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哈里发的荣华
光荣的族谱
基督徒对于穆罕默德的卑微出身大肆宣扬,但是这样的中伤却是极为笨拙的,结果反而将穆罕默德的优点强调出来。
事关国家的名誉,也与传说有所关联,穆罕默德以伊斯梅尔当作族谱上的先祖,就算有些疑问也没有关系,因为高贵的人物多数出自那个家族的传承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孕育出他的古莱什人的哈希姆家族是阿拉伯世界排名第一的望族,也是麦加世袭的守护者。
穆罕默德的祖父阿卜杜勒·穆塔利,是一个出生于具有大气度,被称为哈希姆的富商家的孩子。
哈希姆家以前就会将自家贩卖的东西捐助给饥饿受苦的居民,所以这位穆塔利也和父亲一样救助麦加的居民,而且他在那个时候就展现出自己刚毅的个性。
当时也门王国隶属于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王有一个名叫阿伯拉哈的家臣,以基督教的名誉遭到污损为理由,计划对麦加进行报复。他引进大量非洲象和非洲人的部队包围这个神圣的都市。
舞台转换到交涉的现场,穆塔利一开口就要求尽快把家畜归还给居民。这时,阿伯拉哈听到他的话却说:“为什么不祈求慈悲呢?你不知道,你们的神庙正遭受破坏啊!”
“家畜是我所有的,克尔白神庙是神所有的。因此,如果有对神明不敬的行为,神明自己会保护他的神殿!”穆塔利毅然决然地回答阿伯拉哈。
结果,埃塞俄比亚的大军因为粮食不足,加上古莱什人的果敢抵抗等因素,不得不以撤军的方式结束这场不光彩的战争。
一直以来,他们败走的原因,在传说中变成是因为天上出现大量飞鸟叼着石头,有如大雨般从天而降打在异教徒头上的奇迹。为了纪念这一大事,此后人们便以大象纪元来指代麦加解放后的时代。
穆罕默德的诞生
阿卜杜勒·穆塔利一生都享受着社会给予他的荣耀,他不但坐拥幸福美满的家庭,还享有一百一十岁的寿命,同时也生养了六个女儿和十三个儿子。在那些孩子们里他最为宠爱的,就是后来穆罕默德的父亲阿卜杜拉。
据说,阿卜杜拉是个非常忠厚且优秀的美男子。当时甚至还传说,在他和出身贵族的阿米娜结婚的初夜,竟有多达两百个处女因为嫉妒而在深感绝望之余集体自杀。
穆罕默德作为阿卜杜拉和阿米娜两人的独子,其诞生之时,距查士丁尼一世皇帝驾崩已过了四年,距埃塞俄比亚大军的惨败也过去了两个月。大家都明白万一败北的话,麦加神庙将会变成基督教的教堂。
在穆罕默德的幼年时期,也遭遇到一些不幸的事情,不仅他的祖父,就连双亲都在他幼年时接连离世。幸亏他还有许多其他的亲人,也个别地为他贡献了心力。或许因为这样,在分配遗产时,真正分给这个孤儿的东西,仅有五头骆驼和一名埃塞俄比亚仆役。
不论平时或是战时,国内或是国外,在穆罕默德年轻时期,最为照顾他的亲戚,就属他的伯父阿布·塔里布。
穆罕默德二十五岁的时候,受雇于麦加的贵妇赫蒂彻。他工作勤奋,深获赏识。后来,成为寡妇的赫蒂彻更欣赏他的健壮体魄,不久之后两人便结婚了,赫蒂彻成为穆罕默德的妻子。
审视穆罕默德和赫蒂彻的婚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仅存有古代单纯的契约形式,更传达了两人真实相爱的深情。同时,穆罕默德还被评价为古莱什人里最为优秀的人物。大方的伯父提供了十二盎司的金子以及二十头骆驼作为给新郎新娘的新婚贺礼。这些都被一一记录在婚姻契约里面。
就这样,由于穆罕默德是阿卜杜拉的儿子,先祖的地位重新获得荣耀。他在四十岁时,以先知的身份开始传播伊斯兰教,在此之前,他是受贤明妻子敬爱的好丈夫,一直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先知的风貌与人格
穆罕默德是个俊俏的美男子,未能被赋予这种恩惠的人很难获得像他这么好的评价。换句话说,几乎所有能获得良好评价的人,都受惠于拥有良好的外在资质。同时,不论在公开的场合还是私下的讲座,他都是那种只要开口说话就能吸引众人目光的人,也是具备超凡魅力的人。
相貌堂堂的姿态、充满威严的风貌、鹰眼般锐利的目光、充满男子气概的笑容、浓密的胡须再加上感情丰富的表情,伴随言辞的是他的优雅举止,他这种高尚的仪态,在朋友间获得了绝好的赞赏。
他恪守日常的社会生活习惯,尽力维护礼仪,没有丝毫过失,不但对上层阶级和权力者表达应有的敬意,对于麦加的下层阶级也以亲切的方式对待。他举止爽朗,不会有丝毫无意义的主张。他不仅重视友情,对于所有的人都以慎重的态度看待。
不但如此,他还拥有卓越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深具幽默感又懂得察言观色,总而言之,他的思考和行动都兼具勇气,他受到的天赋恩惠是如此之多。
再者,这样的穆罕默德,其日渐茁壮并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他被神选为使者及其最初崇尚的思想当中,可以看出他与生俱来的独创热情。
以大自然为师
出身自那块土地中最高贵的家族,说着一口地道阿拉伯语的穆罕默德,时而言语明快,时而沉默深思,常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只不过,他并不识字,因为他不曾上学读书。然而,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状况,并非什么羞耻的事情。
生于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常通过文字了解圣人或英雄的心路历程。然而,穆罕默德却不是采取这样的形式,他以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环境作为成长的养分。他对于政治或是哲学的思考,之所以常常表现出汇整冥想的迹象,无非就是源自那样的原因吧!
