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当第一次看到自称是“希伦人”(1)的种族时——尽管和古罗马人一样,我们更习惯称他们为“希腊人”。他们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在远古时期,他们多半从亚细亚而来,四处漂泊,偶然流浪至巴尔干半岛。对于他们的来历,虽然我们可以作出推测,但这些推测都难以证实。

巴尔干半岛的脊梁由一条巨型山脉构成。巨型山脉的名称众说纷纭。这条巨型山脉始于阿尔卑斯山脉,自北向南,形成了一条分水岭,横亘在自西流入亚得里亚海、自北向东汇入多瑙河和自南向东汇入爱琴海的众多河流之间。巨型山脉的最南端是品都斯山脉。构成巴尔干半岛主体部分的是一片宽广的方形地带。品都斯山脉就是从这片方形地带无畏地跨入地中海的。品都斯山脉有众多山嘴和支脉,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山地地区。山地地区绵延二百五十多英里。它最南端的岬角接近北纬36°。

在这片巴尔干半岛向南部延伸的土地上,希腊文明的曙光最早出现。希腊人是这片土地上的首批居民,也是这片土地真正的子孙。虽然自高卢至科尔基斯的每个海岸都遍布着希腊城市,但在这些城市中,希腊人的身份不过是外地人和旅居者。在戒备森严的堡垒里,或在从先前占有者手里赢来的一席沿海地带中,希腊人维持着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

第1节 希腊半岛

“希腊半岛”——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命名巴尔干半岛的南部突出地带——地域并不广阔。它和苏格兰差不多大(2)。希腊半岛和苏格兰的相似之处不止局限在面积上。希腊半岛和苏格兰几乎都四面环海;两地的海岸线都参差不齐,有数不清的海湾和河湾;两地都被大大小小的岛屿包围;两地的地表土壤都不太肥沃;最重要的是,两地都多山地。和苏格兰一样,在希腊半岛,目光所及之处均是小山丘。整个半岛上,山与山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十五英里。希腊三处平原面积的总和不到希腊半岛地表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第2节 希腊的高山

一座座高山赋予了希腊独特的性格。希腊的高山并不因高度而引人注目。希腊最高的山峰奥林匹斯山的高度还不到一万英尺,但异常荒芜、崎岖和贫瘠。锐利且荒芜的石灰岩山峰和山脊矗立在希腊南部明净而干燥的空气中,格外引人注目。希腊高山的山顶不会常年积雪,它们的轮廓也没有因森林的覆盖而显得柔美,一切都显得清晰而生硬。此外,众多陡峭的悬崖和难以逾越的沟壑构成了山谷之间的重重屏障。希腊境内的高山海拔多在三千到七千英尺之间,因而悬崖沟壑形成的屏障远比这些高山有效得多。从一地到另一地的通行路线少且难走。在悬崖峭壁底部或险峻峭拔的峡谷间,小路蜿蜒盘旋。因此,各个部落都相安无事。大家都清楚彼此的要塞。而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有一群死士严密防守,这些要塞就很难被攻破。这种地形特色造就了希腊独立小群落的社会结构。

希腊的地形千岩万壑,层峦叠嶂,结构错综复杂。高山的走向毫无章法可言,让我们想起脊椎上的根根肋骨、海星向外辐射的腕、蜘蛛网上交错盘结的蛛丝。山脉随心所欲地延伸,或陡然转成直角走向,或分裂成平行的支脉,然后再次连接;高耸的山脊看似要绵延千里,却突然断裂,止于海浪拍打的峭壁。自然的震颤撕裂出幽深狭仄又始料不及的峡谷,切开了原本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这一处,高地河谷一度迷失在丘陵之中,导致河水无法自然流出;而到了另一处,海水沿着曲曲折折的裂缝攀援而上,直至深山。一切毫无系统、秩序和规律可言。

尽管希腊高山的顶峰总是荒芜凄凉,但古时候的山嘴和山坡地带也曾有过森林的踪迹。希腊北部的皮立翁山和帕纳塞斯山都曾覆盖着广阔的梣木(3)、山毛榉和松木,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阿卡狄亚曾以其漫山遍野的橡树林闻名于世。总体而言,这片土地的森林并不繁茂,也没有像德意志和英格兰那样构成原始屏障——广袤而人迹罕至的林地——野性只存在于希腊的悬崖峭壁间,而不在它的森林里。

帕纳塞斯山

第3节 希腊的河流

一地山脉的特点决定了其河流的特点。平缓的坡地和宽广的平原孕育出适宜通航的河流,岩石和沟壑却造就了难以通行的急流。希腊的河道短,从山上倾泻入海的水流湍急。因此,船无法在这些河中航行。这些河流不仅无用,还会作恶。在冬季灌满雨水后,这些河流就变成汹涌危险的洪流,一路扫除自己入海的障碍,并常常冲毁下游河段的耕地。希腊的河神人头牛身——这一形象的寓意显而易见——将牛的莽撞蛮力和人类恶作剧时的心思缜密合二为一,正如洪流中的河水展现出的样子。希腊有四五条较长的河流。一年四季,这些河流都向大海注入巨额水量。希腊境内最大的河流是阿科洛厄斯河。

穿过伊庇鲁斯和埃托利亚重重幽暗的峡谷,希腊河流之王阿科洛厄斯河一路疾行一百多英里,在科林斯湾入海口的对面隐匿了踪迹。与阿科洛厄斯河相比,希腊第二大河流佩纽斯河更有名。佩纽斯河带走了希腊境内唯一的大平原——塞萨利平原的水分。此外,阿尔斐俄斯河是希腊唯一一条冲破阿卡狄亚的崇山峻岭,最终汇入爱奥尼亚海的河流。希腊境内的其他河流虽然在神话故事中小有名气,但充其量是冬季的激流。在一年中有两季,这些河流咆哮入海;而其他两季,它们则是涓涓细流,勉强连接起一处处孤立的小水坑;有时,这些河流甚至完全枯竭直到消失。在夏季,干涸的河床分外显眼。通常,这些河流的河床是希腊徒步旅行者们唯一的路径。

