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优越感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人类的整个活动都建立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无论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还是从匮乏到富足。但是,在努力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那些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超越生活,从而顺利获得优越感的人。

1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现在已经广为人知。众多心理学派都使用这个名词,并将其付诸实践。但是,我不敢确定他们是否都充分了解这个名词的意义或准确无误地运用了这个名词。

每一位神经症患者都会有自卑情结。但是我们不能依据这一点为他诊治病患。例如我们对病人说:“你现在正在被自卑情结所折磨”,却无法让他从自卑情结中走出来,增加生活的信心。就像我们对一个头痛患者说:“我知道你有什么问题——头疼。”

如果我们问神经症患者是否感到自卑时,大多数人会说“我没有”,甚至有人会说:“正相反,我觉得自己是人群中最棒的那个。”所以,这种问题根本没有提的必要,我们只需要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就可以推断出他们会怎样表现自己。比如一个表现得傲慢自大的人,他一定在想:别看不起我,我要让你们见识一下我有多厉害。如果是一个人说话时总习惯指指点点,他肯定在想:我只有这么强调,大家才能信服我说的话。

这些行为上表现得不可一世的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自卑感。就好像矮个子的人走路时要踮起脚尖一样,为了让自己看起来高一点。两个小孩在比身高的时候,矮个子的小孩会努力挺直身子,尽全力让自己显得高一点。这时我们要问他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高才这样做,他肯定不会承认。

所以,一个人表现得安静、柔弱、淡定并不能说明他有自卑感。自卑的表现有很多种,用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

三个孩子第一次来到动物园,当站在狮子笼前时,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身后胆怯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都不害怕它。”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实际上,这三个孩子都感到害怕,但是每个人的表现都不相同,因为他们是依照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所做出的反应。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当一个人失去自信,不再认为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可以摆脱自卑感,但他依旧不能忍受自卑感的折磨时,他会继续设法摆脱它们,只是他所运用的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他不再设法克服困难,反而沉醉于一种优越感中,强迫自己认为自己有优越感。这样不但不利于消除自卑感,反而使自卑感不断累积。产生自卑的真正原因没有克服,问题就会一直存在,所采取的每一个自欺欺人的行动都会让他的自卑感更加强烈。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行为,而不深入去了解,那么就会认为他的行为很怪异,没有任何确定的目的。表现出的也是对生活的毫无期待,安于现状。虽然能看出他像其他人一样努力让自己活得潇洒,但却看不出改变生活的希望。如果他认为自己软弱,他就会进到一种使他觉得强大的环境中去寻求庇护,而不是想办法让自己本身变得强大;如果他对一些问题感到无力解决,就有可能对他人像暴君一样的大呼小叫,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但是不管他怎样自欺欺人,他的自卑感都是存在的。时间久了,它们就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情结,只要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就会引起他们的自卑感,成为生命的底色,这种情况我们便可以称之为自卑情结。

我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现在,我们给自卑情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愤怒、眼泪、道歉都有可能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因为自卑感会让人感到压力很大,所以他们会通过寻求优越感的方式来释放压力,补偿自己。但这种方式是不能解决本质问题的。他们往往是把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不断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可以避免失败的事情中寻求安慰,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成功。在困难面前,他们会犹豫、畏缩、没有作为。

这正是那些患有广场恐惧症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情形。这类患者认为:“我必须待在熟悉的地方,不能走远,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要躲避这些危险。”

当脑海中充满了这种信念时,他们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在面临困难时,一味退缩,甚至会自杀。这时候,他已经放弃了解决生活中困难的想法,且感到无能为力。如果自杀这种方式能看作一种谴责或报复他人的方法时,他们就会用自杀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选择自杀的人,大多会将责任推给别人,他们好像在告诉别人:“我这样敏感、温柔,你们怎么能如此残忍地对待我!”

