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的作战计划与西线的比较起来,显得灵活一些,但也拟订得粗糙一些。在编制这些计划的时候,地理条件是容易搞清楚的,但有一个因素却很难加以判明,这就是俄国人集中兵力的能力。
俄属波兰的领土,象是从俄国本土伸出来的一个“大舌头”,它的三面都被德奥两国的领土包围着:北面是东普鲁士,再外面就是波罗的海;南面是奥地利的加里西亚,其后面是喀尔巴阡山,掩护着通向匈牙利平原的一切通路;西面则为德国的西里西亚省。
在德国边境的各省中,到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网,而波兰也和俄国本土一样,交通道路体系很不发达,因此,德国人拥有一个重大的优点,能够迅速集中自己的兵力来迎击俄军的进攻。不过,德军如果自己首先发起进攻,那么,他们向波兰和俄国境内深入得愈远,则这种优势也就会逐渐地消失。所以,根据历史的经验即可看出,德国方面最有利的战略,就是要把俄军引诱出来,使其脱离原来位置,逐渐靠近德国,待他们进到对德军有利的地位以后,即发起反突击把他们压倒。这就是布匿战争式的战略,要比自己首先发动进攻有利得多。然而,采取这种战略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让俄军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集中兵力,能够充分地发动他们那架既笨重而又生了锈的战争机器。
可是,在这上问题上面,德奥两军统帅部有着意见分歧。虽然双方都表示同意,认为当前的任务是要在6个星期之内阻住俄军的前进,以便德军首先击败法国,而后,德军调头东向,与奥军会合,共同对付俄军,给俄军以决定性的打击。但是所谓意见分歧,也只不过是行动方法问题而已。德国方面坚持,首先要在法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因而只想在东方保留最少量的兵力。但是一些政治上的原因妨碍了德军统帅部从东普鲁士撤军,迫使他们改在维斯瓦河地区进行扼守。而奥国人则受了他们总参谋长康拉德的影响,希望立即发动一次进攻,以便使俄国的战争机器抛锚。因为这个想法可能对德国有利,能使德军在法国进行决战时不至受到俄军的干扰,所以毛奇也就同意了奥国人的建议。康拉德提出的计划是,首先用两个军团的兵力从东北方向攻入波兰,再以两个军团的兵力部署在它们的东面,以便从右翼掩护这两个军团的进攻。
在敌人营垒当中,情况也是一样。同盟者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从军事原因,还是从政治原因来说,俄军统帅部都是希望首先集中全力来对付奥国。因为在此时期,奥地利正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很容易被击倒。如果只留下一个德国,就可以等候全国完成总动员以后再来从容应付。可是,法国人的看法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希望首先减轻德军对于他们本身的压力,因而力主俄军同时攻击奥国和德国。结果,俄国人只好同意,除对奥国实施进攻外,同时也对德国发动了一路进攻。但是,他们对于这个额外的进攻,在兵力和组织方面,都是事先没有准备的。在西南正面上,俄军有4个军团,分编成两个集团,各辖两个军团,预计采取向心方式,同时进攻加里西亚境内的奥军。在西北正面上,俄军有两个军团,预计用来进攻东普鲁士境内的德军。大家知道,俄国人是秉性迟缓的,而且组织工作粗糙,所以,他们似乎必然会采取一种谨慎的战略。可是,这一次却打破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匆匆忙忙地在两条战线上都采取了直接进攻的路线。