第4节 希腊的湖泊

由于高地山谷的河水无法自然排出,河水就会积聚形成湖泊。希腊境内的湖泊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形成的。伊庇鲁斯的约阿尼纳湖、维奥蒂亚的科派斯湖和阿卡狄亚的斯廷法利斯湖都是很好的例证。如果不是因为地处石灰岩地区,这些湖泊的水量将会无止境地增长——这也是所有石灰岩地区的普遍现象。湖泊中的水如果在地表上找不到出口,就渗入地下,形成所谓的“吞咽口”。希腊人称其为“βάραθρoν”或“ένανλoς”,即“裂缝”之意。在低洼的河谷处,水流将再次出现。如果“吞咽口”堵塞,那么湖水将越积越多,最终淹没整个山谷。如果自然力或人力拓展湖泊,那么整片水域很可能完全干涸。在奥尔霍迈诺斯(4),古时的历代君王掘出一条长达四英里的水道。水道直通埃维亚海峡。从此,宽广的科派斯湖成了郁郁葱葱的草地。然而,在废弃了几个世纪后,水道已经阻塞不通。时至今日,科派斯湖已经变成辽阔的沼泽地。

约阿尼纳湖

第5节 希腊的海岸

在希腊境内,尽管能通航的河流很少,但海湾的数量数不胜数。海水深入希腊内陆。几乎陆上的每片区域都能获得海水。数不清的内陆水湾遍布希腊全境。科林斯湾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希腊的海岸线参差不齐。地处陆地深处的塞萨利和阿卡狄亚与最近的海岸线相距不过四十英里。

希腊各个海湾的纵深发展产生了惊人的结果:希腊虽然仅有伊比利亚半岛地表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其拥有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同样漫长的海岸线。

第6节 希腊的气候

希腊多山地海岸,虽然地处南方,但气候相对温和。希腊地表的主要类型是高地。山地的高度缓解了夏日的炎热。不仅如此,海风几乎能吹到希腊的每个角落,为希腊带去凉爽和清新的空气。因此,与那不勒斯(5)相比,虽然塞萨利更靠南一些,但气候像伦巴第(6)一样温和。麦西尼亚最南端的平原地区是希腊境内唯一能见到近似亚热带植被的区域。与现在的气温相比,希腊古时候的气温可能更温和。因为人类将森林砍伐殆尽,而森林可以均衡降水,抵御干旱。因此,希腊人认为,宜人的气候弥补了希腊天然贫瘠的土壤。他们还指出,希腊优良的地理位置恰好避开了北部的严寒气候与南部的炎热气候。

第7节 希腊的主要分区

希腊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三大区域彼此以地峡为界。第一个区域包括塞萨利和伊庇鲁斯。这个区域处在希腊北部边境和马利亚湾及安布拉基亚湾之间。在北纬39°,马利亚湾和安布拉基亚湾切入希腊半岛,将希腊半岛的宽度缩小到六十五英里。

第一个区域以南广阔的区域是希腊的中部地区。后来的地理学家称其为“希腊”,以此将它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及北部岛屿区分开来。希腊的中部地区包含以下地区:阿卡纳尼亚、埃托利亚、多利斯、洛克里斯、福基斯、维奥蒂亚、阿提卡和麦加利斯。

科林斯地峡位置示意图

科林斯地峡以南是伯罗奔尼撒半岛。这个多山的半岛仅通过一条三点五英里的低洼海岬与希腊中部相连。

第8节 伊庇鲁斯

巍峨的品都斯山脉将希腊北部分为大小不一的两个部分。位于西面部分的是伊庇鲁斯。伊庇鲁斯的居民来自不同的种族,说着不同的语言。因此,伊庇鲁斯人常被排除在希腊人之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伊庇鲁斯人耳濡目染,渐渐吸收了希腊文化和文明。伊庇鲁斯由一系列的高山和峡谷构成。随着品都斯山脉支脉向南或向西的走势,这些高山的走向与品都斯山脉或平行、或垂直。伊庇鲁斯的北部海岸全是悬崖峭壁。塞罗尼安山脉临海耸立。伊庇鲁斯南部的海岸则不再那么险要或难以逾越。在伊庇鲁斯南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片狭小的海滨平原和一两个优良的港口。伊庇鲁斯有三个部族——查奥尼亚人、铁斯普洛托伊人和莫罗西安人。莫罗西安人占据着品都斯山脉西部坡地下的内陆山谷;查奥尼亚人和铁斯普洛托伊人则共享着海岸地带——莫罗西安人处于崎岖不平的北部地区,铁斯普洛托伊人处于较小的南部海滨地带。伊庇鲁斯仅有的一处重要地点就是古时神殿所在地多多纳。多多纳地处莫罗西安族领地内群山之间一处与世隔绝的高地峡谷上。宙斯的女祭司们隐蔽在橡树丛中,接受来自希腊境内各地人们的问询。伊庇鲁斯的对岸是修长而崎岖的克基拉岛。克基拉岛上的山脉和伊庇鲁斯上的山脉走向一致,看起来更像是伊庇鲁斯山脉中的一支,只因大海狭长手臂的阻隔,才和同伴分离开来。

