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出身及早年生活——大航海时代的环境——水手们的航海冒险经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早期航海经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访里斯本——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外貌和性格——关于其他陆地的传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研究成果——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远大抱负——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向葡萄牙王室请求资助——若昂二世背信弃义——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回到热那亚——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西班牙帕洛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的军事指挥现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哥多华艰难度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婚姻——斐迪南二世召集有识之士商讨远航计划——惊人的集体“判决”
1435年[1]左右,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美丽的港口城市热那亚出生。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是梳毛匠,开了一个小作坊,凭借自己的辛勤劳动支撑着整个家庭。
当时,热那亚港挤满了来自“世界”各个商业港口的船。码头上充斥着操各种各样语言、穿着各异的水手。在这样的环境中,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耳濡目染,养成了深思熟虑的习惯。这也培养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极富诗意的想象力,塑造了他冒险家的精神气质。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漫步街头,凝视着高大的船舶时,他幼小的心灵对遥远的国家充满了强烈的憧憬与向往。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父母共育有四个孩子——三个儿子与一个女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父亲是一个勤劳且值得尊敬的人。家里四个孩子都在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写作、语法及几何方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都获得了良好的指导,而且精通拉丁语,擅长绘画和设计。在帕维亚大学,他还学习了几何学、地理学、天文学和航海学,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热那亚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十四岁那年,被父亲交给了一个叫科隆博的亲戚。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就这样开启了人生的第一次航行之旅。当时,科隆博是热那亚海军上将,指挥着一个海军中队。他还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船员,在航海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那时,因为海盗猖獗,所以每艘商船都不得不全副武装,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关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人生的第一次航行之旅,我们知之甚少,只了解到那是一次由科隆博指挥的远航。147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随科隆博从热那亚出发。他们这次远航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试图帮助那不勒斯前国王勒内一世[2]夺回他的王国。这场冲突持续了四年。科隆博率领的军队因作战勇猛而声名鹊起。
后来,在给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的信中,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简短叙述了这次航行的经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与其他船员奉命去拦截一艘来自突尼斯的船。结果船员们偶然得知来自突尼斯的船配有两艘护航船,所以吓得不敢继续前行。表面上,他同意其他船员的意见——返航寻求增援,但实际上,这只是为了缓和局面的策略。他调好指南针的方向,勇敢地扬帆向未知世界前进。夜幕很快降临。清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指挥的船渐渐驶入港口。来自突尼斯的船就停在这里。
勒内一世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这次事件结果如何,我们并不清楚。不过,在这次事件中,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运用的有效策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的大西洋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世界。一些有抱负的水手驾船沿着北欧海岸线航行,直抵非洲西海岸。然而,当时世界商业中心主要还是局限在地中海地区。在历史上,这是一段充满暴力与罪恶的岁月。[3]
因为海盗猖獗,商船不得不全副武装。每个水手都像战士一样,随时准备拿起武器击退海盗。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我们现在无法查阅他早期航行的历史记录,只了解到在当时已知的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有他驾船航行的身影。他曾驾船到达英格兰,途经北海,最终抵达冰岛的北极海岸。他很有可能在冰岛听说过几个世纪前北欧的诺曼人到达拉布拉多和格陵兰岛冰封海岸的远航故事。我们无法想象北欧的诺曼人究竟往南航行了多远。后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信中写道:“四十年来,我一直在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无论船去往何处,那里都会留下我追寻的身影。”
诺曼人
