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再创辉煌战绩
这时,分歧在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与天主教联盟之间出现了。帝国军队在击败腓特烈五世后,斐迪南二世收回了德意志南方地区。因此,平定德意志北方地区的叛乱后,斐迪南二世也会收回北方地区。美因茨选帝侯兼大主教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冯·格里芬克劳表示,他想获得至少一位战败诸侯的土地。然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希望将所有战败诸侯的土地都封给布伦瑞克-吕内堡公爵乔治。布伦瑞克-吕内堡公爵乔治是一名信奉路德教的帝国军队高官,战功卓著。
分歧不仅仅是个人观点迥异那么简单。天主教联盟希望能将确保天主教神职人员利益的旧政策尽快合法化,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则希望军队中天主教和新教相互融合的情况也能够在帝国继续保持下去。他认为,只有叛乱才是需要严惩的罪行;只有忠诚,尤其是部下的忠诚,才是需要奖励的美德。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与天主教联盟还存在另一个严重的分歧。天主教联盟主张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开销应该全部由新教诸侯来承担,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则坚称,作为皇帝的将军,他有权决定在何处驻军,也有权在天主教联盟的领地内摊派并征收军费。
美因茨选帝侯兼大主教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冯·格里芬克劳(1573-1629)
布伦瑞克-吕内堡公爵乔治(1582-1641)
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人向皇帝建议用友好的方式去解决宗教分歧问题,这也是唯一明智的解决办法。如果斐迪南二世抛开教派保护政策而采纳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建议,那就意味着他必须将帝国统一大业置于各诸侯的利益之上,对所有教派一视同仁。但遗憾的是,向皇帝提出这一建议的人并不能保证帝国统一大业能够最终完成。要想超越教派利益,就要有信心统一整个德意志民族。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能确保整个民族统一起来吗?武力可以维护但却不能建立起稳定的制度。在德意志人眼中,他们只知道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比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军队人数更多,并且其行为更残暴。如果德意志的统一换来的是赋税沉重的未来,到处是饥肠辘辘的农民和烧成灰烬的村庄,那么这样的统一是德意志人不愿看到的。
虽然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建议也有可取之处,但奇怪的是,斐迪南二世起初就是不为所动。每当陷入两难、无法决断时,斐迪南二世都会听从首席大臣汉斯·乌利奇·冯·埃根伯格的意见。1626年11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会见了汉斯·乌利奇·冯·埃根伯格,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说,如果有必要,他可以扩军至七万人。这样就可以避免与敌人正面激战。对尚未完全适应战场的军队来说,正面激战是极其危险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策略是夺取各个战略要塞,最终克敌制胜。胜利后,斐迪南二世将顺理成章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真正的主人,接受四方诸侯的朝拜。如此一来,在帝国内部,所有势力均臣服于皇帝;在帝国外部,再没有国家可以指手画脚了。
汉斯·乌利奇·冯·埃根伯格(1568-1634)
汉斯·乌利奇·冯·埃根伯格很快就被说服了,这也等于说服了斐迪南二世。1627年1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受封为弗里德兰公爵,比他原先的爵位更高,这表明了斐迪南二世对他的认可。如果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当时不仅告诉斐迪南二世如何去镇压德意志人民,而且告诉他如何去赢得民心,那么德意志和欧洲的历史有可能被改写。
