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哈布斯堡家族及其臣民
17世纪初,查理五世胞弟斐迪南一世的后世子孙瓜分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家族领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他不仅是奥地利(1)大公,还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的国王。其弟马克西米利安三世是提洛尔公爵,其表弟斐迪南一世则是施蒂利亚、克恩顿和卡尼奥拉三地的统治者。
鲁道夫二世 马克西米利安三世
在属地管理上,令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侯们备感头疼的是如何解决他们与民众之间的信仰冲突问题。他们信奉天主教,但提洛尔之外的其他领地的民众大多信奉新教。当时,宗教矛盾事关重大。让事情变得更糟的是,新教事业还得到了某些实力雄厚的贵族支持,发展势头迅猛。除宗教冲突外,现在又多出了政治纷争。事实上,斐迪南一世曾经在其领地内推行过强硬的镇压政策,很轻易地便遏制住了新教的发展势头,新教思想好像从未在中欧民众心中扎根。然而,鲁道夫二世根本没有这样的能力。他经常情绪失控,时而大发雷霆,时而做出疯狂的举动。
1606年,与土耳其人停战后,鲁道夫二世认为他终于可以像斐迪南一世那样去惩治领地内的新教徒了。岂料此举竟引发了新教大叛乱。率众揭竿而起的居然是他的弟弟马蒂亚斯。若换作别人,哈布斯堡家族的各诸侯为了共同利益,就可能将其树为敌人,共同镇压。
两年后,双方休战。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了马蒂亚斯的属地,而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仍归鲁道夫二世。
鲁道夫二世的鲁莽之举反倒让信奉新教的贵族势力得到了发展。匈牙利紧邻土耳其,境内的新教徒随时会投向敌人的怀抱,所以马蒂亚斯不得不事事迁就他们。在奥地利,马蒂亚斯和信奉新教的贵族经过几番斗争后,也被迫妥协。1609年,波希米亚贵族议会逼迫鲁道夫二世下了《皇帝诏书》,诏书明确了波希米亚王国的臣民在一定范围内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利。但这里的信仰自由不是指宗教崇拜上的自由。人们的思想可以随心所欲,但建教堂、做礼拜的具体事宜则要由当权者来决定。但问题是,谁是真正的当权者呢?这没有明文规定。
根据《皇帝诏书》的规定,当权者是贵族议会的各成员,亦即约一千四百位封建领主和四十二位城邦主。《皇帝诏书》附则指出皇室领地为特殊地块,没有领主。如此一来,新教贵族领主就有权在自己的领地内禁止建立天主教堂,而国王则没有这样的权力,无权干涉人们的宗教活动。
马蒂亚斯。他领导了新教大叛乱
1608年,马蒂亚斯与鲁道夫二世会面,双方休战
鲁道夫二世本想打破这种权力上的束缚,结果却引发了新一轮叛乱。1611年,他丢掉了波希米亚王国。获得新教贵族支持的马蒂亚斯成了波希米亚国王。1612年,鲁道夫二世驾崩,马蒂亚斯又登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宝座。
安哈尔特公爵克里斯蒂安一世唯恐天下不乱,想方设法阻止宗教和解。在得到《皇帝诏书》之前,他向自己的外交官解释道:“只要匈牙利、摩拉维亚、奥地利和西里西亚站到我们这边,哈布斯堡家族就无力与我们抗衡了,其势力范围将只剩下波希米亚、巴伐利亚和几个主教辖区了。从力量对比看,我们完全能打败哈布斯堡家族。此外,我们还要改变他们的信仰,让他们皈依新教。事情会这样发展的。只要巴伐利亚敢帮助马蒂亚斯对付奥地利新教徒,我们就对它动武,重新夺回多瑙沃特,顺便再夺取两三个主教区。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当然,我们还要尽快制定法规,以便更好地进行统治。”