第9节 塞萨利

塞萨利地处品都斯山脉东侧。与伊庇鲁斯相比,塞萨利的地貌截然不同。塞萨利没有被山脉切割成不同的区域,而是由群山环绕成一片宽广的中部平原。北部的坎布尼安山脉将塞萨利和马其顿分隔开来。坎布尼安山脉垂直于品都斯山脉,一直延伸到临海的奥林匹斯山。奥林匹斯山是希腊境内最高的山。山峰云雾缭绕,居住着远古时代的众神们,凡人不得靠近。奥林匹斯山的山肩一直向南延伸,与马格尼西亚山脉非常接近。马格尼西亚山脉是塞萨利的东部壁垒,其中最高山峰是奥萨山。奥萨山与奥林匹斯山之间是狭窄的坦佩谷。传说,奥萨山和奥林匹斯山曾是一道连续的屏障,但海神波塞冬用三叉戟将奥萨山与奥林匹斯山劈开,从而开辟了塞萨利内陆水源流往爱琴海的出口。坦佩谷风景如画。谷内全长四点五英里的山中狭道淹没在植被之中,而灰色石灰岩犹如堡垒般守护着坦佩谷的边界。佩纽斯河奔流在坦佩谷之中。整个塞萨利平原的水源都汇聚于此。夏季的酷热也阻挡不住佩纽斯河的激流。在奥萨山以南,马格尼西亚山脉紧邻大海向前延伸。皮立翁山耸立其中,山上林木茂密。皮立翁山是希腊境内第二高峰。被浪花拍打的塞披亚斯岬是马格尼西亚山脉的尽头。诸多海岛——斯奇亚托斯岛、伊科斯岛及其他岛屿沿着马格尼西亚山脉的走向散落在大海上。

坦佩谷

第10节 弗提奥提斯

在塞萨利的南部边境,矗立着俄特里斯山(7)。俄特里斯山高五千英尺。与北面的坎布尼安山脉一样,俄特里斯山也和品都斯山的走向垂直。俄特里斯山距马格尼西亚山脉南端不到两英里。接着,一条海峡截断了俄特里斯山的去路。这条海峡就是帕加塞湾的入海口。帕加塞湾地处皮立翁山西麓,直通远在内陆的伊奥尔科斯。伊奥尔科斯是塞萨利最古老的避风港。据说,闻名于世的“阿尔戈号”(8)就是在伊奥尔科斯建造的。帕加塞湾以西的区域构成了弗提奥提斯地区。弗提奥提斯是古希腊最早的生活所在地之一,还是神秘始祖希伦和特洛伊英雄阿喀琉斯共同的故乡。一条小型山脉——由纳萨修斯和泰坦纳斯两山构成——将弗提奥提斯和塞萨利平原分隔开来。只有厄尼普斯河穿越群山,一路向北汇入佩纽斯河。弗提奥提斯的其他河流都流入了帕加塞湾。

“阿尔戈”号

由于四面环山,塞萨利就有了自己的小天地。肥沃的坡地和绿草如茵的浸水草甸上散布着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城市,而各个城市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书写出希腊历史上最难以捉摸的篇章之一。塞萨利境内的要地有三处:法萨罗地处塞萨利平原南部边角;费莱坐落于群山脚下——正是这些群山将塞萨利与弗提奥提斯和帕加塞湾分开;拉里萨是其中最大的城市,位于佩纽斯河中游地区,拥有塞萨利最丰饶的土地。

塞萨利广受赞誉的不是麦田,而是牧场。浸水草甸上喂养的牛群备受赞誉;草甸上的马匹更是为人称道。这些马是著名的塞萨利骑兵们的坐骑,而塞萨利骑兵正是希腊人在战场上唯一的王牌。塞萨利唯一的缺点就是地势低洼易受水患。冬季暴雨过后,佩纽斯河不能尽快地带走雨水,导致大片积水区域的出现。大量积水留在奥萨山山嘴的低地里。雨停后,洪水退至塞萨利平原两处最低洼的地方,形成了包贝湖和尼森尼斯湖。之后,这两个湖便渐渐消退,直到来年冬季河水泛滥时再被灌满。

奥萨山

第11节 埃托利亚、阿卡纳尼亚和西部列岛

俄特里斯山以南是希腊第二大区域。这片区域北倚马利亚湾和安布拉基亚湾,南靠埃伊纳岛和科林斯。

自俄特里斯山往东,巍峨的品都斯山脉变得复杂起来。先前连绵一线的山脉断裂成四散的山岭。提弗瑞斯图斯山系位居山岭中央,是品都斯山脉所有支脉的起点。品都斯山脉东南的两条支脉造就了埃托利亚崎岖不平的地形。埃托利亚远离希腊文明的主体。与希腊文明主体的发展水平相比,埃托利亚落后二三百年。直到希波战争期间,埃托利亚部落仍然全靠劫掠为生,外出时总是携带武器,并食用生肉。阿科洛厄斯河——我们之前提到的伊庇鲁斯境内的河流——下游河段将埃托利亚与阿卡纳尼亚分离开来。虽然同属高地,与埃托利亚相比,阿卡纳尼亚却显得不那么粗野闭塞。阿卡纳尼亚的海岸有很多避风港湾,最著名的当属安布拉基亚湾。安布拉基亚湾和塞萨利的帕加塞湾极其相似,都是内陆海。穿过一英里宽的狭窄的海峡便到了安布拉基亚湾,亚克兴角几乎占据了整个海峡。过了海峡后,安布拉基亚湾变得开阔起来,延伸到了阿卡纳尼亚和伊庇鲁斯间的内陆地区,全长达二十英里。安布拉基亚湾的末端是安非罗基亚的亚哥斯部落。这支部落和阿卡纳尼亚人极其相似。在距亚哥斯部落几英里外的北部海岸上,矗立着安布拉基亚地区一个重要的城邦。这个城邦是科林斯的殖民地。城邦中的居民曾将伊庇鲁斯人从最南端的角落驱逐出去。阿卡纳尼亚的海岸边有很多岛屿。南端的埃基那德斯群岛渐渐被阿科洛厄斯河沉积的泥滩吞没。阿科洛厄斯河从上游带来大量淤泥,在河对岸堆积出许多岛屿。莱夫卡斯岛、伊萨卡岛和刻法勒尼亚岛散落在远方海面上。三个岛屿是一条水下山脉的三仞顶峰,岛上满是岩石。在莱夫卡斯岛,即所谓“白岛”,随处可见灰色石灰岩的悬崖峭壁。曾经,一条沙岬将莱夫卡斯岛与阿卡纳尼亚大陆连接。但随着运河的开凿,莱夫卡斯岛由半岛变成岛屿。伊萨卡岛是一个狭窄崎岖的水下高山的山顶。伊萨卡岛仅凭一点闻名于世——漂泊多年的奥德修斯的家乡就是这里。刻法勒尼亚岛是三个岛屿中最大的一个,正对着科林斯湾入口处。岛上较为宽阔,足以容纳四个城市。海岸边还有不少肥沃地带。

