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盛衰及其佛教文化
辽圣宗在位四十九年,统治时期与宋真宗、宋仁宗同时,这也是辽国最为鼎盛的时代。辽国全盛时建有五京,即在中央都城之外另建有四楼(四个行宫,契丹语叫“捺钵”)。辽圣宗时,高丽发生内乱,契丹派兵征伐。辽军的征伐最后因中了高丽将军姜邯赞的计谋而失败;同时,辽国西征回鹘也没有取得胜利。圣宗之后的兴宗时期,辽内部出现了矛盾,辽国日益衰落,所以征伐西夏失败。兴宗之后,道宗即位。道宗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六年,辽国进入了承平时期,并与宋朝和平相处,互不相扰。此时,契丹奖励文化建设,儒教和佛教均很兴盛。道宗时期还完成了中国佛教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即刻成了“房山石经”。“房山石经”自隋初始刻,中经多次续刻,至道宗朝终于全部刻完,总共一万块有余。石经刻成后,还将一部分赠予了高丽。当时,高丽也处于佛教盛行之时,著名的义天僧统大觉国师即高丽王之子,来到中国研究天台、华严、净土三宗的宗旨。此时正值宋元祐年间,他还曾与苏东坡有过交往。他从辽国得到了藏经,又从日本得到了佛书,于是便开始撰写《藏经续集》。不过,原版本已经很难见到,日本保留有后来的重刻本。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辽、宋乃至周边各国都属于承平时期,特别是辽国,因为长时间与宋的和睦,其野蛮气质也逐渐消失殆尽,战斗力随之下降。所以,到了下一代天祚帝时,辽国便被新崛起的女真一族消灭了。
金国的兴起
金国兴起的地方,是今哈尔滨附近的阿什哈。其种族为女真人,是中国东北的土著民族。古时中国东北的种族中还有高句丽人和渤海人。契丹攻灭渤海国后曾想向中原发展,辽太祖便把以渤海的故国(今天的宁古塔地区)为中心的中国东北北部交由其子人皇王管理,名之为东丹国。但是人皇王与其母及弟关系恶化后逃到了当时的后唐,归顺了后唐。当时,对于土地辽阔且不易管理的中国东北,契丹人的管理办法是将中国东北北部及其他远处的女真人迁至契丹都城附近,让其建设新的城池,但新建的城依然可以沿用过去女真人居住地的名称。《辽史·地理志》对于这一时期中国东北地名的记载是相当混乱的,想据此了解中国东北古代地理非常困难,也是很不明智的办法。《辽史·地理志》在记载这一时期历史时,也只是会写“何县原由渤海国何县县民所建,于何时迁至此地,与契丹、渤海人杂居……”,但不会记录此杂居的地方。由此也可见,当时对于地方的记录是比较错乱的。不过,通过《辽史·地理志》可以得知当时契丹统治中国东北的概况。
在此情形下,女真人便都废弃了原来的土地,辽国也放弃对其管理。当然,女真人并没有完全迁至辽国附近。在辽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女真人仍然在辽国统治不到的地方繁衍生息。到了辽晚期,女真大致分为三股:熟女真、生女真以及中间非熟非生的部分。当时,由于辽兴宗名为“宗真”,忌用“真”字,女真便改名“女直”,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了明代。熟女真住在辽东岫岩一带,即自辽阳至朝鲜的这条线上。当时,辽国还在此设置五个节度使以加强对该部的管理。这个部落又叫“曷苏馆”,即“防御城墙”的意思。辽国将熟女真放在女真通往契丹的最大入口处,大概也是为了防御其他两支女真部。再往里走,鸭绿江沿岸便是非生非熟女真。至于被称为生女真的各部,在今吉林省松花江沿岸附近。
