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无法面面俱到,但可以随时调整方向

觉醒的人,永远活在当下,他不因过去而懊恼,也不因未来而忧虑。在生命的每个时刻里,他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也能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其他人。他温柔地对待痛苦和烦恼,但痛苦和烦恼并不经常出现在他的生命中。

经常看到一些人,不专心做一件事情,总是“此山望见彼山高,到了彼山没柴烧”,在耗费精力之后,却还说命运对自己不公,到头来没有任何回报。其实,他们真正应该扪心自问的是他们自己。

生活里的苦,只有通过自己的觉悟和行动才能得到解决。与其抱怨痛苦,还不如先来挖出痛苦的根源,当我们找到了痛苦的根源,找到了对治的方法,不仅能够解除自己的苦,还能帮助他人,这样去想,还真是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意义呢!

人生时光有限,我们的精力也有限,谁都做不到面面俱到,而生命也无需如此!只要我们对自己选择的事情有明确的目标,知道意义所在,尽力去做就可以了。那些妄想把什么事情都做好的人,不过是贪心太重外加那么一些的自以为是,他们只是贪多,却未必真的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有一条小鱼,经常想去浩瀚的大海之中。它遇到一条大鱼,就向大鱼打听去大海该朝哪个方向游。大鱼非常惊讶地说:“你不是一直生活在大海中吗?”小鱼觉得很委屈,它说它从来没有感受过大海。大鱼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游走了,只剩小鱼还愣在原处。我们和这小鱼就很相似,明明都在生活中,却还想在生活之外另寻人生。可生活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却将它荒废掉了。人总是这样,对身边真正有意义的事物采取忽视的态度,甚至到失去的时候都不觉悔恨。

一个人,如果他什么都想要,那么最终他必然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他什么都想做好,那么到最后他必定会什么都做不好。而那些把心专注于一件事上的人,看起来,他们在有限的人生里只做了很少的事,但至少每一件事,他们都做得很出色。到底谁的人生更有意义,明眼人一看便知。

人要学会自我肯定,也要学会自我消融。我们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于是便免不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用自己的想法对他人进行揣度。于是我们和他人之间的误会、摩擦便在所难免。人太强调自我感受时,就会犯下这样的错误。禅认为,在肯定自心的独立之后,就要消融到众生之中,就是说,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也要尊重他人的独特性,当自我意识完全消融后,也就很难再与他人起纷争了。

有位医师非常仰慕南隐禅师的宗风,几次三番地要去学习禅法,可南隐禅师就是不肯传授给他。旁人问原因,禅师便说:“他作为一个医师,只要照顾好病人,便是在修禅了,怎么能抛下责任而专门到禅院里来呢?”这个医师知道后,内心非常惭愧,他不再往深山里跑,而是一心一意地照顾病患,以至于他忘记了自己的烦恼和悲喜。如果一个人只为了断自己的烦恼就放弃了责任,那他怎么参禅都不会有所成果。但当他为了别人而忘记了自己时,烦恼也就不存在了。他连自己都能放下,更何况是生活中的悲喜呢。

曾经有个脾气粗暴、贪求很多的人求禅师收他为徒,他说禅师这里地方清净,没人惹他不快,他这才能安心生活。禅师只是派人给他递来一封信。禅师说,如果你随时、随地让内心清净,又何必住到深山之中;如果你时刻都心生欢喜,又怎么会有人惹你不快呢?不要把清净喜乐的因由推给外界,因为他人无权对你的生命有所承担。不论你是在工作坊还是在家庭,真正能左右自己内心感受的只有你一人而已。

历辈先贤所流传下来的教法,只是帮助我们消除心头妄想的方法,具体如何实施,收效又能如何,还要看各位自己如何做。就好比我们身心病痛,医生给拿来了药,但如果我们不服用,那身心上的病痛还是不会消失。这之前有人说,他天天都听禅师的讲座,可心里依旧烦恼很多。你只是听了却并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和生病后不吃药却妄图身体痊愈,又有什么差别呢?

一个真正生活在禅中的人,实在无须懂太多哲理,只需懂得“放下着”,便足矣了!在我看来,这三个字可真是金玉良言,不仅要放下恶的心念行为,就连善的心念行为也要放下,不仅要放下一切欲求和颠倒妄想,而且还要放下各种理论学说。有的时候确实不是别人给我们找了麻烦,也不是生活故意与我们为难,而是我们想的太多,学不会放下,也不知道该放下什么。一言以概之:凡是让我们身心困重的,就都应放下,无论是善是恶,放不下的那便都是挂碍。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各自的运动规律,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只能随顺规律、法则,如果有谁决定他自己事事都可做得了主,以至于不顾内外条件,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那么这无异于是痴人一般。如果照这种片面、狂妄的想法去办事,那必然是行不通的。但遗憾的是,我们身边这种痴人很多,比如不顾自身能力和外在条件就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最终只能落个被人笑话的下场。

