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蒙冲突和南宋的防御

金国灭亡后的一段时间里,蒙古军队似乎要撤回草原,南宋为收复过去被金国侵吞的土地,按照“恢复三京之议”的策略趁虚北上。“三京”即东京(汴京)、西京(洛阳)和南京(归德)。蒙古看到宋军都不知会就进入汴京和洛阳,抢了自己打下的土地,不愿让南宋捡便宜,便回师反攻。实际上,南宋收夏的洛阳已不复往昔繁华,仅剩三百户人家,等于是一座空城。宋军虽然进了城,却连粮食都无法补给,紧接着又要面临蒙古军的反攻。不单洛阳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也是如此,南宋军队收复之地皆一片荒凉,没有任何价值,且都遭受蒙古军队的反攻。蒙古使臣责难南宋撕毁盟约,南宋驳斥了蒙古所有的指责,两国开战。此事史称“端平入洛”。宋蒙开战后,南宋不但没能收复被金国占领的故土,反而丢掉了现有的部分土地。

位于今湖北境内的襄阳和樊城与河南接壤,北临河南、湖北交界处的山脉,在宋金对峙时期一直是边防重地。自岳飞攻下襄阳后,南宋一直屯扎重兵守卫。到南宋末年,襄阳已有五万户居民,存储了大量军粮,城防坚固,成为抵御北方入侵的坚固堡垒。同时,富庶的蜀地对于南宋也是一个重要地区,是其经济中心。相传蜀地向来富庶,其地所出纺织品不仅能承担当地的经费,而且南宋每年给金国的岁币也用蜀地的纺织品支付。宋蒙开战后,由于襄、樊守军接纳了金国降兵,导致两城失守;但在联蒙灭金的南宋名将孟珙的奋战下,又收复了这两座重镇。可以说,正是由于孟珙夺回襄、樊,才使南宋能在金亡后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蒙古军同时入侵蜀地,占领了成都等地,计划顺长江而下夺取湖北、湖南。得知情报后,孟珙凭借湖北、四川交界处的三峡天险构筑防线,阻止了蒙古的攻势。孟珙的出色防守使南宋免于迅速沦亡,但南宋因为丧失了蜀地最富饶的平原而财税锐减,导致临安附近的江浙一带要承担沉重的赋税。税负沉重又是造成南宋灭亡的重要因素。

蒙古的政治和耶律楚材

蒙古太宗窝阔台汗去世后,他的长子贵由继任可汗,是为定宗。从此,统一的蒙古出现了统治松懈的迹象。窝阔台经历过成吉思汗时代的各类战争,得到军队和人民的信服,但定宗时没有这种民意,尽管定宗得到了忽里勒台的推举,但在继位过程中行事不够光明正大。在蒙古人的思想中,他的叔叔、成吉思汗的末子拖雷才是正统继承人。蒙古人对于窝阔台成为第二任可汗,原本就有不同看法,因此太宗死后,汗位空了六年,定宗才继位。但定宗在位三年就死了,汗位又空了很多年。太宗与定宗的皇后在空位期先后掌权,导致朝局混乱。

太祖、太宗时期,蒙古统治的土地非常广袤,因此不能全国实行同样的政治。治理蒙古地区遵照蒙古过去的惯例,治理西域主要遵照伊斯兰教徒的风俗,治理原金国地区则按中原的习惯。蒙古在各地分别设置一种类似宰相的官职,蒙语称为“必阇赤”,汉语称为“中书”,而西域的必阇赤则是镇海。蒙古是游牧民族,家畜是主要财产。西域虽然也是游牧地区,但在有商队的地方建立了以商业为基础的国家,其经济计量单位是“丁”(人的数量单位),而原金国地区则主营农业,其经济计量单位是“户”(家)。可见,蒙古在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针政策。

