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

北条时赖的儿子是时宗。在时宗当权的时期,日本遭遇了大难,那就是蒙古的袭来。中国历代的王朝,经常因为北方民族吃了不少苦。秦始皇一统战国,创建了强大的国家,即便如此他也惧怕北方民族,筑了万里长城,驻兵三十万以做防备。秦朝后面的汉朝虽然也是繁荣富强的国家,但也常因北方民族的问题而头疼。这些人在月夜发动袭击,掠取财物,把人捉走做奴隶。他们还耐寒,不惧怕雪天。就连汉高祖也曾被他们的四十万骑兵包围过,九死一生。

此时日本正当镰仓时代,中国是宋朝,而雄霸北方的是蒙古。伟大的成吉思汗(1162—1227)出现时,日本正是源义经活动的时期,具体说来,成吉思汗比义经小三岁。就是他,让蒙古的名声瞬间震惊了全世界。成吉思汗十三岁时丧父,之后亲自出征四方,一辈子歼灭的国家达四十个。他的后继人全都继承了他的志向,到世祖的那代,共征战了七八十年。他们发动一个接一个的战争,一个接一个的侵略,夺取了亚欧大陆的一大半,建立了空前的大帝国,东临朝鲜,南接印度,东至爪哇,西接东欧一带。

世祖即位的时候,北条时赖三十四岁,其子时宗才十岁。世祖每到一处,就收取重税,若有不从,就掠走财物,要么把人杀死,要么抓走做奴隶。在蒙古扩张过程中,在东边,朝鲜是第一个牺牲国。在这之前,朝鲜从高宗时代开始就已经饱受蒙古折磨。试举一例。高宗十九年,朝鲜接到蒙古的命令,要求进献水濑皮千张,贵族子弟的少年少女各五百人,外加各种技术专家。不管哪个都是让高丽非常头疼的要求,于是高丽向蒙古说明情况,希望能减免一些。谁知蒙古把高丽的使者抓了起来,送到了内地,高丽吓得把首都迁到了江华岛。据说高宗四十一年(日本建长六年,1254)的一年间,被蒙古生擒的高丽男女达到了二十万六千八百多人,而被杀害的则不计其数。

后来,蒙古改变方针,不去折磨朝鲜了,把它拉进自己阵营,当作进攻日本的前锋部队。文永五年(1268),蒙古的使者到达九州的太宰府,送来国书。国书上说:“如今,世界万国皆成蒙古属国。高丽起初虽抵抗,但耗尽力气,终也臣服。日本是小国,尽早归顺为上。” [1] 也就是说要日本成为蒙古的属国,交出人质,进贡物品。国书最后还说:“比起用兵,哪个是贵国所望?请王自行定夺。”就是说:“是投降还是打仗,由你们选。”当时北条时宗十八岁,马上向朝廷上奏此事。朝廷决定,对蒙古国这样无礼的国书不予回复。时宗向全国的御家人通告此事,让他们做好决战的准备。

文永六年(1269),蒙古再次派来使者。据说,这一次日本也卑躬屈膝地给予了回复。贺茂的正传寺住持慧安感慨道:“听闻蒙古计划先攻下高丽,再拿下日本,然后联合这两国兵力,进攻宋朝和印度。如今蒙古和高丽,两国的服装相同,而且是高丽人作为蒙古的使者带来国书。如此看来,传闻是真。计划一定是如期进行中。”慧安还祈祷着:“希望尽早拒绝蒙古使者的要求,维护神国日本的威严。”

这时,朝廷确实打算回复蒙古。回复的草案是菅原道真的子孙菅原长成所写,文章非常出色,充满威严:“蒙古一国,至今闻所未闻,也毫无交情。因此,没有利害关系,也没有感情纠葛。却如此突然要求用武力来达到要求,实在是太无礼。日本乃神国,既不以智相争,也不以武相斗。请斟酌。” [2] 长成把这样的文意用非常好的文笔写了出来,绝不是慧安担心的那种卑微的态度。然而,朝廷把这将交予蒙古的回复给了幕府过目。时宗对蒙古的无礼非常愤慨,说:“要给如此无礼的使者回复,实在是不值得。对用武力作为威胁的人,就用武力去回复吧。”然后就把回复截下了。

元兵袭来

文永八年(1271),蒙古改国号为元。据古书记载:“元的全盛时期,向其进贡的属国达一千多个。全世界都已向它屈服。”定国号为“元”,也是“一统全世界的国家”之意。这时,北条时宗二十一岁,他一直都注意海外的动向,故对元的势力、目的、行动了如指掌。

