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婆遮湿罗婆心怀愿望,施舍一切财富。他有个儿子名叫那吉盖多。(1)

注:婆遮湿罗婆在祭祀中施舍一切财富,希望获得果报。

谢礼被带走时,虽然他只是一个少年,但心生信仰。他思忖:(2)

注:“谢礼”指施舍给婆罗门祭司的财物,以答谢他们主持祭祀仪式。

“已经饮过水,已经吃过草,

已经被挤奶,感官已衰竭,

施舍它们的人走向名为

‘没有欢乐’的那些世界。”(3)

注:“它们”指那些作为谢礼的母牛。它们已经衰竭,不再能喝水、吃草和产奶,也不再能生育牛犊。因而,施舍这种母牛的人,只能再生在“没有欢乐”的世界。

他对父亲说:“父亲啊,你将我施舍给谁?”他重复说了一次,二次。父亲便说道:“我将你施舍给死神。”(4)

注:那吉盖多觉得父亲这样的施舍不能获得好的果报。于是,他愿意将自己也作为谢礼施舍。

“众人之中我领先,

众人之中我居中,

今天父亲要通过我,

对阎摩尽什么职责?(5)

注:这颂和下一颂是那吉盖多的内心独白。他觉得自己的品行在众人中或领先,或居中,不知父亲为何要将他送给死神阎摩。

“请看看前辈人,请想想后来人,

凡人如谷物成熟,如谷物再生。”(6)

注:这里,那吉盖多思考人的生死轮回。

婆罗门客人如火进入家中,他们

安抚他,说:“太阳之子,取水来!”(7)

注:“太阳之子”指阎摩。那吉盖多到达阎摩家中,阎摩家人提醒阎摩取水接待婆罗门客人。

对于不供奉食品的愚人,

婆罗门客人剥夺他这一切:

愿望和期盼,团结和友谊,

祭祀和善行,儿子和牲畜。(8)

注:这里强调热情接待婆罗门客人的重要性。可以视为叙述者的话,也可视为阎摩家人的话。

“婆罗门啊,你是尊敬的客人,

在我家住了三夜,没有进食;

我向你致敬!也祝愿我吉祥!

因此,我请你选择三个恩惠。”(9)

注:这是阎摩对那吉盖多说的话。据传说,那吉盖多到达阎摩家时,阎摩有事在外,三天后才相见。以下是那吉盖多和阎摩的对话。

“但愿乔答摩忧虑得以平息,

心情愉快,对我的怒气消失,

欢迎你释放我回家,死神啊!

三个恩惠,我选择这第一个。”(10)

注:乔答摩是家族名,指那吉盖多的父亲。

“奥达罗吉·阿卢尼因我

施恩,会像以前一样愉快;

他看到你摆脱死神之嘴,

会消除怒气,夜夜安睡。”(11)

注:奥达罗吉·阿卢尼也是那吉盖多父亲的名字。

“在天国世界,没有任何恐惧,

因你不在那里,而无衰老之虑;

摆脱饥饿和焦渴,超越忧愁,

安居在天国世界,充满欢愉。(12)

“你知道天国之火,死神啊!

请告诉我这怀有信仰之人;

那些天国居民享有永恒性,

这是我选择的第二个恩惠。”(13)

“这天国之火,那吉盖多啊!

我知道,我告诉你,让你知道;

它是根基,靠它达到无限世界,

你要知道,它深藏在洞穴中。”(14)

注:这里意谓火是一切存在的根基和底蕴。

死神告诉他火是世界之源,

告诉他祭坛的用砖及数量;

他如实复述听到的这些话,

死神很满意,继续向他讲述。(15)

灵魂高尚的死神高兴地说:

“我今天再赐给你这个恩惠:

凭你的名字就能知道这火,

并请接受这个多色的项链。(16)

注:“多色的项链”指项链为一,色为多。“项链”(sṛṅkā)一词的另一词义是道路。这样,也引申理解为在同一条道路上有多种行动(“业”)。

“举行三次那吉盖多祭,与三

结合,履行三业,超越生和死,

道和沉思这位知梵生尊神,

他便达到无限的和平宁静。(17)

注:“那吉盖多祭”即火祭。前一颂中提到“凭你的名字就能知道这火。”因此,那吉盖多是火的别名。“与三结合”中的“三”指父、母和老师,或指吠陀、传承和善人。“三业”指祭祀、学习和施舍。“知梵生”指知道一切由梵而生。“知梵生尊神”指火。

“智者完成三次那吉盖多祭,

知道这三,沉思那吉盖多火,

他破除了前面的死亡罗网,

超越忧愁,享受天国的快乐。(18)

“这是你的通向天国之火,

也就是你选的第二个恩惠;

人们将会称说这火属于你,

那吉盖多,请选第三个恩惠!”(19)

“有个关于死去之人的疑惑:

人们或说存在,或说不存在;

我想要知道这个,请你指教!

