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

查士丁尼一世计划重夺失地——汪达尔王国——无法实现的民族融合——查士丁尼一世向盖利默宣战——贝利撒留登陆的黎波里——贝利撒留进军迦太基——盖利默向贝利撒留投降——贝利撒留进军东哥特王国——决定命运的占卜——贝利撒留征服西西里岛——贝利撒留进军那不勒斯——贝利撒留夺取罗马——维蒂吉斯向贝利撒留投降——“中世纪第一位骑士”——巴杜伊拉夺回意大利——巴杜伊拉的正义——罗马城被毁——巴杜伊拉驾崩——拜占庭军队进入西班牙

波斯人的撤军宣告了他们征服美索不达米亚的失败。查士丁尼一世对尼卡暴动的成功镇压震慑了君士坦丁堡的不法之徒。认为已经摆脱威胁后,查士丁尼一世决定重新夺回罗马帝国丢失的领地。

自查士丁尼一世上任以来,重夺失地计划被迫拖延了六年。但对查士丁尼一世而言,拖延反而对他更有利。六年时间里,在他首先要对付的两个日耳曼王国中,国家权力已经相继转移到软弱无能的君主手中。在非洲,汪达尔人(1)的首领希尔德里克遭其表兄盖利默废黜。盖利默热衷战争,野心勃勃,但没有统治的才能。在意大利,狄奥多里克于526年驾崩。他的孙子阿塔拉里克继承了王位。533年,年轻的阿塔拉里克驾崩。之后,王权落入他的母亲阿玛拉逊莎手中。迫于哥特舆论——国家权力必须由丈夫掌控,她十分不明智地嫁给了同族近亲狄奥达哈特。狄奥达哈特残酷无情,诡计多端,生性多疑。阿玛拉逊莎将整个意大利王国作为嫁妆赠与狄奥达哈特,但不到一年时间,就惨遭狄奥达哈特毒手。狄奥达哈特的一些恶习——胆小怯弱、贪得无厌、忘恩负义——受到他好战尚武的臣民鄙视。他不能指望臣民们对自己忠诚,更无法得到他们的尊敬。

当时,非洲的汪达尔人和意大利的哥特人都十分疲弱,因而招来野心勃勃的邻国的攻击不足为奇。事实上,拜占庭帝国打下了辽阔的疆域,但由于兵力有限,疆域超出了他们所能控制的范围。汪达尔人和哥特原始部落征服非洲和意大利时,加上妻儿老小,兵力不过五六万人。他们的兵力聚在一起可以摧毁一切,但为了管辖成千上万的地区,当时他们不得不分散兵力。当时,意大利充其量只有三个城市——拉文纳、维罗纳和帕维亚。城中大部分是东哥特人。一支伟大的军队能造就一个小国家,但哥特人和汪达尔人数量太少,无法占领诸如意大利和非洲这样的广阔疆域。他们占据的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上层社会,而维系统治也无非是依靠父辈们征服厌战的人民所赢得的权势。对东哥特人王权和汪达尔人王权来说,唯一的生存方法就是与意大利和非洲各省人口合并。正如法兰克人一样,在更有利的情况下,他们却与被征服的高卢人混居。在征服意大利时,了不起的狄奥多里克注意到了这点。他尽力调和哥特人和意大利人的关系,公平对待两国人民,并在国家政府中同时任用意大利人和哥特人。然而,仅凭一代人的努力难以平息意大利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昔日的仇恨。狄奥多里克的继任者是个孩童,再下一个继任者是个恶棍。至此,狄奥多里克的努力付诸东流。狄奥多里克无法消除自己的同胞与意大利人间的巨大分歧。哥特人曾经信奉阿里乌教,但传教士视阿里乌教为异端。因此,4世纪时,哥特人皈依基督教。而被征服的臣民几乎都是正统的天主教徒。宗教仇恨叠加种族仇恨(2),意大利人和哥特人几乎没有任何希望能融到一起。