战争爆发以后,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曾经挥动俄军迅速侵入东普鲁士,以便减轻德军对于自己法国同盟者的压力。8月17日,由雷恩凯夫指挥的一个军团越过了东普鲁士的东边国界。接着,在8月19日和20日,他们同普里特维茨率领的德军第8军团发生了遭遇战,并在贡比仑地区击退了对方的主力。8月21日,普里特维茨得悉,萨姆索洛夫的军团也从南边突入了东普鲁士,前出到了他的后方。当时,在东普鲁士的南方边界上,德军有三个师进行防守,而进攻的俄军却有十个师之多。普里特维茨在惊恐之中下令撤退,准备退到维斯瓦河后边来。因此,毛奇随即免去了他的职务,而委派已经退休的兴登堡将军去代替他,并以鲁登道夫为其参谋长。
德军第8集团军的参谋军官霍夫曼上校,曾经制定了一个计划。鲁登道夫即以该计划为基础,只是对其进行了部分修订。他集中了将近6个师的兵力来对付萨姆索洛夫的左翼。这支兵力从数量上来说要比俄军稍少一些,本来很难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鲁登道夫已经查明,雷恩凯夫还在贡比仑附近,所以决定作一次冒险,除留下少数骑兵作掩护外,把其余的德军全部抽调出来,投到萨姆索洛夫的右翼上面。由于俄军两位军团司令官之间缺乏通信联络,而德国人对于俄军的无线电命令,也比较容易地截获和被译,因而使德军在执行这个果敢的机动时获得了很大的便利。他们采取向心的方向,同时实施两个突击,结果便摧毁了俄军的两翼,合围了其中央部位的兵力,实际上消灭了萨姆索洛夫的整个军团。如果说,这一次取胜的有利条件并不是鲁登道夫自己创造的,而是由当时的形势所产生的,那么,时间短暂的泰仑堡战役,可以算是一个沿“内线”作战的间接路线的范例。
鲁登道夫获得从西线调来的两个军以后,随即用来进攻正在缓缓前进的雷恩凯夫,把他赶出了东普鲁士。雷恩凯夫之所以消极怠惰,开始是因为在贡比仑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则是缺乏有关敌军的准确情报。结果,俄军在这些会战中损失了约25万人的兵力,而且更严重的是,丢掉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不过,由于俄军入侵到东普鲁士,迫使德国人从西线抽走了两个军,这至少是帮助法军在马恩河畔获得了苏复的机会。
泰仑堡战役(在科尼希斯贝格以南140公里)的影响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加里西亚战线的形势日趋复杂,开始对德奥军队不利。奥国第1和第4军团在波兰的进攻,最初是获得了相当进展的,可是,掩护奥军基本集团右翼的第2和第3军团,由于兵力比较薄弱,在俄军第3和第8军团的强力打击下,从8月26日到30日,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并被迫退到了利沃夫的背后。这样,就使得奥军第l和第4军团最初取得的胜利终于失掉了,因为俄军左翼部队的进攻,恰好从后方对正在发展进攻的奥军左翼构成了威胁。奥将康拉德想调转他左翼兵力的一部分来攻击俄军的翼侧,但是突击没有成功。后来,由于俄军右翼兵力的继续进攻,奥军产生了惊恐,开始溃败。到了9月11日,康拉德不得不下令实施总退却,而到9月底,差不多退到了克拉科夫。
由于奥军方面局势严重,德军不得不加以援助。于是,在东普鲁士境内的大部分德军,被改编成为新的第9军团,奉命开到波兰的西南角上,并从那里协同奥军一起进攻华沙。可是,俄国这时已经完成了动员工作,俄军重新改编以后,立即开始了一连串的反攻。他们不仅击退了德奥联军的猛攻,而且自己转入了进攻,随后又集中大量的兵力攻入了西里西亚。
