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出没的道路被称为兽道。当野猪去往农田或旱地时,一定会走兽道,因此,猎人的陷阱也必定会瞄准兽道来架设。在我年幼之时,村里尚且留有几处这类捕野猪的陷阱,它们设在旱地旁的树丛里,显出几分荒废的迹象。位置大都与旱地相距几间(1)到十几间,穴口直径约六尺,洞深二间左右。曾经有位同乡途经该处,掉进了陷阱,村人们营救时颇费了一番苦力。
陷阱虽是为了防止野猪糟蹋田地而设,但也有猎人利用它来捕野猪。在陷阱口架上细细的横木,上面再铺一层萱草之类作掩饰,陷阱内则插满前面提到的竹箭。据老人们说,以身手自傲的猎人,是不会使用这种方法的。即便有人用它捕猎,捕到的也大都是小野猪,它们的父母很少上当。
小野猪因外貌与香瓜相似,且皮肤上有白色条纹,所以又被称为瓜坊(2)。落入陷阱后插在竹箭上的小野猪,则像是盂兰盆节用来送灵的精灵马(3)。下面的故事是从我奶奶那儿听来的。有一次,邻居家的陷阱捕到了一头巨大的野猪。猪身上插了三根竹箭,却仍在狂躁地挣扎。于是,这家人叫来附近的居民一起用石头砸,终于把野猪砸死了。当时,家家户户的房屋近旁都设有陷阱。
掉落陷阱的除了野猪,当然还有其他兽类。从各地流传的故事可知,狼落网的情况最多。
大概四十五六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狼掉进了凤来寺山麓的吉田屋某家后面的陷阱里。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聚了过去,用藤蔓做成畚箕,下头包一张长网降入洞底。狼钻进畚箕后,大家便把网子拉上去放走了它。第二天,这洞里就掉进了一头大鹿,不必说,这是狼为报恩而引来的。
据说狼掉入陷阱后会拼命吠叫。我家有个亲戚是以胆大闻名的猎人,他遇到过一些事,正好能佐证以上传闻。有一次,他家屋后的陷阱里也掉进一头狼。遇到这种事,一般人都会放下藤蔓做的畚箕帮它逃出来,但这个亲戚一点也不害怕,直接放了架梯子进洞,自己爬了下去。当他单手抱着狼上来,将它放生之际,狼开心地摇着尾巴跑了。在场的村人们都被我这亲戚胆大包天的举动吓坏了。当时,狼为何没有抵抗呢,据说是因为亲戚刚开始就念了口诀(4)。而这口诀究竟是什么,我也并不清楚。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咒语。明治维新前的某个早上,曾有一头大鹿掉入那个陷阱,这部分发展跟前面的故事一样,也可视为“狼的报恩谭”的一种。
下面的内容或许有些偏离主题。除了为野猪设立的陷阱,村民们还围绕田地开凿了深沟,这也是为了避免野猪入侵。这些沟渠如今或塌或埋,所剩无几。它们被叫作“堀坊”或其他。沟外筑有高墙,多由石头垒成,一般被称为“防猪墙”,也叫“防猪栏”或“围栏”。
防猪栏
概括说来,这是一种兼具沟渠与墙垣功效的堡垒,类似树篱和八束(5)。将其称为围栏,实则是误用。当地居民所说的围栏,其实是围在烧荒开辟的耕地外的拦挡物。将木桩两根一组钉入地里固定,以此为骨架,在其间加上交错的横木连缀而成。原本不止烧荒耕地,山中的旱地外也有这种围栏,但与烧荒地外的围栏不同,是将坚固的木桩严丝合缝地钉在一起,由此筑成半永久的结构,有种栅栏的感觉。材料以栗子树的方木料为主。若有破损,则在损坏处加入新的木桩,因此,这些围栏的颜色随时随地总在变化。隔着距离远眺,远山的斜面上竖立的围栏经过长年的日晒雨淋,大都褪为白色,围栏之中,阶梯状的青色麦田延绵不绝,令人心生怀旧之感。如今,站在凤来寺村分垂一带的街道上,仍能望见一个名为岭的部落山地里绵延的栅栏。
* * *
(1) 间:日本近世到近代普遍使用的长度单位,1间约为1.8米。昭和三十三年(1958)废止。
(2) 坊:对小男孩儿的昵称。瓜坊 [ウリンボウ(urinbou)],即瓜娃、瓜宝之类的意思。
(3) 精灵马:盂兰盆节的供物,在黄瓜或茄子下面插上四根短签,做成马的形状。
(4) 口诀:原文为ムズ(muzu),仅表音,无实意。
(5) 八束:原文为ヤヅカ(yazuka),仅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