迄今为止,新教徒对帝国的反抗行动均以失败告终。所有反抗行动都带有革命的性质,这说明新教徒一直处于改变命运的弱势地位。现在,神圣罗马帝国运转良好的机制显现出解体的迹象。间隙出现了,而且日益扩大。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曾问道:“难道皇帝就是一种永远无法取消的职位吗?”天主教联盟代表回答道:“帝国离不开皇帝,皇帝也离不开帝国。”关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不可调和的理论。被称作皇帝的人其实一直都是少数主教的工具,如果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想办法控制了皇帝,那么皇帝就成了他的工具。在天主教联盟代表眼里,帝国并不代表德意志全体人民的利益,甚至也不代表诸侯的利益,仅仅代表主教及教会的利益。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与天主教联盟的分歧还未发展到公然争吵的地步。这时,敌人的势力虽然遭到了削弱,但仍不容小觑。查理一世强行征款入国库的行为遭到了除几名宠臣之外所有英格兰人的批评,他们称这是史无前例的公然违法行为。尽管如此,查理一世仍一意孤行地派遣查理·摩根爵士率领一支名义上为六千人但实际上不足四千人的军队前往支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支援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将军有:布拉格之乱的战斗英雄图尔恩伯爵、作战经验丰富的巴登-杜拉赫侯爵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萨克森-魏玛公爵约翰·欧内斯特一世的弟弟——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沃尔芬比特尔、诺德海姆以及宁堡几个实力强大的城镇都支持克里斯蒂安四世。这些地方的百姓都盼着摆脱天主教教士的压迫,分得土地。
北方的新教徒再次将求助的目光转向了东边的拜特伦·加博尔,但拜特伦·加博尔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因为没有土耳其人的帮助,他什么也干不了。这时,正与波斯打得不可开交的土耳其(1)决定与斐迪南二世和解。1627年9月,和解达成,拜特伦·加博尔成了摆设。
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1604-1639)
和谈解放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双手。萨克森-魏玛伯爵约翰·欧内斯特一世一年前薨逝时,他的副将仍带兵驻扎在西里西亚。1627年5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派布伦瑞克-吕内堡公爵乔治去截断其退路。1627年7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亲率三倍于敌的大军前往西里西亚。敌人闻风丧胆,相继献城投降,只有一地坚守阵地,进行抵抗。1627年8月底,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控制了整个西里西亚。捷报迅速传到了维也纳。很快,西里西亚各地均遭到了盘剥勒索,百姓的钱财都进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与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金库。
西里西亚失守后,克里斯蒂安四世想通过和谈来避免灭亡的命运。但斐迪南二世的两位将军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与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要求他先割让出荷尔斯泰因,否则免谈。克里斯蒂安四世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与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合力将他驱逐到遥远的北方。在向北逃跑的过程中,巴登-杜拉赫侯爵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的军队与丹麦军队的联系也被切断了。在维斯马海岸等了很久,巴登-杜拉赫侯爵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的军队才登上运其过海与丹麦军队会合的船,然而刚在海利根哈芬登陆,一支庞大的帝国军队就赶了过来,接着发起了猛攻。巴登-杜拉赫侯爵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和几名主要军官迅速乘船逃走了。之后,巴登-杜拉赫侯爵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希的将士们纷纷转投到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麾下。就这样,丹麦军队的七支劲旅被克里斯蒂安四世葬送了。
就在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率军围攻下萨克森的军事要塞时,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紧追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军队。1627年底之前,除了若干个城镇仍在抵抗外,石勒苏益格和日德兰地区都被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占领。
看来再进行几次围攻,战争就结束了。于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开始酝酿疯狂的计划。德意志地区的抵抗全部被镇压后,他将自任十万大军的统帅,誓将土耳其人赶出君士坦丁堡(2)。然而,这仅仅是他的美梦而已。即使丹麦被击败了,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军队仍然存在。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军队迟早会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新创建的军队发生冲突。