过于安逸的生活会让人精神涣散、意志薄弱、缺乏勇气,因此人们每天尽量做些体力劳动,不仅锻炼身体,而且还有助于将涣散的精神集中起来。但许多人却鄙视体力劳动,认为这是粗鄙者才做的事。世上的事哪有尊卑之分,只要是劳作,就必然有其意义在;只要有意义,人生就必然是充实的。从这一点来说,世上没有卑微的事情,只有不平等的世俗观念在作怪。

但凡人有一点向善的心、有一分向上的念,就能在困境之中找到出路。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宁愿被困在原地、等人救助,也不肯自己努力、寻求出路。这就是人的惰性!因为这种惰性的存在,有些人再不可能从困境中走出来了,他们既然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还能指望着别人来为自己的惰性埋单吗?

不要觉得自己目前能够完成的事情太少就很自卑,若是心量不断扩大,做的事情也能积少成多。人生虽无法面面俱到,但能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是很了不起的人了。你无需仰望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端的人,要知道,他们也是一步步爬上去的,他们也只是专注于手头的事,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才能得到如今的成就。难道有谁见过同时爬两座金字塔的人吗?

佛光禅师对他的一个弟子说:“你来这里已经有二十年了,怎么不见你来向我提问呢?”这个弟子说:“我是担心您太忙了。”佛光听完便怒喝道:“难道你不知道,我也可以为你而忙的吗?”这个弟子听完后便有所领悟:原来每个人都是靠着互相付出,才能结成一体的。

——摘取自铃木大拙《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

2.适时地掉头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人生中要解决的问题确实很多,如何解决,这取决于我们的心念,取决于我们生命所努力的方向,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坚持到底。生命努力的方向选对了,就要带着决心努力地走完它。不论结局如何,至少我们都没有带着遗憾走在人生的路上。

为了实现自我的肯定,首先应该学会对自我否定,不论过去自己有过怎样的成就,都不要时刻挂在心上吧。你能把过去否定掉,才能对未来有所肯定。不然,你一直活在过去,肯定的也是过去的自己,那么你的未来又该摆在哪里呢?

曾经有位禅师触怒了权贵,遭人陷害而被流放。但根据当时的法律,身患重病者是可以酌情免受刑罚的。于是有人出主意,让禅师自称病重,如此就不再受罚了。可禅师却说:“怎么能为了免受刑罚而装病呢?”可能在有些人看来,禅师的言行过于固执死板。但举凡有品性和操守的人,都会这样做的。现代社会不缺少聪明人,但缺少诚实正直的人。如果你实在没有过人的能力和才学,那么就请守护好自己的品性。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他的价值有时高过有才学而无德行之人。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正在禅院里劳作,旁人见了就要代劳。对此老禅师很不高兴:“我自己的事,为何要别人来代劳呢?”旁人又说:“现在日头正毒,禅师何不等等再劳动?”

禅师就说:“有太阳的时候不劳作,难道要等太阳下山了再做吗?”真正的禅者,不论大事小情都是要自己承担的,此刻能做的便不等到他日。毕竟,别人不是自己,而自己的事和他人又有何关系?但现代人却处处希望有人帮助,甚至是代劳,做事也是能拖就拖。这种行为,无非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如果人太执着于“我”,就会无视他人的存在,过于强调自己的想法、利益、得失。但如果人不在乎“我”,就难免会自轻自贱、放任自流,糊涂地荒废了一生时光。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既肯定每个众生都能活出自己的生命意义,都有自我成就的可能,同时也强调,每个众生的生命意义和成就,都离不开其他众生。“我”与他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统一体。

禅宗里经常说“世事无常”,生命很脆弱,光阴很可贵,但是,人们却并没有因此而愈加地珍惜生命和时光。这种珍惜并不是口头上说了多少,实际上,说得越多的人可能越是会浪费生命,因为他们除了在说,就什么都没有做。

对于那些想得多、做得少的人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用的,也不可能够用。因为他们需要非常多的时间来构想未来的蓝图,比如要开一家公司,或者买一幢新房子,或者换一部车子,但是,他们的这些心愿根本无法实现。如果他们真的有心去实现某个心愿,就不会总是把时间花费在对未来的构想上了。那些敢想、敢做的人,可能会比较鲁莽些,但他们却在尝试着去做,只要动手,不论成败便都是好的。

