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恺撒虽然荣耀加身,但其生命以一种十分暴力的方式终结了。他被刺身亡。刺杀事件发生前后也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这个强大的征服者一生都极具戏剧性。这样戏剧般的结局同样引人注目。
恺撒的财富和权力激起了人们的嫉妒,也引起了他们对他的憎恶。那些期望得到恺撒青睐,却没有如愿的人小声嘀咕;那些昔日的竞争对手、后来被恺撒战胜的人愤恨不已。有些罗马人向往民主,这让他们不允许有人独揽大权。罗马共和国的管理权不是人人享有,只有特权阶层才能享有。政府职能被划分,分配给不同的特权阶层,以此来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各阶层之间斗争、冲突激烈,总是发生企图侵犯其他阶层利益和特权的事件。然而,冲突的最终结果总是再次恢复被打破的平衡。没有任何一方的权力可以完全凌驾于其他各方之上。因此,独裁专制在罗马共和国没有根基,罗马共和国实行的是共和制。但现在恺撒已经把所有权力都握在手中,人们怀疑他想公开称王,或者虽不称王,但独揽大权。
罗马人非常憎恶“国王”这个称号。早期罗马历史上存在一个王政时代,存在国王。不过,国王自命不凡,压迫人民,令人憎恶,被人民废黜、驱逐了。现代欧洲的一些国家也发生过几次类似事件,但事后,公民觉得没有国王好像就不受保护,没有安全感。于是,几年后,公民又把被驱逐国王的一支扶上王位,恢复了君主制度。不过,罗马人民异常坚定,绝不允许这种恢复王权的事情发生。他们实行共和制已经五百年之久了。虽然国家内部存在分歧、冲突,并且斗争不断,但他们憎恶王权,以至于五百年来,各路政客、各位将军、各个征服者,虽然野心勃勃、权力极大,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胆敢称王。
然而,各种迹象表明,已实际拥有王权的恺撒,现在想要拥有国王名号。在此情况下,野心勃勃之人不会直接僭取国王名号和王室权威的象征—有人会替他们提出来。但他们会假意推辞,直到他们完全可以掌控事态的发展。下面发生的这些事就显示恺撒也是这样计划的。
罗马城的公共建筑中,有一些国王的雕像。我们必须明白,罗马人不是不喜欢国王,只是不喜欢国王用权力统治他们而已。他们尊重甚至崇拜其他国家的国王,尊重国王取得的丰功伟绩,并且制作雕像纪念国王。只要国王不统治他们,就不会引起罗马人的反感。罗马人的这种心态与如今的美国人一模一样。如果英国女王使英国发展得更好,在美国引发的赞美可能比在英国还多。美国人尊重英国王室血统的古老,钦佩英国政府的高效,羡慕英国拥有大国风范,尊重女王的权力和特权—这些感情在任何正式场合都能流露出来。美国人愿意,不,美国人希望她继续统治英国。然而,要在美国实行君主制,那需要用几百把刺刀来实现。
因此,和在别处一样,王权在罗马共和国得到了高度尊重,所以罗马共和国有很多国王的雕像。正因人民坚决反对王权统治,对野心勃勃之人来说,王权反倒更加具有吸引力。恺撒把自己的雕像放在各位国王之间,有人赞同,也有人小声反对。
罗马城有一个公共剧院,政府官员习惯坐在专门为他们而设的体面的座位上。元老们的座位的位置比政府官员的更高,装饰得更精美,也更醒目。恺撒在那里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座位。他的座位非常像国王的宝座,通体镀金,布满金饰,华贵无比。在众多座位中,他的座位异常醒目。
在元老院,恺撒也有一个类似的座位。这个座位是他的专用座位,就像英国上议院国王的座位一样。
