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铜开珍

奈良朝发生了众多令人注目的事情,其中之一是铜与金的发现。在此之前,天智天皇治世时开始,就连续有几次发现矿物资源的报告,例如天智天皇七年(668)越国进献了“燃土”与“燃水”,这“燃土”想必就是煤,而“燃水”想必就是石油。在数年后的天武天皇三年,对马国发现了银矿,于是向中央献上了贡物,这也是日本首次发现银矿的记录。到了文武天皇二年,又迎来了一次发现矿物资源的大高潮,因幡国(现鸟取县)和周防国(现山口县)发现了铜矿,伊势国(现三重县)、常陆国(现茨城县)、备前国(现冈山县)、伊予国(现爱媛县)、日向国(现宫崎县)发现了朱砂,除此之外,各地还发现了其他各种各样的矿物,在此不详细列举。这说明随着当时采矿冶金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矿物开采也更加用心。就在这一技术不断进步的时候,元明天皇即位不到半年之内,武藏国秩父郡(现埼玉县)就报告发现了自然的和铜。朝廷对于这件事情感到非常开心,认为这是天神地祇的保佑,为此专门将年号由庆云五年改为和铜元年,还专门下达了赦免罪人的命令。之后朝廷很快开始了铜钱的铸造,当年八月铜钱就进入了流通。这次的铜钱上写有“和铜开珍”四字,非常有名。

元明天皇即位后马上就发现了和铜,而下一任元正天皇在治世之初,巡幸美浓国(现岐阜县),到访著名的养老泉,喝下这里的泉水,又用这里的泉水沐浴,其疾病被治好了,白发重新变为黑色,视力也恢复了,因此将年号由灵龟三年改为了养老元年。后世有这样一个口头传说:在这个地方有一位贫穷的男性,每天上山砍柴赡养老父。有一天父亲非常想喝酒,这个男人就带上瓢箪,打算去买酒以慰老父,途中一不小心在山路上滑倒,这时突然闻到了酒香,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他四下查看,发现岩石中有泉水流出,水的颜色像酒一样。他汲取泉水一尝,发现是罕见的美酒,非常高兴,于是每天来此汲取酒水赡养父亲。这个传说传到了京内,于是元正天皇专门行幸此地,感叹自然的奇妙而将年号改为养老。

接下来圣武天皇的治世末期,陆奥国发现了黄金,朝廷上下都非常高兴,因此将年号改为天平感宝,如前文所述,大伴家持也专门作歌庆祝这件事。而朝廷之所以会这么高兴,就是因为当时正在建造大佛而需要大量的黄金,于是接下来这一节我们将以大佛为中心展开记叙。

奈良大佛

圣武天皇于天平十三年下诏在各国兴建两所寺院:其一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在寺里安置二十名僧侣;另一所则命名为法华灭罪寺,在寺里安置十名尼姑。因为每国都要建这些寺院,因此前者又名为国分寺,后者又名为国分尼寺,基本都建在国司所在的国府周边的高地上,坐北朝南,金堂、讲堂、七重塔、藏经阁、钟楼、中门、南大门等构件一应俱全,国分寺普遍比国分尼寺更大一点。这些国分寺内最大的是武藏国(现东京都)国分寺的金堂,横有121尺,纵达58尺(36.6米×17.5米)。像这样雄伟壮观的建筑,在全国各地几乎同时修建完成,全国人民一定会因其壮丽而惊讶得合不拢嘴。

各国国分寺的中心,是位于帝都奈良的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也就是现在的东大寺。各国国分寺以释迦为本尊,而奈良东大寺则安置了卢舍那佛,这就是现在的奈良大佛。各国国分寺的释迦佛高一丈六尺,也就是4.8米有余,奈良东大寺的卢舍那佛则高约五丈,也就是约15米,比各国的佛像大三倍以上。到过安置着大佛的东大寺大佛殿、仰望过大佛的人,一定都对高大的大佛感到惊讶吧。

