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宗之后,南宋又经历了孝宗、光宗、宁宗这几代皇帝。金国继太宗之后也经历了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等几代皇帝。其间两国偶有冲突,但总体可谓太平时代。这是因为此前的频繁战乱致使民不聊生,百姓都期盼和平。所以,若是谁在此期间发动战争就注定是要失败的。
金人的汉化与女真文字
金熙宗是太祖之孙。到熙宗时,由于汉人的施教,女真文化不断得到发展,熙宗周围的大部分人普遍汉化。皇族丧失了女真人质朴之风,不再有以往那种名为君臣但不分彼此的亲密关系,金国君主也开始学习宋朝注重尊严,臣下的阿谀奉承不绝于耳。此外,宫内装饰、服装等也越发奢侈。熙宗外出时也会像宋朝皇帝一般被众多宫女随从簇拥着,清空街道后才肯下轿行走。上京会宁府是最早的金国都城,遗址位于今阿什哈附近的白城地区。至今尚存的宋朝使者的纪行里还谈到,当时金国君主的住所称为“皇帝寨”。从中可知女真人半汉化时的情形。金建国时,皇帝上朝的乾元殿只是一座很大的、单独的宫殿,周围仅以柳树为墙,没有城墙。另外,无论天子家还是百姓家,都保留有火炕,有火炕的屋子都不分所谓的上座、下座。每当皇帝外出狩猎归来时,都是与臣下一同就炕落座。皇后和宫女像平民家庭的女人们一般,在宴会上伺候男人们的饮食。平时,大臣也会去天子家,同样天子也会去大臣家。在这种风俗下,君臣关系十分和谐密切。但在熙宗受到汉人学者教育后,这种传统习惯便消失了。而这样的变化带来的是众叛亲离,有时为防叛变会先发制人诛杀对方,因而内部就出现了力量无法统一的问题。比如,熙宗与海陵王均为太祖之孙,但熙宗被海陵王所杀,海陵王又被宰相杀了。
虽然海陵王杀了熙宗,可他与熙宗一样崇尚中华文明。不过,这种崇拜徒有其表,其骨子里还保留着野蛮人乱伦的本性。在中国历史上,他可算是古往今来数一数二的暴君。自北齐的文宣帝以来,海陵王可谓在玩弄女性方面最肆无忌惮,他抢夺别人的妻女,杀掉这些女人的父亲和丈夫。他的奢侈生活不输隋炀帝,金国才到第三代就出了一个如此臭名昭著的君主。
自立国开始,金国就在契丹文化的影响下,很早就创制了女真文字。女真字由完颜希尹(希尹是汉名,女真名是谷神)创造,是把契丹字的形套用到女真语上。本来,两种语言非常不同,仅用契丹字母拼出了女真语,其形态酷似汉字。一开始形成的是“女真大字”,后来熙宗将大字分解,形成了所谓的“女真小字”。在金国第一代时,女真字就已通行,传说熙宗还可用其写诗。土著人均使用女真字,这也可说是某种意义的学问。直到明末的五百年间,中国东北地区始终都通用女真字,时至今日还保留着女真文石碑和字典。相比熙宗只用女真语接受汉文化,海陵王则主张全面的汉化。他基本上能用汉语写诗,能读懂汉语古籍,在任何方面都想效法中原皇帝,甚至产生了灭亡宋朝、统一天下的想法。
海陵王南侵的失败
海陵王统治时期,宋、金之间每年都互派使臣往来。从使臣口中,海陵王打听到了有关宋都的各种情况。当听说临安西湖的美景后,就让人绘制一幅西湖风光图,并在画上题诗:“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所谓的“吴山第一峰”在西湖和钱塘江之间,从此处可一览西湖和钱塘江两方景致。海陵王嫌弃上京像个偏僻的乡村,便迁都到燕京即今北京,建造了类似宋朝汴京的宫殿。后来,他又不满意“燕京”这个名字,干脆改名为“中都”。但是他迁都后仍不满足,又大兴土木在汴京营建城池。如此,他一步步地将金国的都城往南迁移。有南宋大臣看出金国企图入犯,便上奏建议高宗提高警惕。然而,时任宰相的汤思退与秦桧结党,都是主和派,不相信战争的传言。汤思退派人去金国打探,结果探子回报没有发现金国有开战迹象。可是不久之后,为了炮制攻宋的理由,海陵王要求分割两国边境的土地。此举使一向畏战的高宗也下定决心抵抗。