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丰臣秀吉
这两位英雄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然而他们的境遇和经历却不可思议地相似。
他们原本都是一贫如洗的农民,因风云际会一跃而起,最终夺得天下。在同为农民出身这一点上,中国史当中经常将朱元璋比作汉高祖。然而,虽说他有意模仿汉高祖,但汉高祖好歹出身于当地中流阶层的农家,而朱元璋却起自四处流浪的贫苦佃农。就这点而言,朱元璋可谓中国史上兴起于最底层的皇帝。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出生,丰臣秀吉有日轮受胎①的传说,朱元璋也有类似的故事。传说朱元璋的母亲在梦里从神灵处获得一颗药丸,捧在掌中会放出亮光。后来,他出生的时候房间中充满了红光,远远望去人们误以为是朱家失火了。这个故事可能是附会了朱姓或者红巾信仰吧。
朱元璋的两种肖像,麻子脸之貌(左)与白须端正之貌(右)
秀吉长得像猴子,这个传说相当有名,而朱元璋似乎也具有异相。
他的肖像画有两种,一种是白须美髯、充满帝王气派的画像,另一种是突额长颚、满脸痘疤的丑怪面相。后一种比较像真实的。
另外,秀吉六岁的时候由于家贫被送到光明寺做了小和尚,但他后来逃跑了,从此四处流浪。朱元璋也是一样,由于生活困难而当了小僧,后来又踏上流浪之途。
他们都很武勇,但都不算是顶尖的豪杰。虽然如此,他们却乘上了天下统一的大势,幸运地将天下纳入手中。秀吉的主公织田信长此前已经基本上打好了一统天下的基础,而朱元璋所属的红巾军也已动摇了元朝的根基,只是由他继承了这项成果。此处他们也是相同的。
秀吉在晚年时候,为自己继承人秀赖尚年幼而苦恼;朱元璋也失去了长子,将自己的希望托付给了年少的孙子。结果一个被德川家康夺取了天下,一个被叔叔亲手剥夺了皇位。
命运真是讽刺,秀吉的大军和朱元璋后人的军队在朝鲜半岛进行了惨烈的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场战争成了两家走向没落的共同原因。
至此,大家应该能感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因果联系了吧。不过其实,这两人也是有许多不同的,某些方面甚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秀吉给人的印象是阳光外向、光鲜艳丽,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而朱元璋则严肃、土气,甚至可说是冷酷。可能是这个原因,他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讨喜的人物。下面这些逸话可反映一二。
某日,朱元璋走在应天府街道上,旁边的一位老妇见到,偷偷地说了声“老头儿”。朱元璋听到勃然大怒,说:“张士诚不过是个偷占江东之地的小贼,如今苏州人还尊称他为张王,而作为天子的朕却被嘲笑是‘老头儿’,真是岂有此理!”②他于是紧急召集军队,对大量民众进行了没收财产的处罚。
还有一次,正月十五上元节的夜晚,都城街上吊起了形形色色的灯笼,朱元璋也偷偷地潜行前往观看,突然发现其中有一幅画画着一个怀中抱着西瓜的大脚女人,而民众在哈哈大笑。他询问之下了解到,这是在讽刺淮西的女人喜好大脚,“怀西瓜”是“淮西”的谐音。朱元璋因此勃然大怒,第二天就逮捕了制作灯笼的一族三百余人,将他们判了流放。因为皇后马氏是淮西人,而他认为这幅画就是在讽刺皇后本人。
太祖马皇后(故宫南薰殿旧藏)
他不受本国国民喜爱的原因大体上便是这些吧。在这点上,他倒是和日本的德川家康颇为类似。如此说来,这两家占据最高权力宝座也同样差不多是三百年。
乞食僧
明太祖朱元璋的祖先和汉高祖一样都是沛人,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迁到了金陵(现在的南京)附近的句容。宋代末年朱元璋的祖父又去了安徽北部的泗州,到了他父亲这代才迁居到南边淮水流域的濠州(凤阳),可见他们是流亡过来的。他的父亲死后,别说葬礼了,就连埋葬的墓地也没有,所以这大概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佃农家庭。
朱元璋是四兄弟中的小儿子。十七岁的时候,一场饥荒和疫病袭击淮北,朱家除他之外都死绝了。他走投无路,只好到当地皇觉寺做了小僧。这个寺院呢,有一种说法是始自唐代的名刹,不过实际上应该只是规模一般的普通禅寺(根据皇陵碑上所刻,皇觉寺在孤庄村西南角,规模不大,入门有四大金刚,东进有大雄宝殿,次有禅堂,其左有伽蓝殿)。虽说是僧侣,恐怕只是小沙弥或是杂役工之类的罢了。
然而还不满两个月,他就踏上了流浪的旅途,这是因为寺院里也没有吃的了。然后过了三年,他又再度回到了皇觉寺。其间他大为成长,开拓了见闻。他游历的地方从淮西一直到河南东部——也就是红巾军的根据地。几乎可以肯定,他已经受到了弥勒信仰的影响。
