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第一编讲述了自从住时之初摩诃三末多王开始,至纯洁之阿三彬那刹帝利种姓的乔答摩佛祖为止的334569位君王的世系。第二编将讲述自频婆娑罗王 注 至阿育王 注 的30代君王世系。

(79)频婆娑罗王

统治释迦国迦毗罗卫城的净饭王与统治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婆纪尼耶王两人结为盟友。佛陀悉达多王与婆纪尼耶王之子频婆娑罗王亦为盟友。悉达多王比频婆娑罗王年长五岁。频婆娑罗王15岁即位为王,在位16年时朝佛,在听过佛陀讲完那罗陀迦叶本生故事之后,同11万听众共得预流果。频婆娑罗王在释迦牟尼成佛前15年,成佛后37年,共在位52年,盎阇那历140年(公元前551年)时被其子阿阇世王谋害身亡,享年67岁。

(80)阿阇世 注 王

阿阇世王即位8年之际,释迦牟尼涅槃,将盎阇那历148年 注 ,改为佛历元年(公元前543年)。其后继续执政24年,共在位32年。佛历24年(公元前520年)时被其子乌陀耶婆陀 注 谋害身亡。

阿阇世王虽应为得道果之人,却因与坏友提婆达多同谋,犯了杀父之罪,将永受无间地狱之苦。后因虔诚拜佛,祈求宽恕杀父之罪,终于只沦入铜橛地狱6万年。获释之后,成为有“毗纪达毗先萨”之称的辟支迦佛。据《分别论释》 注 和《增支部经释》载,犯五逆罪 注 之一,即破和合僧者,方受整个劫期的无间地狱之苦,犯其余四逆罪者不受此苦。

* * *

[1] 阿阇世王 Ajatasat,旧译“阿阇贳”,音译“未生怨”,又名“善见”。释迦去世后,资助由迦叶主持的佛教第一次结集。

[2] 原书印刷有误,写为118年。见(40)节,应为148年。

[3] 乌陀耶婆陀王,印度古代史中也有译为优陀那拔陀罗者。

[4] 《分别论释》 Vibbaṅga Aṭhakathā。

[5] 佛教用语,谓罪大恶极之五种罪过。小乘说法: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即:分裂僧团)、恶心出佛身血(即:伤害佛的身体)者。

(81)乌陀耶婆陀王 注 、阿努楼陀王、蒙陀王、那伽达萨王

阿努楼陀王子在其父乌陀耶婆陀王在位16年佛历40年(公元前504年)时,谋害其父,篡位为王。蒙陀王子步其父后尘,将父王阿努楼陀害死,自立为王。阿努楼陀、蒙陀二王共在位8年。佛历48年(公元前496年)那伽达萨王子又将其父蒙陀王害死,篡位为王。那伽达萨王在位24年,佛历72年(公元前472年) 注 ,民众认为阿阇世王的后裔乃谋弑父王的后裔,于是就推翻了那伽达萨王,拥立苏苏那伽 注 大臣为国王。

* * *

[1] 原文误印为婆陀先那王。按婆陀先那王是在其后和他相差六代的王名,是苏苏那伽王之孙。故更正之。

[2] 原文误为佛历77年,有误,经查《缅甸大史》应为佛历72年,更正之。

[3] 苏苏那伽,在印度古代史中也有译作什苏那加者。

(82)苏苏那伽王

吠舍里城的梨阇威王等聚众商议道:“吾城完全具备一都城的诸般特征,像都城之七条件、城市必备之四大资源等。然而城镇却冷落萧条,用何种办法才能促其繁华热闹?”众人议论:“国中无妓女,故四处冷落。”王遂将族中一女子充当妓女。梨阇威王先将妓女置于自己寝宫内七日。妓女怀孕,足月后产一子,将该子置于缸中盖严,弃于城外垃圾堆里。护城那伽王(龙王)将身绕缸保护起来。四周民众纷纷前来观看,一时热闹非凡。此时,龙王发出“苏苏”之声后便在人群中消失了。此时,众人将缸盖打开,发现缸中有一相貌不凡的男孩,人人怜爱。一大臣之子将其收养。因守护过他的那伽王消失时发出“苏苏”之声,故为他取名为苏苏那伽。长大成人后,因斋戒具足,人们均称其为贤者。

据《缅甸大史》载,是在国人与该女子亲密交往之后梨阇威王才将她据为己有的。

苏苏那伽大臣抵达王舍城的经过是:阿阇世王欲得知吠舍里城之吉凶,便命伐夏迦罗婆罗门去祈求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告阿难说:“吠舍里城诸王修习不毁之法,只要他们团结一致不仅不会被毁,且会得到兴盛繁荣发展。”伐夏迦罗婆罗门遂将此言告国王。阿阇世王问婆罗门“应如何为之?”婆罗门说:“国王陛下可佯装将我驱逐,我便逃至吠舍里城去,设法破坏他们之间的团结,待团结被破坏时我再派人来奏,国王陛下届时可发兵直取吠舍里城。”国王按其言,将伐夏迦罗婆罗门逐出国境,命其前往吠舍里城。伐夏迦罗到吠舍里三年,设计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团结,上奏阿阇世王:“请发兵!”阿阇世王集大兵从不设防的城门攻入,摧毁了吠舍里城。在夺取吠舍里城时,苏苏那伽大臣已到王舍城。当民众推翻了那伽达萨王之后,就拥戴苏苏那伽大臣为王。

《缅甸大史》载,阿阇世王欲夺取吠舍里城,便去请求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说,梨阇威王们团结一致,不可得。尽管阿阇世王再三请求,都只得到同样的回答,只好不发兵。释迦牟尼涅槃灭度之后,阿阇世王才派伐夏伽罗婆罗门到吠舍里城去破坏梨阇威王们之间的团结,最后夺得该城。此说与经典不符。

苏苏那伽大臣称王之后,在吠舍里城即位,在位18年,佛历90年(公元前454年)时辞世,其子伽拉索伽继位为王。

(83)伽拉索伽王

伽拉索伽王在位10年,即佛历100年(公元前444年)之际,以耶舍长老为首的700比丘,在伽拉索伽王的支持下,于吠舍里城举行了第二次佛经结集。结集之后伽拉索伽王继续执政了18年,至佛历118年(公元前426年)方与世长辞。伽拉索伽王之子婆陀先那等十位兄弟相继执政了22年。

(84)婆陀先那王至般阇摩伽王等十王简况

十王的名号如下:婆陀先那王、拘朗陀湾那王、摩拘罗王、萨婆阇哈王、阇梨伽王、优波伽王、桑阇耶王、拘罗毗王、难提伐陀那王、般阇摩伽王。十王之中最小的般阇摩伽王在位的佛历140年(公元前404年),贼首难陀杀死般阇摩伽王,以乌偈先那之名自立为王。

(85)以乌偈先那为名的贼首难陀

吠舍里城边有一个盗贼头目经常纠集无数同伙洗劫乡里。每次都将抢劫到的财物,强迫物主担送,然后放回。一次,抓到一身强力壮胆大之人替他们挑担。这个挑夫问盗贼们:“你们是干哪一行的?”盗贼们答道:“哼,奴才!我们一不种田二不放牛,是专门抢劫乡里财物,吃喝玩乐的。”那人听了这话挺满意,也当了贼。

一次,盗贼们进入一个村子抢劫,村民们奋力反抗,盗贼四散,头目被杀。盗贼们想起自己的头目无不痛哭念叨。后来也当了贼的那人说:“伙计们!难道只有你们的头儿能干那大大小小的案子吗?我也能像你们头儿那样干。”众盗贼听了十分高兴,便推他当了贼首。当上贼首的那人身强力壮、精明能干,便以贼首难陀之名闻名。他的八位兄弟和众多亲属也入了伙。

一次,盗贼们一起商议,认为抢劫城边村头的算不上好汉,只有攻打都市城镇的才是英雄,“这主意挺好,咱们一起干吧!”遂组织了大量人马将般阇摩伽王杀死,贼首难陀为王,改号为乌偈先那王。此事说明,作为一大国君主绝不可松懈怠慢,应不时派出细作和使节,了解国家所有大小事务。正如《大隧道本生》 注 所谈,素拉尼梵授王曾屡次纠合南赡部洲外的101位君王,妄图加害毗提哈梨王,但由于摩诃萨陀的精明、勤奋和巧妙安排,他们未能得逞。贼首乌偈先那篡位后不久死去,他的八个兄弟依次接替为王。

* * *

[1] 《大隧道本生》 Maha Umaṅga Jātaka,亦称 Umaṅge Jātaka,《本生经》大颂卷第542号故事。

(86)乌偈先那等九兄弟

乌偈先那等九兄弟先后为王,历时22年。九位君王的名字是:乌偈先那难陀、般堵伽难陀、般堵偈提难陀、布达巴拉难陀、罗塔巴拉难陀、乔毗娑尼伽难陀、萨弥提伽难陀、伽伐达伽难陀、陀那难陀。

(87)陀那难陀王

该九王中排行最小的陀那难陀王,心胸狭窄度量极小,一味积蓄钱财。攒到八亿时,深怕别人偷走,便将恒河截流,将钱财埋入河底,并浇注铜水和铅水,以防渗水。一切妥当之后再让恒河水流。陀那难陀王还将产于国内的兽皮、生漆、宝石、蜂蜜等换成钱财,然后按原先做法,几次将钱财埋入恒河之下。故人们称他为陀那难陀 注 。后来,阇那伽婆罗门派人将陀那难陀杀死,立莫梨耶王的后裔姜陀拘达王子 注 为王,管理整个南赡部洲。

莫梨耶 注 城的情况是:佛陀在世时,因遭毗陀堵巴王子之难,部分释迦族君王进入大雪山,在富饶之地建立城市。因该城有孔雀颈般翘起的屋顶,或因可听到孔雀婉转啼鸣之声,故将该城起名为“莫梨耶”。该城的释迦族后裔也成为在整个南赡部洲享有盛誉的莫梨耶君王。

* * *

[1] 陀那难陀 Dhanananda,陀那即钱财,难陀是喜爱,意即喜爱钱财者。

[2] 姜陀拘达 Candagutta,即印度摩偈陀国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原意是在名为姜陀的牡牛照顾下长大的人。参见(88)节所述。

[3] 莫梨耶亦译作毛里亚,意即:孔雀。

(88) 阇那伽婆罗门和姜陀拘达王

阇那伽婆罗门是呾叉始罗城一位婆罗门之子,能将三吠陀经倒背如流,精通符箓,熟悉幻术,善用谋略,神机妙算。人们都知道他在父亲辞世以后如何孝敬供养母亲和具有头顶白伞的福分。一日,阇那伽婆罗门发现母亲落泪,遂上前问道:“您为什么哭啊?”其母女婆罗门答道:“我的爱子,都说你要当国王了,人一旦成了国王,就不会再爱他的母亲,把母亲忘了。亲爱的儿子一旦成了国王也不会爱我养我了,我就成为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人了。想到这些我就不禁伤心落泪了。”阇那伽婆罗门问母亲:“儿子能当国王的福分在哪里?”母亲说:“就在儿子你的犬齿上。”阇那伽婆罗门说:“孝顺供养母亲比当国王更高尚。”就弄断了自己的犬齿,继续供养母亲。如此知恩,宁愿不当国王也要供养母亲的人,在众生之中深受爱戴。这样知道父母恩情的子女是很难得的。阇那伽婆罗门不只少了几颗牙,而且相貌丑陋,双臂佝偻,两腿内弯。

有一天,阇那伽婆罗门来到称为布波补罗的华氏城,该城中的陀那难陀王决定放弃埋藏财物的恶习,将财物用来布施,以消除气量狭小的污迹。于是就在王宫前搭起彩棚布施,为众大婆罗门准备了价值10亿的物品;为众小婆罗门准备了价值10万的物品。

据《缅甸大史》载,为大婆罗门预备了10万财物,为小婆罗门预备了1000财物。此说与《大史注疏》中记载不尽一致。

阇那伽婆罗门也走进布施彩棚。在大婆罗门的席上落座。此时,陀那难陀王在众多侍臣簇拥之下走进彩棚,看见坐在大婆罗门席上的阇那伽婆罗门,顿感不快,说:“把那个婆罗门给我赶出去!”安排布施的人上前奏道,不宜赶人走。国王十分嫌恶,仍下令:“给我轰出去!”侍臣无奈走近阇那伽婆罗门说:“我们奉王命而来。”但又不敢直言:“不许你在此彩棚内停留。”只是说:“既然施主不诚心,不愿意,倘若仍贪婪布施之物留下来,就会使人感到厌恶。”侍臣们仅就贪婪布施之物讲了几句责备的话。