有一种很可笑的说法,认为高宗对金态度发生转变,是由于此时得知兄长钦宗已经死在金国的消息,不用顾虑让位才转而主战的。正当此时,南宋的宰相换成了陈康伯,陈是主战派,而金国也有亲宋之人当内应。即使如此,海陵王依然决定出动大军攻宋。大敌当前,南宋宿将只有刘锜等人,且老病缠身,起居都要人料理,无法统兵出战。此时,海陵王已经亲自率军抵达长江沿岸,而南宋仍没有准备好防御。为了振作士气,文官虞允文担任钦差动员军队作战。在他的指挥下,宋军同仇敌忾击溃了海陵王的大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本来金国上下无心攻宋,只有海陵王执意南侵,因此不得人心。此次战败引发内乱。金世宗此前一直住在辽阳,在部属拥戴下趁机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听到这一消息后,海陵王的军队马上爆发叛乱,杀死了海陵王。世宗一族对海陵王抱有杀妻之恨,因为世宗之妻在面临海陵王强暴时守节自尽。海陵王南征失败后,宋军乘胜反攻,一直打到了金国领地。最后,南宋以胜促和,挽回了一定的颜面。
孝宗北伐失败与宋金维持和平
南宋这边也换了皇帝,高宗让位于孝宗。由于高宗没有亲生儿子,其让位就意味着变更血统。之前提到,北宋皇帝一直延续的是太宗血脉,但皇族在汴京沦陷后几乎全被金国俘虏,掳到了中国东北,所以高宗之后宋室便没有继承人了。朝廷寻找到太祖的七世孙孝宗,立他为正统。当时,金国是世宗朝,宋金都是新君执政,便将过去的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同时,过去宋对金使用的上表文体改为国书体,岁贡也改称“岁币”,这样两国关系就接近对等了。
孝宗虽然年轻但抱负远大,极力振作国运,以“隆兴”为年号,并制定了北伐金国的计划。孝宗重新起用仍在世的高宗朝主战派将领张浚,令他统兵伐金,结果失败了。究其原因,在于孝宗误判了局势,本以为海陵王被杀后金国内部还会持续动荡,却不料金世宗也是一位明主,迅速平定内乱,稳住了政局。因而孝宗的计略没有成效。在两国都厌倦战乱的情形下,一方若发起战争则很可能失败。在这之后,两国的君主都专注于国内的治理问题,稳定地维持着和平往来。
光宁授受和韩侂胄的得势
孝宗执政二十七年,身为太上皇的养父高宗则过着隐居生活。孝宗极尽孝道侍奉高宗终老,并赠予高宗善谥。孝宗也让位给儿子光宗,但光宗却是不孝子,素来与孝宗不和,对父亲心存猜疑。孝宗为此非常苦恼,最后抑郁而终。这时,光宗却以患病为由,拒绝主持丧礼。对此,群臣与太皇太后(高宗的皇后)商议后,迫使光宗让位给宁宗。此事为时任宰相赵汝愚经办,可说是一次宫变。行废立皇帝之事,须用太皇太后身边之人,以其出入宫禁方便,如韩琦的曾孙韩侂胄。韩侂胄虽为名臣之后,但心术不正,一旦得势就夺取了谋划废立的赵汝愚的权力,甚至将其流放到偏远之地一直到死。
开禧之败
宋宁宗时期,一些人仍然坚持向金国复仇的主张。韩侂胄也想建立一番功名凸显自己的政绩,便利用这类复仇主张,策划了伐金方案。然而宋金长期没有开战,承平日久,主战派并不清楚战争的艰巨性。在欠缺理性认识的情况下,他们接受了过去主战派的思想,并追封岳飞为鄂王,给秦桧取了个恶谥“谬丑”。此时出了不少岳飞的史料,其孙岳珂所编的《桯史》影响广泛,但有些内容难辨真假。金国方面,世宗之孙章宗继位,是个不好战的明君,但对于宋军的攻势只能被迫迎敌,结果金胜宋败。南宋本未做好开战准备,长期和平导致士兵缺乏训练,又无名将统帅,在主战派的空言误导下贸然出兵招来大败,史称“开禧之败”。战争结果之一是,镇守四川的吴璘之曾孙吴曦叛逃金国,又给宋朝增加了一道耻辱。朝廷随后追究韩侂胄的责任,砍下他的首级送往金国谢罪。此次战败使南宋在两国交往中更加被动,除了增加岁币,“叔侄”关系也变为“伯侄”关系。虽然复仇主张在名分上无可厚非,但先挑起战争者会失败是当时大势所趋。