蒙古自成吉思汗时代入侵宋朝以后,就因与宋朝人的习俗不同而产生众多麻烦。对于蒙古人而言,农民没有价值,耕地也不能转变成财富。成吉思汗西征回来后,基于汉人不能给蒙古人带来利益的认识,一部分人提出杀掉汉人,变耕地为牧场。从游牧民族的角度看,也许有他的道理,但在耶律楚材的反对下未能实现。耶律楚材断言:只要发挥汉人的才能就没有办不了的事,如要得到税收,仅原金国地区(今直隶、山西、陕西、甘肃地区)每年就能交纳五十万两银、八万匹绢、四十万石粮食。于是,成吉思汗就让耶律楚材负责征税的任务,由此形成了蒙古统治下的国家组织。因躲避战乱而离散的民众被耶律楚材召集起来,进行生产并实行征税。在此期间,他采用士人处理财政,纠正了过去中原胥吏政治的弊病。胥吏并非皇帝任命的正式官员,负责官民之间的事务性工作,却中饱私囊,损害官民两方的利益。耶律楚材改变的就是这种情况。总而言之,正是由于他的一句话,全中国北方人的性命被拯救。相传,成吉思汗再次出征归来,看到他呈递的税收账目后喜笑颜开。

耶律楚材在太宗当政时非常受重用,几乎所有事都交给他处理。但太宗由于过量饮酒,五十六岁就死了。蒙古人文化程度低,并不善于饮酒,成吉思汗也戒了酒。后来好几个蒙古可汗都因酗酒早逝。耶律楚材拿着被酒腐蚀的金勺子给太宗看,进谏说:酒能腐蚀金勺子,何况人的身体呢?太宗虽然看重耶律楚材的谏言,却最终没有戒掉酒。耶律楚材的酒量很大,虽然劝太宗少喝,自己还是只能陪喝酒,有时喝得烂醉被送回家。

太宗一死,皇后执政,耶律楚材就很难发挥才干了。太宗在位时曾推行“承包法”,即由西域商人承包收取租税的任务,君主只需要像西域商队一样,不费力地从骆驼背上取下财产,坐享其成。不过,这种方法不适合从事农耕的汉人,因为承包者的利润占比太大,但君主觉得省事,所以常常采用。皇后掌权后,计划由一个太宗在世时就得到任用的西域商人奥都剌合蛮掌管财权。耶律楚材表示反对:太宗留下遗言,由我管理财权,不论何人不先征得我同意,就不能征税。最后虽然阻止了征收土地税,但金银税却陷入混乱。据说,耶律楚材对此忧虑成疾,过早去世。

宪宗和忽必烈,蒙古利用汉文化

定宗死后,拖雷的儿子蒙哥即位,是为宪宗。宪宗以拖雷之子的身份,在蒙古本国深受拥戴。拖雷素重兄弟情义,对太宗无比忠诚,得到众人赞誉,自然为其子孙争取了人心。在中国,带“宪”字的皇帝多数比较残酷,蒙哥也是这样。蒙哥猜忌心重,虐待窝阔台的曾孙,除个别关系亲密的兄弟外,对成吉思汗的其他子孙都心存疑忌。从此,大蒙古汗国的分裂开始显露端倪。不过,由于自身势力内部比较团结,这一时期蒙古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蒙哥与亲兄弟关系很好,尤其信任弟弟忽必烈(世祖)。蒙哥征伐南宋时,还让忽必烈统领大军,并由忽必烈总领漠南(多伦诺尔以南地区)事务,开府金莲川(开平,今多伦诺尔附近)。

忽必烈是个心胸宽广之人,不像兄长蒙哥,他在治理汉地方面早有成熟的谋划。在开平设府后,忽必烈就招募了大批汉人学者,并在开府前便任用诸如姚枢、许衡张德辉等人。其中张德辉在忽必烈即位以前就被招到麾下,受到忽必烈的尊重和信任。张德辉写过一本外蒙古游记,加上前后所写的其他游记,对于介绍蒙古、西域的情况有重大价值。成吉思汗时代,长春真人(丘处机)写过一本《西游记》[1]。长春真人本是山东道士,成吉思汗曾在撒马尔罕召见他。耶律楚材的《西游录》也记录了自己到撒马尔罕的过程,只不过留下的已是残本。耶律楚材与长春真人曾以诗歌赠答往来。

