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退休探长 | 迪伦马特 | 《退休探长》是迪伦马特侦探小说的未竟之作。小说主人公赫希施泰特勒探长几乎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和《嫌疑》中的贝尔拉赫探长形象的翻版。按照迪伦马特的说法,这部小说原本打算描写这样一个故事:“在他长久的职业生涯里,一个伯尔尼探长出于人道,出于对人类法律缺陷的了解,放手让一些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退休后的最初日子里,他要一一去拜访这些人。”这部小说于1995年在苏黎世《世界周刊》连载,瑞士作家韦德默为之续写了一个可能的结局:多年以后,探长又与同一伙犯罪分子再次实施了入室抢劫,进入作家迪伦马特的酒窖里。最终是入室抢劫犯、政治家和作者济济一堂,品酒探讨法律和公正问题,直到黎明的曙光照耀大地。《退休探长》呈现出一种断断续续万花筒般的叙事结构,其中交织着各种令读者难以想象的社会问题和冲突,这也许是迪伦马特留给读者一个品味不尽的“悬案”。 |
司法 | 迪伦马特 | 在小说《司法》中,迪伦马特更加激进地表现了关于公正的主题。这部筹划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小说直到1985年才问世。小说描写的是一场非同凡响的凶杀案件。同作者的前几部侦探小说一样,《司法》也把嘲讽的目光指向传统侦探小说的陈规俗套和千篇一律的行为方式。小说的叙事从始至终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从而也引起了批评家激烈的争议。实际上,《司法》从根本上表明了迪伦马特对传统侦探小说文本概念的颠覆,为读者提供了更复杂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
承诺 | 迪伦马特 | 《承诺》是在迪伦马特之前完成的电影脚本《光天化日之下》的基础上创作的。作者在这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一种错综交织的叙事形式,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这部小说多层次多视角的表现既是对主人公近乎宿命的正义感的悲剧性讽刺,因为他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格格不入,也是作为侦探小说作家的小说叙事者的自我嘲讽,因为他试图将这种叙事表现为人的理性和信仰的必然见证,同时是对传统的侦探小说的戏讽,因为它要以成功的侦探结局来伸张正义。《承诺》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安魂曲”。 |
嫌疑 | 迪伦马特 | 侦探小说,发表于1953年,《嫌疑》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续篇。小说的情节开始于1948年12月27日,表现的主题是战争罪行。如果从传统侦探小说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简直像童话一样。但这样的拯救正是作品表现的意图所在:“凡是关系到大家的事,只有大家才能解决。任何个人试图自己去解决关系到大家的事的努力都必然会失败。”显而易见,贝尔拉赫在这里被看成失败者,他试图独自揭穿埃门贝格的英雄行为失败了,因为没有人相信他的控告是真的。而战争罪犯埃门贝格无疑也心里明白,不仅是他,而且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对贝尔拉赫的怀疑做出这样的反应,正如他所说的:“这不应该意味着在瑞士会存在战争罪犯吧!”而贝尔拉赫给了不仅让埃门贝格,而且让自以为是的瑞士人感到无地自容的回应:“凡是在德国曾经发生的,只要一出现某些条件,便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民族会是例外。”这部小说不仅一反传统侦探小说的俗套,而且饱含着不容忽视的社会批判因素。 |
骑马出走的女人 | 劳伦斯 | 本书收入劳伦斯 中短篇小说十二篇,涵盖了他创作的各个时期,体现了劳伦斯从早期的写实主义直到中晚期的现代主义和实验文体的创作历程。《英格兰,我的英格兰》对英格兰民族性格进行解剖,对民族国家命运深度思考;在《普鲁士军官》里描写了军官与士兵之间的紧张对峙,沉重且压抑;在《骑马出走的女人》里指望寻找一种原始宗教来替代堕落的欧洲文明;在《狐》里以一只狐狸作为象征,表现人物隐秘的潜在意识…… |
哲学人类学 | 舍勒 | 舍勒思想以其哲学人类学最富盛名,但舍勒为何要提出哲学人类学构想,其问题意识究竟是什么,并未得到恰当的把握。舍勒的整个思想建构是从现代性问题出发的,其哲学人类学构想亦如此。对人的观念嬗变的关注,是舍勒的现代性思想的重要基点。凭着展开一种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的综合学术,旨在推 出一种新的与市民时代有内在联系的哲学,确立一种能埋葬市民时代的思想方法的具有规范性的思想体系,这就是舍勒哲学人类学的关怀所在。 |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 恩格斯 | 副题《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恩格斯于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用德文写成的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恩格斯通过考察和调查,用大量的事实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尤其产业革命是造成工人道德堕落的根源,满怀义愤地控诉英国资产阶级对工人犯下的种种罪行。指出大工业运用新机器,对工人带来严重的道德伤害,现存社会秩序对工人只有一切害处而得不到些微好处,工人不可能尊重这个社会秩序。一些工人不由自主地犯罪,这是资产阶级的粗暴野蛮、摧残人性的待遇种下的恶果。大工业造成的劳动强制性和人口集中,使工人的道德堕落现象更加扩大,并达到了极点。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社会条件,是造成工人道德堕落的总根源。恩格斯肯定并赞扬了逐渐形成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团结互助、勤劳诚实,不贪财、不自私,富于反抗精神和献身精神以及国际主义精神的崇高道德品质,认为这是人类道德的希望。他第一次系统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道德原则、金钱万能的人生观、幸福观,批判了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说教的虚伪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竞争关系、利用关系、剥削关系和金钱关系,揭露了资产阶级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不把工人当人看的“奴隶主”的野蛮道德。