真正的勇士,并不是一生都不遭遇挫折和苦痛,而是在遭遇了痛苦、挫败之后,依然能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的人。古时候有个禅僧,悟性非常差,人人都觉得他不可能领悟到禅的精义。但就是这个禅僧,付出了比其他师兄弟更多的努力,终于在禅学上有所成就。参禅比世间的事业可是难多了,但不论选择哪条道路,只要不让自己带着遗憾去走,这就可以了。

在生活里,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我们切不可停留在原地一味地抱怨、哀叹,或者生气。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执着。对于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一直抱以执着的心态,而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死胡同里。适时地掉头,不是逃避,而是换一种思路、换一个方向,把问题解决掉。

你要知道,今天的失落只属于今天,过了今天,它便什么都不是。且看明日清晨,看那朝霞布满天空,这又是崭新的一天,又该打起精神好好地生活了。

圆悟向他的师父提问:“藤一直缠着树,难道树不会累吗?”他的师父反问:“树不累,倒是你的心累。”说的正是啊,当万事万物按照各自的自然之道生存时,我们是否也该把目光转向内心,而不是把心悬在外面。

——摘选自铃木大拙《铃木大拙禅论集:历史发展》

3.只有这一点骄傲,就区别于浑浑噩噩的人生

尽管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唯有自己才能依赖,但是,这种依赖也是有限度的。确实,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承担、有所肯定,可过分地依赖自己,却也会助长自己的傲慢之心。

生命最为令人欣喜的一点就是,我们很少能预测到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正因此,生命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但是,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担心这种可能性,继而排斥这种可能性。这就不奇怪了,为何有些人的生活总是一种颜色,为何有些人的生活就能映照出斑斓的色彩。

除非是你自己给自己前进的路上设置了障碍,否则,一旦你下定决心要去做什么,是不会有任何人可能阻挡你的。

障碍的源头在于自心,但是要扫除障碍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需要我们敢于承认:我的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而我们平时则习惯了推脱,习惯了把问题的源头指向他人。所以,对于那些敢于自我剖析、自我认错的人,那么他们可以说是真正具有金刚无畏的心。

生活永远是按照它自己的样子来进行的,这又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难道一定要让生活按照我们自己既定的安排来进行吗?没有谁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人生的正确顺序应当是首先接纳生活,然后根据现实和自己的心愿再进行创造。

虽然禅门说一切众生皆是平等,但在现实人生中我们会发现,人与人的起跑线并不平等。但起跑线越是不平等,我们便越是不能放弃努力、放弃拼搏。禅宗说的众生平等,是说每一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成就自己,从这一点来说,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即便我们和别人的资质不同,但依然不要放弃努力。

当我们陷入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里,就很难再看清除生活里的障碍都是什么,它们都源自哪里。比如,当我们与人发生了争执,我们只看得到自己被人伤害,却看不到我们也伤害了别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坚持的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们所认为的事实。比如,“他伤害了我”就不同于“我觉得,是他伤害了我”。前者是一种客观评价,而后者是我们所认为的情况。我们所认为的,并不一定就都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是陷进了自己认为的事实,最终忽略了真正的客观事实,从禅的角度来看,这便是一种对自我的执着。

在力量薄弱的时候,人们需要做的是积蓄自己的力量,所以人生中会有一个个的蛰伏期。但蛰伏期也要有个限度,如果蛰伏期太多,那便不是积蓄力量,而是刻意地逃避生活。

人总要适时地活在“生活之外”。暂时地离开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手头的工作、任务。这种暂时的离开,是为了换得头脑的清醒。人不可能一直活在紧张的状态中,而长期的身心紧张状态,对于我们解决问题也没有任何帮助。

给自己一段活在生活之外的时间,就是为了识破那些虚妄的念头,识破了它们,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在生活之中,固然是一种踏实的活法,但很容易让我们无暇顾及那些虚妄的心念。所以,定期地“离开”生活几分钟,未尝不会换来满心的轻松。

当我们过于执着自己的见解时,就是创造出了“小我”。这个小我,便是令我们受困的原因。他只能看到并相信自己的想法,却不肯倾听他人的意见。小我的限制使我们的生命无法持续运行。因此禅宗说:张开你的两只耳朵,同时也要打开你的心门。

当你在面对需要完成的工作时,请把“我没有自信”换成“我信心十足”,这种看似简单的自我肯定其实效果非常强大。禅门一则公案里有个生性懦弱的人,他的师父为了开发出他的自信,要他每日都口念三声“我就是佛,佛便是我”。后来这个人小有成就之后,便这句话换成了“众生是佛,佛即众生”。当一个人学会了肯定自我,培植出了自信,他不仅学会了重视别人,而且对人生更有一种承担的力量。

人类最是善于自欺,明知道有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但还是会骗自己说“它们值得我拥有”。在花费了心力之后,虽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可内心却还是空虚的。一个生活的禅者,他不会把精力过多地投放在“想要”的东西上,而是会倍加珍惜“已有”的东西上。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事物并不多:短暂的生命、稍纵即逝的时光,还有帮助我们成长的人。虽然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不同,但懂得珍惜,便是有福气的人。

