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7月2日黑塞出生于德国南部席瓦本地方的小镇卡尔夫,父母都信仰虔诚,他是次子。席瓦本地方曾产生过伟大的剧作家席拉,以童话闻名的赫夫,与以诗人扬名天下的赫尔达林和梅里克。这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古以来政治较为落后,但在文学、哲学以及神学的精神领域中却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父亲约翰涅斯·黑塞是巴鲁特地区的俄裔德人,和母亲的祖父赫尔曼·肯德尔特一样,青年时代参加瑞士的传道团前往印度传道,后因健康欠佳而回国,担任肯德尔特的助手,从事宗教书籍的出版。不久,和肯德尔特的女儿,当时是未亡人的玛丽结婚。母亲是法裔瑞士人,具有音乐才华,感受力敏锐。父亲聪明而善良,给人求道者的孤独感觉。继承父母血统的黑塞,幼小时即对音乐感兴趣,后来也追求宗教思想,不仅对希腊、拉丁的思想,甚至对印度、中国的智慧,以及日本的禅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说其来有自。

4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迁居到瑞士的巴塞尔市。在巴塞尔,家的后面就是广袤的原野,在接近大自然,和动物、植物交朋友的同时,也帮助他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未来的诗人——黑塞早在这样的环境中打好了根基。1886年,一家人再度回到德国的卡尔夫。黑塞9岁时进入拉丁语学校就读。

想要继承父亲的圣职,成为优秀的牧师,就必须参加每年夏天在威尔丁堡州举行的“州试”。为突破这个难关,黑塞被送到第一流的杜宾根拉丁语学校。通过州试的人允许到有传统的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求学,而且能以公费资格进入大学,并保证日后可以终身担任牧师这项圣职。

1891年7月,黑塞14岁,果然通过了州试,9月进入墨尔布隆神学预备学校,开始过寄宿生的生活。这在《在车下》(心灵的归宿)中有详细的叙述。入学后不久,他受到自己“内部刮起的暴风”的袭击,逃出宿舍,结果当然是告别了神学校。这是因为他产生了“除了做诗人之外,别的什么也不做”的强烈欲望。

黑塞对青春的困惑与流浪于焉开始。在神学预备学校之后,转读高级中学,然后又遭禁闭和退学,于是又到商店当学徒,在机械工厂见习,有4年多的时间辗转更换工作,但不论做任何事都不顺利。虽然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学习。现在且让黑塞本人来说吧。

“自从学校生活不顺利的15岁开始,我就积极自我进修和修养。在父亲家里有祖父的大量藏书是我的幸福,也是我的喜悦。那是放置很多古书的房间,其中有18世纪的德国文学与哲学。从16岁到20岁之间,在大量的稿纸上我写了很多初期的习作,在这几年的时间内,看完泰半的世界文学,也耐心学习艺术史、语言、哲学等。借此弥补正常的研究,就收获而言,与一般常人相较,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的小传》)

1895年秋天,黑塞辞去机械工的工作,到大学城杜宾根的赫肯豪书店当见习生。在这里一面承受孤独与失意,一面努力读书和写诗,这样过了3年的岁月。22岁时,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浪漫之歌》。当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响。接着出版散文集《午夜后的一小时》,共印了600本,但一年之内只卖出了53本。可是最了解诗人的还是诗人,利鲁克立刻注意到这本散文集的年轻作者,并写书评推荐。

那年秋天,他转到巴塞尔的莱席书店任职,两年后就在这家书店出版诗文集《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然后到意大利旅行,接触古老的艺术和文化,开始对现代社会采取批评的态度。1902年,他能在“新进德国抒情诗人”的系列中出版《诗集》,全得归功于诗人卡尔·布塞的美意。在这本《诗集》里包括了著名的《雾中之歌》。他准备将这本值得纪念的《诗集》献给母亲,然而在出版之前母亲却去世了。