阇那伽婆罗门听到侍臣们的话,觉得不好与国王针锋相对,又羞又恼愤然离去。他撕碎绶带,将水壶摔在门柱旁,咒骂道:“陀那难陀王在此大地上将不得善果。”国王听到此言,下令:“把他给我抓住!”此时,阇那伽婆罗门变作一裸形外道,赤身裸体藏入宫中。与陀那难陀王的波巴达王子混熟,将王子诱入自己掌握之中,设法逃出宫外。王宫里有一条通向宫外的装有机关的暗道。阇那伽婆罗门让王子向王后要来了钥匙,打开暗道门,同王子一起逃走,来到毗阇陀毗树林里。阇那伽婆罗门想利用自己巧妙的智慧和能力,积累钱财,使自己值一元的财物变成值八元的财物。当积累到八亿财物时,将其埋藏起来。他想,除了波巴达王子外,还应物色一位可当国王有福分之人。

《缅甸大史》上记载的是,阇那伽婆罗门使自己价值一元的财物,变成价值1000元的财物。此说与《大史注疏》所载不尽一致。

阇那伽婆罗门之所以有此计谋,是因为他与陀那难陀王已结下了不解之仇,为了十拿九稳地将国王毁掉,就要积累大批钱财,并四处寻觅合适的王储。可见,作为一位大国君主遇到要发怒的事,应该比所有的人更加克制,思前想后。常言道:即令众人不可宽容的事,国王也要宽容。

释迦牟尼在世时,当波斯匿拘萨罗国王侍奉释迦牟尼之际,他看见一裸形外道从身旁走过,便起身向他行礼。此举并非表示他真对裸形外道崇拜,仅仅是表示他对裸形外道的同情。因裸形外道在他国中居住从未受人行礼膜拜心情不好,他才这样做的。作为一国君主对居于国内的所有民众皆应视其为亲生子女,这样才能受到民众们的拥戴,国王也才能安享君王之福禄。正当阇那伽婆罗门要寻觅一位除波巴达王子之外的适宜于当国王的人物时,终于找到了姜陀拘达王子。

一次,莫梨耶城遭到敌人洗劫,国家衰亡。王后为保护腹中身孕,便与其兄弟化装成平民从城中逃出,住在华氏城。不久,日满月足,生下一子。在众神庇护之下,将婴儿藏在缸中放在牛棚门后。托众神之威力一头名叫姜陀的牡牛,精心照看这一婴儿,使其安然无恙。牛倌见到婴儿也爱护备至,如对亲生儿子一般抚养。因是在姜陀牡牛照看下成长起来的,故名为“姜陀拘达”。

姜陀拘达到了牧童年纪,牛倌的一位猎人朋友见到姜陀拘达,非常喜欢,就向牛倌要了去。一次,姜陀拘达王子与牧童们玩当国王的游戏,他扮国王,其他小伙伴们分别扮作王储、法官、文武大臣、侍从,然后下令把扮作盗贼的抓来审问。法官上奏姜陀拘达,该盗贼罪该剁去手脚。姜陀拘达遂下令将盗贼的手脚砍掉。行刑者没有刀斧就用羊角作柄的木头斧子去砍,扮贼的小伙伴的手脚果然断了。姜陀拘达又令其复原,手脚果然又复原了。阇那伽婆罗门见到这一切惊异不已,就给了猎户1000元,将姜陀拘达要来,让他学习吠陀经典。阇那伽婆罗门将姜陀拘达要回以后,便做了一副价值10万元的金饰,用三色丝绳串起来,戴在姜陀拘达的颈上。

《缅甸大史》记载说,该金饰价值1000元。这与《大史注疏》上所载价值10万元不一致。

阇那伽婆罗门把波巴达也同样地打扮起来。两位王子在阇那伽婆罗门抚养下长大,他们分别将各自所做的梦告诉阇那伽婆罗门。阇那伽婆罗门听后知道波巴达王子成不了君王,而姜陀拘达王子未来将成为南赡部洲的最后一位君王。但是他并没有向二位王子透露。

一次,在宴请众婆罗门处吃过奶粥乳糜之后,在林中草地上睡觉。阇那伽婆罗门醒来,他先把波巴达王子叫醒,交给他一把短剑,叫他取下酣睡中姜陀拘达颈上的项链,但是不许用手去解,也不得将项链弄断。波巴达王子走过去观察一番,感到束手无策,又不许用手去解又不许弄断项链真没有办法,便回到原地。又有一次同样的机会,阇那伽婆罗门向姜陀拘达王子提出同样的要求。姜陀拘达王子想了想,不能用手去解,又不能弄断项链,是取不下项链的。于是便用短剑把波巴达王子的头砍下,取回了项链。阇那伽婆罗门见到这一切默然不语。姜陀拘达王子成人后学习了吠陀和诸般技艺,成为一位精通技艺、学识渊博、文武全才的人。此时,阇那伽婆罗门便将自己埋藏起来的钱财取出来作经费,招募大批勇武之士,将大批勇士交给姜陀拘达王子。姜陀拘达王子向陀那难陀王开战。此时,国中与边疆的民众纷纷起来迎战,把他们团团围住,姜陀拘达王子的军队终于败下阵来。

失败后,姜陀拘达便派人到各地听消息。听消息的人来到一个小村,村里有个卖炸糕的妇人,拿了一块炸糕给孩子吃。孩子把炸糕中间软的部分吃了,把边上部分扔掉,又向母亲要。母亲说:“孩子,你吃炸糕,真像姜陀拘达王子举事啊!”孩子问:“母亲,我怎么吃炸糕呢?姜陀拘达王子又是怎么举事的呢?”母亲说:“你吃炸糕不从边上吃,先掏中心吃;而姜陀拘达王子想当国王举事,不攻边城村寨,却直夺京城,当不上国王就失败了。所以我说你吃炸糕跟姜陀拘达王子举事是一样的。”

听消息的人将卖炸糕妇人的话如实向姜陀拘达王子报告。姜陀拘达王子就按听来的办法,召集众将士,夺取一个个边城村寨作为基地,然后攻取华氏城,杀死陀那难陀王,得了全国。至此,阇那伽婆罗门先前撕碎绶带,摔坏水壶,咒骂陀那难陀王在此大地之上将不得好报的极其难以实现的打算终于实现了。

在为姜陀拘达王子灌顶加冕前,阇那伽婆罗门先立一渔夫为王。目的是从渔夫口中探出陀那难陀王的藏宝之所。渔夫把所知道的全说了,在得到财物以后杀掉渔夫立姜陀拘达王子为王。从陀那难陀王这件事可见,作为一位君主必须坚持四品,说话和气可使所有的人心情舒畅,就可得到良好的报答;在夺取国家这样的大事时,听取了卖炸糕妇人教育孩子的话也会成功;为了取得大军所需钱财,探听埋藏之地,可将一位渔夫辅佐为王。

阇那伽婆罗门为了姜陀拘达王误食有毒食品也不致中毒受害,就安排国王单独食用掺有毒药的食物,王后等不得食用。姜陀拘达王的王后是随国王之母一同从莫梨耶城来华氏城舅父的长女。一次,国王正在食用阇那伽婆罗门为国王安排的掺有毒药的食物,怀有身孕的王后也吃了一口。阇那伽婆罗门见状认为叫她吐出也已太晚,当即砍下了王后的头,剖开其腹连同胎衣将胎儿取出,又割开母羊之腹迅速放入。此后,七日换一母羊,在羊腹内直到足月之时才取出交奶母喂养。因为直到命名之日,王子身上仍有羊毛扎后留下的眼儿,遂命名为宾睹娑罗 注 。

《缅甸大史》记载的是,一连数次放入剖开的母羊腹中,共放了49天,月满日足后才取出。上述说法与《大史注疏》的记载不符。《缅甸大史》又说因放入母羊腹中粘上羊血之故,身上留下了孔眼儿,也与该注疏所述不一致。

* * *

[1] 宾睹娑罗,印度古代史也有译作宾头沙罗者。

(89) 宾睹娑罗王

宾睹娑罗王子成年,老王姜陀拘达在位24年后辞世。老王死后,提婆格波魔鬼借老王之尸还魂,使老王复活,依然执政为王。但老王饮食等一切表现均极为反常。于是祭司婆罗门进行了调查,终于了解到是妖魔借尸还魂之故。告宾睹娑罗王子,老王辞世妖魔乘机借尸还魂伪装国王捣乱。王子得知真情后便设计铲除妖魔。王子一面佯装与妖魔亲密无间,侍候左右;一面密嘱两个侍从佯装相互夺刀,众人劝阻无效。妖魔听到争斗之声,命王子前去解劝。宾睹娑罗往返数次,仍告妖魔劝解无效。此时妖魔命二侍从来至面前。宾睹娑罗说:“二侍从手中均有武器,不宜走近御前。”妖魔说:“允其前来,方可释其争端。”二侍从听命走近妖魔身旁。王子上前佯装献刀,说时迟那时快,刀起人倒,妖魔被砍成两截身亡。事后王子将父王的尸体隆重火化。姜陀拘达王在位24年,佛历146年(公元前398年)驾崩,其子宾睹娑罗加冕为王。

宾睹娑罗王之王后乃莫梨耶王族后裔,被册封为苏达摩王后。苏达摩王后怀有身孕之时,希望自己能一足蹬月,一足踩日,食太空之星辰和云彩,餐地上的蚯蚓和树木。此种欲望无法满足也不敢告诉任何人,于是面容憔悴、身体消瘦。宾睹娑罗王见王后如此反常,询问缘故。王后回答说是欲望所致。国王问:“有何欲望可告我。”王后说:“大王,妾的欲望难以实现,所以不敢对大王说。”国王说:“朕乃享有一切荣华富贵的国君,没有办不到的事,尽管奏来。”于是王后如实奏明。国王听罢深感为难,但没说办不到,只用好言相慰:“不要着急,定能满足你的欲望。”国王召集御前会议,将王后的想法告诉众大臣。

众大臣问该如何办?国王说,可制作日月形状的食物给王后吃,将浅锅大小的煎饼放在洁净的地上。告她:这是日,那是月,请王后用脚踩在其上;再给王后圆饼,告她这就是星辰请她吃,再给她云状食物吃;再扫净宫内庭院撒细沙,其上铺席,把从席孔间钻出的蚯蚓状食品放在金杯之中,请王后进食,再叫她吃树木状食物。诸事均按国王所说办理,王后的欲望遂得到满足。

一天,国王请教婆罗门,问王后有如此欲望将会有何结果?王后的老师阇罗那纪伐解道:“尊贵的国王,王后将为陛下生一位一切具足的王子。”国王听罢喜出望外。国王本来就是按照这位国师的指点来安排满足王后的欲望的。阇罗那纪伐是一位学识渊博具备成为罗汉一切条件的人物。他在迦叶佛时代还只是一个不懂事的青年,后来找到一位讲授阿毗陀摩论藏的罗汉,并向讲诵十二处法 注 的罗汉修习法境,然后灭度进入仙国,享受仙福,直至释迦牟尼涅槃之时。释迦牟尼涅槃后他转世成为婆罗门的后裔,成年后又当了裸形外道,最后成了宾睹娑罗王后的老师。所以,他能告诉国王该怎样满足王后的欲望,而且知道此种欲望将要产生的结果。阇罗那纪伐认为有必要将此事向王后讲清楚,于是便来找王后。王后请他在上首落座,然后问道:“尊敬的老师,有何赐教?”阇罗那纪伐说:“此事在众多文武大臣面前仅向国王简要地讲了一下,现前来详告王后,请王后细听。未来的王子将是一位君王。足蹬日月,预示王子即位之后日月般南岛一切执伞君王将臣服在其脚下;吃食众星辰,预示王子将杀死同胞兄弟;吃食云彩,预示王子将废除形形色色的外道邪说,皈依佛法;吃食蚯蚓,预示他的权势将深及大地之下一由旬;吃食树木,预示他的权势将高及苍穹之上一由旬。请王后记牢,这些就是王后您的欲望将产生的结果。”王后听罢十分高兴,说道:“倘若一切均按恩师所言,定赐恩师乘坐黄金轿舆,并将恩师名讳题于金片之上敬拜。”

《缅甸大史》上只一般谈及王后的欲望得到满足,至于如何得到满足并无详细记述。又说,阇罗那纪伐在国王询问之下,把欲望将产生的结果详细解释一番。这与后来阿育王即位之后,向母后询问的情节先后是矛盾的。应看到王后的老师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对应保密的事绝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中渲染的,只会略谈几句。而对王后,则会毫无保留地详加叙述的。此乃情理中事。

* * *

[1] 佛教名词,旧译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的十二法。

(90) 阿育王

王后怀孕十月,生下阿育王子。一日,国王宾睹娑罗让王子在自己怀中玩耍,此时王子忽然撒尿,宾睹娑罗国王立即用法螺接尿,把尿洒在王子头顶。王后见状非常不悦,从国王手中接过王子。王后将此事告诉阇罗那纪伐老师。阇罗那纪伐安慰王后说,您的王子将是统治南岛的一位独一无二的尊贵君王。王后听罢再次向老师叩拜,表示感谢。阇罗那纪伐接受过王后叩拜之后,便前往离华氏城100由旬的一个小镇去住。