金国的先祖来自生女真。生女真传说其祖先源于高丽,最初住在间岛一带,后代迁到哈尔滨附近的阿什哈(满语正确的说法是“阿勒楚喀”,《金史》认为此名源自按出虎水)。根据《金史·世纪》记载,此时由按出虎水经间岛至北朝鲜已经统一,但事实上存在诸多部落,分分合合,并未形成一个统一国家。从这时开始,这个民族极其勇猛,素称“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因此可知当时没有把各部落统一起来。为了笼络女真人,契丹采取既不放弃治理,又不严格统治的策略,给部落酋长授予虚衔。在生女真部落中有年龄相近的兄弟两人先后作为“野蛮人”的酋长,建立起坚强有力的组织,成为家族的核心。这对兄弟酋长中,弟弟叫盈歌(《金史》称盈歌,中国人的记载称扬割,高丽人称延盖),被契丹封为节度使,当地人称他为“扬割太师”。盈歌死后,由兄长之子承袭官位。最先承袭的是金太祖阿骨打的哥哥,之后才轮到在兄弟中能力最强的阿骨打继位。当时,从哈尔滨附近经间岛到今朝鲜咸镜道一带,几乎成了女真的实际领土,并为此与高丽进行了七年战争。高丽举国参战,出动了十七万大军。此战是高丽这代王朝最著名的战争,高丽称之为“尹瓘北征”,但战局不分胜负,以和谈告终。由此可见,此时女真人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这件金太祖之前的史事在《金史·世纪》中有简略的记载,但《高丽史》却当作一场大战。金国在太祖以前就已基本统一了中国东北北部。
辽金冲突
辽天祚帝喜好游猎。按照当时北方的习惯,常用一种叫海东青的鹰来打猎。此鹰体形不大,却很敏捷,产自女真地区。以前,此鹰都是作为贡品,每年由女真进贡给契丹,但数量很少,难以捕捉。因此,为给天祚帝捕鹰,盈歌从他手中得到了征伐的自由,对其临近部落进行征讨。同时,为了获得海东青,契丹还在女真派驻使者,但因使者玩弄女真族女子引起了女真人的愤慨。至此,辽国人渐渐失去了女真族的信任。从金太祖时起,女真与契丹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在松花江附近的拉林河(过去称来流水),女真用两千五百名士兵打败了辽军。此地位于哈尔滨以南,中东铁路双城堡东站西北方,约一天行程。至今那里还有一块“得胜陀碑”,是金世宗为纪念太祖的战功而在战场上竖立的。碑文用汉文和女真文两种文字书写。由于此役的胜利,阿骨打称帝。天祚帝兴兵征讨,结果又大败而归。此后,金辽时和时战,但女真的实力不断壮大。
契丹灭亡、西辽建国与宋金构衅
当宋徽宗时期,宦官童贯想为宋朝建功立业,向徽宗献策消灭契丹。因此,便联络女真,制定了一起夹攻契丹的计划。辽国居于宋金之间,宋金必须通过海路联络。宋朝使者从山东渡过渤海海峡来到金国,双方商定了共灭辽国的“海上之盟”。宋朝提出的条件是收复辽国从五代开始占据的土地,金国的条件是吞并辽国的固有领土。辽国遭到两面夹击,天祚帝被金国打败后向西方逃出很远。金国攻占辽国都城燕京,即今北京,之后,由于宋朝急功近利,宋金爆发争端。