这是我选择的第三个恩惠。”(20)

“甚至古代天神也对此困惑,

其中的法则微妙,不易理解;

那吉盖多啊,请你另选恩惠!

抛弃这个疑问,不要为难我。”(21)

“确实众天神也对此困惑,

死神啊,你也说这不易理解,

而像你这样的说者不可得,

也没有别的恩惠与此相等。”(22)

“你选择子子孙孙长命百岁,

大量的牲口、象、马和金子!

你选择广阔的领地,而你

自己活多少年,随你的心愿!(23)

“如果你认为这恩惠相等,

那就选择财富和长寿吧!

那吉盖多啊,你统治大地,

我让你满足所有的愿望。(24)

“人间难以实现的任何愿望,

随你的心意,提出请求吧!

这些美女,连同车辆和乐器,

都是尘世凡人难以获得的,

由我赠送,让她们侍奉你吧!

那吉盖多,别问我死亡问题。”(25)

“凡人的生存结束就在明天,

死神啊,一切感官活力衰竭;

所有的生命无不转瞬即逝,

留着你的车辆,你的歌舞!(26)

“凡人无法靠财富得到满足,

而看到你,我们怎能获得财富?

我们的生命全在你的掌控中!

因而,我仍然选择这个恩惠。(27)

“在下界衰老的凡人,若知道

和看透美色、爱欲和欢悦,

他已走近不老和不死世界,

怎么还会热衷过长的寿命?(28)

“这是人们的困惑,请你说明

浩茫未来这个问题,死神啊!

这个问题涉及深藏的奥秘,

那吉盖多不选择别的恩惠。”(29)

“至善一回事,欢乐另一回事,

两者束缚人,而目标不相同;

选取其中至善者,达到圆满,

选取其中欢乐者,失去目的。(1)

“至善和欢乐,同时走近人,

智者仔细观察,认真辨别,

因而智者选至善,不选欢乐,

愚者则选欢乐,不选至善。(2)

“你经过深思熟虑,抛弃

形态可爱的欲望和欢乐,

远离财富之路,那吉盖多啊!

尽管众多凡人沉溺其中。(3)

“智者们明白无知和知识,

这两者的指向迥然有别;

我认为那吉盖多渴求知识,

众多的欲望不能动摇你。(4)

“始终生活在无知之中,

却自认是智者和学者,

愚人们徘徊在歧路,

犹如盲人引导盲人。(5)

“痴迷财富,幼稚,任性,

未来不向这些愚人显示;

认为只有这世,别无其他,

这样的人一再受我控制。(6)

“许多人甚至不能听到他,

而即使听到,也不知道他;

听到而善于说出者是奇迹,

知道而善于教诲者是奇迹。(7)

“平庸之人讲述他,设想他

多种多样,也就变得不可理解;

而不依靠他人讲述,也没有出路,

因为他不可思辨,比微妙更微妙。(8)

注:“不依靠他人讲述,也没有出路”,也就是说唯有依靠知者(即知道梵我同一者)讲述,别无出路。

“依靠思辨不能获得这信念,

依靠他人讲述,则容易理解;

最可爱的人啊,你坚持真理,

已经获得它,那吉盖多啊!

愿我们有你这样的提问者。(9)

“我知道财富无常,不可能

依靠无常者获得永恒者;

因此,我用无常的物质集成

那吉盖多火,而获得永恒者。(10)

“看到欲望的满足,世界的根基,

祭祀的无穷果报,无惧的彼岸,

伟大的歌颂赞美,那吉盖多啊!

