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

英风澡俗令德在民殷仲堪季子庙记之所称也风俗泰伯余衣冠永嘉后刘梦得北固山诗之所美也乡党人士平居习闻先生长者之言崇道义尚廉耻故其立朝致匪躬之节居闲乐嘉遯之贞闾阎下庸亦能以孝行节槩自见详于传志信难诬也封内固无千金之家然服勤务本誾誾自足在官者亦喜其庭讼简(甚少)而无珥笔之讥四方游宦多寓于此谓非风俗淳美可乎或以京口在昔用武之地而称鬬力为所长者亦浅浅哉【鬬力事出隋志见后岁时类】

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汉志】

徐州人多劲悍【晋郗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劲悍桓公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

衿带江山表里华甸经涂四达利尽淮海城邑高明土风淳壹苞总形胜实为名都【宋文帝纪余见杂录郡事类】

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故俗颇相类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其人本习战号为天下精兵【隋志】是郡也扬州之都会京口之重镇六代之风流人物综萃于斯三吴之山川林泉肇发于此高深自改气象常存【徐铉集】

润之土风质而厚士风淳而直近世有刘文清王正肃二公植立标准其登门而游从与不觌面而闻风者凡所讲授皆得以口诵心惟知修身行巳知砥节砺行而词华抑其余事也【咸淳志】

子目(缺)【子目(缺)○(钞本无此三字)案下文之岁时乃风俗之子目而元日以下诸小子目属焉若此处无一子目则是风俗门后半有子目前半无子目而崇坟籍以下诸条皆无所附矣或疑此处子目乃教化二字然无明文可证今姑列此三字以存疑焉】

崇坟籍

【宋高祖镇京口与臧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近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激厉风尚此境人士子姓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习寡悟义着周典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想复宏之见臧焘传】

禁屠牛

【宋郑作肃知镇江府严屠牛之禁尝有牛奔至府问之果将就屠者人皆异之】

敦教养

【宋宝元初范文正公以吏部员外郎守润州始建学请赐以闲田具经史传疏诸子书聘江南处士李泰伯使讲说以教养其州之子弟率五日一视学躬较以文间设饮食延劳将进之士翕然兴于学民相劝趋于善邦人士深德之立文正公祠于学见王庄定存之范文正公祠堂记】

正士习

【宋郡守耿秉谕学文曰学校之设非以士之贫而食之也又非故羣其类而习其为文辞也不农不商若何而可以为士非老非释若何而可以为儒事亲从兄当以何者为法晞圣慕贤当自何门而入道德性命之理何如而明治乱兴衰之故何由而达考之古以为得夫之鉴验之今以究因革之宜此士之所当用心也自孔堂高弟犹勤勤问仁问知问孝问政问所以为士请之于师而辨之于友后世之士不逮远矣傥离羣索居而敝其所习则固陋乖僻无自而进于道圣人忧之着为成书以诏万世教养渐染以俾之讲习立师儒之官以董正之此开设学校之本意也升堂而讲以质诸生之所疑命题而试以察诸生之所蕴励之以修洁之行勉之以有用之学此教官训导之职也】

杜祈祷

【土俗尚禨病者多不服药唯事巫祝漫塘刘先生作尊天敬神文以劝其辞曰盖闻非其鬼而谄祭之圣门所戒假于神而疑于众者王制必诛敢述愚诚少裨明见自有太极已肇一元既分三才而为三乃播五行而为五岁月欲其无易定为三百六旬寒暑难于骤更次为七十二候一言以蔽大德曰生其在人也或饥寒所侵或饱暖太过或起居之无节或喜怒之失中或醉而风乘或虚而邪入乃成疠疫各有源流气象熏蒸人易传染所以不能免者亦由有以召之傥感受之初澄清厥念择医必审用药必精幼小则乳哺以时长上则侍奉惟谨意之所恶勿置其侧口之所嗜必度其宜又同居之人各敬其事勿相戏慢勿致惊呼身虽忙而涤濯洒扫不异平居心虽忧而衣服饮食不愆常度如此则真气还而何恙不已内志正而何邪可干乃不反之中第求诸外俚俗相扇淫祀繁兴其一曰祭瘟所在市廛皆有庙貌或肖虎兕或像虺蛇或手足妄加或眉目倒置夫物各从其类而人必拟其伦岂天地造化之工作魑魅魍魉之状况至贫者皂隶有不取之赃至贱者乞人有不屑之食曾谓殃札钩播而乃饕餮盘飱理固甚明人可自晓至于用医药以救表里何须托杯珓以决从违致取短舍长当汗反下去生已远之死固当所掷枯节朽根何异长挺利刃其次曰斋圣又其次曰乐神昼夜留连男女混杂冥顽之童附而为鬼鬼固不灵腥臊之巫降而为神神亦可耻妄言祸福以绐昏愚牲十余不供一夕之须香数套仅充一爇之用其它诱取胁取不使闻知见知固有妇欺其夫子隐其父厥费无艺岂实有余或典质而一缕无遗或假贷而倍蓰计息以致资产破荡老稚流离深原其情有甚于盗又病者欲疗而禁其服饵老者须肉而绝其肥甘役以符水不问证之阴阳聒以鼓乐不恤体之烦躁使生者不得尽其力死者不得伸其冤揆以刑书合坐故杀甚至奸欲逞而杜其往来之亲戚言不验而委其祸崇于先亡使和顺之俗变为乖离孝思之心更为怨詈诬蔑天理坏乱人伦其恶之盈非赦所及顾无士师之权以执有罪无先圣之道以正羣心徒抱拳拳未免喋喋傥能崇德辨惑曾不以人废言庶刷神羞不累其聪明正直且瘳民瘼同底于富寿康宁】