后来,阿育王消灭了敌人,振了国威。一日,阿育王问母后:“孩儿今日的作为,过去是否有人预言过?”母后说:“阇罗那纪伐恩师预言过。”王子问:“此人现在何处?”母后答道:“住在离城一百由旬的地方。”阿育王说:“我要拜见恩师,速用黄金轿舆去请。”在返回的途中,阇罗那纪伐见到阿夏拘达长老的寺院,便走下黄金轿舆,步入寺内。在寺中阇罗那纪伐看见众多的狮子、老虎、牦牛、野牛、猪、鹿等动物,在长老慈悲威德的感召下,不分彼此亲密无间和睦相处。问道:“这些叫什么?”长老念及外道前世行善,意欲使其获得道果,遂答道:“他们叫‘处’。”又问:“他们都到哪里去呢?”又答道:“处”。阇罗那纪伐外道听到长老讲处之法,遂对佛法产生虔敬之意,就在阿夏拘达长老处出家,增进毗婆舍那 注 ,后成了罗汉。

上述内容因涉及阇罗那纪伐外道,故在此略加交待。阿育王即位,母后谈及,遂派人接他入宫。

宾睹娑罗王有101位王子,除同母所生的弟弟帝须之外,其他99位同父异母的兄弟均被阿育王杀害。阿育王用整整四年时间,处理国内事务。四年之后即佛历218年(公元前326年)才加冕成为南岛的至高国君。他封胞弟帝须为王储。毗堤娑黛维王后将摩哂陀王子和僧伽密达公主两人交给国王后,自己仍回毗堤娑城居住。

阿育王即位后名声显赫,威震到大地之下一由旬,苍穹之上一由旬。神仙们每日从阿那伐陀湖 注 挑来8担16桶水献给国王。国王将其中的8桶布施给僧伽罗汉,2桶布施给精通三藏经的6万比丘,2桶赐给阿珊蒂梅达王后,余下4桶国王自己使用。

《缅甸大史》的记载是,2桶赐给16000宫妃们使用,2桶国王自己使用。此说与《波罗市迦经释》等不一致。

神仙每日还从大雪山送来细软芳香的名为“那伽拉达”的刷牙用木棍。国王、王后、16000宫妃、6万罗汉比丘等皆用此刷牙。

神仙每日还来献可药用的余甘子果、无花果以及金子般香郁熟透的芒果。少量食用余甘子果和无花果可通便,消除百病。人人都可根据自己需要选食。

阇丹湖畔有一棵如意树(也有人称在神宫),神仙们还会敬献五彩缤纷的筒裙、金色的擦手巾以及神仙们饮用的果汁。

神仙们每日还敬献洗头用的香料、擦身用檀香膏、有素馨花斑的柔软披肩。众龙王也敬献适宜于高贵人物的眼药。乡民们每日送来9000车阇丹湖畔的达雷米。

据《经集释》等记载,四把等于一伽东;四伽东等于一宫萨;四宫萨等于一缅升 注 ;四缅升等于一多那;四多那等于一箩 注 ;四箩等于一卡梨;二十卡梨等于一瓦哈;一瓦哈就是一车。但据《精义释注疏》记载,献给阿育王的粮食每两车粮食才合一瓦哈。

《缅甸大史》载,四缅升等于一萨由;四萨由等于一塞;四塞等于一箩。四十箩等于一瓦哈。9000瓦哈应是36万箩 注 。上述均为古老的计量词,若用现今计量单位箩来计算,9000车应为72万箩。

这许多稻谷的皮壳都被老鼠吃净,使米完好无损,没有碎米和糠。国王每日用这些稻米斋僧,除国王本人外,王后、宫妃、大臣等均食用此达雷米。大大小小的蜜蜂都来到附近作巢;林中的熊类也到铁匠作坊拿起锤子打铁;妙声鸟在王宫周围婉转啼鸣,声音优美。阿育王即位第三年时取缔了外道;第四年时被取缔的外道纷纷虔敬佛法。阿育王之父宾睹娑罗王,无论对婆罗门,还是对婆罗门出身的外道等6万余人,均不时供斋。阿育王也像父王一样,在宫中向他们供斋。

一日,阿育王站立在有狮子雕像的纳凉宫门口,见吃过斋饭的裸形外道们非常缺乏教养,乱说乱动极不严肃。于是国王想,此等受斋人不是高贵的受斋者,只有挑选出高贵的受斋者,对他们布施才有益处。便召集大臣们前来,说:“把那些不愧为贤士的婆罗门和比丘请到宫中来,朕要向他们布施。”大臣们领命,把外道们请来,奏道:“大王,他们就是我们的罗汉。”国王下令在宫中准备好高贵卑贱等种种座位,说:“叫他们来吧!”招呼所有的外道们说:“选自己适合的座位坐吧!”有的坐在藤榻上,有的坐在木板上。国王见此情景知道这些人并无多少戒律修养,于是,便吩咐为他们准备一般食物斋饭后,请他们回去。后来均按此法斋僧。过了许久,一日,来了一位名叫尼乔陀的沙弥,此人心地善良,举止文雅,相貌端庄。使人一见,虔敬之心即油然而生。

* * *

[1] 毗婆舍那 Vipssanā,佛教名词。梵文音译,意译为“观”,泛指一切思维观察活动。

[2] 阿那伐陀 Anavadat,天国一神湖名。

[3] 缅升,也有音译为卑者,约合0.256升。

[4] 箩,也有意译为缅斗或音译为町者,约合40.91升。

[5] 原文有误,写成36000箩。

(91) 尼乔陀沙弥

宾睹娑罗王有101位王子,其中有两位是莫梨耶的后裔达摩王后所生,即阿育和帝须。大王立兄阿育为王储,赐优阇尼城为其食邑。一次,大王令前赴食邑。阿育王子在旅途中来到离华氏城50由旬的毗堤娑城,该城乃逃荒出来的释迦族的集居地。王子娶了该城毗堤娑富绅之女为妻,后同赴优阇尼城。阿育王得了摩哂陀王子和僧伽密达公主。与王子公主等共享王族之福。后来阿育王得知父王病重的消息,便独自一人离开优阇尼城回华氏城侍奉父亲,将毗堤娑王后及王子、公主留在毗堤娑城。父王宾睹娑罗王在位28载,佛历214年(公元前330年)故去。老王死后,阿育持武力登位为王。其兄苏摩那 注 得噩耗,立即联合98位兄弟,浩浩荡荡向华氏城进军。阿育王出阵迎战,打败来军,最后擒获苏摩那亲王,处以死刑。

《新史》对此分析道,阿育王子并未被立为王储。倘若是王储,不应住到离王都100由旬远的优阇尼城去。否定了《缅甸大史》关于阿育王子被立为王储之说。但是《精义释注疏》与《缅甸大史》两书的记载是一致的,因此《缅甸大史》所述是可取的。如果因为《波罗市迦经释》的记载,即阿育王子从优阇尼城来到华氏城的当日,就捕杀了其兄苏摩那王子,从而否定《缅甸大史》所记,看来是不对的。《新史》论据不足。

苏摩那王子的妃子苏摩那黛维,得悉夫君被杀,因已怀孕在身,便化装为平民搬到不远的一个小村子——乞丐村去等待分娩。据《精义释》载,乞丐村村长家附近的榕树神喊道:“苏摩那黛维,到这边来!”苏摩那黛维听见招呼声便走到榕树跟前。榕树神变出一座宫阙说:“你就在这儿住吧!”因为是神的造化,所以任何人也看不见这座宫阙。

苏摩那黛维到达的当日便产下一子,因得到榕树神的佑护,给孩子起名为“尼乔陀”。乞丐村村长自见到苏摩那黛维之日起,就把她看成自己的亲生女儿一般,供她吃食。苏摩那黛维在此住了整整七年。尼乔陀七岁时,摩诃伐鲁那比丘发现他未来将成为罗汉的征兆。想孩子七岁该剃度了,就请其母苏摩那黛维答应为孩子剃度。尼乔陀随即修行五禅,削发为僧。一日,破晓之时,尼乔陀沙弥净身之后,侍奉师父尽了沙弥之道,取了袈裟和僧钵,打算去母亲住处。到母亲住处要进城南门,穿越市中心,再出东城门,才能到达。

当尼乔陀沙弥往前走时,阿育王正面向东在雕有狮子像的纳凉宫门附近徘徊散步。阿育王心情平静愉悦,眼睛望着四肘尺的地方,正好看见走到宫前的尼乔陀沙弥。王心想所有的人们都像惊弓之鸟慌慌张张走动着,而现在走到宫前的这孩子却神情自若,无论正面或侧面看都长得颇为端庄稳重,举手投足的样子也很得体。心想:这孩子必定有高贵的修养。国王从见到小沙弥的那一刹那起,就产生了尊重敬爱之心。这并非没有原因,前世做善事时,尼乔陀沙弥曾是阿育王的兄长,一个蜂蜜商人。

因此,佛陀说,不论是前世曾相伴,或是今生共作功德,都能产生钟爱之心,就像水里生长着的白睡莲、蓝睡莲和其他莲花一样。

从前,波罗奈城曾有三兄弟合伙经营蜂蜜生意,小弟卖蜜,两位兄长到乡间收购蜂蜜。当时一辟支迦佛患病,另一辟支迦佛拟到城内化缘蜂蜜。在河边码头遇一女陶工,女陶工问明情况,指路说:“这儿就有卖蜂蜜的商人,师父您就往那儿去吧!”卖蜜的弟弟看见辟支迦佛走来非常高兴,问:“您有何赐教?”当得知辟支迦佛需要蜂蜜时,便布施给他满满一僧钵蜂蜜。卖蜜的弟弟见蜂蜜溢出钵外,滴到地上,虔诚地祝祷道:“愿因行此善业,能成为南岛之主,威震苍穹之上一由旬,大地之下一由旬。”辟支迦佛也说:“祝你如愿以偿!”随后便直奔乾陀摩陀那山而去,为另一辟支迦佛治病。

弟弟布施完蜂蜜在家,见两兄长从乡间回来,便告:“兄长!愿两位心情都能非常愉快。为了两位兄长和我,我布施给辟支迦佛满满一僧钵蜂蜜。”大哥听罢大发雷霆,说道:“乞丐也会穿上袈裟的,受你施舍蜂蜜的很可能就是个乞丐。”二哥也发火儿道:“把你那辟支迦佛扔到大洋彼岸去吧!”后来,当两位兄长听到弟弟讲到关于布施蜂蜜将获得善果的话语后才非常高兴。为辟支迦佛指路的女陶工得悉辟支迦佛许诺满足施舍蜂蜜人的祝祷愿望后,也祈求自己将来能成为布施蜂蜜人的王后。后来,卖蜜的弟弟果然成了阿育王;女陶工也成了阿育王非常漂亮的王后——阿珊蒂梅达;二哥成为锡兰岛上的一位大德大威的天爱帝须王。大哥因咒骂过乞丐这样的词语,所以后来便成为乞丐村的尼乔陀沙弥。因他前世当蜂蜜商人时,是如今阿育王的大哥,共同生活过。因此,现在阿育王见到尼乔陀沙弥时,有着特殊亲近的感情。

国王因与沙弥之间有着这种感情,便派大臣前去请来。大臣领命而去。国王嫌派去的大臣迟迟不回,遂又派别的大臣前去。一连派出若干次,每次二三人。国王虽接二连三地派人前去,然而尼乔陀沙弥却不慌不忙慢慢前来。来到王宫后国王请他在合适的地方落座。沙弥环顾四周,见并无其他比丘,便走近白伞覆阴下的宝座,把钵递给国王。国王见沙弥走近宝座,心想,此沙弥必将成为朕宫殿之主。把钵递给国王后,沙弥自己走上宝座。国王向沙弥献上特制的斋饭。沙弥用过斋饭,国王问道:“你通晓佛陀对弟子们的教诲吗?”沙弥答道:“只知道若干。”国王又说:“把你通晓的佛法向朕弘诵一番吧!”沙弥答应了,便讲述了与国王相适应的《法句经》 注 中的《不忘品》 注 。

国王说:“朕听此教诲,知道永生永世不可忘却修习佛法,请将经讲完。”有人说,沙弥将整篇《不忘品》都讲完了,故此有“阿婆西” 注 之说。有的则说,国王听罢偈颂即说:“朕全懂了,不必讲了。”因此沙弥就没有按本来打算去讲,仅仅讲了两句。也有认为此说不当者。