但克里斯蒂安一世还是失望了。马蒂亚斯的属地安定了下来。他用了一种非常隐蔽的方法与新教贵族不断周旋。我们不知道,这个信仰天主教的新皇帝能否将当时的新教领地治理好。不过,在任何情况下,马蒂亚斯都不会贸然行事。在新教贵族控制的地盘上,马蒂亚斯虽然没有直接抨击《皇帝诏书》,但却在暗中竭力地弱化其影响。新教贵族分别在布劳瑙修道院区和布拉格大主教区建起了教堂,但修道院院长和主教却严禁他们使用。于是,双方就天主教主教的权力展开了争论。新教贵族声称,天主教区是皇室领地,皇室领地没有领主,天主教主教无权关闭新教教堂。但马蒂亚斯则不这么认为。在自己的属地上,马蒂亚斯有一套规避《皇帝诏书》的办法。马蒂亚斯让天主教神父到新教教堂任职,并让他们强制新教徒参加天主教的礼拜活动。新教贵族对此一直保持沉默,认为马蒂亚斯已年老体衰,等他驾崩后,便可选一位信奉新教的贵族来做国王。但巴拉丁选帝侯或萨克森选帝侯能否当选为波希米亚国王还不得而知。
1617年,马蒂亚斯突然召开波希米亚议会。他向与会的各大贵族声明,波希米亚国王由选举产生的观点是错误的。马蒂亚斯的证据是,在他被选为国王之前,各大贵族一致认为波希米亚的王位是世袭的,他当选国王只是战争时期的特例而已。做这番声明时,马蒂亚斯甚至使用了恐吓手段。他命亲信带话给那些拒不顺从他意志的人,“除非他们肩上有两颗以上的脑袋”。
即便对手有情绪,甚至可能起来反抗,但结果并没有改变。马蒂亚斯给出的理由固然不好辩驳,但优秀的辩手还是可以轻易抓住他的一些把柄。只要指控马蒂亚斯有违反《皇帝诏书》的行为,就可将他彻底击败,但没人这么做。更糟糕的是,随着中立派继承人纷纷放弃王位继承权,在斯蒂利亚疯狂驱逐新教徒的斐迪南有可能成为波希米亚国王。尽管如此,波希米亚议会还是顺从了马蒂亚斯的意志,放弃了选举国王的权力,承认斐迪南为下一任世袭国王。
与表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相比,新国王斐迪南多了几分宗教徒的狂热,却少了几分政治家的天分。不过,二人对宗教事业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作为天主教信徒,他们始终无法容忍异教教义,往往站在天主教的立场上去解释法律。斐迪南确实勇敢,也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面对棘手的问题时,却总是一筹莫展。
斐迪南接下来要考虑是否要宣誓接受《皇帝诏书》了。他咨询了耶稣会。耶稣会教士告诉他,尽管过去颁发这样的诏书是有问题的,但《皇帝诏书》现在已经成为法律,接受倒也无妨。加冕大典上,斐迪南转向身边的贵族说:“能坦然戴上波希米亚的王冠,我很开心。”就这样,他心无挂碍,宣誓就职了。
不久,波希米亚人便发现生活开始变化了。之前,哈布斯堡家族的信仰只限于国王身边的人。自从斐迪南做了国王后,天主教正在慢慢影响所有波希米亚人的生活。皇家领地内接连发生了打压新教徒的活动。布劳瑙的新教徒被逐出了教堂,克洛斯特格拉布的新教教堂也被夷为平地。
成为波西米亚国王的斐迪南。他是狂热的天主教徒
第2节 布拉格之乱
1617年,波希米亚的新教徒们默默忍受着宗教压迫,他们的日子非常难过。1618年,他们被迫反抗。一些护教者依法组建起新教贵族议会。1618年3月5日,新教贵族议会召开,向马蒂亚斯递交了请愿书。1618年5月21日,等皇帝到波希米亚后,新教贵族议会将重启。
议会再次开幕前,马蒂亚斯早早派人送来谕旨,为斐迪南的所作所为辩护,同时宣布新教贵族议会为非法组织。新教贵族议会当时误以为谕旨是由两名臭名昭著的反新教摄政官克鲁姆的威尔姆·斯拉瓦塔和马丁尼茨的雅罗斯拉夫·波伊塔代笔写就的。
克鲁姆的威尔姆·斯拉瓦塔 马丁尼茨的雅罗斯拉夫·波伊塔
在新教议会中,以图尔恩的亨利伯爵为首的护教派一心想将斐迪南赶下台。这时,护教派决定利用民众的愤怒将摄政官克鲁姆的威尔姆·斯拉瓦塔和马丁尼茨的雅罗斯拉夫·波伊塔置于死地。这样一来,臣民们和皇帝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1618年5月23日发生的“扔出窗外事件”拉开了三十年战争的序幕。正如一位当代作家所言,“这是罪恶的开始”。当天早晨,图尔恩伯爵率领一支由新教贵族及其支持者组成的队伍,全副武装地冲向了皇宫。他们冲进那两位摄政官的房间,指控他们就是皇帝谕旨的执笔人。克鲁姆的威尔姆·斯拉瓦塔和马丁尼茨的雅罗斯拉夫·波伊塔百口莫辩,最后被拖到了一个窗户前,距窗户七十多英尺的下方是护城河,只要一望,就头晕目眩。马丁尼茨的雅罗斯拉夫·波伊塔拼命挣扎,大声祈求上帝的保佑。