劝亲睦

【漫塘刘先生又作劝念祖睦族文其辞曰立义庄以赡宗族始于文正范公公之言曰宗族于吾固有亲疏祖宗视之则皆其子孙也且吾祖宗积德百年而后发于吾若独飨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亦何颜入家庙乎故买良田数千亩以为庄凡羣从之贫者日给之食岁给之衣吉凶给之费忠宣公以下复增广之迄于今逾二百年绵十余世而不坠呜呼盛哉夫乐富贵而羞贫贱我与祖宗同是心也爱其子孙而不欲其贫且贱我与祖宗亦同是心也同是心也而不能使之皆贵而无贱富而无贫则夫富贵之属乎我者祖宗非私乎我也盖以我为贤而能体祖宗之心爱乎我者无以异于爱乎彼也以我为才而能任祖宗之责推其所以爱乎我者而及乎彼也人而知其祖宗之心而任祖宗之责则凡族之饥而不能自食寒而不能自衣冠婚丧祭之不能自举与凡一人之失其所一日之失其养皆疾痛痒疴之切于我者藉令我之力未裕而彼未可以求全然称力而施之亦足以对越在天而无媿矣不然而曰彼与我服绝矣彼何有于我分殊矣我何屑于彼宁我之酒池肉林不顾彼之啼饥宁我之墙屋文绣倡优纂组不顾彼之无衣宁厚蓄藏以遗云来以后上知名之子孙不顾彼朝夕之艰危宁多施予以奉缪妄不足信之缁黄不顾彼骨肉之流离则是敛祖宗之泽以奉一己之私纵一己之私而孤祖宗之责欲居之安守之勿失难矣而世之人不但孤其责又寻斧斤焉其说以贫贱为彼所自取富贵为己所自致其非己所致者又以为己私分虽兄弟同气毫发不得侵更从而窃攘之因之阋于墙鬬于室而何有于宗族故长者可傲而卑者可陵也愚者可诈而懦者可胁也能者可役属不能者可躏藉也贷貣之不周而倍称之息可得也转徙之不矜而世守之业可并也又或隙启于细微衅生于疑似忿懥不释间谍因之牒诉兴焉讦以人所不知陷以人所不为使怨雠得以甘心反右助之以为功奴隶得以肆侮反从臾之以为快自视不啻泰山之安视其族若草菅然芟夷之无日不知祖宗凭怒福祚转移忽倾弗支忽绝弗继其实有足凄断者而其祖宗之泽未泯则尚所谓可傲可陵可役属可躏藉者之家始有起而承之者人以为盛衰之难常而岂知祖宗权度之不爽也哉不然何近世名门鲜克永世范公之后独踰二百年绵十余世而泽不斩也】

岁时【京口土俗凡遇节物随时制宜虽或雅或鄙皆有所本今略记数事不能悉也】

元日

士庶相庆

东京梦华录正月一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

饮屠苏自年小者起

【岁华记丽屠苏草庵之名也昔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出置于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

容斋随笔饮之必自小者起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饮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殿之初学记载四人月令云正旦进酒次第当从小起唐人作诗者用此事甚多故不能具述】

入学会拜

【润学元日上已本郡有会诸生之礼自宋郡守殿撰曾逮户侍张枃始秘撰耿秉又于元日为训文以励诸生至今不废文曰习乡尚齿行于元日何也意者曰岁律又新吾侪之齿益长矣以去岁而视前岁德差进否业稍修否若犹未也宁不惜岁月之虚度入则事父兄出则事长上去岁之所以行者隐之于心如有未至则自今以往安可复以去岁之所以事之者事之乎三纲五常之训非吾侪践履尚谁望耶强学将以待问幼学期于壮行一岁之间所得于经训而有所悟入者何语所蕴于胸中而期以施设者何事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毋虚过后生之日而骎骎于不足畏之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回念去岁其不省之日多矣可不戒哉】

