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斯巴达征服拉科尼亚

在莱克格斯律法的武装和组织下,斯巴达迈向不断征服之路。莱克格斯实施改革时,哈里劳斯(1)国王当政。在哈里劳斯国王驾崩前,斯巴达已经开始进攻并征服了一些阿卡狄亚弱势部落。这些阿卡狄亚弱势部落居住在埃夫罗塔斯河源头的埃格伊斯地区。几年后,铁列克洛司国王攻占了阿米克勒。阿米克勒是一个地处斯巴达门户的阿哈伊亚城市,恰好堵住了多利亚人进军埃夫罗塔斯河流域的路。在之后的五十年内,除了东海岸的库努里亚人,所有拉科尼亚居民都并入斯巴达,成了斯巴达的臣民。从提基亚边境山地到马塔潘角和玛勒亚海角的最南端,都属于斯巴达的疆域。

第2节 庇里阿西人和希洛人

出于我们未知的原因,对被他们征服的不同地区的人,斯巴达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其中,某些地区仅仅成了斯巴达的属邦,保留了原有的风俗和某些自治的权力,而其他地区则被完全镇压摧毁。较受斯巴达人青睐的地区的居民成了所谓的庇里阿西人,居住在位于斯巴达中心的多利亚人群落的周围;而那些不幸地区的部落居民则成了希洛人。希洛人这一称谓来自一个海岸城市希洛斯。希洛斯曾顽强抵抗斯巴达的入侵,最终给自己招来不幸。通过对其他部落的征服,斯巴达人成了一片广袤疆域的主人。在这片疆域的众多人口中,他们自己只占一小部分。在人们看来,庇里阿西人的人数是斯巴达人的三倍,而希洛人则更多。

沦为农奴的希洛人

庇里阿西人的情形不算太糟。他们唯一的义务就是进献定额的贡品,并派遣一支重装部队前往斯巴达军队。因此,历经历史变迁,庇里阿西人对其宗主斯巴达人都忠心耿耿。希洛人则截然相反:他们彻底沦为农奴。斯巴达人将希洛人束缚在土地上,并占有了希洛人的土地。作为土地所有者,斯巴达人居住在首府,过着兵营生活,并获得土地产出的固定份额。虽然法律禁止斯巴达人以个人的名义将耕作土地的希洛人贩卖为奴,但斯巴达群体可以任意处置农奴。监察官们可以不经审判就屠杀希洛人。据说,甚至还存在叫“克里普提”的暗探组织。克里普提的任务就是巡视斯巴达全境。任何胆敢公然表达不满或煽动邻人造反的希洛人都是政府怀疑的对象,而克里普提则会秘密处决他。希洛人虽然并非一直处于主人们的监视下,也不会因交纳过高的租金而饥寒交迫,但任由统治者们肆意妄为,并且毫无政治权利可言。因此,他们一直担惊受怕地生活着。希洛人因而对斯巴达人恨之入骨也在情理之中。只要时机合适,他们总会奋起反抗。尽管如此,斯巴达人根本就没有将希洛人的憎恨放在眼里。在战时,斯巴达人还会让希洛人带上武器奔赴战场充当轻装部队。我们没有听过任何有关希洛人在战场上不顾斯巴达人军纪约束的传闻。

斯巴达古城

第3节 第一次麦西尼亚战争

在对拉科尼亚的征服尚未结束时,斯巴达便开始进攻他们西面的邻邦。这个邻邦是住在塔吉图斯山以外肥沃的麦西尼亚山谷中的一个混合族群。他们由多利亚人、考寇涅斯人和阿哈伊亚人组成。根据某些传说,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偷牛。在两个原始部落的边境地区,偷牛事件常常发生。还有人说这场战争始于阿耳忒弥斯-利姆纳提斯神殿中一场突发的骚乱。在混乱中,斯巴达国王铁列克洛司被杀。阿耳忒弥斯-利姆纳提斯神殿刚好地处拉科尼亚和麦西尼亚的交界地带。在阿耳忒弥斯-利姆纳提斯神殿中,拉科尼亚和麦西尼亚享有同等的祭祀的权力。

麦西尼亚战争前后持续了九十多年。在战争期间,双方曾有过长时间的休战。因此,麦西尼亚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战争大约爆发于公元前743年,而第二次战争大约在公元前645年结束。

