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点

拜占庭帝国军队与平民的隔阂——阿卡狄奥斯和荷诺里分别统治东西罗马——日耳曼人执掌拜占庭军队——日耳曼人操控政权——西哥特人阿拉里克崛起——西哥特人扫荡拜占庭帝国——阿拉里克统治巴尔干半岛东部——阿拉里克进军意大利——荷诺里自毁长城——日耳曼雇佣军叛变——盖恩斯威震君士坦丁堡——从小冲突到大冲突——君士坦丁堡市民的奋起反抗——盖恩斯和日耳曼军队的覆灭——拜占庭帝国迎来和平——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和“金嘴”约翰矛盾重重——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摧毁——“金嘴”约翰的失败和凄惨结局

4世纪末,拜占庭帝国局势动荡。推行狄奥多西一世的政策变得异常危险。政府高度集权化和官僚化。行省的各级官职,从上到下都由君士坦丁堡直接任命。行省几乎没有什么自治可言,也没有地方主义。对官僚阶层来说,平民就是无权无能的一群人,其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纳税罢了,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为防止收入缩减,政府规定:在未经特殊许可的情况下,元老院成员和当地富豪,连同贫农在内的所有土地持有者,禁止向别的区域移民;同时,禁止地主参军,除非他们能证明继承人有能力在当地纳税。平民群体与军队阶层完全隔离开来。无论处于何种地位,平民都很难入伍。只有下层阶级——纳税数额可以忽略不计的人——才能参军。为使士兵的儿子能继续为军队服务,政府不断对这些士兵施压。一支比较专业的军队由此诞生,但这支军队对受其保护的地方平民毫无同情心,与平民间没有半点联系。

3世纪时,拜占庭帝国由军队引发的问题源源不断。一百年来,军队随心所欲地加冕和废立恺撒。当时,军队主要由出生于拜占庭帝国本土的成员组成,并受拜占庭人指挥控制。

然而,狄奥多西一世大规模征兵,使大量哥特人进入拜占庭军队。此外,他还将许多主要军事岗位交给日耳曼人,其中有些人娶了拜占庭女子为妻,也比较适应拜占庭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所有人都宣称信奉基督教。往好了说,他们是来自异族的军事投机者;往坏了说,他们很容易重新变回野蛮人,将所有的忠诚和文明抛诸脑后,并像3世纪时那样恣意妄为,在帝国掀起血雨腥风。显而易见,将胆小怕事、手无寸铁的平民交给这群保护者是最危险不过的事了。鉴于日耳曼人极其鄙视不喜欢战争的拜占庭居民,并一直渴望掠夺帝国的富裕城市,那么他们屈从于拜占庭皇帝入伍的条件也就不足为奇了。对掌权者来说,废立恺撒就如同地方教会和财政官员掠夺平民百姓一样,非常容易。

阿卡狄奥斯

狄奥多西一世驾崩后,帝国立刻陷入一片纷争。无论是君士坦丁堡的阿卡狄奥斯,还是西罗马帝国的荷诺里,他们的宫廷里都上演着一幕幕日耳曼人和拜占庭人的派系斗争。狄奥多西一世曾将大量高级军职分配给哥特人和日耳曼人,造成的影响难以估量。时任意大利军队统帅(1)的斯提里科在荷诺里议事委员会中占主导地位。虽然斯提里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蛮人,但狄奥多西一世还是将自己的侄女塞丽娜嫁给了他。小皇帝荷诺里当时只有十一岁。因此,在西罗马,斯提里科才是事实上的最高掌权者。在君士坦丁堡,荷诺里的哥哥阿卡狄奥斯已经年满十八岁。如果他稍有一点精气神,那么他可能会治理好自己的王国。但这个年轻人愚蠢无知,“又矮又瘦,面如土色,无精打采,沉默寡言,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给他担任首相的是来自西罗马的鲁非诺。阿卡狄奥斯统治还未满一年,在他阅兵时,一位叫“盖恩斯”的哥特上尉就当着他的面杀死了鲁非诺。软弱无能的阿卡狄奥斯因而不得不任命太监欧特罗皮乌斯为首相,并任命盖恩斯为拜占庭帝国的统帅。