提出了“个人利益和全人类利益相一致”的道德理想和原则,这种道德原则只有工人阶级才能具有。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只有依靠在过去成长起来的、通过斗争成熟起来的工人才可能,这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号召工人阶级为自己的最终解放而斗争。这是恩格斯伦理思想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著作,列宁称之为世界社会主义文献中最优秀的杰作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一份义正辞严的控诉书。 |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 马克思 | 也称《拿破仑第三政变记》。德国马克思著。1851年12月至1852年3月间,马克思利用法国报刊、官方资料及个人通讯写成本书,并于1852年5月首次在魏德迈创办的《革命》杂志上发表。本书叙述和分析了从1848年的二月革命到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倾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法国历史,并把它划分为3个阶段,即二月革命时期、制宪国民议会时期和宪制共和国时期。作者认为,路易·波拿巴的政变并不说明他具有空前强大的个人主动作用,毋宁说这是由当时法国的阶级斗争形势所决定的。二月革命以后,法国政局一直处在动荡不定之中。资产阶级共和派镇压了无产阶级的六月起义,其政策使它更加丧失人心,大资产阶级急需建立稳定的秩序,其他下层群众也已厌恶动乱。于是,人们寄望于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当政以实现稳定。路易·波拿巴就在这种形势下凭借昔日拿破仑一世的影响,依靠大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者的支持,拉拢军队特别是企求维护其土地所有权的农民,复活了他们作为小生产者的皇权主义传统,从而轻易地实现了政权的转换。作者用法国这段历史验证了他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此外,本书还提出了关于胜利的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建立工农联盟等论断,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
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 | 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纲领,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要文献。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写成,1848年2月第一次以单行本形式在伦敦出版。《宣言》正文共四章,前面有一个简短的序言。序言明确指出了《宣言》是共产党的纲领,它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宣言》正文的主要内容是: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②说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诬蔑、诽谤共产主义的谬论,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必须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思想;③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深刻地分析了这些思潮的社会阶级根源和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④说明了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派的态度,阐明了党的基本策略思想。《宣言》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结束。《共产党宣言》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宣言》的发表,开创了用科学共产主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新纪元。 |
反杜林论 | 恩格斯 | 副标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恩格斯写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是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最有名的经典著作,是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思想斗争的直接结果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杜林在社会民主党人中的影响相当大,他冒充社会主义行家和改革家,向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挑战。到1875年初,杜林体系的传播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程度,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恩格斯写了这部著作,对唯物辩证方法和科学世界观作了连贯的阐述。在哲学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时间和空间、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自由和必然等基本观点;论证了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国家、道德和法的阶级本质。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指出革命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产婆。在社会主义方面,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论述。这部著作不仅彻底清算了杜林的反动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认为它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恩格斯 | 恩格斯所著。