尼古拉大公用7个军团组成了一个巨型的“方阵”。其中,前面3个军团组成为突击集团,其左右两翼各由两个军团进行掩护。此外,还有一个第10军团,也已经侵入了东普鲁士的东边一角,并在那里同一支弱势的德军进行战斗。为了应付这个危险局面,德军把整个东线的指挥权交给了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3个人。他们以德国边界内的平行铁路网为基础,拟定了一个新的反攻计划。德军第9军团在优势俄军的压迫之下,逐步向后撤退,有系统地破坏了波兰境内那些本来就不发达的交通线。第9军团退到西里西亚边界时,立即开始向北转,进入到波兹南-托伦地区,而后,在11月11日,又往东南前进,到达了维斯瓦河西岸,直接指向了俄军掩护右翼的两个军团的接合部。后来,楔入敌方的这支德军,就把俄军的两个军团给劈开了,迫使俄军的第1军团向华沙撤退,而其第2军团也差一点在罗兹地区被包围。当时,俄军突击集团编成内的第5军团如不调转头来予以救援,那么,德军可能又获得一次“泰仑堡式”的胜利。俄军第5军团回师救援的结果,使一支采取包围行动的德军反而落入了俄军设置的陷阱。但是,他们终于突出了包围圈,与主力会合在一起了。诚然,德军在这一次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术胜利,而他们所实行的机动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足以说明即使是一支数量不大的兵力,只要能发挥机动性,对敌人的要害点进行突然袭击,那么,仍可能使兵力大大超过自己的优势敌人在进攻中发生瘫痪现象。这次事件以后,俄国人的“碾路机”开始操纵不灵了,不曾再对德国造成大的威胁。
此后1个星期,德军又有4个军的生力军从西线调来。当时,西线方面的伊珀尔战役已经失败。虽然这支兵力来得太迟,数量也不足以使德军获得一次决定性胜利,可是鲁登道夫仍然利用这些兵力把俄军压迫到华沙前面的布祖腊河-马拉弗卡河一线去了。俄军退到那里以后,东线战场也和西线战场一样,形成了双方掘壕相对的僵持局面。不过,东方的防线却没有西方那样固定,而且,俄军已经把他们的弹药储备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以致他们落后的工业再也不能提供足够的补充。
1915年东战场上的历史故事,就是鲁登道夫和法尔根汉两人之间在见解上的激烈争执。鲁登道夫认为,只有采用一种至少从地理条件说来算得上间接路线的战略,才能取得决定性的结果。法尔根汉认为,只要限制所使用的兵力,就可以采用直接路线的战略来减少自己的伤亡,同时摧毁俄军的攻击力量。法尔根汉的职位较高,所以他的意见也终于获胜,不过其战略却没有获得什么成果。
鲁登道夫曾经看到,当俄军向西里西亚和克拉科夫发动秋季进攻时,他们的主力即深深地伸进了波兰突出部那个位置了。在西南角上,俄军曾经突破了罗网,甚至一度踏进了奥国的领土。于是,鲁登道夫正好利用了这个时机,在罗兹发动了一次反击,致使俄军主力竟暂时陷于瘫痪。不过,俄军的兵力很快得到了恢复;而德军那付被冲破了的网,也很快修补好了,并且还获得了增援。从1月到4月,俄军主力曾顽强地,但却是毫无成效地向喀尔巴阡山挺进,进行了许多次战斗,结果却是使大量俄军更紧地困伏在罗网当中。
鲁登道夫曾希望利用当时形成的态势,进行一次深远的迂回机动,沿着波罗的海海岸绕过俄军的北翼,前出到他们的后方,切断那几条直接通向波兰突出部的交通线。但是他的计划被法尔根汉否定了。法尔根汉认为,这个计划太鲁莽,而且没有那么大量的预备兵力来让它付诸实行。然而,法尔根汉本人制定的一个计划,却消耗了数量更多的兵力。他本想在西战场上发动一次突破堑壕防御体系的强攻,但是不大如愿地暂时放下了那个计划,因为他不得不从预备队中抽出部分兵力来加强奥地利这个同盟者。而在此同时,他却把大量兵力投到了东线,但是这次行动的目的却很有限,只是期望暂时地打败俄军,以便于尔后能够毫无顾忌地在西战场上恢复进攻。