“我”是什么?“我”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事物。人们总是在谈论着“我的看法”“我的生活”“我的人生”,而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是他自己的生活,也是别人的生活。所以人们才会时刻被烦恼吞噬。

“我的感受”,就是自我中心意识所制造出来的假相。最明显的事例便是,我们总是强调别人要尊重我的感受,但却忽视了他人的感受。不仅如此,自我意识还制造出很多假想敌,这些假想敌让我们坚信,有些人生来就是与我们作对的,有些遭遇就是为了专门让我们为难的。自我意识制造出的假相使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貌。安心生活,就是安放好那容易生出自我意识的心。

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便是理想的实现。

黄檗禅师说:“当人们丢弃各种各样的妄念之后,就能够认清生活中的一切。”比如,当我们顽固地以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他人是错误的,我们就会变得非常情绪化,在妄念的影响下,我们变得冷酷、强硬,我们被自己的妄念操控,最后却把怨气发在了不相干的人身上。丢弃妄念,就是把那些虚幻不实的、对身心有害的念头都给过滤掉,然后丢掉。你试着让自己静下来,就能看清哪些念头是妄念,哪些是正念。当你再次安静下来之后,你可能会突然发觉,心内是没有任何念头生起的。

那些躲在幻觉中自我麻痹、自我欺骗的人们总是贪执眼前的安乐,他们不明白眼下的安乐不过迅如闪电一般,而奋斗与进取才是贯穿整个人生的。

修禅的人要找禅道,而生活在红尘中的人一样也需要找到各自的“道”,比如做事的方法、与人相处的方式以及做人的道理,等等。在找到这个“道”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自以为是,放下对自己的执念。

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生活,别指望着别人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变,如果你不转念心念,即便遇到名师指点,又能如何?

——摘取自铃木大拙《禅学随笔》

4.任何的恐惧,都不过是坚固的妄想

兄弟两人去集市上卖木炭,但因为一点事情就争吵起来,闹到最后,木炭也没有卖出去,还落得一肚子闷气。两人的初衷本是卖炭挣钱,但初衷变了,事情也就变质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看看我们自己,有多少事情是因为初衷改变了,所以事情也跟着变质,到最后闹到不欢而散的呢?所以人在做事前后应当省察一下,反问自己的心,是否还如同以往那般单纯。

一个人必须是充满了灵性,而且又很有决心,他才能在琐碎庸常的生活里发掘出不一般的东西。这需要他能够经常静下来,倾听自己的内心想法,并且勇敢地付诸实践。不然的话,他就会在庸常的生活里失去改变、创造自己命运的机会。可遗憾的是,世上大多数人宁可被困在某一处,也不敢从心灵的囚牢里走出来,他们的生命之花过早地枯萎了。

我们经常试图保护自己,以防范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威胁,虽然很多所谓的“威胁”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些“威胁”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恐惧感,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事情还没开始做,我们就已经在内心恐惧了。所以,并不是工作上有多少困难,而是我们心上有了太多恐惧,有了太多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阻止我们再向前迈步了。

有时候我会想“我被恐惧捆绑住了,这辈子都没救了”,但这种念头刚一出现,我就会从禅的角度去看待内心的恐惧。后来,我发现,所谓的恐惧不过是因为过分夸大了未知事物的难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时代参加考试之前总把它想得很难,但考试过后便觉得轻松无比。其实人生里绝少有事情是真正难以完成的,只是我们征服不了自己的恐惧,也就觉得对这个世界很无力。任何的恐惧,都不过是坚固的妄想。

为什么我们很难从“恐惧的瓶颈”中跳出来?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执着得太厉害了。并不是真的有什么事物特别可怕,而是我们无限放大了自己所设想出来的“恐惧”。但是,生活会因为你的恐惧就让那些可怕的事物消失吗?我们倒不妨多想想“恐惧事物”的另一面。你恐惧考试,但考试能够检验出你不足之处;你恐惧某个领导,但他也只是指出你工作中的失误而已。任何一个令人恐惧的事物,它的反面必然是对我们有帮助的。

现代社会里人人压力都很大,但消灭压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想着去消灭它,而是和它聊天。就好比,你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压力,你不要一直想着对抗这种压力,而是要弄明白,压力真正的源头在哪里。所以,我们要看向自己的内心,就像和老友谈天那样,与压力也聊一聊。这个过程会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会从中看到真正使自己窒息的东西。

禅并不是让每一个人都变得无所不知,它反而是为了让我们“一无所知”。不要被知识、技能、经验、推理等束缚起来,就像一个懵懂孩童那样,带着好奇心去看待生活,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过得更有乐趣一些。

