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我的世界观 | 爱因斯坦 | 《我的世界观》完整收录了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教育、战争、友谊、自由、宗教及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该书以影响较大的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观》为底本,收录了《观念与见解》《爱因斯坦晚年文集》里的及散落别处的相关文章,编译出一个独有的专享的《我的世界观》中文版,其中有20多篇珍贵文章此前从未翻译成中文出版过。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展示了爱因斯坦一生几个主要方面的活动和成就。第一部“我的世界观”,是思想性论文,内容涉及哲学、宗教、道德、人生等主题。第二部“追求和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文章。第三部“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是二战初期宣布放弃德国国籍和从普鲁士科学院辞职的声明和文章。第四部“犹太人的理想”,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犹太人对犹太精神传统的阐释。第五部“我如何创立了相对论”,是对相对论的创立过程和基本理论的阐述。 |
善恶的彼岸 | 尼采 | 《善恶的彼岸》于1885年夏动笔,翌年冬完成。尼采在该书中力图界定“善”与“恶”这两个相对的词,为图区分道德和非道德。他察觉到人们为使古代道德准则和现代人的需要相一致所做的努力,是有矛盾的,认识到人们经常在道德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做出妥协。他的目的是确立道德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为人类行为构造一个可操作的基础,所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对一种新道德体系做出的重要的贡献之一,触及了其哲学的许多深层的原理。 |
哲学史讲演录 | 黑格尔 | 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德文原本共三厚册,出版于1836—1838年。中译本分成四册。第一、二卷由三联书店(1956—1959)年、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第三、四卷由商务印书馆(1959—1979)年出版。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第一次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哲学史。全书除一长篇导言外,共分三部分。导言讨论了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及其方法论;正文第一部分分“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新柏拉图学派”三期讲述了希腊哲学;第二部分分“阿拉伯哲学”、“经院哲学”、“文艺复兴”三期讲述了中世纪哲学;第三部分分“培根和波墨”、“思维理智时期”和“最近德国哲学”三期讲述了近代哲学。本书把哲学史看成具有必然性的真理的科学,力图揭示历史上众多哲学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本质。书中认为哲学体系之间的否定,同时也包含着肯定,积累着人类先前的认识成果,从而达到对立统一,达到更高的真理。黑格尔注意把哲学史中的各个系统与逻辑学中的概念、范畴的发展相联系,贯彻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这无论对逻辑学,还是对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此书深受恩格斯的称赞,曾被誉为黑格尔的天才著作之一。 |
老妓抄 | 冈本加乃子 | 作者是冈本加乃子。本书收录冈本加乃子成熟期作品共九篇,深度凝视女性对性的感叹、没落望族的悲哀、生命的悲叹。累积财富之后仍充满生命活力的老艺妓,看中出入自家的电器行青年,在保障青年生活不虞匮乏下,让青年尽情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发明工作。描写同时拥有如清纯少女般天真无邪的思想、以及老女人的执着妄想,被称为首屈一指名短篇小说的杰作。本书收录日本国民必读作品〈家灵〉,描写怀才不遇的雕金师,对自己无法达成的梦想所怀抱的悔恨……。《家灵》一篇选入日本教科书,为日本国民必读作品。 |
人性与行为 | 杜威 | 副标题《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杜威著。1922年出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伦理思想,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天生的生物欲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道德是帮助人自然生长和发展、适应环境的工具。否认任何形式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由杜威于1918年在斯坦福大学韦斯特纪念基金会上所做的一系列演讲发展而成。详细阐述了杜威关于习惯是“社会功能”的观点,以及诸如习惯、风俗和探究的科学方法这类社会现象既是道德的,也是自然的。这些讲稿后来又被重写、修订和扩充,从而成为杜威有名的著作之一。 |
我们如何思维 | 杜威 | 本书通过对独立发现问题、考察事实、推理联想、检验假设和形成自身观点等过程的阐述,并辅以大量实例,深度解析了思维的过程、本质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等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提供了思维训练的一系列步骤,包括逻辑推理、系统性推论和试证、实例验证等,被称为现代教育理念的奠基之作。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一本代表作,有助于我们对思维有一个全新而正确的认识,突破本能的禁锢,跳出思维舒适区,掌握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并最终提升实践活动中的效能。 |
伦理学 | 杜威 | 本书集中体现了他们以实验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在他们看来,在人类处理道德问题时,反思性思考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伦理学的目的就在于促成这样一种深入思考、正视个人行为和社会政策的全部意义及其后果的习惯,并把思考的工具和方法教给学生。所谓工具,指的是道德在其中表现自己的过程以及道德意识藉之而得到解释的某些重要的观念。所谓方法,指的是对新的价值观以及那些被经验检验过的价值观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努力地分析和探究,直到背后的原则或假设被找到和被审查。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道德观念论、道德生活论和行动的世界,分别从道德的观念、道德的自我和道德的社会这三个方面展示了实验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实用主义伦理思考的基本内容。 |