沙弥诵完佛法,国王说道:“朕将向你尽施八份斋饭之责。”沙弥说:“我将把这八份斋饭布施给乌波阇耶 注 。”国王问道:“乌波阇耶是何等人?”沙弥答道:“乌波阇耶乃教导人们懂得言行是非曲直的贤哲。”国王接着说:“朕将再为你布施八份斋饭。”“我将再把这八份斋饭布施给师长。”国王又问:“师长是何等人?”“师长乃教导人们习诵佛法、知悉进退的长者。”国王说:“朕将再向你布施八份斋饭。”沙弥又说:“我将再把这八份斋饭布施给僧伽罗汉们。”国王问:“僧伽罗汉又是何等人也?”“大王,僧伽罗汉是接受我的师长、乌波阇耶和我这样的人剃度入寺受具足戒的僧众。”大王听罢无限欣喜,说:“除了已布施的各份斋饭,朕再向你布施八份斋饭。”沙弥告辞而归。天亮时分,国王在王宫斋宴32尊罗汉。同时宣布,明日,除今日进斋的32尊罗汉外,另外32尊罗汉可与沙弥一道前来受斋。依此法,每日斋僧数目成倍增加。最后,王宫每日斋宴6万僧众。从此取消了往日斋宴6万婆罗门外道的传统。国王的斋僧活动,乃对尼乔陀沙弥表示的敬意。

尼乔陀沙弥促使众生民众与大王皈依三宝,遵守五戒,虔奉佛法。一日,阿育王令人带上金脚镯套索将曾经膜拜过拘楼孙等四佛的有整整一住时寿命的伽拉那伽 注 龙王请了来。请他登上贵人的白伞宝座,然后献上生长在陆地山冈海洋河川的各色鲜花,指派16000名用百宝妆饰的宫娥姬妃侍候,让他以具有无穷智慧、能转动“圣贤真谛”法轮的光辉的佛陀形象在众人眼前显现。所谓请伽拉那伽龙王之说,是伽拉那伽龙王见到“金脚镯”掉下恒河,以为是自己脚上的脚镯,便顺从地随着来到阿育王处。

阿育王威力范围仅及地下一由旬,伽拉那伽龙王的宫殿在地下一由旬之外,为何要服从阿育王的管束呢?因为龙王的宫殿紧挨着阿育王的疆域,不得不听命于他。比如,居住在两国边界之间的居民,往往要听命于两国的国王一样。上述说法出自《精义释注疏》。《缅甸大史》则说:金脚镯被扔进大海。伽拉那伽龙王活了一个大劫,他住在大地下一由旬内,属阿育王的势力范围之内,所以不敢不听从阿育王的召唤。此说与《精义释注疏》、《大史注疏》所述不符。

伽拉那伽龙王化身为佛陀的形象,具有三十二大相和八十种好 注 ,仪表堂堂,好像阳光普照之下盛开的白色、蓝色莲花的水面,宛如星辰光芒闪烁的天际,焕发着五彩的异光,洁净的头顶犹如金色的山顶,放射出直径四肘尺的光轮和祥瑞的霞光,具有奇异的神通,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佛陀的形象光芒四射,使梵天、神、人、龙、鬼等生灵一睹为快。阿育王见之欣喜万分,七日不进餐食,顿起肃敬之心,目不旁视,专心一意,穆然站立,注目崇拜。

据《缅甸大史》载,阿育王所见乃拘楼孙、拘那含、迦叶和乔答摩等四佛形象。典籍上则记载说仅显示了乔答摩佛祖的形象,并没有其他三佛的形象。

* * *

[1] 苏摩那 Sumana,有说为“修斯摩”者。

[2] 《法句经》 Dhammapada。

[3] 《不忘品》 Appamādavag。

[4] 阿婆西Abhāsi,意为:“弘诵”、“讲述”。

[5] 乌波阇耶,Upajjhāya的音译,也译乌社。意译为“和尚”、“导师”或“先师”。

[6] 伽拉那伽Kālanagā,传说中当佛出世时才会全醒的好睡的龙。现今以此名喻嗜睡者。

[7] 佛教谓佛陀生来不同凡俗,具神异容貌,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八十种细微特征,合称“相好”。详可查有关辞书。

(92) 目犍连子帝须 注 长老

参加第二次佛经结集之众罗汉长老预见到未来佛教将遇到厄运。他们知道:“在此以后的118年 注 华氏城将有阿育王灌顶加冕主宰南岛。该阿育王将虔敬佛教,大事布施行善。外道们希望得到种种布施,纷纷削发为僧进入佛门,宣扬各自主张。因而给佛教带来无穷灾难。”大家又思忖:“当出现这些灾难之时吾等能否在世?”当所有罗汉们知道他们都不能面对这种情况时,想:“谁能消除这场灾祸呢?”遍寻人、神各界都没有找到。发现获得禅定的帝须大梵志将在梵界命终,上升到大梵天。于是就决定尽力争取帝须大梵志投生人世。将来大梵志投胎到目犍梨女婆罗门腹中。该人出世后,若以吠陀对其诱导,将进入佛门为僧。为僧后,精修佛陀全部教诲,通晓无碍辩道等,将镇服外道,主断纷争,弘扬佛教。想到此处,众罗汉长老就来到梵界,对帝须大梵志说:

“此后的第118年时 注 ,佛教将遇到厄运。吾等遍寻人、神各界都没有找到能够扶助佛教大业的人,在梵界打听,才找到大梵志你。大梵志你是个善人。吾等求你投生人世扶助佛祖的佛教大业。你就答应了吧!”听众罗汉长老如此说,大梵志遂以非常愉悦的心情保证道:“我一定能消除佛教大业的灾祸,扶助弘扬佛教大业。”众罗汉长老在梵界一切安排妥当后返回人间。此时,私伽婆长老和姜陀伐纪长老虽然还是小罗汉,却早已精通三藏,获得无碍辩道。

此二位长老未能参加第二次佛经结集的争论。大罗汉长老们对他们说:“你们两位没有参加我们的争论,因此要对你们处罚。帝须梵志将投胎目犍梨女婆罗门腹中。将来你二人一人度其为僧,一人传授他佛门经典。”众罗汉长老按照各自的寿命,先后圆寂归天。帝须大梵志也在梵界命终,投胎到目犍梨女婆罗门腹中。私伽婆长老自帝须投胎之日起,便每日到女婆罗门家来化斋,历时七年。然而,一无所获,就是一瓢粥、一勺汤也没有得到。过了七年某一天,才得到:“无施物请谅解!”一句话。

那天,婆罗门正从外面办事回来,路上遇到长老,问道:“师父,您是否曾驾临寒舍?”答道:“婆罗门,我是去过贵府。”又问:“您得到布施了吗?”答:“得到了。”婆罗门到家后问家人:“向长老布施了什么东西吗?”“什么也没有。”第二天清晨,婆罗门待在门口,心想我要责备长老说谎。过了不久,长老来到门前。婆罗门问长老:“昨天,长老明明没从寒舍得到任何施物,却说得到了。罗汉怎么能说谎呢?”“婆罗门,我在贵府化斋七年,连无施物请谅解的话也没有得到。昨天,终于得到了无施物请谅解这样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得到了。所以我这样说。”婆罗门想:这位长老连某种意义上讲得到了都会加以赞扬,如果得到某种食物就更会赞扬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从已做好的饭中取了一勺加上一些菜布施给长老。并说:“愿一切罗汉都能得到这斋饭。”婆罗门从这天清晨看到长老如此庄重安详,非常敬重,请长老今后每日来家用斋。长老答应了。每日来婆罗门家用斋,并讲一些佛法。从梵界投生来的少年无忧无虑,逐日成长,满16岁时,已通晓三吠陀。

从梵界投生来的纯洁青年,他的床榻从不许任何人坐卧,每次到老师家去,也要用白布带把自己的坐榻拉了去。长老思忖:“现在青年已到削发为僧之时,我虽与他家往来已有相当时日,却从未与他交谈过,今日我要找个机会和他谈谈。”于是便祝祷到达婆罗门家里,除了青年的床榻外,没有任何坐的地方。婆罗门家人见到长老来,见家中没有其他坐处就请长老在青年床榻上坐。

长老坐下后,这时青年从老师家返回,见长老坐在自己床榻之上十分生气。责问:“是谁让长老坐了我的地方?”长老用过斋饭,青年的怒气稍息,长老问:“年轻人,你懂得吠陀吗?”青年答:“长老,若我不懂吠陀,还能有谁懂得吠陀?”青年接着又反问道:“长老呢,你懂吗?”私伽婆长老说:“年轻人,问吧!一问你就知道了。”青年就提出一些自己和老师都不懂的疑难问题问长老。长老早已精通三吠陀,现在又已通过四无碍辩道论,因此,对青年所提问题并不感到困难,每当问题一提出,就轻而易举地作了解答。然后,长老说:“年轻人,你已问我不少问题了,我也问你一个问题你回答好吗?”“长老问吧!我回答。”长老根据充满变化无常的阿罗汉变化的心境提出了问题。青年对上句含有下句,而下句又含有上句反复思索不得要领。遂问道:“长老,这出自哪部吠陀?”“是佛的吠陀。”又问:“是否能够传授给我?”“只能传授给像我这样的僧人。”那青年就去求父母:“那位长老通晓佛的吠陀,但不传给不是僧人的人。我要到长老那里出家学习吠陀。”青年的父母就答应道:“孩子你就出家去学吠陀吧!学会再回来。”长老为青年剃度,首先向他传授32禅业。沙弥修习完32禅业后不久便获得预流果。长老思忖:沙弥已获预流果,不宜还俗,但是如果仍然向其传授禅业,他必然不会用功学习佛门经典。是该送沙弥去姜陀伐纪长老处的时候了。就让沙弥去长老处学习佛的教导,并教给他一切敬师的规矩。沙弥拜别恩师来到姜陀伐纪长老处。到后先尽了七日弟子之道。姜陀伐纪长老也对他进行考察了解。到第八天才开始向他传授佛的教导。婆罗门之子帝须虽然还是位沙弥,却修习了除律藏之外的所有佛的教导和经释。受戒为僧尚不满一僧腊,就通晓了三藏。乌波阇耶师父们使目犍连子帝须心中装满了佛的教导。师父们享足人寿,圆寂归天。目犍连子帝须又增进了禅业,成为罗汉,向众僧伽传授经、论、律三藏。

因为下面要叙述阿育王如何消除佛教灾祸的经过,所以在此先介绍一下目犍连子帝须。

* * *

[1] 目犍连子帝须 Moggaliputtatissa,也译“帝须”,阿育王的国师,婆罗门种姓,自幼攻读吠陀,精通三藏。受阿育王之命召集主持佛教第三次结集,结集后派弟子到印度周边传教。

[2] 原文误印为218年,按218数字与前后年代对照折算,明显有误。经查1957年版《琉璃宫史》中为118年,更正之。

[3] 原文误印为218年,按218数字与前后年代对照折算,明显有误。经查1957年版《琉璃宫史》中为118年,更正之。

(93) 帝须王储解除疑惑削发为僧

阿育王灌顶四年之际,一日,其弟帝须王储林中游猎,遇见欢乐的鹿群。王储心想,吃食杂草树叶的鹿群尚且如此欢乐,享受宫廷美味佳肴和华丽床榻的罗汉僧伽们还能够不愉快吗?王储狩猎归来便将自己的疑问告诉了王兄。国王心想,王储实在是胡思乱想,得以事实开导他才行。于是,国王佯装因某事大发圣怒,命王储执政七日,七日后赐死。王储想七日之后王兄就要杀我,所以不洗不漱,不食不饮,忧心忡忡,无精打采,身体消瘦。此时,国王问王储:“为什么你身体如此消瘦?”王储答道:“因为我怕死,所以如此模样。”国王道:“咳!知道七日后的死祸,你就如此忧心忡忡。那么,罗汉僧伽们日日夜夜都在考虑死之道,如何能够快活?”但是,从此以后王储更加虔敬佛法了。

一日,王储又到鹿林中游逛,遇见由臾那国 注 来的、在华氏城出家为僧的摩诃昙无德长老。长老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摇着桫椤叶。王储见了十分高兴。心想我何时才能像长老这样入佛门为僧?摩诃昙无德长老洞悉了王储的这种良好愿望。摩诃昙无德长老便当着王储的面飞上天去,站在阿输迦罗摩 注 附近的四角湖水面上,将腰带横在天空当横竿,把袈裟挂在上面后,悠然自得地在湖中沐浴。王储见摩诃昙无德长老如此神通,非常钦佩,心想今日我就皈依佛门削发为僧。回宫后就把自己要削发为僧的想法禀告国王。国王对他非常疼爱,再三规劝无效,就令侍从们将前往阿输迦罗摩的路修饰一新,为王储举行隆重仪式,派盛装的武士们相随送入寺庙。王储带1000随从来到幽静的寺庙拜摩诃昙无德长老为师,削发为僧。听到王储与1000随从出家为僧的消息后,随之为僧的人不计其数。阿育王之女僧伽密达公主与埃纪婆罗哈摩王子成婚,生有一苏摩那王子。此时,埃纪婆罗哈摩王子得知王储欲削发为僧的消息,也向国王请求:“我也想出家。”国王应允:“按孩子你的想法,出家去吧!”所以,埃纪婆罗哈摩王子与王储同日为僧。

