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的经营天下

周世宗大体确定了经营天下的方略,史书中一般认为这是以王朴的献策为基础。王朴在献策中指出,最好先从容易的事情着手,再解决棘手的问题。要平定割据四方的诸国,先从何处下手呢?应该从南唐开始。南唐与周的边境线很长,不论在何处都可以组织攻击,最好在敌人没有守备的地方发起进攻。一开始出动小股部队侦察敌情,让敌人紧张起来,全力应对;如果不断地越界袭扰,敌方就会人民疲敝,财力耗尽。如此,长江以北必将尽为我所有,南唐都城指日可下。凭借攻取南唐之势,再向岭南(南汉)和蜀地挺进,不待出兵,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北方的幽燕之地自当归服,若不归服,也很容易平定。只有北汉会拼死抵抗,即便施加恩德也无法感化,非以强兵不能征服。但北汉一度被世宗击破,气沮胆丧,目前无力发起主动进攻,因此等天下平定再取之不晚。

有人说,世宗正是依此策而行。但后世史家认为,世宗所以成为世宗,正在于他并未听从王朴之策。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全祖望的《周世宗论》都秉持此说。世宗先对南唐下手,确是听从王朴所言,但与南唐开战夺取江北之地后,忽然和南唐休战,转而与被认为是强敌的辽国交兵。当时,辽世宗为臣下所弑,太宗之子穆宗刚继位。由于辽帝酗酒怠政,国势萎靡不振。当此之际,周世宗以破竹之势进军,两月之内就收复了石晋之时割让给辽的十六州中的三个州。辽穆宗无心征战,说这些本来就是汉人故地,汉人夺回乃理所当然,因此没有派出援兵。但在此期间周世宗染病,班师回朝不久就驾崩了。在这场战役中,世宗已谋划好对辽战略,其用兵所长便是能够巧妙地借助地利。过去,渤海湾曾深入北京和保定之间,随着水量减少变成了河流,如今残留的部分水洼形成湖泊。以这些水洼作为周辽两国的分界最合适,世宗便为此目的对辽用兵。由于辽军渡河南下非常困难,世宗很快便收复了直到易州附近瓦桥关一带的失地。从世宗的方略可见,要振兴一个积贫积弱之国,与其先攻弱敌不如先和强敌交手,试一下运气,如果有实力,那么消灭弱敌自然不成问题。这是与王朴之策完全相反的英明决断。因此,世宗是平定长期陷入混乱的中国的适合人选。可惜因为他英年早逝,天下被宋朝夺走了。

宋太祖的拥立

周世宗崩后,其子幼弱,重臣赵匡胤被军队拥立为天子。有个很著名的故事,说赵匡胤一再辞让,被迫黄袍加身。他是一个正直的军人,在官兵中间威望素著,曾长年追随周世宗出征,屡立战功,具备克难攻坚的品质,为人宽宏大量,适合作为开国之君。五代时,每当政权更替,经常发生前朝皇室全族被杀的事例。但赵匡胤严格约束军队,不许动幼帝分毫,绝不施以虐待。因为此一善举,宋被称为以全德立国,因此国祚绵长,据说灭亡时也未受到元朝虐待,宋亡以后,其家族仍然延续下来。当然,赵匡胤能够掌权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总而言之,一旦宽宏大度之人为君,当时的情势也会为之一变。当然,在朝廷的更替中,赵匡胤多少也耍了些阴谋,当时就有反对派。姑且不说太祖表面如何,他并非内心全然不想当天子却被勉强拥立。从反对派来说,同样在防备着他的这种野心。比如韩通,他侍奉周世宗,与太祖地位相当。世宗一死,他就和太祖互相戒备,想要防范太祖夺取周的社稷,但在周朝灭亡的同时他被太祖一派所杀。

太祖的经营天下

太祖在五代大将中是很优秀的,但并非周世宗那样出色的天才。在取代周以后,太祖便着手统一天下,方法与王朴的献策大体一致。世宗的方略不如说是与王朴的相反,但太祖还是从弱敌着手。这证明了太祖并非世宗那样的天才。宋朝有四百年,从一开始就很弱,首要原因是想轻易地攻取他国。五代末期的形势是分成十国,其中称帝的有南唐、蜀、南汉、北汉四国;其余地区虽割据一方,但若中央出现天子就会派遣使臣前往觐见,并接受官爵。占据湖南的周氏、湖北地区的高氏、吴越的钱氏等国就属这类。宋太祖即位之初,湖南周氏出现了内讧,其继承人向宋朝请求援助,但宋若派兵,必会经过湖北高氏的土地。因而,宋朝出兵的次序是:先攻取湖北,再取湖南,继而伐蜀降服孟氏,接着降服南汉刘氏,最后讨平南唐,使李氏归降。至此太祖时代结束,还剩下北汉和吴越。太祖与谋臣赵普讨论过平定天下的事情,基本上是按照周世宗时确定的意见实施的。