不久之后,世界上纷纷出现各种不同的宗教思想,这时穆罕默德发现,波斯和罗马政治体制的弱化,让他想要将自己的国家从败坏中拯救出来。这促使他决心把自古以来阿拉伯的美德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统一在一个神、一个王之下。
考察他的前半生,可以发现他的行踪遍布东罗马帝国的宫廷和军营,换句话说,寺院之类的地方几乎见不到他的足迹。就算仅有两次的叙利亚之旅,他也只是造访了布斯拉和大马士革两地的市集而已。而且,他在十三岁时才加入伯父带领的骆驼商队,当时只负责布料商品的贩卖,在完成交易后常常不得不立即踏上归路返家。
不过,就算在像这样匆忙短暂的旅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穆罕默德敏锐的观察力,同行好友完全没发现的事情,他都能清楚地察觉出各种可能性。他用如肥沃土壤般的精神,把就算是极为细微的东西,都视为孕育知识的种苗来思考。
然而,因为不懂叙利亚语的关系,就算他对一些事情产生好奇心,也会因此受到限制。通过研究他的生涯历程或是史书记载,可以判断穆罕默德的视野与足迹是难以到达阿拉伯世界以外的遥远地区的。
为了信仰与生意,每年从那片沙漠前来麦加朝圣的信徒难以计数。如果想要跟当地居民接触的话,就算只懂得本国语言的普通人,有了这样的交流,不仅可以认识各部族政治情势的状况,更有机会了解到犹太人和基督徒的信仰与习惯。
一般来说,对话可以让彼此更加了解,但是孤独却可以创造天才。同时,作品的一致性也可以表明其出自一人之手。
在日常生活当中,热衷于冥想的穆罕默德,每到斋月的时候,就会放下手边所有的事情,前往离麦加三英里远的希拉山洞里隐居。他并非要上达天界,而是想与寄宿于先知内心的情念(或许就是所谓的欺瞒的灵)对话。
就这样,在不久之后,他以伊斯兰之名创立一套教义,对自己的家族和同胞们宣教。然而,如果以那样的内容来宣教,就不得不提出一个永恒的“真理”。于是,就有了“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样的说法。
伊斯兰教的教义
穆罕默德的传教方式,极为单纯明快。《古兰经》是唯一记载关于真主荣耀的经典。“朝阳也会成为落日,诞生也会走向死亡,应该腐朽的东西终究会腐朽。”像这样的话语,不就是所谓的“真理”吗?以这样的思考为基础,不论是人还是偶像,不论是星辰还是日月,他将所有的崇拜都彻底地除去了。
因此,就算是宇宙的创造者,也无法跨越时空改变事实,其大多是为了自身的必要性而存在,同时在智慧和道德上也都一样,是从本身的完善性推导出永远且普遍存在的实体,因而受到崇敬。
通过这位先知的口语传达,像这样深奥的道理,直到今天仍被他的信徒坚持着,同时也因为《古兰经》的批注者们正确地定义了那些形而上的内容,使得信徒们得以奉行教义。
万物之神将他的存在刻进所有造物中,将他的律法写入人的内心里。认识前者,践行后者,是每个时代的先知或真实或假定的目标。穆罕默德的慷慨使他的前任们同样获得了他自己声称拥有的那种荣誉。也就是说,从亚当堕落直到《古兰经》问世这段时间,出现了关于永生神灵的启示之链。
在这期间,有十二万四千名选民被预言之光照亮,他们也以各自的美德与恩典而被区分;有三百一十三位使者被委派独特的任务,以将其族人从偶像崇拜与邪恶中拯救出来;有一百〇四卷圣典是由圣灵口授而来;有六位超凡入圣的立法者,即亚当、挪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向人类颁布了六种源出同一、一脉相承的宗教启示与仪轨。
以上六人的权威与地位,至今都毋庸置疑地是后继者难以比拟的。但也有人无法接受他们之中任何一人的教义,这样的人就会被打上无神论者的烙印。