里斯本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来到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港口城市——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流传下来的资料没有描述他的外貌。我们只知道他个头高大,举止沉稳,不爱交际。他勤奋好学,思维缜密,不喜交谈,笃信基督教。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一直在探究人类作为尘世存在的奥秘:人类从虚无中来,在尘世中经过短暂的航行,越过生命风暴的大海后消失在深邃的未知世界。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性格简单,谦虚敏感又宽容大度。他是一位天生的绅士,行为举止谦恭有礼,没有流露一丝虚荣。他智商超凡,走在当时哲学领域的前列。
斐迪南·哥伦布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传记中提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学生。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阅读过亚里士多德、卢修斯·阿奈乌斯·塞内卡和斯特拉波的著作。许多夜晚,他都沉浸在马可·波罗和约翰·孟德维利爵士的游记中。不过,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红衣主教阿里亚科的《世界志》。《世界志》集愚昧与智慧于一体,把真正的科学与荒诞的寓言熔于一炉。
在里斯本,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当时已知的所有海域许多水手已经去过了。从这些充满智慧、观察力敏锐的水手口中,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了解到,海上发现的漂流木不同于欧洲生长的植物,滚滚浪涛中还裹挟着一些粗制滥造的雕刻品。最令人称奇的是,有两具尸体随着海浪漂到了亚速尔群岛上。这两具尸体的容貌既不像欧洲人,也不像非洲人。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渐渐意识到地球上还有广袤的疆域不为欧洲人所知,已知世界仅是地球的一小部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异常兴奋,拿着铅笔,独自一人在房间里仔细研究这张“并不完整”的地图。从布兰科角一直到佛得角,他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由熟悉的地中海及不太熟悉的非洲海岸组成的图画。他徜徉在想象中,似乎在大西洋上漫游,接着来到了亚速尔群岛。然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不得不在这时停下,因为再往前就是待开拓的、未知的陌生世界了。
马可·波罗
在探究未知世界的奥秘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内心随着思绪变化而躁动。他不禁问道:往西的那片广袤大地上到底有些什么?我们生活的土地是一片平原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平原的尽头在哪里?平原延伸至何方?地球是一个球体吗?如果是,那地球到底有多大?这片无尽的海域中还有其他陆地存在吗?如果勇敢的冒险家环绕地球航行会成功吗?现在看来,地球竟存在了这么多年,地球上还住着这么多充满思想的人类,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以下充满趣味性且明显是经过考证的叙述出自尊敬的威廉·威利斯的珍贵史料——《缅因史》。
威廉·威利斯
亚历山大·冯·洪堡
1477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驾船沿冰岛往西航行,探索古老的北方航线。他在沿途很有可能获悉了北欧诺曼人当初的发现。同时,他可能听说过欧洲最北端离亚洲海岸线很近。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尝试过好几次短途航行。这为他今后的伟大航海事业做了充分准备。他往南到过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和几内亚海岸。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仔细研究了葡萄牙航海家之前的所有航线,充分了解了他们驶向亚速尔群岛或西部岛屿时到达最远端的情况。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航行很有可能抵达了葡萄牙航海家发现的最西端外港。[4]
康拉德·马尔特·布戎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也尝试过古老的北方航线,即驾船驶向冰岛并一路向前。他很有可能曾读过诺曼人描述格陵兰岛、马克兰岛和瓦恩兰岛的故事。诺曼人的船最后一次从格陵兰岛返回冰岛的时间距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访问冰岛的时间仅隔百年。康拉德·马尔特·布戎认为,在意大利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听过冒险家们去冰岛以北探险的故事。当时,罗马是世界的中心,几乎所有精英都居住在那里。[5]
一个丹麦作家提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找寻所有航海和探险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著名历史学家不莱梅的亚当的作品。不莱梅的亚当就是宣称发现瓦恩兰的人。正是受到这些资料的启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开启了冰岛之行。据斐迪南·哥伦布所言,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不仅在冰岛待了一段时间,而且继续往北航行了三百英里。那时他一定看到了格陵兰岛。[6]
著名的丹麦历史学家芬恩·马格努森说:“如果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早就获悉了诺曼人重大的发现,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坚定地相信还有一个‘西方’世界存在,还这样执着地付诸行动。我们认为他后来发现美洲新大陆一定程度上也是古斯堪的纳维亚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延续。古斯堪的纳维亚人一定程度上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远洋探险奠定了基础。”[7]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哲学家。通过监测太阳经过两千英里地中海沿线的用时,他推断出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二十四小时。这就是真正的培根哲学。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拓展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思维,而且锻炼了他的推理能力,把他从虚无的空想中解救出来。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令他振奋的研究中,无暇顾及其中的乐趣,也无心追求曾经平庸的理想。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同时,他的公寓吸引了大量水手。他们聚在一起谈论各自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渐渐得出一个结论:地球是圆的,只要一直往西航行就可以抵达亚洲。通过测算太阳运转的速度,他对地球的大小做出了相当精确的估算。不过,他没有想到,从欧洲一直往西航行的过程中,欧洲和亚洲之间会存在其他陆地。他只是认为,一直往西航行最终会抵达亚洲。而他认为船会抵达的亚洲其实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
