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12岁之时就曾坚定地宣布:将来我要上大学,要上哈佛大学。

当时,很多人对海伦能否考上大学都持怀疑态度,而她信誓旦旦地要进入哈佛大学更是令人惊异,人们怀疑她是否有实力与那些视听正常的俊才英杰竞争。当时只有一个人毫不犹疑地支持海伦的挑战,那就是莎莉文老师。

1900年秋天,海伦如愿以偿地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莎莉文老师与她形影不离,伴随她上课,并像在剑桥中学那样,将老师教授的课程翻译给海伦。当4年后,海伦与其他96个女孩一起站在毕业生的行列中,接受了大学毕业文凭,并向全世界骄傲地证明——海伦·凯勒从举世闻名的拉德克利夫学院光荣毕业时,她成了全世界盲聋者中受到最高教育的人。

进入哈佛后,海伦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她身边纤细瘦小的莎莉文老师密切相关。她甘当绿叶,一直默默支持海伦,从不抱怨。曾经有一位专栏记者邀请莎莉文老师写一些有关她自己的文章。但她却不屑一顾地回绝了,莎莉文老师不愿自我曝光,并喜欢永远扮演“老师”的角色。

在彼此相互扶持的日子里,莎莉文和海伦都过得很充实。后来,海伦成了作家,在书籍、报纸、杂志上讲述盲聋者的生活形态、心理演变过程。她披露了很多盲者、聋者面临的种种不为人知的困难。这些艰难之处,都来自于海伦的亲身经历,因此也就更有说服力。

1899年,在历尽艰辛后,海伦终于通过了入学考试,随时可以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

但是,身边的人都建议,入学前最好再由基思老师辅导一年。所以,直到1900年,海伦才实现大学梦想。

海伦一直认为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那天,是她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天。对于这天,她曾经怀抱着无限的期望。但当时,海伦也深知,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前面还会有更多困难等着她,但海伦有克服它们的决心。就像那句罗马座右铭所说:“被驱逐出罗马,只不过是生活于罗马之外而已。”虽然在追求知识的路上,海伦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走便利的康庄大道,只能去走那崎岖的小径,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她明白,在大学中,自己有很多机会和那些与自己一样思考、爱憎和奋斗的姑娘共同前进。

带着紧张和兴奋的心情,海伦开始了大学生活。在她面前的,是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新世界。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命运牢牢握住,像别人一样拥有心灵上的自由。在她眼里,大学讲堂里应该充满先贤先哲的思想和精神,教书的教授则是智慧的代言人。

但是不久后,海伦发现大学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现实与梦想还是存在一些差异。

让海伦感触最深的,就是没有时间自我反思。从前,她经常独自静坐,聆听从心底发出的美妙声音,这美妙的音符只有在沉静闲暇中才能听到。但现在,海伦发现很多人进入大学仅仅是为了学习,并非思考。进入大学以后,以前很多宝贵的乐趣——孤独、游玩和想象,都被关在大学门外了。

每当出现这样的思绪,海伦就安慰自己:现在的忙碌或许是为了未来的美好,但我是个没有长远打算的人,我宁可要眼前的快乐,也不愿未雨绸缪地担心未来。

尽管有一些忧虑,但海伦在大学里还是获取了很多知识。大学第一年,学校为学生们安排了法文、德文、历史、英语写作和英国文学。法文方面,海伦欣赏了高乃依、莫里哀、拉辛、阿尔弗、雷德·德米塞和圣贝夫等名家的作品;德文方面,她读了歌德和席勒的作品。很快,海伦还把从罗马帝国灭亡到18世纪的历史复习了一遍;在英国文学方面,她用批判的眼光对弥尔顿的诗歌和他的《阿罗派第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入学后的海伦,用坚强的毅力克服了进入大学后的种种困难,向世界证明:盲聋人也能上哈佛。在教室里,她常常独自一人学习,莎莉文尽可能将教授讲授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但在匆忙中,讲课人的个性特点却都被遗失了。对于这些急速拼写到海伦手上的字,海伦常常望尘莫及。事实上,那些记笔记的女学生并没比她好太多。一边机械地听讲,一边急匆匆地记笔记,是无法将全部心思用在思考授课主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去的。

海伦不能记笔记,因为她的手在忙着听讲,回家后,海伦才会将记得的内容赶快记下来。平时,海伦做练习和每天的短篇作文、小测验、评论、各种大小考试等,都是使用打字机来完成的。开始学习拉丁文韵律时,她还设计了一套能将诗的格律和音韵说明的符号,她还将这个发明详细地解释给了老师听。

海伦使用的是汉蒙能德牌打字机,因为这种打字机可以使用活动字板,所以这个品牌最能适应她的特殊需要。一部打字机有好几个活字板,有希腊文、法文或数学符号的,可依据个人需要而定。