当时,除了用希腊语和叙利亚语书写的圣书外典以外,完全没有关于创教始祖们的文书记载。亚当因为堕落的行为无法受到子孙的感谢和尊敬,但唯有改信犹太教的下层人士,偶尔会产生无法遵守挪亚七条戒律的状况。另外,对于亚伯拉罕也是同样,希伯来人在他的故乡迦勒底也仅在内心中对他的名讳默默地表示崇敬,并不会有太明显的表现。
在这些先知之中不断受到人们崇拜的,只有摩西和耶稣基督两人。同时,受到圣灵感应而写下并留有文字记录的,也只有他们的《圣经·旧约》和《圣经·新约》。
围绕摩西的奇迹也出现在《古兰经》里面,而且内容还被染上了另一种色彩。被称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则享受着一种隐秘的报复,他们嘲笑那些新近出现的教义,并强迫信奉这些教义的民族皈依自己的宗教。
义无反顾的穆斯林,从穆罕默德那里学会了崇敬耶稣基督。他跟教徒们说:“圣母马利亚之子,耶稣基督是神的使者,耶稣对马利亚诉说的话语和自身显现的圣灵,不论在现世或是来世,都是神圣的事物。而且,耶稣也是站在神前的使者之一。”
不论《圣经》或是外典,其内容都充满了关于奇迹的故事。就像圣母马利亚童贞受孕的事迹,事实上并非是通过拉丁教会的宣扬,反而是借由《古兰经》的记录而广为人知的。
什么是《古兰经》
思想之所以能被交流,缘于交流双方观念与语言的相似。确实,哲学家的高见对于农民来说,只是虚无缥缈的事情。然而,相比有限的心灵与无限的智慧之间的差距、凡夫的言辞与神圣的话语之间的差距,农民和哲学家在见解上的高下之别,是何等渺小!
不论是犹太人的先知,还是基督教的使徒,抑或是传教士也好,他们的灵感都是以理性和记忆为基础的。而且,他们的才能并非都一样优秀,这些差异可从《旧约》和《新约》使用的文体和结构中发现。
面对上述情况,穆罕默德甘之如饴地选择独自编撰圣典,此等精神堪称高瞻远瞩。如果是他和弟子们亲力亲为,《古兰经》的内容绝对不会偏离,必能保有真主内在不变的东西,就像是以光辉之笔写下永恒的公告。
换句话说,在犹太教最为重要的事迹中,被差遣的天使加百列,把镶有宝石的绢布卷轴带到人间来的那些内容,每个章节都被阿拉伯的先知巨细靡遗地记录了下来。
如此,真主和使者的话语,由最早的弟子们记录在椰子叶或羊的肩胛骨上,全部的内容并没有被特别整理出来,而是在由他妻子保管的柜子中,以简单的方式保存下来。
然而,在穆罕默德死后两年,他的继承者阿布·伯克尔,继续进行《古兰经》的编撰并公开发表。后来,在希吉拉历(伊斯兰历)十三年,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做了一个修订版。就算到了今天,不论是哪个版本的《古兰经》,都具有统一的完整性,同时也具有明确的特殊性。
关于那种使命的真实性,不论是发自穆罕默德的热情还是荣誉心,它都是属于他的著作,这点从《古兰经》的内容就能了解。再者,书中一些关于人类及天使的大胆叙述,即使一字一句也是被禁止模仿的,因为这部圣典是来自真主的口述,这点也是不可被质疑的。
从世界史看《古兰经》和穆罕默德
原本就对信仰热忱、喜爱音乐又容易陷入恍惚,同时对于天才的作品也无法分辨其真伪的阿拉伯人民,对这样的主张并没有任何反对。
然而对于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来说,翻译《古兰经》的重点不在文体的统一性或是内容的多样性,反而是唤醒思想和热情的珍贵性。空有绵延不绝又缺乏一贯性的寓言或教诲,对于为了吟唱而被写成诗文结构的那些狂热文章而言,反而只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穆罕默德的教义因为他本人的神圣而显得相对威严,但即便教义中那些被视为影响最深远的内容,也不及很久之前,在同一个国家以同样简洁话语写成的《约伯记》。然而,就算《古兰经》有超越人类理解力的内容,那么像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德摩斯梯尼的演说等,又该被归为何等优秀的智慧呢?
