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瑞士北部阿尔高州的首府。

导言

很少有德国的散文作家的技巧像格雷斯[1]的那样未被削弱地进入到他们的写信手法中。好比一位将作坊设在客厅旁边的手工艺人,他的高超技能从来不只是显示在劳作中,而且同时也清楚地显示在这个男子及其家庭的私人生活空间中,对格雷斯的写作技巧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当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2]的早期浪漫主义反讽——参见《卢琴德》(Lucinde)——具有神秘的特性并且明确把一种冷漠的光芒围绕在纯粹的、自给自足的“作品”周围时,一种格雷斯式的晚期浪漫主义反讽则搭建了一座通向毕德迈耶尔风格[3]的桥梁。为了使自己兼有真挚和朴实,反讽开始摆脱技巧。对于格雷斯所属的那一代人而言,对哥特式的市民阶层房间的追忆,随着其刻在椅子和箱子上的蓓蕾花纹式小塔楼和拱廊,真正深刻地进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当在我们看来,这种回忆有时在拿撒勒人画派(Nazarener)[4]的画作中显得矫揉造作并且冷冰冰时,它在更为私人的领域赢得了更多的温暖和力量。下面这封信极其出色地反映出被理想化地绷紧着的浪漫主义向宁静且好思的毕德迈耶尔风格的转变。

斯特拉斯堡,1822年6月26日

我必须再一次把脸转向阿尔山谷(Aartal)并且看看汝拉山脉(Jura)对面我自由的同盟者们正在干什么。所以我立刻把左脚放在巴塞尔附近的古盐塔[5]上,接着,没有迈出大步,把我的右脚掠过我们善良的布里克山谷(Bricktal)居民的头顶,放在隘口旁边马鞍形山脊的上方。现在我向下看去,立刻发现一座木桥,人们大白天在上面也看不见什么,而且不许对着桥撒尿,违者处以三法郎的罚款,其中一半会给举报者,这显然是为了不污染底下美丽碧绿的山涧。在左侧我看到一座古老的堡垒,第十二代英勇的阿劳人越过它的围墙爬下来,其后是一间住所,格雷斯教授在那里沉寂于他爱国主义的幻想中。最后,在最左边——为了不再走错——倒数第三幢房子里,我最亲爱的牧师先生有些心不在焉地在后面的长廊上来回踱步,偶尔看向隘口,并不完全相信他的眼睛,不知是他从信中朝外看还是信从他身上朝外看,也不知是他的思想站在山上还是山站在他的思想上。这些就是有可能出现在生活中的稀奇古怪的情况。如果牧师真的同我打招呼并且严肃认真地问我,我究竟是否真的是同一位格雷斯先生,那位众所周知在市长家住了十个月并且在花园里来回小跑的格雷斯,那么我不能心安理得地说“是”,因为我八个月前从那里带来的那件合身的大衣,的确已经完全被穿坏而且被撕破了;然而,我也可以毫不脸红地说“并非真的不是”,因为我相信自己完全记得,存在争议的自我确确实实在那里漫步。那我就在困惑中毫不犹豫地向牧师先生伸出手,我立即感觉到情况如何并且感觉到我在老朋友和老熟人中间。

现在,为了用严肃的讨论取代这种愚蠢无聊的谈话,我想告诉您,我的这封信如何在巨大的暴雨背后行进,这些大暴雨已经让这里的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妻子和索菲娅也差点在水面上遭遇它们。这些就是今年可怕的狂风,它们迷失方向越过山脉朝北方而去。玛丽认为,虽然早晚还是让指尖有些发冷,您却已经有四星期没有在炉子里生火了。但是我对她说,我们正好不必把手指伸出来而宁愿把它们留在身边,这本来就是得体的。

成百上千只鸟——这场大灾难中它们正好在我窗前唱着它们的催眠曲——让人向您的小蔡瑟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 * *

[1] 约翰·约瑟夫·格雷斯(Johann Joseph Görres,1776—1848),德国高校教师,19世纪上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天主教)政论家之一,法国大革命的支持者,反对拿破仑。其于1814年在科布伦茨创办的《莱茵河周报》(Rheinische Merkur)被拿破仑称为除了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之外的“第五个敌对大国”。该报两年后被取缔。之后对政治现状的失望令格雷斯转向宗教领域,成为“政治天主教”(politischer Katholizismus)的先驱之一。

[2] 卡尔·威廉·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Karl Wilhelm Friedrich von Schlegel,1772—1829),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耶拿派”的核心人物和现代人文科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其兄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1767—1845)于1798年共同创办的杂志《雅典娜神殿》(Athenäum),是耶拿早期浪漫派的喉舌。1799年,他出版了唯一一部小说《卢琴德》,这本是他的一个小说四部曲计划中的第一部分,以颂扬浪漫的爱情与婚姻为主调。另外,他在印度梵文研究、比较语言学和历史哲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

[3] 参见p.86注释②。

[4] 19世纪上半叶的一个德国青年画家组织,主要活跃在维也纳和罗马,以在艺术中重新唤起基督教精神为己任,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人物包括约翰·弗里德里希·奥韦尔贝克(Johann Friedrich Overbeck,1789—1869)、彼得·冯·科内利乌斯(Peter von Cornelius,1783—1867)和菲利普·法伊特(Philipp Veit,1793—1877)等。

[5] 盐塔(Salzturm)是中世纪时期城墙上的一种防御工事,作用类似于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