“那就让你见上帝去,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混蛋。”愤怒的人们边说边把他扔出了窗外。马丁尼茨的雅罗斯拉夫·波伊塔高喊着“耶稣,玛利亚”掉向了地面。有人嘲笑道:“我倒要看看玛利亚会不会救他。”但过了一会儿,那人又说道:“天哪,玛利亚真的救了他。”随后,克鲁姆的威尔姆·斯拉瓦塔也被扔了出去,他的秘书法布里丘斯跟着被扔了出去。不过,上帝保护了三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伤得不严重,狼狈地逃离了现场。
民族或党派英雄有时会横空出世,“扔出窗外事件”的结果便是如此。然而,要想取得革命成功,事情就远非如此简单了。
组建新政府的工作比较容易。新教议会选出了三十名行政委员。所有耶稣会士都被逐出波希米亚。议会召开大会,动员士兵加入革命军。不过,维持军队运转需要有充足的资金,而现有的税收状况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新教贵族们想到了借款。最后,他们打算将这笔资金摊派给各城邦,而自己却分文不出。各城邦当然拒绝接受。就这样,筹资计划宣告失败。议会虽通过了提高税收的决议,但并未付诸实施。因此,他们的军队随时都有可能解散。
克鲁姆的威尔姆·斯拉瓦塔、马丁尼茨的雅罗斯拉夫·波伊塔与法布里丘斯被愤怒的人们抓住
克鲁姆的威尔姆·斯拉瓦塔、马丁尼茨的雅罗斯拉夫·波伊塔与法布里丘斯先后被愤怒的人们扔出窗外
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会帮助波希米亚新政府吗?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表示,他非常同情波希米亚的遭遇,但不会考虑跟皇帝作对。有人问他有何打算,他回答道:“帮忙灭火。”
与德累斯顿相比,海德堡(2)向波希米亚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1610年,腓特烈四世(3)驾崩后,腓特烈五世(4)继位,他唯安哈尔特公爵克里斯蒂安一世马首是瞻。腓特烈五世娶了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之女伊丽莎白·斯图亚特,与英格兰的联姻让他实力大增,至少表面上如此。他虽然在精神上不断鼓励着波希米亚人,但却迟迟没有给他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海德堡
腓特烈五世 詹姆斯一世之女伊丽莎白·斯图亚特
第3节 波希米亚战争
波希米亚新教政府只能靠自己了。斐迪南在确保自己当选为匈牙利国王后,返回了维也纳,并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的名义接管了朝政。斐迪南的军队共有将士一万四千名,由尼德兰军事学校毕业的军官布阔伊统率。1618年8月13日,皇帝的军队进入了波西米亚边境。战争一触即发。波希米亚境内的两个天主教小镇百威和皮尔森自然在皇帝的势力范围内。只要新教政府下达进攻百威的命令,马蒂亚斯的军队就会前往救援。
新教政府开始警觉起来,建议议会马上执行之前通过的征税计划,战争动员除面向军人,还面向普通民众。在战争动员方面,新教议会达成了一致。然而,在讨论如何执行新税收政策前,大多数议员纷纷找借口躲回了家中。看来,提高税收收入已经不可能。
我们可以将1618年8月30日视为波希米亚新教贵族政治“自杀”的日子。欧洲各国之所以能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主要是因为它们大多实行君主集权制,无论它们的统治者是国王、公爵还是选帝侯。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威尼斯、瑞士和尼德兰就不是这样的体制,而未来英格兰的体制则更加不同。正是因为这些民族有各自独特的体制,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只知道废黜国王,却不能建立起新秩序,那么它在世界上将无法立足。