各主要宗教创教祖师的言行补述,常是各家圣典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穆罕默德也是,他的话语启示了许多真理,他的行动也展现了许多美德。因此,不论在公在私,他的言行都一一被他的妻子或是同伴们记录下来。在穆罕默德辞世两百年后,由于布哈里的努力,其圣行随即被制定成圣训(也称“祝圣”或“成圣”)。令人感到怀疑的传说多达三十万件,其中被挑选出来传承的,是约七千两百七十五件被公认的具有真实性的内容。
这位虔诚的作者,每天到麦加的清真寺祈祷,以圣水洗净身体之后提笔,每次都在使者的墓场和讲坛里面整理文稿。
因此,这部作品之后理所当然地被以逊尼派为首的四大正统宗派认定为经典。
穆罕默德拥有的诸多才能,确实可以获得大家的赞赏。但是,关于他的伟大志业,却由于一些过于夸张的评价而遭人排斥。
实际上,通过狂热信徒的雄辩传道让许多人沉迷信奉,像那样令人惊讶的程度也是必然之事。何以如此?从基督教的异端历史来看,从使徒时代开始直到宗教改革为止,同样的诱惑不断地在历史上反复出现。
此外,信徒手握剑和盾牌征服自己的国家,以常胜军队为基础建立自己的家园,也的确是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何以如此?综观建立在东方的多数王朝的兴亡始末,从卑贱的出身兴起,在克服了艰难险阻之后建立了王国,再进一步开疆拓土者并非少数。
穆罕默德也是一样的情况。他除了全力宣教外也不忘四处征战,如此性质相反的事业同步展开,在提升了自己优越感的同时,也为他赢得了成功。
武力和说服、热诚与威吓,把这些巧妙地结合运用,换句话说在完全冲破障碍之前,先针对对方的偏执进行攻击和诱导——穆罕默德建立起的,是引导阿拉伯人前往自由和胜利、战争和掠夺、今生与来生纵情享乐的道路。
他之所以禁止诸多事项,是为了确立自己的权威,让大家服从唯一且必要的做法。如果说有什么是妨碍成功的事物,那只有一个,就是关于神的统一性和完全性的理性信条,除此以外别无其他。
伊斯兰教的不变性
伊斯兰教令人惊讶的并非其宣教的范围,反倒是其不变性。穆罕默德在麦加和麦地那宣传的教义,即使跨越了十二个世纪来到今天,仍是以纯粹的形态存在,并在印度、非洲和土耳其各民族间被维持并信奉着。
如果基督教的使徒,比如圣彼得或圣保罗,能够回到梵蒂冈,当他们看到如此恢宏的教堂和如此神秘的仪式,他们一定会询问众人崇拜的是哪一位神。
相对地,伊斯兰教则完全不一样。举例来说,就算土耳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变得再富丽堂皇,在穆斯林看来,它代表的也不过是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立起的那座朴素的神龛。
不论在哪个时代,他们都是始终如一地做礼拜的信徒,不断抗拒着感觉和想象的诱惑。“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他们永恒不变的信仰告白。
真主的智慧形象从未被任何偶像玷污,先知的荣耀从未超越人类美德的尺度,他留下的训诫也将信徒的感激之情限制在理性和信仰范围之中。
实际上,阿里的追随者已经把他们的英雄及其妻儿奉为神圣;一些波斯学者认为“伊玛目”(阿拉伯语“领袖”的意思)为神圣本质在现世的化身,不过他们的想法遭到逊尼派的普遍谴责,同时他们的不虔诚也为崇拜圣人和殉道者提供了一个及时的警告。
关于神的属性和人的自由这些形而上学问题,在穆斯林学者和基督徒学者中都引起了热议。但在前者那里,它们从未激发人民的激情,也从未扰乱国家的安宁。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或许在于君权与神权的离合关系。
作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同时也是信徒指导者的哈里发,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必须压制并阻止一切宗教改革。穆斯林对于圣职者的职阶、纪律、世俗与属灵的志向一无所知,圣训就是他们良心的指南和行为的规范。
今天,《古兰经》之所以能在从大西洋直到恒河这么广泛的地域流传,并非只因其神学教义,还因其被视为民事与刑事法典;至于支配人类行为和财产的法律,则受到真主永恒不变的制裁的保护。
这种宗教常会给现实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比如不识字的立法者常会被自己和国民的偏见误导。
而且,在阿拉伯沙漠确立的这种制度,在繁荣且极为喧嚣的伊斯法罕和君士坦丁堡等城市,并不一定适用。因此,对圣典热忱崇拜的穆斯林法官也会依据情况,参考时代的习俗和不同时期的政策,做出适度且巧妙的解释。
穆罕默德以后的阿拉伯世界
最后,暂且不论好坏,我们先就关于穆罕默德对人们幸福带来影响的部分进行论述。
充满偏见的基督徒和犹太人,认为伊斯兰教对于自己信徒的教诲并不完备。然而,就算他们是这样想的,穆罕默德为了向世间宣传教义,宣称自己所作所为乃是奉神的召命,这是需要获得允许的事情吗?