至正十一年红巾军起义的消息传来,翌年定远人郭子兴也起兵占领了濠州。
近距离接触了战乱,二十四岁的青年僧侣朱元璋在寺院的伽蓝中默坐,想以占卜的方式决定一生的命运。避乱隐居是凶,寄居寺院也是凶,而最后主动投身战火改变社会则得出了大吉。天意已定!他当机立断,投身到了郭子兴麾下。
侠客云集
朱元璋奉为主公的郭子兴是一个家境还不错的地主,靠挥霍祖辈的金钱召集了一批亲信。他的父亲从山东曹州流亡而来,以帮人看日子算命为生,得知定远的富翁有眼盲的女儿,就用擅长的算命本领游说对方,生生地混入了这家人中做了女婿。
因此,郭子兴一家并不是纯粹的本地人。而且请留意,他的父亲出身于曹州这个地方。
曹州就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所在地。从古代唐末的黄巢,到近代东北地区的马贼,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黑道操持的营生之一便是盐的走私。这里又必须提到黄巢,他是这行买卖的鼻祖。
其实,东路红巾军控制的地盘,与很多年之后清朝咸丰年间兴起的捻军(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在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扩张势力的白莲教秘密组织“捻党”建立的反清武装团,起义十六年后被镇压)占据的地盘基本相同。二者的性质也非常相似,区别不过是有无弥勒信仰而已。而捻军和私盐也脱不了干系。
此前我们曾说过,淮西这块地方土地贫瘠,又做不了什么生意,所以一旦遇到饥荒,下层的农民就只能束手等死。实在没有办法,一些人只有触犯国禁,做起贩卖私盐的营生。捻军就是他们从官府手中保护同伙的组织。他们是掌控着贩卖私盐路线的游侠团伙,各自带着手下划分地盘,大佬相互之间也按照实力结成一系列的上下级关系。
而从私盐交易的中心——安徽北部的宿州到河南永城及亳州之间的地带是私盐贩子和官府殊死相争的地盘,恐怕也是最强悍之徒聚集的地方。这些地方都离曹州不远,可谓是黑道世界的王国。
我们在红巾军身上也可看到这样的情况。
上边提到过红巾军将都城定在了亳州,此前的侠客“棒胡”也是以此为根据地(鹿邑在亳州附近),可能都是因为此地有黑道王国的背景。这样说来,芝麻李也以附近的徐州为据点而呼应红巾军,此种种情况应该都有内在的联系。另外,郭子兴的刎颈之交马公是宿州的侠客。马公因为与人争执,曾穿着草鞋躲进了郭家,其女正是朱元璋的妻子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郭氏就是这般同仁侠世界构成了联系。而且郭子兴之所以投奔红巾军,大概也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曹州出身的。他父亲这代拥有的大量产业,恐怕也是勾结黑道、贩卖私盐赚来的。后来成了郭氏手下的朱元璋也是如此,一旦粮草用尽,就拿私盐的票据交换米粮。总而言之,郭氏是流民当中的仁侠一家。
郭子兴和本地的侠客孙德崖等四人联手,响应红巾军起义,一举占据了濠州,此后他们各自都号称元帅。
然而郭子兴不过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公子哥,一点能力也没有,很快就被孙德崖等人压制而居于下风。孙氏等人是本地农民出身,与外来的走私商贩不一样。大佬们的纷争也传染给了小弟,他们分裂成两派,斗争没有一刻消停。
有志江南
坚定了人生志向的朱元璋刚叩开濠州的城门,马上就被当作奸细抓了起来。眼看着就要被斩首了,他那奇怪的面相却救了他,于是他成了郭子兴的部下。
后来他得到两位女性的帮助。一位是郭子兴的妾侍,她看出当时还是小头目的朱元璋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于是向郭子兴建议将收养的至交马公之女许配给他。通过马氏这层关系,朱元璋成了郭元帅的亲信。而另一位就是成为朱元璋妻子的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
城兵日夜都在征收物资,但是为人正派的朱元璋全都分给了部下而没有上交给老大郭元帅,导致郭大为愤怒。马皇后就给郭子兴的妾侍送礼,在背后讨其欢心。有一段时间,朱元璋万事都靠她多方打点。还有一点也要特别提及,后来朱元璋成了卓越的皇帝,治理天下,也多亏她的帮扶。
然而,濠州的这方小天地也迎来了激荡的动乱。
元朝的宰相脱脱开始着手讨伐红巾军,亲自率军攻陷了徐州。徐州本来也只不过是些游侠的聚集地,在名将率领的正规军面前实在不堪一击。生性倔强的芝麻李死在了战场上,彭大、赵君用等人则率领残党逃到了濠州。虽说都是红巾军,但他们对于郭子兴来说是高一级的大哥,所以郭也没理由拒绝。在濠州自称五元帅的人从那天起就被徐州的大哥们呼来喝去地使唤。