第2节 抵抗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进攻
1627年10月,选帝侯们或亲自或派代表来米尔豪森,就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势展开讨论。天主教区选帝侯警告新教诸侯,1620年的《米尔豪森》协定已经失效,如果他们选择效忠皇帝,那么他们占有的土地就不会遭到武力收回。然而,事实上,他们没有选择效忠皇帝,而是伙同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反对皇帝,企图在外国势力的帮助下分裂帝国。该是正义说话的时侯了。天主教会坚持《奥格斯堡和约》就是在坚持正义。因此,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站在天主教区选帝侯的一边,另外两位新教选帝侯没有公开表示反对意见。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认为,下萨克森地区的新教诸侯不听他的劝告,惹火烧身,所以最终卷入战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主教选帝侯们感到他们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快要实现了,就做出了过河拆桥的举动。虽然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和他的军团功不可没,但如果没有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天主教联盟是很难战胜敌人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打败了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迫使拜特伦·加博尔俯首称臣,收复了西里西亚,在卢特尔大捷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却极有可能在战败的新教诸侯和选帝侯地区推行令人窒息的军事专制统治。他的征兵官敲锣打鼓,招募壮丁。神圣罗马帝国南方地区那些宁静的天主教城市原本认为,随着1622年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在西奔阿尔萨斯的路上销声匿迹后,苦难也就结束了,但没想到的是,这些地方又成了新军团的大本营。四面八方的壮丁纷至沓来,他们的装备和衣食住行又得由这些地方来承担。百姓开始恐慌了,认为这又是一支靠压榨百姓而过活的军队,而不是与敌人作战的军队。他们听到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官毫不掩饰地谈论军事目的——推翻新教诸侯和选帝侯,使皇帝拥有实至名归的权力。
百姓的怨声渐起,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自食恶果。如果他们都能顺从主教的意志,那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就不需要出兵了。但事实上,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确实需要用兵弹压他们。当手握重兵之人坚持要做他们的主人时,他们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选帝侯们心里明镜似的,一种新的秩序有可能诞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敢向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温和地进言并向皇帝请愿,希望他们能命令军队停止实施暴行。
与南方地区的城镇相比,神圣罗马帝国北方地区的新教城市更加反感军事专制统治。在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到来之前,统治这些城市的大都是商业寡头。他们的事业风生水起,但对新教事业并不太热衷。南方地区的城镇最先脱离了新教联盟,而北方地区的城镇却不情愿地卷入了战争。北方地区的人们认为,帝国的统治应该遵循数百年来形成的传统,诸侯们的势力不应过大,更不应侵犯皇权。他们不希望军队进驻自己生活的地方,不想看到盛气凌人的军官和狐假虎威的士兵。尽管愤怒不已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已经极尽恐吓之能事,但马格德堡还是没有屈服。汉堡宣布准备接受皇帝的统治,但不欢迎皇帝的军队进驻。虽然马格德堡日后可能会遭到围攻,但汉堡及其他几个海滨城市却不容易被攻克。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在陆战中虽然实力强劲,但在海战中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逃回了丹麦,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控制着波罗的海。他们是否会将一支军队输送至神圣罗马帝国战场呢?虽然这不得而知,但他们至少可以将粮草和军需囤积到某个海港。而神圣罗马帝国要想高枕无忧,首先就得控制住这些海港。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汉堡