【至正会拜之礼所以重齿贵德也嘉定癸酉教官卢宪集台府官属及寓公于学宫欵谒先圣礼毕升堂而拜叙拜而饮诸生叙于两庑守臣史弥坚总领钱仲彪捐金馈醴以侑今为常比并见嘉定志】

写桃符

【岁时杂记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绘门神

荆楚岁时记岁旦绘二神披甲持金戊贴于左右谓之门神】

秤江水

【京口江中沙田户每岁旦收一瓿以秤水水重则是江水大水轻则江水小岁岁不差见蔡佑杂记】

立春日

取春牛土书门

【本草春牛角上土置户上令人宜田】

【岁时杂记立春鞭牛讫庶民杂众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伤毁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角者其家宜蚕亦治病故里谚云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灯】

为春鸡

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立春则有彩胜鸡燕】

钉春盘

【摭遗东晋李鄂立春日命芦菔芹芽为菜盘相馈贶江淮人多效之四时宝镜唐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造春蠒

【岁时杂记立春日作馒头名探春蠒】

上元

张灯

【两浙大抵以琉璃灯为贵京口多剪纸为之以鬬女工之纤巧】

【韦述西京新记唐正月十五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放灯】

【僧史略宋太平兴国六年敕然灯放夜为着令】

【东坡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诗西湖弄水犹应早北寺观灯欲及辰赵尧注北寺在润州上元最盛然未详北寺今为何寺也】

作圆子炒糯花

【范至能上元纪吴下节物俳谐体诗捻粉圆栾意熬稃腷膊声】

迎紫姑

梦溪笔谈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

异苑世有紫姑神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或猪阑边迎之曰子胥不在壻名也曹姑已去大妇也小姑可出捉者觉动是神来占众事及丝蚕】

【时镜新书又云帝佶之女壻死生好音乐正月十五日可以衣见迎即紫姑之事】

【俗又以苇茎分合为卜者名芦姑范至能诗贱及苇分茎】

寒食

行墓祭

【唐开元礼开元二十二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飨者何以表其孝思宜许上墓编入五礼】

【柳文近世礼重拜扫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上父母邱墓马医夏畦之鬼无不受子孙追养者】

插柳枝

【岁时杂记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江淮之间尤甚无一家不插者】

立千秋

【荆楚岁时记春节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袨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楚俗谓之施钩涅盘经谓之骨索】

【古今艺术图秋千本山戎之戏以习轻趫后人因之每至寒食而为戏乐之事中国女子学之乃以彩绳悬树立架日秋千】

【王延寿千秋赋序古人谓千秋出汉宫后庭之戏祝寿辞也后人妄易其字旁加以革而语复颠倒】

戏蹋踘

刘向别录寒食蹋踘】

清明

游郊外

【梦华录清明之日四野如市芳树之下园圃之内罗列杯盘互相酬劝歌儿舞女遍满庭台抵暮归各携枣锢炊饼黄肥掉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谓之门外土仪黄肥糊纸为之状若木偶】

【僧仲殊有南徐好十词其三渌水桥云行乐过清明南北岸花市管弦声邀客上楼双榼酒舣舟清夜两街灯可以想见当时气象也】

上巳

祓禊

【唐李德裕旧镇江口后迁南燕有上已口忆江南禊事诗云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已应无祓禊游为忆绿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州】

四月八日

浴佛遗糖水

【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糖水相遗名浴佛水】

端午

竞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檝拯之因以为俗】

【事物纪原楚传云起于越王勾践故岁历纪华曰因勾践以成风拯屈原而为俗】

【南唐书南唐每岁五月许民竞渡籍其姓名尽搜以为兵号凌波军】

鬬力(缺)

【鬬力(缺)○(钞本无此三字)案上文叙注云鬬力事出隋志见后岁时类张氏鉴云案后岁时类不载鬬力事今考隋书地理志云京口俗以五月五日为鬬力之戏云云嘉定志卷三风俗门亦节引之则端午竞渡条后本有鬬力条可知但其引隋志之详略及隋志之外曾否更引别书均难臆断故但注一缺字而不补引隋志之文焉】

系百索

【文昌杂录唐岁时节物五月五日有百索粽子】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鬼及兵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

为角黍

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岁时杂记后人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里粘米曰角黍遗俗作粽或加之以枣或以糖又加松粟胡桃之类】

饮蒲酒

【岁时杂记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

鬬百草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蹈百艹今人又有鬬百草之戏欧阳永叔诗有共鬬今朝盛盈襜百草香之句】

戴钗头符

【岁时杂记抱朴子或问辟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今谓之钗头符端午剪缯彩作小符子争逞精巧掺于髻鬟之上】

