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介绍两位圣人——孔子老子,他们生活在辉煌的公元前6世纪,正值人类历史的青春时期(1)。

本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多地介绍过中国古代的历史,因为迄今为止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仍不是很了解。我们期待正在复兴的新中国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也能像19世纪的欧洲学者研究欧洲的古代史那样彻底梳理出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国的原始文明始于日石文化,发祥于大河流域。与埃及和苏美尔文明一样,中国的原始文明也具有日石文化的一般特征,他们以神庙为活动中心,君王和祭司也会在神庙里举行季节性的血祭仪式。至于中国的城市生活,应该也与六七千年前的埃及和苏美尔人以及1000年前中美洲的玛雅人的生活十分相似。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活人祭祀的话,那么在最早的历史记载开始之前就已经被动物祭祀所代替。早在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象形文字。

欧洲和西亚的原始文明常常遭遇沙漠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同样地,原始的中国文明也屡遭北方边境大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些游牧民族与历史上所称的匈奴人、蒙古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不断分化、合并,就像北欧和中亚的日耳曼民族那样,但是这种变化只是称谓上的,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些蒙古系的游牧民族比北欧日耳曼民族更早拥有马匹,而且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他们就已经在阿尔泰山脉一带发现了铁。与西方历史的情况一样,这些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也会一次又一次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成为某个文明地区的征服者、统治者以及复兴者。

其实很有可能,中国最早的文明根本就不是蒙古人种文明,就像欧洲和西亚最早的文明不是日耳曼文明或闪米特文明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最早的文明是棕色人种文明,与早期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以及达罗毗荼文明属于同类,只是当中国开始有历史记载时,中国文明就已经出现了民族征服与民族融合。但不管怎样,我们发现到了公元前1750年,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由众多诸侯国和城邦组成的庞大体系,彼此间结成了松散的联盟,定时或不定时地向他们共同拥戴的“天子”进贡。商朝于公元前1125年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周朝(2)。这一时期,中国仍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各诸侯国之间依旧是松散的状态,即便是到了与印度阿育王和埃及托勒密王朝同一时期,也仍是如此。在周朝漫长的统治期内,中国走向了分裂割据的状态。彼时匈奴南侵,建立了自己的属国;各地诸侯纷纷割据,不再向天子进贡。据中国一位权威学者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的疆域上分裂出了五六千个独立的小国,这一时期被称作“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群雄并起,诸侯割据,但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没有因此停滞,反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当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时,会发现中国也有自己的米利都、雅典、帕加马和马其顿。但由于目前我们对中国割据时期的历史了解得还不够充分,并不能把一个完整连贯的故事呈现在大家面前,因此在此仅简单概括一下当时的局势。

似乎越是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就越能催生出先进思想。如同希腊在四分五裂的年代出现哲学家,犹太人在遭受亡国被俘虏时有了先知一样,中国在割据时期也涌现出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孔子便是其中之一,他出身鲁国贵族之家,在朝廷中担任要职。或许是出于与希腊人极为相似的冲动,孔子开设了一所学校,专门探求和传授知识。春秋末期,中国处于法律缺失而社会无序的状态,孔子为此深感痛心。他怀揣着仁政法治的治国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周游列国,以寻求一位可以践行其立法和教育思想的君主。遗憾的是,他虽然曾遇到了贤明仁爱的君主,但最后皆因朝廷官员的谗言佞语而使改革提议落空。有趣的是,一个半世纪后,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试图寻找一位君王,不过比较幸运的是,他得到了西西里锡拉库萨城国王狄俄尼索斯的赏识,成为国王的顾问。

最终,孔子因怀才不遇逝去。临终前他曾感慨道:“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他在迟暮失意之时一定没有想到,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人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后世把他的学说儒教与佛教、老子的道教并称为“三教”。

“君子之道”乃儒家思想的宗旨。释迦牟尼注重内心的“无我”,希腊人重视对客观知识的探求,犹太人侧重正义的施行,而儒家思想则看重个人的品性修为。在所有圣贤之师中,孔子是最富社会公德观的一位。他关心社会动乱和百姓疾苦,希望人人都拥有高尚的德行,世界也变得美好。他主张把人们的行为最大限度地置于礼的约束之下,重新制定合理稳定的社会规则。孔子发现在中国北方,这种形态正在逐渐发展形成,君子彬彬有礼,富有公德心且严于律己。

老子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史,与孔子的学说相比,老子的学说更加神秘、玄妙,难以捉摸。老子认为,人应当弃奢从简,摒弃外在的享受和对权势的追逐,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简朴的生活。他留给后世的作品风格简约,但也晦涩难懂,像谜一样让人捉摸不透。老子死后,他的学说遭遇了与释迦牟尼的教义同样的命运,被歪曲、篡改和蒙上神秘的色彩,还掺杂了复杂、超然的迷信思想。中国同印度的情况一样,新的思想总要与那些在人类幼年时期产生的原始思想和怪诞传说斗争一番,后者继而还会给前者抹上怪异、迂腐和荒诞的色彩。现如今在中国,佛教和老子的道教都是包含出家人、庙宇、祭祀等元素的宗教,虽然思想上不同于古埃及和苏美尔的宗教理念,但是在形式上仍保留着相同的祭祀风俗。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后世并没有被歪曲解读,原因是它的教义内容十分有限且简单明了。

就思想和精神而言,生活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人很多信仰儒教;而生活在南方长江流域的人则更信奉道教。因此,从那个年代开始,中国国内事务就出现了以北京为首的北方精神与以南京为首的南方精神的交锋,前者正统、守旧且秉直,后者则富有怀疑精神、浪漫、随意和务实。

公元前6世纪,中国分裂割据局面达到了极致。周朝日渐衰落,国威不再,老子深感政局动荡,便辞去官职,隐居山林之中。

北方的秦国、晋国以及长江流域好战的楚国掌控了当时的局势。春秋后期在诸侯争霸过程中,秦国与晋国结成了同盟,一同击败了楚国;之后,晋国与楚国进行了弭兵会盟,争霸战争暂时停止,天下得以安宁。后来,秦国越来越强大。到了印度阿育王执政时期,秦国国君庄襄王夺取了周朝的九鼎宝器,接管了周朝的国家政权。公元前246年,庄襄王的儿子秦始皇即位,并于公元前220年(3)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

秦始皇比亚历山大大帝幸运得多,他在位时间长达37年之久。秦始皇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使中华民族迎来了大一统局面和繁荣强盛时期。之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倾尽举国之力修筑了万里长城,这可是一项宏伟、浩大的工程。

* * *

(1)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老子生卒年不详。

(2) 商朝灭亡时间应为公元前1046年,周朝的统治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3) 事实上,秦始皇称帝的时间应为公元前221年。——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