异端的肖像 | 涩泽龙彦 | 《异端的肖像》是涩泽龙彦聚焦于西方文化史上著名的“非正常”人物群像的随笔集,其中包括建造新天鹅堡的“狂王”路德维希二世,体现了20世纪神秘主义思想的“魔法师”葛吉夫,《追忆似水年华》中夏吕斯男爵的原型孟德斯鸠-伏弗藏萨克公爵,奇书《瓦泰克》的作者、隐居者贝克福德,圣女贞德昔日的伙伴、连环杀人犯吉尔·德·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张处死路易十六的狂热革命家圣茹斯特,以及荒淫而早夭的少年罗马皇帝赫利奥加巴卢斯等。作者涩泽龙彦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追问这些扭曲人格形成的因果,书写这些与时代相错位的异端儿的孤独与毁灭。 |
心理学 | 杜威 | 《心理学》是杜威出版的第一本书。杜威在书中指出,关于自我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主题。他使用“心灵”一词来表示有着意识的“智性自我”。杜威认同把意识视为心理学的主题,曾多次强调意识是一个“事实”。 《心理学》一书是杜威的个人成就:他能以康德和黑格尔为基础,借助当代心理学和实验方法中的新思维,论述他的哲学思想。毫不夸大地说,杜威所有心理学上的想法都可以追溯到这萌芽的基床。 |
确定性的寻求 | 杜威 | 副标题:关于知性关系的研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1929年首次出版于纽约。该书从历史和现状的角度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全书分为11章:1.逃避危险,2.哲学对常住性的寻求,3.权威的冲突,4.承受的艺术与控制的艺术,5.观念在工作中,6.观念的游戏,7.理智权威的所在,8.智慧的自然化,9.方法至上,10.善的构成,11.哥白尼式的革命。本书中杜威讨论了作为架通认识与评价这两个领域的中介环节的重要意义。杜威研究知与行的关系,强调知识具有实践的意义,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使得知识成为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书中叙述了传统的区分知识与行动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影响,说明了在自然科学结论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协调的问题如何支配着各派哲学,阐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行动的方式,知识的确定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 |
经验与自然 | 杜威 | 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著作,1925年出版。该书系统地论述了作者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论证了“经验的自然主义”的合理性,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 全书包括十章。第一章经验与哲学方法;第二章存在是动荡的和稳定的;第三章自然、终结和历史;第四章自然、手段和知识;第五章自然、沟通和意义;第六章自然、心灵和主观;第七章自然、生命和身心;第八章存在、观念和意识;第九章经验、自然和意识;第十章存在、价值和批评。 杜威认为,传统哲学把主体与客体、经验与自然分裂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经验与自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经验是揭露自然的真实面目的手段,自然通过经验袒露自己。经验的事物的确是不稳定的,但因此而虚构出超验的“本质”也无济于事。重要的是要找出经验的规则性和一致性。规律性和目的、价值并不是对立的。只要人们控制了自然事物的变化过程,规律性就成了实现目的、获取益处的工具和手段了。科学认识的对象也具有工具的性质。意义有其客观的效用。不过,个体的心灵也能对附着在事物上面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变更和改进,以便达到建设性的目的。恢复了经验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就可以清除长期困扰着哲学家的所谓“身心关系”问题。 |
作为经验的艺术 | 杜威 |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由约翰·杜威于1931年2月至5月在哈佛大学所作的威廉·詹姆斯讲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1931年到1934年,他对十次的演讲稿进行了修改和扩充。是杜威唯一一部有关艺术和美学的专著。 这部著作在1934年出版后得到了热烈的评论。戴维·怀特·普劳尔称赞,本书具有非凡的“实际成就的广度”;迪诺·费拉里称之为“对艺术的‘生物学的’方面彻底的、刺激的、轻快的简洁论证”。欧内斯特·萨瑟兰·贝茨视之为“美国所作出的对于美学最为重要的贡献”;并得出结论说,它将吸引“任何一个关心人类命运胜于自己个人职业的人——任何一个理解艺术与生命的关系的人——任何一个欣赏自己生命“瞬间的意义的人”。 |
民主与教育 | 杜威 | 教育学著作,首版于1916年。该著作全面地阐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以及当时教育改革理论研讨中基本形成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建设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方法。杜威特别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和人本价值,重视教育对人对道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教育摆脱了孤立的知识传授范围,把教育看做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
明天的学校 | 杜威 | 《明天的学校》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录,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有机学校”,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歇根大学初等学校等。 这样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录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已经很有意义,杜威在书中还运用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以及他自己的教育理论来论证了这场发生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使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