因此,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决定在这片危险的地方扎根。他坚信,越是危险的地方,机会就越多。梅克伦堡的两位公爵一直坚定地支持着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的战争。1627年,大多数诸侯已经不再为战争献金了,但两位公爵仍在履行当初的约定。这时,虽然两位公爵表达了愿向斐迪南二世称臣的心意,但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认为,对他有价值的是他们的反叛行为而非忏悔之意。1628年2月,斐迪南二世就像剥夺腓特烈五世的巴拉丁选帝侯资格那样,宣布剥夺上述两位公爵的爵位,并将两个公国抵押给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以此向他保证日后会结清他的军费。关于腓特烈五世的选帝侯资格被剥夺一事,天主教选帝侯们没觉得有何不妥。不过,他们认为,斐迪南二世如此迁就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有失妥当。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情感变化。
凭借对梅克伦堡的控制,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在波罗的海沿岸有了立足之地。然而,如果想免遭敌人攻击,他还要控制更多的地方。整个冬天,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都在与古老的商业联盟——汉萨同盟(3)进行谈判。在历史上,汉萨同盟在神圣罗马帝国北方地区的地位极其重要,尽管已经不像过去那般辉煌,但对渴望一统神圣罗马帝国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这股新势力来说,仍然不容小觑。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有充足理由说服汉萨同盟接受斐迪南二世的统治。他承诺,汉萨同盟遭到外国势力欺凌时,强大的帝国军队就会为它们撑腰。这足以让汉萨同盟动心。汉堡一直都是外国势力眼中的一块肥肉,因为西方各国在采购造船材料时都需取道那里。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就在易北河下游建起了格吕克斯塔特,希望以此来分走汉堡丰厚的贸易利润。英格兰国王怀疑汉堡的商船在为敌国西班牙服务,便封锁了易北河,劫走了不少船只。
在历史上,汉萨同盟在神圣罗马帝国北方地区的地位极其重要。图为吕贝克与汉堡结成汉萨同盟
克里斯蒂安四世在易北河下游建起的格吕克斯塔特
因此,德意志民族如果发展了,汉萨同盟就会从中获益。然而,斐迪南二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真正站在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立场上。他想做的就是与西班牙保持现有的特殊协定,以便完全垄断神圣罗马帝国同西班牙领地之间的贸易。然而,垄断贸易必然会引起英格兰、荷兰甚至丹麦和瑞典的强烈不满,最终可能导致战争。现在,整个计划主要由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负责实施,未来实在堪忧。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被任命为波罗的海海军统帅,而汉萨同盟负责为他打造一支舰队。
精打细算的汉萨同盟会作何选择呢?在这种情况下,只与西班牙人进行贸易肯定不是明智之举,西班牙人也不会答应。与此同时,汉萨同盟礼貌地拒绝了斐迪南二世的方案。获悉汉萨同盟的答复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一边警告一边恐吓。他说,他有办法从陆路切断它们的贸易,没收它们从英格兰或荷兰进口的商品。总而言之,他会用两个世纪后拿破仑采用的方法(4)去对付它们。
然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更希望尽快在波罗的海沿岸城市实施自己的计划。他一直对来自瑞典的威胁忧心忡忡。1627年11月,他与一名冒险者进行了谈判,对方答应去放火烧掉停泊在瑞典港口的舰队。但这一计划最终流产。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城市,但敌人的舰队却毫发未损。这样一来,他必须保护这些城市。波罗的海南岸正在形成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绝不会袖手旁观。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很快占领了维斯马。不久,罗斯托克港也被一排排战舰包围了。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拉夫十四世虽然曾发誓要确保海岸的安全,但现在也不得不接受一支强大的帝国军队已经侵入的事实。一切似乎都在按照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计划在进行。
罗斯托克港
第3节 施特拉尔松德之围
边陲小城施特拉尔松德并非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自由城邦。施特拉尔松德虽然名义上依附波美拉尼亚,但实际上是完全自治的。这里的市民不愿意和斐迪南二世结怨,更不愿意帮助外国势力入侵帝国,但也拒绝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进驻城内。
