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农民起义原因及第一次农民起义
爱德华三世的孙子理查二世登基,结束了冈特的约翰一手遮天的统治。理查二世虽然只有十一岁,但前途无量。抚养年幼国王成长的威尔士王妃肯特的乔安娜及亡夫的朋友们从未和冈特的约翰拉帮结派,而是谨慎地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这让冈特的约翰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打着爱德华三世的旗号为自己谋利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冈特的约翰居然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不是抓住权力不放,而是颇具风度地与温彻斯特主教怀克姆的威廉和宪政派其他领袖达成了和解。彼得·德拉马被释放了,1377年2月发动骚乱的伦敦市民也都被赦免了。双方达成了共识,打算将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治理国家将由联合参政会负责,联合参政会由王权派代表和宪政派代表构成。理查二世加冕后的首届议会通过了两项重要的立法决议:其一,国王成年之前,执政大臣应由上议院与下议院选出;其二,议会通过的法案只有在征得议会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撤销。但三百多年来,第二项决议并未真正生效。一直到詹姆斯二世统治时期,英格兰历任国王仍然认为自己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
尽管国内矛盾引发的危机暂时消除了,但英格兰的政治环境仍然不容乐观。1377年夏,英法两国顺延一年的休战协定已经到期,法王查理五世拒绝休战延期,“百年战争”转入了艰苦的拉锯阶段。英格兰虽然没有遭遇过像1373年到1375年那样的惨败,但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整个战局对英格兰非常不利。阿基坦的内陆地区已经落入法兰西人手中,虽然英格兰仍然控制着沿海地区,力保重要城池不失,但已经无力收复其他失地,巨额的战争开销正在慢慢拖垮英格兰。1380年,理查二世的叔叔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1]率领一支英格兰远征军从加来登陆,经皮卡迪、香槟,渡过奥莱诺伊河,攻入了布列塔尼。这实际上就是1373年冈特的约翰率军远征法兰西的翻版。法兰西人则故伎重演,选择了闭门不战,偶尔会出城歼灭掉队的英军士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率英军未遇到太大困难便进至瓦纳。然而,英军舟车劳顿,未能收复布列塔尼。1345年以来就一直是英格兰忠实盟友的约翰五世最终归顺了法兰西。法兰西承认了约翰五世的公爵身份。1380年,约翰五世收回了所有领地。
登上王位的理查二世
远征布列塔尼不仅未取得任何战果,而且耗资巨大。英格兰政府不得已再次加税。即便如此,英格兰的将士们也已经六个月未领到军饷了。因此,总理大臣坎特伯雷大主教萨德伯里的西蒙向北安普顿议会提出了筹集十六万英镑的建议。最后,议会同意向英格兰十五岁以上的臣民征收人头税:依据贫富程度分级收取,税额从一先令到三英镑不等。
强征人头税给劳动阶层带来了巨大压力,点燃了黑死病和《劳动者法规》后人们再次对英格兰政府表达强烈不满的导火索。瓦特·泰勒起义就是征收人头税而引发的极端结果。但人头税问题只是一个诱因,并非引发这场农民运动的真正根源所在,正如1857年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一样,其根本原因并非是子弹润滑油的问题。英格兰爆发动乱的原因众多,不同地区各不相同。造成伦敦和其他城市民众不满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性的。他们对法兰西战争带来的灾难及不断加重的赋税深感不满,认为英格兰目前的局面都是统治阶层造成的。不管统治阶层分成哪些党派,冈特的约翰都应该负最主要的责任。而在各郡县,民众不满主要与社会原因有关,最突出的是农奴制问题。前文提到过,《劳动者法规》出台后,地主和农奴的关系就疏远了起来。地主们想恢复过去的农奴制。农奴们则不愿再为地主卖命,希望能以合理的价格租到土地,自己经营。冲突由此产生。哪里的庄园主坚持实行旧制度,哪里就会导致农奴反抗。在许多地方,为了反抗地主的剥削,农奴们成立了许多秘密组织。农民暴动与这些组织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但农奴制不是引发农民暴动的唯一原因。