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爱德华二世遭废黜
1327年1月7日,英格兰议会在威斯敏斯特召开会议宣布:国王爱德华二世遭废黜,王位由其长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接任,史称“爱德华三世”。英格兰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像爱德华三世这样在奇耻大辱中开启长达五十年统治生涯的国王。爱德华二世虽然可怜,但昏庸无能。不过,他下台并非民意所致,而是对其不忠的伊莎贝拉王后和一小撮反叛贵族的阴谋所致。爱德华二世也许确实应该遭到废黜,但不应该任由无耻小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虽然少数处心积虑的人才是政变的发动者,但所有的英格兰人难辞其咎。当伊莎贝拉王后及其追随者发动政变、大肆迫害国王爱德华二世及其朋友时,广大贵族和平民只是袖手旁观。他们对政变过程中的残暴之举熟视无睹,默不作声。伦敦的暴徒成了叛乱者的帮凶。他们对追随爱德华二世的埃克塞特主教瓦尔特·德·斯泰普顿[1]施以分尸的暴行。而议会却既未就这种暴行发声,也未对伊莎贝拉王后未经正规法律程序便将阿伦德尔伯爵埃德蒙·菲查伦[2]和爱德华二世的宠臣休·勒·德斯潘塞父子[3]残忍杀害的行为表示抗议。当见风使舵的大主教瓦尔特·雷诺兹[4]高喊着“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并宣布年幼的爱德华为新国王时,除了四位勇敢的主教外,再无他人发出抗议之声。年幼的爱德华三世就在卑鄙、残忍、虚伪和懦弱交织的氛围中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爱德华二世
伊莎贝拉王后
休·勒·德斯潘塞被残忍杀害
密谋杀害爱德华二世的是一小撮无耻之徒。虽然命令是以爱德华三世的名义下达的,但我们不应过多责怪这位年幼的国王。他生于1312年11月13日,加冕时只有十四岁零两个月。他出生后一直待在母亲伊莎贝拉王后身边,从未得到过父亲爱德华二世的关爱。因此,他不会怀疑母亲伊莎贝拉王后反对父王爱德华二世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妥。但事实上,伊莎贝拉王后是在迷恋上遭流放的罗杰·莫蒂默[5]后才对丈夫爱德华二世充满仇恨的。爱德华三世后来才明白,自己竟然充当了母亲伊莎贝拉王后及其情人罗杰·莫蒂默的工具。他虽然备感屈辱,但还是接受了这一现实,对他们呈上来的各种奏折和文件一一过目和批阅。当父亲爱德华二世的关押地从凯尼尔沃思转至伯克利时,爱德华三世并未想到他会遭遇什么不测。但早有人交待狱卒要取爱德华二世的性命,而爱德华三世对这一阴谋却毫不知情。
爱德华三世
伊莎贝拉王后与罗杰·莫蒂默
为了辅佐年幼的国王爱德华三世处理朝政,1327年1月议会任命了一个由四位伯爵、四位主教和六位男爵组成的摄政委员会。但从一开始,王权就牢牢握在了王太后伊莎贝拉的手里。年幼的国王爱德华三世则对她言听计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慢慢发现真正用王权发号施令的其实是王太后伊莎贝拉的情人罗杰·莫蒂默。他们二人完全控制了爱德华三世的生活,尽可能不让他与派系之外的人交往,不让他管理朝政和处理国事。英格兰人后来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而爱德华三世更是在成年后才意识到自己曾经过着怎样一种屈辱的生活。
凯尼尔沃思城堡
伯克利城堡
爱德华三世登基之初,王室在治国理政时能遵循宪政原则,承认旧宪章依然有效,向议会保证要好好治理国家。那些在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遭受不白之冤的人恢复了名誉,重新拥有了庄园。在这一时期,罗杰·莫蒂默尚未公然滥用权力,因为他首先得应付来自外部的危险。爱德华三世登基尚未满三个月,苏格兰人便撕毁了与英格兰在1323年签定的休战协定,悍然侵入了英格兰北部的诺森伯兰和达勒姆。他们越过了边境,一路烧杀掠夺,最后攻到了威尔河流域与缇斯河流域。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因患麻风病,不能亲征,于是将指挥两万名轻骑兵的重任交给了麾下的两员大将:詹姆斯·道格拉斯爵士和默里伯爵兰多夫。这支轻骑兵部队能征善战,拥有极强的战术素养。
第2章
《北安普敦条约》