盖利默

必须指出的是,非洲的汪达尔王国和意大利的东哥特王国还有另一个弱点——第三代汪达尔人和第二代哥特人在南方定居后,似乎失去了勇气和毅力。可能是气候条件不利于多瑙河流域的种族;也可能是罗马文明的无限奢靡与诱惑使他们萎靡不振。当时,一位哥特圣人观察到该情况后说道:“哥特人一旦富有就染上罗马人的奢靡习气;罗马人一旦贫困就变成哥特人的能征好战。”这句话是正确的。然而,对想要永世长存的东哥特王国而言,这种此消彼长的结果并不是什么好事。如果统治者软弱而臣民强硬,那么任何此类王国都难以永久维系下去。

与东哥特王国相比,汪达尔王国的情况要糟糕得多。同哥特人相比,汪达尔人在王国臣民人口中所占比例更小。在宗教信仰上,汪达尔人不仅仅是异教徒,还是对迫害他人十分狂热的异教徒,但哥特人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此外,汪达尔人从来没有一位像狄奥多里克那样伟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有的只是一群蛮横的海盗式贵族——除了打仗作战外别无长处。

查士丁尼一世与波斯帝国达成和平后,立刻向汪达尔国王盖利默宣战。在宣战的借口中,查士丁尼一世并没有明确主张帝国对非洲领土的主权——这样的说法会激怒意大利和西班牙统治者加入汪达尔王国的阵营。查士丁尼一世宣战的理由是盖利默不该错误地罢黜帝国盟友希尔德里克。533年7月,因为成功镇压尼卡暴动而备受青睐的贝利撒留率领一万步兵和五千骑兵从博斯普鲁斯启航。幸运的是,他的秘书普罗科匹厄斯随同前往。普罗科匹厄斯是位非常出色的作家。他完整地记录了贝利撒留的作战过程。汪达尔人势力范围的最东端是的黎波里。贝利撒留便从的黎波里登陆。很快,的黎波里居民倒戈投降。贝利撒留悄悄地从的黎波里沿岸行军,一路畅通无阻,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将无能的盖利默打得措手不及。盖利默匆匆忙忙从全国各地调集散兵游勇。直到距迦太基不到十英里处,贝利撒留才遭到汪达尔军队的回击。经过一番苦战,汪达尔军溃败。第二天,迦太基落入贝利撒留手中。当地居民对老城主的溃败格外欣喜,热烈欢迎拜占庭军队。整个过程既没有暴乱,也没有掠杀。迦太基倒不像是个被征服的城市。

盖利默仍然想着反败为胜。他召集了最后一支后备军,一路朝迦太基进军。前往布拉的路上时,在特里卡梅伦,盖利默与贝利撒留遭遇。造化弄人,盖利默的军队再次溃败。汪达尔王国最后一座堡垒被攻陷。最后一座堡垒的陷落标志着汪达尔王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自429年汪达尔国王盖塞里克进入非洲以来,汪达尔王国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一百零四年。

盖利默逃到摩尔人部落避难了。摩尔人居住在阿特拉斯山要塞。但不久后,盖利默就下定决心要向道义与勇气并存的贝利撒留投降。盖利默派人向迦太基传达消息,表示他愿意投降。因此,接下来的故事简要叙述如下。盖利默只要求贝利撒留能留给他三样东西:一把竖琴,用来吟唱关于自己和汪达尔王国命运的挽歌;一块海绵,用于擦拭眼泪;一片面包,因为自他被迫与摩尔人一起吃糟糕的食物以来,就再也没有尝过面包这样的美味了!贝利撒留仁慈地接待了盖利默,并将他带到君士坦丁堡。一同带去的还有迦太基宫中的宝物,其中包括八十六年前汪达尔人掠夺西罗马帝国的战利品。453年,汪达尔人洗劫了罗马。据说,在这些战利品中,有一些耶路撒冷圣殿的金器。提图斯获胜后将这些金器带到了罗马,而盖塞里克又将它们带到了迦太基。