东战场上的作战计划,是由康拉德提出来的,获得了法尔根汉的批准。这个计划规定,德军应在喀尔巴阡山与维斯瓦河之间,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杜纳耶次河地区,突破俄军的阵地。5月2日,德军开始发动进攻。这是一次很成功的突然袭击,很快地取得了胜利。俄军全线溃败了,到5月14日时,已沿着喀尔巴阡山后撤了130公里,退到桑河一线。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例证,说明真正的间接路线与—般所谓“突然性”之间的差别。德军的这一次进攻,就时间、空间和兵力来说,都达到了突然性的目的。可是,俄军只是向后撤退,好象滚雪球一样。尽管他们损失惨重,但愈是往后退,也就愈加靠近了自己的预备队、补给基地和铁路线。这样,德国人反而把这个雪球越压越紧,使俄军得以补偿损失,并由碎片变成了整块。德军的这种直接路线行动,虽然压力很大,使俄军极度紧张,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但是却并不能使他们遭到毁灭。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法尔根汉才开始认识到,他已经深深地陷入在加里西亚境内了。他的这次进攻,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驻下来使自己站稳脚跟的地区。他本来是想把东线的态势稳定一下,赶紧把兵力调回西线,可是结果恰好相反,不得不从法国往东线抽调补充兵力。紧接着,他又作出了一个几乎是采取直接路线的决定。他改变了自己的进攻方向,把原来向东改为向东北进攻,同时还命令鲁登道夫配合行动,令其向东南方向实施突击。鲁登道夫当时正在东普鲁士,已经等得很不耐烦,并对这个计划表示了反对意见。鲁登道夫证明,这个向心方向的进攻实质上是一个正面的攻击,两翼的德军都只能迫使俄国人后退,不可能获得其他结果。这一次,鲁登道夫仍然提出了他那个向维尔诺实施机动的计划,可是又被法尔根汉拒绝了。
进攻的结局证明,鲁登道夫的意见是正确的。法尔根汉的这把“钳子”一夹拢,只不过再把俄军稍稍压退了一点,其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到了9月底,俄军退守的防区,北起波罗的海沿岸的里加,南到罗马尼亚边界的柴尔罗维茨,形成为一条漫长的直线。从此,俄国人虽然再也不能直接威胁德国,但仍然使德国人经常感到紧张,牵制了他们大量的兵力,同时更使奥国受到强烈的影响。
法尔根汉最后停正这次大规模作战时,虽然时间已晚而且仍然不很愿意,但还是勉强同意了鲁登道夫的计划,让他只带自己那支后备力量有限的部队,去试行向维尔诺进行迂回机动。于是,鲁登道夫率领一支数量不大的兵力,独立自主地采取了进攻行动。他首先切断了维尔诺(现为维尔纽斯)和德文斯克之间的铁路,随后继续向前,差不多快要到达明斯克铁路线上了。这是俄军的一条主要交通线。尽管俄军击退了这次突击,但却动用了自己的全部预备兵力。这些结果表明,鲁登道夫的这个机动具有很大的潜在能力。如果早一点实行这个机动,而且使用的兵力更大一些,那么,当俄军的主力仍然困在波兰的时候,德国人的收获肯定会要大得多。
中欧两个强国(德奥)终于停止了在东线的攻势,而在西线仍然顽强地进行着防御,但是随后它们又利用秋季时间在塞尔维亚境内进行了一个战役。站在整个战争的立场上来看,这是一次采用间接路线的战役,虽然其目的是有限的,但对塞尔维亚本身却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次战役的进程说明,在地理条件和政治条件都比较有利的情况下,采取远程的间接路线的方法是有效的。当时,制定计划的基础是,保加利亚已经站到中欧两个强国方面而且直接参战了。当保加利亚军队开始从西面侵入塞尔维亚时,塞军尚能阻挡德奥联军的直接进攻,因为塞军可以凭借山地之险进行顽强的抵抗。可是,在保军左翼穿越塞尔维亚南部而前出到了塞军后方,并切断了塞军同来自萨洛尼卡的英法援军之间的交通以后,塞军的抵抗就发生动摇了。结果,塞尔维亚很快宣布投降。塞军残部开始全面溃退,在深冬时候,穿过阿尔巴尼亚,到达了亚得里亚海岸。这个集中全力以迅速击毁敌人较弱伙伴的办法,使奥国解除了后顾之忧,消除了来自南面的威胁,同时也使德国在中欧获得了一条自由的交通线,得以控制住整个中欧的局势。
