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具控制自己的错误,使儿童充分利用,自己的推断能力和做决定的思考能力,不仅如此,还提高了他们寻找差别的能力。

我们用于开发儿童感觉发育的教具颇有来历。可以说,其中一部分来源于伊塔和塞根在教育发育迟缓儿童和精神有缺陷儿童时使用过的教具,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心理测验使用过的工具,另外一部分是我早期为自己的实验设计的教具。儿童对不同物体的反应、使用方式、使用频率以及教具给儿童带来的利益,为淘汰、修改及接受我们学校使用的教具,逐渐树立了可信赖的标准。各种教具的方方面面——颜色、大小、形状等,都要经过实验检测才得以最终确定。因为我们在本章内容中并不打算探讨那期间的工作,但至少在此值得略提。

为了防止误解,也为了驳斥那些对我们广泛应用的方法的批评,详细阐述一下儿童感觉训练的目的十分必要。训练并加强儿童的感觉教育优势非常明显,既可以扩大儿童的觉知范围,又能为儿童的智力发育提供更扎实、更稳固的基础。通过与环境的接触,以及对环境的探索,智力建造了存储实际概念的仓库。如果没有这些概念,智力在抽象操作中就缺乏准确性和灵感。只有达到极高的准确性,对各种感官的使用才会非常熟练,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如果儿童的感觉能受到训练和提炼,即使只是一种暂时成果,也会大大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因为正是在此发育期,才会构成基本概念,才会形成智能。

同时,感觉训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前几年间,“儿童之家”里大约两岁半或三岁的儿童,在身体和精神力量逐渐发育成长过程中,已经积聚并吸收了大量观感信息。然而,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杰出成就是在没有任何外部协助或指引的条件下实现的。次要观感和重要观感全被混合在一起,在潜意识里创造出了一种既困惑又具有深远意义的财富。

随着知识和意志的逐渐形成,在心中建立某种秩序和清晰度,以及区分重要观感与次要观感就势在必行了。此阶段的儿童,正准备重新认识所处环境和已具有的内在观感。为了满足这个需求,他应该得到一个准确的、科学的指引,例如,我们的教育设备和练习中独具的教导。那些不了解自己本已继承这笔财富的儿童,却急于在专家的帮助下对此进行评估、登记和分类,从而使其直接处在自己的绝对控制下。

在特定层面中经过提炼的感官知觉弥足珍贵,倘若对此有任何怀疑,那么次要因素似乎就成了儿童的永久资产。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目标中第一个已被假定为我们在教育方法中强加诸多训练的原因,那么第二个目标就显得微不足道,其实它才是主要动机。我们的经验和追随者们所进行的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一信念。

最后,我们还要提及感觉教具和各种练习提供的巨大帮助,在每次检测不同感官的基本功能缺陷时都要进行此类练习,从而让我们了解如何更好地改进它们。

感觉教具包括一系列根据某种物理特性组合在一起的物品,如颜色、形状、大小、声音、材质、重量、温度等。举个例子,我们有一组可发出不同音调的铃铛,有一组色彩明暗度不同的写字板,还有几组形状相同但尺寸不同的立体教具,以及形状各异的教具、尺寸相同但重量不同的教具等。

每一组教具都有同样的材质,但分不同级别,因此,要规律地且逐步地区分不同的教具,而且,一旦儿童能够正确区分各种物品,其精确性也就稳定了。

然而,一般规律经常会遭到修正,这完全取决于儿童的智商情况。经验显示,只有真正吸引儿童的那些教具,只有他自由选择的教具、定期被使用的教具,才适合对儿童进行教育。

无论发出的声音或代表的颜色有何不同,每一组教具都被分成几个等级,从而有了最大号、最小号,从而确定了范围,从而确定了儿童了解的使用方法。当这两个极端凑到一起时,就能清楚地显示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别,因此确定了教具之间的鲜明对比。两个极端之间的鲜明对比使差异更加明显,从而在使用之前更加激发了孩子的兴趣。