1904年,黑塞所说的“文学上的第一个成功”终于来临。他的第一部长篇《乡愁》由柏林费舍书店出版,使他一举成名。这本小说以新鲜的文体和生活感情,生动地描写大自然,激起很大的反响。黑塞和前年在意大利旅行时认识的巴塞尔著名数学家的女儿,擅长钢琴的玛莉亚·佩诺利结婚,迁居到波登湖畔的小渔村凯恩赫芬。

这样在“安稳和愉快中度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湖畔生活,创作出为教育的压力而痛苦的悲剧长篇《在轮下》和《美丽的青春》,以及追求人类幸福真谛的长篇《生命之歌》等重要作品,此外也写出中短篇集《此岸》等佳作。可是,与生俱来的流浪性格与婚姻生活产生的困扰,使他想再度去旅行。

从1911年夏天开始的旅行,目的地不是当初计划的向往之地印度,而是去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锡兰等亚洲殖民地。在这些地方当然不可能有古代印度的精神。失望之余在年底回来后,移居到瑞士首都伯恩郊外,开始撰写长篇《艺术家的命运》,描写和比自己大9岁,而且有精神病的妻子玛莉亚的婚姻生活。

1923年,他取得瑞士国籍,同时和玛莉亚夫人正式宣告仳离,翌年1月和瑞士女作家的女儿露蒂·布恩卡结婚,这次的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3年后宣告结束。然后在1931年和奥地利美术史研究家妮侬·杜鲁宾结婚,同时接受朋友好意提供的蒙达纽拉郊外的住宅,迁居到该地。这个新居被称为黑塞之家,妮侬夫人在以后三十多年里和丈夫共同生活,彻底扮演着“支撑者”的角色。

1932年,德国国内已由希特勒建立起政权,开始所谓纳粹的暴力政治。这个暴力也影响到黑塞的著作。他被视为“不受欢迎的作家”受到德国出版界的排斥,他的生活逐渐陷入艰苦之境。这段时间内,给予他帮助的就是继承柏林费舍书店的贝塔·兹尔堪普。

这个时期,在鲁加诺湖畔的蒙达纽拉山庄的庭园和果园里,可以看到黑塞大清早就戴着草帽整理庭园的草木,或清扫落叶枯枝。黑塞将这些工作视为对神的奉献,是以司祭的心从事这项工作的,可是,他的妻子却戏称他是“烧炭的人”。在这栋山庄里,除了黑塞夫妇之外,最重要的家人是一只聪颖的猫,主人称它为“豪杰”,疼爱有加。猫的孤独可能对黑塞的心产生莫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独善其身地在野蛮和破坏、杀害等满布血腥的纳粹政治下的黑暗时代过着隐居生活。实际上,他就像“人类的园丁”,在这孤独的山庄生活中,把对混沌现世的强烈批判,以及对精神乐园的向往都表达在巨著《玻璃珠游戏》中。这部小说费时十余年,直到1942年4月才告完成,翌年,在瑞士出版前后二卷。他的挚友托马斯·曼,看过这本书以后,对和他正在执笔的《浮士德博士》在内容上有共同点感到十分惊讶。

他很早就热爱歌德的《威廉的修学时代》,对德国浪漫派诺巴里斯的《蓝花》、霍夫曼的《黄金壶》,以及艾新道夫的诗与小说等特别亲近。非常注重传统的黑塞,有段时期被看成是新浪漫主义派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想到他本来是从拥护一个人格和个人出发,从各个角度去探讨人性与批判的时代,更应该把他看成是写实主义作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获得歌德奖及诺贝尔文学奖(均在1946年),又在1950年荣膺拉蓓奖,他杰出的文学业绩获得无上的光荣,又接到世界各国读者的来信,也勤快地回信。1962年8月9日夜晚,以超过歌德的85岁高龄“如睡眠般”地辞世。死因是脑溢血。