蒙古在此时已开始利用汉文化。成吉思汗召见长春真人,希求长生之术。以前的道教徒常言饮长生之药可以不死,但长春真人不这样。他是道教中立论严谨之人,其教义传自王嚞(王重阳)。听到成吉思汗相求长生术,长春真人答道:“吾乃卫生之道,故无长生之术。”成吉思汗起用的耶律楚材,不但究心汉学,也热衷禅学,曾拜金国曹洞宗大师万松老人为师,但他厌恶道教,与长春真人的关系并不好。忽必烈则开始在政治中引入儒家理论,注重吸收儒家学者的建议,如其幕僚许衡就是信奉朱子学的理学家。在原金国土地的战后恢复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同时期的南宋政局却更加混乱。

蜀地的防御与宪宗的南征

这一时期,宋蒙之间暂时没有爆发大战,两国仅在蜀地存在军事冲突。余玠接替孟珙管理蜀地,最初治理得井然有序。但朝廷疑心地方长官长驻一地,会背着朝廷行不轨之事,便下令召回余玠。余玠预料一旦回朝必被问罪,只得服毒自尽。后来,朝廷将余玠的财产充公,还反诬余玠生前挥霍公帑,令其子孙偿付。平心而论,余玠镇蜀期间,蜀地防御井井有条。他在蜀地两条大河岷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今重庆附近的合州,筑起防御工事,对防范蒙古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尽心护国的功臣最后却因猜忌,被迫自尽。

此时,执掌南宋朝廷大政的是宰相贾似道。贾似道年轻时曾在邻近蒙古的地方生活过,比较明了敌情。后来,宋理宗封他的姐姐为贵妃,贾似道因此平步青云。一开始,他仅任淮东地方官,但由于能与宫中经常联络,所以握有实权,之后便逐渐升入朝堂,执掌大权。贾似道的上台加速了南宋灭亡。

正在此时,蒙古使臣来到南宋,声称因为南宋长期扣押蒙古使臣,激怒蒙古,宪宗亲率三路大军进攻蜀地。宪宗本人指挥的一路经东川、嘉陵江沿岸攻击合州,南宋合州守将为王坚。由于合州城防坚固,蒙古久攻不下,最出人意料的是,宪宗此时突患重病身亡。宪宗伐宋计划宏大,忽必烈最初参与了这一计划,随西路远征军从西宁出发,横渡长江上游的金沙江,荡平云南的大理国,抵达安南国境。此时,忽必烈中途撤回,西路军则在兀良合台的率领下继续按宪宗的计划攻破安南,入侵南宋广西,又由广西进入湖南。就行军里程而言并不算太长,但路途行进很困难。蒙古军队本来擅长骑马,但现在的崎岖山路导致其无法发挥骑兵优势。西路军出发时有几万人,进入湖南后仅剩三千人。清朝历史学家魏源认为,此次远征没有任何价值,但完成这次远征的蒙古人很伟大。

忽必烈即位,再次南征

从远征军撤回后,忽必烈挥师入侵南宋的中部,从淮西进攻湖北,一直打到了鄂州(武昌)。按原计划,忽必烈预备与兀良合台的远征军夹击南宋,但由于宪宗在远征军到来之前突然病死,忽必烈只能撤军。贾似道本想在鄂州组织防御,但没有取胜的把握,便向蒙古求和,承诺每年向蒙古纳岁币。忽必烈接受了南宋的和议后,回师当时的蒙古都城和林。宪宗南征时,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驻守和林;宪宗一死,阿里不哥便图谋夺取可汗之位。因此,在汉人学者的策划下,忽必烈不等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便进入北京称帝即位。这样一来,蒙古内部关系迅速恶化,忽必烈与太宗窝阔台的后裔势同水火。

贾似道与忽必烈和解后,得知其是因内部问题而撤退,以为蒙古不会再南下攻宋,于是给朝廷编了个假报告,谎称鄂州大捷,蒙古败退,还写了本书来夸耀自己的战功。这时,忽必烈按早前与贾似道的约定,派使臣郝经到南宋要求南宋履约。贾似道担心蒙古使臣一旦入朝,自己的谎言便会败露,便劫持郝经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将其拘禁了十九年,直到南宋灭亡才获释。忽必烈久不得回报,心知被骗,下定决心再征南宋。此时,南宋镇蜀大将刘整率三十万民户投降蒙古。蒙古军队借机向南宋步步进逼,襄阳和樊城首当其冲,但在襄阳守将吕文焕的顽强阻击下,坚持抵抗达五年之久。在这期间,为了突破蒙古对襄阳的重围,守军组织敢死队杀出包围圈打通了内外联络。然而,蒙古军从西域运来了火药,襄阳最终在火器轰击下陷落。