* * *

[1] 臾那 Yonak,亦译作“帝那伽”或“臾那世界”。

[2] 阿输迦罗摩 Asokārāma。

(94)阿育王建阿输迦罗摩大寺及八万四千塔寺

一日,阿育王来到兴建阿输迦罗摩大寺之地进行大施舍,僧伽罗汉有60000之众,国王站在众僧之间,向他们供献四物 注 ,然后问道:“众师父,佛陀在世时诵讲的佛法共有多少?”众僧伽答道:“有九分教 注 ,八万四千法藏 注 。”阿育王虔敬佛法,拟为每一部经兴建一座塔寺敬奉,于是便在当日献出九亿六千万财物,令大臣们在每一城镇中兴建一座塔寺。84000座城镇,兴建84000座塔寺。国王在阿输迦罗摩一地筹划兴建阿输迦罗摩大寺事宜。阿育王向众僧伽探询:“众位师父,本王拟建84000座塔寺,何处可得佛陀舍利圣骨?”众僧伽答道:“尊敬的大王,僧等曾听说舍利圣骨珍藏于世,但并不知确切藏于何处。”

* * *

[1] 四物指:斋食、僧衣、精舍、药物。

[2] 九分教,又作九部经。即佛陀说法依其内容与表现形式可分九类。按南传佛教说法即:契经(修多罗)、重诵(袛夜)、授记(和伽罗那)、讽诵(伽陀)、自说(优陀那)、本事(伊帝目多伽)、本生(阇陀伽)、方广(毗佛略)、未曾有(阿浮陀达磨)。北传佛教还有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经之说。

[3] 法藏(法蕴) Dhammakhandhā谓佛陀教法蕴含之多义,即律藏含21000,经藏含21000,论藏含42000,共84000。

(95) 阿阇世王珍藏舍利圣骨

现在讲阿阇世王珍藏舍利圣骨之事。各国国王将香姓婆罗门分发的舍利带回各自的都城,建造同样的佛塔。摩诃迦叶长老预见到佛陀舍利将有被外道破坏的危险,便对阿阇世王说:“尊敬的大王,应建造一珍藏佛陀舍利的地方。”国王应诺道:“长老,朕将造一珍藏佛陀舍利的地方。但是,怎么去迎请各国国王带走的佛陀舍利呢?”“尊敬的大王,舍利由贫僧去迎请。”阿阇世王说:“您就去迎请吧!朕将造好珍藏舍利之处”摩诃迦叶长老思忖,罗摩村的佛陀舍利有龙众保护没有危险,以后将藏于锡兰岛大寺塔内,该罗摩村的舍利不需迎请。其他七国国王供奉的舍利都要迎请。迎请后摩诃迦叶长老立于华氏城东南角立誓道:“愿此地的石板消失,土层易于挖开,地下不要出水。”阿阇世王命人在该处挖土,用挖出的土制成砖,建一座能容纳80位佛门弟子的塔寺。人们前来询问:“大王,您要在这里建什么?”回答说:“要建一座佛门弟子的塔寺。”但没有让任何人知道这里将珍藏舍利。挖到80肘尺深后,底铺铁板,上建一能容纳几座佛塔大小的红铜制地宫。舍利圣骨被分别置于八个双层金檀香木函中,再将木函放进金檀香木龛,其外依次是红檀香函、红檀香龛、象牙函、象牙龛、百宝函、百宝龛、黄金函、黄金龛、白银函、白银龛、宝石函、宝石龛、红宝石函、红宝石龛、红斑宝石函、红斑宝石龛、琉璃函,最后安放进八座琉璃塔中。上述琉璃塔与锡兰岛上浮屠宝塔大小相似。琉璃塔上建一座百宝寺;百宝寺上建一座黄金寺;黄金寺上建一座白银寺;白银寺上建一座红铜寺。红铜寺内到处撒满百宝沙粒,长着成千上百种的陆地和水中生长的花朵,用纯金制成五百五十本生中的人物、80尊大长老、净饭王、摩诃摩耶夫人和与释迦牟尼同世的七种人和物 注 。周围放着500盆金莲花、500盆银莲花,插着500面金幡、500面银幡,点着500盏金油灯、500盏银油灯。灯中用白布作灯芯,添满芬芳的香油。

是时,摩诃迦叶长老立誓道:“愿花朵不凋,芳香不散,灯火不熄!”在金贝叶上写着“来日,毗耶陀萨 注 王子将即位,称为阿育王。阿育王将使这舍利圣骨分散各地。”阿阇世王用自己身上的饰物奉献给舍利,然后从里面开始关闭层层大门,最后将红铜寺的大门关闭,上锁。放上一巨大红宝石块。写上:“后世贫困的国王将用此红宝石供奉舍利圣骨”字样。天帝释派毗首羯磨 注 仙人来保护阿阇世王珍藏的舍利圣骨。毗首羯磨仙人在珍藏舍利圣骨之地制作了若干手持短剑的木头人,装上如疾风般快速转动的机关,用一大铁钉控制的许多形象可怖相互争斗的野兽机关后,返回天国。阿阇世王又在四周垒起石头,盖上石板,填平砂土,再在上面造一石塔。由于这样妥善安全的安排,人们就不知道珍藏舍利圣骨之处了。

* * *

[1] 七种人和物是指:阿难陀、菩提树、迦奴陀夷大臣、耶输陀罗、啬拏大臣、四个金罐、一匹白马。

[2] 毗耶陀萨 Pīyadāsa。

[3] 毗首羯磨 Visakruṁ。

(96) 阿育王挖取迎请舍利圣骨

阿育王在王舍城挖开佛塔,但未能找到舍利圣骨,便按原样将佛塔处修复。又带着男罗汉、女罗汉、男持戒者、女持戒者等四众 注 来到吠舍里城,但仍未找到。随后又到迦毗罗卫城,还是没有。于是又来到罗摩村,因有龙众守卫,未能挖开佛塔,落在塔上的锄头皆断成数段。这样,在罗摩村未得到舍利圣骨,接着到阿拉迦波城、毗塌堤波城、巴伐城、拘尸那罗城,挖开所有佛塔,都未能得到舍利圣骨。将各地佛塔按原样修复后返回王舍城。召集四众问道:“有人听到过舍利圣骨藏在什么地方吗?”四众中一位120岁高龄的大长老说:我不清楚舍利圣骨藏在何处,但在我七岁的时候,我的祖父——一位长老叫我提着花篮到一丛林深处向一座石塔献花叩拜,说:“这个地方是应该记住的一个地方!”我仅知道这些。阿育王说:此地定是珍藏舍利圣骨之地。命人砍伐丛林,清除石塔、泥土,见到了三合土。挖开三合土、石板进入寺的院内,看到手持七宝短剑转动着的木头人。

阿育王遂将神婆们请来,叫他们祭拜祈祷,但毫无结果。于是,便亲自膜拜祝祷道:“弟子决定兴建84000塔寺,珍藏供奉佛陀舍利圣骨,望神仙们切莫危害我等。”天帝释见此情景,便叫来毗首羯磨仙人对他说:“毗首羯磨仙人,阿育王为迎请佛陀舍利圣骨,已进入寺内,朕命你去排除木头人障碍。”毗首羯磨仙人立即化成一位头盘五个发髻的少年,背着弓箭来到国王面前说:“尊敬的大王,让我把木头人除掉吧!”国王说:“亲爱的孩子,把它除掉吧!”毗首羯磨仙人取出弓箭对准机关接合处射去,木头人等立即全部垮了下来。

阿育王开锁打开大门。看到该处的巨大红宝石块。上面有:“后世贫困的国王将用此红宝石供奉舍利圣骨”字样。心情不快,说我这样的国王难道能称作贫困的国王吗?打开内门进入寺内。塔寺内118年 注 前点燃的油灯,仍然灯火通明。莲花等也像刚刚献上的一样,地上的花朵也像刚撒上的一般,香料也似才磨研出的那样芬芳。阿育王拿起金贝叶读道:“来日,毗耶陀萨王子将即位,称为阿育王。阿育王将使这舍利圣骨分散各地。”读毕拍手惊叹道:“你们看,摩诃迦叶长老竟能知道朕呢!”阿育王将塔寺内的舍利圣骨留下一些以供参拜,其余全部取走。然后关闭塔寺大门,将一切恢复原样,并在上面建造石塔。阿育王在84000座寺中造84000座佛塔,来珍藏佛陀舍利圣骨。众僧伽协助神通广大的因陀拘陀长老建成84000座寺庙和佛塔。

* * *

[1] 四众,佛教名词,也称之为僧伽四众。有说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者,也有说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者。

[2] 与本书此处 同,此处原文也误印为218年前,现更正之。

(97) 八万四千寺塔之建成

因陀拘陀长老利用自己的广大神通,顺利地完成了一切兴建工作,整整用了三年时间。84000座城镇完成寺庙建造工程的奏本是在同一天到达王都的。大臣们奏告国王:“大王,84000座塔寺都建好了。”根据《精义释注疏》记载,84000座寺庙始建于月食之日,完成于三年后月食之日,所以奏本也在同一天到达王都。

《缅甸大史》载,全部寺庙与佛塔均在六个月内完成。此说与《波罗市伽经释》不符。

关于阿阇世王珍藏佛陀舍利圣骨与阿育王迎取舍利事,《缅甸大史》记载:阿阇世王将佛陀舍利珍藏在红宝石函内,再放入黄金函、白银函内,再将其藏入黄金制成的乾蒂迦神马的肚子里,神马放在十五层彩楼中,彩楼建在深挖的地下,周围建造七道高墙。摩诃迦叶长老点燃四支金油灯盏供奉。每两道高墙之间都安装了一些罗马人制造的机器人,手持短剑不停地转动守护着佛陀舍利。阿育王迎取舍利时,用1000元钱请罗马人的子孙来拆除这些机器人 。以上是根据《世名经》转述的。《缅甸大史》所依据的《世名经》 注 并非结集之经典。因此我们不采取此说,而另写新史,以使学者们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此书所述内容出自《大品经释》、《波罗市迦经释》、《精义释注疏》、《大史》、《大史注疏》等。

* * *

[1] 《世名经》 Lokapañatti。

(98) 阿育王庆贺塔寺建成 命子女为僧本人继承佛教大业

塔寺建成后,阿育王命人鸣锣通告全国:“七日后举行向寺庙供奉的仪式,所有民众皆要持行八戒,礼拜敬佛。”七日后,在数十万全副武装的四军将士簇拥下,华氏城比神国中天帝释所在的忉利天还要气派壮观。人们按顺时针方向环绕着张灯结彩的华氏城而行,然后来到阿输迦罗摩大寺。阿育王处在僧伽罗汉们的中间。此时,前来的比丘有8亿之众,比丘尼有960万。在全部僧尼中有罗汉10万人。众罗汉思忖:倘若大王见到自己所做的全部善业,定将更加虔敬佛法。于是,众罗汉施展显世神通。此神通即:将凡世变成虚空之妙法。

此时,阿育王正站立在阿输迦罗摩大寺上,向四方远眺,看到大洋中的整个南赡部洲。也看到了正在举行供奉仪式有着壮观佛塔的84000座寺庙。阿育王看到如此壮丽吉祥的场面心中无限欣喜。心想,除我之外谁能有我如此愉悦的心情?国王问众罗汉:“师父们,人、神、梵天众生信奉的具有十力十智 注 的阿轸帝也 注 佛祖的大业里,有谁做过如此盛大的施舍?有谁的施舍能有此高尚?”众罗汉认为,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神通广大,便请他解答国王的问话。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说:“尊敬的大王,佛陀在世时,布施四物的施主,从未有人像大王这样,您的布施是高尚的。”

国王听罢长老的话,非常高兴,心想,没有像我如此慷慨的施主,我的施舍很高尚。我施舍之物赞助了佛教大业。我这样能够成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吗?想到此问长老:“师父,弟子能够成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吗?”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听到国王的问话,想到摩哂陀王子将成为罗汉,摩哂陀王子出家,佛法将极大地得到弘扬。于是说:“尊敬的大王,仅凭布施物品成不了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只能称为斋物施主。即使布施之物从地面堆积至梵界,也称不上佛教大业的继承者。”王又问:“师父,施舍斋物成不了继承者的话,做什么样的善举才能继承佛教大业呢?”长老说:“尊敬的大王,让自己的骨肉子女削发为僧者才能称之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听到这样说国王想:我搞这样的大施舍还是成不了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心中很想成为继承者。左顾右盼,正好看到身边的摩哂陀王子。