为了击退来犯之敌,年轻的爱德华三世亲自率领英格兰的贵族军队和地方武装奔赴前线。不愿让爱德华三世远离自己视线的罗杰·莫蒂默也一路陪同前往。但英格兰大军的行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在泰恩河畔,苏格兰人占据了一处要塞,防守非常严密,英格兰军队根本无法从正面发起攻击。当费尽周折绕到苏格兰军队侧翼时,英格兰军队发现机警的苏格兰军队早已撤离,占据了另一处易守难攻的要塞。罗杰·莫蒂默当然不会贸然发起进攻,班诺克本战役[6]失利的阴影还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他想等到苏格兰军队撤退时再进行堵截。不过,詹姆斯·道格拉斯爵士率领苏格兰军队在夜间急行军,并在行动迟缓的英格兰军队到达前安全撤离了。就这样,英格兰军队一直被苏格兰军队牵着鼻子走,苏格兰军队留给英格兰军队的只有着火的村庄和牲畜的遗骸。在这场战役中,最引人注目的战事当数詹姆斯·道格拉斯率领小分队夜袭英格兰皇家军营了。詹姆斯·道格拉斯杀入英格兰皇家军营,在混战中杀死了爱德华三世的随军教士,差点儿就将爱德华三世俘虏。最后,他毫发无损地返回了苏格兰军营。当苏格兰军队向特威德河撤离时,食不果腹的英格兰将士早已无力追击,不得不从诺森伯兰撤回纽卡斯尔。不过,经历1327年8月到9月的屈辱后,在后来的斯鲁伊斯海战和克雷西战役中,英格兰军队大获全胜。
班诺克本战役中英勇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左)
班诺克本战役
也许是与苏格兰之战失利的羞耻之心在作祟,王太后伊莎贝拉和情人罗杰·莫蒂默担心臣民们会以此为借口反对新政府。于是,他们决定将关在大牢中的爱德华二世秘密处死。爱德华二世体格健壮,尽管在伯克利的大牢里遭受了种种非人待遇和折磨,但安然无恙。看到爱德华二世没有丝毫要死的迹象,王太后伊莎贝拉和情人罗杰·莫蒂默决定痛下杀手。1327年9月21日晚,他们派手下潜入大牢,将爱德华二世秘密杀害了。他们对外隐瞒了爱德华二世已死的事实。当人们发现后,他们才解释说,爱德华二世犯心脏病离世了。
爱德华二世被杀
罗伯特·布鲁斯与其追随者
王太后伊莎贝拉和情人罗杰·莫蒂默还做了一件令英格兰臣民难以接受的事,即不惜一切代价与苏格兰议和。该决策严重影响了英格兰臣民对新政府的信任。1327年到1328年的整个冬天,英格兰人一直在和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谈判。在做了许多让步的情况下,1328年5月4日英格兰与苏格兰签署了《北安普敦条约》。英格兰最终承认了苏格兰的独立王国地位。因此,《北安普敦条约》被英格兰人称为“可耻的和约”。爱德华三世在《北安普敦条约》上签字后,英格兰便失去了对苏格兰的统治权。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以来,苏格兰国王第一次可以名正言顺地自称为独立君主了。爱德华一世曾经带回伦敦的苏格兰王室徽章、奇珍异宝及领地档案都要物归原主了。要不是有伦敦的暴徒阻拦,“斯昆石”[7]或许也会送还给苏格兰。现在,这块“命运之石”仍存放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加冕宝座下。爱德华三世还答应将自己七岁的妹妹琼嫁给罗伯特·布鲁斯的小儿子大卫·布鲁斯。苏格兰方面则承诺将遭到驱逐的亲英格兰派贵族召回国内,返还他们的土地,同时答应会分三次向英格兰支付两万英镑的战争赔款,以弥补英格兰在战争期间遭受的损失。
英王加冕宝座中的斯昆石
来自苏格兰方面的危险刚一解除,罗杰·莫蒂默便开始自以为是起来,做事随心所欲,目无王法。在争取到马奇伯爵的爵位后,他整日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态度。像他这般趾高气扬的英格兰贵族从来没有过。他出门会带上一百八十名贴身护卫,并以此震慑那些想要反对他的贵族。1328年秋,在参加索尔兹伯里议会会议时,罗杰·莫蒂默带了许多武装随从。那些未带随从的贵族议员担心被他扣押、监禁,纷纷逃往温彻斯特。更有甚者,他并不避讳与王太后伊莎贝拉的关系,二人经常厮守在一起,表现得非常亲密。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不能不叫人生疑。