欧洲不少国家对哈布斯堡家族极其不满,希望波希米亚叛乱立即发生。萨沃伊公爵查尔斯·艾曼努尔一世刚刚与西班牙停战,对哈布斯堡家族的恶行仍然耿耿于怀。于是,他与新教联盟首领签署了一份协定,答应派两千大军到波希米亚,听候新教政府的调遣。
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是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他是一位曾在西班牙服役的名将的私生子。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后来改变了信仰,成为一名新教斗士,不再为西班牙国王效力。他禀赋过人,多才多艺,勤勉勇敢,深得将士拥戴。不过,他也因纵容将士肆意掠夺而臭名昭著。他性如虎狼,其麾下将士自然也如狼似虎。
一进入波希米亚,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便奉命前往围攻皮尔森,图尔恩伯爵负责牵制布阔伊的军队。新教政府执行新的征税计划未果,现在只好采取权宜之计,将军费强行摊派给少数富人。
这种权宜之计短期内收效明显。西班牙向斐迪南承诺的援助迟迟没有到来,所以失去了实际意义。谨慎的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只想保存实力,不愿卷入事端。最后,只有犹豫不决的西里西亚于1618年11月初派出了援军。布阔伊的大军进攻受阻后,退守百威。1618年11月21日,皮尔森小镇向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投降。随着冬季来临,战争暂告一段落。然而,这个冬天,波希米亚南部的人民却没有好日子过,布阔伊属下的匈牙利士兵饥肠辘辘。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不择手段,赤裸裸地掠夺当地百姓,其野蛮残暴的行径无以言表。
萨沃伊公爵查尔斯·艾曼努尔一世 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
就在这时,安哈尔特公爵克里斯蒂安一世正在游说年轻的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希望他能积极支持新教事业。虽然波希米亚的新教领袖已经开始讨论推选腓特烈五世做新国王,但腓特烈五世却顾虑重重,举棋不定。一方面,他答应皇帝马蒂亚斯愿意会同巴伐利亚公爵、美因茨选帝侯、萨克森选帝侯联手促使交战双方和解;另一方面,他又同意出使都灵,从而给萨沃伊公爵查尔斯·艾曼努尔一世造成一种错觉——腓特烈五世可能会在马蒂亚斯驾崩后夺取皇位。这样一来,萨沃伊公爵查尔斯·艾曼努尔一世就会向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家族开战。
显然,腓特烈五世选择了一条极不安全的路线,因为1618年9月在海尔布隆会晤的新教联盟成员在波希米亚事件上均表现得异常冷静,连安哈尔特公爵克里斯蒂安一世也没提之前的计划。原来安哈尔特公爵克里斯蒂安一世担心日后会有联盟成员背叛他,到那时他就不能说作为集体的新教联盟支持他了。
海尔布隆。1618年9月,新教联盟成员在此会晤
萨沃伊公爵查尔斯·艾曼努尔一世至少在语言上表现得好像他已经将哈布斯堡家族的土地全部踩在了脚下似的。1618年8月,他同意推举腓特烈五世做波希米亚的新国王。可是到了1619年2月,他又说自己做波希米亚国王更合适。作为补偿,他会把奥地利的阿尔萨斯和斯瓦比亚送给腓特烈五世,或许还可以让腓特烈五世兼任奥地利大公或匈牙利国王。他还说,如果腓特烈五世想占有主教领地,那么在教皇干预之前,要赶紧行动。这些疯话让支持腓特烈五世的党羽备感兴奋。新教盟军的元帅安斯帕克侯爵在得知这些消息后,无比兴奋地说:“我们终于可以推翻旧世界了。”
迄今为止,这些都只是私下达成的共识。不过,盲目自信的感觉已经在波希米亚人的心头荡漾,他们终于可以向保守、求和的心态挥手告别了。
第4节 斐迪南称帝
如果连来自新教联盟内部的援助都可能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么波希米亚人就更不应该依靠外力了。尼德兰人确实帮了些忙,也愿意再尽一份力,无奈他们现在也深陷困境,心有余而力不足。英王詹姆斯一世则直接告诉女婿腓特烈五世,他不想侵犯他国主权,而且他已经应西班牙的请求调解波西米亚臣民和国王之间的矛盾了。调停工作已经让他忙得不可开交了,他没有精力像其他人那样大动干戈。