肯特郡虽然已经废除了农奴制,但依然出现了严重的暴乱。人们强烈反对专制的《森林法》;强烈反对推高粮食价格的市场摊位税;强烈反对律师组织,认为他们打着法律的幌子,妨碍穷人获得公平正义的机会。在圣奥尔本斯和贝里圣埃德蒙兹等地,人们对教区的神职人员强烈不满,于是暴乱发生了。佃户们希望教区修道院院长同意他们享有其他小镇佃户早已享有的特许权,但始终未能如愿。当然,过去十多年,约翰·威克里夫对神职人员的抨击尽管有所夸大,但仍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言行深深影响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思想。他主张人们不必服从邪恶生活的精神领袖,认为过多的财富正在腐蚀教会,必须尽快开展教会去财富运动。他组建了一个“清贫教士团”,让信徒们在全国各地宣传他的教义。在这些极端狂热信徒的宣传下,他的教义事实上就演变成了无政府主义。他们谴责一切向腐败的世俗当权派或神职当权派低头的行为,宣扬贫穷才是唯一的美德,而财富则是万恶之源。在这些宣教者中,最著名的当属约翰·鲍尔牧师了。他游走于南方各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不过,他其实不是约翰·威克里夫的门徒。早在约翰·威克里夫声名远播之前,约翰·鲍尔就因过激的言论而屡惹麻烦。不过,约翰·鲍尔的极端思想和约翰·威克里夫的新教义不谋而合。约翰·鲍尔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亚当耕田夏娃织布时,哪里有所谓的贵族?”他是在强调:人生而平等,财富应该均分。但大多数参与动乱的人并不关心权利平等,只想摆脱生活中的疾苦。
1381年6月,从肯特郡到约克郡的英格兰东部各地同时爆发了起义。看上去,各地事先早有预谋。我们知道,虽然起义前约翰·鲍尔在伦敦与那些后来领导诺福克郡和萨福克郡的起义者举行了一次会议,但起义的真正组织者到底是劳工秘密组织还是四处游走的宣教者,目前尚无定论。据说,首先发生骚乱的地方是肯特郡的达特福德,一位瓦工将一名侮辱欺凌他女儿的税收员杀死了。虽然该故事的真实性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1381年6月整个肯特郡都爆发了起义。几天后,埃塞克斯郡与英格兰东部其他各郡相继响应。
约翰·鲍尔鼓励起义者
瓦工杀死欺凌女儿的税收员
凡是起义爆发的地方,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流血冲突或财产掠夺事件。那些被杀的人主要是治安官员、律师与强行征收人头税的官员。但地方上的冲突和积怨也会演化成像伯里圣埃德蒙兹和诺威奇城堡的地方长官被害这样的案件。到处可以看到曾作威作福的领主被夺去了庄园。庄园名录和税收登记簿都被起义者翻出来烧毁了。剑桥当地居民和剑桥大学的矛盾由来已久。人们冲入大学教堂,烧毁了办学许可证和土地所有权证,并且高喊道:“什么狗屁学者,统统滚蛋吧!”
几天之后,起义的烈火从乡村蔓延到了伦敦。瓦特·泰勒领导的肯特郡起义军攻占了布莱克希思,赫特福德郡的起义军占领了海布里,埃塞克斯郡的起义军占领了汉普斯特德。起义者宣称他们将继续效忠英格兰国王,起义的目的只是想赶走国王身边那些邪恶的小人。伦敦市长威廉·沃尔沃思爵士除了紧闭城门,没有其他应对办法。因为事发突然,政府还未来得及调集军队。1381年6月12日,伦敦暴民起义,打开了城门。起义军涌入城内,不是一味地掠夺财物,而是直奔冈特的约翰所在的萨伏伊宫,纵火烧毁了宫殿,屠杀了许多外国商人和一些他们怨恨至极的人。年轻的国王理查二世躲进了伦敦塔,试图和起义者谈判。起义者向理查二世提出的要求并不像预想的那样过分:他们要求获得自由,废除农奴制,取消诸多不合理的税费;他们希望摆脱奴役,变身为自由佃户,并能以每英亩四便士的价格租到土地。显然,大多数起义者并未受约翰·鲍尔及其追随者太多影响。看到起义者所提条件并非完全不可接受,年轻的理查二世同意和他们在当时还是一片空地的麦尔安德谈判。理查二世虽然只有十五岁,但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冷静。大多数起义者如约前往谈判地。瓦特·泰勒和约翰·鲍尔趁机率领四百多名起义者冲进伦敦塔,杀害了人头税的提出者萨德伯里的西蒙大主教。财政大臣罗伯特·海尔斯爵士和总税务官约翰·莱格也惨遭杀害。
残忍的一幕上演时,年轻的理查二世正在麦尔安德与大多数起义者谈判。经过一番讨论后,理查二世答应了他们所提的要求,并安排三十名文书立即起草章程,废除农奴制,解放所有受奴役的居民,还他们自由身。1381年6月13日晚上,大多数起义者认为愿望已经实现,便安静地回家去了。但瓦特·泰勒仍率领数千名起义者留在了伦敦。他们中有些人是狂热的反王室分子,有些人想趁乱抢夺更多的财物。