斯提里科与塞丽娜

阿拉里克

盖恩斯和斯提里科颇感满意,他们终于能在幕后操控政权了。另一位日耳曼掌权者阿拉里克却认为现在是时候采取更大胆的行动了。阿拉里克出身于波罗的海某部落,并当上了该部落族长。哥特人认为阿拉里克在哥特王室中的地位仅次于神的儿子阿迈勒(2)。阿拉里克风华正茂,果敢好战,桀骜不驯,在君士坦丁堡生活的几年并没有教化他,反而让他对拜占庭人的软弱充满蔑视。狄奥多西一世驾崩后不久,阿卡狄奥斯的幕僚拒绝给“联邦军”(3)支付欠款。阿拉里克以此为借口发动西哥特人叛乱。暂居美西亚和色雷斯的西哥特人几乎都参与了叛乱,而君士坦丁堡此时只剩一支自卫军来抵抗叛军。阿拉里克四处扫荡:从多瑙河到君士坦丁堡,再从君士坦丁堡到希腊。途中每遇一个城镇,他都会将其洗劫一空。掠夺的财物装满了西哥特人大大小小的口袋。阿拉里克所到之处无人能挡,拜占庭帝国无奈请求西罗马派遣斯提里科前来援助。在阿卡狄亚的一处山地,斯提里科巧施妙计封锁了阿拉里克的去路。当斯提里科可以随心所欲处置阿拉里克时,却醒悟“同类不能相残”。这位日耳曼人出身的首相放了阿拉里克一条生路。阿拉里克向北挺进伊利里亚。阿拉里克对这次掠夺感到心满意足。396年,阿拉里克同意给予阿卡狄奥斯和平,但条件是让自己成为像斯提里科和盖恩斯一样的统帅,并按照他的要求为自己的部族提供尽可能多的土地。

阿拉里克进入雅典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凯旋的士兵拥阿拉里克为哥特王。阿拉里克以无可争议的影响力统治着巴尔干半岛东部,虚情假意地效忠于有名无实的君士坦丁堡王室。人们似乎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日耳曼王国即将永久地矗立在多瑙河以南和以西的土地上。确实,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遭受的命运,似乎也注定会在几年后降临到美西亚和马其顿地区(4)。不言而喻,如果当初西哥特人选择在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定居下来,那么欧洲的历史发展则会大相径庭。

但其他一连串大事件纷至沓来。401年,阿拉里克停止对君士坦丁堡进攻,突然转向对西罗马皇帝荷诺里宣战。他绕过亚得里亚海,入侵意大利北部。半罗马化的斯提里科希望维护自己对西罗马的统治,将哥特人赶出意大利,于是奋力抗战,击退了阿拉里克的首次入侵。西罗马这位年轻的皇帝不仅同他哥哥阿卡狄奥斯一样软弱无能,而且比他哥哥更加愚昧无知。他以叛国罪的名义杀害了伟大的功臣斯提里科。斯提里科死后,阿拉里克为所欲为。他带着整个西哥特部族挺进意大利,在城中敲诈抢劫,恣意妄为,以罗马城为中心将所有城镇扫荡一空。从此,我们在巴尔干半岛上再也听不到关于西哥特人的流言蜚语。取而代之的是,西哥特人走进了意大利的历史,随后又走进了西班牙的历史。

虽然阿拉里克将目光投向了意大利,但在他真正与斯提里科发生冲突前,君士坦丁堡宫廷早已经麻烦重重。东哥特人统帅盖恩斯已经同欧特罗皮乌斯决裂,而军人处理这位后宫出身的御前大臣不费吹灰之力。在盖恩斯的煽动下,亚洲军队中的日耳曼雇佣军在特比吉德的带领下发动叛变。盖恩斯受命前去平叛。他装模作样地派兵遣将。然而,当盖恩斯率领大军来到阵前,他并没有攻击叛军,而是向君士坦丁堡传达了一个信息,要求阿卡狄奥斯除掉令人讨厌的御前大臣。听到该消息后,欧特罗皮乌斯深知处境危险,立即寻求教会庇护。他逃进圣索菲亚大教堂,紧紧抱住祭坛。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约翰·赫里索斯托姆(5)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气概,禁止士兵进入教堂,并保护欧特罗皮乌斯长达数日。接着,圣索菲亚大教堂发生了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畏畏缩缩的欧特罗皮乌斯躺在祭坛上,约翰·赫里索斯托姆开始向前来参加圣会的拥挤的人群布道。一堆长篇大论,每次结尾还都要加上“空之为空,皆为虚空”以示强调,指落败的欧特罗皮乌斯——昔日高高在上的帝国首相——如今却成了走投无路的逃犯。大教长强烈要求给这位太监一条活路。欧特罗皮乌斯答应放弃所有权力。阿卡狄奥斯同意将欧特罗皮乌斯流放到塞浦路斯,但不依不饶的盖恩斯并不满足驱逐对手。他派人将欧特罗皮乌斯带回君士坦丁堡,然后砍下他的脑袋。

荷诺里

约翰·赫里索斯托姆

之后,盖恩斯班师回到君士坦丁堡。大军驻扎城下,威震天子。看上去盖恩斯很快就会洗劫君士坦丁堡,但十年前降临在罗马城的劫数对君士坦丁堡而言并非命中注定。盖恩斯如意算盘落空,仅仅由于一场偶然发生的争吵冲突。当时,盖恩斯和大部队都驻扎在城外。突然,一群哥特人和部分骚动的市民在城门口发生了争执,引发了针对日耳曼人的大冲突。君士坦丁堡的暴民比早期罗马的暴民更勇敢无畏,也更难以驾驭。很快,全城民众拿起武器,开始攻击日耳曼士兵。他们关闭城门,阻止城外的盖恩斯部队返回城里。全城陷入到了孤注一掷的巷战当中。孤立无援的日耳曼人遭到逐一分割、包围、消灭,直至最后他们的营房也被付之一炬。暴民在冲突中占了上风。日耳曼七千名士兵倒下,而活下来的少数侥幸逃脱。盖恩斯立即公开向帝国宣战,但他既没有阿拉里克的军事才能,也没有阿拉里克的军事力量。401年,战场上失败后,他被迫横渡多瑙河,最后在多瑙河被匈奴国王乌尔德斯抓获,然后被处死。奇怪的是,击败盖恩斯的将领不仅是哥特人,还是一名异教徒。他叫弗拉维塔,是狄奥多西一世的挚友。弗拉维塔忠实地保护了狄奥多西一世的儿子,为了他不惜对抗自己的同胞。