贝利撒留带着俘虏和战利品凯旋。查士丁尼一世大受鼓舞,立即下令准备进攻西部边境的第二个日耳曼王国——东哥特王国。435年夏天,他向狄奥达哈特宣战。查士丁尼一世这次宣战的借口是狄奥达哈特对阿玛拉逊莎王后的谋杀——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阿玛拉逊莎王后忘恩负义的丈夫在婚后一年内先是将她监禁,然后又将她勒死。

汪达尔人洗劫罗马

不知道出于是良心不安还是本性怯懦,得知拜占庭帝国宣战后,狄奥达哈特极其恐惧。他甚至写信给君士坦丁堡,表示如果能保证他的性命和私有财产,那么他就辞去王位。同时,他还向占卜者和巫师询问自己的命运——既迷信又无能。普罗科匹厄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位著名的犹太巫师的诡异行为。狄奥达哈特正是向这位犹太巫师询问自己的命运的。巫师带了三十头猪——我们假设它们代表不洁的异教徒,然后将这些猪分成三组,每组十头。他将第一组称作“哥特人”,第二组称作“意大利人”,第三组称作“拜占庭人”。在接下来的十天里,他将不给这些牲畜任何食物和水。他嘱咐狄奥达哈特十天结束后再来看这些牲畜,并从它们的状况中获得先兆。

十天后,狄奥达哈特向猪圈里探看,发现代表“哥特人”的猪只剩两头,代表“意大利人”的猪存活一半,而代表“拜占庭人”的猪虽然憔悴消瘦,但几乎全都活了下来。猪的存活情况预示了犹太巫师阐述的意思: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哥特人将被消灭;他们的意大利臣民则会被极大地削弱;拜占庭军队虽然会经历艰难困苦,但最终将取得胜利。

正当狄奥达哈特忙于处理各种预兆时,在伊利里亚边界,哥特人与达尔马提亚总督爆发了战争。再向查士丁尼一世提出和议已经没有意义,狄奥达哈特国王不得不尽他所能面对当下局面。

535年夏天,贝利撒留在西西里岛登陆。与被他征服的汪达尔人相比,贝利撒留率领的军队规模更小——仅包括三千名拜占庭士兵、全部伊苏里亚人和四千五百名蛮族混编的雇佣军。这次战争同与盖利默交战一样走运,贝利撒留首战告捷。除巴勒莫外,西西里的所有城镇都敞开了大门。巴勒莫有相当多的哥特人驻军。然而,经过短暂围攻,巴勒莫也彻底沦陷。六个月后,贝利撒留征服了整个西西里岛。

狄奥达哈特似乎已经无力自卫,陷入了一种极度无助的境地。狄奥达哈特激怒了他好战的臣民。一听到贝利撒留攻入意大利并占领利基翁的消息,东哥特王国的臣民们便奋起杀死了狄奥达哈特。取而代之的是东哥特军队推选出的维蒂吉斯。维蒂吉斯原本是军中一名中年将士,勇敢正直。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风暴,他也无能为力。

利基翁沦陷后,贝利撒留迅速向那不勒斯进军,所向披靡。哥特人因为在意大利南部兵力分散,所以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卢卡利亚和卡拉布里亚要塞。拜占庭军队爬过一条废弃的沟渠进入城内,成功突袭了那不勒斯。由于必须在新征服的土地上留下驻军守卫,导致贝利撒留兵力大幅减少。尽管如此,在那不勒斯战役后,贝利撒留还是决定向罗马进军。维蒂吉斯无力阻止他的行动。他收到消息说法兰克人扬言要入侵意大利北部,于是率军北上,前去阻止阿尔卑斯山的假想敌人,但当时他本应该保卫台伯河的防线。为了避免同法兰克人发生战争,维蒂吉斯将普罗旺斯割让给了提乌德里克一世(3)。当维蒂吉斯回过头时,却发现罗马已经落入拜占庭帝国手中。维蒂吉斯留下哥特将军莱达里斯守城。莱达里斯有四千人的军队,但536年12月,贝利撒留逼近罗马时,他们惊慌失措,表现得既胆怯又愚蠢,未经战斗就撤离了罗马。贝利撒留率领五千人就夺取了世界古都——罗马。