日本岛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海岸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欧洲。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日本岛。不过,他后来抵达的“日本岛”其实是现在的古巴岛。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当时是一个宗教信仰狂热的黑暗时代,但不可否认,许多灵魂还是受到了高尚教义的启发。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说:“浩瀚的宇宙中蕴藏着不朽的灵魂。因为救世主耶稣已经为我们受难赎罪。上帝指派我去找寻所有未知的新世界,命我给新世界的人们带去福音。众所周知,印度是个富庶的地方,我一定会在印度发现无穷的财富。拥有财富就可以改善武器装备,就可以保护救世主的圣体安置所免受异教徒的破坏。”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并不富有,所以无力独自完成任何一次远航。人们普遍认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就是一个疯狂的空想家,他的远航无异于当今的登月探险。所以人们认为他的想法荒谬可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希望能得到富人支持的计划落空。不过,仍有部分有远见卓识的人在看过他的计划后觉得存在讨论的空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想法是通过富人寻求欧洲王室的支持。因为他认为对王室来说远航的花销不值一提,自己还可以从王室那里获得尊严与权威。这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心中的渴望,因为尊严与权威对完成远航至关重要。反过来,王室可以从中获得大量财富与威望,受到全欧洲的艳羡。[8]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先寻求支持的对象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若昂二世对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提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若昂二世面前,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根本没把自己当作卑微的乞求者。相反,他自认为是接受了上帝的旨意来到人间为王室增光添彩的人。他觉得自己即将开辟一个新纪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提出,作为回报,若昂二世应该任命自己为新世界的总督,同时自己可以从中分得十分之一的财富。
若昂二世
住在里斯本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经常去万圣修道院做礼拜。在那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认识了一个叫菲利帕·莫尼兹·佩雷斯特罗的意大利女士。她当时和寡居的母亲住在一起。她出身高贵却一贫如洗。后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与她结为夫妻,生活十分幸福。本以为他们的婚姻会长长久久,怎料婚后不久菲利帕·莫尼兹·佩雷斯特罗就去世了,留下一个儿子迭戈·哥伦布。
若昂二世认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要求有点儿不切实际。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贫穷船长。他既不是贵族,也没有财富,更没有朋友,却怀着满腔热血希望一举进入王室。若昂二世委婉拒绝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不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庄严肃穆又自信满满的气质给若昂二世留下了深刻印象。若昂二世不得不好好地考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提议。一段时间后,若昂二世把里斯本做科学研究的人召集起来,让他们讨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提议。其中一些人支持,但大多数人都坚决反对。反对的人表示,远航冒险的提议完全是天方夜谭。
若昂二世对最后的讨论结果不是很满意。因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他无法做到置之不理。好在还有少部分人支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提议。这让他得到了些许安慰。最后,若昂二世做出了一个不太正大光明的决定。他秘密组织了一支远征队。表面上看,远征队的目的地是佛得角群岛。不过,他私下指示远征队船长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提议的航线航行。若昂二世企图独自侵吞这次大发现的所有成果。船长奉命前行。然而,面对一片未知的茫茫海域,水手们不知将去往何方,内心充满恐惧。就在这时,一场可怕的大西洋风暴袭击来,水手们更加恐惧。他们联合起来抗议,拒绝继续前行。船长别无他法,只得返航。
后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知道了这件事,不禁恼羞成怒。他曾对葡萄牙王室充满敬意。可如今,他心中只剩下失望与悲伤。
在那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他唯一的儿子迭戈·哥伦布相依为命。因为全身心地投入到远航计划中,他无暇顾及经济来源,只得靠制作、销售地图赚取一点儿微薄的收入。后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迭戈·哥伦布回到了儿时的故乡热那亚。俗语道,先知不容于故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回到热那亚后充分体会到了个中滋味。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向热那亚政府申请资助,希望政府可以支持他远航探险的提议。