金国世宗、章宗时期的政治
世宗、章宗时代,金国进入稳定的承平期,但此时也出现了国力式微的征兆。世宗被誉为“小尧舜”,是不可多得的明君。同时,他也是保存金国国粹论者。虽说当时国都在中都(燕京),但出于恢复女真质朴风气的希望,世宗有空就回上京会宁府即阿什哈的白城,留下太子坐镇中都。在上京,世宗召来本国故老,按女真故俗与群臣同饮欢唱,使这些旧部感到轻松喜悦。这种作风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这一时期国家局势稳定、君臣关系和睦。另外,世宗还很有政治手腕,对当地的汉人既施仁政,又严格管制;对塞外的蒙古人则态度强硬,严刑峻法。故而,在世宗的统治下国内相安无事,天下承平。
这一时期金国的经济也很活跃,纸币发行广泛,都市一片繁荣。另外,这期间实行了一项特别的财政政策,即“推排物力”。类似北宋吕惠卿的“手实法”,此政策的实质是经常性地清查百姓的全部财产,通过估量财产多寡,来确定各家承担的税赋高低。虽然中国的政策有时目的很好,但结果却不一定好。实施这一政策,导致强行征税,民众互相监视、揭发各人的隐秘财产。在长期的和平时代,如果民间出现财富不均衡,政府采用此法或许是必需的。世宗和章宗时期平均每十年开展一次此类清查。
谈到女真人和汉人的关系,主要是女真人来到汉人聚居区进行屯田。屯田政策的目的也很好,一旦有事可以征召屯田兵,免去从国内征兵的经费和困难。在女真制度中,千夫长称“猛安”,百夫长称“谋克”。猛安、谋克带领屯田兵安身于汉人部落中,并以此为中心渐渐形成女真部落,即用军政手段做民政工作。从备战上讲,的确是个非常适用的方法,但让女真人生活在被征服的汉人中,这就让女真人的地位类似于日本的“旗本”[1],因而这些“猛安”和“谋克”傲慢无礼,时常对当地汉民滥施暴行。一直过了两三代以后,女真人越来越多,原来的耕地不够用,就开始强抢汉人土地。结果是,这一备战的好措施却在汉人中失去了民意。积怨已久,到女真人失势之时,到处都可见他们惨遭报复的景象。
女真族对待蒙古人就更为残忍,对他们随意猎杀。出于这种“减丁”政策,女真人还时常突然出兵塞外,杀掉每一个见到的蒙古人。为此,许多蒙古人都开始逃到远离金国边境的地方,倒是保障了金国国境的安全。这一残酷政策是从所谓“仁义皇帝”世宗时期开始实施的,到了章宗时期才稍稍受到限制,大概是因为章宗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之故。虐杀政策一停,蒙古人又开始迅速繁盛,诞生了后来的成吉思汗。大体上说,世宗、章宗时代可谓金国的全盛期。
南宋的学派之争与朱子学
从这时开始,宋朝的内讧变得非常激烈,其中还掺杂了学派之争。事实上,自北宋晚期开始,学派之争已经出现,当时为苏东坡与二程之争。到了南宋孝宗时期,他开始大力提倡这类有益的学术争论,认为有助于恢复国势。孝宗特别赞赏苏东坡的文章,曾亲笔为其文集写序。南宋大儒朱熹也活跃于此时,但却未受到孝宗青睐。原因是朱熹属于二程学派,但天子却喜欢苏东坡一派,所以孝宗并不愿接受二程与朱子之学。当时,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永嘉学派,以陈亮(字同甫,号龙川)为首,是一个与时代相呼应的功利派。陈亮非常有进取心,提出了许多重振国力的建议。比如,他曾提议迁都南京(过去称为建业),原因是他认为临安这个小地方不利于发展,而南京直抵长江,上接武昌,有利于伺机光复中原。不过,这个提议在当时太过激进,自然得不到实行。