海伦在大学中所学的各种教材,很少有盲文本的,所以,她不得不请别人将内容拼写在手中,这也导致她预习功课要比别的同学花费更多时间。很多时候,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笑、唱歌、跳舞、玩耍之时,海伦却在埋头苦读,因为别人可以轻易完成几个章节的阅读,而她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但沮丧和郁闷都是暂时的,不多一会儿海伦就会振作起来,将这些愤懑不平一笑置之。

海伦总是告诫自己:一个人要得到真才实学,获取知识,就必须自己去攀登奇山险峰。既然学习的道路无法寻找捷径,那么就要走属于自己的迂回小路。

在奋斗中,海伦并不是孤独的,威廉·韦德和宾夕法尼亚盲人学院院长艾伦先生,他们会尽力为她提供所需要的浮凸印刷书籍。他们给海伦的温暖与帮助,给了她莫大的激励和感动。

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的第二年,海伦学习了英文写作、英国文学、《圣经》、美洲和欧洲的政府制度、古罗马诗人霍勒斯的抒情诗和拉丁喜剧。其中的写作课,更是生动有趣。斯普兰是海伦最敬仰的讲师,文学作品中的气势和风韵,完全被他讲述出来。在短短一小时里,他可以让海伦陶醉到古代文学家所创造的美好中,在这些大师的高尚情操中沉迷。他能使人全身心地领略《旧约》的庄严之美,而将上帝的存在遗忘。

这一年,是海伦最快乐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她学了很多有趣的课程:经济学、伊丽莎白时代文学、乔治·基特里奇教授开设的莎士比亚、乔赛亚·罗伊斯教授主讲的哲学。

通过哲学,海伦与那些远古时代的思想家产生了共鸣。但是,大学也并非海伦想象中的万能的古都雅典。她也无法遇到那些伟人,无法感觉到他们真实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知识的缝隙之中点滴吸取,并加以解剖和分析。

理性的分析没有领悟力重要。一些学者好像忘记了应该怎样理解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们花费很大力气讲解,但却没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这种讲解就像成熟的果实从枝头坠落那样,很快也从我们心上掉落。如果我们努力去了解一朵花,了解它的根枝叶,它的整个生长过程,然而,我们或许依然不懂怎样欣赏那带着露水的鲜花。

当然,海伦并不是反对人们对名著做出透彻的理解,她只是反对那些令人迷惑的无尽的评论和批评,因为这种争论只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观点。但是基特里奇这样的大师,在讲授伟大诗人莎士比亚的作品时,总能让人茅塞顿开。

海伦很多次都希望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去掉一半,因为很多内容只让人白费力气,只让人内心疲倦,而没有精力领悟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海伦认为,想要在一天里读四五种不同文字、不同内容的书,并不丢失重点,是根本办不到的。一个人在匆忙紧张的状态下读书,脑子里就会堆满各种杂乱的思绪。而在刚进入大学之时,海伦的脑子里就被这些乱七八糟的思绪所充斥。

每当海伦审视自己的心灵王国时,就仿佛闯入瓷器店的公牛,各种知识好似冰雹一样朝她的头上打来。当海伦想方设法躲避之时,各种鬼怪般的论文就会紧追而来。对这些特地前来阻碍海伦的东西,她很想将它们击碎。

大学生活中,最令海伦恐怖的,还要算各种名目的考试,虽然她顺利通过了多次考试,就像勇士一般将它们打倒,但这些考试还会顽强地爬起来,带着狰狞的面孔,朝她扑过来。考试来临之前的几天里,海伦都会像强行咽下那些无法入口的食物一样,拼命往脑子里塞入各种神秘公式和无法消化的年代资料,每当此时,海伦心中就会感到无比烦恼。因为海伦一直认为,如果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获取知识,那么学习将失去意义。

在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前,海伦曾经将大学生活想象得无比浪漫,但现在,这种美好的光环已经慢慢消逝。但是,在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间里,她也认为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没有这段适应大学生活的实践,很多道理海伦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适应大学生活对于身体健康的学生都并非易事,更何况海伦。海伦日后回忆她初入大学校门的情况时,也认为在这段艰难的时间里,她所学到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耐心。对于学习,海伦也有着独特的观念:人们接受教育,要像在乡间散步一样,悠闲自在,从容不迫,兼收并蓄,淡定坦然。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像那无声潮水,将各种深刻思想,印刻在我们的心田之中。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海伦认为知识就是幸福,有了广博而精深的知识,人们才可以将真伪清楚辨别。了解人类进步所产生的各种思想,才能准确认知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络。

一个人,如果无法在这种脉络中体会到人类追求进步的崇高愿望,那他就无法欣赏人类生命奏出的动人乐章。海伦用意志力和超强的适应能力,向世人证明了盲聋的人也能上哈佛的奇迹,虽然在适应这种生活中,海伦有过困惑和不解,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带着一颗赤子之心,探求世界的种种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