有多少执着,就会有多少束缚。当你执着于“禅的意境”时,也会被这个束缚。只要是束缚,就都会带来痛苦。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禅的意境也要放下,好好地生活便是了。

古时候有兄弟两人,一个出家修行,一个在家耕田,可能是两人都对目前的生活厌倦了,他们互换了身份。原以为从此生命便可以焕然一新,可最终他们又厌倦了互换身份的生活。我们很多人就如同这兄弟俩一样,把自己的人生乐趣寄托在他人的生活里。禅说,他处的风景,都不如此处当下的风景好,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师兄对师弟说:“听说你的寺院里新近塑造了一尊雕像,能借我一下吗?”师弟回答:“你自己有的,何须问别人借?”一句话,就把师兄给打发走了。师兄的意思,是要追随着别人的脚步走,而师弟则认为,生活之路就在每个人脚下,又何必看着别人的样子来活呢?

——摘取自铃木大拙《禅》

5.过一种纯粹的生活,是种莫大的幸福

要知道,世间万事皆有变数,所以不执不取,才是最智慧的做法。不要认为眼前放下了某件事情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你要看到的是,也许正是因为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果断放手,才能有日后的收获。眼下的一次“退步”反而能够使事情向前一步进展,这种情况,难道还少吗?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昨天的失落、忧伤和烦恼带到明天,甚至带到未来,那么他的一生都将是可悲的。无法看破烦恼的本质,因而会永远活在灰暗之中。如果我们只是静静地观察烦恼,那么不难发现,所谓烦恼,都是生活里的零碎小事,有些甚至都不值得一提!但烦恼为何却能给我们带来如此大的痛苦?大家想,哪怕是一粒沙子在鞋里,我们的脚都会被磨痛,更何况是心头的烦恼呢。

面对感情、就业等问题,我们是应该等待,还是应该争取呢?等待不应该成为无效的空等,而争取也不应该成为盲目的争夺。在等待的同时,不断地充实自己,或者创造条件,这便不是无效的空等。在争取之前,就先确定了这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是否真的遵从自己本心而来,如果确定了,那么便不是盲目的争夺。

纯粹一点的生活,往往比较平淡、清简,但这并不说明它就是无趣的。在工业社会里,这种生活才是最难得的。当人们只知道劳作,却不懂得享受生活,那劳作的意义又何在呢?劳作,是为了让生活更好,就好比学禅一样。学禅,是为了用禅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现实人生,帮我们解决其中的诸多问题。如果只是为了学禅而打坐、冥想,生活依然毫无起色,那就说明这是在做“无用功”。

从来就没有所谓“命运的安排”这样的说法,只是有些人习惯用“命运的安排”来作为自己缺少意志力的借口。缺少意志力的人,他们的梦想很多,只是没有一件能够实现。禅认为,他们不仅是缺少心理上的必要准备,而且也缺少对生活的真正热爱。很难想象,一个真正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了充足心理且又热爱生活的人,怎么能甘心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命运,那不过是每个人自己努力或不努力的生活轨迹而已。

真正过着纯粹生活的人,必然有一颗纯粹但充实的心灵。虽然他从早到晚都要置身于工作场合或者为事情操劳,但他却仿佛是一个人独处一般,完全不会被周遭的环境影响。每一天,从早到晚,他的内心都十分平静,任何人说的任何话,都不会打破这种平静。

善于创造纯粹生活的人,他大概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心思:外界如此祥和平静,我每天的生活是如此幸福安定。他越是经常性地产生这种感受,他便会越多地享受到生活的乐趣。那么,再去看看其他人,大家都在抱怨,都在忿恨,人人都在说生活压力很大,却极少有人看到压力背后的动力。尽量地放开心怀,把一切都接纳进来,我们的生命才会更有朝气。

一个人生活的好坏,完完全全是来自于他的内心。曾见过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人,但由于内心的空虚无法填充而选择自杀。也曾见过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人,最终在绝望中悲伤而死。相较于他们,那些追求内心富足的人是明智的,他们不是生来就能成为一个禅者,而是在现实人生之中让自己无限地接近禅:让心念明白,让生活清晰,过得毫不糊涂,这也是生活禅的一种面貌。

如果太把所有人的意见当回事,那我们就什么都不可能做成。想明白、想清楚就去做,人要活得简单明白,这其中的“简单明白”就是要对自己有所信任,并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所坚持。

有一个成功人士,经常被人追问起他是如何顺利度过人生低潮期的。他也并没有刻意地用尽办法要给自己打气。他只是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努力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不论那件事情有多么不起眼;曾经没有来得及做的家务事,都有时间完成了,还可以喝杯茶放松放松。从禅的眼光来看,尽管他并没有刻意地“励志”,但他所做的一切都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根基。