文永十一年(1274)十月,元的大军袭来。元军兵力合一万五千,再加上高丽的八千兵力。他们分乘九百多艘战舰,先攻打了对马。守护代宗资国率八十骑兵英勇奋战,一家全部灭亡。敌人进一步攻到壹岐,守护代平景隆率百骑迎战,翌日全败,景隆自尽。敌军终于在九州登陆。少贰、大友、岛津、臼杵、松浦、菊池、原田等诸家英勇奋战防备,但因元兵的武器和战术和日本都大不相同,所以并非易事。然而,激战中的二十日夜晚,来了场狂风暴雨,敌人的战舰都被破坏,沉入海底。溺死者达一万三千五百人,生存者全都逃回去了。

建治元年(1275),元朝又派来使者。时宗怒斥其无礼,将其斩杀,进一步加紧国防。

弘安四年(1281)五月,元朝大军再次袭来。这次分为两路进攻。第一军从朝鲜攻来,兵数四万。第二军从扬子江那边攻来,兵数十万。两军竞相朝九州进发。而日军吸取了文永十一年的经验,采取不让敌人登陆的方针,在海岸一带建起石筑地,以此为据点,打算在起浪之际,将敌军打败。敌军无法上岸,无奈只能把船连接起来,浮在海上。七月三十一日夜晚到闰七月一日的早晨间,刮起了暴风,卷起了大浪。海上的舰船有一大半都覆灭了,大批兵士溺死。逃过一劫登上各个岛的人,也被日军打得全军覆没。有个叫范文虎的第二军司令官,《元史》中有关于这个人的传记:“文虎也落入海中,在海上漂浮了一昼夜,幸亏趴在一块船板上得以存活。但十多万兵士被日本军杀死,活着逃回来的只有三人。” [3] 文永、弘安两次战斗,都有暴风出现帮助日本。但话说回来,也是因为日军英勇战斗,不让敌人轻易登陆,敌兵无奈只能留在船上,才会被暴风吹翻船。在各家的记录上都可以看到在弘安四年大风之后的那场惨烈的扫荡战。少贰、大友、岛津、秋月、菊池、竹崎、河野,大矢野等将士都立下了战功。

经历两次失败后,元朝终于放弃了侵略日本的念头。亚欧两大陆,也就是当时的全世界,不管去到哪里,元都是战无不胜。唯独对日本,元无能为力。这得利于日本四面环海的地利,而且将士们不畏大军、英勇奋战、歼灭敌人的功绩也是巨大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朝廷和幕府毅然的态度,这是不能忘却的。

朝廷方面,龟山上皇在伊势大神宫祈祷,愿以身承受国难。对此,《增镜》有相关记载。通过下面的和歌,可窥见上皇的心境。

世のためも 風をさまれと 思ふかな

  花の都の 春のあけぼの

(春日,京中樱花盛开。吾祈愿于黎明,为了吾国安危,愿这狂风平息。)

ゆくすゑも さぞな栄えむ 誓あれば

  神の国なる 我が国ぞかし

(吾国定会昌盛,只要诚心起誓。吾国乃神国,神灵必会庇护。)

ちはやぶる 神の定めむ わが国は

  うごかじものを あらがねの土

(吾国乃神灵之创,这大地定会永世坚不可摧。)

命にも かへばやとおもふ 心をば

  知らでや花の やすく散るらむ

(樱花无意,纷纷散落。它们可知,吾愿献出性命?)

この世には 消ゆべき法の ともし火を

  身にかへてこそ 我は照さめ

(世间的道理,如这灯火,将要灭去。吾将用尽余生去照耀。)

世のために 身をば惜しまぬ 心とも

  あらぶる神は 照らし見るらむ

(神灵啊,请见证吧!为了这世间,吾将不惜己命。)

把以上和歌,与刚才提到的菅原长成奉命所作给元的回复一对照,就可以发现,朝廷对于国体是多么自信,是多么爱国。

执权时宗

毫无疑问,幕府的中心人物是北条时宗。文永五年(1268),十八岁的时宗就任执权,文永十一年(1274)时是二十四岁,弘安四年(1281)时是三十一岁。他双肩上承担着国防的全部责任,面对翻覆大海般袭来的元朝大军也不动摇,最终将其歼灭。事情过后回过来看,仿佛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时宗当时可是用心良苦。时宗从中国请来德高望重的高僧,指导自己修身养性。在中国,宋被元灭,世间混乱,优秀的人才很乐意接受日本国的邀请,来到日本接受咨询讨教。文永六年(1269),正念来到日本,对时宗这样说:

勿起分别之念。

无须回避。

第一,不要与诸事道别,耍小聪明,自寻烦恼。第二,一步都不要向旁边迈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强敌来袭,都要正面迎接,强硬地对战。时宗听取了这个忠告。观察时宗的脚步可以发现,他丝毫没有要避开大战的迹象。

弘安元年(1278)十二月,时宗看出元兵的二次来袭已近,便派遣两名禅僧到中国,去邀请优秀的人才来日,被选中的是祖元。时宗请求祖元在途中勿要和别人会面,直接来镰仓。祖元答应了。他在中国早已经历过元兵的暴行。元兵袭击了他的寺院,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而他丝毫不惧,心平气和地吟起了诗。诗的下句为:

珍重大元三尺剑,

电光影里斩春风。

据说元兵大吃一惊,郑重地道歉后逃走了。如此出色的人物,被迎到了镰仓。弘安四年(1281),在元兵第二次来袭之前,时宗来向祖元讨教。而祖元对时宗的教诲是:“勿用烦恼。”

“此话怎讲?”时宗问道。

“春末或夏初,博多怕是要有骚乱。无须担心,事情很快就会平复。”祖元说道。

祖元事先就觉察到,弘安四年元兵要袭来。而他教与时宗的,正是和正念一样,要尽力不去“自寻烦恼”。

司令官若是慌了或是怕了,那就无可奈何了。船靠船长,飞机靠机长,幕府靠执权。文永和弘安的两次大国难时,都是时宗担任执权,这是日本国的大幸。北条氏的九代中,从时政到高时,都是不好的人物。唯独时宗一人,国难当头,负起了国防的重责,赎了北条氏一族的罪。回过头看,源氏的长处是尊王和尚武,缺陷是残忍刻薄。把其中的尊王去掉,北条氏身上流传的唯独尚武和残忍的性格。在这北条氏的九代中,对日本国有着大贡献的是时宗。他虽然有弑弟这个缺陷,但他击退了元兵的袭击,不得不说这是巨大的功绩。

* * *

[1] 平泉澄在此引用的并非国书原文,可参见《镰仓遗文古文书编》(十三卷九五六四号),全文如下:

蒙古国牒状

上天眷命

大蒙古国皇帝、奉书

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

况我

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区夏、遐方异域、畏威怀德者、不可

悉数、朕即位之初、以高丽无辜之民、久瘁锋镝、即令罢兵、

还其疆城、反其旄倪、高丽君臣感戴来朝、义虽君臣、而歓

若父子、计

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丽朕之东藩也、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

来、亦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

王国知之未审、故特遣使持书、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

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

之理哉、至用兵、夫孰所好、

王其图之、不宣、

至元三年八月 日

——译者注

[2] 菅原长成的文章题为《赠蒙古国中书省牒》,可参见《国史大系》第三十卷(“本朝文集”第六十七篇),原文如下:

日本国太政官牒 蒙古国中书省。附高丽国使人牒送。

牒。得太宰府去年九月二十四日解状。去十七日申时。异国船一只。来着对马岛伊那浦。依例令存问来由之处。高丽国使人参来也。仍相副彼国并蒙古国牒。言上如件者。就解状案事情。蒙古之号。于今未闻。尺素无胫初来。寸丹非面仅察。原汉唐以降之踪。观使介往还之道。缅依内外典籍之通义。虽成风俗融化之好礼。外交中絶。骊迁翰转。粤傅郷信。忽请邻睦。当斯节次。不得根究。然而呈上之命。縁底不容。音问纵云雾万里之西巡。心敻忘胡越一体之前言。抑贵国曾无人物之通。本朝何有好恶之便。不顾由绪。欲用凶器。和风再报。疑冰犹厚。圣人之书。释氏之教。以济生为素怀。以夺命为黒业。何称帝德仁义之境。还开民庶杀伤之源乎。凡自天照皇大神耀天统。至日本今皇帝受日嗣。圣明所覃。莫不属左庙右稷之霊。得一无贰之盟。百王之镇护孔昭。四夷之修靖无紊。故以皇土永号神国。非可以智竞。非可以力争。难以一二。乞也思量。左大臣宣。奉敕。彼到着之使。定留于对马岛。此丹青之信。宜傅自高丽国者。今以状牒。牒到准状。故牒。

文永七年正月 日

——译者注

[3] 《元史》中并没有范文虎传。平泉澄此处是综合了《元史》中“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卷二百八,列传九十五),以及《新元史》中“漂流免死者尚数千人,至鹰岛,缮治坏船,欲逃归,皆为日本人所杀。范文虎,李庭等船亦坏,庭抱船板漂抵岸上,以余众由高丽北还”等信息来进行表述的。——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