五代时期,契丹占领的中原土地有两类:一是后晋石敬瑭乞求契丹帮助所贿赂的土地,即北京以西地区;二是唐末至五代初期刘守光割据的地盘,即北京至山海关一带。宋朝最初只希望收复石敬瑭丧失的土地,到后来又希望将刘守光丧失的土地也一并收复,与金国产生争议。宋朝在短时间里确实占据了几乎是座空城的北京,却要支付大量岁币给女真。此时,宋朝耍了很多小手段,后来甚至计划联合天祚帝一起对抗女真,等到金国俘虏了天祚帝,又勾结辽国残余势力,终于激怒了女真。辽国灭亡后,大石林牙即耶律大石的残军,穿越新疆逃亡到中亚的虎思斡耳朵;所建的国家延续了一百多年,史称“西辽”,西方人称之为“黑契丹”。
辽亡后,宋金边境直接接壤。不久,金太祖就死了,仅当政九年。传说这位“野蛮人”酋长是因为急着进入城市,沉湎酒色,损害健康而死。随后,他的弟弟太宗继位。
金军南下
宋朝违背了与金国定下的盟约,给了金国伐宋的借口。天祚帝被俘后,局势在不断变化。金军日益南下,逼近宋都汴京。徽宗无计可施,只能发罪己诏传位钦宗。此时汴京大乱,童贯、蔡京及其党羽要么被罢黜,要么被处决。迫于城外金军的压力,朝廷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倘若主和,就要奉送大量岁币给金国。但自徽宗以来,民间财富差不多被搜刮殆尽,短期内无法准备齐全,所以没有主和的资本。因此,战和两派争执不下,难以决定,谁都没有让金军退兵的办法。钦宗只能亲自到金军大营投降,除钦宗外,徽宗、太后、皇族、宫人等男女三千余人也一起做了俘虏。女真人像串珠一样把他们捆成一线,带着掠夺的无数财宝一起回到了中国东北。
之后,为了防止有宋室血统的人重新在宋土掌权,金国立宋朝宰相张邦昌为“楚帝”。在宋金战争中,张邦昌曾和钦宗之弟康王(即南宋高宗)一起在金国当人质。徽钦二帝备受磨难,几乎被押着走到中国东北,关在现在叫三姓,当时叫五国城的地方。徽宗在位二十五年,钦宗才一年多。
宋朝南渡
金人离开后,张邦昌对自己的“天子”身份深感不安,想让康王继承宋祚。但之前在金国当过人质的康王,非常恐惧金军的勇悍,得了癔症,不愿意回汴京当皇帝。之后,他在南京即河南归德府即位,而汴京则交由将军宗泽守卫。宗泽和李纲都是主战论者,坚守汴京,期望高宗重返旧都。但高宗早已六神无主,不愿还都,宗泽因此积愤成疾去世。此时南宋还出现了一批忠臣,岳飞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位。宗泽死后,金军再度攻克汴京,之后长驱南下。高宗只能狼狈地往各处逃命,逃到杭州之时,不料亲军爆发骚乱,无奈之下只能传位皇子。不过,内乱很快就平定了,高宗复位。这时,金军已经追击过来,高宗仓皇之中逃往宁波,一口气没歇又乘船逃至温州。金军所到之处,掳掠杀戮,无恶不作,但入夏后因无法忍受南方的酷热,撤军回北方了。
宋朝一方,最初由宗泽制定了防御金军的计划,其部下涌现了许多名将,如韩世忠、张俊、岳飞、刘锜等人。文官张浚、赵鼎也都是主战派。宋朝依靠他们的力量终于复国。此时,金军将领兀术统兵追击宋军,由于过度深入,撤退时遭遇众多困难。兀术的军队渡过长江进入南方,但撤军时在镇江和扬州之间受到韩世忠的阻击。韩世忠意在阻断兀术渡江撤退的道路。兀术听取了一些宋人的意见,终于烧掉韩世忠的战船,夺路而逃。宋军已比之前更加英勇,此后金人再不敢像从前那般欺侮宋人了。
高宗初年的宋金形势和宋朝将帅