1916年和1917年,在俄军的战线上,没有什么战役值得加以评论。当时发生的那些战役,从德奥方面来说,实际上都是采取守势的,而从俄军方面来说,则几乎都只是采取直接的进攻。俄军的战役证明,那种单单凭借数量优势和直接进攻的战略,不仅没有成果,而且适得其反,更使自己的士气受到打击。1917年,俄国发生了革命,从而使得俄国的军事力量发生了总崩溃。但是在实际上,这时俄军的武器装备,却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好些。然而,大量而又毫无价值的伤亡与消耗,已经使全欧洲最富有忍耐性和最具备自我牺牲精神的军队,也开始丧失斗志了。1917年的春季攻势以后,西线的法军当中也发生了多次叛乱事件,其中大多数事件的暴发,都是因为疲惫的士兵不愿继续流血而引起的,是在命令他们返回堑壕之时发生的。
1916年6月,布鲁西洛夫从卢次克发动的那次进攻,是俄军中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间接路线的唯一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所以能具有间接路线的特点,也是一个偶然现象,因为当时的进攻并没有什么深远意图,其本来目的只不过是要搞一个声东击西的佯动,后来因为意大利方面的要求,才决定提前发起进攻。由于事先没有适当的准备,也没有集中兵力,因而这次几乎是偶然发起的攻击竟产生了很大的突然性,使得奥军那个消极懈怠的防线惨遭破坏,仅在3天之内,被俘人员即达20万。
产生这样良好的战略效果的突然袭击,是比较少有的。由于布鲁西洛夫突破了奥军防御,迫使奥军停止了对意大利的进攻;法尔根汉不得不又一次从西线往东线调兵,因而只好放弃在凡尔登地区的消耗战。同时,罗马尼亚也宣布了参战,公开站到联军方面来反对中欧两个大国。正是由于这次战役,法尔根汉被迫辞职。起而接替法尔根汉的,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霍夫曼当时还留在东线。法尔根汉的下台,从形式上来说,是由于罗马尼亚的参战,但其真正原因,则是他在1915年采取的直接路线战略。这个在目标和方向上都规模有限的战略,结俄国人提供了一个收集兵力的机会,使他们得以在1916年打破了德国人的战略意图。
不过,布鲁西洛夫实施突然进攻所获得的大部分成果,很快就昙花一现地消失了。它迫使俄军统帅部把他们的全部力量都投到了这个方向,可是却已经太迟了。而且,依照战争的自然法则,进攻是在敌人逐渐加强抵抗的条件下继续发展的,这样就使俄军不断消耗着自己的预备力量,而结果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成效。布鲁西洛夫的最后损失达到了100万人,但是这还可以设法补充,只有心理上的破产才使俄军统帅部真正无法支撑,最后终于不免全面崩溃。
由于俄国人顽固地投着这个方向集中自己的兵力,结果便使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获得一个机会,象1915年进攻塞尔维亚那样采取了一个新的间接路线行动。当时业已形成的条件,是使这个行动更加具有间接性的一部分原因。这个行动的目的是占领罗马尼亚。战争开始时,罗马尼亚拥有23个装备不够好的师,而当面的敌人只是7个师的兵力。罗马尼亚指望,布鲁西洛夫的进攻,英军在松姆河地区的进攻,以及联军在萨洛尼卡地区的行动,能够阻止德国人增调兵力,使其不能增加该地师的数目。可是,联军在那些地区的行动都是直接性的,因而不可能阻止德军抽调足够的兵力来击毁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的领土夹在特兰西瓦尼亚和保加利亚之间,是一块满布着天然障碍物的土地。其中,有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这类大型障碍,因此,它的地理位置在巴尔干是很适合于采用间接路线战略的。例如,位在黑海边上的多布罗加低地,是罗马尼亚的一块“后园子”,可以用作诱饵,遇到德国人这样有经验的对手,是不会不加以利用的。
罗马尼亚的愿望和决心是一直向西进攻,突入特兰西瓦尼亚。这样正好使它的敌人得以采取运用间接路线的反机动,而且比他们在战争开始时所预先设想的还要更加间接化。