1381年6月14日,理查二世召瓦特·泰勒及其追随者来史密斯菲尔德谈判。但已经把事情闹大的瓦特·泰勒自知性命难保,所以想继续闹下去,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杀害萨德伯里的西蒙和罗伯特·海尔斯而接受法庭审判了。在与理查二世会面时,瓦特·泰勒表现得异常傲慢,对理查二世的随员极尽侮辱之能事。伦敦市长威廉·沃尔沃思爵士被彻底激怒了。他从长袍下抽出一把弯刀,一刀将瓦特·泰勒砍落马下。理查二世的一名侍卫冲上前去,结束了他的性命。起义者见瓦特·泰勒毙命,纷纷搭弓,准备放箭。命悬一线的理查二世勇敢地冲入了起义者阵中,高呼他现在就是他们的统帅,会保证他们受到公正对待。起义者对理查二世的非凡勇气十分敬佩。犹豫片刻后,他们随理查二世来到了伊斯灵顿。在一片空地上,理查二世向他们宣读了1381年6月13日曾读给起义者的章程。随后,起义者便散去了。年轻的理查二世策马回到母亲身边,骄傲地宣称,“他今天夺回了王室的土地,保全了英格兰王国”。
起义者返乡后,英格兰的骑士和贵族们带着数千名武装随从涌入了伦敦。他们对理查二世未经他们同意就将农奴解放的做法异常愤怒,指责理查二世就是在用他们的东西送人情。尽管理查二世颁发了赦免令,但肯特郡和其他各地的许多起义领导人还是被处以绞刑。这其中就包括了约翰·鲍尔和埃塞克斯郡起义领导人杰克·斯特劳。在诺福克郡,好战的主教亨利·勒·德斯潘塞用武力镇压了东部的起义军,杀害了其首领约翰·瑞威牧师。几个月后,议会投票否决了理查二世宣布的那些章程,因为未征得议会同意的章程是不具法律效力的。理查二世试图兑现自己对起义者的承诺,并试图废除农奴制,但上议院和下议院一致反对他,最终他只得向议会妥协。1382年1月,理查二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的女儿波希米亚的安妮[2]大婚。接着,理查二世宣布大赦天下,这是他唯一能做到的体面之举,但起义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大都早已死去。不过,这场农民起义不是没有任何意义。地主阶级经历这场运动后,心有余悸,对农民的态度开始变得温和。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农奴制慢慢走向消亡,农民可以用租金代替劳动,成了自由佃户。由农奴制引发的怨恨逐渐消失了,再也不能成为农民叛乱的理由了。虽然15世纪发生的杰克·凯德起义和瓦特·泰勒起义在许多方面非常相似,但其目的是政治性的而非社会性的。
起义者烧毁萨伏伊宫
起义者杀害萨德伯里的西蒙大主教
瓦特·泰勒被杀
理查二世控制住起义者
第25章
代位贵族叛乱
现在,理查二世已经十六岁了。他不仅智勇双全,而且能体恤民情。不过,他还无法真正掌权,一直遭受野心勃勃的叔叔们及堂兄弟们的摆布。他们就想让他永远待在幕后。冈特的约翰不是唯一的麻烦制造者,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更令人头疼,其人傲慢霸道,自私阴险。后来,这两位王叔之间的关系闹僵后,理查二世才获得了些许自由。1385年,冈特的约翰从英格兰消失了一段时间。娶了卡斯蒂尔的康斯坦丝后,他声称自己要继承恶人佩德罗的财产,然后带着自己的所有追随者漂洋过海,去卡斯蒂尔当国王。起初,他与女婿葡萄牙国王约翰一世联手攻占了卡斯蒂尔北方的许多城镇。但他的军队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卡斯蒂尔人对恶人佩德罗早已痛恨至极,当然也不愿接受冈特的约翰这位后继者的统治。1389年,满脸沧桑的冈特的约翰灰溜溜地返回了英格兰。
四年过去了,理查二世已经二十岁了,终于可以亲自治理英格兰王国了。他挑选了两位重要的辅政大臣:迈克尔·德·拉·波尔和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迈克尔·德·拉·波尔的父亲曾是赫尔的一位富商,弃商从政后,在战场上很快便崭露头角,中年时已经成为朝廷重臣,后被封为萨福克伯爵。罗伯特·德·维尔出身名门,年龄与理查二世相仿,同时是理查二世的挚友。为了突出罗伯特·德·维尔的地位,理查二世封他为都柏林侯爵和爱尔兰公爵。除了这两位重臣,得到理查二世重用的还有他的两位同母异父的哥哥(威尔士王妃首次婚姻所生的儿子):肯特伯爵托马斯·霍兰德和亨廷顿伯爵约翰·霍兰德。
迈克尔·德·拉·波尔和罗伯特·德·维尔这两位国王的宠臣并不让人反感。他们中一位阅历丰富,一位系出名门,最适合担任理查二世的左膀右臂。虽然有传言说迈克尔·德·拉·波尔贪财,罗伯特·德·维尔轻浮虚荣,但那不过是政敌的一面之词。毋庸置疑,他们的治国能力比前任好很多。恶语中伤他们的大多是具有野心的忌妒小人,而不是什么爱国者。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野心勃勃,勾结了一些对理查二世不满的贵族,密谋篡权。参与密谋的贵族包括阿伦德尔伯爵理查德·菲扎兰、沃里克伯爵托马斯·德·比彻姆、诺丁汉伯爵托马斯·德·莫布雷与冈特的约翰的长子博林布鲁克的亨利。
