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对他所在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的秩序感,它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及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必可以称为“内部定位”。

儿童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这种敏感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儿童对外界秩序有一段敏感期,这对我们来讲似乎有点奇怪,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儿童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秩序感。

当儿童生活在城市里时,他周围是一个充斥着各种东西的封闭环境。成人出于各种原因,会时常搬动和布置这些东西,儿童对此根本无法理解,他也无法对这些复杂的举动做任何判断。如果儿童过了对这一秩序的敏感期,他所感知到的这些混乱就可能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成为心理紊乱的一个原因。

婴儿的心灵是神秘莫测的,照料他的成人并不了解婴儿的内心。有多少次婴儿毫无原因的哭泣并拒绝所有对他的安抚,这本身就是最充分的理由,足以使我们觉得他有某些秘密的需要必须得到满足。

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即使在他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就能注意到。当儿童看到一些东西放在恰当的位置时,他就会兴奋和高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对秩序的敏感表现。那些依照我们的观察方法并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很容易就能认识到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个保姆的例子。这位保姆注意到,当她所照料的女婴看到一座灰色的由大理石构筑的古代墙壁时,就显得非常高兴,并对之感兴趣。尽管这个女婴只有5个月大,而且她父母的别墅里遍地都是美丽的花朵,但是这位保姆每天都得把婴儿车停在这座墙的前面,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给这个婴儿带来持久的快乐。

这种存在于儿童心中的敏感期,也许在其遇到麻烦的时候会表现得更加清楚。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我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其主人公是一个出生大约6个月的小女孩。一天,她呆在一个房间里,碰巧一位妇女走了进去,并把太阳伞放在了桌子上,于是,这个孩子变得不安起来。她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那位妇女,而且由于那把伞的缘故。小女孩对着那把伞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开始哭起来。那位妇女以为她要那把伞,就拿起它,微笑着送到她面前。但小女孩把伞推到了一边并继续哭喊。那位妇女安抚她,但毫无用处,她只是变得更加焦躁不安。怎样才能使她不再哭闹呢?正当小孩不安之时,她那富有心理洞察力的母亲把伞从桌子上拿走,并把伞放到了另一间屋子里,小女孩立即安静了下来。使她不安的原因是那位妇女把伞放在了桌子上。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打乱了这个小孩物放有序的记忆方式。

另一个例子与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有关。一次我和一群旅行者一起穿过那不勒斯的新洞隧道。其中有一位年轻妇女带着一个1岁半的孩子。这个孩子太小了,以致他不能步行走完这段较长的路程。

隔了一段时间,这个小孩累了,他母亲把他抱起来,但又觉得有些吃力。劳累使她热起来,她停下来,脱掉外衣,并把衣服搭在手臂上。在减轻负担后,她再次把小孩抱起来。但这个孩子开始哭闹,而且哭声越来越大。他的母亲设法使他安静下来,但根本不起作用。她为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并且变得不安起来。一些游客也为他们母子二人担心起来,很自然的给了她一些帮助。他们不时地换人抱这个孩子,但这个小孩变得更加不安,所有的人都称赞他,鼓励他,但这使情况变得更糟。这个小孩的母亲于是只好把他带回去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歇斯底里,似乎到了绝望的境地。

我们认为,有一个规律介入并牢牢控制了这个小孩,正因如此,这个小孩才会做出如此剧烈的反应。由于我相信这种反应在儿童内心的敏感性方面具有心理学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尝试一下。我走到小孩母亲的面前,对她说:“我帮你穿上外套好吗?”她惊讶地看着我,因为她仍然很热。她被弄糊涂了,但仍然接受了我的建议,让我帮她穿好外套。这个小孩子立刻平静了下来。当他的眼泪和不安消失时,他不停地说:“衣服……肩膀”,这表示“你的衣服在你的身上了”。是的,这位母亲应该把衣服穿在身上。这似乎意味着,“你终于理解我了。”小男孩笑着向母亲伸出了双臂。我们穿过了隧道,完成了旅行,这期间再没遇到其他的麻烦。衣服是用来穿在身上的,而不应该像一块破布搭在手臂上,他在母亲身上看到的秩序错乱是引起这场麻烦的原因。