每一位神经症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并避免与外界过多接触。他们想要逃避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让自己活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筑起了一间“密室”,关上门,不问世事,孤独终老。他偶尔也会依据自己的经验选择用怒吼或者哭诉来统治自己的领地。总之,他们会从多种方法中,选出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一种方法不行,他就会尝试另一种方法,以达到获得优越感的目的。但是他们并不会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做出努力。

例如有一些不擅于解决问题的孩子经常用哭鼻子和抱怨来赢取别人的关注,他们在其行为举止上表现出自卑情结,看似已经默认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我们把眼泪和抱怨称为“水性力量”,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手段。爱哭的孩子和胆小的孩子一样,自卑感会显露出来,他们表现出软弱的一面,内心则隐藏着想要超越别人、好高骛远的目标。相反,喜欢自吹自擂的孩子则给人高傲自大的印象,富有优越感,但是我们不管他们说的话,分析他们的行动会发现,他们也是有自卑情结在作祟,他们只是不敢承认自己有自卑感。

此外,恋母情结也是神经症患者的一种情形。如果一个人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他也无法治愈神经症。假如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自己的家庭中,那么他们的性欲问题也只能在家庭中寻求解决。由于安全感的缺失,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兴趣扩展到熟悉的几个人之外。因为他已经能很熟练地掌控这一范围内的人,如果接触新的人,他害怕不能按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有恋母情结的孩子大多在家是被母亲过度宠爱的,他们从小就知道:他们的愿望是一定可以实现的。根本无需离开家庭去赢得爱,无需为梦想的实现做出努力。成年后,他依旧会依赖母亲。在爱情中,他要找的并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一个为他服务的仆人,他最忠实的仆人就是他的母亲。每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都可能有恋母情结,母亲不让他们逃出自己的世界,不让他们与父亲过于亲密。

神经症患者总表现出行为受限的特质。口吃的人讲话常常会表现得犹犹豫豫。他们想要与人交流,但是他们的自卑感又让他害怕不能顺利完成,说话时就会表现出犹犹豫豫的样子。有一些人到中年还找不到工作,到适婚年龄也害怕谈婚论嫁,他们都有自卑情结。有手淫、早泄、阳痿和性心理障碍的人,也都是因为有自卑情结。

生活很短暂,也很脆弱,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寻求生活的意义

自卑感本身并无可厚非,它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比如,只有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进一步学习,以便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可以说,自卑感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我们假想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一定会说:“地球人组建了各种社会机构,为避雨建了房子,为保暖生产了衣服,为交通便利修了道路,他们一定觉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弱小的居民。”的确,从某种角度来说,人类的确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我们没有狮子和猩猩那么强壮,也不具备很多动物拥有的自我保护的能力。有些动物为了取长补短也会群居生活,但人类比世界上的任何动物都更需要合作来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婴儿的身体是非常脆弱的,他们需要大人多年的精心呵护和照料。每一个人都是从婴儿时期开始的,如果人类之间不能合作,就只能任环境宰割。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学会合作,那他就会越来越悲观,并引发自卑情结。我们也知道,即使具备良好合作能力的人,也难免会遇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已经是一个完人,可以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人的一生很短暂,生命很脆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完善自己,绝不能放弃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但是,只有与他人合作,融入社会,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我们知道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生命的终极目标。如果一个人已经没有任何做不到的事情,那么他的生活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当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已预知,那么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当我们能知晓任何事物,探索和讨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科学也不需要发展了。当我们的一切都是一个设定好的故事,曾经让我们追求的宗教和艺术也都失去了意义。幸好,生活并不是如此,有许多新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需要在社会中不断奋斗,勇往直前。

然而,神经症患者在初入社会试图解决问题时就遭遇了阻碍,致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比其他人会更大。正常人一般会合理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也不抗拒新的问题出现,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他们也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不想成为他人的负担,不需要他人的特殊照顾。他们能依靠自己的社会经验独立勇敢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2 追求优越感

人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独有的一种优越感。它取决于人们赋予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模式上,它像一个独特的生命基调贯穿人的一生,然而,从一个人的行为表现里我们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目标,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行为举止来推测。了解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诗虽然是由字词组成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超出文字的表面意思,我们必须推敲研究它想要表达的意思。一个人的生活模式也是像诗歌一样蕴含着复杂的内在意义,心理学家必须学会从其举止表现中解读出生命的意义。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生命的意义是在我们四五岁的时候开始建立的,这并不是通过数学精确计算出来的,而是在黑暗中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像盲人摸象一样,得到一点认知,并作出自己的解读。优越感目标的确立也是摸索出来的。它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地图上一个静止的点。没有人能说清楚他所追求的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也许他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但这只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的一小部分。例如,一个人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医生,医生需要具备很多素养,他不但要有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有仁慈的心。我们要看他是否更善于关心他人,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职业是他用来补偿自卑感的一种方法。