要么不拿,拿就全部拿走。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命令驻扎在罗斯托克港的路德教指挥官汉斯·格奥尔格·冯·阿尼姆-博伊岑堡武力逼迫对方就范。他在信中写道:“我绝不允许他们私藏任何东西,否则其他人也会效仿。”已是吕根领主的汉斯·格奥尔格·冯·阿尼姆-博伊岑堡还攻占了扼守港口的小岛达恩霍尔姆。1628年2月,达恩霍尔姆岛上群情激昂。1628年3月,他们攻击了岛上的帝国军队,并将其赶走了。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第一次遭遇了挫折,拼命地想洗刷耻辱。与此同时,岛上的士气一天比一天高涨。守岛的人中有的是丹麦战争中幸存的老兵,有的是从惨遭蹂躏的家园里逃来的农民。他们都有被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折磨过的悲惨经历。
边陲小城施特拉尔松德
1628年4月,施特拉尔松德的所有市民庄严宣誓,坚决捍卫自己的信仰和自由,绝不允许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在城内驻军。在抵抗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如果说民族观念当时尚存的话。他们虽然有意没提皇帝的名字,但却表示会忠于帝国,遵守帝国的各项法律。
然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军队事实上就是帝国的代表,如果施特拉尔松德人要和这支军队开战,那么无论喜欢与否,都要和帝国的敌人联手抗敌。1628年5月,一位丹麦大使来到施特拉尔松德。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送来了火药。围攻施特拉尔松德战斗正式打响后,丹麦和瑞典甚至派来了援军,希望联手粉碎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建设军事帝国的计划。成功与否在此一举。
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发现事态不妙后,便亲赴战场,会同副将,一起督战。有传言说,他叫嚣道:“哪怕施特拉尔松德是用链子吊在天上,我也要拿下它。”真实的情况是,市民代表前来请求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不要在城内驻军时,他一边用手摸着面前的桌子,一边面无表情地回答道:“你们的小城会变得像桌子一样平坦。”然而,在施特拉尔松德人抵抗的过程中,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最头疼的是施特拉尔松德总能从海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援助。即便如此,围攻者仍然有更大的胜算。在城墙之外,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没有真正害怕的敌人。他本人是梅克伦堡公爵,与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和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拉夫十四世签有和约。在围攻施特拉尔松德的战斗中,他甚至还得到了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拉夫十四世的多方支持。守城者没有必胜的把握。担心财产受损的人已经将财产转移到了船上。担心妻儿生命安全的人已经将她们送往瑞典去避难。但无论有怎样的担心,守城者都决定抵抗到底。一周周过去了,施特拉尔松德并未被攻陷。于是,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降低了要求,不再坚持必须进城驻军。现在,他只要求将施特拉尔松德的防御任务交给其领主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拉夫十四世及其军队。这样一来,施特拉尔松德就能跟与斐迪南二世为敌的外国势力脱离关系了。该提议得到施特拉尔松德市政厅的赞成,但却遭到了市民的反对。市民们有意表现出与两位外国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结盟而不愿臣服斐迪南二世的架势。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纵然手握重兵,但这次也没能扭转战局。1628年8月3日,他撤走了围城的军队。
施特拉尔松德被包围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上,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失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次(不是第一次)帝国城镇打败帝国新生势力的典型战役,更重要的是,这种抵抗运动迟早会成为大多数德意志人纷纷效仿的壮举。斐迪南二世无法容忍帝国的无政府状态,登上皇位后推行所谓的新秩序,其统治实质上就是教士的文治和军队的武攻。渐渐地,斯特拉尔德松人再也无法容忍这种统治了。为了新教信仰和行动自由,他们极不情愿地向外国势力敞开了怀抱。
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猛攻施特拉尔松德
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古斯拉夫十四世