他虔诚地认为,这些先前宗教革命的真理和神圣,这些宗教创始人的美德和奇迹,就是他的宗教的基础。
凭借这样的深思熟虑,阿拉伯所有的偶像在神的祭坛前被破坏殆尽,人祭也同样被祈祷、断食和施舍取而代之,其关于来世奖惩的描述,对无知又嗜欲的人而言也最为合适。
穆罕默德也许未能为他的同胞们制定一套道德和政治制度,但他为那些对自己深具信心的人们宣示了友爱和慈善的精神,说服他们实践善良的风俗,他更以自己立下的戒律和模范,使他们放下仇恨,并对寡妇和孤儿施以救济。
因此,原本敌对的部落因信仰和服从而团结起来,原本除了争吵无所作为的勇气,也被整合起来有力地对抗外敌。
阿拉伯内部是一个自由的社会,但对于外部来说却是一种威胁。因此,如果伊斯兰教的影响程度没有那么大的话,也许会有人认为,这个国家的极度繁荣是建立在历代君主善治的基础上。
可是实际上,随着征服区域迅速扩大,君主却因此丧失了主权。殖民地往东西两边扩展,阿拉伯人的血液也在这一过程中和改信者与俘虏的血液逐渐混合。不久之后,经过三任哈里发的交替,皇宫从麦地那迁移到大马士革的山谷和底格里斯河畔。在此之后,这些神圣的城市将因亵渎神灵的战争而荒废。
经过几个世代的变迁之后,有“住在沙漠的人”之称的贝都因人,从支配的美梦中醒来,再度回到过去不跟外界交涉的孤独之中。
解说 伊斯兰教势力的发展和东罗马帝国的衰亡
穆罕默德过世以后,随即进入他的后继者们的时代,伊斯兰教势力就从阿拉伯半岛开始,往东西两边扩展开来。7世纪上半叶,他们把拜占庭军从其海外领土驱逐出去,紧接着消灭了萨珊王朝,之后又攻进了非洲。到了7世纪后半,其势力版图就已经扩张到迦太基附近。
然而,穆斯林部队仍旧持续推进。8世纪之后,他们就渡海侵入伊比利亚半岛,打倒西哥特王国,之后他们更是一路北上,跨越比利牛斯山入侵法兰克王国。
可是,他们在这里的攻势却遭到了阻碍。在图尔战役(732年)中,穆斯林大军被查理·马特宫相带领的法兰克军队打败。这场挫败终止了伊斯兰教势力的征战,让他们返回比利牛斯山以南,固守伊比利亚半岛及其以南的阵地。
之后,伊斯兰教势力受到基督教国家“收复失地运动”的影响,直到1492年为止,约有近八百年的时间支配这个半岛。今天,西班牙和葡萄牙之所以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也是由于长期受到阿拉伯人支配的影响。
另一方面,关于往东方面的发展,除了先前提到征服萨珊王朝之外,他们也和当时统治中国的唐朝有过交战。
顺带一提,他们在751年的怛罗斯战役(今天吉尔吉斯共和国北边的一条河川)中击退唐军,因为遭受俘虏的唐军中有制纸的工匠,所以有了造纸方法通过伊斯兰教世界传播出去的说法。后来,造纸技术就由穆斯林渐渐往西传播,大约在1400年左右传入欧洲。
在伊斯兰教势力看起来逐渐扩张的同时,在西方的一边,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混乱,使人民变得贫乏又劳累,耕地和产业也因之荒废、衰退。过去智慧的传统也几乎都消失殆尽。随着读书人的消失,人们对书本也不再有任何需求,仅剩下圣职者为了理解《圣经》和经营教会而学习拉丁语及相关知识。
在通过书写文本传递学问的社会,保存书本的城市被荒废意味着学问的断绝。随之而来的有关西方世界遗产的丧失,如罗马城日后的衰退,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这座“永恒之城”过去是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到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前的4世纪末,骤减到八万人左右。在6世纪上半叶,则约有两万五千人。到了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收复意大利本土的时候(555年),根据其中的一种说法,那里竟然仅剩下五百人。
最后这一数字是与东哥特王国之间交战二十年的结果。就算是这样,其荒废程度也太令人惊讶了。然而就算只剩下一千人,都市整体荒废的实际情况也是毫无疑问的。像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任谁也不会有闲暇去保护书本。唉!就算有人感到心痛,也无能为力吧!