不幸的是,对麦西尼亚战争期间的历史,我们没有可信的连续性描述的史料。现存的唯一一份当时的记录就是斯巴达诗人提尔泰奥斯(2)的残篇。在提尔泰奥斯的残篇中,他告诫国人要在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中不屈不挠,并鼓励他们传承“他们父辈的父辈”在第一次麦西尼亚战争中的英勇精神。保萨尼阿斯(3)从编年史作家迈伦(4)和史诗作家赫里亚努斯(5)处收集到的含有细节的材料并没有多大价值。这些作家都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距他们描述的历史已经相隔五百多年。此外,在史实叙述上,他们互相矛盾。譬如,迈伦将阿里斯托梅尼当作第一次麦西尼亚战争时期斯巴达伟大的民族英雄,而赫里亚努斯则坚称阿里斯托梅尼的远征发生在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期间。然而,第一次麦西尼亚战争和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相隔了五十年!毫无疑问,赫里亚努斯充分发挥了自己诗人身份的便利。而因为斯巴达人从不记录自己战争的历史,所以迈伦只好在麦西尼亚人的民谣中寻找答案。与此相似的是,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完全相信蒙茅斯的杰弗里(6)和亚瑟王的传奇故事,那么盎格鲁-撒克逊人(7)征服大不列颠的历史又将被如何书写呢?流传下来的故事告诉我们,虽然麦西尼亚人作战异常勇猛,但斯巴达人还是百战百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女孩拯救阿里斯托梅尼

在传奇故事中,我们能提取的真相就是战争始于斯巴达人进军塔吉图斯山山脊。斯巴达人攻陷了麦西尼亚人的安菲亚堡垒,并将该堡垒作为基地。此后,斯巴达人不断袭击麦西尼亚的开阔区域,长期封锁麦西尼亚人的城镇。经过两场悬而未决的战争后,麦西尼亚人放弃了次要的堡垒,将兵力集中在地处中心位置的伊索姆山。伊索姆山有麦西尼亚人最坚固的要塞,也是他们最神圣的圣殿所在地。与此同时,帕米索斯平原任由斯巴达人宰割。虽然伊索姆山有悬崖峭壁且城墙坚固,但作为一直处于守势且坐以待毙的麦西尼亚人,他们的处境必将每况愈下。虽然麦西尼亚首领阿里斯托得摩斯将女儿作为人祭献给麦西尼民族神宙斯-伊索米提斯,但无济于事。战争和饥荒使阿里斯托得摩斯跟随者的数量锐减。坚守要塞十二年后,阿里斯托得摩斯在绝望中自刎身亡。公元前723年,伊索姆山陷落不久,麦西尼亚的抵抗也随之瓦解。

战争结束后,大多数麦西尼亚贵族背井离乡。其中一些贵族加入了前往意大利利基翁的殖民队伍,还有一些则退居伊奥尼亚。绝大多数人滞留,成了斯巴达的庇里阿西人。与其他庇里阿西人相比,麦西尼亚的庇里阿西人似乎遭受了更不合理的待遇。他们必须向斯巴达征服者缴纳土地产出的一半作为租金。

第一次麦西尼亚战争结束后,斯巴达发生了两次危机。第一次危机起源于战场上,斯巴达国王一再缺席,致使公务处理受到耽搁。直到任命监察官后,这种情况才停止。斯巴达人委派高级官员行使高高在上的君主的职能。但在战争结束后,赫拉克勒斯族无法摆脱监察制度。新任“监工”们继续手握重权。泰奥彭波斯国王的妻子曾取笑泰奥彭波斯国王给儿女留的特权越来越少。据说,泰奥彭波斯国王答道:“越有限才能越长久。”第二次危机就是连年战事使斯巴达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少,导致斯巴达适龄女性找不到同等出身的男性,嫁给了庇里阿西人。战后,斯巴达人认为斯巴达女性和庇里阿西人结婚生下的子女非法,并将他们的子女冠以“处女之子”的称呼。“处女之子”的意思就是“私生子”。这些年轻人数量众多,团结在一位叫“法兰图”的人周围,密谋推翻莱克格斯律法。但他们的阴谋还未实施就被发现。斯巴达人没有对异父兄弟血债血偿,而是迫使他们集体离开拉科尼亚。公元前708年,在德尔斐神谕的指引下,私生子们前往意大利。法兰图成为伟大富庶的塔林敦的创始人。

占领麦西尼亚后,斯巴达开始接触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事务。不久之后,斯巴达就和伊利斯结盟,并因而成了皮萨提斯人的敌人。皮萨提斯人一直反抗着伊利斯人,力图确保他们的自治的权利。斯巴达还开始蚕食阿卡狄亚西部,并占领了该地区南部边境城市费加里亚。与此同时,斯巴达似乎还陷入了与提基亚及其他阿卡狄亚城邦的争端当中。

