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读·训读

前文既述,奈良时代阿倍仲麻吕作为留学生前往中国,他的诗文在唐朝的文坛上也颇为有名,与唐朝第一流的诗人李白等人交好;平安时代初期,最澄空海前往唐朝,立刻就能理解天台与真言的精深哲理,获得唐朝优秀高僧的信赖与尊敬,接受继承唐朝佛教的正统回到日本。如此一来,日本人在学问、文艺、宗教各方面都获得了自信,自然就会产生身为日本人的自觉,因此在此之后开始发展出日本独特的文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就是假名的发明。

至此为止,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的是汉字。虽然说使用的是汉字,却也是以日本独特的方式,汉字既可以像中国一样用音读,也可以用训读,自由自在地选择音读与训读的使用,例如“音”这个字,如果读作“オン”(on)就是音读,读作“おと”(oto)就是训读;同样地,“山”这个字如果读作“サン”(san)就是音读,读作“やま”(yama)就是训读。如此自由地使用音读与训读,使得中国的古代经典也可以读成日本式的,例如《文选》中,“泊湘”被读作“ささらなみ”(sa sa ra na mi),而“阎闾”则被读作“さとのかど”(sa to no ka do);此外在《土佐日记》里,也有将“棹穿波上月”读作“さをはうがつなみのうへのつき”(sa wo ha u ga tsu na mi no u e no tsu ki);而《江谈抄》中也有将“二月三月日迟迟”读作“きららぎ、やよひ、ひうらうら”(ki ra ra gi,ya yo i,hi u ra u ra)的例子;更有趣的则是将音读与训读合而为一的读法,如“煙霞子細とこまやかに、泉石分明とあきらかなり”,“子细”先是以音读“シサイ”(si sai)出现了一次,之后又以“こまやかに”(ko ma ya ka ni)的训读再读了一遍。

以上是汉学与诗文的例子,佛教经文中也有同样的例子,需要用音读的时候就用音读,也有要求使用训读的时候。延历二十五年正月,根据朝廷的规定,僧侣必须既能够用汉语发音读《法华经》与《金光明经》,同时也要能用训读。例如《法华经》的训读如下:“そのときに世尊、摩訶迦葉およびもろもろの大弟子につげたまはく、よきかな、よきかな、迦葉。”

如此这般,日本虽然有训读,但是因为没有假名,缺少将这一训读记录下来的手段,在记录与传播这一读法方面有很多困难,于是就出现了“ヲコト点”,这种方法是在汉字的周围加点,根据加点位置的差异就能够确定汉字的读法。每一个人、每一所寺院关于“ヲコト点”的点法都不一样,但是例如在“何”字的右上方加点就读作“何を”,在右侧中部加点则读作“何すること”,因此这个点也被称为“テニハ点”。

然而就算是有了这些方法,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仅使用汉字来表述日本的语言,就不得不像《古事记》《日本书纪》或是《万叶集》一样费尽工夫。

ますらをの 行くという道ぞ

おほろかに おもひて行くな

ますらをのとも(九七四)

(这是勇士所走的道路,有勇气的人啊,走上这条路前千万要仔细思考,切勿轻松随性地就踏上这条道路。)

例如这一首歌,为了将它用文字表示,万叶时期的人们不得不写作:“大夫之 去跡云道曽 凡可爾 念而行勿 大夫之伴”,这对于作者来说非常辛苦,对于阅读者来说则更是难以想象地困难,一不小心就会读错。

いろは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人发明了平假名。最初是用草书体书写汉字的时候逐渐越写越简单,又或者是自然会写成某些固定形状,平假名与汉字的对应关系如下:

い—以 ろ—呂 は—波 に—仁

ほ—保 へ—部 と—止 ち—知

り—利 ぬ—奴 る—留 を—遠

わ—和 か—加 よ—与 た—太

れ—礼 そ—曽 つ—川 ね—禰

な—奈 ら—良 む—武 う—宇

ゐ—為 の—乃 お—於 く—久

や—也 ま—末 け—計 ふ—不

こ—己 え—衣 て—天 あ—安

さ—左 き—幾 ゆ—由 め—女

み—美 し—之 ゑ—惠 ひ—比

も—毛 せ—世 す—寸

为了将这些平假名一口气背下来,古来有“あめ(雨)つち(土)ほし(星)そら(天)やま(山)かは(河)みね(峰)たに(谷)くも(云)きり(雾)”的背诵方式,用几个单词将所有的假名包括进去,而最终留下来的就是“いろは歌”,这种背诵假名的方式持续千年,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很不幸的是,我们不知道“いろは歌”是由谁所作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作者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要将四十七个文字丝毫不重复地排列一遍,即使只是单纯地将单词排列一遍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而“いろは歌”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还有内容方便记忆,有韵律感便于背诵,既是学习假名的范本,同时还是一首优秀的和歌,可见作者一定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我が世誰ぞ 常ならむ

有為の奥山 今日越えて

浅き夢見じ 酔ひもせず

从“いろは歌”的内容来看,这里面流露着明显的佛教思想,可以肯定是僧侣所作,而且应该是僧侣中才华横溢的英才。大江匡房是距今九百余年前的人物,被认为是当时日本第一流的学者,受到世间的尊敬,八幡太郎义家也曾经跟随他学习。大江匡房告诉周围的人:“据源信僧都所说,‘创作“いろは歌”的人是弘法大师’。”源信是比叡山的名僧,比叡山与空海的关系并不好,就连源信都说“いろは歌”是弘法大师所作的话,那就是说比叡山也承认了空海撰写“いろは歌”的功绩。但是空海与源信之间有百余年的时间间隔,这不能成为一个证明“いろは歌”与空海关系的决定性证据,但是无论是大江匡房也好,还是源信也罢,都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他们都相信是弘法大师创作了“いろは歌”,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此外,我还可以再举出一个证据,那就是古时候一本名为《凌云集》的汉诗集。这本汉诗集编纂于弘仁五年(814),当时空海还在世。其中收录了一首仲雄王访问空海时所作的汉诗,他在诗中称赞空海的人格与功绩时有“字母弘三乘,真言演四句”之句,这里的“四句”被认为指的是“いろは歌”,也就是说“いろは歌”是空海之作,并且创作时间早于弘仁五年(而且应当是在其于大同元年归国以后)。

空海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功绩,但是要说到千百年来造福无数人的功绩,仍然不得不说是他创作的“いろは歌” [1] 。

* * *

[1] 平泉澄将“いろは歌”的作者推定为空海,明显是穿凿附会,“いろは歌”并不符合空海所生活的时代的旧假名使用方式。——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