本来御弟帝须王储出家为僧,拟立摩哂陀王子为王储。虽然如此,但出家为僧比当王储更高贵。想到此处,王便问摩哂陀王子:“朕的爱子,你愿意出家为僧吗?”摩哂陀王子自从帝须王储出家之日起就向往着去当僧伽,所以听到父王此言非常高兴,答道:“父王,孩儿愿意,请父王送孩儿出家,以便父王您能继承佛教大业。”此时,僧伽密达公主也在身旁。大王看到公主问道:“朕的爱女,你也愿意出家为尼吗?”僧伽密达公主说:“孩儿愿意。”国王听到王子和公主的话,心中无限欢喜,便对长老说道:“师父,弟子把儿子、女儿都送去当僧尼。让我做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吧!”罗汉僧伽们答应了国王的请求。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亲自当禅师,摩诃提婆长老为摩哂陀王子剃度为沙弥,因为王子已满20岁,由末阐提长老当业师,让王子受具足戒。摩哂陀王子在戒坛外修四无碍辩道,成为罗汉。僧伽密达公主的师父们有:领其三皈依的阿郁巴梨长老尼、禅师达摩巴梨长老尼。公主时年18岁。师父在戒坛外传授其持守包括戒杀生等的六法戒 注 。(即:持守式叉摩那戒 注 )

即使沙弥尼已60岁,也需持守不杀等戒条两年整。据《律藏》载,两年间不堪忍此戒法之沙弥尼不得受具足戒,故称之为持守式叉摩那戒。

《缅甸大史》说:因僧伽密达公主年仅18岁,所以未受具足戒,剃度为沙弥尼。此说与《律藏》记载不符。

摩哂陀王子及其妹僧伽密达公主出家之时,父王灌顶6年,时为佛历224年(公元前320年)。摩哂陀长老从受具足戒之日起,便在师父处修习经、律、论三藏佛法,时仅三年,便学完所有上座部经典,包括两次佛经结集的三藏经及经释。摩哂陀是师父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的1000名门徒中最长的一位。此时,阿育王已灌顶九年。

* * *

[1] 十力,佛教用语。即:佛具有的十种智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2] 阿轸帝也 Acinteyya,意为:不可思议的。

[3] 六法戒,又称之为式叉摩那戒,初为比丘尼者受此戒。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4] 式叉摩那戒 Sikkhamāna。

(99) 贡达子帝须长老 注 与苏密达长老 注

阿育王灌顶8年之际,贡达子帝须长老胃痛,其弟苏密达长老化缘求赐奶油为兄医病,但一无所获。结果贡达子帝须长老大痛,在空中盘膝而坐,圆寂归天。

贡达子帝须长老兄弟二人情况如下:昔日,华氏城有一猎户,在山林里与紧那罗女 注 同居生下二子,大哥名帝须,小弟名苏密达。阿育王收养了兄弟二人。长大成人后,出家拜摩诃伐鲁那长老为师,当了和尚。后来兄弟二人均具备六神通 注 ,成了罗汉。

另有学者传说,有一位伽他伐哈那王族世系的公主名叫贡达,乘坐机器妙翅鸟在天空玩耍,一猎户娶其为妻,生下二子,大哥以母亲之名命名,叫贡达子。

当时大哥贡达子帝须长老受胃痛折磨,小弟问道:“此病如何治得?”大哥说:“有口奶油便可。但小弟切莫到王宫去求药,也莫过午后去化缘,就在化斋时去讨吧!”小弟遵照大哥之嘱去做,但未能讨到一点儿奶油。大哥胃痛加剧,即使有百缸奶油也治不好了。大哥胃痛不止终于死去。

《大史》载:大哥之死乃因被蝎子所蛰,得不到一点儿奶油止痛所致。

* * *

[1] 贡达子帝须长老 Kontaputta Mathera。

[2] 苏密达长老 Sumitta Mathere。

[3] 紧那罗女Kinnarā,人面鸟身的一种神鸟。

[4] 佛教名词,又称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盏通。

(100)阿育王每日施舍五十万钱财并建四池储放奶油等

阿育王得悉贡达子帝须长老圆寂的消息后,连忙前往拜祭长老的舍利。心中思忖:“在我这样君王的国中,长老竟因得不到一口奶油而圆寂。”于是决定在四面城门处,各造一池;四池分别放满奶油、蜂蜜、糖浆和糖膏。国王布施此四物供民众药用。是时,阿育王每日可从华氏城的四个城门得到40万钱财,从断案中收得10万钱财,共50万钱财。这尚且不包括全国的赋税。国王每日布施50万钱财,其中10万献给尼乔陀长老;10万作为向佛陀敬献鲜花的费用;10万献给三藏经,即作为管理三藏经之学僧们购置四物费用;10万献给普通僧众;10万为购买四门的四池所储药用物品的费用。阿育王用如此巨大的钱财供奉佛教。

国王为何单独献给尼乔陀长老10万钱财呢?因为尼乔陀长老一日需换三次袈裟,因此每日清晨需将袈裟三衣 注 并五百箩香料五百箩鲜花用大象驮送给尼乔陀长老。每天白日、夜晚再各送一次。尼乔陀长老再将袈裟包好分给从别处来挂单的僧伽们。当时南赡部洲的僧伽罗汉大多穿的是尼乔陀长老分送的袈裟。所以,国王每日布施给尼乔陀长老10万钱财。

* * *

[1] 三衣即:内衣、上着衣、复衣。

(101)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排除佛教大业祸患弘扬佛法

是时,外道得到的供奉日益减少,甚至不能温饱。十分渴望得到敬奉和布施,纷纷为僧,将自己的外道主张说成:“这就是经、律、论三藏。”剃度不成,就把头发刮光,穿上袈裟,混入持戒的行列。然而僧伽们非常忌讳与外道们一起持戒。当年,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思忖:现今争论已开始,且会日趋扩大。自己处在僧众之中,定难平息这些纷争。于是便将僧团交给摩哂陀长老,自己上阿霍冈葛山去了。虽然在佛教僧伽罗汉们的正确对待钱物、全面持守戒规的抵制之下,众外道仍不能遵循符合经、律、论之戒规,给佛教造成许多灾祸和麻烦。外道们有的祭火;有的四面堆火,自己在中间晒太阳;有的从日出到日落,终日目视日光;有的则极力破坏经、律、论三藏。僧伽们不愿与外道一同持戒,因此,阿输迦罗摩寺整整七年香烛断绝无人持戒。

阿育王得知此事,便派一大臣前往寺庙调解纷争,令僧伽们持守斋戒。大臣不敢再问国王如何调解,就去请教另一位大臣:“大王派我去调解佛教纷争,叫僧伽们持守斋戒。如何去平息纷争呢?”该大臣说:“试举一例,若欲使边野山村安宁,就要杀掉所有盗贼。我理解大王的意思可能是想把不持守斋戒的僧伽们杀掉。”被派的大臣认为言之有理,就来到寺庙召集僧伽们开会,说道:“大王派我来让你们持守斋戒。从现在起你们就持守斋戒吧!”罗汉僧伽们说:“我们不与外道们一起持戒。”大臣听到此言,依次将大小僧侣逐个砍掉头颅。帝须长老看到大臣砍杀众僧,心中思忖,大王不可能派人来杀众僧,一定是大臣的错误。于是显神通使自己站在了离大臣最近的地方。大臣见到帝须长老,知道是大王之弟,不敢杀他。便回来向大王奏道:“为了叫僧众们持戒,臣已将不肯持守斋戒的僧伽依次杀掉,已经轮到御弟帝须长老了。该如何办理?”大王听了大臣之言思绪不平非常惊愕,训斥道:“岂有此理!朕并非派你去杀害僧伽啊?为什么下此毒手?”焦急地驾临寺庙向众长老问道:

“众长老!弟子并未派大臣来杀。可现在成了这个样子。该是谁的罪责?”有的长老说:“是因为大王的话,大臣才杀的,所以大王应负此罪责。”有的长老说:“这是大王与大臣的共同罪责。”还有的长老说:“请问大王是否有意派大臣来寺庙杀僧伽?倘若无此意,只是善意地想让僧伽们持守斋戒,那么大王便无罪责,仅为大臣之罪。”国王听过这些话,心中疑惑,便问:“众长老,谁能帮助弟子解除疑惑,弘扬佛法呢?”长老们异口同声说:“尊敬的大王,只有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能解除您的疑惑,弘扬佛法。”

国王便于当日,派出四位讲经师各有1000名僧伽护送,四位大臣各有1000名侍从护送,前去迎请长老。讲经师和大臣们到了那里说:“国王叫你去。”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不予理睬。国王依前法,又派出八名讲经师、八名大臣各有1000位僧伽或侍从护送,前往迎请。派去的人也和上次一样去说,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仍不起身。国王去请长老,不应该说:来吧!应该说:因为长老您能扶助佛教大业,所以来请。结果派人去了两次,长老也没来。各地对此都很赞赏。赞赏的人们也认为:办理此事用语不妥,才致使长老发火不来的。

国王问:“长老们,弟子已派出两批人去叫,怎么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还不来呢?”“就是因为大王说来吧,长老才不来的。如果您说:今日佛教大业沉沦,为了复兴佛教,请长老帮助弟子吧!长老肯定会来的。”随后,国王遵照众长老的话派出16名讲经师和16位大臣各有1000名僧伽或侍从护送,前往迎请长老。国王又问:“众长老,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是否年事已高?”众长老答:“年事已高。”国王问:“能乘船、坐轿吗?”都说:“大王,不能。”问:“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在什么地方挂单?”“在恒河上游。”于是,国王对所派迎请者们说:“尔等可请长老乘筏,在两岸派人严加保护。”讲经师、大臣们去了。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说:“当初吾出家为僧,目的就是为了扶助佛教。现在时候到了。”遂拿起皮坐垫站起身来。国王在长老到来前夕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巨大的白象来到身旁。白象从头顶开始抚摩王的全身,搀扶王的右臂。天亮国王请智者圆梦。

智者奏道:“佛经载,不做恶事,就称之为那伽;僧伽罗汉被公认为那伽。此梦预示着将有一位僧伽罗汉来搀扶大王的右臂。”正在此时,听人来报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到。国王忙到江边迎接。在没膝的江水中看到长老从筏上下来,伸出手去接长老。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便抓住国王的右臂。国王从水中倒影看到:手持短剑的禁卫卫士见长老去抓国王右臂,抽剑出鞘,要去砍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的头。忙训斥道:“尔等不得无礼!前次伤害众僧伽就使朕非常痛心。今日更不得伤害长老了。”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抓住国王的臂,并非想摆架子。而是因为国王请他来是有事相求,自己把国王视为自己的弟子,才抓着国王手臂的。

国王将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迎请至御花园,安排了许多侍卫保护他。国王亲自为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洗脚擦油之后侍奉左右。为了试探长老是否能消除自己的疑惑扶助佛教大业说道:“师父,弟子希望看到您的某种法力神通。”“国王你想看哪一种法力神通呢?”“弟子想看地动山摇。”“想看全动还是部分动?”“两种地动山摇哪种难?”“大王,一杯水,是使杯中水全部晃动难,还是让杯子里的一半水晃动难?”“当然一半水晃动难。”“大王,同样道理,让部分大地晃动难。”“师父,弟子想看更难的那种,即部分地动山摇。”“大王,若想看,请在方圆一由旬的地段里,让车的一只轮子放在东界线内,让马的两条腿踩在南界线里,让一位男子一只脚站在西界线里,再把一杯水放在北界线上。”国王照长老所说布置好。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进入第四禅定,获得法力,使方圆一由旬内之大地晃动。此时,只见处于东界线内的车轮在颤动,而处于线外的车轮不动;处于南界内马的两条腿和半边身子以及处于西界内男子一只脚和半边身子在颤动,而处于线外的马腿和半边身子以及男子的脚和半边身子都不动;处于北界线上水杯中的水,界线以内部分在动,而界线以外部分却不动。因佛陀不允许变化龙相、妙翅鸟相等变化形象的神通,只允许禅定神通,所以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便显此神通给国王看。

国王看过这样的神通,知道长老有能力扶助佛教大业弘扬佛法。又向长老请教自己的疑惑。“师父,弟子曾派遣一大臣前往寺庙调解纷争,命僧伽们持守斋戒。然而该大臣到了寺庙之后,竟将众僧伽杀害,这是谁之罪?”“大王,你命大臣去寺庙有杀僧伽之意否?”“师父,弟子并无杀害僧伽之意。”“若无此意,罪孽不归大王。”

长老用巴利经文中:“僧伽们,吾讲心意。心有意则身、口、意三者皆可造成恶业。”一语,使国王了解无意则不成恶业的道理。为了进一步说清这一道理,又讲了《鹧鸪王本生》的故事 注 :