南宋危急和贾似道的恶政

此时,正当理宗去世,其弟之子度宗即位。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贾似道却完全把皇帝蒙在鼓里。昏庸的度宗一味听信贾似道所谓蒙古败退、国泰民安的谎言。贾似道在西湖边修建的府第中,养了众多美女,过着声色犬马,穷尽奢华,堪比皇帝的宫廷生活。一天,度宗问贾似道:“听闻襄阳被围三年,情况究竟如何?”贾似道回答:“绝无此事,不知道是谁在您面前造谣?”度宗答:“是听一个宫女所言。”于是,贾似道就随便给这个宫女安个罪名将其处死了。

此刻,蒙古已占领蜀地,并包围襄阳。南宋由于超发纸币,物价飞涨,财政几近崩溃。贾似道一改纸币与铜钱兑换的惯例,发行和白银兑换的纸币,导致新纸币一出,旧纸币贬值,加剧了物价上涨。这一时期,又开始施行征购公田政策,即官员用其田地换购相应的俸禄,扣除官员生活所需部分后,由政府征购剩余部分的三分之一。人民财产的剩余部分也是如此办理。这样,政府收入增加了,财政充沛了。但政府在这种所谓的征购中并不付钱。因此反对这一政策的官员大都被贾似道指使的御史弹奏。最初,征购政策对缩小贫富差距起到一定效果,但到后来因为只顾及政府利益,对没有多少田产的农民也进行征购,导致贫农生计更加困难。名为征购,政府却无资金,只得开出类似空头支票的公债充数。这种公债包含“告身”“度牒”等。告身就是官员任命状,度牒就是官方发给僧侣、道士的许可证。成为僧侣可以免除壮丁的徭役。这一政策只是权宜之计,由于徭役来源减少,最终仍旧不利国家。告身、度牒的价格有高有低,很多人因此破产。官府购买公田越多,政绩越大,所以越购越多;人民的田地变作公田后,税从六七斗变成了一石,在公田里劳作的佃农上缴的年贡比过去更多。人民负担不仅未因公田政策减轻,反而更重了,尤其是江浙一带人民的负担极重。贾似道垮台,南宋灭亡后,高税收政策仍继续实施,据说这就是近代江浙地区税收高过其他地区的原因所在。七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被贾似道苛政所殃及,江浙人民在高税之下,必须辛勤劳作,故而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国最繁盛的地方。

襄阳于被围五年后沦陷,守将吕文焕降元。此时(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国号“大元”。忽必烈在诏书中说,取《易经》中“元亨利贞”之“元”,以定国号。不久,武昌也随之陷落,元兵已逼近临安。南宋朝廷这时才幡然醒悟。而度宗刚死,其幼子当了天子,最后投降元朝,被封为瀛国公。太皇太后即理宗的皇后摄政,将贾似道免职流放,中止了征购公田政策,将田产归还所有者,并想征用佃农服兵役,但未能实现。贾似道流放途中仍带着十几个姬妾,生活奢侈。有个押送者因父亲被贾似道流放,借机向其报复,不让他走路时躲避烈日,来到河边时就劝贾似道在此自尽。贾似道说,太皇太后只是流放他,并不想让他死。听到这里,这个人动手杀了他。

南宋的末路,文天祥和张世杰,元军名将伯颜

之后,贾似道的残党相继担任宰相,但一味推卸责任。眼见南宋气数已尽,官员们纷纷弃官逃跑。太皇太后不解,宋朝国祚绵延三百年,养了这么多士大夫,为何危急时刻纷纷逃走?于是,下诏阻止逃跑,却毫无作用。在国家土崩瓦解之际,只有文官文天祥和武官张世杰二人愿意挺身而出,为国捐躯。

