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池的忠心

正如刚才所说,楠木和新田都是子孙继承父辈的精神,不管世间的局势如何改变,不管有什么利益或损失,他们都不会因此受影响,不改忠义之心,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奋起讨伐逆贼。特别是菊池一族,他们距离足利的大本营很远,在这五十七年的吉野时代中一直保持了实力,经常让足利头痛不已。相关史料也保存下来了。

菊池家中保存有家宪。所谓家宪,就是家族中的宪法。延元三年(1338),菊池武重书写家宪并且在上面按了血印。武重是武时的长子。元弘三年(1333)三月,武时在博多讨伐北条英时,那时,少贰和大友都是北条那边的,武时已觉胜利无望,就让长子武重回到故乡,保存实力,为将来做准备,自己则光荣战死了。这情形,这态度,和楠木正成在樱井与其子的诀别一模一样。武重在建武中兴时被任命为肥后守。足利在镰仓举兵谋反时,武重作为官军的先锋,从东海道前往箱根,英勇奋战,威名远扬。(在多多良滨让高氏陷入苦战的是武重的弟弟武敏。武重在中央大显身手的时候,武敏则担任菊池的后方部队队长。)武重所写的家宪有三条,第一条:

天下之大事,虽说由内谈的合议所定,但遇重大决定之时,由武重来决策。

第二条:

国内的民政,要以内谈的合议为重。就算武重有英明之策,若得不到以管领为首的内谈众的同意,武重应当弃其策。

“管领”相当于家老,内谈众就是参与合议的家臣,众人商谈,以求意见的统一。

首先来看第二条。关于肥后国的内政,要重视参与会议的人们的商谈,就算武重提出了非常英明的意见,但若是以家老为首的与会人员都不同意的话,就应当放弃武重的提案。然而第一条与第二条是完全相反的。若是遇到事关日本国的重大事件,不管在会议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决议,最终都由武重做出决定。也就是说,关于肥后国的民政,就服从多数表决,但是遇到事关日本国本质的事情,就不允许多数表决,而是由菊池氏的家主来负起责任。因为这并不是利害关系的问题,而是关乎正邪的问题,必须遵从大义,所以不允许多数表决。

武时在元弘三年战死,延元三年(1338)七月,武重作此家宪不久后也病逝了。代替武重引导菊池氏子孙的是一位叫大智的禅僧。大智生于肥后,七岁时进入川尻的大慈寺,后来去了加贺学习道远的法流,二十五岁去了中国。武重尊重这个人,延元三年三月,把菊池氏领地的深山里的土地捐献给他,建了凤仪山圣护寺,以大智为开山。武重祈祷大智的教诲能让子孙永远胸怀忠义之心,为保护国家建功立业。关于大智的人品,从下面的两首诗可见一斑。

草屋单丁二十年,未持一钵望人烟。

千林果熟携篮拾,食罢溪边枕石眠。

意为:在破旧的房屋里度过了寂寥的二十年,也绝不到热闹的地方去讨施舍。山里有果实,将其拾起食用,吃完后在谷间的河边独自枕着石头睡去。

冷暖分明只自知,男儿岂可被人欺。

莫将日本真金贵,博易大唐鍮子归。

意为:是冷是暖只有自己知道,身为男儿怎能被他人欺骗?在日本,有着比纯金还珍贵的精神,怎能特地拿到外国去换取真鍮回来?在日本,总有人动不动就认为外国的东西珍贵,看不起自己的国家,而大智则告诫这一点,认为日本的道义如纯金般珍贵,万万不能将其舍弃而去采用外国的东西。于是,武重为大智建了圣护寺,让大智作为菊池家的指导者。

延元三年八月,武重的弟弟对马守武茂,写了八条起请文,供奉到圣护寺。其中第一条特别引人注意:

武茂生于弓箭之家,此身侍奉朝廷。故顺应天道,以正直之理,扬一家之名,沐浴朝恩而立身,此当受三宝之庇护。此外,为一己之名声私欲,忘记大义,不知廉耻,当今武士之心如此,当远离。

为私利私欲而忘记大义、不知廉耻,这是当时的武士之风潮。所以,北条氏强权的时候他们就追随北条氏,足利氏强权的时候他们就献媚于足利氏。菊池武茂立下誓言,要永远远离这些浅薄的武士。他还写道,若是违背此誓言,就让神佛的惩罚应验到他身上的八万四千个毛孔,让他即刻患上麻风病。

武茂的次子木野次郎武直的宣誓书也非常精彩。一共三条,下面来看第二条:

即便是头目抑或手足,只要是为了法,都在所不惜。

这里的“法”,可以理解为“道义”。为了道义,就算被挖去双目,砍掉首级,卸下手足,也在所不惜。除了武直之外,武光、武士、武澄等人都有着同样的精神,他们将宣誓书供奉到圣护寺,接受大智的教导。现在,我们不仅理解了菊池氏的精神,而且可以明白不单是菊池氏一族,楠木、新田、名和、五条等吉野所有忠臣的心境都是一样的。