所谓的卢舍那佛,是《华严经》主要塑造的佛,“卢舍那”是太阳与光明之意,卢舍那佛则是这一光明能够照射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的象征。世界中的人与事之间都是有关联、相互影响的,既没有任何东西是孤立的,也没有任何东西是与其他事物绝缘的,因此所有的东西都能够联结为一体,而任何个体也都能与所有其他个体相联结。一即是万物,万物即是一,万物皆在一物上留影,而一物也能给万物提供光明,因此在一事、一物、一心之中,都蕴藏着无限的真理,这就是《华严经》的教义。如果明白了《华严经》的信仰,就会知道《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神代卷并不是不可思议的脱离现实的故事,而是将艰深的哲学思想用简单明了的故事表达出来的产物。因为《华严经》的教义与日本的国家思想一致,可以作为日本的国家思想的旁证,因此圣武天皇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华严经》,在诸国修建国分寺与国分尼寺之时,在作为国分寺的核心的东大寺安置了卢舍那佛,意味着日本全国各地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位于万民中心的则是天皇,天皇能感受到万民之心,而天皇的光辉也能普照到每一位国民身上,东大寺与奈良大佛就象征着这一深刻而又高贵的国家原理。

大佛殿后来几度遭逢灾害被毁,但是每次被毁之后很快被重建起来,一直保存到了现在,大家想必都在修学旅行时参观过吧。诸国的国分寺与国分尼寺基本都被毁了,但是有些地方的国分寺的基石还在,有些地方的地名受到国分寺的影响,大家可以分别调查自己的故乡、寻找国分寺的遗址,相信这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寻找国分寺最重要的线索是国分寺一定位于国府的周边。国府是国司所在之处,换言之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所在地,这些地方在后世往往被称为府中或是国府,例如武藏有府中市,因幡(现鸟取县)、石见(现岛根县)、阿波(德岛县)等地则有国府町,这些都因为是国府所在地而得名的;此外也有与国名合为一体的地方,例如静冈市当年就被称为骏府,因为当地曾经是骏河国国府所在地。国分寺与国分尼寺应该就修建在这些国府的周边不远之处,在国府周边寻找合适的平地,应该就能找到国分寺与国分尼寺的遗迹。虽然这些建筑后来消失不见了,但是多数留下了国分寺这样的地名,而从这一地名来看,可以知道国分寺修建的范围远达西南的大隅国、萨摩国,壹岐岛、对马岛,以及东北的陆奥国(现宫城县)与出羽国(现山形县)。这一方面说明了文化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日本国的统一。以奈良大佛为中心,通过国分寺与国分尼寺,全国各地紧密团结在一起、永不分离,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感动的事情啊。

此外,圣武天皇修建东大寺,给日本留下的另一件宝物就是保存在正仓院的御宝物。所谓正仓,就是主要的仓库,而院是用墙壁将建筑围起来与外界相隔离的部分,当时的其他寺院与官府也都有过正仓院,只是其他地方的正仓院都消失不见了,因此现在一提正仓院,指的就是东大寺的正仓院。东大寺也曾经遭遇过多次灾难,尤其是在平重衡烧讨南都之时,大佛殿完全烧毁了,正仓院却奇迹般地没有受到一点损伤。这一建筑是有名的“校仓造”结构,有很好的湿度调节效果。正仓院的正面南北长33米,侧面长为9米,高13米,距离地面有2.4米,因此能够很好地隔离土地的湿气。而仓中则分为三部分,中央为板仓而左右则为校仓,墙壁则是用三角形的木材按照井字形组合而成的,这一结构使得木材可以随着湿度变化而伸缩,干燥时能够通风,而潮湿时则能将湿气拒于仓外,因此收藏在仓内的东西能够不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保存下来。一千二百年前的宝物在这一千二百年间就一直收藏于正仓院内,保存至今,这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吧。这样的事情在外国是完全没有过的。

正仓院现在脱离了东大寺,改由宫内厅管理。正仓院的宝物中,以圣武天皇过世时,光明皇后为了祈祷天皇的冥福而奉给大佛的宝物为首,共有近九千件宝物,其中包括屏风、镜子、毛笔、砚台、盘子、小钵、帽子、梳子、琵琶、尺八、刀剑、弓矢、绘画、织物等。由正仓院宝物可以得知当时日本文化究竟有多么先进,也可以知道文化层面上的世界性交流之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