根据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一书手稿于1884年3~5月用德文写成,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先后被译成英、法、俄、 中、 日、意、波兰、丹麦、西班牙、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有着巨大影响。全书共有两篇序言和9章。第一版序言简要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该书的第1、2章,叙述了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和婚姻家庭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对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和家庭形态发展顺序理论作了概括,并加以补充和发展;第3~9章,着重从社会经济基础方面论述了氏族制度产生、发展和瓦解的过程及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根据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人的实例,指出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氏族制度的解体到国家的形成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或途径,明确地提出了文化进化的多线性问题。同时,该书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实质,批驳了国家是保护全体公民利益的超阶级力量的资产阶级观点,并预示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必将到来的光辉前景。该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它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的基本观点。正如列宁所说,它是现代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也由于它利用人类学的资料,阐述了人类学所注重的问题,并对现代人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故它也是现代人类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
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 | 勒庞 | 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对其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大革命的历史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并存的且通常孤立的历史事件构成的:一个过时体制的历史,由于缺少捍卫者而消亡;革命议会的历史;群众运动的历史及其领导人;军队的历史;新制度的历史等等。所有这些历史,基本上代表的都是 各类心理力量之间的较量,因而应借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对其加以研究。这一解读,无疑会引发争议,也注定会刺激更深入的思考。 |
小说面面观 | 福斯特 | 《小说面面观》是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应母校剑桥大学“克拉克讲座”之请所作的系列演讲,系统并深入地讲解和论述了长篇小说这个文学门类的取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等诸方面的问题。作者将小说的艺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等七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说大师的切身创作体验去体贴和关照小说史上的众多名家与名著,慧眼独具、洞见迭出,同时又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所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著名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小说面面观》至今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美学的经典名著。 |
科学与近代世界 | 怀特海 |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出版于1925年的哲学著作。该书讲述了近代科学的起源以及数学在思想史中所扮演的角色,追溯了17世纪以来哲学的发展,以及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诞生对于当今哲学思维的影响。另外,作者还对有机哲学思想作了简洁的论述。 在该书中,怀特海力主发挥哲学的批判宇宙观功用,以活动过程哲学或有机体哲学代替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该书主要总结了近几个世纪来科学研究成果及其对近代世界哲学的重大影响。认为“科学方面所产生的宇宙观压倒了其他方面所形成的旧观点而独步一时”,同时现代科学只有放弃唯物主义观点,接受机体哲学和过程哲学的观点才能解释新发展中的新事实和新问题。 |
奥威尔:二战亲历回忆录 | 奥威尔 |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基于这段经历,他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在《奥威尔:二战亲历回忆录》中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 |
论电影音乐 | 阿多诺 | 本书是关于电影音乐美学本质的经典论述,也是对20世纪文化工业批判的理论经典,从电影配乐实践的具体问题,到社会学和美学分析,都深入而透彻。阿多诺考察了电影和音乐、自然音响和人工合成声音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究了新的文化政治可能性。 |