突出教具的单一特性

我们希望用于感觉教育的任何一种教具都必须代表不同的特性,如重量、材质、颜色、形状、尺寸等。如何从诸多特质中挑选出一个,以便于儿童集中关注?我们通过系列和等级来区分教具的不同特质,除了教具突出的特质差别,其他都一样。

例如,我们想准备用以区分颜色的教具,就必须用同样的材料,做出同样的尺寸和规格,但在外表上使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如果我们想准备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就必须用外观上看似一样的物品,如我们经常使用的铃声。这些同样尺寸和外形的教具都被安装在不同的支撑物上,当它们被一个小木槌敲打时,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些声音很容易被感官觉察到它们之间的差异。

这说明,孩子们经常能够得到的小乐器,如音乐玩具等,根本无法使其进行区分真实声音的音乐判断力训练。这些音乐玩具都是由或长或短的圆棒或电子管,按照不同长度制成像乐器一样的管或笛。这意味着,儿童的眼睛可以帮助他寻找差别,而他的耳朵就应该成为唯一判断声音的器官。

这种过程成功地指出了教具间的区别,而且很显然,在激发儿童寻找区别的兴趣中,清晰明确才是主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显示,如果要突出某种单一特质,尽可能地分离感觉器官十分有必要。指定物体不传导热量,也就是说在那个物品上同时还能有热或冷的感觉时,如果这个物体被放在黑暗且寂静的房间里,没有灯光或声音干扰触觉接收观感信息,那么此时的触觉就十分敏锐。因此,这个过程中有双重隔离,其一是主体,他与周围环境中可能产生的每一个观感隔绝,其二是教具,根据某一种单独特质早已被系统地分好等级。

要想熟练地进行此种练习,需要尽可能剔除所有转移注意力的因素。它能使儿童投入到内在和外在的分析中,从而帮助他获得清晰的思路。

因为儿童还没有时间详细了解,也不懂得用什么方式去了解,所以才会成为一个发掘周围自然环境的探险家。当他开始用小手去探索不同形状时,或者为了能够倾听细微的声音而乐于接受黑暗时,他会欣然闭上眼睛,或者被蒙上眼睛。

儿童周围的教育环境中常见的特质

上文所说的诸多特征,只是九牛之一毛,还有很多特点未及详说。不过,这些对感觉目标来说并没有特殊的参考价值,而且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扩展儿童周围可感觉到的物品。如下所示:

1.过失控制。我们应该努力改进教具,使孩子从教具中学习并掌握控制错误的能力。在立体插接教具中有一个较好的例子。木制底座上分布着一些嵌孔,可放入适当尺寸的圆柱体,从小到大,从矮到高,从细到粗。由于木制底座上的嵌孔与圆柱体的尺寸正合适,所以不可能放错任何一个。倘若有一个没被放进去,那就说明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纽扣教具也同样。如果忘了扣好某个纽扣,或者扣错了扣眼,最后就能明显地看到错误出在哪里。在使用这些教具的过程中,如根据尺寸和颜色等设计的三组积木,儿童已经能够轻松地发现错误之处了。

通过教具控制自己的错误,使儿童充分利用,自己的推断能力和做决定的思考能力,不仅如此,还提高了他们寻找差别的能力。儿童的心智以此方式得到了开发,即使面前的物品不是这些教具,或在差别并不明显的情况下,他们一样能够更正自己的错误。

使儿童能够轻松更正错误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为训练感觉及培养习惯而使用的教具,而是为此设计的整个大环境。教室里的每一件物品,从家具到教具都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都能发出不容忽视的警告。

亮丽的色彩和闪光的表面揭露了污点的存在。当轻巧的家具被推倒发出嘈杂声时,就是在警告人们,对待它的行为太笨拙、太不完美了。因此,整个环境都成了儿童的指导老师,就像一直在守卫的哨兵一样。每个儿童都能听到它发出的警告,仿佛自己一直站在没有生命的老师面前一样。

