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偏僻之地传说之旅”第一回的稿子终于写完了。
因为是系列的第一个篇章,伊濑在内容和文体上费了不少工夫,交给浜中时距截稿日已很近了。那天下着寒冷的秋雨,天空阴沉黯淡。窗外,雨水拍打着落叶。浜中坐在窗边,举着稿纸,将三十五页文章认真通读。
伊濑不太喜欢别人当面读自己的文章,时而忐忑不安地抽着烟,时而中途离开,有一搭没一搭地同妻子说话,一副心神不宁的模样。他很想知道浜中读后会有怎样的感想。因为涉及传说,多少要结合一些理论。高木敏雄的《日本神话传说研究》对浦岛和羽衣传说做了详细考证,藤泽卫彦的《日本传说研究》中,亦有相当丰富的例证论述。除这两本书外,伊濑还参考了另外三四册书籍,在文中对传说加以解说。
伊濑也应浜中的要求,将木津温泉附近山林中发生的藏尸凶杀案作为插曲写进游记里。对他来说,这样做还别有意义。虽然杂志上的游记有自己固有的套路,将对古老传说的剖析加进去,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但考虑到浜中向他约稿时,曾说过大家对游记创作见仁见智,他便打算另辟蹊径,大胆尝试。
说到底,《草枕》只是面向一般读者的杂志,也必须遵循“娱乐至上”的原则。不知浜中对这点有什么意见。浜中是一个好为人师的家伙,在他读完伊濑的文章发表观感前,伊濑心里都没底。如果他劈头就说“这可不好办啊”,那伊濑就决心不再为他写稿。就算有妥协,若整体上持否定态度,伊濑也不会再次动笔。
“可以啊。”对着伊濑的仍是那张娃娃脸,说话的措辞却十分老成。
“这篇文章还过得去吧?”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伊濑暗暗高兴着,却故意不将情绪流露出来,一副毫无自信的表情。
“相当可以!当着老师的面我也要说,您的文章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浜中赞不绝口。
“是吗?我还担心会不会太艰深呢。”因为加入了考证,伊濑对这部分会不会受欢迎一直忧心忡忡。
“绝没有这回事。如果这点考证都没有,整篇文章就太虚浮了。如今的读者眼光都比较高,这种内容也肯定爱看。”
“那我就放心了。”浜中的赞赏让伊濑心情大好,于是不再装腔作势,真心地笑起来,“早点拿给主编过目吧。”
“我也这么想。您能不能先答应做第二次采风呢?”
“没问题。不过,虽然你觉得不错,主编没有发话也是白搭啊。”
“这个您不用操心,我最了解主编的爱好和性格了……对了,第二次采风前,您能不能同主编见个面?”
“荣幸之至。”
“我可以把他带到这里来,但我觉得,咱们在市中心找个地方坐下来边吃边聊会更好。”
“我都没问题。”伊濑满脸喜悦,“说起来,我还没请教过主编大名呢。”
“主编名叫武田健策,大概四十二三岁吧,创办过两三本文艺杂志,对文章的要求非常高。”
“对这样的主编,我还真有点害怕呢。”
“没事的。说句失礼的话,我的想法和武田先生不会差太远。”浜中说着眯起了眼,这是他在表明自信时的习惯动作,“老师,我能否在您以后的文章中都看到浦岛和羽衣传说呢?”
“你的意思是,要我将这一主题贯穿始终?”
“没错。突出这一系列文章的特色,会增添趣味性。”
“是个不错的新想法。不过,有那么多素材可写吗?”
“这个嘛,稍稍偏点题也无所谓。总之,我会尽量寻找相似的传说,请以后继续围绕这个主题做文章。当然,如果老师不愿意就另当别论了。”
“没有,我可没这么说。”伊濑当然不能一口回绝。毕竟,如果能连载,稿费就会源源不断,像月薪一样稳定。
“那材料就交给我去查吧。下次咱们去羽衣传说最具代表性的流传地——三保松原怎么样?”
“三保松原?”伊濑不解地说,“那里相当有名啊,不是背离了‘探寻偏僻之地传说’的主旨了吗?”