美学理论 | 阿多诺 | 德国阿多诺著。1970年出版。全书12章,分别为:“艺术,社会,美学”;“情境”;“丑、美与技术”;“自然美”;“艺术美:显现、精神化与直观性”;“幻象与表现”;“谜语特质、真理性内容与形而上学”;“连贯与意义”;“主体—客体”;“艺术作品理论断想”;“一般与特殊”;“社会”。该书依据文化批判主义方法,分析了古典美学理论的利弊,现代艺术的社会职能与真理内容,指示出当代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认为,文化产业消耗了人们从事更有价值和更充实的活动的潜能,它协同大众媒介,助长了一种精于包装的意识形态,使人们适应于习惯性的统治,把个性消失于共性之中,导致了生活、消费、审美的平面化、时尚化和肤浅化;文化产业具有商品社会一切产业的基本特点,它以交换为目的的产品不能满足任何真正的精神需要。认为,人类要摆脱现代社会的困境和危机,还得从文化入手,培养和发展一种真理意志;真正的艺术是精神活动,是精神性和自律性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和社会职能在于它与世界的对立,激发真理意志的现代艺术抓住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冲突,迫使人们认清自我和现实,进而得到解脱。认为,艺术总是一个“变数”,它期待一种尚无人知的审美形式来取消行政管理下的观念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预示着现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前景。中译本由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
尼采的心灵咒语 | 尼采 | 尼采,超越了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诗人等种种界限的哲人,总是能以最优美、最简单的方式,一语道破这个世界的秘密;随便读到其中一句,都能让您恍然大悟,接近人生的本来面目。 曾经的困惑变得简单清晰,曾经的犹豫不决变成果断坚定——内心强大的人,从来就是这样!《尼采的心灵咒语》由日本尼采研究专家白取春彦,采集尼采一生所有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226句话,囊括尼采思想精髓,一经出版,便风靡日本,并以横扫之势席卷亚洲,令世人再次着迷于这个100多年前的伟大哲人。翻开《尼采的心灵咒语》,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
地球的故事 | 房龙 | 在这《地球的故事》里,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不仅简要地介绍了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视角独特地从地理的角度讲述了各国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演绎了“人文地理”这一概念。为什么丹麦人喜欢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近代疯狂地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难道国家性格真的与国家地理有关?在这《地球的故事》中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房龙没有罗列苍白的数字,没有堆砌深奥的名词,而是把人作为重点,来探究人的生存命运。他用文学手法赋予知识以灵性,通过诙谐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识于无形,无论是地理学家或地理爱好者,敬畏地球或蔑视地球者,还是敬畏生命者或蔑视生命者都能从《地球的故事》中获得不少启发。 |
写给大家的音乐简史 | 房龙 | 《写给大家的音乐简史》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静心读来,高雅的音乐,经典的旋律,名垂乐史的大师,仿佛就在你的身边。该书逻辑和条理清晰,读者可以读一本故事书的状态来品读房龙的音乐思想,并由此大体把握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知晓那些光鲜的音乐家的别样人生。 |
入侵 | 房龙 | 《入侵》是一部政治幻想小说,也是房龙所有著作中仅有的两部小说中的一部。房龙称这部以他自己为主人公的小说是“一本极坏的戈培尔风格的肮脏可鄙的小书”。1940年在美国初版时,被称为“纳粹入侵美国的目击者的描述”。该书试图戏剧性地表现当时已发生在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和荷兰的事件将如何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重演:纽约遭入侵,而美国的和平协会和参议员们害怕激怒希特勒,反对采取任何抵抗行动。为了使所写的东西更具有文献似的真实性,房龙将自己、家人、邻居和友人都置于一次纳粹入侵的中心舞台,提到他们时用真实的名字或外号。当然最终他们战胜了纳粹入侵者。鉴于后来发生的事件——日本人以航空母舰为基地袭击珍珠港和纳粹破坏分子在长岛东端登陆,房龙所要传达给美国人的危机感并不算牵强。房龙在写给报纸编辑的信中,称他所描写的纽约的情况已经在挪威发生了,他只是将奥斯陆换成了纽约,而他的用意是要激发起人们对法西斯的强烈憎恨,并让人们认识到现在已经无法再缩进象牙塔不问是非了。 |
八墓村 | 横沟正史 | 位于深山之中的八墓村,400年前曾受到八名惨遭村民虐杀的武士诅咒,村子因此而得名。每隔一段时间,残酷命案必定上演。 在神户工作的寺田辰弥突然得知自己竟是八墓村大户之子,并作为遗产继承人被召回。入村之后,凡他所到之处,诡异杀戮接二连三。 此次连环杀人案是诅咒使然,还是因他而起?在神秘侦探金田一耕助的帮助下,他一面探寻自己的身世,一面接近真相。 金田一探案集第2案,名侦探金田一耕助破解400年诅咒! 屡次改编成电影、戏剧、游戏……日本改编率最高的经典推理杰作之一! |
马尔特手记 | 里尔克 | 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
丰臣秀吉 | 吉川英治 | 最知名、最优秀、最真实、最动人的丰臣秀吉传记,日本人读丰臣秀吉,首选吉川英治的《丰臣秀吉》。吉川英治以温婉知性的传奇之笔,再现了丰臣秀吉谋略超群、胆识过人、狂妄不羁、豁达真挚、善揽人心的个性;记叙了他从无名小卒到终结乱世成为天下霸主的奋斗过程;鲜活再现了在乱世中崛起,历经坎坷迈向权力巅峰的至情至性的丰臣秀吉。读日本历史,不可错过战国时代;读战国时代,不可错过吉川英治笔下的这套书。 |
宫本武藏 | 吉川英治 | 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一代剑圣,十七世纪的剑道家,四百年前的传奇人物;他,十七岁前杀戮无数,二十一岁立志修行,后与六十六位高手比武皆获全胜,最终参悟了「剑禅合一」的至高境界。这一境界引导他在岩流岛的比武中,面对小次郎的高超剑法和力道,凭着精神之剑取得最后胜利,成为了天下第一高手。 本书以日本战国初期的这段历史为背景,描述了宫本武藏在乱世的历史舞台上,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强健,手提孤剑,漂泊天涯,寻求「剑禅合一」之真谛的曲折历程。全书分为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风之卷、空之卷、天之卷和元明之卷七个部分,叙述了日本战国背景下武藏波澜壮阔的一生。 宫本武藏,为迷茫中的你我提供修炼己身之道,寻找跨越障碍迈向成熟的凝练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