日耳曼人

阿拉里克的注意力转向西罗马,盖恩斯又一命呜呼,拜占庭人终于摆脱了强加于身的双重危险。他们既不会看到在多瑙河和摩拉瓦河上一个独立的日耳曼王国崛起,也避免再受半文明的日耳曼统帅的统治——他们总是随心所欲地任命或者罢免官员和恺撒。孱弱的阿卡狄奥斯得以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度过七年余生。在此期间,唯一令朝廷感到头痛的是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约翰·赫里索斯托姆间的公开对抗。约翰·赫里索斯托姆是一个圣洁的人,有着使徒般的热情,但有时言语冒进,行动鲁莽。约翰·赫里索斯托姆乐善好施,又能言善辩,是君士坦丁堡民众的偶像,但他对待下属的态度过于严肃刻板,处理事情喜欢独断专行,成了神职人员的众矢之的。约翰·赫里索斯托姆一向公开谴责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奢侈的后宫生活和傲慢无礼的行为。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对此耿耿于怀,暗中支持神职人员反对大教长。她唆使亚历山大城大教长西奥菲勒斯对抗约翰·赫里索斯托姆,支持亚洲神职人员控诉约翰·赫里索斯托姆对他们的压迫,最终诱使阿卡狄奥斯允许他们在城外仓促召集“橡树会议(6)”罢免这位圣洁的大教长。得知此事后,民众立即揭竿而起,发誓要保卫他们的主教。暴动随即爆发。西奥菲勒斯逃回埃及。之后,拜占庭帝国发生了一场地震,似乎是上天在发怒。阿卡狄奥斯惊恐万分,恢复了约翰·赫里索斯托姆的大教长神职。

但第二年,即404年,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和大教长又爆发了“战争”。借着在奥古斯都广场竖立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雕像的机会,约翰·赫里索斯托姆重新开始他的论战。在供奉典礼上,一些左右摇摆的异教徒老式的做法激起了他的愤怒。他进行了一番义正辞严的说教——如果他的敌人愿意相信的话。他将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比作蛇蝎美人希罗底(7),将自己比作施洗者约翰。阿卡狄奥斯应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的要求召集了另一场议会,给约翰·赫里索斯托姆扣上罪名,并在404年的复活节当天在大教堂逮捕了约翰·赫里索斯托姆,将他流放到亚洲。当天晚上,圣索菲亚大教堂发生了一场大火。可能是约翰·赫里索斯托姆的信徒出于愤怒而故意纵火。整个教堂被夷为平地。大火从教堂蔓延到邻近建筑,最后蔓延到元老院。君士坦丁堡收藏的古希腊艺术珍品悉数被大火吞噬。

约翰·赫里索斯托姆与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

与此同时,约翰·赫里索斯托姆被下令流放到卡帕多西亚(8)一处荒凉的山寨。之后,他又被遣送至黑海皮尤斯的一座更偏远的监狱。407年,他在途中去世。约翰·赫里索斯托姆虽然遭受痛苦折磨,但留下了忍耐和乐观的好名声。他在5世纪叱诧风云。约翰·赫里索斯托姆几乎是君士坦丁堡唯一一位因为道德问题而不是教义问题与朝廷发生争执的大教长。约翰·赫里索斯托姆针对的是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及其宫廷的奢侈、傲慢和轻浮。冲突中并没有涉及真正的教会问题,对他的指控只是种种借口——用来掩盖那些不忠的神职人员对他的仇恨以及埃利亚·优多克西娅皇后对他的报复。

* * *

(1) 即总司令。——原注

(2) 阿迈勒是哥特人的一个重要部族,他们认为自己的部族是神的后代。

(3) 即雇佣军。——原注

(4) 401年,乘西罗马帝国内部空虚,阿拉里克率领西哥特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阿拉里克称王以后,率领西哥特人进入希腊,蹂躏了美西亚和马其顿地区。

(5) “约翰·赫里索斯托姆”意为“金嘴”,所以又可称其为“金嘴”约翰。

(6) 橡树会议是403年7月在君士坦丁堡举行的一次宗教会议,会上谴责“金嘴”约翰,并废除了他的大教长职位。

(7) 《圣经》新约中的女性人物,设计害死了施洗者约翰。

(8) 小亚细亚东部的古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