伊斯兰教势力的繁荣及其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面对这样的西方世界,有了伊斯兰教这股新鲜血液注入的东方显得异常活跃,又特别引人注目。之后,广大的伊斯兰教文化圈开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区域,创立各式各样的王朝,书写多彩的历史。进入17世纪以后,世界的重心开始往西欧倾斜,总体来看,西欧开始与中国一起推动世界继续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想追寻伟大的伊斯兰教势力的历史意义,只要列举几个具代表性的王朝,加上以下的说明,应该就能有所了解!
这些王朝包括:穆罕默德过世后的哈里发(宗教的后继者)创建的倭马亚王朝;建立媲美唐朝长安的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以高度发达的文化令欧洲人着迷的伊比利亚半岛的后倭马亚王朝;从十字军手中夺回圣地的明君萨拉丁建立的阿尤布王朝;以势如破竹之势击退蒙古大军的马穆鲁克王朝;征服小亚细亚的塞尔柱王朝;以格拉纳达(西班牙)的阿尔罕布拉宫而知名的纳斯里德王朝;使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奥斯曼土耳其王朝。
这些王朝,在各自最强盛的时候,以各自的荣耀闪烁,让西欧人难以忽视他们的存在。现在,就举其中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的例子来看看。
被称为“平安都城”的新都巴格达,从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大河引水的运河纵横市区,通过海陆交通可达印度、中国以及东南亚、非洲、中亚、里海、黑海等地,甚至能远从西欧输入各种各样的物品。
拜东西贸易交流所赐,巴格达日益繁荣,接下来的数字会将这种繁荣清楚呈现出来。审视同时代的数据可以发现,当时的巴格达约有上百万人口,市区约有三万座清真寺,而且还有超过一万座的大众浴池。
此外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在靠近西欧伊比利亚半岛建立的后倭马亚王朝(756年—1031年)。虽非像巴格达这样大,作为首都的科尔多瓦也是以繁荣自夸的城市,在当时被歌颂为“世界的宝石”。其人口约有五十万,据说当时在那里不仅有一千六百座清真寺、三百座浴场,还有七十座图书馆。
在这样物质繁荣的背景下,造就伟大的文化也是可以理解的。穆斯林建立的各王朝对东方学问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对外国的优质知识也很关心,人们把这些都吸收进来,甚至让它们有所发展。其中值得一写的同样是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创立了被称为“智慧宫”的学术机构,其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地将希腊、罗马的经典翻译成阿拉伯语。一度失传的欧洲古典学问,就这样在伊斯兰教的土地上存留下来。由于伊斯兰教学者们的关系,埃及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等分别为各自地域特有的古代学问,彼此融合并发展起来。
后来,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也是以阿拉伯人作为重要媒介而产生的运动。
从以上简要的说明中应该可以了解,伊斯兰教势力对西方世界来说,始终有着各式各样不同层面的难以磨灭的影响。换句话说,拜占庭帝国也是因为穆斯林各王朝的动向而产生巨大的改变。
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前的历史
接下来是关于拜占庭帝国的首都最后被强大的穆斯林王朝奥斯曼土耳其包围之前的变迁,我们可以世纪为单位,如同观看一场历史实景一般追溯整段历史的流变。
再度缩小的领土——被歌颂为拜占庭的中兴英雄,先前提到的希拉克略皇帝的努力付诸东流。由于伊斯兰教势力的抬头而失去海外领土的帝国,其首都在之后的8世纪初期再度被阿拉伯人包围。幸而,巨大城堡和秘密武器“希腊火”,再一次击退了敌人,可是帝国的版图却未能恢复原来的规模。
自此,斯拉夫人开始定居在巴尔干半岛。意大利本土从很久以前就被伦巴第人占领,在那之前,一直在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意大利首都拉韦纳,同样也落入他们的控制之中。
圣像破坏政策——到了这个时代,国内出现了一项新的运动,也就是“圣像破坏运动”。到此为止,一直存在的对于圣像的崇拜行为遭到禁止,甚至发展到将既存的圣像进行破坏的行动。这是因为受到伊斯兰教不崇拜有形塑像的影响。
这个偏激的宗教政策,是由利奥三世(717年—741年在位)开始实行的。这个政策不仅导致国内混乱,甚至还使其跟西方教会的关系产生很大的裂痕。这样的结果,使得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获得罗马教皇的认可,并打着西罗马帝国皇帝的名义,对抗东罗马帝国(800年)。西方教会除了对圣像受到破坏抱以愤怒外,还混杂一些政治的因素。说到拜占庭帝国的威权,除了拭去目前为止传统的一般常识以外,还必须建立起与东方帝国对等的权威。拜占庭帝国皇帝以罗马帝国唯一的继承者自居,却没人对他同样是西方的皇帝这件事提出疑问。