埃伊纳岛

阿卡纳尼亚出土的货币

伊萨卡岛

第12节 斯佩尔凯俄斯河流域和温泉关

在构造上,提弗瑞斯图斯东段的山脉比朝埃托利亚方向及其西段的山脉要规整的多。东段的两条主要山脉轮廓分明。第一条由伊蒂山及其相连山丘构成,靠近马利亚湾和埃维亚海峡。伊蒂山构成了该山脉的西翼,且拥有最高的山峰。伊蒂山的斜坡和相对的俄特里斯山坡地间的逼仄地带就是斯佩尔凯俄斯河流域。斯佩尔凯俄斯河的上游居住着伊纳斯人,马利斯人则居住在斯佩尔凯俄斯河河口狭窄的海滨平原上。马利斯以东是卡利兹罗莫山的悬崖峭壁。卡利兹罗莫山是伊蒂山的分支,紧邻大海巍然耸立。因此,在大海和摇摇欲坠的岩石间,仅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供一辆马车通行而过。这里形成了海岸边狭窄小径的最高点,即温泉关。在温泉关,列奥尼达一世率领斯巴达勇士浴血奋战,与势不可当的波斯大军展开了持久战。温泉关因而能永载史册。过了温泉关,山脉和海岸的距离渐渐拉开。山名不再叫“伊蒂山”,而是依次有了“克尼米斯”“普托昂”和“麦撒披姆”等名字。过了麦撒披姆后,山脉走势越来越低。到了卡尔基斯和埃夫里普峡谷的正对面,山势渐趋平坦,直到消失。

第13节 洛克里斯

卡利兹罗莫山与埃维亚海峡之间的区域就是洛克里斯人的居所。居住在克尼米斯山下的洛克里斯人有时被称为“希波克尼密德安人”;而根据他们居住的主要城镇的名称,人们也可以称他们为“欧帕提安人”(9)。居住在更远处的南部和科林斯湾岸边的奥佐利亚-洛克里斯人则属于不同的部族,须加上限定词“奥佐利亚”,以示区分。

温泉关

西塞隆山

第14节 帕纳塞斯山和德尔斐

与伊蒂山及其支脉走向平行的是希腊中部的另一大山系。帕纳塞斯山、赫利孔山及西塞隆山是该山系中最主要的三个高山。这条山系沿着科林斯湾海岸延伸,但离海岸的距离远不如伊蒂山离马利斯海湾那样近。这条山系中最高的山是帕纳塞斯山。帕纳塞斯山海拔八千英尺,拥有庞大的山体。帕纳塞斯山山体向四周扩张。在东部的福基斯和正对帕纳塞斯山西部坡地的奥佐利亚-洛克里斯之间,帕纳塞斯山构筑了一条难以逾越的屏障。帕纳塞斯山是希腊全境最中心的山峰。山顶的视野极其开阔,塞萨利、阿卡狄亚、科林斯湾入口和阿提卡南部高山的景色尽收眼底。帕纳塞斯山南面一处隐蔽的地方就是伟大的德尔斐神殿的所在地。希腊人将德尔斐神殿奉为整个世界的中心。神圣的气息笼罩在这处神秘的洞穴(10)周围,洞穴内怪石嶙峋。洞穴的底部是崎岖的峡谷。德尔斐神殿是阿波罗的神力所在。德尔斐神殿或许不是希腊最恢弘的神殿,但一定是希腊境内敬奉阿波罗最重要的神殿。

第15节 维奥蒂亚的高山、多利斯、福基斯和维奥蒂亚

过了帕纳塞斯山后,福基斯山脉一路向东,直到赫利孔山。虽然海拔达五千七百英尺,但赫利孔山并不如帕纳塞斯山宏伟崎岖。赫利孔山以点缀在东部坡地上令人垂涎欲滴的果园和温润甘洌的泉水而著称。传说,幽深的阴翳绿林正是缪斯女神最爱去的地方。

德尔斐神殿

赫利孔山的支脉延伸至东部,成了西塞隆山的山脊。连绵起伏的西塞隆山是希腊中部山系的一部分。但西塞隆山的走向不再沿着科林斯湾一线,而是转向内陆,横亘在南部的阿提卡和北部的维奥蒂亚之间。