第4节 拉罗谢尔之围
与神圣罗马帝国爆发的施特拉尔松德之围失利的情况不同,法兰西王国最终取得了拉罗谢尔之围的胜利。拉罗谢尔是法兰西王国富裕的沿海城市,比施特拉尔松德有名。在与法兰西王国中央政府斗争的过程中,为捍卫新教事业,拉罗谢尔也得到了海外陆海军队的支持。然而,法兰西王国中央政府不仅代表教会和军队的意志,而且代表国内其他各种势力的意志。因此,在神圣罗马帝国大获全胜的抵制君权运动却在法兰西王国成功地被镇压。
1625年,英法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查理一世背弃承诺,肆意迫害英格兰的天主教徒,这彻底激怒了路易十三。此外,英格兰军舰还截获了许多法兰西王国的商船。英格兰指控这些商船是在和西属尼德兰进行非法交易。这更使路易十三不满。而查理一世自恃为法兰西王国新教徒的保护者,积极为他们奔走请命。于是,路易十三不向查理一世让步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因此,黎塞留的工作很难开展。他很清楚,中央政府违反了与胡格诺派达成的约定,尤其是在拆除路易堡这件事上。路易堡是镇守拉罗谢尔港口的一处防御工事,政府早就承诺拆除。黎塞留如果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早就将该路易堡拆除了。这就意味着他向胡格诺派行了方便。那么,在推行他主张的外交政策时,他就能赢得胡格诺的支持。然而,他那看似鲁莽实则明智的政策并不符合路易十三的心意。因此,他只好谨慎地选择了一条既不冒犯国王也能避免内战发生的中间路线。整个冬天,他做了所能做的一切。胡格诺派城镇的代表在两位英格兰大使的支持下前往朝廷和法王议和。他们要求拆除路易堡,但却遭到法王的断然拒绝。
天主教教士和他们的朋友都希望看到内战再起。天主教教士会委托一个教士向法王提供了一大笔资金,用来镇压叛乱。该教士本已和法王约好了会面的时间,但黎塞留设法将会面时间延后了几个小时。黎塞留跟胡格诺派代表讲明了目前的利害关系,并在英格兰大使的帮助下,说服了胡格诺派代表暂时接受法王的口头承诺。当教士进入宫廷时,法王向胡格诺派代表承诺,如果他们愿做良民,他们将得到超乎预期的恩赐。大臣们也向他们保证,国王的这番话表明他考虑拆除路易堡的决心。
如果这样达成的和平能持久下去,那只需花时间维持这种表面的顺从就可以了。可不幸的是,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的介入“撕破”了这种表象。查理一世敦促路易十三应该像英格兰政府那样参加神圣罗马帝国内战,同时把自己标榜为法兰西王国胡格诺派教徒的保护者。
路易十三易怒的神经再次被刺激了了。臣民的公然反抗已经令他非常生气了,遭受外国势力的公开反对更让他难以忍受。就像两年后的汉萨同盟反抗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一样,法兰西王国南部的胡格诺派公开反对路易十三,并且得到了英格兰王国的支持。路易十三实在忍无可忍了。
因此,路易堡最终没有拆除。法兰西和西班牙的关系也重归于好。查理一世因路易十三抛弃了他们共同的事业而非常恼火。英格兰军舰扣留法兰西商船大大激化了双方的矛盾。1627年的头几个月,两国虽名义上没有开战,但实际上已进行暗战了。1627年7月,一支载有陆军的英格兰舰队在查理一世宠臣白金汉公爵的率领下抵达拉罗谢尔。英军在雷岛登陆后,开始围攻岛上的要塞。最后,要塞里的驻军饥饿难耐,他们的指挥官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前往英军营地签署投降书。但那天晚上,海面突然刮起了一阵强劲的东风。一支满载补给的法兰西舰队借着风力快速驶向要塞。虽然有几艘小船被英格兰舰队截获,但大部分船都避开了英格兰舰队,最后在要塞内炮火的掩护下安全抵达。要塞守军获得了宝贵的生活物资。接下来几周,白金汉公爵虽然坚持围攻,但每天都会用望远镜瞭望远处的海面,看看有没有前来增援的英格兰军舰,而都以失望告终。没有议会支持,查理一世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及时为英军送来补给。好不容易备好了物资,连续不断的西风又导致舰队无法穿越海峡。终于,风停了,舰队可以出海了。然而,这时英格兰人却发现一支法兰西军队已经成功登岛了。为了避免吃败仗,白金汉公爵取消了围攻计划,率舰队灰溜溜地返回了英格兰。
英军在雷岛登陆
现在,黎塞留和路易十三终于达成了统一战线。他们必须降服与外国势力交好的拉罗谢尔。一支三万人的法兰西大军包围了拉罗谢尔。与施特拉尔松德的遭遇一样,拉罗谢尔通往外界的陆路已经被完全封锁。这时,能否切断英格兰向其输送补给的海上通道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1627年11月底,一条切断拉罗谢尔与外界海上联系的防波堤开始动工。桩基打好后,桩与桩之间由装满石头的沉船来填充。黎塞留亲自指挥了这次防波堤的修筑。该工程得到了天主教教士会的全力支持。天主教教士会慷慨解囊,大笔资金注入了国库。尽管冬季风暴肆虐,但到了1628年5月,工程眼看就竣工了!一支前来救援的英格兰舰队见状,无功而返。
悲观的情绪在拉罗谢尔城内迅速蔓延。市长让·吉顿一边率众继续顽强抵抗,一边与越来越多的投降派作斗争。如果没有拿枪,没有五六个壮实的保镖护卫,他是不敢贸然上街的。
拉罗谢尔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得到英格兰王国的武装援助,这一援助计划由查理一世的宠臣白金汉亲自负责。下议院以同意战争拨款为条件换来了《权利请愿书》(5)。查理一世自登上王位后,第一次终于可以不失尊严地实施自己的计划了。然而,民愤难平。最终,一名狂热的刺客约翰·费尔顿(6)刺杀了他的宠臣白金汉公爵,而他的计划也因此永远搁浅了。英格兰百姓对政府的不满也在服役的海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628年9月,新任指挥官虽然率舰队前往增援拉罗谢尔,但队伍军心涣散,毫无纪律,在目的地作了短暂的逗留后,什么也没做便返回了英格兰。