更有甚者,像是狼群尾随而至一般,勇将贾鲁率领元朝大军包围了濠州城。眼看濠州城的命数就要到尽头了,贾鲁却突发脑中风猝死,于是濠州城在最后关头转危为安。这也是朱元璋经历的最初一次危机。
此后徐州的残党又从濠州出发,占领了大运河的要塞之地淮安。这段日子里朱元璋付出的心血实在不能用语言来描述。他要照顾靠不住的郭子兴,将其从险些被其他老大杀掉的危机中拯救出来,另一方面还要筹集兵粮,募集军队,其间还要为出战做筹备,忙得没日没夜。这一时期他招揽了许多亲信,包括后来襄助其大业的名将徐达以及谋臣李善长等人。
在这次濠州异变中,动乱的现实,以及其惨烈程度在年轻的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似乎从中看到了决定自己未来的机运。
眼下最迫切的是军粮。在这个贫困且交通不便的安徽穷乡僻壤,要养活饥饿的军队并不容易。但是无论下一步想采取什么行动,都不能指望北方了。那里纵横着红巾军大大小小的各路首领。虽说是志同道合,但郭子兴是如此实力不济,连徐州的残党都能将其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一点想必朱元璋已经有切身体会了。
但是虽说如此,朱元璋仍然必须依靠郭子兴。他只是佃农的孤儿,又曾经沦为乞丐,这样的出身谁也不会服从的。既然如此,办法就只有一个,只能拥戴着郭子兴一道南下。那里有江南的沃土。“求米”是饥饿难耐的郭氏集团的口号,也是其坚定团结在一起的根源。
就这样,郭氏一党抛弃了住惯的故乡,首先攻克了南边的滁州。郭子兴想就在此地定居,而朱元璋力排众议,继续南下夺取了和州。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流经此地。
龙凤诏书
郭氏一党到达和州之后,濠州的同伙孙德崖等人也为了食粮尾随而至。
郭子兴与孙氏积怨已久,一怒之下将孙抓了起来,而孙的手下又抓了朱元璋作为报复。因此,郭子兴只能含泪放走孙氏,换回了朱元璋。但是他愤懑难解,此后不久就去世了。
正当众人为继承权争夺得不可开交之际,他们收到了当时刚刚成立的亳都龙凤朝廷的传唤命令,龙凤朝廷这样做大概是为了了解事情缘由吧。结果是根据宋国皇帝的敕令,郭子兴之子郭天叙被任命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被任命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被任命为左副元帅。
在此之前他们都被看作是杂牌军,如今却从势如旭日东升的红巾军总部获得了正式的承认。尤其是朱元璋,他被指定为序列当中的第三位,首次对内对外都获得了名分。这件事情必须要大书特书。由此他与龙凤朝廷之间建立了切也切不断的关系,在此之后他用起了“宋国”“龙凤”的年号,旗帜和战衣也都染成了制式的红色。
但是在明朝官撰的史书中却记载,太祖完全未理睬小明王的任命,当时他说:“大丈夫怎能立人之下风?”③真是威风凛凛,然而这却是彻头彻尾的伪造,反观之,这里透露着一股欲盖弥彰的味道(基础史料《太祖实录》和其他的记录都刻意隐瞒了太祖与红巾军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不靠谱的郭子兴,直到死前,若稍不中意,随时都可以收回朱元璋的兵权。从人情道理上讲,他也没有充“大丈夫”的底气。对于那个时候的一纸任命,朱元璋是发自肺腑地感到喜悦,这点可以从他后日的举动看出来——朱元璋一直对小明王韩林儿执以臣礼,直至最后。
朱元璋使用龙凤年号
生性正直的朱元璋之所以抱着改变社会的志向加入弥勒教团,大概是发现了教团广受被压迫民众的支持吧。同时“复宋”这面旗帜也反映了天下的舆论所向——打倒蒙古人,汉人重夺政权。朱元璋侍奉小明王,由始至终守卫着这面旗帜,才最终掌握了天下,这便是个中奥秘。只会挥舞拳头是无法取得天下的,必须要有顺应民心的口号和行动。朱元璋在和州拜领的小明王敕书认定他为弥勒佛所选定的旗手,这件事情终其一生都在他心中留有深刻的烙印,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朱元璋离开濠州南下的时候确实是为了食粮。但可以想见,接到这份任命书之后,他重返初志,决心以改变世道为毕生事业。他从和州出发,横渡长江,登上对岸土地后,便将所有船只的缆绳统统切断,让船只流走,彻底切断了回头路。这是因为他担心,饥肠辘辘的军队一旦在这里获得了充足的粮草,就有可能掉头跑回去。
后来朱元璋回忆当时的心境时说:“我在动乱初起时就站了出来,当时只为了乡土自卫。但渡江之后,看群雄的所作所为,他们只是一个劲地让老百姓受苦。群雄当中,尤以张士诚和陈友谅为最。士诚仗着财富,友谅夸耀强力,而我自己什么可仰仗的都没有,唯有不嗜杀人、信义为本、厉行节俭此三样而已。”④事实上,他也忠实地坚守了这些信念。
维持严正的军规,犯法者毫无例外一律处罚,这就是他的信条。