然而,太后身边这位红人虽然劣迹斑斑,但直到三年后才被彻底扳倒。爱德华三世有两位叔叔: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和诺福克伯爵布拉泽顿的托马斯。二人都是爱德华一世第二任妻子法兰西的玛格丽特[8]所生,是爱德华二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诺福克伯爵布拉泽顿的托马斯与兰开斯特伯爵格罗斯蒙的亨利在推翻爱德华二世统治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他们极其讨厌罗杰·莫蒂默。他们认为,拥有一言九鼎权力的应该是他们,而不是王太后伊莎贝拉身边的这位红人。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带头反对罗杰·莫蒂默,这让罗杰·莫蒂默怀恨在心。不久,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便遭到陷害。有人向他谎称爱德华二世还活着,就关押在科夫城堡。向他提供这一情报的是科夫城堡的监狱长。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信以为真,便差人给事实上已经遇害的爱德华二世送信说,会想办法救他出来,并帮他重返王位。这封信很快就传到了罗杰·莫蒂默手里,送信人随即被抓了起来,并以叛国罪被砍头示众。罗杰·莫蒂默跟爱德华三世说,毒死他也是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谋反计划的一部分。因此,他敦促爱德华三世尽快签署死亡判决书。从被捕到被处决只有短短的八天时间,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的朋友还没来得及去想救他的办法,他就在1330年3月19日被处死了。罗杰·莫蒂默霸占了他的庄园。加上之前已经霸占的休·勒·德斯潘塞父子的土地,罗杰·莫蒂默成了英格兰最富有的人。
法兰西的玛格丽特
科夫城堡
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彬彬有礼、亲切友善、崇尚自由,一直深受英格兰人拥戴。因此,他的不幸遭遇激起了民愤。英格兰国内的混乱局面令英格兰人忍无可忍了。而王太后伊莎贝拉和罗杰·莫蒂默此时却越来越无所顾忌,他们的关系日益公开化了。随着爱德华二世真正的死因开始流传,英格兰人的愤怒之情也日益强烈。用阴谋陷害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的同时,罗杰·莫蒂默也给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人们开始意识到推翻爱德华二世统治的果实已被邪恶的法兰西女人及其吸血成性的枕边红人所窃取,并以他们的意志统治英格兰时,坏人的命运就走到尽头了。
然而,最终对坏人施以重击的并不是英格兰的民众,而是爱德华三世本人。三年多来,爱德华三世一直对母亲和罗杰·莫蒂默言听计从。现在,他已经十八岁了,娶了美丽善良的埃诺的菲利帕[9]为王后。埃诺的菲利帕为他生下了“黑太子爱德华”,他终于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他开始观察身边的一切,并倾听王太后派系之外人们的声音。渐渐地,他意识到以前的自己不过是罗杰·莫蒂默利用的工具而已。他发誓要彻底结束这种状况。
埃诺的菲利帕
第3章
处决罗杰·莫蒂默
1330年10月,王太后伊莎贝拉和罗杰·莫蒂默住进了诺丁汉城堡。诺丁汉城堡的大门由他们的亲信把守。爱德华三世前往诺丁汉,跟行政长官威廉·伊兰爵士说明了来意。威廉·伊兰不敢违抗国王的命令,为他指了一条通往城堡的秘密通道。1330年10月19日午夜时分,爱德华三世和朋友威廉·蒙塔丘特勋爵带了几名士兵避过守卫,进了城堡,直奔王太后情人罗杰·莫蒂默的住所。罗杰·莫蒂默当时正在与林肯主教亨利·伯格什谈话,惊慌中尚未来得及反抗就被抓了起来。罗杰·莫蒂默的两名护卫虽然拔剑反抗,但很快便被乱刀砍死。爱德华三世控制了局面。王太后伊莎贝拉冲进来,跪在儿子面前,恳求他放过“温存的罗杰·莫蒂默”。爱德华三世的手下将她拖离后,随即拘押了罗杰·莫蒂默。
诺丁汉城堡
一个月后,爱德华三世召集议会在贵族议院对罗杰·莫蒂默进行了审判,指控他犯有如下罪行:谋杀爱德华二世,武力威胁索尔兹伯里议会,非法侵占数处王室庄园,挪用苏格兰人的两万英镑赔款中的大部分。审判程序还未完全走完,贵族议员们就投票同意认定“所有指控均为事实,由法庭执行官负责监禁罗杰·莫蒂默,并以反叛国王和国家的罪名将其处死”。1330年11月29日,罗杰·莫蒂默在泰伯恩刑场被绞死,尸体也遭到了肢解。他的主要谋士西蒙·贝雷福德爵士因罪孽深重而被处死。杀害爱德华二世的真凶约翰·马尔特拉弗斯和托马斯·古尼虽然未被抓捕归案,但因叛国罪遭到了悬赏通缉。不久,托马斯·古尼在西班牙被卡斯蒂尔国王阿方索十一世擒获,死在了被押送回英格兰的路上,躲过了法庭审判。
泰伯恩刑场
卡斯蒂尔国王阿方索十一世