然而,大约在公元前675年到公元前660年间,阿尔戈斯的斐冬国王企图称霸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斯巴达人因而面临危机。据我们所知,阿尔戈斯与斯巴达的首次争端发生在公元前669年。当时,斯巴达大军企图入侵阿尔戈利斯,却在海希亚溃不成军。如果我们所掌握的有关斐冬国王的年份可信的话,那么就在次年,即公元前668年,阿尔戈斯军队出现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首次击败了斯巴达人和伊利斯人联军,并协助皮萨提斯人举办了奥林匹亚竞技会。

第4节 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

大约正是在这个时候,斯巴达人突然发现自己的麦西尼亚的属邦正奋起反抗。斯巴达打了败仗,激怒了北方边境的山地居民。接着,所有人都开始武装反抗斯巴达人。麦西尼亚人拥护阿里斯托梅尼为首领。阿里斯托梅尼是一位年轻的英雄。在赫里亚努斯的史诗中,所有不可思议的英勇之举都和他有关,并被一再重述。在赫里亚努斯的史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手刃了三百敌人;他夜访斯巴达,虚张声势地在雅典娜神殿悬挂了一块盾牌;他三次入狱,但总能逃脱;他一度被投进所谓的“克阿达斯”,即斯巴达处决犯人的大坑,但又毫发无损地逃脱,接着,又通过岩石间的一道地下裂缝找到了出路。

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持续多年,看似会以麦西尼亚赢得自由而结束。斯巴达人四面受敌。除了麦西尼亚人,他们还要和阿尔戈斯及其属邦作战。此外,还有一支由奥尔霍迈诺斯国王阿里斯托克拉特率领的阿卡狄亚部落联盟军队与他们为敌。在盟邦中,斯巴达只能寄希望于科林斯人和伊利斯人,而科林斯人正迫切地试图摆脱阿尔戈斯的霸权,伊利斯人则一直与邻邦皮萨对立(8)。因此,斯巴达陷入水深火热也就不足为奇了。斯巴达人亲眼目睹治下埃夫罗塔斯河流域惨遭蹂躏。在旷野进行的交战中,他们至少大败过一次。然而,莱克格斯创立的制度坚不可摧。斯巴达人虽然战败但从未被征服。他们坚持不懈直到形势扭转。在最黑暗的时候,提尔泰奥斯的诗歌让斯巴达人斗志昂扬。在提尔泰奥斯的诗中,他歌颂道,忠诚之魂和军人荣耀最终必将战胜造反农奴们的一时冲动和盟邦们出于忌妒的分裂行径。最终,对抗斯巴达的联盟土崩瓦解。阿尔戈斯的斐冬国王战死沙场;阿卡狄亚的阿里斯托克拉特国王背弃盟军,撤回了自己的军队,盟军因而一败涂地;阿里斯托梅尼被赶上埃拉的山地堡垒,正如第一次麦西尼亚战争中的阿里斯托得摩斯被幽禁在伊索姆山。此后,阿里斯托梅尼坚守埃拉。在斯巴达人的封锁松懈时,他就伺机突袭。然而,阿里斯托梅尼的突袭无济于事。经过十一年的抵抗后,麦西尼亚人终于结束了垂死挣扎。斯巴达人凭借云梯强攻进入埃拉。幸运的是,剩余的麦西尼亚驻军安全撤离。传说,是麦西尼亚人的叛变致使要塞失守,但战败方总是乐意这样自我安慰。毫无疑问,埃拉显然早就在劫难逃。阿里斯托梅尼流亡到罗得岛,并长眠在了罗得岛。他部下的官员大多在阿卡狄亚找到了新家。公元前645年,麦西尼亚人的主体沦为希洛人,在斯巴达的脚下俯首称臣,直到二百多年后才敢有所图谋。

战斗中的阿里斯托梅尼

直到几年后,麦西尼亚战争才真正结束。阿卡狄亚人投石砸死了奸诈的阿里斯托克拉特国王,废除了阿里斯托克拉特国王家族的王位。他们和皮萨提斯人共同发起反抗,进行最后一搏。公元前644年,阿卡狄亚人和皮萨提斯人甚至攻占了奥林匹亚。他们不顾伊利斯和斯巴达的虎视眈眈,举行了竞技会,但不久就遭到伊利斯和斯巴达的猛烈进攻。皮萨提斯人沦为伊利斯的属民长达五十年。公元前581年,皮萨提斯人起义。他们的宗主伊利斯借机将皮萨提斯城夷为平地。