不过,朱元璋所说的只是一些众人皆知的道德。而这要变成有政治号召力的口号,还得有别的原因。关于这一点他什么也没提。当时心满意足的皇帝,已经不想再触及这些了吧。其实相对于张之富和陈之武,他自己仰仗的东西是红巾军的使命、源自弥勒信仰的重整人世的事业心,是复活宋的任务。以这些为根基,才在实践中产生了不杀人、不抢掠、行节俭、守信义等各条规范。这些全都是白莲教或是明教所标榜的戒律。事实上,朱元璋是一个忠实的使徒。
占领南京
就在朱元璋等人准备从和州横渡长江的时候,他们意外地吸纳了一股水军力量。他们在此之前只是专攻陆战,连船也没有一艘。在这个时代想要称霸江南,水军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这点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在长江以北五十公里的安徽中部,有一个名为巢湖的大湖,那里的水军廖永安、俞通海等一伙人带着千余艘船投奔了朱氏军队。
巢湖水军的特点在于能够娴熟地操纵轻舟。靠其威力,朱元璋后来接连攻破了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大舰队。
朱氏军队在和州对岸的重要港口采石上陆,很快就占领了要塞之地太平。此地西南方向的广大平原是著名的产米之乡,如此一来首先就无须担心饥饿问题了。他们在此地设立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作为经营江南的临时据点。朱元璋不失时机地颁下禁令,布告称掠夺者斩,由此全军肃然。
残败的濠州军团就这样深深地嵌入了江南大地。他们虽然勇敢善战,鲜红的旗帜所向披靡,但装备却实在是贫弱。他们没有铁甲,只能戴皮帽子,连箭上都缠着丝线⑤,为的是减少消耗。而富甲一方的张士诚军中却有号称“十条龙”的常胜军,他们头戴银盔,身着锦袍。两相对照,实有云泥之别。
但是,这支精悍而有着铁一般纪律的部队已经足以让柔弱的江南人士闻风丧胆。当地一直流传着红巾军如同恶鬼一般狂暴的传说,而其中的一支突然出现了!久居太平的民众毛骨悚然,纷纷归顺服从。此时朱元璋一行将马皇后等妻妾都接了过来。
元军不愧是正规军队,对此进行了猛烈反击。朱元璋亲立阵前准备死守太平城,这时他的妾侍进言道:“到这个时候了,不如将所有的金银都分给将士,以资鼓励。”
俞通海像(出自明版《明贤像赞》)
正是因为这个妙策,朱元璋的军队最终战胜了元军。
他们接下来继续进攻集庆路。前锋是主帅郭天叙和副帅张天祐等人率领的军队,但他们却意外地战死于此地。自此之后,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郭氏军团的实权都落到了朱元璋手里。这也是时运所至。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红巾军方面的年号是宋龙凤二年,朱元璋攻下了集庆路并将其改名为应天府。这就是后来的南京。此时龙凤朝廷任命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同时对诸将论功行赏,李善长也做了左右司郎中。李善长后来将侍奉明太祖,但此时他还是太祖的同僚。
现在,朱元璋已经晋升为红巾军的江南特使了。
金华学派
在中国,自宋代以来,主导天下舆论的就是被称为“士大夫”的知识阶层。他们精通儒学、诗文、书法等广博的知识,而且和日本不一样,他们还指导政治。如果得不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政权不可能长久。清朝虽然是少数民族出身,但因为获得了他们的协助,因而得享三百年的悠长寿命。
宋濂像
但清朝唯独对浙江的士大夫感到棘手,三番五次地对其进行打压。浙江人从来就有些不好的名声,比如顽固,比如爱说大话空话。但是这些换个说法,就是信念坚定,而且有理想主义者的气质。著名的王阳明就是如此,明末的黄宗羲也不例外。
元末明初,浙江南部的金华等地聚集了许多避世的优秀学者和士大夫。他们学问上也互有联系,被统称为金华学派。
这个学派传自朱子的高徒兼女婿黄榦,乃是正统的朱子学派。
一代名儒宋濂,就是该学派的著名学者,明代的制度几乎全由他亲手制定。
此外还有一位章溢。此人并不仅仅是学者,还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曾经组织农民军进行乡土自卫。
另外,此地还出了一位虽然不属于该学派但堪称江南第一的人才,那便是时有“今诸葛孔明”美誉的刘基。他不仅学识深厚,还是占卜的大家。朱元璋能达成帝业,实受惠于刘基的献策。
元代是儒学者怀才不遇的时代,他们的社会地位极端低下,排在低贱的倡优之下,只比乞丐略高一些。这些浙江的士大夫即使短暂地出仕为官,不久后也都纷纷回乡隐居,原因大概就在此吧。朱元璋能够成功地将他们都招至麾下,也成了他获得全天下支持的要因。
但是,红巾军的部将朱元璋与浙江士大夫是怎么达成合作的呢?