比如,很多医生从小就见证过死亡,也许发生在他们的兄弟姐妹或者父母身上,死亡给他们留下了恐惧的阴影。他们相信人是没有安全感的。这激起了他们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想努力对抗死亡以改变这个状况的决心。还有些人立志成为教师,但是教师也良莠不齐。假如一个教师的素质修养不够,他当教师很可能是为了达到满足优越感的目的,只是为了统治比他更弱小的人。

一个人可以轻易改变他的具体目标,如换各种职业。我们必须找到他内在的一致性,就是其人格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拿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把它放在不同的位置,那我们看它时就会有不同三角形的样子。但是归根结底,他始终都是同一个三角形。我们的性格也是如此。我们无法从一个人的某一个行为举止上找到它,但从一个人全部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在。我们不可能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完成了这件事,从此你的人生目标就完成了,也满足了你的优越感。”人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不是固定不变的。实际上,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当他在一个方向努力受阻时,他总能找到新的方向。只有神经症患者才会只认定一个目标,他们会说:“我只能这样,此外别无他法。”

我们不打算对人们追求优越感过程中的特殊情况做评价,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做超人。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小孩子说:“我要成为上帝。”许多哲学家也有着同样的理想,连老师们也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圣人。在古老的宗教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目标——教徒们立志把自己修炼成神。据说尼采在发疯后,曾写信给斯特林堡,署名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由此可见,尼采毫不掩饰想成为上帝的想法。

一些狂人经常很直接地表示他们想成为神,他们会说“我是拿破仑”或“我是皇帝”。他们想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想成为众人膜拜的对象,想成为世界的主宰,具有预言的超能力。

人们会以比较合乎常理的方式将变成超人的目标表现出来。可是,不论我们是想让生命不朽,让生命轮回,还是想预知另一个世界,这些想法都是以变成超人的欲望为基础的。在宗教的思想中,上帝是永垂不朽的。我们先不说这种说法的对错,这些都是对人生的解读,都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也都有这种认知,即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并且想让自己像上帝一样。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化后,个体的生活模式、行动都会为此目标服务。他们不会在乎这些行动是否正确,对其他人或事是否会产生影响,他们只在乎是否有利于达成优越感的具体目标。那些问题儿童、神经症患者、酗酒者、罪犯、性障碍者的生活方式与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批评他们的错误行为,因为他们是按着目标来行动的。

有一个男孩,他是班里最懒惰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你的成绩怎么总是这么差?”他却说:“如果我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你就会更多地关注我。你几乎很少关注那些规规矩矩、成绩好的学生。”

他的目的就是获得老师的关心,而这种做法也达到了他的目标,所以他根本就不想要改变成绩糟糕的状况。他这样做对他的目标来说是完全正确的。

另外,有一个在家非常听话,显得有点愚笨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好。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生活模式却和他完全不同,哥哥活泼、聪明,不断闯祸。弟弟对哥哥说:“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想像你那样总闯祸。”

我们认为他的目标是避免麻烦,那么他表现得愚笨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他性格愚笨,所以别人就不会对他有过高的要求,也就不会因犯过多的错误而受到批评。从这个目的来看,他可能并不是真的笨拙,只是装出来的。

3 设立有意义目标

一直以来,治疗的目的都是消除病症本身。但是无论从医学还是教育学上来讲,个体心理学都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只想着用什么办法能提高他的数学成绩的话,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也许他的目的是为难老师或逃避学校。即使我们提高了他的数学成绩,他还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这和神经症患者的情况类似。如果一个人有偏头痛,头痛也成为了他解决问题的一个手段,当他在遇到困难时,头痛就立刻发作,这样就轻易解决了很多问题。同时,头疼还能让他有理由对他的同事、家人颐指气使,这么有用的方法,他怎么能轻易地放弃呢。在他看来,这也许是个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只有用头疼可以致命这个理由才吓走了他的病症,就像用电击能治好士兵不敢上战场的病症一样。药物也许可以缓解他的病症。即使消除了头痛的病症,他还会去寻找新的方法来达到他的目的,比如失眠。