当时,斯巴达将目光转向了阿卡狄亚和阿尔戈利斯。在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之后的一个世纪内,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历史不过是斯巴达人不断蚕食并完全征服半岛的故事。然而,斯巴达的节节胜利不再伴随着拉科尼亚领土的扩张。此后,战败者沦为属邦,战时须唯斯巴达马首是瞻,斯巴达对这样的结果已经心满意足。斯巴达人也从不插手战败国的内务。因此,对战败国来说,斯巴达霸权并不是负担。甚至可以说,斯巴达霸权丝毫没有干扰到希腊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自治”欲望。

提基亚最先遭受斯巴达的打击。提基亚拼死反抗的结果就是为其公民赢得了有利条件。在向斯巴达臣服后,提基亚公民完全享有地方事务的管理权。提基亚成了斯巴达攻陷阿卡狄亚中部和阿尔戈利斯的作战基地。对阿卡狄亚人屡屡战败的细节我们所知不多。与和阿卡狄亚的战争相比,斯巴达和阿尔戈斯间战争的历史更有名。自斐冬国王驾崩后,阿尔戈斯元气大伤。当时,科林斯已经完全独立。在奥萨戈拉家族历代僭主的统治下,西锡安脱离了阿尔戈斯,并逐步崛起达到强盛。在公元前7世纪以前,就连阿尔戈利斯半岛上的埃皮达鲁斯都完全拥有自治权。因此,在与斯巴达的竞争中,阿尔戈斯失去了优势。但阿尔戈斯极力坚持,直到公元前547年,才最终丢失拉科尼亚沿岸地区的库努里亚。公元前547年爆发了著名的三百勇士之战,胜者的奖励就是阿尔戈斯外围的提里亚地区。传说,战争极其激烈血腥,最终仅有两名阿尔戈斯人和一名斯巴达人幸存下来。阿尔戈斯人匆忙回国传达他们胜利的消息,却忽略了唯一幸存的斯巴达人。斯巴达人欧特律阿戴斯留在了战场上,将被屠杀的阿尔戈斯人的手臂当成战利品堆砌起来。因此,参战的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是赢家,为此争执不休。直到一场会战结束,斯巴达人大获全胜后,结果才尘埃落定。在战场上,欧特律阿戴斯自刎而死。作为三百勇士中唯一逃脱战争厄运的人,他为此感到耻辱,不愿重返斯巴达。此后,库努里亚完全由斯巴达掌控。阿尔戈斯遭受重创,在之后的整整三十年里都无力反抗斯巴达人。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结成反多利亚联盟。当时,他们似乎是唯一能减缓斯巴达完全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速度的因素。公元前660年到公元前650年,通过起义,科林斯和西锡安推翻了多利亚人的寡头统治,将伊奥尼亚的僭主们推上王位。根据创立者姓名,人们称这两大王族为库普塞罗斯家族和奥萨戈里德家族。在政策上,库普塞罗斯家族和奥萨戈里德家族都极力反对斯巴达。直到公元前582年,科林斯的库普塞罗斯王族被推翻,而大约到了公元前560年,西锡安的王族也被推翻。直到当时,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斯巴达才建立起和中南部地区一样的霸权地位。在僭主们被流放后,科林斯和西锡安加入拉科尼亚同盟,并成为拉科尼亚同盟坚定的支持者。当时,只有阿尔戈斯成了伊纳科斯河流域的一个小国,阴郁沉闷、远离世事且伺机而动。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其他地区都臣服于斯巴达的霸权统治。

这就是两个世纪连年战乱和莱克格斯律法的共同成果:一支不足十万人的斯巴达军团成功让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城邦俯首称臣。

* * *

(1) 哈里劳斯(Charilaüs,生卒年不详),公元前8世纪早期的斯巴达国王,莱克格斯的侄子和受监护人。

(2) 人们普遍认为提尔泰奥斯是居住在斯巴达的雅典人,但该传说似乎毫无历史价值。——原注

(3) 保萨尼阿斯(Pausanias,约110年—180年),旅行家、地理学家,生活在2世纪的罗马,著有《希腊志》(Description of Greece)。

(4) 迈伦(Myron,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曾记载第一次麦西尼亚战争,其具体作品名不详。

(5) 赫里亚努斯(Rhianus,生卒年不详),古希腊诗人、文法学者,克里特岛(Crete)人。据说,赫里亚努斯曾为奴隶,后接受良好教育,并致力于文法研究。

(6) 蒙茅斯的杰弗里(Geoffrey of Monmouth,约1095年—1155年),神职人员,为英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著有《不列颠诸王纪》(The History of the Kings of Britain),其中以亚瑟王(King Arthur)的故事最有名。

(7) 盎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原居西欧,自5世纪开始定居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为现代英国人的直系祖先。

(8) 见乔治·格鲁特(George Grote)《希腊史》,第2章,第434页,注释3。——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