信奉朱子学的金华学派主张尊中华、斥夷狄,因此很自然地就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与红巾军的口号完全一致。但是弥勒信仰这种充满迷信的民间信仰与理性的儒学之间有冲突。将他们团结在一起的,恐怕是红巾军的另一面——“复宋”的旗帜。
朱元璋攻占婺州,也就是金华之后,深感此地重要,因而在此设立了中书分省。此衙门的大门外耸立着两面巨大的黄旗,上面写着政权的口号,一面是“山河奄有中华地”,另一面是“日月重开大宋天”。浙江知名学者叶子奇给“宋丞相”朱元璋递呈了自己关于复兴宋之道的意见书,由此可见这一宣传是有效果的。
刘基一家原本是宋的遗臣,还曾经藏匿反元运动人士。他对张士诚、方国珍都骂不绝口,因为实在看不惯他们在政治上的乌烟瘴气。另一方面,他却通过擅长的占卜之术预言朱元璋必会登上帝位。
由此可见,朱元璋所率红巾军的政治主张及其军队的严明纪律,使浙江士大夫也心悦诚服。他直到最后都在守护龙凤朝廷这面旗帜,原因也全在于此。
红巾军的末路
就像我们一直提到的,红巾军是宗教结社。它在使命感高涨的初期以爆发性的威力在各地迅速蔓延,但是自从龙凤政权逃离宋的旧都汴京(开封)之后,它又迅速地衰弱了下去。这个团体本来就是各色人群的杂合体,有深感世道不平的官吏、读书人、游侠、叛乱军人、农民,等等,能否团结一致几乎全看首领们的手腕。而且即使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将众人整合在了一起,也会马上陷入内部纷争。
就拿东路红巾军来说吧。那个占据山东的毛贵(他一面实行屯田制,一面对官民田征收十分之二的租税)是个颇有能力的人物,他通过减轻治下农民的税负而获得了人望,在当地扎下了根基,这在以征粮维生的红巾军当中是个特例,但他却死于同伙徐州残党之手。而那些长驱直入,远征高丽的红巾军又在其地中了敌人的计谋,十之八九都有去无回。每股势力都在苦苦支撑。
而在势力退潮的红巾军面前,缓过劲来的元军就像一堵巨大的高墙般压了过来。虽说已经大不如前了,可是元朝的士兵仍然强于业余的军队红巾军,又无装备粮草匮乏之虞。此前屡屡打败仗,不过是指挥官过于软弱和卑怯而已。
这个时候,河南出现了一位率领着义勇军崛起的勇将察罕帖木儿。其祖先出自乃蛮氏,跟随蒙古人来到中原。讽刺的是,他们在红巾军的大本营河南颍水定居,并变成了一个汉化家族。红巾军暴动之后,毕竟还是血浓于水,他带领义勇军投奔了元朝。此后他以元朝将军的身份征战各地,击退各地的红巾军,博得勇士之名。他还攻陷了龙凤朝廷的首都汴京,逼着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逃到了安徽的安丰。
察罕帖木儿被暗杀之后,其养子扩廓帖木儿继承了他的事业。扩廓帖木儿之英勇甚至超过其父,华北全境都被他控制了。此时他受封为河南王,统领着天下兵马,其幕府的威仪足可媲美大都的朝廷。
朱元璋也忌惮这股势力,他派出间谍兼议和使,请求与其通商以表明别无他意,依靠外交手段,极力阻其南下。正好此时元朝一侧也内斗不断,皇帝和其周围的实权人物之间正在上演难解难分的权力斗争,因而元军难以分心南下。
瞄准这个间隙奋力扩张的是吴王张士诚。当时正值山东红巾军溃灭,而占据淮安的徐州党也丧失了领袖,他此时兴兵,一举攻占了江苏北部,又派出勇将吕珍趁势长驱直入,攻陷了在安丰苟延残喘的龙凤朝廷。收到求救信的朱元璋不顾智囊刘基的劝谏,在最危急的时刻倾尽主力前往驰援。素来冷静的他此时像是换了个人一样,采取了轻率之极的行动。后日他回想起来,也为这次有勇无谋之举感到羞耻。不过,他总算是顺利地救出了小明王,将其带回了应天府(南京),时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对朱元璋而言,小明王是他无论如何也要守住的本尊吧。这已经远不止是一项政策了,而是他的精神支柱。
可是出人意料地,如何对待教主韩林儿的问题却大大改变了朱元璋的想法。应天府里迎来了作为弥勒化身的小明王宋国皇帝,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巾军将领们在中央政厅中书省里摆好了御座,准备行庆贺礼。十余年的战场辛劳就这样献给教主了,朱元璋心中想必也是百感交集吧。
此时,刘基把朱元璋私下请了出来。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批评韩林儿,称“不就是个放牛郎而已吗?拥戴他干什么!”⑥之后他又将天命的所在向朱元璋条分缕析——真不愧是占术的大家。
朱元璋大概也被此项法术蛊惑了。恐怕此时刘基已让其相信,他终将统一天下并将成为皇帝。他的决心已定,但这还只是他和刘基之间的秘密。