“虽然不是偏僻之地,可如果要调查羽衣传说,就不能绕开那里。姑且去转转看吧。我会陪同老师的。”浜中似乎已经做出了决定。
“那咱们啥时候出发?”
“这篇稿子终校后就立刻出发。唔,您看下月初怎么样?”
“我没问题。只去三保松原吗?就跑一个地方,有点可惜啊。”
“当然不会只去那里,还得请老师去别的地方转转。但具体的地点稍后才能定。”浜中认为双方就此议定,于是自顾自点了点头,又点燃了一支烟。
“我说,浜中君……”伊濑从担心稿子能否过关的焦虑状态中解放出来,说出了刚才就想提的一个问题,“我按照你的要求,把木津温泉的凶杀案也写了进去。这件事后来有什么进展?你不是说过,你拜托了当地的报社,请他们一有结果就通知你吗?”
“那件事啊……”浜中就像突然想起了一件久远的往事,“似乎一直悬而未决。报社再没有向我通报过任何消息。”
按道理说,当时浜中比伊濑更关注这个案子,现在不应该如此消极才对。肯定是由于一直没有进展,他的兴趣也消退了吧。
“能不能再去向报社询问一下案子的情况呢?”
“早就问了。两三天前,报社给我寄来一封信,结果说后来他们又搜了一次山,仍旧一无所获。”
“就是说,他们一共搜山两次?”
“是的。看来,那封匿名信根本就是恶作剧,把警察逗得团团转。报社也只是简单地告知我这一点,我一下子就泄气了。”
“太遗憾了。我想,我的稿子上杂志出版后,读者针对这个案子的提问肯定会蜂拥而至。”
“蜂拥而至”有点夸张,可毕竟写得煞有介事,多多少少会有反响。
“是啊。我也没想到结果会如此无趣。当时还以为一定会找到什么东西呢。”
“干脆把这部分删掉如何?”
“那可不行。老师您也说了,读者的信件想必会蜂拥而至,可见这类情节有多受欢迎。无论以后发展如何,我们还是先保留下来为妙。”
“我总感觉这是在玩弄读者。”
“现在看的确如此,不过案子无果而终的责任并不在你,要怪也得怪警察的搜查做得不够细致。”
“也就是说,归咎于现场搜查不充分?”
“是的。毕竟是乡下的警察,不能对他们寄予多大的希望。搜了两次山,竟然没找到尸体,这太说不过去了。”
“这倒也是。”虽然嘴上这么说,伊濑心里却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浜中一味地强调警察的无能,可当时参与搜山的还有镇消防队和青年团,很难想象多方联合后还会有所疏漏。
伊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浜中。
浜中心神涣散地应声道:“总而言之,今天必须将稿件交给印刷厂,我不多说了。”说着就起身回去了。
下个月月初就去三保松原的话,必须提前做点功课。虽然这么想,伊濑还有别的稿子要写,于是拖拖拉拉地过了两三天。不可思议的是,接手《草枕》的约稿后,其他出版社的约稿也接踵而至。
第四天傍晚,浜中气喘吁吁地跑来,一进家门就将从印刷厂带来的校样递给伊濑。“老师,非常抱歉,您能不能再补写一点?”
“写什么呢?”