朱子学派在韩侂胄拜相时期被指责为“伪学”,遭到查禁,因而没能进入朝堂之上。宁宗中期以后,朱子学才慢慢恢复影响力。朱子也主张复仇论,崇尚春秋大义。虽然朱熹的理论很严密,但朱子学的内容脱离了当时宋朝的国情。后来,韩侂胄被杀,史弥远拜相,朱子学才开始解禁。史弥远之后的宰相是贾似道。史、贾两任宰相都认为:从政策上说,应该采用颇有民间影响力的朱子学派的理论,但是采用民间舆论和重振国势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采用代表民间舆论的朱子学,只能减少读书人的抱怨,而只是礼遇学者却可能亡国。这个时期的朱子学理论大多陈义甚高,勾画的是千年之后才有的理想蓝图,与眼前的现实问题几乎无关。北宋大儒张载曾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总而言之,政治上已经逐步在采用不实用的学问。
临安的繁荣和南宋的经济
承平日久,民众生活富庶,奢侈之风也会蔓延。《武林旧事》描绘了繁华无比的都城临安。根据该书记载,当时天子与百姓的生活都无与伦比。只要中国四五十年太平无事,经济就能取得长足发展,当时的奢华之风已蔓延到寻常百姓家。都城临安的长期和平环境为南宋后期的大繁荣提供了条件。当时临安城内兴建了许多游廊,其中使用的都是银制餐具,十分奢华。临安市民也得到更多优惠(与此相同,日本江户的町民比地方百姓得到更多的优遇)。因为,交纳租税的都是农民,而都城的人只管坐享其成。另一方面,都市产生了一群没有正经营生的人,他们与官吏、宫里人相互勾结,有的违法乱纪,仗势欺人,有的以借用之名侵占官府的土地和房屋,甚至还被合法地免除租金。此外,每当灾害发生时,朝廷会发放救济金,建立施乐院、育儿院、养老院等慈善设施,还为无地可葬者提供坟地,做了不少好事。因此,许多游手好闲之徒纷纷涌入临安城,有的专门赌博,有的四处行窃。可见,临安城已经达到可以滋生一切文明社会中常见弊端的富裕水平。
朝廷鼓励艺术发展,建立宫廷画院。成为画院“待诏”是画家的莫大荣耀,能得到皇帝赏赐的金带。宫中还有御前围棋待诏。各种游艺无比发达,有讲谈、说经、小说(单口相声),还有唱演兼备的杂剧;耍口技的、变魔术的、猜谜的、男相扑、女相扑,各怀绝技。临安城熙攘繁盛,令人目不暇接。皇家宴会也充满艺术气息,奏一曲饮一杯,整个国家的生活从上到下全部艺术化了。
但换个角度讲,如此排场需要耗费巨资,给朝廷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朝廷只得大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最终无法兑换。其实,从北宋开始已经使用纸币,但有流通期限,通常规定三年一期,到期收回。回收期限截止后停止回收,发行下一期纸币。这样,旧纸币过期就无法兑换,自然贬值。到了南宋时期一期发行多达一亿贯,远超北宋时期一期发行的两三百万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倒促进了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和民间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与南洋、阿拉伯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非常活跃,铜钱大量流出,虽然南宋曾设法以法律形式禁止铜钱外流,但没有成功。在日本出土的古币中,很多都是宋朝尤其是南宋铜钱。
虽然南宋只延续了一百五十年,但却是一个奢华时代。北宋徽宗朝廷够奢侈了,但其民间的奢华程度却远不能与南宋临安相比较。而年年向南宋索要岁币的金国也陶醉在繁华的太平幻梦中。当此之时,蒙古却在暗中壮大,这一浮华幻影的终结者成吉思汗横空出世。
* * *
[1]据《魏书》卷四〇《陆叡传》,平原王陆叡(原姓步六孤)娶崔鉴女,崔鉴对陆叡是复姓感到美中不足(当时孝文帝还没有实行鲜卑姓改汉姓的改革)。《崔鉴传》中无相关记载。——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