此外,恺撒还举办了许多公开庆祝活动和多个凯旋式,以纪念自己的功绩,彰显自己的荣耀。在其中一次活动中,他要求元老院的一众元老在一座神殿里宣布授予他荣誉的法令。大批公民聚集过来,见证这个仪式。恺撒坐在华丽,甚至可以称为王座的座位上,官员和侍从围在旁边。元老院的人到了,恺撒仍然坐着,没有站起来迎接,像是国王召见自己的臣民一样。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但人们把它看成恺撒想要称王的迹象,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激起了普遍热议。这个行为非常巧妙,性质模棱两可,恺撒可以根据次日的公众情绪酌情解释。有人说,恺撒要站起来时,站在旁边的官员阻止了他;还有人说,一个军官提醒他站起来,他却皱着眉头拒绝,继续坐着。因此,虽然他现在承认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的最高权力中心,但他如此行事的意图让人心生疑窦。他想称王,又怕表现得太过明显招致突如其来的反对。因此,他才这样做—一步步试探罗马人对他此类行为的反应。
此后不久,恺撒参加某个盛大节庆返回时,街上人潮涌动,大批群众跟着他,大声欢呼。突然,一个人走到恺撒的雕像前,把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并用白色丝带扎好。这是王权的象征。一些军官命人取下王冠,把那人关进了监狱。恺撒对这些军官很不满,罢免了他们的官职,说希望有机会他会亲自否认“想加冕称王”的说法,而不是让别人代为行事。
“Rex”在拉丁语中是“国王”的意思。—原注 然而,人们认为恺撒的说辞不过是个借口。之后,他的名字和国王的头衔与象征联系在一起的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那些希望获得他青睐的人,公开称呼他为“Rex” 。他回答说,自己的名字是恺撒,不是“Rex”,但没有流露出任何不快。在一个盛大场合,一个职位较高的官员,也是他的近亲,一再把王冠戴在他头上。和往常一样,他轻轻推开了王冠。最后,他把王冠送进了附近的神殿,说罗马城没有国王,只有朱庇特主神。总而言之,所有行为都表明,恺撒想戴上王冠,表现出来的却是人民逼迫他戴,他自己则不停地拒绝。
在罗马城,这些事情引发了非常强烈、普遍的热议。罗马城还分裂成了不同派系,一派希望恺撒称王,一派以命相搏,坚决反对。但没有人敢公开表示支持哪一派。他们用神秘的眼神、隐晦的暗语,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当恺撒拒绝站起来接见元老时,许多人沉默着接受了。当王冠被戴在恺撒的雕像上时,有些人表情凝重,感觉受到了冒犯;也有一部分公民大声喝彩,热情鼓掌。无论什么时候,当恺撒称自己反对加冕时,总有人大声欢呼、称赞。然而,无论如何,恺撒要称王的意图越来越明显。人们正在一点点接受这个现实。
然而,在说到自己的自命不凡和要求时,恺撒表现得十分谦逊。当感觉到自己深藏不露的野心遭到公众反对时,他就会找出一些借口,合情合理地解释自己的行为,否认自己的真实目的。当他像国王一样坐着迎接元老、聆听他们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法令时,他回答说,应该减少而不是增加自己的公众荣誉。当发现自己的这种行为引起元老们的激愤时,他解释说,因为身体虚弱,站起来会头晕目眩,所以他只能坐着。他认为,这些借口能缓和在场人员的情绪,平息他所担心的嫉妒之人和竞争对手的不满,又不会妨碍自己的行为对公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他希望公民逐渐习惯看到他成为国王。同时,与周围人交流时,他表现得谦逊有礼,尽量避免惹怒竞争对手或者引起竞争对手的嫉妒和警惕,因为通常竞争对手的权位与他差不多。
如果这就是恺撒的计划,那么事情似乎正在积极地向着他设定的目标发展。罗马公民好像已经越来越明白恺撒想加冕称王的想法。起初反对的声音已经消退,或者至少最初坚定的公众反对之声已经不再那么坚定。最后,关键时刻到来,恺撒可以安然地向元老院提出称王这一要求了。当然了,此举过于冒险,需要机敏、灵活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当时,罗马共和国有各种各样的预言书籍,其中一本叫《西卜林书》。实际上,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也都有类似的书籍。《西卜林书》认为,将来发生的事可以事先预测。有一些非常古老、权威的卷轴,保存在罗马神殿里,由监管委员会谨慎地保护着。每逢重大场合,监管委员会就会查阅《西卜林书》,以便事先预知公共举措或者重大事情的结果或影响。