“尊敬的大王,昔日,一个偏远山村有一猎鸟人。该猎鸟人在笼子里养了一只鹧鸪,教它啼鸣。猎鸟人把鹧鸪带进林子,利用它的叫声把所有引来的鹧鸪都捉住了。鹧鸪想,因为我,许多亲朋戚友遭了殃,他们的死是我的罪过,就不再出声。猎鸟人见鹧鸪不叫,就拿竹片打它的头。打疼了不得不又叫起来。就这样猎鸟人利用这只鹧鸪,捕捉鹧鸪为生。鹧鸪想,我无意让猎鸟人捕杀众多鹧鸪。而因为我猎鸟人所做的恶业却落到我的头上了。我若不啼叫,鹧鸪们是不可能飞来的。我叫引它们飞了过来,猎鸟人才把所有飞来的鹧鸪都捕杀了。这是不是我的罪过?自从有这个想法之日起,鹧鸪便想找一位智者为自己解除疑惑。一天,猎鸟人又捉了许多鹧鸪,把笼子都装满了。猎鸟人来到出家修习六神通和禅定的佛陀前世仙人寺庙中喝水。把笼子放在仙人身旁,喝过水就躺在沙地上睡着了。鹧鸪见猎鸟人睡去,想向仙人请教自己的疑惑,便对仙人问道:仙人,我不叫,鹧鸪们是不可能飞来的。因为我的啼叫引来了无数亲朋鹧鸪。猎鸟人把所有来的鹧鸪都捕杀了,利用我犯下杀生戒。因此所作恶业是否也有我的罪孽。弟子对此充满疑惑。仙人说:如果你没有做坏事的心意,虽然猎鸟人利用你做了坏事,这恶业也落不到你的头上。你不想作恶,有着纯洁的心灵,没有杀生之念。因此罪恶不会玷污你的心的。”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在御花园里住了七日,每日向国王诵讲佛法。第七日国王来到阿输迦罗摩大寺,召集众僧伽。国王将自己和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用帘子与众僧伽隔开。将同一观点的僧伽集合成一组,然后按组考问佛陀的主张。当问到外道僧人时,有人说:“佛陀主张永恒。”有人说:“佛陀认为部分生灵之‘行’永恒。”有人说:“佛陀主张有终亦无终。”有人说:“佛陀的主张像阿摩罗鱼一样从不固定。”有人说:“佛陀主张事物无因论。”有人说:“佛陀主张有觉论。”有人说:“佛陀主张无觉论。”有人说:“佛陀主张既不是有觉,也不是无觉论。”有人说:“佛陀认为死了就了断了。”还有人说:“佛陀认为眼前的肉身可涅槃。”

国王已经修习了佛法教义,因而知道这些人不是僧伽而是外道。于是命他们还俗。还俗者竟有六万之众。继之,国王又将另一部分僧人召来,问道:“佛祖有何主张?”众人答:“尊敬的大王,佛祖主张凡事要有分析。”国王问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佛祖有此主张吗?”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说:“佛祖有此主张。”阿育王道:“长老,佛法已纯洁,叫罗汉僧伽们守戒吧!”留下护卫人员起驾回城。僧伽们聚会集体诵法持戒。参加集会的有60万。会上,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排除其他观点,讲诵《论事》经。后来,在阿育王灌顶前4年,灌顶后16年共享君王福禄20年之际,即佛历234年(公元前310年)摩诃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在60万僧伽之中,选出1000名精通三藏转识得智的罗汉,举行第三次佛经结集。结集完成之时大地强烈震动数次。第三次佛经结集开始于佛历234年10月月盈日,结束于佛历235年7月月盈日,历时9个月。

《缅甸大史》载,第三次佛经结集是在佛历236年(公元前308年)。与《大史》载阿育王灌顶后第17年举行第三次佛经结集之后,王灌顶第18年时,摩哂陀长老前往锡兰岛;《波罗市迦经释》载第三次佛经结集后8个月,即佛历236年3月月盈日摩哂陀长老前往锡兰岛不相符。

* * *

[1] 《鹧鸪王本生》Tittira Jātaka,本生经第319号故事。

(102) 优波毱多长老

阿育王将从王舍城迎请来之佛陀舍利分成等份,分至南赡部洲的84000个地区,建造84000座宝塔。其中一份带到华氏城大河旁约一拘萨 注 半的地方,将该地平整成手掌心状,用种种奇特的装饰建成一大塔。竣工后拟为大塔等84000座宝塔举行七年七月七日的供奉法会。为防止此善举受到破坏,国王请众僧派出一名法力高强的长老。众僧聚会商议,但无人敢于承担此教训魔罗的任务。第三天,众僧正在集会之时龙国的一位龙王前来向众僧膜拜,南铁围山的妙翅鸟从天而降欲擒拿龙王。众僧皆无力阻止,在众僧再三请求下一位七岁的沙弥进入第四禅定,显示神通。在妙翅鸟距龙王身躯约一人一臂近时失去冲力,像一块厚大的石板坠落逃走了。

众僧说:“沙弥,你一直不说话也不承担任务应该受罚。阿育王为宝塔举行供奉法会时应由你来制服会造成麻烦的魔罗。”沙弥说:“我可以推荐一位比我更具神通的罗汉优波毱多长老。他在大海之中拨开海水,变化出一座百宝彩楼。长老在彩楼中宝座上已坐禅入定多日未进斋饭了。制服魔罗没有比他再合适的人选了。佛陀在世时在王舍城化斋,七岁的富绅之子毗耶陀须以虔敬的心情双手捧起细土作为斋饭向佛陀布施。佛陀用钵接受了他的布施。授记说:‘阿难陀,这个孩子因布施细土的善果,将在神国享尽福禄,佛历218年(公元前326年)他将以阿输迦达摩罗阇 注 为号在华氏城作为有威力的转轮王登基。将大行善事广积功德,借助优波毱多帝须那伽长老 注 之神通,举行七年七月七日的供奉法会,并以棉花缠身火祭佛陀舍利,因此功德得预流果升居神国。’”众僧闻言十分欣喜,遂派两罗汉去请优波毱多长老。

优波毱多长老到来之后,众僧伽道:“你月盈月晦持斋守戒未来参加僧伽集会。只看重自己的安逸幸福,不关心僧伽的事业,不敬重僧伽,应该受到惩罚。你就来管教魔罗吧!”优波毱多长老认罚,说:“贫僧尚未进斋。”有一僧过去是华氏城一富绅之子。削发出家后,父母出于对儿子的疼爱,在每日准备斋饭时,皆请四位罗汉进斋。因此功德善果,如今每日必得四钵斋饭。留下一钵斋饭,请优波毱多长老随意取用。优波毱多长老说:“你的斋饭不洁,不是诚心诚意布施的斋饭,仅仅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所做的善事。贫僧不要。”还有位僧伽。昔日乃华氏城一位精通吠陀的婆罗门,人们用酥油、蜂蜜、饴糖、麻油等制成香甜可口的滋补食品款待他。他吃罢来到城外一处林中,将腹中食物吐出来喂过一条多崽的母狗。因此功德善果,得到酥油、蜂蜜等制成的香甜斋饭两份,对优波毱多长老说取一钵去用吧。优波毱多长老说:“贫僧不要用吐出食物积来功德所得到的斋饭。贫僧只食用随意化缘的斋饭。”阿育王听众僧伽说优波毱多长老是一位能降服魔罗的神通广大的长老,有意试探一下。当优波毱多长老进宫用斋后返回时,放出一头发情的大象。长老知道是国王所为,当大象来到近前时,施展神通,大象顿时变成石象,高翘着鼻子立在原地。随后又恢复原状冲着长老顶礼膜拜后返身而回。

在大塔周围半由旬的地方点燃起油灯,魔罗吹出飓风企图熄灭油灯。优波毱多长老施展神通将风引向远方。魔罗又先后降下了沙砾雨、石丸雨、盘石雨,优波毱多长老施展法力使雨降到宇宙之外。魔罗又变化成一头大公牛冲着油灯奔跑过来,优波毱多长老就变成一只老虎追去。魔罗又变作七头巨龙,优波毱多长老变化成咖咙大鹏去捉。魔罗又化身一个手持棕树般长短闪闪发光铁矛的大鬼兜头就扎,优波毱多长老随即变成比大鬼高两倍的巨鬼两手持双枪对刺过去。魔罗惧怕万分变成人形站在优波毱多长老面前。长老施展神通将一条令人作呕的腐烂长满蛆虫的死狗挂在魔罗的颈上,并且让他取也取不下,才放他走。

魔罗去找四大天王、天帝释、众梵天等请求帮它把颈上的死狗取下。众天神都不肯帮忙。魔罗只得再次来到优波毱多长老面前,甜言蜜语地说:“我认输了,您把这死狗给我摘掉吧!”优波毱多长老把魔罗带到一座大山前,把他颈上的死狗除下,将腰带变成一根长绳,把魔罗牢牢地绑在半山腰,说:“魔罗,不许你到别处去!只要阿育王的供奉佛塔盛会没结束,就只能待在此地。”讲罢,优波毱多长老便自己走了。过了七年七月七日佛塔盛会结束之后,优波毱多长老才又来到山上,躲在一旁听魔罗在讲些什么。魔罗感到无聊念叨着僧伽罗汉,绕着大山转圈。平静下来时,也想起佛陀的恩德,祈求将来成佛。

优波毱多长老赶紧给它松绑,让它顶礼膜拜。对魔罗说:“魔罗,我已为你的利益尽力了。国王的善业可能遇到的麻烦也避免了。因为你祈求成佛,所以是值得敬拜的。佛陀在世时你见过他,我没有见过。你就施展神通变成佛陀和他弟子们的形象给我看看吧!”魔罗说:“优波毱多长老,如果你不向我顶礼膜拜,我就变化给你看。”优波毱多长老也答应了。魔罗走入林中。优波毱多长老也施展神通请僧伽们集合在一起。想瞻仰佛陀形象的人都簇拥着长老来了。这时魔罗变化成佛陀形象,优波毱多长老忘却了给予魔罗的承诺,以毫不动摇的虔敬之心对着佛陀形象就拜。魔罗立即隐没了佛陀形象,问道:“优波毱多长老你为何顶礼膜拜?”优波毱多长老说:“我没有拜你,我在拜面前的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从此魔罗也虔敬佛法了。

《缅甸大史》写道:阿育王为了能七日进行供奉,他用棉花将自己的全身缠绕,一直缠到腕部,然后沾满香脂,站立着火供佛塔。火焰冲天足有七人多高。国王赞颂佛陀礼敬三宝,火焰丝毫未伤及肌肤,却像涂抹了檀香粉一样凉爽无比。这样供奉了七日之久,然后沐浴更衣,在人神簇拥之下自右绕佛塔三周,听法七夜,斋宴众僧。礼佛诸事完毕后在文武官员和无数武士簇拥下返回王宫。

《缅甸大史》所写是根据六卷本《世名经》所载写成的。依照贤哲们的说法《世名经》乃不属于佛经结集的经典。上述内容在佛经结集会上念诵的任何一部巴利文经及注疏中都没有提到过。《世名经》说,为制服魔罗,众僧伽推举名为帝须那伽的优波毱多长老。优波毱多长老施展神通变化成妙翅鸟、老虎等来制服魔罗。《缅甸大史》也完全按照《世名经》的说法写了下来。

佛说《式叉论》 注 中规定,不可隐没自己的形象施展变相神通,将自己变成龙、妙翅鸟等。守戒的僧俗都不敢违犯《式叉论》的规定。即使断了“四流”之念 注 的罗汉,在可能丧命的情况下也不能违犯此戒。可见《世名经》中关于优波毱多长老施展变相神通隐没原形变成老虎、妙翅鸟等之说,是不适宜的,是违背律藏精神的。

《波罗市迦经释》记载,阿育王建造84000座塔寺和阿输迦罗摩大寺之时,众僧伽罗汉将神通广大的因陀拘陀长老推荐给国王,以协助筹建佛塔寺庙之事。在建造塔寺过程中,因陀拘陀长老施展神通,使未建完之塔寺竣工。未见众僧伽推荐因陀拘陀长老管教制服魔罗之记载。因陀拘陀长老是位罗汉不宜施展变相神通将自己变成龙、妙翅鸟等形象。因为此乃一切种智佛陀的规定。《缅甸大史》所载与经典不符之言论,学者们不应相信。只有根据《大品经释》、《波罗市迦经释》、《精义释注疏》等经典来的内容,才是学者们应该记取的。

* * *

[1] 拘萨 Kosa,一长度名,约合2000肘尺或1000公尺。

[2] 阿输迦达摩罗阇 Asokadhamarājā,阿育王名号的音译。意为“无忧法王”。

[3] 优波毱多帝须那伽长老 Upaguttatissanage,即优波毱多长老。

[4] 《式叉论》 Sikkhāpud。

[5] 四流,佛教名词。即: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有情为此四流漂流不息,故名。