独特的统治制度——与伊斯兰教势力的战斗仍不断持续,然而这些战斗并没有严重到君士坦丁堡遭敌人胁迫的程度。那是因为在小亚细亚创立起新的统治制度的原因。
因为设立了“军区制”这种新制度,各地区的长官得以掌握军事和行政两种权力,让防卫机制更具效率。此时,以罗马统治为名紧握行政权的总督,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改变了行省制度。
保加利亚人的威胁——可是,这次取代阿拉伯人构成新威胁的,是出现在西方的保加利亚人。他们定居在巴尔干半岛且拥有实力,更在不久之后建立起强大的保加利亚帝国。对于拜占庭帝国来说,他们距离帝国首都很近,是个很让人困扰的问题。不久以后,两国发生了好几次激烈的战争。在那期间,君士坦丁堡一次也没有遭到包围。
可是,保加利亚军也受制于城堡的铜墙铁壁和秘密武器的牵制,结果只能颜面尽失地撤退。
再度称霸东地中海——时间进入了10世纪后半叶,帝国相继出现了罗曼努斯二世和约翰一世两位军人出身的皇帝,因此面对伊斯兰教势力,帝国展开了新的攻势。
罗曼努斯二世一次又一次地击溃穆斯林大军,攻陷安条克,将国境扩展到叙利亚,甚至成功夺回克里特和塞浦路斯。因此,相隔三百年之久,帝国又重新控制了东地中海。
接任的约翰一世也在东方和巴尔干半岛扩大帝国的统治范围,而且让基辅罗斯的斯拉夫人臣服于帝国之下,因此固守了北方边境。
然后,到了后任的皇帝巴西尔二世(976年—1025年在位)的时代,拜占庭帝国打倒了宿敌保加利亚帝国,随后也收复了西方的领土。甚至到了11世纪后半叶,更将国境扩展到罗马帝国时代的多瑙河一带。关于意大利本土,帝国再度支配南部区域,气势更是压倒邻近的神圣罗马帝国。
在财政方面,宫殿地下仓库的挖掘深度,足以显现帝国储藏宝物的数量。但当时的人们,并不梦想帝国复兴到过去的样子。
新的危机——随着巴西尔二世的崩逝,帝国再度陷入衰败。坐拥广大土地与财富的贵族势力日益强大,使得皇帝拥有的绝对权力日渐缩小。而且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在这个时候,东方出现强大的民族——奥斯曼土耳其人。
1071年,他们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击破拜占庭帝国大军,甚至俘虏了罗曼努斯四世皇帝。从那时起约十年间,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区域都落入他们的统治之下。
另外,在发生曼齐刻尔特战役的那一年,从大西洋沿岸过来的诺曼人占领了帝国在意大利南部的领土。接下来,这群诺曼人又把侵略目标指向东边的首都,使得拜占庭帝国再度面临存亡的危机。
再度成为强国——将帝国从这个危机中解救出来的是阿莱克修斯一世(1081年—1118年在位)。他解除了一直以来皇帝与贵族之间的对立状态,同时,他巧妙地利用西方送来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从奥斯曼土耳其人手中成功夺回小亚细亚。然后,他以商贸特权要求换取威尼斯的援助,击退共同的敌人——诺曼人。
12世纪,拜占庭帝国以强国之姿重获荣耀,因与意大利各城市进行交易而获得繁荣。
伟大的阿莱克修斯一世皇帝驾崩以后,又相继出现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一世两位优秀的皇帝。因此,帝国领土又再度扩大。
特别是曼努埃尔一世,他以复兴帝国为目标,将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本土的部分领土夺回帝国的统治范围里。可是,这是跟威尼斯保持友好关系,共同打击敌人获得的结果。当与奥斯曼土耳其勉强维持的非交战状态遭到破坏后,帝国随即遭受来自东方的攻势。
作为超越民族国家的终结——曼努埃尔一世为了击退土耳其大军,全部战役都是御驾亲征,然而与预期相反,帝国军队一败涂地,在小亚细亚完全失去霸权。
之后,拜占庭帝国再度陷入混乱。帝国衰势的节点是当时与之断绝关系的保加利亚帝国的复兴。紧接着,塞尔维亚也宣告独立。勉勉强强将各民族整合在一个国家的东罗马帝国,在此正式画上休止符。
十字军占领帝国首都——再加上,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预想不到的事情。西方来的第四批十字军占领了帝国首都。除了指挥官们的野心和威尼斯人的贪欲之外,其中也有部分偶然因素。
换句话说,十字军的目标本应是夺回圣地,现在居然掠夺基督教国家的首都,甚至还占领那里。罗马教皇虽因此震怒,却不能改变这个事态。
因此,拜占庭帝国一时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十字军势力控制下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拉丁国家”。另一方面,被迫逃离帝国首都的皇族和贵族,在小亚细亚各地成立亡命政权,期待帝国的复苏。
复苏的帝国——大约十年后的1261年,亡命政权中的一个被称为尼西亚帝国的皇帝米海尔八世(巴列奥略王朝),成功夺回君士坦丁堡。也就是说,拜占庭帝国再度复苏起来。与此同时,剩余势力也收复了周边的部分领土。
这是否也能看出拜占庭人坚韧的生命力呢?