还有一个我曾经目睹过的家庭场面也十分有意义。一位妇女感到不舒服,就躺在椅子上,背后垫了2只枕头。她年仅20个月的女儿走到她面前,要求她讲一个故事。母亲怎么能忍心拒绝这种要求呢?虽然她感到不舒服,仍开始讲一个小故事,小女孩全神贯注地听着,但母亲疼得无法再继续讲下去。她让仆人扶她到另一个房间的床上去睡觉。此时那个留在椅子旁边的小女孩开始哭泣起来。这似乎很明显,她是为她母亲的病痛而哭。她身边的人尽力去安抚她。当女仆把枕头从椅子上拿来送到卧室里时,这个小女孩居然大喊大叫起来:“不,不是垫子……”似乎她想说:“至少留一些东西在这里。”

家人用甜言蜜语哄着她,并把她带到了母亲的床边。母亲尽管很痛苦,但仍硬撑着继续给她讲故事,以为这样就可以满足她的好奇心了。但这个小女孩仍然抽泣着,泪流满面地说:“妈妈,椅子!”她试图用这种方法告诉她母亲应该坐在那把椅子上。

小女孩已经不再对故事感兴趣,母亲和枕头都改变了他们应该在的位置。那个故事在开头时是在一个房间,到结尾时却跑到了另一个房间。这一切都在小女孩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这些例子表明,儿童对于秩序的本能是如此强烈。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本能会在儿童还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一个2岁的儿童在表现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时,用的是一种不声不响的方式,在这一阶段,这种敏感成了他们行动的指南。

儿童的这些所作所为成了我们学校里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当一件物品放错了位置时,儿童会最先发现,并把它放回原处。正是这个年龄的儿童注意到了这些最小细节上的不协调,而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儿童却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例如,如果一块肥皂躺在洗漱台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如果一只椅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儿童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

儿童看到某些东西物放无序时,他仿佛受到了某种刺激,收到了行动的指令。但毫无疑问,这种敏感性包含更多的意义。秩序感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事实上,在我们学校里,甚至年龄稍大些的、约3~4岁的儿童在做完练习后,也会把那些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放置的地方。这是他们最乐于做的事情之一。秩序感使他们能认识到每件物品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能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这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能够在所有细节方面支配它。心灵是这样与环境相协调的:一个人能闭着眼睛到处走动,只要伸伸手就能拿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一个人感到平静和快乐所不可或缺的。

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与成人不同。秩序给成人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儿童来说就完全不同了,儿童对秩序的需要犹如动物需要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要从他们将来要支配的环境中得出适应的原则。由于儿童是由他们所在的环境塑造的,他需要精确和确定不移的原则来引导,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建设性的模式。

秩序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快乐,这也许可以从年龄很小的孩子做的游戏中看出来。这些游戏由于缺乏逻辑性而使我们吃惊,但游戏所能提供的唯一乐趣,是使他们在安放物品的地方找到它们。

在作进一步阐述之前,我应该提一下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对自己孩子所做的一项试验。他在一把椅垫下藏了一个东西,然后把孩子打发出这间屋子。他又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藏在第一个椅子对面的椅垫下。教授希望他的孩子会在第一个椅垫下寻找东西,当他找不到时,就会到另一个椅垫下寻找。但是,当这孩子回到房间后,他所做的就是掀起第一把椅子的垫子去寻找,然后用他自己不完整的表达方式说:“没了。”他并没有努力到其他地方去寻找那件东西。然后,教授重复了这项实验,让孩子亲眼看到他从一只垫子底下拿出那件东西,并把它放在另一只垫子下。但这孩子还是像以前那样找了一遍,又说:“没了。”皮亚杰教授据此得出的结论是,他的儿子有点傻。他几乎不耐烦地掀起第二把椅子的垫子说:“你没有看到我把东西放在这儿吗?”这个小孩回答说:“我看到了。”然后指着第一把椅子说:“但它,应该在那里。”