(103) 派员到边远九地弘法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主持第三次佛经结集之后,考虑来日将在何地确立佛教之时,预见到佛教将在边远九地得到确立。为在边远九地弘扬佛法,于是便派末阐提长老赴罽宾及犍陀罗国;摩诃提婆长老赴摩醯娑末陀罗国;勒弃多长老赴婆那婆私国;臾那昙无德长老赴阿波兰多迦国;摩诃昙无德长老赴摩诃勒咤国;摩诃勒弃多长老赴臾那世界;末示摩长老赴雪山边国;须那 注 和郁多罗长老赴金地;摩哂陀和伊提耶、郁帝夜、参婆楼、拔陀娑拉等长老赴楞伽国。被派之长老知道到边远诸地,每地需有五人方可担负起授具足戒之事,于是便分别带上四位僧伽前往。

九地中的罽宾及犍陀罗国,有个阿罗伐拉湖,湖中住着一位阿罗伐拉龙王。稻谷成熟时,龙王兴风作浪,下起冰雹雨,将稻谷冲入大海。罽宾及犍陀罗国的居民,向阿罗伐拉龙王供奉,求它别来糟蹋稻谷。末阐提长老在稻谷成熟人们前去供奉龙王的时候到达罽宾及犍陀罗国。长老在阿罗伐拉湖的水面上,时走时立时坐时躺。众小龙发现后,向龙王奏报:“外面来了一个穿袈裟的秃子,打算糟蹋咱们的湖水。”龙王听罢立即从龙宫出来,看见了末阐提长老,不禁大发雷霆,折断大树,摧毁山巅,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天似乎要坍塌下来,万分恐怖可怕。龙王命众小龙喷射火焰,降下兵器之雨,以狂言恶语来威胁,声称要捉拿驱逐和杀死长老,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末阐提长老施展神通法力,将其一一排除,并对龙王说道:“阿罗伐拉龙王,不要说你一个,即使是所有神仙梵天都来,也无人能镇住本僧。即使将四大洋、须弥七重之山和24万由旬厚的大地举起压在吾身之上,也不能慑服本僧。最终还是你龙王倒霉。”后来阿罗伐拉龙王因自己所施展的神通均已失灵,所做之努力均告落空,所以非常苦恼。

此时,末阐提长老对龙王弘扬佛法,使他心悦诚服。最后,阿罗伐拉龙王及其84000龙众均皈依三宝。

此外,居住在大雪山的罗刹、山神、瓮形鬼等也纷纷前来皈依。般阇伽罗刹王及其妻罗刹女、其子500名均获预流果。之后,末阐提长老将他们召集在一起,教导他们说:“切莫像过去那样动怒!众生灵均需自身的安全幸福,尔等切勿再去糟蹋人家的稻谷粮食,应当为其祝福,保护众生的安宁。”龙王、罗刹等接受了教诲,一一照办无误。

是时,阿罗伐拉龙王把七宝之宝座献给了末阐提长老,并亲自为升坐宝座的长老持扇。罽宾及犍陀罗国之民众前来供奉龙王,见长老坐在宝座之上,顿时领悟到,原来此人法力比龙王更大!于是纷纷向长老顶礼膜拜。末阐提长老借此机会向罽宾及犍陀罗国民众弘讲《阿悉毗苏勃摩经》 注 。弘讲毕,有80000民众获得预流果,1000民众落发为僧。从此,罽宾及犍陀罗国一地,佛光普照,佛法弘扬。

摩诃提婆长老来到摩醯娑末陀罗国向民众弘讲《提婆堵陀经》 注 ,弘讲毕,有摩醯娑末陀罗国40000民众分获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40000男子削发为僧。

人们将安陀迦国称之为摩醯娑末陀罗国。学者们说:安陀迦属英纪族。

勒弃多长老来到婆那婆私国,立于空中向民众弘讲《阿那摩巴陀经》 注 ,使民众心悦诚服。弘讲毕,有60000婆那婆私国民众获得预流果,70000男子削发为僧。婆那婆私国的民众虔敬佛法,兴建了500座寺庙。

臾那昙无德长老赴阿波兰多迦国讲《埃纪钦杜勃摩经》 注 ,弘讲毕,有70000民众畅饮离尘之甘露,1000男子6000余女子入佛门为僧尼。阿波兰多迦国即今日的苏那波兰达 注 。

摩诃昙无德长老赴摩诃勒咤国用《摩诃那罗多迦叶本生》 注 故事开导民众,有84000民众获得道果,13000男子削发为僧。

摩诃勒弃多长老来到臾那世界。长老讲《伽拉伽罗摩经》 注 开导臾那民众,有17万人获得道果,10000人拜摩诃勒弃多长老为师,削发为僧。摩诃勒弃多长老在臾那确立了佛教地位。臾那即班德国。

末示摩长老与迦叶拘陀长老、那罗伽提婆长老、敦陀毕那长老以及摩诃耶婆达长老等一道来到雪山边国附近一带,他们用《达摩色加勃沃达那经》 注 开导民众,使8亿人获得道果。末示摩为首的五位长老深受雪山边国民众的崇敬,每位长老均收10万弟子为僧。雪山附近之五国也称之为支那五国。

须那和郁多罗长老一道来到金地。《格拉亚尼碑文》和《孟族史》都说,金地即缅甸南部的直通。据说金地有一来自大海的罗刹女,凡宫中生下婴儿都会被她吃掉。二位长老到来之日,正值宫中生下一婴儿,人们见到长老误以为是罗刹女的同伙儿,都手持武器来到近前。须那长老问:“你们为什么都手持武器来了呢?”答道:“我们以为你们是宫中生下婴儿就来吃的罗刹女同伙儿呢。”“吾等并非罗刹女的同伙,是罗汉僧伽。吾等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不饮酒,只在黎明到正午期间进食,持守斋戒,坚持善行。”听到此处,众人才安静下来。

此时,罗刹女携其随从走出大海,打算去宫内吃刚生的婴儿。人们见状惊恐万分哭嚎道:“师父们,罗刹女来啦!”是时,须那长老立即变化成比罗刹女高大两倍的身躯,与人们一起将罗刹女团团围住。罗刹女见自己身陷重围,思忖:“此地定是毗沙门多闻天王赐给他们食邑之地,如此今日吾等必成他们的食物了。”不禁惊恐起来,与众罗刹一股风似地逃之夭夭。须那长老让罗刹们逃到人们见不到的地方。立誓让罗刹们再不敢来到金地一带又安排了守卫者。此时,须那长老用《梵网经》 注 开导前来的众人,使其皈依三宝。有6万之众获预流果,3500名善男和1500名信女出家。从此王宫中所生之婴儿均称之为“须那郁多罗” 注 。

《波罗市迦经释》中所述须那和郁多罗长老将自己的身躯变化成比罗刹女高大两倍之说,被误认为是变化成双身人。因而长期流传一种说法,即一个人面两个狮身的形象。这是模仿二位长老变化的形象而来的。这种神通并非变相神通,而是禅定神通。

摩诃目犍连长老在规劝难陀波难陀龙王皈依佛法之前,施展神通,将自我的身躯变成龙王身躯的两倍,使其皈依。这是佛陀所允许的。

此乃南赡部洲的边远地区。

摩哂陀长老被安排去楞伽岛,乃是因为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及众乌波陀耶僧伽建议他应当到该地弘法。摩哂陀长老考虑到:当时楞伽国国王穆达悉伐年事已高,靠他扶助弘法显然不能,只能等老王之子天爱帝须即位以后,依靠他来弘法。因此,在未去楞伽岛之前,乘机先去探望亲友。他拜别了师父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及众僧伽,带领伊提耶、郁帝夜、参婆楼、拔陀娑拉等四位长老及胞妹僧伽密达之子苏摩那、一位修行不还向果位的青年,从右绕行至王舍城,在陀弃那山村探望了亲友,住了六个月。后又到毗堤娑城看望母亲。母亲见到儿子十分尊重,伏在儿子脚下顶礼膜拜,布施斋物,还建造了一座毗堤娑山寺献给儿子。

摩哂陀长老住进寺中后思忖,母亲与亲友们都探望过了,楞伽岛尚未去,如今是否是去的时候呢?又想,还是先让天爱帝须王子接受其父王之位加冕,并充分理解到三宝的恩德之后再说。到3月月盈日阿努楼罗陀城民众愉快地度过了泼水节之后,我再出国去弥须迦山,到山上去见天爱帝须王。因此,摩哂陀长老继续又在母亲敬献的寺中住了一个月。

此时,天帝释在摩诃菩提座接受了佛陀旨意,来见摩哂陀长老,对长老说:“是您前往楞伽岛的时候了,佛陀授记我也将与长老们一起去楞伽弘扬佛法。”此时正值阿育王即位4年灌顶18年共22年,佛历236年(公元前308年)之际,摩哂陀长老知道该是起程之时,便于3月月盈日经天途来到楞伽岛,在阿努楼罗陀城的弥须迦山上与天爱帝须王相会。

楞伽岛上天爱帝须王于阿育王灌顶后17年时登基为王。尽管天爱帝须与阿育两位国王未曾相见,但他们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视为盟友,经常互相馈赠各种礼品。

阿育王知道儿子摩哂陀长老已经到达,非常重视此举。摩哂陀长老赴楞伽岛当年的9月,阿育王应盟友天爱帝须王之求,又派女儿僧伽密达长老尼送菩提木雕坐佛像一尊至楞伽国。阿育王为弘扬佛教做了如此多的功德。在阿育王接受灌顶30年之际,阿珊蒂梅达王后辞世。

据《大品经释》载,阿珊蒂梅达王后听到妙声鸟的啼鸣声,深感悦耳动听,赞不绝口。王后想,虽然这仅是一种动物啼鸣之声,已如此美妙。若闻一切种智佛陀之声,不知该如何感人!王后抱着对一切种智佛陀强烈崇仰的心情,增长了毗婆舍那,达到预流果界。

* * *

[1] 亦有译作:须那迦长老者,实为一人。

[2] 《阿悉毗苏勃摩经》Āsivisopama Sutta。

[3] 《提婆堵陀经》 Devaduta Sutta。

[4] 《阿那摩巴陀经》 Anamatagga Sutta。

[5] 《埃纪钦杜勃摩经》Aggikhandhupama Sutta。

[6] 苏那波兰达 Sunāparanta,有人译作“西国”,即原来的Aparanta,古代缅甸北部一小国。

[7] 《摩诃那罗多迦叶本生》 Mahānāradakassapa Jātaka,原书如此。经查本生经,可能所指就是大颂卷的545号故事《那罗多本生》 Nārada Jātaka。

[8] 《伽拉伽罗摩经》 Kālakārāma Sutta。

[9] 《达摩色加勃沃达那经》 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

[10] 《梵网经》 Brahmajāla Sutta,亦称《菩萨戒本》。

[11] “须那郁多罗” Soṇuttara,意为:在须那和郁多罗长老佑护下的婴儿。

(104) 阿育王辞世归天

阿珊蒂梅达王后去世后四年,阿育王立帝须勒卡公主为后。帝须勒卡王后知识浅薄,心胸狭窄,却自诩貌美。王宫前有一菩提树,国王每日虔诚膜拜。王后对此极为不满,耿耿于怀,认为国王敬树超过于爱她,便命侍从将菩提树锯倒。阿育王在与帝须勒卡王后结合三年后,即灌顶前4年,灌顶后37年,两者相加共41年,佛历255年(公元前289年)时,辞世归天。据《世名经》载,阿育王辞世之后,因他行了最大限度布施之功德,得以归天成神。

《缅甸大史》详细地写道:阿育王辞世前夕,因愠怒所致,死后变成一条锦蛇。后来,摩哂陀长老弘诵佛法,它接受了佛法,又由锦蛇之身再死,归天成神。因为此说并非出自可靠的经典,故本史未予采纳。

《悉诃拉事论》 注 中有如下记载:阿育王之友,统治楞伽岛的天爱帝须,后来也成为忉利天中一位神通广大的天神。此二位天神未能在天国享尽神寿,在天帝释恳请之下,下凡来到人世。阿育王在楞伽岛塞陀帝须王时期,降生为富绅之子单补拉;天爱帝须王则投胎到比亚伽婆罗女富绅的腹中。两人到七岁时,均出家为僧,后来均成为具有四无碍辩道的罗汉。阿育王再世称为贡陀拉帝须长老;而天爱帝须再世即比亚伽长老。这两位大长老同时出生,同时出家,同时成为罗汉,同修经典,临涅槃时又在楞伽岛上共展大神通,继又双双圆寂归天。

* * *

[1] 《悉诃拉事论》 Sīhaḷa Vat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