然而,新的拜占庭帝国面对的状况却是极为艰困的。半个世纪间,部分来自拉丁国家的反抗是预料之中的事,但实际上,随后帝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外交和军事上的紧张状态仍然持续。同一时间,国内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在米海尔八世之后的巴列奥略王朝,也因帝位继承问题,屡屡发生流血事件。
衰退的方向——像这样到了帝国再度弱化的14世纪,一直以来被蛮族重视的西方各地的繁荣则显而易见。波兰、匈牙利、波希米亚,再加上塞尔维亚各国,各自都拥有贤明的君主,并在不同的时期先后拥有自己的霸业。
因为邻国的强大,如同过去的帝国一般,这时的帝国完全丧失压制西边国境动乱的可能性。防守极为有限的领土已经极为不易。
像这样拼命才得以苟延残喘的拜占庭帝国,在面临灭亡之际,给予最后一击的是来自东欧的新兴伊斯兰教势力——奥斯曼土耳其。
最后的危机——那么,现在差不多该进入与下一章讲述的时代直接相关的内容了。来自蒙古的势力入侵受到移入小亚细亚西部的土耳其人的压制,他们在14世纪初的首领奥斯曼统治时期建国,之后一步一步地扩张势力范围。
拜占庭帝国为了和西方邻国对抗,也有过向他们请求援军的情况。在那之后,奥斯曼土耳其的大军,趁着强大气势独自在巴尔干半岛插旗,接着将帝国的周边国家,即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接连征服。
到了15世纪后半叶左右,除去君士坦丁堡近郊,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一带已经成为伊斯兰教新兴势力的领土。这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第一次被一个强大的敌对势力包围。
在此之前,拜占庭帝国对于这个包围网的形成并未坐视不管。在被完全包围之前,帝国历代皇帝就对西边各国乃至整个基督教世界一而再、再而三地解说土耳其人的威胁,为了本国的防卫向大家寻求支持。
事实上,最后帝国首都防卫的准备工作可以前推约五十年,亦即1399年之后的三年。当时的皇帝曼努埃尔二世亲自造访西欧各国。在那次旅程中,大概是1400年,皇帝的足迹还遍及最西边的英格兰,亲访当时的亨利四世国王,在宫廷中与国王商谈国事。
可是,各国君王虽然对远道而来的拜占庭皇帝充满敬意,而且表现出高度善意,但对于军事支持的要求却显得意外冷淡。
到了1402年,奥斯曼土耳其遭受中亚英雄帖木儿毁灭性的打击。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单靠拜占庭帝国的奋战,无法挽回颓势重新奋起。
假使在此时,整个西方势力能够团结一致对抗土耳其大军的话,或许就能将他们的威胁完全消除,这也是在后代历史学家那里能经常听到的声音。
就这样,在拜占庭帝国盟友袖手旁观期间,奥斯曼土耳其逐渐恢复了元气,而且比过去更加强大,因此再次展露出征服君士坦丁堡的野心。
相对地,帝国的势力已然衰落,当时的君士坦丁堡也称不上是一个都市,而且都城内部大多呈现出一片荒芜的状态。
15世纪初,造访君士坦丁堡的西方旅行家们,同样传递出帝国首都的沉沦样貌。有位旅行家形容其为遍地废墟的巨大都城;还有旅行家说,这里没有人迹,只有闲散荒凉的街景;甚至有旅行家记载,他仅见到少数贫苦的居民,在简陋的住宅里生活着。
昔日拥有六十万人口,极为繁华热闹的都市,竟然沦落到这样的境地,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在这样的国家中,被认为即将面临自我毁灭的都市,遭到土耳其大军包围并沦陷。
在下一章中,吉本将介绍帝国首都的攻防战,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这篇论述虽无关古典文藻,但内容完整且极具临场感,将帝国首都陷落前后的状况和战争场面,活生生地向大家传达出来。那么,现在就请大家一起观赏这幅历史卷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