在1386年召开的议会会议上,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及其同党攻击理查二世两位重臣,指控他们侵吞国库、对法战争指挥不力、不听内阁上议院和下议院的建议等。虽然这些指控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迈克尔·德·拉·波尔还是遭到了弹劾,并被判有罪。然而,议会刚休会,理查二世就赦免了迈克尔·德·拉·波尔,并让他官复原职。
理查二世的这一做法被密谋篡权者抓住了把柄。在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的煽动下,密谋篡权者纷纷拿起武器,率领私兵向伦敦集结而来。他们未遭到任何抵抗,轻松占领了伦敦。密谋篡权者自称“代位贵族”,因为他们指控萨福克伯爵迈克尔·德·拉·波尔、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与理查二世其他亲信大臣有罪,他们要取而代之。理查二世命令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在英格兰西部招募了一支王党军来镇压叛乱贵族。不过,在莱赫雷德附近泰晤士河上游的拉德科特大桥上王党军被兵力明显占优势的贵族叛军包围了。战斗没有持续多久,王党军便缴械投降了。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骑马涉水过河躲过了一劫,逃到了法兰西。不久,萨福克伯爵迈克尔·德·拉·波尔也从英格兰逃到法兰西,与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会合。然而,大多数支持理查二世的人都留在了英格兰。他们根本没有料到“代位贵族”会那么残酷无情。为了打击理查二世的势力,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疯狂镇压王党派,最后没人再敢支持理查二世了。
罗伯特·德·维尔出逃
1388年2月,英格兰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议会议员,因为议会完全由代位贵族控制,同时下议院议员都是他们的支持者,所以本届议会史称“无情议会”。格洛斯特公爵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故意对侄子理查二世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态度:他拿出了当年废黜爱德华二世的文件,当着所有议员的面将内容读给理查二世听,并警告他说,议会完全有理由让他重蹈其曾祖父命运的覆辙。不过,他如果日后能选择英明之人担任其顾问团成员,就可以避免那样的命运。随后,议会又开始弹劾理查二世之前任命的重臣。萨福克伯爵迈克尔·德·拉·波尔和牛津伯爵罗伯特·德·维尔都已经逃到法兰西,约克大主教亚历山大·内维尔也背着罪名逃往海外。不过,还有一些重臣留了下来,没有离开英格兰,譬如首席大法官罗伯特·特雷西利安、黑太子爱德华的老友兼理查二世的老师西蒙·伯里爵士与前伦敦市长尼古拉·布兰博。经过一番象征性的审判后,罗伯特·特雷西利安和尼古拉·布兰博被处以绞刑,而西蒙·伯里爵士则被斩首示众。理查二世的三位著名骑士比彻姆、伯纳斯和萨利斯贝里被捕后都被处决。之后,议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决议,从国库支出一笔资金,供政府运转所用。“代位贵族”不知羞耻,从中拿走了两万英镑,“以补偿他们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付出的辛苦”。最后,理查二世被迫在圣保罗大教堂面对威廉·考特尼重新宣誓登基。1388年6月,加冕仪式结束后,本届“无情议会”就休会了。
注解:
[1] 伍德斯托克的托马斯(Thomas of Woodstock,1355—1397),爱德华三世的第七子,1385年被理查二世封为格洛斯特公爵,后成了理查二世强大的对手。
[2] 波希米亚的安妮(Anne of Bohemia,1366—1394),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的长女,理查二世第一任妻子,婚后十二年去世,与理查二世没有子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