不得,焦渴而死者亦不在少数。然而年华老去,美色不再后,小町却际遇坎坷,接二连三遭逢不幸,穷愁潦倒,沦落到四处乞食的地步。最终,倒在京都附近的某条街巷边凄凉死去。怜她一身褴褛入葬未免有失体面,一位贫寒的好心人拿出家常的旧麻衣(日语作“帷子”),裹在了她遗体之上。至今,当年埋葬小町的岚山附近,还因其名“帷子辻”(辻,意为街头、巷口、十字路口)而被众多旅行者所知。(小泉八云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