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的军队开始进攻。他们把主力编成了3个纵队,每个纵队大体上4个师,向西北方向开进,越过喀尔巴阡山的山中隘路,前出到匈牙利平原。为了防守多瑙河,他们留下了3个师的兵力。用以守卫多布罗加地区的,也是3个师,但俄国已经答应在那里增派援兵。然而,罗军向特兰西瓦尼亚的进攻,曾经是过分迟缓和谨慎的。敌人只不过破坏了一些桥梁,他们就感到前进途中困难很多。对方在国境上担任掩护的,原只有5个战斗力不强的奥军师。对于罗军来说,在对方增援的5个德军师和2个奥军师赶到以前,这并不是什么严重威胁。为了执行法尔根汉卸任前批准的那个第二阶段的计划,德国将领麦克森已率领一支军队开始向着多布罗加低地进攻,其兵力是4个保加利亚师,但是配属了一部分德军的分队和奥军的舟桥纵列。
当罗军的纵队还在缓慢地向西开进,即朝着特兰西瓦尼亚开进时,麦克森已于9月5日开始向多瑙河上的图尔图卡亚桥头阵地发起强攻,并击溃了掩护着该阵地的3个罗马尼亚师。尔后,借着多瑙河保障自己翼侧的安全,他便向东开进,深入到多布罗加境内,远远地离开了布加勒斯特这个最可能遭受攻击的目标。这是一个在精神上具有很大价值的突击,其战略意义在于:它自然而然地吸引着罗军的预备队,使其无法支援正在特兰西瓦尼亚实施进攻的罗军,使其力量不能很好展开而且很快就使用殆尽。
进攻罗马尼亚的德军,原本是由法尔根汉统一指挥的。他首先决定要进行一次反攻,可是在行动时,也许是过于性急和过于直接化了。尽管他在集中兵力时颇具匠心,先后击败了罗军在南面和中央的两个纵队,同时也以最少量而又恰好适量的部队牵制了敌人其他各路的兵力,但是,罗军只不过被逐回来,被迫向山地撤退。德军并未能将其通向山地的退路切断。由于这次失机,德军的整个计划曾面临着威胁。罗军仍然控制着所有的山中隘路,并在凭险固守,打破了德军力图突破这些隘路的多次尝试。法尔根汉想进一步向前突进,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但在冬雪到来以前,他作了第二次进攻,终于达到了目的。随后,他使向西跃进,企图从“前门”打进罗马尼亚。这样一来,他的进攻就成了直接路线的行动,而且必须渡过几条大河。不过,他还算是幸运,当他前进到奥尔特河边上并为敌人所阻时,麦克森已经侵入罗马尼亚境内了。这就使他得以安全地度过难关。
麦克森把自己的基本兵力从多布罗加抽了回来,经过图尔图卡亚,进到了西斯托沃,并于11月23日在那里渡过了多瑙河。他放弃了自己在罗马尼亚后方占据的有利阵地,而改与法尔根汉的主力相配合,采取了向心的方向去进攻布加勒斯特。从战略上来看,这很难说是有利的。麦克森的进攻虽使法尔根汉得以渡过奥尔特河,但同时也使罗马尼亚人得以利用其中央位置来进行反击。他们对麦克森的翼侧发动了一次很惊险的反突击,麦克森几乎被包围。不过,这场危险终究是避免了。随后,法尔根汉和麦克森的两支军队联合起来采取行动,迫使罗马尼亚的军队向后撤退,放弃了布加勒斯特,并从那里退到了塞列特河到黑海沿岸一线地区。
德国人固然占领了罗马尼亚的大部分领土,并且连同其小麦和石油都在内。可是,他们既未能隔绝也未能毁灭罗马尼亚的军队。当德军的进攻已达末期的时候,罗军的精神和体力状况,由于进行了成功的抵抗,反而更加改善了。第二年夏天,德军企图把罗军赶到普鲁特河对岸去,以便占领罗马尼亚的全部领土。但罗马尼亚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军的计划并没有能完成。直到1917年12月,当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同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以后,完全处于孤立无援地位的罗马尼亚才不得不同意这样作,并终于同德国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