2.美学。教具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都富有吸引力。儿童周围的任何一个物品,我们都力求达到颜色、亮度和比例的完美统一。不仅是感觉教具,甚至整个环境都是为了吸引儿童而设,正如自然开放的鲜花吸引了无数昆虫采摘隐藏着的花蜜一样。

晶莹光亮的桌子在告诉孩子们:“小心使用我。”手柄上漆有小碎花的扫帚也在说:“别让我闲着。”里面放着小刷子和小肥皂的洗脸盆,似乎也在说:“把你的小手放进来吧。”

可用于拼接的布料是鲜亮的绿色,上面带有银色的纽扣。积木是鲜红色的,桌子的颜色有63种之多,漂亮的彩色字母也躺在自己的架子上,所有这些物品都在邀请儿童去使用。

有时,儿童可能会被那些能够满足自己最大需要的物品吸引。同样,露天里怒放的花朵,也在用自己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香味召唤着其他生灵,可是,每个昆虫也都会择良木而栖。

3.活动。为儿童特意开发的教具还有另一个特点,即能够为儿童的活动提供服务。我们不是过多依靠教具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是依靠它能给儿童提供多少活动的机会。

如果某个事物让儿童感觉很迷人,那么事物本身具有魅力的说法并不十分确切,它还必须要让儿童产生行为活动。例如,有些可被移动的小物品就很有吸引力。实际上,儿童最开始的动作是移动自己的手,而不是物品。一个小孩子可以长时间多次重复地做某事,然后恢复原位,接着再继续反复。毫无疑问,一个漂亮的玩具、一幅吸引人的画、一个精彩的故事都能激发儿童的兴趣,但是如果他仅仅去看、去听或者去触摸,而不敢移动它们,那么儿童产生的兴趣都是表面现象,可以很快转移到其他物品上。这正是如此设计环境的原因,要让儿童产生活动起来的欲望。周围环境的确需要让人赏心悦目,但它本身的美丽只会吸引儿童一两天,而其中的任何一件物品都能被移动、被使用、被放回到正确位置的事实,才会让环境如此源源不绝地吸引儿童。

4.限制。最后,为儿童教育设计的所有教具都有一个普遍原则。这是迄今为止最不被理解,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即应该在教具的总量上有所限制。人们若能正确理解,那么,这个原则既清晰又富逻辑性。一个正常儿童根本不需要外在刺激来唤醒自己,或者让自己进入到教具的世界中。他已经处在清醒状态中,而且也已经与自身所处环境产生了无数的联系。他只不过是需要理清脑海里产生的混乱感觉,而这种混乱是由来自外界的各种感觉混杂一起造成的。他并不像反应迟钝的儿童那样进入心理睡眠状态中,而像探险家那样激情澎湃地探索着这个崭新的外界。而且,作为一个探索者,他需要的就是一条可指引自己实现目标的路,还得防止自己漫无目的地瞎逛。然后,他就会欣然附着在那些事物上,在有限和直接的范围内,这些事物可使儿童内心已经产生的混乱恢复秩序,并且,在这种秩序下,它们还给儿童内心世界的探索带来一线曙光,给他的研究发现带来一点指引。起初被自我约束的那个探索者,随后就会变成一个智者,他在前进路上的每一步都能有所发现,从内在满足感中获得的力量将不断提高,从而使他不断地进步。

这种证据当然可以更正那些旧观念——可被支配的教具数量必须与儿童相匹配。孩子拥有的玩具越多,对他的帮助就越大,同时越能促进他的发育——这种观念虽然普遍但却是错误的。与之相反,孩子对教具数量的繁多产生的困惑,只会使其内心的混乱更加严重,而且也会使之更加气馁。

为帮助他理清内心的混乱,并促进其理解周围的事物,给儿童提供的有益数量应该由他保存实力的需求确定,但同时也会使儿童沿着这条艰难的发展道路安全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