伊蒂山、克尼米斯山和普陀昂山雄踞一方,帕纳塞斯山、赫利孔山和西塞隆山则在另一方傲然挺立。希腊境内的第二大平原就处在这两方中间。这个平原包含基菲索斯河和阿索波斯河两河流域,自西北至东南,全长近三十英里,宽度则两英里到十英里不等。基菲索斯河流域生活着三个不同的部族。伊蒂山山脚的基菲索斯河源头处居住着多利亚人的小部落。他们分为四个村落。基菲索斯河中游流经福基斯人的土地。福基斯人的城镇散落在基菲索斯河两岸的坡地赫利孔山的支脉延伸至东部,成了西塞隆山的山脊。连绵起伏的西塞隆山是希腊中部山系的一部分。但西塞隆山的走向不再沿着科林斯海湾沿线,而是转向内陆,横亘在南部的阿提卡和北部的维奥蒂亚之间。

伊蒂山、克尼米斯山和普陀昂山雄踞一方,帕纳塞斯山、赫利孔山和西塞隆山则在另一方傲然挺立。希腊境内的第二大平原就处在这两方中间。这片平原包含基菲索斯河和阿索波斯河两条河,自西北至东南,全长近三十英里,宽两英里到十英里不等。基菲索斯河流域生活着三个不同的部族。伊蒂山山脚的基菲索斯河源头住着多利亚人。他们分为四个村落。基菲索斯河中游流经福基斯人的土地。福基斯人的城镇散落在基菲索斯河两岸的坡地上。此外,基菲索斯河流域以南的崎岖地带、帕纳塞斯山的诸多支脉,一直到科林斯湾,都属于福基斯人的领地。然而,福基斯人的核心地带位于基菲索斯河流域。只有这片核心地带的土壤足够肥沃,可以维系众多人口的生计。穿过福基斯人的土地,由于受到南面克尼米斯山支脉的阻隔,基菲索斯河变得狭窄起来。最狭窄的地方不过两英里宽。这个几乎可以被称为关隘的地方就是维奥蒂亚第一个城镇喀罗尼亚的所在地。和希腊北部的温泉关一样,喀罗尼亚也是抵御北方入侵者的天然屏障。背靠喀罗尼亚的是广阔的维奥蒂亚平原。维奥蒂亚平原一分为二,一边是基菲索斯河流域,另一边是阿索波斯河流域。维奥蒂亚平原富饶肥沃,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是希腊境内物产最丰富的地方。就城邦数量和规模而言,维奥蒂亚的城市数量及其规模几乎和塞萨利不相上下。七大七小十四个城市(11)组成了所谓的“维奥蒂亚联盟”。团结一致的维奥蒂亚联盟与纷争不断的塞萨利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总体来看,维奥蒂亚联盟更强,而塞萨利人总是显得很弱。奥尔霍迈诺斯主宰着基菲索斯河流域;底比斯则占据着阿索波斯河流域。在早期,奥尔霍迈诺斯是维奥蒂亚最重要的城市;但自7世纪起,底比斯异军突起,成为维奥蒂亚的主宰。

阿索波斯河顺利汇入大海,基菲索斯河和其他小河流则流入广阔而多沼地的科派斯湖。除了在地下和埃维亚海峡沟通连接的“吞咽口”,科派斯湖没有任何天然的湖水出口。虽然奥尔霍迈诺斯的历代国王早前费尽心思,利用人工隧道抽干了湖中沼地,但科派斯湖仍然是维奥蒂亚的祸根。科派斯湖淹没了哈利阿图斯和奥尔霍迈诺斯的诸多牧场。此外,它的沼地蒸发的湿气还笼罩着整个维奥蒂亚平原,使空气变得粘稠厚重。夏季,四周的高山将湖水温热的蒸汽团团围住,维奥蒂亚的气候因而变得酷热难当。而到了冬季,维奥蒂亚地表雾霭沉沉,没有阳光,寒冷得超出邻近地区的人们的想象。与维奥蒂亚不同,阿提卡高地微风和煦。难怪阿提卡的高地居民认为正是因为维奥蒂亚的严酷气候才让居住在那里的人无趣、沉闷且愚蠢。尽管如此,这片土地上还是造就了仅次于荷马的希腊早期诗人赫西奥德、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品达和希腊最高贵的爱国者伊巴密浓达。

实际上,西塞隆山和帕尔涅山这两条山脉是相连的。它们横亘在半岛上,朝着大海向正东和正西延伸。在山脉的最西部,巍然耸立着一个叫“吉安尼亚”的高山。吉安尼亚山成为科林斯湾和埃伊纳岛间唯一的屏障。吉安尼亚山面朝科林斯地峡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而立。在它的最南端,吉安尼亚山陡然从五千英尺下降到海平面,眺望着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离其最近的高山奥涅乌姆山。两山相距约六英里。吉安尼亚山和奥涅乌姆山之间有一块低洼的海岬。海岬宽三点五英里,即科林斯地峡。吉安尼亚山两侧各有一条小道供人攀爬而过。一条在科林斯湾,另一条在埃伊纳湾。在科林斯地峡处,两条小道最终交汇。

第16节 阿提卡和麦加利斯

西塞隆山和帕尔涅山的山脚构成了三角形山地。三角形山地朝着正南方深入大海。在东西两侧,这片山地分别受到埃伊纳湾和爱琴海的冲刷。这片山地就是阿提卡(12),所谓的“滨海之地”。阿提卡虽然不是希腊境内最丰饶的地方,但一定是全希腊最有名的地方。彭忒利科斯山和伊米托斯山构成了阿提卡的脊梁,但也有不少小山丘从四面八方横穿到这片土地上。阿提卡地形多坡地,土壤层薄,产出极少且水源匮乏。在夏季,除了基菲索斯河,阿提卡境内的所有河流都会逐渐萎缩、干涸直至消失。但阿提卡微风和煦,空气干爽清新。在阿提卡境内,两处肥沃的滨海平原弥补了高地的贫瘠。其中一处便是西部边角的色利亚平原,另一处是环绕着雅典的平原——雅典平原。雅典平原由阿提卡境内唯一的一条常流河基菲索斯河灌溉。