你聪明睿智,坚定地抛弃一切。(11)

“那位古老的天神难以目睹,

深藏在洞穴之中,隐而不露;

智者依靠自我瑜伽,沉思

这位天神,摆脱快乐和忧愁。(12)

注:“洞穴”喻指心。“自我瑜伽”指沉思自我。

“听到他,把握他,看清本质,

获得这个微妙者,凡人喜悦,

因为获得了应喜悦者;我认为

这座福宅已为那吉盖多敞开。”(13)

“不同于正法,不同于非法,

不同于已做,不同于未做,

不同于过去,不同于未来,

你所看到者,请你告诉我。”(14)

“所有吠陀宣告这个词,

所有苦行称说这个词,

所有梵行者向往这个词,

我扼要告诉你这个词:

它就是唵!(15)

“这个音节是梵,这个音节是至高者,

知道这个音节,他便得以心遂所愿。(16)

“这是最好依托,这是最高依托,

知道这个依托,在梵界享受尊贵。(17)

“这位智者不生,也不死,

不来自哪儿,不变成什么,

不生,永恒,持久,古老,

身体被杀,它也不被杀。(18)

注:“这位智者”指自我。

“如果杀者认为杀它,

被杀者认为它被杀,

两者的看法都不对,

它既不杀,也不被杀。(19)

“这自我深藏在众生心穴中,

比微小更微小,比巨大更巨大;

无欲望者看到它,摆脱忧愁,

感官平静,认识到自我伟大。(20)

“它坐着也能远行,

它睡着也能周游,

除了我,有谁知道这位

喜悦或不喜悦的天神?(21)

注:参阅《自在奥义书》4—5。

“身体中的无身体者,

不安定中的安定者,

知道自我遍及一切,

伟大,智者不会忧愁。(22)

“获得这自我,不依靠言教,

不依靠智力,不依靠博闻,

那是依靠自我选中而获得,

自我向他展示自己的性质。(23)

“如果不戒绝恶行,不凝思静虑,

思想不平静,凭智慧也不能获得。(24)

“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它的食物,

死亡是调料,谁知道它在哪里?”(25)

“五火和那吉盖多三火,

那些知梵者指出这影和光

进入至高领域的洞穴中,

饮用善行世界的规律。(1)

注:“五火”指在祭祀中供奉的五火。“影和光”喻指五火和那吉盖多三火,分别代表个体自我和至高自我。“规律”指果报。

“愿我们把握那吉盖多火,

它是不灭的、至高的梵,

祭祀者的津梁,让愿望

渡海者达到无惧的彼岸。(2)

“要知道自我是车主,身体是车辆,

要知道智慧是车夫,思想是缰绳。(3)

“智者们说感官是马匹,感官对象是领域,

与身体、感官和思想联系的自我是享受者。(4)

“缺乏智慧的人,思想经常不受约束,

他的感官犹如车夫难以驾驭的野马。(5)

“富有智慧的人,思想始终受到约束,

他的感官犹如车夫易于驾驭的驯马。(6)

“缺乏智慧,思想轻浮,常受污染,

他达不到那个境界,陷入轮回中。(7)

“富有智慧,思想沉稳,始终纯洁,

他达到那个境界,也就不会再生。(8)

“人以智慧为车夫,以思想为缰绳,

他到达目的地,毗湿奴的最高之步。(9)

注:毗湿奴(Visnu)在吠陀时期是一位太阳神,以跨越三大步著称。

“感官对象高于感官,思想高于感官对象,

智慧高于思想,而伟大的自我高于智慧。(10)

注:“伟大的自我”指个体自我。

“未显者高于伟大的自我,原人高于未显者,

没有比原人更高者,那是终极,至高归宿。(11)

注:“未显者”指原初物质。“原人”指至高自我。

“这个自我深藏在一切众生中,隐而不露,

而目光微妙者凭无上微妙的智慧能看见。(12)

注:“这个自我”指原人,即至高自我。

“智者将语言控制在思想中,

将思想控制在智慧自我中,

将智慧自我控制在伟大自我中,

将伟大自我控制在平静自我中。(13)

“起来!醒来!已获

恩惠,应该知道剃刀

刀刃锋利,难以越过,

圣贤们说此路难行。(14)

“知道它无声,无触,无色,

无味,无香,不变,稳定,

无始无终,高于伟大自我,

永恒,他便摆脱死神之嘴。”(15)

死神讲述的这个永恒的那吉盖多故事,

智者宣讲它,听取它,在梵界享受尊贵。(16)

若在婆罗门集会上,或者在葬礼上,

宣示这个至高奥秘,他便达到永恒,

他便达到永恒。(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