法兰克人

提乌德里克一世

537年春季,维蒂吉斯率领十万多东哥特主力包围了罗马。贝利撒留守卫罗马,但驻军不足。在意大利战争中,这场攻城战是最有趣的一幕。一年多来,东哥特军队一直在城墙外试图用各种手段强行入城。他们做了多番尝试:强攻,收买城里的叛军,甚至还想从废弃的下水道潜入城中——就像一年前贝利撒留在那不勒斯做的那样。尽管东哥特军队人数比拜占庭军多了二十倍,并且与一百年前侵略西罗马帝国时的祖先们相比,东哥特主力同样舍生忘死,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围攻中最难忘的一幕是537年3月21日东哥特军队对城墙上五个方向同时发起的攻击。拜占庭军队轻而易举击退了其中三起进攻,但在城东南的普雷内斯丁城门附近,实际上,一支东哥特突击队已经强行闯入城门,但经过浴血奋战,拜占庭军队将他们击退了。在罗马西北的哈德良陵墓,另一场激烈战斗也在进行。哈德良陵墓是一座四边形结构的白色大理石建筑,三百英尺见方,八十五英尺高,上面是古罗马最宏伟的雕像群。其中包括四座罗马皇帝骑马的雕像。东哥特军队抬着长梯,成群结队来到墓底。拜占庭军队的弓箭和标枪无法击退他们。情急之下,拜占庭军队毁掉了装饰在陵墓上的几十尊雕像。大理石碎片像雨点般纷纷落下,击退了汹涌至此的东哥特军队。一千多年后,在哈德良墓沟渠里发现了现代画廊最引以为傲的两件著名古董——佛罗伦萨的“跳舞的农牧神”和慕尼黑的“巴尔贝里尼的农牧神”。这两件古董肯定是当时用来对付东哥特军队而发射的武器。它们虽然曾被粗暴地对待,但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才得以保存至今并受到现代世界的赞美。

围攻罗马一年零九天后,倒霉的维蒂吉斯不得不放弃攻城。因为死伤和饥荒,他的军队人数骤减。士兵们已经放弃了成功的希望。随后又传来消息,拜占庭帝国已经向东哥特王国首都拉文纳派遣了新的军队。事实上,贝利撒留刚刚得到六七千人的增援部队。他派遣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部队受军官约翰指挥,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亚得里亚海岸。

战争已经蔓延到更远的北部,但结果丝毫未变:拜占庭军队攻城略地,东哥特人落败而逃。贝利撒留攻下安科纳、里米尼和奥西莫,步步为营,逐渐进军到东哥特王国首都拉文纳并在540年展开围攻。贝利撒留将维蒂吉斯困在拉文纳里。维蒂吉斯缺乏537年拜占庭军队那样高超的防守能力。雪上加霜的是,法兰克人来到意大利北部,威胁要攻下最后的东哥特王国要塞——波谷。之后,维蒂吉斯提出投降。虽然查士丁尼一世准备承认维蒂吉斯为波河北岸的附庸国王,但贝利撒留拒绝接受任何其他条件——维蒂吉斯只能无条件投降。饥荒迫使拉文纳打开城门,哥特人对他们国王的愚蠢行为感到愤怒,并对贝利撒留的勇气和慷慨表示钦佩,提出让贝利撒留成为西方皇帝。但对拜占庭帝国忠心耿耿的贝利撒留拒绝了这一请求。他遣散哥特人,让他们各自回家,并要求他们作为帝国的臣民安居乐业。540年5月,贝利撒留带着从狄奥多里克王宫获得的大量宝藏和俘获的维蒂吉斯,乘船前往君士坦丁堡,将胜利的果实献给他的主人查士丁尼一世。