“我把稿子交给主编看过了,他非常高兴,说您写得很好,辛苦您了。”
“谢谢。”
“但主编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浦岛和羽衣传说的共通点,也就是‘滞留说’读起来相当有趣,主编希望您再详细介绍一下。”浜中说得很客气,听似在询问伊濑的意思,事实上这从一开始就是半命令式的要求。
“只做这一点改进是不是不够?”伊濑重读了一遍校样。听浜中这么一说,他自己也觉得似乎写得太简单了。可是,在这方面着墨过多,能激发出读者多少兴趣?这本杂志的读者未必都是民俗学爱好者啊。
“没有。主编对其他部分都很满意。”浜中没有针对伊濑的疑问发表更多的看法。对主编的意见,他也只有服从的份儿。
“老师,为了避免麻烦,您只需介绍现成的学说就可以了。当然,我们愿意让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杂志马上就要付梓了……”浜中说。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反正你也提不出新学说,不如就从手头的书里摘抄一段现成的文字,糊弄一下就可以了。
虽然这个提议听上去有点让人窝火,但时间紧迫,这么做的确省心省力。于是伊濑参考《日本神话传说研究》,用通俗的文字将其中的学说讲解了一番。
一想到浜中就在隔壁房间等待,伊濑就十分不安,但他好歹将三页稿纸写满了。
伊濑叫来浜中,当着他的面朗读补写的内容。
“太棒了!”浜中致谢道,“主编看到这个肯定会满意的。真不好意思,在您百忙之中还来添麻烦。”
然后,他数了数伊濑补写的页数,从怀中掏出一个棕色信封。“老师,这是稿费。我预计您大概会再写三页,于是多带了点钱出来,没想到真猜中了。”
“哦?现在就付稿费?这也太早了吧?”伊濑有点惊讶。根据以往的经验,稿费一般要在杂志出版后一两个月才支付。
“像我们这样的小出版社,如果这点优待都没有,那就更没竞争力了。”浜中苦笑道。
伊濑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支票,上面写着约定好的稿费金额。“真是怪不好意思的。”
旅行的费用就是由出版社全额承担的,虽然本就理所应当,但现在又这么早支付稿费,伊濑觉得待遇有点过于优厚了。不过,诚如浜中所言,小出版社也只有通过这种手段才能博取作者的信任。
浜中接过伊濑写的收据,连忙说:“老师,那起凶杀案有新进展了。”
“哦?找到尸体了?木津温泉那边通知你了?”伊濑提高嗓门道。
“报社寄来了剪报。不过还是没有发现尸体。”
“写的是什么?”伊濑失望道。
“唔,请您自己读读。”浜中从笔记本中抽出一小张剪报。
十八日白天,农夫河合次郎前往木津村附近挖山药,在杂草下发现一块木板。挖出一看,那木板长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上面用墨笔写着“第二海龙丸”的字样。河合想起此地是不久前“匿名信凶杀案”的现场,说不定这木板与案件有什么关系,于是向当地警察署报案。
本报记者在警察署看到,那块橡木板厚仅一厘米,估计是木船的碎片,看上去相当老旧。船名似乎是后来写上去的,不知是不是恶作剧。警方对附近的渔港进行调查后,没有发现名为“第二海龙丸”的船只。警方暂时认定,这与“匿名信凶杀案”没有关联。
伊濑念完,将剪报扔在浜中面前:“可笑。只有乡下的报纸才会对这种事大书特书吧。”
“城里的报纸也会报道。毕竟,山野里可能埋有凶杀案的尸体,这种新闻比较有噱头。”浜中答道,小心翼翼地将剪报放进笔记本。
“那应该是某人的恶作剧吧,你没有发现可笑之处吗?山里的凶案现场发现船上的木板,这根本就说不通,难道还把船开到山上不成?”
“是讽喻搜查举步维艰吗?”
“大张旗鼓地折腾半天,结果只找到一块木板,难道不好笑吗?”
“话虽如此,但是,老师,如果这跟找不到尸体的凶杀案扯上关系,那就有趣了。可惜乡下的警察不会有那么大的好奇心。”
“任谁来看,都会觉得是恶作剧。城里的警察也不会关心的。那张用片假名写给警察的明信片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看来您很失望。”
“但我还是要忠实地将这些情况写进稿子里。结果真的很令人扫兴。要不,我们把这部分内容删掉吧,现在还来得及。”
“算了,还是留着吧。文章要有看点才好。如果只有浦岛和羽衣传说,那就太无聊了。”浜中边穿鞋子边回头说,“老师,那说定了,下个月月初,咱们就去三保松原。之前还希望您同主编见一面。”
“当然,荣幸之至。我正想跟他好好谈谈呢。”
“那到时候我再联系您。再见。”浜中没有用鞋拔,趿着鞋径直就出去了。
一直回避一旁的妻子走了出来,接过伊濑递过来的支票看了一眼:“发得真早啊。”随后她瞪圆了眼睛,“这是迄今为止最多的一笔稿费了。杂志社真的会让你写连载吗?”