学校与社会 | 杜威 | 美国杜威著。该书是根据他对芝加哥实验学校学生家长和赞助人的几篇演讲汇集而成,1899年出版,被认为是他的教育著作中影响较大的一本书。在书中,作者从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根本变化,以及教育应当怎样适应这种变化出发,要求教育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谋求在儿童观、教材观和教学方法上的彻底改造。作者认为脱离实际的、狭隘的旧教育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把各种主动作业、自然研究、科学常识、艺术、历史等引进学校,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引导和训练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作者反对旧教育的消极的“儿童观”,认为它使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课程和教师身上,主张进行“哥白尼式的革命”,把学校的重心转移到儿童生活上来。杜威尖锐地抨击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称之为“静听”的教学,很少给儿童活动的余地。主张教学应以儿童的本能活动为中心,围绕儿童的活动来组织教学。杜威的教育思想反映了美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教育上相应的革新,对美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
怪谈·奇谭 | 小泉八云 | 《怪谈·奇谭》共收录五十五篇怪谈故事,皆为小泉八云根据日本古典文学名篇所作的复述与改写,采自《卧游奇谈》《夜窗鬼谈》《十训抄》《今昔物语》《雨月物语》《古今著闻集》《百物语》《新撰百物语》等诸多日本古籍。《怪谈·奇谭》是日本历史的间接体现,同时也承载着东方共有的文化美感,全书所呈现出的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美学境界,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认识价值。 |
孟加拉民间故事 | 拉尔·贝哈里·戴 | 许地山译,《孟加拉民间故事》是印度作家戴博诃利的经典作品,于1833年首次出版,百年来译为多种文字,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许地山是民国时期公认的最有灵性的作家,他对《孟加拉民间故事》的翻译,被季羡林评价为“对印度文学传入中国有开创之功”。 |
哥白尼式的革命 | 杜威 | 杜威将康德的以自我为中心代之以自我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为中心时,他赋予这种相互作用以极为广泛的含义。他认为除了主客、心物等的相互作用外,人的全部生命、生活、行动都包含着不同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意义就在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都具有实践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由自我中心论到相互作用中心论的转向实际上就是由主体性形而上学到实践的转向。这可以称为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
漂流船 | 杰罗姆 | 《漂流船》(Three Men in a Boat) 写于1889年,曾入选“史上最幽默的五十部文学作品”,一百多年以来经久不衰。三个平凡而又颇为自得的年轻人带着一条欺软怕硬的捣蛋狗,意气风发地离开伦敦,前去泰晤士河泛舟。第一天就起床失败的他们,最终能不能潇洒凯旋? 在他们荒诞有趣的旅行经历与回忆中,泰晤士河畔风情与19世纪英国社会气象如画卷一般徐徐展开。英式幽默的代表作家杰罗姆行文挥洒自如,引人发笑,也引人深思。 |
经验的重构 | 杜威 | 《经验的重构:杜威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在《杜威全集》(38卷)中文版的基础上完成的。杜威对教育的影响既是全球性的,也是非比寻常的。杜威在教育方面的著作甚丰,但他早期的杰作之一无疑是《我的教育信条》(1897),从本篇开始,他的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与教育》(1915)以及《经验与教育》(1938)等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论述。 |
民主之为自由 | 杜威 | 本卷收录的是杜威在政治哲学和法哲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约翰•;杜威尝试打通理论和实践、科学和信仰、民主和自由的隔阂,认为除了民主生活,现代人找不到另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杜威关注人的当下实践及其后果,用民主政治观取代独断政治观,提升人们对现代民主生活的整体期望。杜威认为,哲学、科学和民主相融。他的实用主义政治和法哲学,既是对现代民主观念的合理论证,也是对它的真实描述。 |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 卡尔维诺 | 该作是专为熟悉和热爱小说艺术的行家和读者所写的备忘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雄辩的文学辩护书,也是留给本世纪读者的最好礼物。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线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
批评之批评 | 杜威 | 《批评之批评:杜威价值论与伦理学》收录著名思想家杜威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包括他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价值论、政治学、宗教和美学等方面的经典著述,由国内研究杜威的知名学者选编作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便捷而全面地了解杜威思想的渠道。 |
中国心灵的转化 | 杜威 | 《中国心灵的转化:杜威论中国》是杜威在中国访问的两年间,写下大量与中国话题相关的文章,描述了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运动,夹杂着他的理解、评论、对策建议。据不完全统计,《杜威全集》一共收录中国论述文章53篇,包括时论、论文、游记、书评、对来信的答复、解密报告等。编入本选集的文章不限于《杜威全集》的53篇作品,还包括杜威夫妇所写的部分家信和在中国所作的关于中国问题的部分演讲。这些文章、书信和演讲的主题相对集中,都与当时中国的外交、内政、思想文化、教育等话题相关。 |
从德黑兰到罗马 | 丘吉尔 | 英国前首相全景式历史巨著, 解密二战鲜为人知的内幕,洞彻风云变幻的国际关系,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二战后期,在结束意大利战事之后,各盟国之间审时度势、密切配合,精心拟定了向纳粹德国展开总攻的最终战略。从德黑兰到罗马,各盟国首脑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紧凑而富有成效的会晤,推动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也大致确定了战后世界版图的划分。与此同时,在南斯拉夫、希腊及缅甸等地,战争仍然在艰难地继续,然而,胜利的曙光已经初现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