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大神宫

至此为止,我们用五章讨论了平假名与片假名的发明、五十音图的创造与日文的发展。语言与文字是文化的基础,在我们从祖先处继承的所有遗产里,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作为继承人的我们来说,不能不将这些美好的语言文字诞生的经过,以及日本文学的最高峰牢牢记在心里。

从“いろは歌”创作之后到《源氏物语》出现之前,有大约两百年时间,位于这正中间的就是延喜年,《古今集》就是在延喜五年的时候编纂的。而同样是在延喜五年,朝廷还下了一份敕书,开始了《延喜式》的编纂,这一编纂工程用了二十二年才最终完成,似乎花费了非常多的时间,但这毕竟是长达五十卷的详细规定,在整理时多花点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当时的法律里有律令格式之别,律是刑法,令是法令,这二者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此相对,格是根据时势临时制定的法令,而式则是用来弥补原则性法令不足的施行细则。

《延喜式》从第一卷到第十卷是对神祇关系的规定,接下来则是对太政官及八省的规定。也就是说,神祇官不仅位于太政官与八省之前,而且在《延喜式》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顺德天皇所作的《禁秘抄》的开头中也说:“凡禁中作法,先神事,后他事。”日本的神祇祭祀是要优先于其他一切事情的。而在“神祇式”十卷中,伊势大神宫与斋宫寮各占一卷,所谓的斋宫是侍奉于伊势大神宫的皇女,所以可以说在十卷“神祇式”中伊势大神宫就独占两卷,由此可见伊势大神宫的重要性。

在天孙降临之时,天照大神赐予的三神器中有一面神镜,这面神镜原本一直保存在宫中,但是崇神天皇认为这一保存方式有损于神威,因此将神镜转移到倭笠缝的居处,命令丰锹入姬命负责祭祀事务。而在接下来的垂仁天皇的治世时,负责祭祀的人换为了倭姬命,她为了寻找更适合安置神镜的位置遍访四方,最终在神明的启示下,选定在伊势的五十铃川边上修建神宫,这就是后来的伊势大神宫。

后来雄略天皇又从丹波国(现京都府)迎来了丰受大神,安置于度会之宫,这一宫相对于内宫又被称为外宫,内、外宫二者合称为两所大神宫。据《延喜式》记载,内宫有摄社二十四座,外宫则有摄社十六座,无论是其分布还是其神域都极为广阔。而关于祭祀的规定则非常严格,大神宫每隔二十年就要重新修建一次,每次都得使用全新的木材。寺院以古为善,但是大神宫每隔二十年就要重建一次,这是因为神道以清洁明朗、不沾染污秽为善。

斋宫的音读为“サイグウ”,训读则读为“いつきのみや”。天皇即位后,要选择一位未婚的内亲王,命令她侍奉大神宫,这就被称为斋宫。斋宫要先在宫中修建初斋院,在此处清洁身体,洗去污秽;此后在京都的郊外修建野宫,在野宫内斋戒一年后,再正式前往伊势的斋宫赴任。

在斋宫内,与佛教相关的事情和死亡、疾病一样,是被忌讳的对象,这些忌讳的词语必须以其他词替代,例如:

佛—中子;

经—阿良良岐;

寺—瓦葺;

僧—发长;

尼—女发长;

死—奈保留;

病—夜须美;

哭—盐垂;

血—阿世;

打—抚。

当时,佛教传入日本已经有四百余年,在奈良修建了东大寺,在各国则修建了国分寺,此外更有新建立的比叡山与高野山,正是佛教全盛的时期,而在这一时局之中,我们在伊势大神宫上能够看见当时的人们试图从根本上保护日本纯粹性的倾向,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出云大社

记载在《延喜式》“神名帐”里的全国神社共有三千一百三十二座,其中伊势国度会郡有五十八座、出云国出云郡有五十八座,接下来大和国高市郡有五十四座、伊势国多气郡有五十二座,都是神社较多的地方。大家在旅行时是否见过“式内某某神社”的标记呢?所谓的“式内”就是“记载于《延喜式》‘神明帐’中”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都是至少有着一千年以上历史的神社。

“神明帐”的记载中,在出云国出云郡里有一所“杵筑大社”,其注释中只有简简单单的“名神,大”三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记载,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被看漏。但是这实际上指的是出云大社,是绝不能错过的神宫大社。大家应该看到过关于出云大社建筑结构的相关说明,其为“切妻造”(中国称“悬山式”)的建筑,在中央有御柱,而周围有八根小柱,将建筑分为四室,从中可见古代建筑的风姿。但是真正值得震惊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出云大社之高大。古人说它“高耸入云”,称赞它是“天下无双的大厦”,这绝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具体来说,神社高八丈,一丈等于十尺,所以八丈也就是八十尺,换算为米则是二十四米,这个高度如果是西方风格的高楼大厦那自然并不稀奇,但是在木造的日本建筑,尤其还是平房建筑中能够建到这个高度的还没有其他例子。然而,现在的出云大社都有八丈高,过去更高达十六丈,这说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平安时代的著作中曾经提到过建筑物高度的排序,说的是“云太、和二、京三”,“京三”说的是京内的太极殿位于第三位,“和二”说的是大和的大佛殿位于第二位,而“云太”则是指出云大社位于第一位。现在虽然不清楚太极殿的高度,但是当时的大佛殿高达十五丈六尺,这是有明确记录的,而且通过大佛的高度也可以推算,如果十五丈六尺的大佛殿只能屈居二位的话,位于其上的出云大社有十六丈高也就不奇怪了,不如说如果没有十六丈高反而显得奇怪。