“他们连下次采风的地点都安排好了。看来,至少可以连载半年。”
“太好了!”妻子松了口气。
五天后,浜中意气风发地来见伊濑:“老师,我是来问您什么时候方便见一见我们主编的。”
“什么时候都可以。”
“那后天在银座的这个地方怎么样?”浜中说的地点是一家名为“鸟锅”的小饭馆。
“可以。请告诉主编,我届时定会赴约。”伊濑将地点、时间记在笔记本上。
“老师,样刊刚到手,我也带来了。所谓样刊,是在正式印刷之前先试印的样品,墨色还没有调整。”
“快给我看看。”这是伊濑第一次写连载,于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看。浜中只拿来了印有伊濑的稿子的那几页。
伊濑细致地查看着样刊上的文字。虽然是自己写的东西,但印出来之后,他又发现了许多不完善之处。这个地方这样写就好了,那个地方再简略点就好了——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一一浮现。不过整体而言不算太糟。
看到最后,伊濑的视线落在一段小字上,那是“编辑部注”:
正文中讲述了一桩发生在丹后木津温泉附近的凶杀案。后来,根据当地警察署的调查,现场周边的山林中发现了一块写有“第二海龙丸”字样的木船碎片。发现者称,木板的大部分都埋在土中。警察署认为这与凶杀案没有关联。令人遗憾的是,到本刊截稿时为止,现场都没有找到尸体。
伊濑大惊失色:“这是你写的?”他的语气十分不满。
“是的。”浜中平静地说。
“不行啊,加上这段话,文章营造的悬疑氛围就全破坏了。”
“我料到老师可能会不同意,而且马上就要截稿了,所以自作主张了一回。既然凶杀案会勾起读者的兴趣,那我认为只要时间来得及,最好将最新进展也一并加进去。”
“你好好看看,你自己也认为,把凶杀案加进去会勾起读者的兴趣,对吧?与其画蛇添足扫读者的兴,不如像之前说的那样,干脆连凶杀案都不写,不是更好?”
“不会有问题的,责任全部由编辑部承担。如果拿掉凶杀案,整篇文章就没有点睛之笔了。”浜中毫不退让地反驳道。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伊濑又从头到尾略读了一遍文章。他发现,自己在描述乘渡船从淡路的洲本到纪州的过程时,提到了对友岛的印象。
见伊濑谨小慎微的模样,浜中在一旁冷笑。
“老师。”他开口道。
伊濑闻言,发现浜中看他的眼神就像是在打量一名初出茅庐的作家。
“字好像印得太深了。”伊濑遮羞道。
“这是样刊,等正式印刷时会纠正。对了,主编说,您曾在文中写到在人丸神社里碰到的一位女性,如果对此再多写几笔,就会更出彩。”
“那个地方啊。”伊濑眯起了眼。在人丸神社的社务所,一群女子在举办歌会。他边走边观望那里的情形时,眼前突然出现一名二十七八岁、身材苗条的女子,又很快就消失在一旁建筑物的阴影中,那里也在举行歌会。伊濑对那名女子记忆犹新。
“不过,如果对那个情节描述过多,就会显得太刻意。”
“我同意。我觉得现在这么写恰到好处,反而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不过真不可思议啊,我对此完全没有记忆。老师的观察真敏锐。”
“哪里。你当时在漫无目的地转悠,所以没注意到罢了。”
“是美女吗?”
“嗯,很漂亮。说不定,她是住在芦屋附近的年轻主妇。可惜没跟她说上话。”
“在以三十六歌仙闻名的人丸神社,这一幕真有点浪漫呢。将来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到时请您也在文中添上一笔。”
“别开玩笑了,不可能每去一个地方旅行都会碰到有魅力的女性。如果次次都写,那就是瞎编了。这一招那么管用的话,我早就是流行作家了。”
“鄙社的主编目光独到,能发现有潜力的作家。他之前担任文艺杂志主编的时候,就发掘了不少人才……”
接着,浜中列举了两三位二战后声名显赫的作家,说他们都受到了武田主编的提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也能得到主编赏识,就会出人头地。这是极其诱人的鼓动。
“贵社的社长到底是何方神圣?”伊濑问。
“社长名叫奈良林保,六十三四岁,但三年前还完全没有出版经验。”浜中答道。
“就是说,基本是个门外汉?”