“谁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摩尔人
“他是我们市的水手,也就是纺织作坊主多米尼科·哥伦布的儿子。他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生活穷困潦倒。”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再次被拒,甚至没有得到任何解释,唯有心中的希望支撑着深陷赤贫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他思考良久,最终决定去西班牙王室碰碰运气。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迭戈·哥伦布从热那亚坐船出发,在西班牙帕洛斯上岸。帕洛斯是西班牙的港口城市,位于力拓河的入海口。西班牙人这时正和摩尔人进行殊死战斗。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在帕洛斯东北一百英里左右的哥多华督战。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这场战争中。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想在这个时候说服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资助一个花销巨大又不切实际的远航冒险是极其困难的。
斐迪南二世
瘦弱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脸色苍白,面容憔悴,衣衫褴褛,钱包空空如也。他拎着一个小包裹,牵着迭戈·哥伦布,怀着沉重的心情徒步向哥多华前行。走了不到1.5英里,他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石头建成的修道院——拉比达修道院。他接受过基督教洗礼,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因此,他十分敬重修道院的僧侣。
迭戈·哥伦布当时又饿又渴。于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敲了拉比达修道院的门,希望可以为孩子讨一杯水和一片面包。
恰巧,开门的是拉比达修道院院长胡安·佩雷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彬彬有礼的举止和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打动了他。他邀请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父子进修道院。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交谈后,拉比达修道院院长胡安·佩雷斯对他的远航计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父子留下来住了几日,热情款待他们二人,还安排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与邻近修道院一个科学造诣很高的医生见面。
伊莎贝拉一世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父子在拉比达修道院门口
在安静的拉比达修道院里,拉比达修道院院长胡安·佩雷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及邻近修道院的医生热烈地讨论:地球是一个球体,还是一个平面?一直向西航行能否抵达遥远的亚洲大陆?
在那个时代,修道院院长学识渊博,社会地位高,在王室很有影响力。拉比达修道院院长胡安·佩雷斯劝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把迭戈·哥伦布留在修道院接受教育,还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把他介绍给伊莎贝拉一世的牧师。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上拉比达修道院院长胡安·佩雷斯的推荐信激动万分地继续向哥多华行进。
值得一提的是,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生平与航海史》的后来版本中,华盛顿·欧文采纳了马丁·费尔南德兹·德·纳瓦雷特的说法,即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抵达西班牙后最先拜访的是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最初,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伟大构想深深迷住了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然而,他再细想时,觉得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远航计划简直就是一个头脑发热的空想,所以就回绝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据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又去拜见了梅迪纳·塞利公爵。同样,梅迪纳·塞利公爵刚开始觉得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构想不错。然而,当考虑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提供三艘到四艘远航船时,他发现王室可能会对自己的做法感到不满。因此,梅迪纳·塞利公爵拒绝了他。不过,梅迪纳·塞利公爵给伊莎贝拉一世写了一封亲笔信,极力推荐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远航计划。伊莎贝拉一世很快就回了信,要求亲自接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怀揣梅迪纳·塞利公爵的信,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上路了。
如果上述材料属实的话,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遇到拉比达修道院院长胡安·佩雷斯就应该是之后的事了。
抵达哥多华营地,映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眼帘的是一幅壮观的画面。卡斯蒂尔王国和阿拉贡王国联合。西班牙所有的骑士集中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他们身披闪闪发光的盔甲,身旁跟着忠心耿耿的随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仿佛置身在一个巨大的城市中。在这里,军帐就像城市中星星点点的房屋,到处有旗帜飘摇,空中回荡着军乐声。