有的神经症患者会快速地摆脱一种病症,然后又有一种新病症,这些人会有多种病症,可以自由地使用他们的病症。我们给他们看心理治疗的书籍,等于是给他们增加了发现新的病症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他选用这一病症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是如何与获取优越感目的保持一致的。

如果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爬上梯子坐在黑板的顶端讲课。人们肯定会说:“阿德勒博士一定是疯了。”他们并不知道我拿梯子干什么,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爬上它坐在黑板的顶端。但是,如果他们知道这些情况,也许就不这么想了。我有自卑感,如果我在黑板顶端就能比所有人高,能够俯视我的学生,这样我就能感到安全,有优越感。他们了解了我的这些想法后,也许就不会认为我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了,就会觉得我拿梯子、爬梯子的举动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只有一点确实是有些偏差,就是我对获得优越感的方法选择。除非有人能说服我,让我认识到我的目标不合适,我才会改变我的行为。否则,我的目标保持不变,即使有人拿走了我的梯子,我也会借助椅子爬上去,即使连椅子也被拿走了,我还会用尽我的全力,去跳到更高的地方。每个神经症患者都一样,他们选用的方法与他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目标,而不是他们的行为。只要具体目标变了,他们的行为才会跟着改变。他们才会不再使用以前的方法来达到新的目标,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新目标的新方法。

下面看一位中年女人的事例。她感到异常焦虑,来找我治疗。她在工作上总是止步不前。她无法养活自己,靠家里的接济维持生活。她曾做过秘书,但是她的老板们总是骚扰她,想占她的便宜,她于是被迫离职了。但是,在另一份工作中,老板对她不理不睬,她又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视,又愤然辞职了。她已经接受了八年的心理治疗,却一直没有得到好的效果,也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

当我给她治疗时,我一直探寻她的童年经历。如果不了解她的童年,也不能了解她的现在。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长得也漂亮,从小家人就对她宠爱有加。她的家庭条件也很好,父母对她的要求从不拒绝,想要什么就给她什么。听到她说的这些情况,我由衷地赞叹到:“那你岂不是一个小公主。”她说:“是的,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叫我小公主呢。”我让她给我讲讲更早的回忆,她说:“当我四岁时,有一天出去玩,看到一些孩子在玩游戏,他们口中还喊着‘巫婆来啦’,我被吓坏了,我回到家就问奶妈,世上真的有巫婆吗,她说,‘有啊,有许多巫婆、小偷,还有强盗,他们都会跟着你的。’”

从那以后,她就很害怕独自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恐惧感充满了她的生活。她无法独自离开家生活,必须要有家人的照料。她说起另一个童年记忆:“我有一个男钢琴老师,有一天,他想要吻我,我立马就弹不下去了,还告诉了妈妈,此后,我就放弃了弹钢琴。”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她在有意和男性保持距离,以此避免和男性发生身体的关系和感情的瓜葛。她觉得恋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在此,我想说,很多人在热恋中,都觉得自己很懦弱。从某种角度看,这是正常的。恋爱中的我们会变得温柔,对对方的爱慕也会表现出来。一个把永远做强者,绝不能让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作为目标的人,才会远离爱情,避免进入爱的漩涡中。他/她无法接受进入爱情中,失去自我的危险。一旦有这个趋势,他/她就会讽刺、挖苦让其陷入爱河的人,并用这种方式摆脱爱情。

这个女孩接触到爱和婚姻时,就会变得很软弱。所以在工作中,如果有男人向他求爱时,她就会惊恐万分,只想逃避。可是当她遇到这些情况时,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她也不能再像公主一样,总有人帮她解决问题了。她打算找亲朋好友来帮忙,但事情也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时间久了,亲戚们也开始厌烦她,不再对她那么上心。她很生气并指责他们说:“你们知不知道让我独自一个人生活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啊。”时间久了,她就这样沦落到孤寡一人的境地。