当时,意大利的情况似乎同非洲一样:只有帕维亚和维罗纳仍由东哥特人驻守。起航回家时,贝利撒留认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剩下的事务留给副手打理就足够了。他即将前往东部地区与科巴德一世之子库思老一世展开一场新的波斯战争,但事情没有就此结束。在最后一刻,东哥特人物色到了一位国王来解救他们。于是,对意大利的征服注定还要推迟十二年。帕维亚的两位临时统治者仅仅维持几个月便一命呜呼。他们的继任者是6世纪最高贵的人物——巴杜伊拉(4)。人们认为巴杜伊拉是“中世纪第一位骑士”。查士丁尼一世的将军们向他发起进攻,希望通过攻占维罗纳和帕维亚来结束战争,但巴杜伊拉率领东哥特人击败了他们。自拜占庭军队登陆意大利以来,这是东哥特军队首次胜利。之后,巴杜伊拉又取得两次胜利。因此,原来维蒂吉斯手下的散兵游勇们重新聚集到了新国王的旗帜之下。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城市开始重新回到东哥特人手中。与当年被贝利撒留攻陷的速度相比,它们回归东哥特人掌握的速度同样很快。事实上,这场战争不仅对意大利是一种残酷的折磨,对拜占庭帝国总督、财政官员——或称作“内务大臣”来说,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压力。意大利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接待查士丁尼一世的军队,但当狄奥多里克的黄金时代成为过去后,他们却为此追悔莫及。不久,意大利的大部分城市就落入巴杜伊拉手中。拜占庭帝国只保留了罗马、那不勒斯、奥特兰托和拉文纳周围的地区。很快,那不勒斯陷入了饥荒。543年,巴杜伊拉对那不勒斯施以援手。之后没过多久,那不勒斯就被迫向巴杜伊拉投降。巴杜伊拉对待居民仁慈体贴——除了贝利撒留,没有任何拜占庭帝国将军会这样做。战争胜利后不久,巴杜伊拉向他的将军们发表了一场演讲。演讲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一名东哥特士兵因为侵犯了一名罗马人的女儿,被巴杜伊拉判处死刑。巴杜伊拉的军官们纷纷向他求情。但巴杜伊拉回答他们,“你们必须在今天做出选择,你们愿意拯救一个人的生命,还是选择拯救整个东哥特种族的生命”。战争之初,东哥特人拥有勇敢的士兵、著名的将军、无数的财宝、战马、武器和意大利所有的堡垒。但在狄奥达哈特——一个视黄金重于正义的人——的统治下,他们罪恶的生活激怒了上帝,因而导致过去十年里所有不幸都降临在他们身上。如今,上帝似乎认为对他们的惩罚已经足够。巴杜伊拉与东哥特人一起开启了新的征程。东哥特人必须和他同心协力。正义是唯一的道路。虽然这个罪犯曾经是一个勇敢的英雄,但他们需要知道,没有正义的人和强奸犯永远不会是战争中的勇士。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参加战斗是一生的荣幸。

巴杜伊拉

以上就是巴杜伊拉的正义表现。他的梦想似乎即将实现。精神焕发的东哥特人会赢回他们所失去的一切。之后,巴杜伊拉带领一万五千士兵至罗马城下。当初,维蒂吉斯带领十万大军围攻罗马,最终未能成功。为了避免失去征服的所有意大利土地,查士丁尼一世不得不将贝利撒留派回罗马——除了他没有人能阻挡东哥特人。但贝利撒留未能得到足够的兵力,他在朝中不受欢迎。与此同时,拜占庭帝国的大臣们还克扣他的军饷。由于无法缓解罗马的局势,贝利撒留不得不在台伯河口的波图斯伺机等候,但机会迟迟没有来到。饱受饥荒折磨的罗马人对残暴、贪婪的拜占庭驻军统领贝萨斯感到愤怒。贝萨斯虽然身为拜占庭人,却渴望巴杜伊拉能获胜。一天晚上,一些叛徒打开了阿萨里亚门,巴杜伊拉和他的东哥特军队得以进入城内。巴杜伊拉认为麻烦都已经解决。他召集将领,命令他们回想一个问题:在维蒂吉斯统治时期,七千名拜占庭士兵是如何征服十万全副武装的东哥特战士并为自己赢得自由的。如今东哥特军队人数更少,又穷又可怜,却战胜了两万多拜占庭士兵。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哥特人不重视公平正义——他们彼此得罪,也得罪了罗马人。因此,从今以后,他们必须公正做人,与上帝同在;如果不公正,那么上帝会与他们为敌。