1619年3月20日,新的战役尚未打响,马蒂亚斯就驾崩了。斐迪南再次宣誓遵从《皇帝诏书》的规定,但在争议问题上仍然固执己见,自然遭到了新教政府委员的反对和嘲讽。最终,解决争议只能诉诸武力了。有了尼德兰人的资金支持和海德堡的资金及军火援助,图尔恩伯爵和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在战局上取得了主动。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负责牵制布阔伊的兵力,图尔恩伯爵负责收复远离波希米亚叛乱中心但至今仍属马蒂亚斯的领地。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攻下了摩拉维亚。1619年6月5日,他兵临维也纳城下。维也纳城内只有斐迪南本人和区区三百卫戍部队以及一些志愿守城的市民。图尔恩伯爵要求守城人赶快打开城门受降。但在奥地利贵族和斐迪南进行谈判的时候,他错失了战机。上奥地利(5)与下奥地利(6)的贵族们大多是新教徒。马蒂亚斯驾崩后,他们不愿再向斐迪南称臣。下奥地利向维也纳派来一个使团,要求斐迪南同意他们和波希米亚结盟。实际上,这是要把斯塔利亚到西里西亚的整个地区变成一个联邦共和国。
图尔恩伯爵
然而,斐迪南置人身安危于不顾,坚决不受要挟。他深知,一旦屈服,就等于承认了新教贵族所提制度的合法性,而在他看来,这种制度与神圣的帝国法律格格不入。他站在十字架前,找到了代表自己家族以及天主教与新教抗争的力量。他始终相信神圣罗马帝国和上帝会赐给他无穷的力量,尽管没有人认为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会给他这个恳求者带来任何东西,也不会俯身说出诸如“斐迪南,我绝对支持你”这样的话来。
面对奥地利贵族派来的使团,斐迪南表现得坚贞不屈。虽然他们极尽各种威胁之能事,但他就是拒不签字。于是,对方的恐吓不断升级,有人甚至放话要将他废黜,让他的子嗣全部改信新教。就在这时,城下传来了一阵军号声。一支骑兵从图尔恩伯爵没有设防的一处城门疾驰而入,赶来为斐迪南解围。刚刚还颐指气使的使团赶忙溜了出去,暗自庆幸躲过了一劫。
如果图尔恩伯爵真能下决心攻城,那么一小支援军不堪一击。但由于粮食和军需品供应没有跟上,他只能指望城内的敌人投降,但敌人并未向他投降。失望之余,他只好率军撤回了波希米亚,结果却发现布阔伊已重挫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并突破了欧内斯特·冯·曼斯费尔德伯爵对百威的封锁。
斐迪南不愿与奥地利的臣民争辩有关权力的问题,所以就没有在维也纳多逗留。新皇帝选举要在法兰克福举行,他必须赶到现场。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看来,斐迪南戴上皇冠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很多迹象表明,他极有可能当选为皇帝。而一旦重掌波希米亚王国大权,在处理造成神圣罗马帝国四分五裂局面的问题上,他会比马蒂亚斯的态度更强硬。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及其支持者有上千个排除斐迪南当选皇帝的计划,但最后没有一个成功实施。1619年,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提出的反驳理由同1612年一样。他称,斐迪南不是波希米亚国王,不能以波希米亚国王的名义参选皇帝。因此,皇帝选举必须推迟到波希米亚问题解决后方可进行。当时,如果三位新教选帝侯能统一思想,斐迪南也就不会那么轻易地当选为帝国皇帝了。