王太后伊莎贝拉没有立即受到惩罚。爱德华三世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先将母亲软禁到赖辛城堡,不准她踏出城堡半步。不过,她仍然享有三千马克[10]的高额生活津贴,行为也未受到严格的限制。她又活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薨于1358年。
1327年到1330年的混乱统治就这样结束了。肯特伯爵伍德斯托克的埃德蒙的后人及受罗杰·莫蒂默迫害的贵族们都恢复了爵位、封地。曾经反对罗杰·莫蒂默的人都得到了赦免,而由罗杰·莫蒂默一手提拔的人则须交出部分土地。英格兰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年轻的国王爱德华三世要开始亲政了。
注解:
[1] 瓦尔特·德·斯泰普顿(Walter de Stapledon,1261—1326),埃克塞特主教(1308—1326),1320年和1322年两次出任英格兰财政大臣。1314年,他和兄长理查德·斯泰普顿创立了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若无特别说明,均为译者注)
[2] 埃德蒙·菲查伦(Edmund FitzAlan,1285—1326),第九代阿伦德尔伯爵,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参加苏格兰战争,深得爱德华一世宠信。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埃德蒙·菲查伦全力支持国王镇压罗杰·莫蒂默发动的叛乱。1326年,他被得势的罗杰·莫蒂默处死。
[3] 休·勒·德斯潘塞(Hugh le Despencer,1261—1326)和休·勒·德斯潘塞(Hugh le Despencer,1286—1326),二人系父子同名。老德斯潘塞曾追随爱德华一世驰骋疆场,后被封为温彻斯特伯爵。小德斯潘塞是爱德华二世的宠臣。他因自己的特殊身份而自命不凡,疯狂霸占土地,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4] 瓦尔特·雷诺兹(Walter Reynolds,?—1327),第五十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1313—1327)。1324年之前,瓦尔特·雷诺兹一直效忠爱德华二世,后因宗教仪式问题与爱德华二世发生冲突,转而支持罗杰·莫蒂默和王后伊莎贝拉。
[5] 罗杰·莫蒂默(Roger Mortimer,约1287—1330),第一代马奇伯爵和第八代威格莫尔男爵。1316年,他担任英格兰驻爱尔兰总督,后因反对爱德华二世被监禁于伦敦塔。1323年,他逃往法兰西,1326年返回英格兰,与伊莎贝拉王后合谋废黜爱德华二世并将其杀害。1330年,被爱德华三世抓捕后,他被送上了断头台。
[6] 1314年6月23日到6月24日,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率军在班诺克本以少胜多,击溃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二世率领的大军,史称“班诺克本战役”。班诺克本战役不仅标志着苏格兰打赢了独立战争,而且让整个欧洲对作战方式独特的苏格兰人刮目相看。
[7] 斯昆石,通称“命运石”或“加冕石”。苏格兰历代国王都是站在命运石上加冕为王的。1296年,英格兰兼并苏格兰时,爱德华一世将其带回了伦敦,一直存放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加冕座椅下。1996年,命运石运回了苏格兰,但并未安放在斯昆修道院,而是安放于爱丁堡城堡里。
[8] 法兰西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France,约1279—1318),法兰西国王腓力三世的小女儿,腓力四世的同父异母妹妹,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第二任妻子。
[9] 埃诺的菲利帕(Philippa of Hainault,1314—1369),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之妻,与爱德华三世育有十四个子女。埃诺的菲利帕王后善良仁慈,深得英格兰人爱戴。1341年建立的牛津大学王后学院展现了英格兰人对她的热爱之情。
[10] 马克是通用于古代西欧(包括英格兰)的货币单位。一马克相当于十三先令四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