武光和武朝

关于菊池氏的赤胆忠心还有很多想讲,但现在为节省时间只讲一下武光和武朝两人。

武光是武时的儿子,是武重、武茂、武士、武敏等人的弟弟。他的父亲很早就战死,哥哥们也基本过世,兴国五年(1344),十六岁的少年武光继承了家业。那时,连菊池的本城都被敌人杀入,菊池的势力极度衰竭。武光面临这样困难的局面,丝毫也不慌张,镇静地整理军队。正平三年,武光将怀良亲王迎入菊池。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皇子,延元元年被任命为征西将军,那时他才八岁,五条赖元一直在其左右辅佐。然而当时贼子气势当头,要直达九州很困难,怀良亲王途中在伊予的忽那岛呆了长达三年之久,终于在兴国三年的五月到达萨摩,正平三年(1348)正月到达菊池。从京都到萨摩用了七年,从萨摩到菊池用了六年,如此漫长的时间,可见当时足利氏的势力有多强,有多少人去给他们献媚。来到菊池时,亲王已经过了二十岁。终于,刚满二十岁的菊池武光开始侍奉同样刚满二十岁的征西将军。武光为讨伐逆贼,策马四方,夺回了菊池的本城,攻陷了山鹿城,降服了少贰氏和大友氏,把一色氏赶到长门,几乎平定了大半个九州。

但是,在武光远征日向的时候,丰后的大友又叛变了。武光匆忙赶回来迎战。趁着这时机,筑前的少贰也叛变了。武光大发雷霆,决定先不讨伐大友,而去和少贰决战。这就是正平十四年(1359)七月有名的筑后川之战。

据《太平记》记载,在筑后川之战中,贼军的大将是少贰赖尚,他带领共六万多骑兵,官军的大将是菊池武光,追随征西将军,约有八千多骑兵,双方兵力相差非常大。但是武光一点也不惧怕,渡过筑后川,发动进攻。少贰后退扎营,双方相互虎视眈眈地对峙了长达十多天。八月六日,武光毅然决定发动夜袭,经过八小时的激战,贼军七零八落地散去了。传说战胜后的武光在河边洗刀,河流都被血染成了红色。

足利氏看到菊池的武力和其平定九州的气势,就任命其一族中的重量级人物今川了俊作为九州探题,交予他平定九州的全部大权。今川氏身兼骏河和远江的守护,文武双全,不好对付。偏在这时,武光病逝了,后继的武政也因病倒下,菊池的阵营一下子变得萧条起来。不得不说,菊池氏,准确地说是九州的官军,现在面临着巨大危机。

在这巨大的危机之际,是谁继承了菊池家?是武光的嫡孙,也是武政的嫡子武朝。当时武朝才是个十二岁的少年。那时,九州的诸武家中很多都是站在足利氏一边的,官军实在是很萧条,尽管如此,武朝也不辱菊池氏代代忠义之名,英勇奋战。天授元年七月,今川率大军逼近菊池,在距离菊池的本城仅一公里的水岛扎营。然而武朝丝毫没有畏惧之心,与其对抗。这时,贼军阵营中意外发生了内讧,今川将少贰冬资斩首,这在军中引起了很大的动摇。一直等待时机的菊池武朝伺机进攻,贼军就趁着夜里撤退了。

天授四年(1378)九月,今川了俊再次率领大军攻来。十六岁的菊池武朝带着仅有的一点兵士,在托磨原迎击。菊池一族和不少部下都战死了,武朝自身也负伤了,但最终还是将贼军击退了。五十七年的吉野时代中,这是官军精彩地取得胜利的最后一仗。

苦守节操

刚才已经提到辅导征西将军的是五条赖元。五条家本是天武天皇的子孙,被赐姓清原,人才辈出,在治承、寿永年间,赖业还被称赞为“国家之大器,道义之栋梁”。赖业的第五代孙子是赖元,赖元在建武中兴之时,和楠木正成、名和长年一起担任记录所的寄人(参与其中的官员),而且还和四条隆资一起担任了南海、西海两道,也就是四国、九州的恩赏方。后来因为足利氏的谋反,中兴大业被毁。赖元遵从敕命,辅佐才八岁左右的年幼的怀良亲王,费尽千辛万苦,花费十几年,终于到达肥后的菊池。在那之后,赖元也一直常伴在殿下的左右,一直到正平二十二年(1367)逝去,享年七十八岁。其子良氏、良远也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侍奉殿下。弘和三年(1383)三月二十七日,怀良亲王在筑后的矢部去世时他们也在其左右,还继续辅导下一任征西将军良成亲王(后村上天皇的皇子)。在亲王去世之后,他们守护着在矢部深山的两位征西将军的坟墓。五条氏子子孙孙都不改志向,大约二十多代,历时六百数十年,直到今日。

接下来看看名和氏。延元元年(1336)六月三十日,足利高氏进入京都,扎营于东寺。名和氏欲讨伐足利氏,打算从四面包围进攻。同时,新田义贞、名和长年两人率领官军的主力,打算从正面进攻东寺。但是计划泄露,此事受阻,长年在三条猪熊战死。

长年战死后,率领名和一族的是其长子义高。延元三年(1338)五月二十二日,义高打算和北畠显家一起从和泉的堺攻向京都,却战死途中。接下来率领名和一族的是义高的外甥,已被收作养子的显兴。显兴大概十五岁左右。正平七年(1352),显兴负责守护八幡的行在所,在战局不利要撤退之时,混乱中保护内侍所的就是显兴率领的名和一族。

后来,正平十三年(1358),显兴来到九州。那是因为建武中兴之时,义高被赐予肥后的八代庄,从那以后,那里就是名和氏的一个根据地。而如今,显兴率领一族来到这里,八代的势力就更加强盛起来。次年八月,在筑后川之战中,显兴竭尽全力参加此战,和菊池武光一起讨伐少贰氏。天授四年(1378),在托磨原之战中,显兴和菊池武朝一起,破了今川的大军。

就这样,菊池氏也好,五条氏也好,名和氏也好,他们都始终坚守道义,五十七年来一直苦守着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