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纲[1]

康乐

印度历史的暧昧模糊,恰与其宗教思想的光辉灿烂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的确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极端罕见的现象。不过,为了读者阅读本书时的方便,提供一幅简单的历史图像,似乎还是有其必要。下面我们就以表列的方式简述各个主要时期。但是这个年代表并非连续不断的,而且即使在编年秩序上没有间隙,也往往只是某一个政治区域在一片黑暗中独放光芒,通常也没能持续太久。

一、一般公认,在年代不太能确定的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某一个时期,有一群称为雅利安人的侵略者,从西北山区进入印度,他们与古代的伊朗人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当时的印度有其他的种族(或许是更早时期移入印度的),也有相当程度的文明,只是这并无助于他们抵抗入侵者。他们被迫退往南方,通常称为德拉威人(Dravidas)。编写早期《梨俱吠陀》之时,雅利安人显然是住在旁遮普,对海洋一无所知。这些雅利安人分成几个集团,其中特别被提到的有五个。我们听说在拉维河上发生过一次大战,在此次战役中,有十个国王的联军想以武力向东推进,结果遭到挫败。但是另外一支向东南方前进的军队,则成功地越过现在的联合省而抵达孟加拉一带。到了《梵书》及早期《奥义书》编成之时(约前800—前600),主要的政治势力是住在德里地区的畔遮罗人和拘卢人。

二、印度的信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佛陀生活的时期。当时北印度的诸小国虽然已有君主或贵族,但权力仍受到部落会议的极大限制。而其他的一些大国则已经转化为绝对君主专制的政体,并亟谋吞并这些小国。佛陀自己的国家(加毗罗卫),当他还在世时,即已为拘萨罗所征服。在此时期及以后的大约两百年间,波斯帝国在这个地区有两个属地:一个被称为“印度”,包括印度河以东、部分旁遮普地区;另一则为“犍陀罗”,在今巴基斯坦白夏瓦一带。

三、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在消灭波斯帝国后,侵入印度,他在印度只逗留了19个月。公元前322年,亦即亚历山大死后的第二年,摩揭陀国王室的后裔旃陀罗笈多结束了马其顿人在印度的势力,取得王位,建立了孔雀王朝。他的孙子阿育王是第一个统治全印度的君主,在他统治时期(约前273—前231),孔雀王朝扩张成一个帝国,统治领域从阿富汗一直延伸到印度半岛的最南端。阿育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佛教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成为印度最为重要的宗教,基本上也是由于他的努力。在内政方面,阿育王颇为接近我们儒家所强调的圣君,虽然是个专制君主,实行的却是一种我们或可称之为“福利国家”的政策。阿育王的帝国在他去世后即告崩溃,印度也再度进入一个混乱时期。

亚历山大的侵略没有产生多少直接的影响,印度的文献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件事。但是它对于印度人的政治、艺术和宗教发展则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为以后一连串从西方及北方来的侵略铺平了道路,从而在印度的西北部兴起了许多的小国,《弥兰陀王所问经》里的希腊人弥兰陀王,就是公元前2世纪中叶这样的一个君主。这些侵略带来了一种包含有希腊、波斯及其他因素的混合文化。

月支人也是这阵入侵浪潮中的一支,他们原本游牧于中国西部的敦煌、祁连山一带,到了公元前2世纪中叶,受到匈奴人的攻击,向西迁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阿姆河)北,为王庭(《史记·大宛列传》)。”此后的发展,在《后汉书·西域传》里有一段简短的记载:“迁于大夏,分其国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凡五翕侯。后百余岁,贵霜翕侯丘就却攻灭四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这就是贵霜帝国。贵霜帝国继续扩张,到了1世纪中叶,领土已包括有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西北地区。这个王朝最著名的君主就是迦腻色迦,他与大乘佛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帝国结束于3世纪,其崩溃的原因则含糊不清。

四、印度本土的笈多王朝兴起于320年,我们再度回到比较清楚的历史脉络中。这个王朝大致标志着现代印度教的开始,也是反对佛教的复古运动的开始。笈多王朝统治了几乎整个的北印度,一直到5世纪末才被厌哒人(匈奴人的一支)所推翻。北印度再度陷入混乱之中。

7世纪初,戒日王(606—647)经过多年的争战,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大致可与笈多王朝的富贵和繁荣相媲美。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时,曾经访问过他的朝廷。不过,这个帝国在戒日王去世后即告崩溃。

五、从650年至1000年,印度分裂成许多独立王国,没有显著的中央权力存在,印度史上称之为拉吉普时期。

六、1000年以后,伊斯兰教徒的侵略成为印度史上最重要的大事。他们以巴基斯坦及印度西北边境为基地,对印度本土发动一连串的攻击,在这些攻击行动中,北印度与中印度的王国几乎全部被摧毁,连带的当然还有无数的印度教与佛教的寺院和僧侣,印度教在此后的岁月中逐渐复苏,佛教则一蹶不振,从此自印度销声匿迹。

不过,即使是在这么艰困的环境中,南印度及孟加拉、奥利萨和拉吉普特一带仍顽强抵抗,这些地区的印度教徒一直到阿克巴时代都能够维持政治上的独立。

七、1526年,莫卧儿帝国兴起,到了第三代君主阿克巴的统治时期(1556—1605),帝国声势达于极盛,几乎奄有印度全境。由于在宗教上采取容忍的政策,阿克巴及其后继的一两个君主得到其印度教臣民的敬服,这也是莫卧儿帝国在他之后还能维持近百年长治久安之局面的主要缘故。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人的势力从16世纪开始,也已悄悄伸展至印度半岛,首先是葡萄牙人据有半岛南端的果阿,接着是法国人与英国人。等到18世纪初,莫卧儿帝国由盛转衰,欧洲人逐步掌控大局,最终则是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属地,这已经进入印度史上最近代的阶段。

* * *

[1]本文主要参考Charles Eliot著,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高雄:佛光出版社,1990),页17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