朱元璋紧急下令终止庆贺礼,理由是要反攻最近连连突击的强敌陈友谅(湖北省沔阳人。旧姓谢,祖父入赘陈氏而改姓。渔夫之子,本是县吏,后成倪文俊的簿书掾)。这种非常时期,难道还有心思举行典礼吗?此后,他在红巾军曾占领过的滁州建起宫殿,将小明王安置在了那里。
就这样,看着红巾军整体的动向,朱元璋的立场渐渐地发生了转变。
龙湾之战
西路红巾军对阵卷土重来的元军,结果被狠揍了一顿。幸得“蛮子”倪文俊之力,他们才又恢复了势力。西路红巾军本来就以水军见长,渔夫出身的倪文俊更是当中翘楚,他划着小型快船,不分昼夜神出鬼没,以此制胜。
倪文俊在汉阳定都,将教主徐寿辉安置于此。在这之后,所向披靡的他还娶了俘虏来的元朝王妃为妻。但后来他试图谋杀教主,在失败后逃亡时被他当时的手下陈友谅袭杀。在他死前一日,其舟前有大星陨落,他笑称又有大官要死了,却没想到应验在自己身上。西路红巾军的首领都笼罩在这种不祥的阴影之中。
汉王陈友谅在元末群雄当中也是数一数二的豪杰,其超强的军事力量令人闻风丧胆。朱元璋横渡长江进占太平的时候,陈友谅已经控制了湖北和江西,实力强悍。那时追随朱元璋的巢湖水军中有一人叫赵普胜,后来转投了陈友谅,在长江边上的安庆建立了据点,又在池州建造了分城。赵普胜此人可双手用刀,英勇无匹,因此又有“双刀赵”的诨号。
一直以来,长江水军的特点就在于其机动性,尤其是他们占据着上游,对下游有着战略性优势地位。朱、陈两军开始争夺太平和池州,而在这场你争我夺的拉锯战中,赵普胜一方逐渐占据了优势。朱氏一方唯恐其将一举夺取应天府,于是使出了离间计,成功地让陈友谅斩杀了赵普胜。
此时,教主徐寿辉与陈友谅之间也生出了龃龉。徐寿辉想将都城迁往陈友谅刚刚攻陷的龙兴(又名洪都,江西省南昌),他不顾陈的反对,从汉阳出发,逼近了陈友谅的居城江州。于是陈友谅就在教主入城的瞬间把门关上,将留在门外的徐氏部下一个不留统统杀掉。从此之后陈友谅就自立做了汉王。
此后陈友谅拥戴着教主进攻朱军占据的太平。太平的抵抗十分激烈,陈便用巨船冲破城墙,驾船攻入城内,终于将其攻陷。此地离应天府不过一百公里。陈友谅又在此上演了一场大戏,以威吓应天府。
他先是在港口采石矶扎下军阵,命家臣假意向徐寿辉报告,又令壮士从背后用铁棍击碎了徐的脑袋。然后他又在此地的五通庙举行了皇帝即位仪式。据说当天风雨大作,全体参加者都被淋成了落汤鸡,仪式也弄得不成样子。
做了皇帝的陈友谅依然驻扎在采石矶,还与东边的张士诚相约,准备夹击应天府的朱元璋。这是应天府一方最大的危机。他们惊慌失措,甚至开始讨论是投降陈友谅还是躲进钟山去。那时刚到应天府不久的刘基向朱元璋进言应处斩懦夫,并献上一策,主动将陈友谅军引入应天府地界。
朱元璋的手下康茂才与陈友谅旧有交情,于是他让康写了一封伪信,声称要叛降陈友谅,劝邀其立即攻击应天府。自信满满的陈友谅马上率领巨舰开始了进攻,在应天府附近的龙湾之上,两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
一开始朱军处于被压制的不利地位,但是午后的一场大雨让他们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再加上时值退潮,陈军的巨舰失去了进退的自由,结果陈军大败,而陈友谅搭乘轻舟远逃而去。
如此这般,朱军不仅虎口逃生,还得到了陈友谅的百余艘巨舰。时为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
鄱阳湖之战
这场战役是决定乾坤的大战,龙虎双雄全力以赴逐鹿天下。此前朱元璋多次濒临绝境,如元军包围濠城,又如之前的龙湾激战,但那都是被迫应战。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主动进攻以击破强敌。
当时刘基对有志于天下的张士诚和陈友谅分别是这样评价的:“士诚立于元之下,不足为患。友谅劫其主,胁其部下,名分不正。然其地处上游,且日夜窥视于我,因此必须首先击败友谅。陈氏灭后,则张氏孤立,可一举平定。其后进军北方中原,则王业自成。”⑦由此我们也知道此战的意义了。
此前在龙湾败退后,陈友谅远远地逃到了上游的武昌。眼看着其势力不在,平日里就对其颇为反感的各地将领便纷纷投降了朱元璋,而江西也首次落入朱氏的势力范围。
陈友谅希望挽回态势,于是倾尽全部积蓄打造了数百艘巨舰。这些高达数丈、共有三层的橹船,上设走马棚,船舷带数十支橹,各以铁板包之,船体涂以丹漆,豪华之极。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夏,朱元璋为营救小明王而驰援安丰,收到线报的陈友谅令家眷全都登船,倾国中之力,出动了号称六十万的大军,一路攻向南昌。守城之将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他奋战三个月,终于坚守住了城池。