太宗即位与天下一统

太祖驾崩后,他的弟弟根据母亲杜太后(昭宪太后)的遗命即位,就是太宗。当初太祖即位时,杜太后非常担心,对太祖做天子并不高兴,告诫说她忧心五代历朝天子死后一定有国乱家亡之事。太后在病危时,曾有遗言对太祖说:“汝知所以得天下乎?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次及汝子,再次及其弟。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同时,将赵普召到太祖面前作为证人,立下有关皇位继承的遗命。因此,其弟太宗才能在太祖死后即位。但这一遗言也成为日后导致皇室内讧的根源。

太宗时期,吴越王钱镠不待征伐就纳款归服,割据政权只剩北汉。当宋朝兴兵征讨时,北汉向辽国求援。但宋军幸运地阻挡住了辽国援军,切断了北汉的粮草供应,灭亡了它。唐末以来分裂的天下暂时实现了统一,只有石晋之时作为贿赂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地区没有收复。这样,宋和契丹边境相接,从此两国有了外交关系。当时契丹世宗之子景宗在位。

宋朝顺利统一天下的原因

宋朝用了十几年便平定天下,没费什么劲就获得了成功,是由于当时的形势。比起唐初太宗统一天下,宋的统一远为容易。隋末天下分裂,但割据各国都相当强大,因为它们都是从民间起家的人物新建的。如窦建德、王世充、李密诸人,均是一代开国之主,堪称人杰。窦建德据说比唐太宗德行更高。唐太宗虽然也是人杰,但进攻这些国家时,双方势均力敌,获胜非常困难。而宋初割据各国与唐初各国完全不同。宋初各国大多于两代或三代之前,在唐末或五代中期趁乱建国,以后暂时延续割据之势,经过长时期的和平安逸之后,均已文弱不堪,缺乏真正的实力。南唐、后蜀等国居于艺术保护者的地位,保持着和平的状态。只有位于最中央的、以五代交替的汴京为中心的地区,始终纷乱重重,有时遭到契丹入寇,人民生命财产都陷入危险,备尝艰难困苦。宋太祖出身于这样的国家,历经五代各国中最艰难的锤炼,该国兵力也最强。虽然长期以来军人骄慢,但周世宗以来他们受到约束,大将天子经受了身先士卒而战的训练。所以,宋朝统一中国相对容易,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就平定了天下。

太祖收回权力的策略

宋太祖出自这样的环境,十分清楚五代为何会纷争不断。虽然不是周世宗那样的天才,但他较为宽厚,正是稳定动乱后的人心、消除猜忌心理最合适的人。天下基本统一后,他采取非常温和的手段逐步收回下移的权力。首先收回亲卫诸将的兵权,接着又渐次削夺了唐末以来长期延续的藩镇权力。关于此事,谋士赵普最先提出收回诸将兵权的意见。太祖起初不以为然,但赵普认为,即便他们本人无意谋反,但容易受部下的军队鼓动,因此难保不会发生叛乱。太祖觉得有理,将兵权收归于上,但用的是和平的手段。在拥戴太祖称帝的人中有个石守信,太祖登基后执掌亲军。一天夜里,太祖和他边喝酒边说:“没有你们的力量,我不能从节度使当上皇帝。可你们不知道,当节度使是多么快活,现在我夜里都睡不安稳。”石守信很奇怪,问是何故。太祖答道:“那是由于想当皇帝的人很多。”石守信说:“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怀有异心呢?”太祖说:“就算你不想当皇帝,但如果被迫黄袍加身,军队会不会拥立你们呢?”石守信非常惶恐:“如果是这样,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苦短,没有比一生富贵、子孙满堂更大的乐事,何必还要受此军旅苦役?”于是,诸将被和平收回兵权,被调到大地方当节度使。

宋初为削夺藩镇权力,节度使更换时,逐渐安插文官。从唐末到五代,地方官均由节度使任命;但从此以后,不经节度使之手而直接任命地方官,直属朝廷,不受节度使节制。其次,在节度使之下设立副官“通判”,节度使只是挂名,通判执掌地方租税征收等实际政务。通判虽然只是个临时官职,但宋朝的政治却是让临时官员执行实际的政务。总之,节度使成了虽然拥有高官厚禄却无实职的官位,完全没有实权。到太宗时期,节度使成了赏赐亲王和将相大臣的荣誉称号。五代时,节度使是权力最大的地方大员,有权定人死罪;宋太祖当政后,规定该判死罪的犯人名单必须报告中央政府,由中央审查后才能执行。综上所述,兵权、刑罚权、财政权都被收归中央政府。

太祖的温和政策及其长处

不同于唐太宗十八岁起兵取天下,宋太祖成为天子被人说成是欺骗孤儿寡母而取得天下。虽然太祖作为军人相当强悍,但是用非常温和的手段成为天子,所有的政治措施也很温和。哪怕是改革唐末以来的弊政,用的也是非常温和方法。节度使等名称依旧,但实权则被其手下的临时官吏所控制。通过所有这些方法,过去的官职保留形式但没有实权,暧昧模糊的官职却掌握实权。不是新政府一成立就马上变革旧制,实行中央集权的措施。这是宋代制度和政治的根本原则。所以,宋朝的制度很不明确。如汉代以来县是最下一级的行政区划,长官叫县令,这是名实相副的官职,而从宋朝开始则改为知县(知县事),具体来说,意思是权知县事——本官是其他官职,但代理一县的事务。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都带着本官以外的代理官名来办理实际事务。宋朝产生的此类官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一县之长最初也叫作县令,后来改为县知事,还是叫县令的好。