恰巧当时罗马人正与帕提亚人交战。帕提亚是亚细亚富甲一方、实力雄厚的地区。恺撒准备出兵征服它,命人查阅《西卜林书》。经过一系列例行的庄严仪式后,查阅官员向元老院汇报称,神圣的预言记载,除了国王,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征服帕提亚。因此,一位元老提议,为了应付紧急情况,战争期间,应该让恺撒称王。起初,人们对此项建议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毕竟表达任何意见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人们若有所思,表情凝重,沉默寡言,就像是大动乱即将到来一般。谁都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谁都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大家很快就达成了普遍共识,恺撒的朋友决定给他加冕,并指定公元前44年3月15日为恺撒的加冕日。
同时,恺撒的敌人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早有预谋。他们发现恺撒现在已经开始实施称王计划。他们没有办法公开反对,就设计阴谋,计划刺杀恺撒。这样一来,恺撒的野心就会破灭。刺杀计划的主谋是卡西乌斯。
长期以来,卡西乌斯一直是恺撒的竞争对手和敌人。他性情暴戾、个性冲动、胆大包天。他热爱权势,喜欢发号施令。当有人权势比他大,试图管束他时,他就会非常不耐烦。罗马人有个共同特点—厌恶国王对自己行使权力。卡西乌斯也是如此。他绝不向恺撒屈服,决定刺杀恺撒,不让其称王。于是,他非常谨慎地发动位高权重的人参与刺杀行动。有些人说,如果能让布鲁图斯参与,自己一定会和卡西乌斯联手。
布鲁图斯是罗马的副执政官,是级别非常高的市政官员。同谋者都希望布鲁图斯参与这一行动,部分原因是布鲁图斯拥有副执政官的职位。他们的如意算盘里,有了最高公共治安官的参与,他们的行为就不是谋杀,而是得到了官方的批准,有了正当的理由。
在这个孤注一掷的行动中,卡西乌斯等人更希望获得布鲁图斯道义上的支持,因为布鲁图斯拥有非凡的个人品格。布鲁图斯虽然比卡西乌斯年轻,但严肃认真、少言寡语、沉着冷静,同时刚正不阿、果敢坚毅、无所畏惧。同谋者之间互不信任,因为他们担心遇到紧急情况时,冲动鲁莽之人会改变主意。但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布鲁图斯答应去做的事,就一定会去做。
“布鲁图斯”这个名字本身就有很多暗含的意思。五百年前,卢基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驱逐了罗马国王苏培布斯。他秘密策划,假装愚蠢,以此掩盖自己的计划。如传说所言,在实施的计划时机未到之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摆脱他人的监视,打消他人对他的怀疑。他不再说话,像疯了一样,穿行在城市安静、阴暗的角落,像野兽一样到处游荡。他以前的名字是卢基乌斯·尤尼乌斯,后来增加了“布鲁图斯”,以说明他真的病了。驱逐国王苏培布斯的时机来临,他突然开口,“恢复”了理智,号召罗马人拿起武器,成功实施了计划。从此,“布鲁图斯”就成了“拯救者”的代名词,他的经历也成为一段历史佳话。
阴谋者把恺撒视为另一个“国王”,自然而然想到了他们身边的布鲁图斯,希望其成为另一个“拯救者”。在和自己同名的古代雕像上,布鲁图斯时不时发现一些铭文,铭文预言“布鲁图斯”将要复活。每天早晨,来到履行职责的法庭时,他都会发现夜间留下的简短文字,言简意赅,却寓意深刻,比如,“醒来吧,布鲁图斯,去履行你的职责!”“你真的是个‘布鲁图斯’吗?”