七月,朱元璋率领水军二十万前往讨伐,西路军在鄱阳湖西南部的康郎山岛附近湖面上进行了一场世纪水战。朱氏一方都是小型船,分成了二十队进攻;陈氏一方则将巨舰排成了一座水上要塞。
朱元璋望见敌人的大舰队,大为恐慌,忙问身边的刘基胜算几何。刘基回答道:“我军有必胜之气,应奋力参战。”⑧艰苦的战斗持续了三日,朱氏水军一波一波地向敌人小山一样的巨舰发动进攻,斩杀了数十名队长,却只是更加恐惧彷徨。
最后他们准备了七艘渔船,在上面堆满了杂草和火药,瞄准傍晚时分起风的时机,派出敢死队驾船攻入敌阵放火。
这个策略成功了,陈氏舰队被烧掉大半,陈友谅的得力助手弟弟陈友仁也因此身亡。
陈氏阵形一乱,形势就发生了逆转,变得对朱氏有利了。他们的船是小型船,因此可轻快行驶,而陈氏的巨舰则不利于行动。那时陈友谅看到朱元璋所乘之船的桅杆是白色的,便命令第二天全体集中攻击那艘船。但是朱元璋事前得到了消息,当夜就命令己方水军将桅杆全都漆成了白色。
第二天,红白两军继续从早到晚激战,结果又是白军胜利。此后朱氏水军撤往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鄱阳湖湖口,整军以待准备在此地迎击陈氏水军。
此时陈氏水军中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烧掉舟船在湖南再图大业,另一派坚决反对。在陈友谅踌躇之间,军中已经出现了逃兵。后来下定了决心的陈友谅打算一口气冲进长江,却遭到朱氏水军的追击。陈友谅在船上探出头来的瞬间被流矢射穿了眼睛!巨星就这样陨落了。
朱元璋也好几次濒临险境。一次是他的座船触礁,多亏了他的替身穿着他的衣服跳下水,假装他已经溺毙,他才得以幸免于难。还有一次是刘基突然叫他换船,而过了一会儿他之前乘坐的船就被大炮击碎了。
战事结束后,朱元璋向刘基表明心迹,称:“我驰援安丰的时候,陈友谅错向南昌进攻,这实在是万幸。如果他直接进攻应天府,那就真是无力回天了。”⑨
这也就是两雄命运的分水岭吧。
大明开国
仿佛像是为了庆祝鄱阳湖上的胜利,次年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接受李善长的劝进,登上了吴王之位。这是以龙凤朝廷的名义宣告天下的。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不过得到宋国皇帝的任命,也就得到了正当的名分。
其实,在上一年九月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时候,苏州的张士诚也自立称了吴王。虽然他再三请求王号,元朝方面却始终没有同意。张士诚身边的学士陈基极力反对此事,他认为擅自称王意味着反叛。而且张士诚还依然使用元朝的年号,对外也宣称自己要恢复元朝。这里就显示出张士诚的目光短浅了。志在天下者,名分不得不正。
而陈友谅身负着弑主的污名,已经被打下了不义的烙印,这点刘基已经指出来了。更何况,惨遭杀害的还是西路红巾军的教主。其内部血淋淋的权力斗争接连不断,只能给天下人一种印象,觉得红巾军终究不过是个邪教徒的组织。对于这个形势,朱元璋比谁都明白。他称吴王后,便彻底脱掉了此前一直裹着的红巾军外衣。从那时候开始,龙凤朝廷也在小心翼翼地剥离自己的二重人格,只强调自己身为宋国皇帝的一面,而其他性质的教主小明王的一面则被弃置。
至正二十六年所发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当中更是明明白白地表明了这个方针。他们首先谴责了元朝的恶政,紧接着就非难红巾军那邪教一般的行径,然后又细数张士诚的八条罪状。他们所非难的红巾军当指西路队伍。而此檄文乃由宋皇帝与吴王联署颁布,记以龙凤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的日期。他们让每个出征将士都带着这份布告,令其广为传布,以向内外宣传宋国才是有资格统一天下的真命所在。
此时,天下众人都将应天府称为西吴,苏州称为东吴。宋国的西吴除了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端正名分以外,还在正义的名号下讨伐了伪政权东吴。起初,西吴内部分为主战派和自重派两派,朱吴王采取了前者的意见。在战略大方向上,西吴内部又分为一举进攻敌人大本营苏州和先取周围屏障再行进攻两派意见,结果是后者的意见得到了采用。朱元璋就像日本的德川家康一样,在关原决战取胜之后,既小心又坚定地朝大坂城发动了进攻。