然而,这一切都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无关。萦绕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脑海中的全是自己的远航计划。他把拉比达修道院院长胡安·佩雷斯的推荐信呈给伊莎贝拉一世的牧师费尔南多·塔拉韦拉。费尔南多·塔拉韦拉是个傲慢、冷漠、矜持的教士。他极不情愿地接见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还断然否定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计划:“如今女王陛下正忙于战争,我觉得现在呈上这样不着调的计划是对女王陛下极大的冒犯。”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满是失望与沮丧。不过,他的远航计划在军营里传开了。大臣们指着衣衫褴褛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戏谑地说他拥有住着成百上千百姓、无边无际的领土,而他却希望把这片广袤的土地献给西班牙王室。[9]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不知道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当西班牙军队对摩尔人在格拉纳达的最后一个据点发起进攻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只好在哥多华徘徊。他坚信战争的胜利一定属于西班牙王室。如果这样的话,他就还有希望。到了秋天,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凯旋。为了安然过冬,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决定在离哥多华不到三百英里的萨拉曼卡安营扎寨。这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久久无法觐见伊莎贝拉一世,只得靠编制地图艰难度日。
格拉纳达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哥多华艰难度日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哥多华及邻近地区。西班牙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赶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有幸与他们展开“头脑风暴”。他举止稳重,知识渊博,拥有坚定的信念。这给有识之士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时有人支持他的远洋计划。
一位才华横溢的绅士对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计划有极大的兴趣,他邀请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家中做客,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介绍给教皇使者安东尼奥·赫拉尔丁和在王室里极富声望的绅士们。华盛顿·欧文写道:“停留在哥多华期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爱上了一个叫比阿特丽斯·恩鲁奎兹·德·阿兰的女孩。比阿特丽斯·恩鲁奎兹·德·阿兰出身贵族,不过,当时家道已经衰落。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没有和她结婚,但非常爱她。直到逝世前,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仍然忘不了她。1487年,比阿特丽斯·恩鲁奎兹·德·阿兰生下了儿子斐迪南·哥伦布。这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第二个儿子。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对两个儿子一视同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去世后,斐迪南·哥伦布成了他的史料研究者。”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跟随西班牙王室[10]来到萨拉曼卡。在萨拉曼卡,他见到了托莱多大主教佩德罗·冈萨雷斯·德·门多萨。托莱多大主教佩德罗·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在西班牙王室非常有影响力,享有“第三国王”的称号。在他面前,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把自己的远航计划一一道来,深深地打动了他。因此,他决定把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引荐给西班牙王室。
首先接见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是斐迪南二世。王室的奢华并没有震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他自称是上帝派到人间为人类开辟新纪元的使者。他在斐迪南二世面前口若悬河,描绘出一幅远洋航行的美好蓝图。斐迪南二世是个精明睿智的人。他冷静地听着这一切。显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浪漫思想丝毫没有打动他。
托莱多大主教佩德罗·冈萨雷斯·德·门多萨
不过,在知晓远洋航行会给西班牙王室带来丰厚的回报后,斐迪南二世心动了。一旦远洋成功,西班牙就会在欧洲国家中遥遥领先。斐迪南二世非常谨慎。在深思熟虑后,他把西班牙最有学识的人召集起来,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仔细讨论远航方案,并要求最后上报讨论结果。
会议在萨拉曼卡圣斯蒂芬的多米尼加修道院举行,对与会人员的数量和出身都有要求。与会人员有大学教授、教堂的最高领袖及杰出的政治家。基于这个要求,平民出身的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被排除在外。获得这次机会,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非常高兴。他坚信自己的远航计划会得到与会人员的支持。
然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很快发现,即使是最有学识的人,他们脑海中的偏见也具有战胜一切理性的力量。他极其懊恼。会上,哲学家和神职人员援引大臣们嘲讽他的言论来质问他。拉克坦修斯的如下引文真实再现了当时会上驳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地球是圆的”观点的情景。
会有人相信反足人的存在吗?恰恰与我们相反,反足人走路时脚跟向上,头向下垂。地球另一边的未知世界一切都乱七八糟。树木的枝干向下生长,雨水往上喷,冰雹向上蹦,雪花往上飘。多么愚蠢的想法,多么滑稽的言论啊!