只看表面的话,这一时期确实是佛教的全盛期,进入人们视野里的似乎都是佛教的宏大建筑,但是事实上日本的古老仪式则被以伊势大神宫为首的三千一百多座神社保护着。尤其是伊势大神宫严格地排斥异教,遵守日本独特的风俗,每隔二十年就重建一次,以保证神殿的清净。此外,出云大社的神殿高达十六丈,人们在此进行着祭祀活动。

行政区划

关于《延喜式》还有许多话题想要提及,但是因为篇幅有限,在此就只好从略了,但是不得不提一下“民部省式”中出现的国与郡的区分方法,这是将古来的行政区划逐渐加以整理,最终统合为六十六国二岛的结果。这一行政区划直到明治天皇时期为止,在约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得到保持,即使到了今天,要是不明白这些古地名也会多有不便。行政区划的一览表如下。

畿内:

山城 上国  八郡(现京都府)

大和 大国 十五郡(现奈良县)

河内 大国 十四郡(现大阪府)

和泉 下国 三郡(同上)

摄津 上国 十三郡(同上、现兵库县)

东海道:

伊贺 下国 四郡(现三重县)

伊势 大国 十三郡(同上)

志摩 下国 二郡(同上)

尾张 上国 八郡(现爱知县)

三河 上国 八郡(同上)

远江 上国 十三郡(现静冈县)

骏河 上国 七郡(同上)

伊豆 下国 三郡(同上、现东京都)

甲斐 上国 四郡(现山梨县)

相模 上国 八郡(现神奈川县)

武藏 大国 二十一郡(现东京都、埼玉县、神奈川县)

安房 中国 四郡(现千叶县)

上总 大国 十一郡(同上)

下总 大国 十一郡(同上、现茨城县)

常陆 大国 十一郡(现茨城县)

东山道:

近江 大国 十二郡(现滋贺县)

美浓 上国 十八郡(现岐阜县)

飞弹 下国 三郡(同上)

信浓 上国 十郡(现长野县)

上野 大国 十四郡(现群马县)

下野 上国 九郡(现栃木县)

陆奥 大国 三十五郡(现福岛县、宫城县、岩手县、青森县)

出羽 上国 十一郡(现山形县、秋田县)

北陆道:

若狭 中国 三郡(现福井县)

越前 大国 六郡(同上)

加贺 上国 四郡(现石川县)

能登 中国 四郡(同上)

越中 上国 四郡(现富山县)

越后 上国 七郡(现新潟县)

佐渡 中国 三郡(同上)

山阴道:

丹波 上国 六郡(现京都府、兵库县)

丹后 中国 五郡(现京都府)

但马 上国 八郡(现兵库县)

因幡 上国 七郡(现鸟取县)

伯耆 上国 六郡(同上)

出云 上国 十郡(现岛根县)

石见 中国 六郡(同上)

隐岐 下国 四郡(同上)

山阳道:

播磨 大国 十二郡(现兵库县)

美作 上国 七郡(现冈山县)

备前 上国 八郡(同上)

备中 上国 九郡(同上)

备后 上国 十四郡(现广岛县)

安芸 上国 八郡(同上)

周防 上国 六郡(山口县)

长门 中国 五郡(同上)

南海道:

纪伊 上国 七郡(现和歌山县、三重县)

淡路 下国 二郡(现兵库县)

阿波 上国 九郡(现德岛县)

赞岐 上国 十一郡(现香川县)

伊予 上国 十四郡(现爱媛县)

土佐 中国 七郡(现高知县)

西海道:

筑前 上国 十五郡(现福冈县)

筑后 上国 十郡(同上)

丰前 上国 八郡(同上、现大分县)

丰后 上国 八郡(现大分县)

肥前 上国 十一郡(现佐贺县、长崎县)

肥后 大国 十四郡(现熊本县)

日向 中国 五郡(现宫崎县)

大隅 中国 八郡(现鹿儿岛县)

萨摩 中国 十二郡(同上)

壹岐岛 下 二郡(现长崎县)

对马岛 下 二郡(同上)

这其中的陆奥国、出羽国、佐渡国、隐岐国、壹岐岛与对马岛属于边要,也就是需要警戒外敌侵入的边境之地。此外,从“凡郡不得过千户”的规定可知,郡的多少并不是由土地的宽广程度所决定的,而是由户数多少来决定的。

最后再附言一句,陆奥一国分为磐城、岩代、陆前、陆中、陆奥五国,出羽国分为羽前与羽后两国,是明治元年的事情。至此为止的近千年的时间内,除了郡的划分有若干变动之外,《延喜式》的规定几乎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