尽管如此,布鲁图斯还是不太愿意反对恺撒。因为内战结束后,他与恺撒一直私交甚笃。布鲁图斯曾是庞培的大将,在法萨卢斯战役中与庞培并肩作战,后被恺撒活捉。恺撒战胜了庞培,但并没有将布鲁图斯处死,而是选择原谅、赦免了他,让他为自己效力。后来,恺撒还提拔了布鲁图斯,让他担任总督,掌管最富有的行省。任期结束后,布鲁图斯满载财富和荣誉而归,被提拔为罗马城的副执政官。也正因如此,恺撒所做之事,无一不是把布鲁图斯当作最信赖、最忠诚的朋友。所以,卡西乌斯及那些最初想合谋的人认为,如果布鲁图斯能够加入,事情成功的概率会大增。他们期望卡西乌斯尽力说服布鲁图斯参与刺杀行动,因为卡西乌斯与布鲁图斯有亲戚关系,他的妻子茱妮娅·特蒂娅是布鲁图斯的妹妹。
这使两人在过去几年里关系很好,成为亲密好友,尽管近来两人因竞争同一职位而关系有些疏远。在这一竞争中,恺撒支持布鲁图斯。他曾经说过:“卡西乌斯最适合担当此职位,但我无法拒绝布鲁图斯的任何要求。”事实上,他认为,自己与布鲁图斯私交甚好,相信他会全力以赴支持自己的事业。
卡西乌斯轻而易举地与布鲁图斯和解了,尽管自己在竞选职位时受到了布鲁图斯的伤害。他去找布鲁图斯谈话,劝其加入自己的行动。他问布鲁图斯是否愿意去元老院出席3月15日(公元前44年)的加冕仪式。作为恺撒的朋友,布鲁图斯去参加加冕仪式理所应当。他说,不去。接着,卡西乌斯问:“假如我们被特别传召呢?”布鲁图斯说:“那么,我会去。如果必要,我将准备随时赴死,坚决捍卫我们国家的民主与自由。”
然后,卡西乌斯继续说,许多位高权重的罗马公民,也抱着同样的决心,慕名找布鲁图斯领导大家从事必须实现的事业。“人们对待其他裁判官举办的各种赛会、庆典、表演,与对你的期望不同。”卡西乌斯说道,“你的品格、名字、地位、先祖及你一直坚守的行为准则,鼓舞着整座城市。人们希望你能成为他们的救星。公民们已经准备随时协助你,甘愿冒生命危险支持你,指望你能够向前一步,以他们的名义,代表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采取行动。”
外表看似极度冷静的人,内心深处往往热血沸腾。因为情绪从未表露、发泄出来,往往更加浓烈和不受控制。布鲁图斯没说什么,但卡西乌斯的话让他兴奋不已。他的灵魂开始挣扎,一边是恺撒政治仕途上的知遇之恩和个人情感;另一边是罗马人的坚定信念—为了国家大义,什么都可以牺牲,包括友情、恩情、财富和生命。他加入了行动,立即开始制定执行策略。
一位叫利古里乌斯的将军曾在庞培麾下服役。他对恺撒的敌意从未真正消失。当时,他生病了。布鲁图斯前去探望他,发现他卧病在床。罗马局势如此紧张,尽管这种紧张被压抑着,但大家还是预感会有大事发生。人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暗含深意。看着布鲁图斯向床榻走来,利古里乌斯从他的表情明白了,他并不只是探病。布鲁图斯说道:“利古里乌斯,现在不是你生病的时候。”利古里乌斯立即起身,说道:“布鲁图斯,如果有什么大事值得我去做,我可以立即痊愈。”布鲁图斯向利古里乌斯讲明了计划。听完那个计划,利古里乌斯怀着满腔热情加入了行动。
刺杀计划一个接一个地透露给那些最值得信任的人。这些人一次次地举行会议,商讨最终的行动计划。大家一致同意,恺撒该杀,但具体实施的时间、地点、方式还有待确定。会议上各种计划被提了出来,但有一件对他们来说非常特殊的事—没有人考虑或者提到“秘密刺杀恺撒”。刺杀行动将以公开的方式,以一种崇高又毫不畏惧的方式进行。鉴于计划的执行是庄严的判决,没有必要偷偷摸摸、私下里进行。仔细考虑了各种可能遇到恺撒的公众场合,各种可能刺杀恺撒的地方,他们最后选择了一个最开放的场所。当然了,他们的初步计划是保密的,以防恺撒采取反制措施。但一旦实施,他们应该立刻站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刺杀恺撒。他们没有打算撤退,也没有打算躲藏,更没有保全自己的计划。他们想到的只有刺杀这一件事。计划是如此崇高和伟大,足以使他们忽略个人安危。不过,所有安排和商谈内容都绝对保密,直到做好一切准备。但计划要以公开、庄严的方式实施。然后,他们会平静地等待最终的结局。
在这个问题上,刺杀者们认为元老院是最合适的地方。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加冕的日子,是最适合实施刺杀行动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