阿提卡

迈加拉出土的黄金制品

叫麦加利斯的小地方,取名自该地的一个城镇迈加拉。实际上,麦加利斯是阿提卡的一部分,它被分离出来并不是由于自然边界的影响,而是由于政治原因。这个城镇包含西塞隆山和吉安尼亚山的坡地。10世纪时,多利亚人入侵,才将麦加利斯从阿提卡分离出来。

第17节 埃维亚岛、科林斯地峡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高山

谈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前,笔者有必要介绍一下伟大的埃维亚岛。埃维亚岛就好像防波堤一般,挡在洛克里斯、维奥蒂亚和阿提卡的前面,将它们与开阔的爱琴海隔离。在阿提密西安海峡外,埃维亚岛上一个巨大的山脊继续拉伸着俄特里斯山脉的长度。埃维亚岛的临海处都是悬崖峭壁,没有一处港口;但岛内则完全不同,不仅有肥沃的滨海平原,还有数不清的海湾,以供船安全的停靠。卡尔基斯和埃雷特里亚地处埃维亚岛隐蔽的东部地带。这两个欣欣向荣的商业城市因活跃的殖民活动而闻名于世。卡尔基斯面对着埃夫里普海峡。埃夫里普海峡是一条只有四十码宽的狭窄通道,从维奥蒂亚大陆上架一个小桥即可通行而过。

地理学家斯特拉博(13)得意地将伯罗奔尼撒半岛称作“希腊的要塞”。对入侵者而言,伯罗奔尼撒半岛拥有整个希腊最深入和最坚固的防线。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风貌和希腊北部地区大不相同。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与希腊中部之间,科林斯湾和埃伊纳湾形成一道壁垒。这道壁垒造就了两地截然不同的山地系统。在陆上,连接伯罗奔尼撒半岛和麦加利斯的地峡并没有形成通道。科林斯地峡不过是一小块海岬平地,最高处海拔不过两百英尺。因此,很久以前,在地峡上架桥或是开凿运河就成为工匠们的夙愿。

埃维亚岛出土的货币

地理学家斯特拉博

赋予伯罗奔尼撒半岛独特形态的两条山脉相互垂直。第一条山脉紧靠北部海岸,是滨海的阿哈伊亚和高地上的阿卡狄亚间的分界。这条山脉中最长的是埃里曼托斯山,最高峰是海拔七千七百英尺的库勒涅山。这条山脉没有全称,我们可以称之为“北阿卡狄亚山脉”。在这条山脉中一个山峰的南部斜坡的最高处,有希腊境内唯一重要的瀑布,即神秘莫测的斯堤克斯瀑布(14)。斯堤克斯瀑布从悬崖峭壁上倾泻而下,再坠入万丈深渊。希腊人对此极其惊叹并充满了敬畏。传说,斯堤克斯河一直流入冥界,成为冥王哈得斯的河,即冥河。与北阿卡狄亚山脉中段呈垂直分布的,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第二大山脉。这条山脉呈南北走向。在向西流入爱奥尼亚海、向东流入爱琴海或消失在阿卡狄亚高原石灰岩狭缝的众多河流间,这条山脉成了天然的分水岭。这条山脉的中段被称为“米纳拉斯山”,南段是塔吉图斯山。塔吉图斯山的最高峰也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最高山峰;塔吉图斯山的最高峰比库勒涅山稍高,海拔七千九百英尺。伯罗奔尼撒半岛第二大山脉一直向大海延伸。这条山脉末端的峭壁就是崎岖的泰纳伦海角,也是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最南端。

冥王哈得斯

米纳拉斯山和塔吉图斯山以东的一条山脉与它们呈平行走向。并且在重要性上,这条山脉并不亚于它们,与它们相距十到十五英里。这条山脉的高峰是帕尔铁尼昂山和帕尔农山。帕尔农山高达六千四百英尺。和塔吉图斯山一样,帕尔农山有一条长长的岬角直伸入海,即玛勒亚海角。玛勒亚海角上到处是悬崖峭壁且狂风阵阵,长期令希腊水手们胆战心惊。

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地点,三条横向山脉分别在三处将米纳拉斯山-塔吉图斯山与帕尔铁尼昂山-帕尔农山这两大山脉相连。这三条山脉截断了两大主山脉间高地河谷自然入海的通道。腓尼乌斯(15)、斯廷法利斯湖和曼丁尼亚(16)的高地空洞因此形成。它们唯一的排水方式就是通过“吞咽口”,将水排到爱琴海上游的坡地上。

腓尼乌斯出土的货币

第18节 科林西亚、阿尔戈利斯和拉科尼亚

伯罗奔尼撒半岛有七大分区。第一分区始于东北部,地处科林斯地峡,山丘低矮。但从科林斯地峡开始,地势越来越高,渐渐高耸为北阿卡狄亚山脉。科林斯是位于科林斯地峡一处高地的城镇。城镇周围的丘陵地区也属于科林斯。西锡安在科林斯西面,距科林斯几英里。西锡安的范围包含小河阿索波斯(17)河谷。科林西亚(18)和西锡安尼亚(19)上游的坡地由彼时尚弱小的两个城邦把控。夫利阿斯和克里奥奈两城仅分别占据着丘陵中的两处洼地。