文天祥从中进士之后,就得到监考官,也是当时最有名的学者王应麟的推奖。当朝廷官吏四散奔逃之时,身为地方官的文天祥集合地方豪杰并招募一万多苗兵,举勤王之兵抗击元军。他的朋友认为南宋灭亡已成定局,没有复兴之望,不想与他一起举兵。但文天祥说,社稷存在一天,我就要为其效劳一天。文天祥在其他官员纷纷逃离都城之时,反而赶往都城。及至抵达都城时,南宋只剩下长江以南的部分土地。文天祥设计了保卫这部分土地的策略,将当时南宋的土地分为四个战区:广西和湖南为一个战区,总管府设于湖南长沙;广东和江西为一个战区,总管处设于江西隆兴;福建和江东(江苏和浙江地区)为一个战区,总管处设于鄱阳;淮东和淮西(长江以北)为一个战区,总管处设于扬州。虽然防御计划周密详备,可不符合现实,无法实施。文天祥从江西进军临安,经过平江(苏州)时,元军已打到附近的常州。文天祥率部抗击,结果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一触即溃。文天祥躲避元军追杀,终于进入临安。朝廷将文天祥由临安府知事升为宰相。此时,元军大将伯颜率领的军队也兵临城下,文天祥作为南宋代表前往元军大营议和,结果被伯颜扣押。

再谈谈张世杰。张世杰是归降蒙古的金国大将张柔的堂兄弟。他虽为武将,却有思想。也许是认为南宋皇帝才是正统的缘故,他逃出元军,投归风雨飘摇的南宋,并为其战至最后一息。张氏家族分为两支,另一支以张柔之子张弘范为首,他与张世杰相反,为灭亡南宋战斗到最后。

当时,元军突破淮东和淮西,兵锋直抵临安城下,很快攻破临安。天子和太皇太后投降元军。由于太皇太后正生病,伯颜等她痊愈后才连同皇帝一起带到北京。伯颜是个胸怀宽广的名将,未杀南宋皇族一人,并予以优待;命令仔细封好南宋国库中的财产、文书后都运往北京。这些东西直到民国以后才被解封,散失各地。伯颜本人则不贪一物,他从江南仅取一枝梅花的故事也被传为佳话。对于被带到北京的南宋皇族的情况,汪元量(水云)有详细记载。由于善弹琴,汪元量常出入南宋宫禁,也跟随皇族到了北京。在《水云集》中,可以看到皇族一行在前往北京的途中得到很好的礼遇。在元世祖及其皇后的亲自主持下,南宋太皇太后受到连续十天的大宴款待,小天子也被忽必烈招为女婿。太皇太后的财物一直被原样不动地封存,后来交给了成年的小天子。

文天祥此刻被伯颜囚禁在军中,在伯颜军队北撤时逃出来,跑到守卫淮东、淮西的南宋军中。但守将李庭芝疑心文天祥是投降后回来劝降的,所以没收留他。文天祥只得从海路逃向温州,投奔天子的兄弟。武将陆秀夫这时保护着天子的哥哥和弟弟,从福建逃亡广东。因为元军基本占领陆地,他们只得乘船东躲西藏。不幸的是,天子的哥哥(宋端宗)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八岁的弟弟赵昺即位,同度宗的杨太妃逃至遥远的名为“崖山”的一座礁石岛上。此时追击小皇帝的正是张弘范。南宋残军在崖山被彻底击败,陆秀夫抱着小皇帝跳海,张世杰按杨太妃的命令向安南突围失败,杨太妃跳海自杀,张世杰最后也自杀。文天祥曾摆脱追击,领兵再次抵抗元军,终因众寡悬殊,战败被俘,监禁在北京。淮东和淮西守将李庭芝也领兵南下救援皇帝,但在途中遭部下出卖而遇害。南宋至此完全灭亡。

金国与南宋都被蒙古灭国,金国皇帝哀宗在拼死抵抗后自杀,他的儿子战死沙场,尽管金国战败,但直到国家灭亡那一刻都十分壮烈。而南宋的小皇帝和太皇太后降元,后来一直受到元的优待。

* * *

[1]间岛指中国图们江北岸一带领土,包括今吉林省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市县地区。朝鲜人称间岛。——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