清扫心境比清扫房间更重要,而且最好要勤快些才更好。当你发觉自己针对某人有了不好的念头,就要及时地停止它;当你发觉自己对某物、某事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望,就该及时地熄灭欲望。我们的心境,或者说是意识领域,只有时常地被观察、被清理,才能保持干净平整、一尘不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负面意识控制下的奴仆。

曾经有个很富有的人,他随身带着一块“戒嗔恨”的牌子,据说是白隐禅师给的,说是为了帮助他控制坏脾气。某天,他偶然听到家中仆人们聚在一起批评他,他才刚听了两三句就控制不住了,一把扯下木牌抬手便要打人。看看这个人,我们就可知,要真正想改掉自己的缺点,是一件多么艰巨的事情。

——摘取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6.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便是理想的实现

理想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但只是空口畅谈自己的理想,却从来不为理想付出一点汗水的人,就未免会叫人轻视了。这种人是明显的提不起心念来,说得再直接些,就是对实现理想并不是特别在意。所以,他们最后无所成就,那根本就不奇怪了。如果你要做一个工作的禅者、生活的禅者,那么从当下开始,请努力,请实干,请少说些话,请多多地充实自己的心灵。

如果你真的累了,那么就先停下来,问问自己现在做的这些事情究竟意义何在。你能说服自己继续走下去,那么不论未来遇到多少困难也必然能坚持下去。如果你连对的自己肯定都不能做出,那么就请停下手里忙着的事吧,你不可能成功的。就像那个一直坚信自己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禅僧一样,他的人生最终被自己的胆怯和动摇扼杀掉了。

需要的少而想要的多,这就难怪我们的人生如此困重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需要的,什么是我们想要的呢?不妨在纸上写下来,离开哪些东西我们的生活便无法继续正常运转,这一部分就是需要的。那么对于我们想要的该如何处置呢?如果是一个懂得生活之道的禅者,他肯定不会用这个问题困扰自己了,因为他的心思都用在如何更好地利用生活必需品上了。

对于那些反反复复,一直在犹豫的事情,我们到底是干脆放下,还是打起精神去完成呢?如果让一个禅者回答,那么他会说:“放下吧,因为,如果真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是自己想完成的事情,那就不会这样犹豫拖拉了。”这个答案,送给那些在迷茫中徘徊的人。

自己走过的路才是路,因为这条路上记录下了你走过的每一个脚印,这些脚印是无可替代的。禅宗里有一则公案,是说一老一少两位出家人四处参访,小和尚嫌路远,执意要师父背起他走一段路。禅师便说:“那么这段路,是算你走过的,还是我走过的呢?”小和尚这才老老实实地跟着禅师远行了。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哪怕是一分一毫,也无人可替我们行走。

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应该就是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和修持中,修出一颗不执着、无挂碍、不动摇的心。说实话,这个没有捷径可以走。即便是以善巧方便著称的禅,也会直接告诉你:但去老老实实地生活,遇到对手了,就对人家说声“谢谢”;遇到困难了,就想应对的办法;遇到伤害了,就从伤害中找到可以吸取的养分;如果失去了什么,就想到得失总是平衡的,还是期待着自己会得到什么更实际。就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生活,别管前路如何,至少当下你是安宁的。

你看那满天星斗时,应该想到人生虽然会有很多挫折,但它依然能够反射出光芒,就好比夜晚的繁星;你看到潺潺溪水时,就该想到时间如流水一般,去而不复返,所以自己更应该珍惜当下的时光;看到了清晨阳光中盛开的花朵,就该想到生活是这般绚丽,充满无限生机;看到亲友脸上的笑容,就要想到自己的生活虽然普通,却也自有一番乐趣。

生活中总不免会遇到一些喜欢夸耀自己财富、对自己的容貌或地位很痴迷、很自恋的人,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人,可千万不要因为他们那不得体的言行而生气。你要知道,这些人的日子过得可能并不如你那般幸福,如果他们真的很幸福、很快乐,又怎么会表现出种种粗鄙的言行以及炫耀自己的态度呢?