儿童感兴趣的并不是找到东西,而是在它该在的地方找到它。显然,他认为不理解这种游戏的是教授。如果不把东西放在它应该在的地方,那这种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曾亲眼见两三岁的孩子所玩的一种捉迷藏的游戏,对此我确实惊讶不已。看起来他们很高兴、激动,对于他们所玩的游戏充满了渴望。但他们是怎样玩的呢?一个孩子爬到一张桌子下面,桌子上盖着垂到地面的桌布。小伙伴们看着他爬进去之后就走出房间,然后再回来掀起桌布。当他们发现桌子底下的同伴时,就会高兴得大声欢呼。这个游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们依次说:“现在,我来藏。”然后爬到那张桌子底下。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年龄稍大些的儿童和一个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那个幼儿藏在一件家具后面,几个大一点的儿童进来,装着没有看到他。除开这件家具背后,他们找遍了房间里所有地方,并认为这样就会使那个幼儿快乐起来。但是,那个幼儿突然叫了出来:“我在这儿”,这种语调显然意味着:“你们难道没有看到我在这里吗?”

有一天,我站在一边看他们做游戏,看到一群幼儿高兴地嚷着,拍着手,因为他们找到了门后的同伴。他们走到我跟前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玩?你为什么不藏起来?”

如果游戏的目的是快乐(事实上,儿童很高兴重复这种荒唐的练习),那就必须承认,儿童生命中某一个时期的快乐就在于在适当的地方找到相应的东西。根据他们的解释,“躲藏”就是在一个隐藏的地方放置或找到某个东西。正如他们自己所说:“你们不能看到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儿,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

这一切表明,大自然已经赋予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性。这是一种内在的感觉,它能区分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物体本身。这种敏感性使外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这个环境的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如果一个人能适应这种环境,他就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动去达到特定的目的。如果一个人的脑子中只有不同的图像,这些图像却又杂乱无章,那么这能带来任何益处吗?这种情况像是在一间屋子里摆家具。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家具之间的秩序关系,那他的生活也一定是一团糟,让他无法得到解脱。正是在童年时期,人们学会了如何在将来生活中指挥和引导自己。在敏感期里,大自然所赋予他的第一个本能是与秩序有关,这就如同大自然给予人类一个指南针,让他们去适应世界;就如同一位教师给了学生一张教室平面图,从而教给他们第一个与地理有关的概念。自然也给予了儿童像成人一样说活的能力。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儿童敏感期打下的基础之上。

内在秩序

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对他所在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的秩序感,它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及这些部分的相应位置。这种敏感可以称为“内部定位”。

实验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内部定位”。他们认为,肌肉中存在着一种感觉,能使每个人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这要求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即“肌肉记忆”。

这种解释完全是机械的,它建立在有意识地进行活动并积累经验的基础之上。例如,这种解释主张,如果一个人移动了手掌去拿东西,那么这个动作就会被感知并保存在记忆里,因而可以再次重复这个动作。一个人之所以可以选择移动他的右臂或左臂,朝着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转动,是因为他已经有了理性的和由意志所控制的经验。

不过,儿童的行为表明,远在能自由运动和具有那些经验之前,他就已经具有了对身体各种姿势的高度敏感。换句话说,大自然已经给儿童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敏感性,这一特性能使他感受到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

那些旧理论是建立在神经系统的机制基础上。然而,与之相反,敏感期是与心理活动有关的。这些敏感性是一种洞察力和本能,它们为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敏感性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能量,将会形成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是大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意识的经验。如果儿童所处的环境阻碍了这种敏感性的正常发展,我们将看到能证明这一敏感性存在的反面例子。这个儿童就会出现诸如极度焦躁不安、发脾气的疾病征兆。只要环境中依然存在这种有害的情况,这些病症将无法被治愈。