约翰·费尔顿刺杀白金汉公爵
拉罗谢尔无奈之下,只好投降。1628年11月1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三强势入城。拉罗谢尔的独立梦想就此终结。
同样是围城战,拉罗谢尔与施特拉尔松德的结果却截然不同,部分原因可能是它们分别求助的君主的魄力不同。查理一世不是克里斯蒂安四世,更不是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虽然英格兰整体上比瑞典实力强大,但实际上受内乱困扰的英格兰的战斗力不及瑞典。不过,黎塞留打赢拉罗谢尔围城战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败于施特拉尔松德围城战,其中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黎塞留代表的是国家权力,而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不是。黎塞留的军队纪律严明。虽然供养这支军队也加重了穷人的负担,但即便是最苛刻的税收政策也要比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手下那些饥肠辘辘的将士们肆意强取豪夺更容易让人接受。黎塞留的表现比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更出色,其锋芒远超神圣罗马帝国斐迪南二世和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他向法兰西王国其他地区的胡格诺派说明,围攻拉罗谢尔与宗教信仰无关。这样一来,拉罗谢尔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施特拉尔松德人认为,他们的事业就是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新教的事业。而拉罗谢尔人心里明镜似的,整个法兰西的新教徒其实并不支持他们反抗国王的行动。
路易十三进入拉罗谢尔后,宣布取消该城的特权,下令拆除所有城墙,将教堂改为天主教做礼拜的地方。不过,最后在黎塞留的建议下,他宣布新教徒仍然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路易十三还宣布,法兰西所有城市的驻军都只能是国王的军队;任何人都不能越过国王发号施令;如果百姓已经信奉天主教以外的其他信仰,就不应用武力胁迫其改宗。正是因为路易十三英明的政治决策,法兰西王国的实力很快将超越所有邻国。如果法兰西王国的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能彼此尊重,相互团结,那么外国势力还有与之抗衡的可能吗?它已经击败陷入内乱的英格兰。在不久的将来,它难道不会派出重兵攻打四分五裂的神圣罗马帝国吗?现在是时候问问神圣罗马帝国正在采取什么应对措施了。它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危险了。
拉罗谢尔投降
路易十三进入拉罗谢尔城
* * *
(1) 史称“奥斯曼-萨法维战争”(Ottoman–Safavid War,1623-1639)。——译者注
(2) 1453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攻克基督教的重镇——君士坦丁堡。从此,光复君士坦丁堡成为狂热的基督徒的理想。——译者注
(3) 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结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于13世纪形成,14世纪达到鼎盛,加盟城市最多时达一百六十个,其中包括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汉萨同盟拥有武装和金库,垄断了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实力雄厚。——译者注
(4) 指1806年到1814年期间拿破仑一世针对英国采取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政治措施(大陆封锁令),企图从经济上拖垮英国,从政治上孤立英国,以达到建立欧洲大陆商业霸权和美洲大陆殖民霸权的目的。——译者注
(5) 《权利请愿书》是英格兰爆发清教徒革命前一份重要的政治、法律文件,由英格兰议会于1628年向査理一世提出。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国王非经议会同意不得向人民募债或征税;非依国家法律或法庭判决,不得逮捕任何人或剥夺其财产;不得依据戒严令随意逮捕公民;不得强占民房驻兵等。——译者注
(6) 约翰·费尔顿(1595-1628),英格兰海军上尉,出生于萨福克郡。英格兰远征军在为拉罗谢尔解围时,由于腐败无能的白金汉公爵没有给英格兰军队提供足够的军需品和后勤保障,致使英格兰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战争结束返回英格兰的约翰·费尔顿对白金汉公爵的种种恶行极其不满,于1628年8月23日刺杀了白金汉公爵。——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