犹豫便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这是一种不确定、不明朗的态度。正是因为我们对后果有所担忧,所以才不能放开手脚做事,于是,事情就真的做不好。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勇敢地承担起未来的结果,只从当下入手,或许未来的事情就会顺利得多了吧。

当然,聪明人从来都不会贸然做出决定,这是一种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如果为了某件事情、某份工作而反复犹豫,纠结辗转,那么就说明做这事的时机并不够成熟,那不妨先放下它,先安静地观察它会发生什么变化。禅,虽然提倡果决、承担,但也不同意如同莽夫一般的蛮干。在进退之间,还是要保持着一些分寸的。

如果把犹豫的事情一直放在心上,那么必然会成为心头的挂碍。如果这个挂碍一直都放不下,那么我们原本能够得到比较圆满的结果,也会因为自己的挂碍太多、太重而大打折扣。

从前,有个从事清洁工作的妇人,负责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可是,人们都讨厌她,觉得她脏,总是掩着鼻子走过她身边。智者大师就说:“人人皆赞美美丽清香的莲花,可如果没有淤泥的滋养,又怎么会有莲花生长呢?你们看到的只是一个人肮脏的外表,却忽略了她洁净的内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7.当人生走不下去时,记得换个方向

有个修禅的人,他听禅师说“一定要精进”,于是每天就像上满发条的机器一样,比其他人更加发奋。但禅师又说:“如果只是知道用功,而不知道做好规划,那不过是做个样子给人看罢了。”

所以,当我们想明白了,自己的“精进”到底是要做给别人看,还是自内心生发的力量,就知道为什么有些人看似忙碌却毫无成就,而有些人却一直走在别人的前面。

理想能够成就未来,但也可以毁灭现状。如果只是把它当作谈资,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真是再好不过了。但如果是认真的,那就让自己行动起来。禅门有一个公案,就是说某个想开悟的人一直都在说他要如何去修行,可他只是吃吃喝喝。等待他在贫病交加中即将离世时,他依然说着:“如果再多给我一天生命,我一定会好好参禅。”在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说”理想,而不是在“实践”理想。

与其大包大揽,承担下一堆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倒不如踏踏实实地,选择在自己能力之内的工作好好做完。

在工作坊的每一天、每一分努力,都是对自己的投入,没必要担心“如果不在这里工作了,之前那么卖命岂不是白费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果园里的果实,如果没有之前的努力,又怎么会有花香果香?即便是落在了别人家,它们也不会觉得之前那般努力生长很可惜吧?努力是一种生命的积累,禅提倡的是努力始终的人生。

忙与忙之间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忙而不乱、忙而不烦,这是一种禅的境界;但如果他不仅忙,而且乱,甚至不论是否真的在忙,都有很多烦恼生起,那就不好了。首先,要让自己停止这种毫无目的、三心二意的“忙”,这种混乱的忙碌对工作、对生活都没有好处。反倒是停下来,会更有帮助。

就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自卑的原因是看问题的角度太单一。比如自己能力一般,就只看到自己的这点情况;再比如自己外表不好看,那么就天天都会想着这个事。你会看到自己有不足、有缺陷、有毛病,但也有许多长处和优点。把缺点放大或者把优点放大,都不足以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

既要追求事业、有所作为,又不被名利捆绑、束缚,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难处理好。但是禅自然有其独特的见解。如果我们把有所作为理解为是奉献自我、服务众生,那么就不会贪求名利了,自然更不会被名利束缚。追求事业是一件充实又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是为了更多的人而努力工作,这本身就是禅的境界。

事实上,许多追名逐利的人最后反而一事无成,但不求名利的人往往因为自己的言行确实出色,而备受推重。这是否也说明了,一个人做事的心态、处世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呢?禅认为,越是迫切地渴求什么,往往越是求不来,求不来的,皆是苦的。

良宽禅师的外甥是个不务正业、只知花天酒地的人。良宽禅师回家看望外甥时,很多事情都要靠外甥帮忙。等离开家时,他就说:“还是你们年轻人好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老了,连鞋子都提不上,还得辛苦你。”这个外甥听后非常惭愧,从此发奋读书,远离吃喝玩乐的生活。良宽禅师把一个年轻人带上了正途,同时也是告诉我们,要随时把握好自己人生的航向,不然等我们老了,就真的会一事无成,悔之晚矣!

如果你一直仰望的是一个错误的方向,那就别怪月光为何没有照耀到你身上。如果你在某种心念的支配下,一直都在走错误的路,但等到某一天清醒过来,那么赶紧掉头,人生还是有救的。一念迷惑,转念领悟,生活就是这样过的。

生活是一个舞台,人人都可以展现自我,是要做挣扎的困兽,还是做展翅的雄鹰,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能力了:不仅包括学习、工作的能力,也包括如何化解烦恼、面对困境的能力。前者,只要具备一定的资质,外加后天的努力就可以。但后者,却是需要更为长久的时间才能磨炼出来。

禅师带着弟子四处参访,可弟子在一路上尽是唉声叹气,因为他总是回忆起以往那些不开心的事。某天,他们乘船出行到了岸上后,禅师要弟子背着小船继续赶路。弟子很是惊讶,禅师却说:“每一个经历对于人生而言都是重要的,但过去的,就是过去了,何必背负着再继续前行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