我想,如果那时所有的亲友都不管她,她一定会疯掉。她获取优越感的唯一办法就是强迫家人对她进行资助,帮她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她经常有这种想法:“我不属于这个星球,我是另一个星球的公主。这个星球的人都不理解我,也没人知道我的重要性。”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她肯定会疯掉。幸好,她还能得到亲戚们的一些救济,还不至于疯掉。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更能让我们看清楚自卑情结和优越感的问题。我曾经接待过一个十六岁的女患者。她从六七岁就开始偷窃,十二岁开始和男孩子在外面过夜。在她出生时,她父母的关系到了冰点,母亲也一度不喜欢她。她的父母总是争吵,在她两岁时终于离婚。母亲把她送去了姥姥家,姥姥对她很是宠爱。

当女孩来找我时,我很友好地和她交谈,她说:“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偷东西,也不喜欢和男孩子到处鬼混,我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我要让我妈知道,我比她厉害,她管不了我。”

“那你这样做是为了报复她?”我问道。“对,是这样的。”她说。

她想要证明自己比母亲强大,只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母亲强大。她认为她妈妈不喜欢她,并因此感到很自卑。她认为能够证明自己优越感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制造麻烦。人们童年时期的偷窃和其他不良行为大多都是出于报复的心理。

有一个失踪了八天的十五岁女孩,被带到了法庭上。她当堂编造了一个故事,声称自己被一个男人绑架了,那人将他绑在房间里整整八天。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她所说的话。医生私下里和她聊天时,想让她说出实际情况。她很气愤医生对她的不信任,并给了医生一记耳光。当我见到她时,我跟她说,我只想帮助她得到幸福,并问她以后有什么打算。我让她给我讲一个她做过的梦,她笑了笑,给我讲了一个梦境:“我在一个酒吧里,当我正想出来时,我看见了我的妈妈。过了一会儿,我爸爸也出现了,我让妈妈把我藏起来,不要让爸爸看到我。”

从中我们看出,她很害怕她爸爸,并常常对抗他。她以前经常遭到爸爸的责罚,所以为了躲避爸爸的惩罚,她就选择了撒谎。当我们面对有人说谎的情况时,一定要看他背后是否有严苛的父母。除非说真话会给他带来危害,否则一个人是没有必要说谎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女孩和她的妈妈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后来她说了真实情况,有人将她引诱到一个酒吧中,在那里待了八天。因为害怕父亲发现,她才不敢说真话的。但是她又想让父亲知道这件事,以表明她的胜利。因为她一直在父亲的打压下生活,所以她想伤害她父亲,想让自己获得优越感。

我们该怎样帮助这些在寻求优越感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的人呢?如果我们懂得寻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标,我们就能对他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他们的问题只是在于为自己设立的具体目标是没有意义的。

追求优越感正是我们人类不断进步的源泉,它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人类的整个活动都建立在对优越感的追求上,无论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还是从匮乏到富足。但是,在努力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的人和那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的人,才是能够超越生活,从而顺利获得优越感的人。

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方向对误入歧途的人进行引导,就能说服他们。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要以合作为基础,这是我们人类最伟大的共同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和行动的要求,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作为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一点社会属性。神经症患者和罪犯也深知这一点,比如他们会为自己的罪行辩解,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出说得通的理由。但是他们缺乏的是正常人的勇气。他们的自卑感让他们认为自己无法与他人合作。他们远离了人生的正确轨道,避开了生活中问题的本质,缘木求鱼,在不切实际的幻象中寻找安慰。

社会中人类的分工各有不同,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也各不一样。我们说过,每种目标都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错误存在,而我们也总能找出一些盲点。但是我们人类社会需要的正是不同类型的人才。有的孩子可能对于数学能力很擅长;有的孩子可能在艺术方面有过人的技能;有的孩子拥有更健壮的身体。一个有消化问题的孩子的兴趣点可能转到食物上,他这样做是因为他觉得这样能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而最终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厨师或者美食家。在这些特殊目标的实现中,我们发现,在补偿自身缺陷的同时,也许会实现一些原本不能实现的目标。

我们的合作需要从众多差异中归纳出共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