宋朝统治温和是其长处。太祖认为在五代的兵乱中人民的生命被轻视是不对的,因此尽量不杀人。征伐南唐时,派遣曹彬为统兵大将,太祖告诫他绝对不能滥杀无辜,所以南唐投降时确实没有滥杀。宋朝礼遇前朝后裔,也优待功臣之后,曹彬的香火也延续到了南宋。不像过去的汉朝和后来的明朝,这是太祖温和政策的长处。它对稳定唐末以来普遍变得残虐的民心收到效果,有宋一代保持着仁厚之风。太宗虽然阴险猜忌,仍大体具有仁厚之心,是受到太祖的感化。中国人说,宋室子孙因此在宋亡时才会受到蒙古人的优遇。

征伐契丹的失败

如前所述,中国内部已经平定,宋朝与契丹接壤,太祖想收复故土即燕云地区,决心积蓄大量军费。只是其方针与周世宗的完全不同。世宗计划先与契丹一决雌雄,再以余力平定天下。这样的策略只有世宗这样的天才方能实现,太祖则对此没有把握。他顾虑若先与契丹开战,战争如拖长,兵力财力将无以为继;倘若战败,得之不易的统一事业更会付诸东流。就算收复了契丹占领的十多个州,对宋朝整体而言只是增加了一点土地,与其这样,不如采用聪明一点的办法。而太祖和太宗两代皇帝的谋士赵普的意见也让人泄气,他认为即使与契丹开战收复十几个州,挑选守备的人才也很困难,所以要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最后解决契丹。然而平定内部用了很多年,此时军队已不再是当初的名将统帅的军队。一旦中原地区实现统一,就不愿为了一小块土地与契丹重启战端,耗费兵力财力。即使天子力图恢复,整个军队也缺乏战斗意志。太宗曾率兵亲征,最后大败而归,一万多人战死,太宗的亲兵在契丹追击下溃散,太宗赶着民间的驴车才侥幸逃出生天。不仅如此,战前宋辽并未交恶,开战导致国交破裂,双方产生无法弥合的仇隙。这就是“高梁河之战”。

此番战败后,太宗仍在等待时机以图再战。此时,辽景宗之子幼主圣宗继位,其母萧太后摄政。太宗听信了萧太后蓄养男妾,国政混乱的情报,派出大军征伐。此役由平定江南的名将曹彬率领大军北征。可惜事与愿违,萧太后统治下的辽国内部非常统一,宋军再次败北。萧太后是英明的女杰,所以有中国历史学家说她有男妾是假的,但实际上确有此事。有一个名为韩德让的,原是汉人,后被赐名耶律隆运。太后与隆运协力,扶持先帝遗子圣宗为帝。太后是圣宗的生母,圣宗非常孝顺太后。隆运很珍惜两人的关系。虽然太后的私生活未必检点,但她却振兴了前几代低迷的国势。

由于宋朝此次战败,契丹乘机入侵,宋朝在今直隶地区的很多土地都被占领。曹彬以下太祖时代以来的名将未立尺寸之功,倒是身为文官的张齐贤作战出色,挡住了契丹的攻势获得小胜,这才没有酿成大祸。从此,宋朝再也没有以统一天下之势击破契丹的妄想,在与契丹的外交关系中处于被动。

杜太后有关继嗣的遗言被放弃

太宗背弃母亲的遗言,并没有把皇位传给太祖之子德昭,后世因此给予非常不好的评判。太宗与赵普商量时,赵普出主意说:“传位于弟之事,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此话正言中了太宗的心意,因此在太宗一代,太祖之子基本丧失了做皇族的资格。但众大臣都见过当初太后的遗言,太宗心中也就常怀猜忌。太宗被契丹打败,传闻一时之间下落不明,因而有人想拥立太祖之子德昭即位。太宗知道后大为不快。德昭曾经向太宗进谏,说征讨北汉没有论功行赏,太宗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天子再赏吧。德昭因此愤恨成疾,自杀而死。此后,德昭的兄弟德芳也病死了,其弟廷美的子女均被剥夺皇子皇女的身份。如此,北宋时天子之位由太宗的子孙继承。然而后来宋朝与金作战时,太宗子孙被金兵俘虏到了今天中国的东北,南宋的高宗是徽宗之子、太宗的后代,但他膝下无子,太宗世系由此断绝,所以在太祖的子孙中选择孝宗为帝,这样太祖的子孙继承了皇位。太宗行事阴险,因此给后世留下像“烛影斧声”这样不愉快的问题,不过真相未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