8.生活不好过时,也带着心喜

有个人为了治疗痛苦,一直都生活在禅院里,每天都盘腿打坐,静静地坐上几个小时。他逢人就说,自己的身心是多么的轻松安宁。一位禅师为了考验他,就说了句“扯淡”。这个人马上就翻脸和禅师对骂起来。看来,修为、境界这个东西,真的得从生活中来历练。所以,不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庭,生活中的任何一处都是道场,都是学校,我们都能从中学到让内心真正平定的本领。

一个人,当他对每天都重复的生活失去了兴趣时就会变得不安分,身心躁动不已,各种各样的欲望也开始萌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也多加不满。这就好比,我们觉得自己吃厌了某种食物,就开始嫌厌它了。但是,如果你看到别人连能够果腹的东西都没有,你就会珍惜它了。有时候,不是生活让我们失望了,而是我们过得太贪心了。

如果你漫不经心地过生活,你就真的可能体会不到在柴米油盐之中还有那么多乐趣,你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可贵性。许多人每天做着的不一定是自己应做的事,而自己真正应当承担的工作,却一再地拖延。为什么我们会焦虑,就因为我们把精力耗费在了对生命无意义的事情上。如果从今天开始,你认真地生活,带着所有的爱、感恩去发现生活里的乐趣,每天只选几件事,并且都是有意义的事,这样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的生命在不断地改善。

如果某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处于混乱之中,首先不要惊慌失措,能够发现生活里的混乱是个好兆头,这说明你真的开始关注生活了,而不是再如以往那般得过且过。然后,你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清理桌面、整理房间等,这些简单的工作能够让我们的心思更集中。当我们简单下来、慢下来,我们会发现在每一次呼吸中、在每一个动作里,都有一种安静的感受。

有个烦恼很多的人问禅师,是否应该去一个特别清净的地方,就能不再生出烦恼。禅师说,是。他又补充说,这个清净的地方就是你原本的生活。当然,如果你只是带着不明事理的混乱的心回归到生活本身,那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应该是带着善于体察一切、又能肯定自我价值的心。生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我们以哪种心来看待生活,而不在于我们生活在哪里。

想一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那生活在鱼缸里的鱼,那么每个人的举动都会影响到鱼缸里的环境,进而影响到他人和自己。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大地上,这个道理不也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时刻都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心底的那些负面想法和恶劣情绪,也应该时刻注意收敛一下吧。

其实,环境本身是不会造成任何污染的,一切污染都是从人类的行为而来。同样的道理,生活本身并没有好坏的分别,也不存在它偏爱谁、它伤害谁的分别,一切的快乐或痛苦,都是从自己的内心中生出的。

不通过双手劳作,不通过心来体验,那么,我们还要生活干吗?

现代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只有辛辛苦苦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但对那些轻易就能得到的往往不够珍惜。于是,大家就把目光集中在不易得到或根本得不到的事物上,自然身心就会被贪欲的火焰烧灼着了。然而人们并不知道被贪欲之火烧痛了,就要放手了,他们还是在为得不到的东西而遗憾、愤恨。其实,他们就算什么都得到了,也一样不会快乐的。

你可曾见过母亲满怀喜悦地为孩子们操劳的场景?那种场景里,那个操劳的母亲心中是有禅意的。你又可曾见过远方游子兴冲冲地还乡时的场景?在踏进家门的那个时刻,游子的心中是有禅意的。因为他们体现的是生命的动能,这动能里有喜悦、有感情,所以,这才是禅。

物质生活环境确实在不断得到提高,但是,精神生活环境却并未比原来更好。以往的年轻人至少还有朝气在,可现在的年轻人却只是在追逐财富和名利跑。如果你问人们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那便是算计,人们算计着谁亏欠了自己、算计着谁欠了自己的人情、算计着如何才能爬得更高。其实,没有谁亏欠过我们,是我们一直在亏欠自己。

有一个被认为是“幸运儿”的人,他在谈到自己的“幸运秘笈”时说,他并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在自己过得好的时候不会忘记别人,并且尽力也让别人过得好。这确实是很值得赞赏的生活态度。生活好过时不忘他人,这确实很好,但如果自己生活不好过时,还能带着喜悦去生活,这就更值得赞叹了。看一个人的心态是否够积极,只有看他在人生低谷时是怎样的心态,才能看得更准确。

有个宰相,他与无住禅师下棋时,听见窗外有鸟雀在叫,便很心烦。但无住禅师却依然平静自若,就像外界的干扰根本不存在似的。宰相问其原因,禅师说:“让宰相觉得干扰的,乃是你心中的烦恼,这关鸟雀什么事呢?”看来,内心的问题不解决好,再怎么好的自然律动,都能被我们当作是一种干扰啊。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