夫利阿斯和克里奥奈以南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形成了阿尔戈利斯的边界。该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面积不大的滨海平原,离爱琴海不远,也是阿尔戈斯的所在地;另一部分是一个半岛,地处阿尔戈斯以东。半岛面积宽广,足以承载三个大型城市:埃皮达鲁斯、特罗曾和赫尔米翁。这三个城市独立于阿尔戈斯之外,充满生机和活力。埃皮达鲁斯对岸,距塞隆尼克湾几英里外,是崎岖不平的埃伊纳岛。一直以来,埃伊纳岛上都生活着一群勇敢无畏和乐于进取的水手。他们将自己狭小的家园变成了整个希腊最大的商贸市场。

拉科尼亚地处阿尔戈利斯以南,帕尔农山将其一分为二。塔吉图斯山则是拉科尼亚境内的主要高山。在帕尔农山和大海之间,是高低不平的山地,不宜居住。但在帕尔农山和塔吉图斯山之间的山谷,荷马称之为“低洼的斯巴达”的埃夫罗塔斯盆地就大不相同了。埃夫罗塔斯盆地谷物丰饶,随处可见葡萄园,盛产桑葚,可以称得上是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最肥沃的地区。在盆地中部的四处小山岗上,分布着稀稀落落且毫不设防的斯巴达城镇。所有拉科尼亚居民都要向斯巴达人俯首称臣。

第19节 麦西尼亚、伊利斯、阿哈伊亚和阿卡狄亚

塔吉图斯山的诸支脉巍峨挺拔且植被茂密,将拉科尼亚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南角的麦西尼亚隔开。与拉科尼亚一样,麦西尼亚的海滨地带多是岩石,中部则是平原。与埃夫罗塔斯盆地相比,麦西尼亚境内的帕米索斯河谷更肥沃。麦西尼亚正南面的林木和果实均具有热带性。在希腊其他地方,这些林木和果实根本无法培育成熟。麦西尼亚的要塞伊索姆山高耸在帕米索斯河谷上。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多山的沿海地区,有西海岸唯一的一处优良港口,即皮洛斯湾。皮洛斯湾成名于伯罗奔尼撒战争(20),在本世纪的纳瓦里诺海战(21)中更是声名鹊起。

伊索姆山

一条叫“内达”的小河将麦西尼亚和伊利斯分离开来。伊利斯分为三处。一处是介于内达河和阿尔斐俄斯河间的特普利亚。在特普利亚,阿卡狄亚的山丘向西伸展。不少离乡背井和颠沛流离的部族幸存者将特普利亚作为避难所。另一处是皮萨提斯。皮萨提斯平原沿着阿尔斐俄斯河北岸铺展。皮萨提斯平原土地丰腴,是举办盛大的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圣地。最后一处才是我们常说的伊利斯,它涵盖了埃里曼托斯山西部坡地及其支脉福罗厄山。伊利斯牛羊成群。人们居住在分散的村庄里,对希腊日常的城市生活一无所知。早期的伊利斯人征服了近邻皮萨提斯和特普利亚。虽然皮萨提斯和特普利亚多次反抗,却一直处于伊利斯人的统治之下。伊利斯虽然海岸线很长,但没什么港口,只有片片沙丘和片片潟湖。这也是伊利斯尽管拥有广阔的沿海地区,却鲜有人成为水手的原因。伊利斯最西面海角十二英里处是札金索斯岛。札金索斯岛上的高山都是莱夫卡斯岛和刻法勒尼亚岛上山脉的延续。

伊利斯的东北部一直向东延伸至西锡安边界。此处就是阿哈伊亚。在科林斯湾和阿卡狄亚北部山脉的双面挤压下,阿哈伊亚在夹缝中生存。阿哈伊亚每一处散落的海滨平原上都坐落着一个城镇。大型山脉向南的支脉将山谷与山谷彼此隔离。因此,对阿哈伊亚人来说,海上通行比陆上更便捷。与总是内讧且纷争不断的希腊其他地区不同,阿哈伊亚人是一个团结的民族,由一个古老的联盟将彼此联合在一起。

最后要介绍的是伯罗奔尼撒地区的阿卡狄亚。阿卡狄亚地处伯罗奔尼撒半岛中央,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唯一没有入海口的地方。阿卡狄亚分为两区。东部由三个高处洼地构成,在米纳拉斯山和帕尔铁尼昂山之间。在描述伯罗奔尼撒半岛山系时,我们已经介绍过东部地区。在这些孤立的山谷中,最南端的山谷最关键。在这个山谷中,双子城曼丁尼亚和提基亚纷争不断、兵连祸结,在希腊史上尤为引人注目。但双子城是阿卡狄亚诸城邦中规模最大且文明程度最高的城邦。伯罗奔尼撒半岛境内最大河流阿尔斐俄斯河的支流流经阿卡狄亚西部的各个地区,形成了若干河谷。众多上游的小型山脉将这些支流彼此隔离。但在赫里亚,诸多支流从四面八方流淌而来汇聚此地。赫里亚是阿卡狄亚最西端的城市,俯瞰奥林匹亚平原。经河流冲刷,赫里亚形成一片崎岖不平的高原地带。海拔约两千英尺。在这片高原上,树木繁茂的山丘此起彼伏,还居住着若干小部落。这些部落中有些自己建造城镇,有些则散落在偏远的乡村。这些部落异常珍视自己的独立自足,不愿和相邻部落建立更密切的联盟。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部落是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最贫穷和最落后的居民。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这片高原上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背井离乡,去环境更好的地方充当雇佣兵。