先不管新教选帝侯的提议有多少优点,该提议至少能把北方地区的路德教和南方地区的加尔文教团结起来,共同御敌,这才是最重要的。但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却不信任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非要按自己的计划行事。萨克森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一怒之下,居然给斐迪南投了支持票。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当然不想显得与别人格格不入,于是也将票投给了斐迪南,毕竟他心中也没有其他人选。1619年8月28日,斐迪南以全票当选为帝国皇帝,史称“斐迪南二世”。
在这之前的两天,布拉格也举行了一场选举。波西米亚人将1617年出任国王的斐迪南废黜后,选举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当新国王。
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成为波西米亚国王
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应该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教联盟各诸侯甚至连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的亲信都表示反对。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的家人意见也不统一,其母亲拿骚的路易丝·朱莉安娜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而乐观、美丽的妻子伊丽莎白则鼓励他当仁不让。可怜的年轻人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好用“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来安慰自己。在海德堡臣民眼含泪水的挽留中,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俯视着脚下奔涌的内卡河,走出了雄伟壮丽的城堡。其母亲拿骚的路易丝·朱莉安娜悲叹道:“他还是要到波希米亚去啊。”1619年11月4日,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在布拉格加冕,上演了波希米亚之乱的最后一幕。
* * *
(1) 仅指奥地利大公国,而非现在的主权国家奥地利。-原注
(2) 海德堡坐落于内卡河畔。1214年,海德堡城堡开始成为巴拉丁选帝侯的宫邸所在地。1386年,海德堡大学设立后,这里成为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重镇。——译者注
(3) 腓特烈四世(1574-1610),巴拉丁选帝侯路德维希六世之子,其母是黑森的伊丽莎白。1583年,腓特烈四世继承选帝侯,由叔父约翰·卡西米尔摄政。1592年,约翰·卡西米尔去世后,腓特烈四世开始亲政。腓特烈四世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和新教最主要的支持者之一,在1608年新教联盟成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译者注
(4) 腓特烈五世(1596-1632),腓特烈四世第三子,其母为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之女路易莎·朱丽安娜。1610年,腓特烈五世继承选帝侯,1614年亲政。1613年,他娶英王詹姆斯一世之女伊丽莎白·斯图亚特公主为妻。——译者注
(5) 上奥地利(Upper Austria)位于奥地利西北。其北部为花岗岩高原,南部为阿尔卑斯山区,有高峰湖泊相映,风光秀丽。中部的多瑙河平原是奥地利主要的经济区。
(6) 下奥地利(Lower Austri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其西北为花岗岩高原,东北为肥沃黄土覆盖的低丘,西南是阿尔卑斯山区,东南是维也纳盆地,多瑙河横贯境内,土地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