会上,与会人员猛烈抨击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观点,他们认为他的观点缺乏逻辑,而且《圣经》中也找不到相应的支撑依据。如果盲目赞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观点,即地球是圆的,地球的另一边还有人类居住,那么《圣经》的真实性会受到质疑。因为在《圣经》中,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亚当的后裔,而亚当的后裔不可能走那么远。
又有人提出,即使赞同地球是圆的,远航船也成功抵达了地球的另一边,不过,船无法再回来了,因为没有风能再把船吹回来。[11]
在今天看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对神学和哲学方面的争论进行驳斥的论点极不理性。虽然会议最后否决了他的计划,但还是有许多与会人员被他的推理折服。例如,后来成了塞维利亚主教的迭戈·德·德萨为了支持他的计划倾尽全力。不过,最后仍是徒劳。大多数人觉得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且认为这种观点带有异教徒的思维。这就是四百年前,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集体作出的“判决”。
* * *
[1]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出生日期尚存争议。贝纳尔德斯(Bernaldez)在《帕拉西奥斯的库拉》中写道,1506年左右,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去世,享年七十岁。根据这个表述,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认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35年到1436年之间出生。胡安·包蒂斯塔·穆尼奥斯(Juan Bautista Munoz)在《新世界史》中写道,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46年出生。据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儿子斐迪南·哥伦布(Ferdinand Columbus)的说法,1501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写信给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贝拉一世时提到自己当时已在海上漂泊了四十年。从另一封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出海时已经十四岁。根据这个推算,除去一年的估算误差,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1447年左右出生。——原注
[2]勒内一世(1409—1480)先后获得皮埃蒙特伯爵、巴尔公爵、洛林公爵、安茹公爵、普罗旺斯伯爵等头衔,史称“贤王勒内”。勒内一世也是那不勒斯国王(1435—1442)、耶路撒冷国王(1438—1480),是约翰二世的曾孙。(本书中除原注外,均为译者注,不再另行说明)
[3]这里援引一个官方资料没有收录的故事。第一次讲述这个故事的人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儿子斐迪南·哥伦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告诉斐迪南·哥伦布:“我卷入了一场孤注一掷的海战。当时,炮弹乱飞。两艘被铁箍绑在一起的船很快就葬身火海。我飞身一跃,跳进了大海,后抓到一根浮在水面上的船桨漂到了六英里外的岸边。”参见收录于大英博物馆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书信集》,引言部分第39页,理查德·亨利·梅杰译。——原注
[4]亚历山大·冯·洪堡:《批判性调查》,第1卷,第231页。——原注
[5]康拉德·马尔特·布戎:《地理史》,第2卷,第395页,第499页。——原注
[6]维尼夏(Venetia):《海军上将克里斯多弗·哥伦布的生活》,第4章,第1571页。——原注
[7]芬恩·马格努森:《北欧旧知识杂志中普亚岛上的英格兰贸易》,第2卷,第116页。——原注
[8]值得一提的是,艾伦·古德里奇(Aaron Goodrich)仔细研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一生后指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一个卑鄙自私、背信弃义的残忍小人。不过,亚瑟·赫尔普斯(Arthur Helps)仔细研究后得出了与艾伦·古德里奇截然不同的结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个简单、忠诚、值得尊敬的人,他为人坦荡又有些许敏感。他是个充满仁爱之心、克己复礼的人,是那种喜欢追根究底的知识分子。这让我们想到了英格兰伟大的哲学家培根(Bacon)。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非常执着,痴迷于自己的伟大计划进而对其他杂音充耳不闻。他身边的人都十分喜爱、尊敬他。”(亚瑟·赫尔普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传》,第54页)——原注
[9]即使冒着会彻底失败的风险,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还是坚守自己远航梦并努力将之付诸实践。他这样做唯一可能的理由就是,他认为发现印度不过是自己完成伟大事业要迈出的第一步。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看来,远航就像是率领军队去耶路撒冷进行另一场圣战一样。(亚瑟·赫尔普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传》,第72页)——原注
[10]当时斐迪南二世是阿拉贡国王,伊莎贝拉一世是卡斯蒂尔女王,他们默契配合,同为西班牙君主,力图建立统一的西班牙王国。
[11]“与会人员中有个叫迭戈·德·德萨(Diego de Deza)的学者。他后来成了塞维利亚(Seville)的主教。会上,迭戈·德·德萨十分欣赏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口才和清晰的推理能力。在迭戈·德·德萨的帮助下,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不仅获得了一次发言申诉的机会,还得到了最有学识之人的支持。”参见收录于大英博物馆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书信集》,引言部分第39页,理查德·亨利·梅杰译。——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