诚心诚意扶持这位诗人,死后将其著作与遗物收集整理,捐给西德纳卡国立西勒博物馆的妮侬夫人,1966年9月22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1岁。

在阿尔卑斯山地的湖畔尼密康村,和大自然为友而成长的佩特,在偶然的机会里,才能受到赏识而被送进城里的高中,他在这里悄悄地尝试写诗或小说,同时发现想从优秀的作品习得艺术是万分艰难的。在这段时间,他和律师的女儿历经了一次纯真的初恋。在苏黎世结交开朗的音乐家理查,寄稿至报社,多少获得成功,于是开始过创造的生活。和女画家的爱情也没有任何结果,他偕同理查赴意大利旅行,享受南国的生活。但在两星期后,他接到这位朋友溺死的噩耗。理查是他在都市生活的岁月里得到的唯一财产。他在巴塞尔陷入极度的孤独感里,后来在医师的劝告下进出社交界,因而结识伊莉莎白。可是,内心里隐藏忧郁倾向的山地孩子,对于“被虚伪凝固”的人际关系无法忍受,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贪婪地“听被造物的感叹和看事物的深渊”。这时候他突然发觉自己爱上伊莉莎白,但这次的爱情也没有成功。他再度因为寂寞感、孤独感来到怀念中的意大利,住在亚西基的地方,接触到单纯朴素的民众之心灵。他回到巴塞尔以后,在偶然的机会里收留驼背的波比,并从这位忍受人生的痛苦的残障者身上习得谦虚与爱。波比死后,准备着手酝酿已久的巨作时,得到老父生病的消息,因而回到家乡代替父亲工作,这时他终于领悟到“卡蒙晋德无论如何也不能变成一般世俗的人”,于是他放弃社会上的名声和幸福,决心继承故乡小酒馆的经营。

本作品于1901到1903年之间写成。赏识黑塞前作《赫尔曼·洛雪尔——青春时代》(1901)的费舍要求他写稿,使他感动万分,黑塞回忆说:“在我的生涯中,这是我的文学第一次受到肯定,使我获得莫大的勇气。”这篇作品一跃而提高作者的声望,不是受到亚达贝特·休提夫塔的影响对大自然做生动而抒情化的描写,也不是对自然形象做单纯的外在观察,实际上是创造丰富的说话态度,对一切事物充满无常性忧郁的作品的气氛;作者在谈这些事情时,与民众紧密结合且用简朴的旋律表现,这些事情和作品的主题加在一起,对于世代转变期前后的社会状况、都市生活的狭窄,以及战争将要来临的不祥预感,期望求得解脱的年轻人当然会向往大自然,就和这样的情绪相互吻合。而且在这篇作品里,能看到黑塞其他作品中找不到的深藏忧愁的幽默感。我们对描述尼密康村居民的情形,一定会联想到葛特弗利德·克勒的《塞尔特文的人们》(1858~1874)。和黑塞的其他作品一样,也能看出有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要素;但在另一方面,男主角佩特也是年轻克勒的肖像画,喻为他的《绿色哈印里希》(1855),甚至于称为“绿色佩特”。此外,在本作品中也可看出黑塞日后作品发展的雏形。“以前只是单方面地和大地或动植物来往,没能使我对社会性的能力有所觉醒。”这正表示了作者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探讨的开始,“恋爱或声望也不能使我成为对最后幸福的向往”,把自己看成是“流浪者的喜悦”,从他的《乡愁》展望他的整个作品时,显示和他自己本身内在的路是相连的。和波比的生活使人想到以后的“奉献”的模式,音乐家理查虽然还没有采取纯粹的形式,但卡蒙晋德的对比者是支撑黑塞作品的两极原理的一极,两个人的友情关系,是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男人之间的友情模式的先驱。伯父肯拉德一再的失败,但仍旧努力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被看成是浪漫派给予很高评价的创造精神的浪漫性寓言:他在湖水上驾驶的帆船,是和“云”的形象一样,象征着对永恒事物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