中国国土被一分为二,金国占领北方,宋朝偏安东南。金国在宋朝故地扶植的刘豫政权,以齐为国号,作为宋金之间的缓冲区。南宋高宗初年,从大体形势上看,宋金在四个地区展开对峙。陕西方面,由大将张浚率领其部下吴玠、吴璘兄弟与金兵交战。河南、湖北方面,则有岳飞坐镇。岳飞最初在湖北和湖南负责“剿匪”。中国一向是有了战乱,便匪患横行。岳飞平乱打通了湖北与河南之间的道路。今安徽一带,有刘锜镇守。东西两淮地方,由韩世忠负责防御。此时是宋军战斗力强大的时期。首要原因是,宋军不再像过去由缺乏军事经验的人当大将,许多将领都是身经百战从行伍中提拔上来的。韩世忠就是从士兵到将军的典型例子。岳飞的出身也很卑微,只是前宰相韩琦家的佃户。只有刘锜一人是将门之后。这些军功显赫之人都是从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不畏强敌,因此能在战争中对阵野蛮的金人。张浚本为文臣,但却是主战派,实际领兵作战的是其麾下吴氏兄弟。由于求胜心切,张浚在富平之战中败北,只得从汉中撤往四川。但其他三支军队都取得了胜利,尤其是岳飞部一路攻入河南,已挺进到距旧都汴京不远之处。
宋金媾和
南宋建国伊始内部就有主和的论调。究其原因,一是高宗患有癔病,畏惧金人,不敢与金国打仗;二是高宗的父亲徽宗、兄长钦宗都在金国当俘虏,高宗是代兄称帝,倘若救回钦宗自己只能让位,所以不愿进攻金国,营救父兄。当然第二点有些穿凿附会,但高宗的确厌倦战争,只想在有着“南宋一代行在”之称的临安(杭州)建都,做一个安乐公,而毫无收复失地的志向。正在此时,秦桧从金国放归。秦桧最初尚能秉持正论,反对金国扶植张邦昌为帝,认为宋朝应由宋室后裔继承大统。但在成为金国俘虏后,他与金国统治者达成协议方才生还,由此开始极力主和。其主要论调是不再打仗,河北人、南方人、刘豫的人各回各家。高宗虽然是北方人,但无家可归,因为害怕北方的战争,只能让秦桧掌权,执行主和派的意志。
鉴于此种形势,前线的岳飞被紧急召回。当时,太行山中的许多土匪趁着战乱壮大实力,先后被岳飞收编,配合宋军在背后偷袭金军,以图收复汴京。但岳飞所部实际上已经厌战,希望回家。中国史书说岳飞接到十二通金牌诏书后,只能无奈撤军,但事实是士兵们争着收拾行装。岳飞是当时一位非常出色的伟大人物,曾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不过,武将在战争中也赚了钱,猛将韩世忠的钱财够他享用一生了。在宋室南渡十四五年后,兀术和秦桧互相勾结,终于达成宋金和议,而这场和议的牺牲品就是岳飞。岳飞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以其可能有谋反之心被下狱处死,这是众所周知的疑案。同样被褫夺兵权的还有韩世忠等人,但他们的余生都生活安逸。韩世忠和岳飞均为宋朝名将,不过韩不问世事,胸无点墨,就像一个粗野无知的武夫,在被剥夺兵权后尽量不过问军事,因此一生平安无事。岳飞虽同样出身行伍,但却通学问,擅诗词,身为统兵大将却喜论天下大势,因此受到皇帝和秦桧的猜忌。其次,岳飞部属都是子弟兵,天子诏令在营中不如大将命令有效,连朱熹都提到过岳飞固执行事。凡此种种都成了岳飞狱中被害的祸根。
岳飞死后,秦桧的权威达到顶点。他为相十九年间,高宗将一切事务都交给他处理,从而逃避责任。高宗当然清楚秦桧的无法无天,所以等到秦桧一死就将其子逐出朝廷。总而言之,宋金和议后二十年间没有发生战乱,虽然宋朝国家形象受损,但人民免受战乱之苦。之前,从徽钦二帝末年至高宗初年,靠近战场的百姓死伤惨重。至今尚存的宋版书《一切经》中,卷首记载了当时百姓的惨状,两淮一带民家多遭掳掠屠杀,因此捐钱刻印佛经求佛保佑。岳飞的主张从国家尊严角度讲是正确的,但不合平民的心愿。此时,高宗向金国称臣,采用臣子上表的形式向金国皇帝递交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