“唔,可以这么说。”
“既然是门外汉,为何会来挑战不熟悉的领域?”
“因为有钱吧。人如果有了钱,就会到处找点乐子。”
“那这位奈良林社长以前是做什么生意的?”
“他之前做股票,在不景气的行情到来前抽身,买入了大量土地。现在还经营一家名叫‘奈良林产业’的地产公司。他之前购买的土地有一部分在青山,因为道路建设卖了相当高的价钱,他赚了个盆满钵满。”
“我也听说青山那边的土地很值钱。这么看,他肯定有一大片土地吧?”
“好像有两千坪[“坪”是日本面积单位,1坪约等于3.30378平方米。]。他是从股票市场高位抽身后,拿钱去投资地产的,所以才能一口气买那么多地。人走起运来真是挡也挡不住呀。没过多久,那块地就由于东京奥运会的缘故改建公路了。”
“这么说,他是为了把赚来的钱花出去才来做旅行杂志的咯?这世上真是无奇不有啊。不过,做杂志倒是比某些无聊的爱好高级多了……”
“奈良林先生在做股票时就十分向往出版行业。他本人在古典美术方面有比较深的钻研,起先打算做美术杂志,但那很可能亏损——成本高,发行数量也有限。而旅行杂志很受欢迎,即使在里面加入与古典美术相关的内容也无可厚非,所以他才下定决心出版这本杂志。”
“原来如此。”伊濑终于明白,为什么《草枕》上会有那么多文章讲述奈良和京都附近寺庙里的古艺术品。在冰冷的商业战场摸爬滚打太久的人,会被艺术的世界所吸引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社长同武田主编是怎么认识的呢?”
“奈良林先生的朋友中有人认识武田,于是将武田推荐给他。”
“贵社的员工不多吧?”
“社长之下,包括我在内共有五人。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作为刚成立不久的出版社,稿费给得倒是很慷慨。”
“可能是因为社长有钱吧,所以待遇优厚。不过这也是相对而言,跟其他很多公司比还差得远。区区几人要做一本杂志,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工作量相当大。如果把这点考虑进去,我们的钱挣得就没那么开心了。”
“你们至少不用为销量操劳吧。反正是为兴趣而出版的杂志,社长也没指望它能赚钱。”
“社长并不急于盈利。他的主业是地产公司,出版杂志则是为了满足他的荣誉感。”
“我真的很想见见你们社长。虽然主编也应该见,但我对社长更感兴趣。”伊濑说。
“可以啊。社长毕竟是外行,肯定非常乐意会见撰稿人。那我再找社长谈谈,看他什么时候有空,也带上主编一起来见您。确认日期后我再通知您。”浜中承诺道。
第二天,浜中又来了。
“我把老师的意思转告给社长和主编,他们想请您明天傍晚驾临银座,共进晚餐。我特地前来问您是否同意。”浜中问。
“嗯,可以。”伊濑连忙答应下来。
浜中离开后,伊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
“社长说想亲自见你,可见他对你的稿子非常满意。”妻子喜形于色。伊濑本想回答说,对方只是不懂行的小出版社社长,跟有名的大出版社不可相提并论,但他不想破坏妻子的美梦,于是缄口不言。
好不容易才让妻子对自己刮目相看,他可不愿重归潦倒的形象。不可否认的是,伊濑的自信被鼓动了起来,甚至有点飘飘然了。
第二天傍晚,浜中如约开车来接伊濑。
“见面地点有变,但还是在银座的另一家饭馆。社长必须在晚上八点之前回家,随后就由我和主编陪您去酒吧之类的地方好好娱乐一下。”
“社长是不是无论参加什么宴会,都会在八点之前回家?”
“社长是一位非常注重身体健康的人。这是他的习惯,从做股票的时期开始就一直如此。那种生意动不动就会折腾到很晚才回家,对健康极其有害。于是他克服了这个不良习惯,给自己定下了这个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