他们首先占领了张士诚的兴起之地淮东,此后又接连攻陷了要地湖州、嘉兴、杭州,由此苏州完全陷入了孤立。之后朱氏军队耐心地围困苏州城,时间长达十一个月,最终将其攻陷了。
西吴军队攻破苏州城后,即使已回天乏力,张士诚也一直在万寿寺的东街进行最后的战斗。意识到天命已绝,他便关上宅邸大门准备悬首自尽。已经降敌的旧部下及时奔马而至,取下绳索,这才救下他的性命。但他自此之后便卧床不起,闭目不言,也不进食,就这样躺在门板上被抬上船送到了应天府。不久之后他再度上吊,这次终于无可挽救了。强人陈友谅战死于水上,富翁张士诚虽然死得不干不脆,但也是自杀。而海盗方国珍则逍遥自在地在应天府活了下来。
苏州破城当日,张士诚的妻子将他众多的妾侍领进府邸内的齐云楼,放火集体自杀而亡。此外还流传下来许多妻妾殉夫的惨事。东吴覆灭的次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太祖就此诞生。
时为1368年。
谋杀小明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年末的十二月,朱元璋命令海军统帅廖永忠将留在圣都滁州的宋皇韩林儿迎来应天府。然而在途中的瓜步渡口,其乘船发生倾覆,小明王就这样淹死了。后来查明,其死亡不是意外,而是廖永忠故意造成的溺毙。他因此被问罪并被处以死刑。
虽然小明王毫无存在感,但他既然是宋国的象征,我们便不能这样略过此事。
关于此次谋杀的动机,通常的说法是,在这个吴国眼看就要独立的当口,小明王已经成了障碍,因此明太祖命令部下谋杀了他。而此后再判部下死罪,便可免去自己不忠不义的罪名。所以说到底,真凶就是朱元璋。
确实,这种说法顺理成章,但是这里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把“不杀”当作自己的行事方针,这点我们此前已经说过了。而事实上他也守住了这条原则,他对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都许以日后待遇而劝其投降。虽然张、陈二人拒绝了,但是陈友谅的父亲和儿子在小明王遇害的当年二月都被招降而封授了爵位,张的同僚李伯升在投降时也获得了封爵。而在此之前,元朝名臣木华黎的后人纳哈出在太平被俘时,朱元璋也放他返回了故国。
廖永忠像(出自明版《明贤像赞》)
正值欲以“不杀”拢聚天下人心的关键时刻,却谋杀自己亲自奉戴的力量微不足道的小明王,这实在毫无道理。就在数月之前,他们不是才联署发布了布告吗?而且虽说是马上就能独立了,但其实他们根本连具体的时间表都没安排好。在明朝的正式记录中,小明王死后的第二年是“吴元年”,而再次年才是洪武元年。但是根本不可能有“吴”这种年号,因此这个只能是后来填补上去的。
更何况,此时对苏州城的攻势才刚开始不久。考虑到种种情况,思来想去,朱元璋果然还是应该判为“无罪”吧。
① 关于太阁丰臣秀吉的出生有种种传说,有传说称其母梦见太阳入怀后受孕产子,又有传说称其乃天皇的私生子。——译注
② 《坚瓠集》乙集卷二:“张九四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朕为天子,此邦居民呼朕为老头儿!”——译注
③ 《明太祖实录》卷三: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译注
④ 《明史》卷三: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译注
⑤ 加固箭尾,防止箭尾承受不住推力,从而劈裂。——编注
⑥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彼牧竖耳,奉之何为?——译注
⑦ 《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译注
⑧ 《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我兵必胜之气,当力战。——译注
⑨ 《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我之出,京城空虚,顺流而下捣我建康,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不亡何待。——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