第20节 基克拉迪群岛和克里特岛

正对着希腊东海岸,爱琴海上隆起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曾是埃维亚岛和阿提卡岛上向大海延伸部分的山脉的顶端。如今,这两条山脉已经淹没在大海之中。安德罗斯岛、特诺斯岛和米科诺斯岛是埃维亚岛的延续,但相互分离。喀俄斯岛、基斯诺斯和塞里弗斯岛则是发端于阿提卡上苏尼昂角的三个小岛。再往南,两条山脉交错在一起,难以分辨。在纳克索斯岛和帕罗斯岛,这两条山脉最终汇合。纳克索斯岛和帕罗斯岛也是整片群岛中最重要的两个岛屿。因为这片群岛环绕着提洛岛,所以希腊人称其为“基克拉迪群岛”(22)。在希腊人心中,提洛岛的地位仅次于阿波罗的圣地德尔斐。基克拉迪群岛以南是斯波拉得群岛,意为“分散的事物”。斯波拉得群岛由一系列火山岛构成,包含米洛斯岛、锡拉岛、塞摩洛斯岛,以及稍远的阿斯提帕雷亚岛和卡尔帕索斯岛。斯波拉得群岛和基克拉迪群岛都是“漂浮在大海上的山顶”。它们的海拔可达两千或三千英尺。接着,陡坡急转直下,沉入海底。所有岛屿都有种植葡萄的传统。几乎所有岛屿上都有安全的港口。这些港口吸引着早期小心谨慎的海员们从一个海岛航行到另一个海岛,自此一路向前,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亚细亚。

最后,我们来到了狭长的克里特岛。克里特岛如同一条巨大的防波堤横亘在爱琴海,一面眺望昔兰尼和阿非利加,另一面朝向基克拉迪群岛。在地理风貌上,克里特岛可谓是真正的希腊海岛:自中部高峰伊达山开始,诸多山脉将克里特岛切割成数不清的山谷。岛上的独立城镇多达四十多处。除了史前的米诺斯王朝时期,岛上的城镇或许从没有结成过政治联盟。城镇间总是处于令人不齿的连年内战中。历史上,岛外克里特人的形象总是唯利是图的雇佣兵,并且在雇主们看来,这些雇佣兵大多都是叛徒。

* * *

(1) 祖先神希伦(Hellen)的后裔。

(2) 苏格兰(Scotland)的总面积是两万九千八百平方英里;现存的希腊王国(The Kingdom of Greece)——含基克拉迪群岛(Cyclades)和塞萨利(Thessaly)——共计两万四千九百平方英里;阿尔巴尼亚南部地区(Southern Albania),即古伊庇鲁斯(Epirus),共计四千到五千多平方英里。——原注(译者按:在1832年的伦敦会议上,英、法、俄主导建立了希腊王国。1888年《君士坦丁堡公约》签订后,希腊王国获国际认可,正式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924年,君主制被废,希腊第二共和国建立。)

(3) 俗称“白蜡树”。

(4) 希腊神话诸多故事的发生地,是一个位于希腊维奥蒂亚的古老城邦,现为著名考古遗址。

(5) 意大利西南部港口城市。

(6) 意大利北部城市。

(7) 该名称含有“眉毛”之意。——原注

(8) 船名,以其建造者阿尔戈斯(Argus)得名。在希腊神话中,伊阿宋(Jason)同一众英雄乘坐该船从伊奥尔科斯(Iolcos)出发,前往科尔基斯(Colchis)寻找金羊毛(Golden Fleece)。

(9) 地理学家将洛克里斯人(Locrians)错误地分为两个部族:希波克尼密德安人(Hypocnemidian)和欧帕提安人(Opuntian)。这两个名称其实指同一个部族,没有区别。——原注

(10) 德尔斐神殿中女预言家的圣所。据说,女预言家端坐洞穴之中,朝圣者于洞穴外问询,洞穴中的地下裂缝会散发出的奇特气体。

(11) 七个大城市是:底比斯(Thebes)、奥尔霍迈诺斯(Orchomenus)、特斯匹伊(Thespiae)、塔纳格拉(Tanagra)、哈利阿图斯(Haliartus)、柯罗尼亚(Coronea)和列巴狄亚(Lebadea);七个小城市是:科帕亚(Copae)、法赖(Pharae)、密卡利苏斯(Mycalessus)、阿克拉菲温(Acraephium)、安西登(Anthedon)、喀罗尼亚(Chaeronea)和普拉蒂亚(Plataea)。——原注

(12) 源自希腊文“ἀκτἡ”,意为“断裂的海岸”。——原注

(13) 斯特拉博(Strabo,约公元前64年—约24年),希腊地理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生活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时期的小亚细亚地区。

(14) 在希腊神话中,“斯堤克斯”既是神名,也是河名。据说该河为人间和冥界的界限。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斯堤克斯河发源于伯罗奔尼撒境内的科林西亚(Corinthia)附近。

(15) 古时阿卡迪亚(Arcadia)的一个东北部城市。

(16) 古时阿卡迪亚(Arcadia)的一个城市,为古希腊历史上两次重要战役的发生地。

(17) 与维奥蒂亚的阿索波斯河同名。——原注

(18) 希腊地理分区之一,地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包含科林斯(Corinth)及周边的地区。

(19) 地处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包含古希腊城邦西锡安(Sicyon)周边的地区,现属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大区的科林西亚州。

(20) 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交战双方分别为雅典率领的提洛同盟和斯巴达率领的伯罗奔尼撒联盟。

(21) 指1827年10月20日发生于希腊独立战争期间的一次海战。皮洛斯湾即如今的纳瓦里诺湾(Navarino Bay)。

(22) “Cyclades”意指“环绕成圆形的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