不过,只要有害的情况不再继续,发脾气的疾病也会随之消失。这明显说明了产生病症的原因。

有个有趣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一位英国保姆请假离开一段时间,她找了个能干的保姆顶替她几天。但是这个替代的保姆在给小孩洗澡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论在什么时候,小孩一洗澡就会变得绝望和不安。他不仅是哭泣,还在保姆怀里挣扎,试图推开她逃跑。这位保姆为孩子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事情,但小孩子还是厌恶她。当原来的保姆回来后,这个孩子恢复了平静并且明显喜欢洗澡了。

这位英国保姆曾在我们的一所学校里接受培训,并对儿童产生厌恶的心理因素非常感兴趣。她开始耐心地观察婴儿的这种表现。她发现了两件事,这个小孩把第二个保姆当成了坏人,但为什么呢?因为她是用相反的动作给小孩洗澡的。于是,两位保姆比较了她们给小孩洗澡的姿势,并发现了这个差异:第一个保姆是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第二个保姆恰好与她相反。

我还想起了一个例子,情况更加严重,因为它具有所有无法诊断疾病的症状。我碰巧卷进了这件事,尽管我没有以医生的身份介入,但仍给予了相应的帮助。这件事所涉及的这个小孩还不到1岁半,他的父母刚刚结束一次长途旅行。依据他们的观点,这个小孩只是因为年龄小,而无法承受旅途的劳累。他们还强调,旅行中并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每个晚上他们都睡在一流的旅馆里,那里有专为婴儿准备的带栏杆的小床和特殊的食物。这家人现在住在宽敞的公寓里,由于没有婴儿床,小孩和母亲一起睡在一张大床上。小孩最初的病症是失眠和反胃,一到晚上必须把他抱在怀里。他的哭声是由于胃痛的原因。父母请来了儿科医生检查小孩的病情,医生给孩子提供了特殊的饮食、日光浴、散步及其他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毫无成效。夜晚成了全家人的痛苦。这个孩子最后痉挛起来,可怜地抽搐着,在床上不停地打滚。这种情况一天要发生两、三次。于是,他的父母请了一位著名的儿童神经病专家,我也参与了诊断。据他父母讲,这个小孩看上去很好,在漫长的旅途中一直很健康。他目前的失调可能是由于某种精神的错乱引起。

当我看到这个小孩躺在床上,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时,得到了一个启发。我拿了两个枕头,把它们平行摆好,形成垂直的护栏,就像旅馆里带栏杆的小床。然后,把床单和毯子铺上,没说任何话,把这张临时搭成的小床紧靠着小孩的床边。这个小家伙看着它,停止了哭闹,滚着滚着,滚到了小床里,并说:“凯玛、凯玛”——他用这个词来表示摇篮,并且很快睡着了。他的病也再没有复发过。

很明显,睡在大床上的小孩失去了床栏杆所感受到的支撑感。没有了这种感觉,小孩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失调和痛苦。这种情况看起来好像无法治愈。他的反应说明了敏感期的力量,在这段时间里,大自然正在发挥着创造作用。

儿童并没有与我们相同的秩序感。经验使我们变得麻木,但儿童是单纯的,正处于感知外界印象的过程中。他从一无所知开始,不断体验成长的艰辛。而我们就像一个靠艰苦劳动富裕起来的人的儿子,我们不理解他所承受的劳苦和艰辛。我们由于已取得的社会地位而变得冷淡和麻木。现在我们之所以能运用理性、意志、肌肉,是因为我们也曾经年少,曾经经历过成长的艰辛。我们之所以能适应这个世界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之所以富有,是因为我们都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儿童时期为我们长大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儿童从一无所知到懂得生活的道理,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儿童的所作所为如此接近生活的真谛,即为行动而行动。这是一种创造的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我们既不了解也回忆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