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状态
精彩看点
清教徒革命成果回顾——理查·奥利弗·克伦威尔任护国公并组建议会——军队废除护国公制并解散议会——军队组建“残缺议会”——镇压王党军——军队夺走政治大权——军队将权力归还“残缺议会”
随着奥利弗·克伦威尔的离世,清教徒革命已完成了其既定的使命。这场革命源于两方面诉求:政治上,国民意志要高于王室意志;宗教上,要摆脱威廉·劳德主教制度的桎梏。革命的结果是,长期议会战胜了国王,拥有了最高权力,但议会内部在宗教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果当初就让宗教问题自然发展,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持续多年的宗教宽容政策了。然而,拥有兵权的人站在宗教宽容的立场上,用手中的刀剑胁迫整个国家顺从了他们的意志。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本该是自由发展的结果,而不应是武力强求的事情。在宗教宽容方面,奥利弗·克伦威尔与黎塞留的做法不同。如果把国家比作黏土,奥利弗·克伦威尔就是喜欢将黏土塑造为陶器的陶工。他希望国民永远保持合作的态度,无论事关宗教信仰还是政治追求。英格兰的发展史对他影响深远,他欣赏西蒙·德·蒙特福特与王储爱德华之间的政治斗争[1],不喜欢查理五世与弗朗索瓦一世的政治斗争。为此,他总是挑战不可能,对身边的人总是提出很高的要求。不过,总有一天整个国家都会记住他伟大的理想,并坚定地追求下去。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护国公制度得到了军队、律师和政治家的支持。他们认为一院制议会独大的政体只能导致暴政和国家混乱。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后,律师和政治家拥立他的儿子理查·奥利弗·克伦威尔为新的护国公。1659年1月27日,理查·奥利弗·克伦威尔组建了新一届议会。
平和愚钝的理查·奥利弗·克伦威尔是律师和政治家心中护国公的最佳人选,但曾与奥利弗·克伦威尔共同历经过和平与战争岁月的军队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不排斥护国公制度或议会制度,但对民权高于军权的规定十分不满。他们要求军队有任命军官的权力,想推选奥利弗·克伦威尔的女婿约翰·雷诺兹做军队的统帅。议会当然要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同意军队的请求。1659年4月22日,军队一气之下解散了议会,废除了护国公制。理查·奥利弗·克伦威尔没有表示任何反抗,他父亲一手建立的政治体制就此终结。
当然,军队也没敢以自己的名义统治英格兰,而是将1653年长期议会被解散后仍留在伦敦的一些下议院议员重新召集起来,组建起所谓的“残缺议会”,由威廉·伦索尔出任议长。虽然残缺议会只有四十二名议员,但他们对权力的追求比任何一位合法的国王更执着。他们趾高气扬地跟军官们说:“希望你们能忠于议会和共和国,为议会和共和国服务。”他们还称,奥利弗·克伦威尔统治时期的法令均已失效,之前为护国公征收税款的人现在应该继续为他们服务,征收各种必要的税款。军官们对他们的言行万分愤怒。约翰·兰伯特说:“我真搞不明白,我们对他们那么仁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
看来,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不过,一场王党派的起义将冲突推后了一段时间。军队的战斗力毋庸置疑,约翰·兰伯特率军在温宁顿大桥成功地将乱党镇压了下去。凯旋的军官们向议会提出了较高的补偿要求,却遭到了议会拒绝。1659年10月13日,到达威斯敏斯特的议员们发现,议院的入口有士兵把守,不准他们进入。威廉·伦索尔问道:“难道你们不认识我吗?”士兵们答道:“温宁顿大桥战役时,如果你支持过我们,我们就认识你。”
约翰·兰伯特
双方充满火药味的语言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有多么严峻。军队对议会表现得非常不屑,从议员手里夺走了政治大权,但并不会治国理政。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一支军队多么训练有素,如果不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是不可能长期维持至高地位的。说到底,军队还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没有领袖领导,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军队就是这样的一盘散沙,除了索要最高政治权力,什么都不会做。而权力真正到手后,军队内部反而乱成了一锅粥。朴茨茅斯的驻军就宣布要反对伦敦军官的决定;而伦敦的驻军将士发现,其长官执掌政府之后,反而经常领不到军饷了。1659年12月24日,军队再次召来了已退休的威廉·伦索尔。1659年12月26日,残缺议会的成员也都被召集起来。一切回归原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注解:
[1] 英王亨利三世在位期间,对内横征暴敛,对外战争屡败。1264年,亨利三世的妹夫、贵族领袖西蒙·德·蒙特福特率领部分贵族、骑士、市民和农民发动叛乱,在路易战役中击溃亨利三世的军队,夺取了政权。亨利三世的儿子、王储爱德华也被扣为人质。为了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西蒙·德·蒙特福特主持召开了英格兰历史上第一次由选举代表参加的会议,除了支持他的二十三名贵族,每个郡选出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城市选出两名市民代表参加议会。这次议会在宪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西蒙·德·蒙特福特也被称为“议会之父”。1265年,王储爱德华在伊夫舍姆战役中打败西蒙·德·蒙特福特,帮父亲亨利三世夺回了政权。——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