550年,巴杜伊拉决心要做汉尼拔以来其他将军从未想过的事:他将摧毁罗马城,摧毁这个世界古城的所有传统。在他看来,这些东西就像枷锁,容易禁锢东哥特人的心灵。围城期间恐怖的饥荒过后,罗马城内只剩下几千人。巴杜伊拉将这些人毫发无伤地送走了。但他拆毁了城墙,拆除了宫殿和军火库。几周后,罗马变成了一个荒芜的城市,成了狼和猫头鹰的栖息地。

十一年来,勇敢、公正的巴杜伊拉统治着意大利。贝利撒留与巴杜伊拉的战斗还在继续着。最终,因为遭宫廷里卑鄙阴谋陷害,贝利撒留这位伟大的将军解甲归田。之后不久,查士丁尼一世召集了一支军队。与当初贝利撒留率领的军队相比,这支军队人数更多。军队在宦官纳尔西斯的指挥下前往意大利。虽然让宫廷内侍成为将军是一个奇怪的决定,但该决定赢得了胜利。纳尔西斯绕过亚得里亚海的岬角,从北部侵入意大利。553年,巴杜伊拉穿过亚平宁山脉,在塔吉纳迎战纳尔西斯。在一整天的厮杀中,东哥特骑兵一次又一次地冲入拜占庭军队阵营。冲锋相当猛烈,但都失败了。傍晚时分,东哥特军队开始溃退。在逃跑的过程中,巴杜伊拉受到了致命伤。

拜占庭军队与东哥特军队交战

巴杜伊拉驾崩后,东哥特人陷入了绝望。骑士般的英雄气概和国王的正义并不足以使他们摆脱与汪达尔人相同的厄运。一位叫“德亚”的军官率领溃散的军队决定在坎帕尼亚进行最后一战,但他在努凯里亚遭到杀害。之后,东哥特军队缴械投降。他们对纳尔西斯说,上帝没有站在东哥特人一边。因此,他们要离开意大利,前往北方他们先祖的土地。于是,可怜的东哥特人带着残兵败将离开了。他们穿过波谷和阿尔卑斯山,消逝在北方茫茫黑暗中的被遗忘之地。查士丁尼一世的计划大功告成。意大利被他收入囊中。但当时的意大利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古罗马统治时期的繁华消失殆尽。一位当代编年史家说:“这片土地已沦为原始的孤独之地。”战争和饥荒将意大利变得一片荒芜。

令人奇怪的是,查士丁尼一世并没有厌倦于与东哥特王国这场孤注一掷的战争。与东哥特王国的战争刚结束,查士丁尼一世立刻开始对另一个西方王国发起征战。当时西班牙(5)正值内战,拜占庭帝国非洲总督利贝里乌斯趁机于安达鲁西亚登陆,并迅速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城镇——哥多华、卡塔赫纳、马拉加和加的斯。正在内讧的西哥特人立即停止内战,在国王阿萨纳吉尔德的领导下团结起来,阻止了拜占庭军队的进一步深入。但西哥特人未能收复该长带状失地。直到623年,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继任者们一直统治着西班牙南部大部分海滨地区。

* * *

(1) 古代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曾在罗马帝国的末期入侵过罗马,并以迦太基为中心在北非建立领地。

(2) 天主教和东正教都属于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以罗马为根据地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总部的东方教会也逐渐分道扬镳。哥特人皈依的基督教当属于东方教会,与意大利的罗马天主教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

(3) 提乌德里克一世(Theuderic I,487—534),法兰克国王,511年到约534年在位。

(4) 真实名字是“巴杜伊拉(Baduila)”,正如硬币所示。一些历史学家也有记载。但拜占庭帝国的一些作家总是称他“托提拉(Totila)”,“托提拉”似乎是他的昵称。——原注

(5) 指西班牙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