画天师像

【岁时杂记端午都人画张天师以卖】

立秋

戴楸叶

【梦华录汴京立秋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皆剪成花样戴之形制不一】

七夕

乞巧

【天宝遗事宫中七夕以锦彩结成楼殿高百尺可容数十人陈花菓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穿针乞巧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女皆效之】

【唐李嘉佑早秋京口诗云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盖其时多寇盗故有此语】

中元

设盂兰盆供

【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于寺院窦氏音训天竺所谓盂兰盆者乃解倒悬之器言目连救母饥厄如解倒悬故谓之盂兰盆今人遂餙食味于盆中亦误矣】

二社日

卖社糕

春秋二社日清晨小儿捧糕于街头卖之】

【梦华录社日以社糕社酒相馈送】

重九日

登高饮菊酒带萸囊

【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累年长房忽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之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馈面糕插彩旗

【梦华录都人九日各以粉面蒸糕相遗上插彩小旗糁饤果实如榴子栗黄银杏松子仁之类】

【闻见后录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九日食糕有诗引周礼笾实糗饵粉餈注饵谓之糕为证】

十月一日

暖炉

【梦华录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岁时杂记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会】

出城飨坟

【梦华录十月朔都城士庶皆出城飨坟如寒食节】

冬至

贺冬

【玉烛宝典冬至阴阳百物之始日极南影极长有履长之庆】

【汉杂事冬至阳生君子道长故贺】

【梦华录冬至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曰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祭先祖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腊八日

作粥

【岁时杂记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腊八粥】

二十四夜

祀灶

【范至能村田乐府叙腊月二十四夜祀灶其说谓灶神翌日晨朝天白一岁事故前期祷之】

飨豆粥

【范至能村田乐府叙是日煮赤豆作糜暮夜合家同飨至襁褓小儿及僮仆皆预云能辞瘟气】

【按荆楚岁时记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盖本于此然用于是夜莫详所始】

岁除

馈岁

【东坡诗岁晚相与馈问谓之馈岁】

守岁

【梦华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杜甫诗守岁阿戎家】

卖懵

【除夕之前小儿相呼谓之卖懵莫有应者应之则云懵已售矣范至能村田乐府叙有卖痴呆云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卖其余亦可笑】

爆竹

神异经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煏烞有声则山魈惊惮】

【苏子由除日诗云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王介甫诗云爆竹惊邻鬼】

图钟馗

【岁时杂记旧传唐明皇不豫梦鬼物其名曰钟馗既寤即安令家家图其形像于门壁禁中每岁前赐二府各一幅】

烧〔火凡〕盆

【范至能村田乐府叙除夕人家各于门首然薪满盆无贫富皆尔谓之烧(火凡)盆若云相暖热之意】

然灶灯

【梦华录除夕于灶中然灯谓之照虚耗之说也】

爇天香

【俗以十二月朔日为始鸠钱置熏蜡之具豫结彩棚至晦日命羽流设醮事以祈福祥谓之天香会】

【按四时纂要十二月晦日前两日通晦三日斋戒烧香静念仙家重之岂亦本于此与】

户口

润为东南重镇晋宋隋唐地大民鲜至宋嘉定间所统惟三县而户口之繁视前代为最北南混一兹郡实先内附兵不血刃市不辍肆故至元庚寅籍民之数与嘉定等大德辛丑秋七月飓风大作诸沙漂流厥后丁未洎天历己巳二纪之间两罹荒札死亡转徙在在有之由今视昔颇为不侔比年以来生聚涵育渐复旧观矣

晋毗陵郡治丹徒户一万二千【时毗陵统县七丹徒曲阿武进延陵暨阳无锡毗陵户通七县言之】

宋南徐州领侨郡十七县六十三户七万二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宋志本合晋陵郡南东海郡南兰陵郡以书今从之晋陵郡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通晋陵延陵无锡南沙曲阿暨阳六县言之南东海郡户五千三百四十二口三万六千六百五十八通丹徒郯胊利城四县言之南兰陵郡在今丹阳东五十里详其治所户一千五百九十三口一万六百三十四】

隋江都郡领县十六户十一万五千五百二十四【时废南徐州属江都废丹徒县入延陵县共领县十六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

唐润州领县五户二万五千三百六十一口十二万七千一百四【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改隋延陵县为丹徒八年废简州以曲阿来属九年以延陵句容白下三县属润州户口通五县言之至垂拱四年始分延陵置金坛为六县】

开元时户九万一千六百三十五【元和郡县图志五万四千五百按寰宇记开元户与图志多寡不同】

天宝时户十万三千三百六十四口六十八万七千三百【通典虽作于贞元然州县以天宝为定故载润而阙升户口通丹徒丹阳句容江宁延陵金坛六县言之】

至德时户十万二千二十三口六十六万二千七百六【新唐书地理志以至德二载割出江宁句容属升州之后为定故于户口之下称领县四按旧唐书地理志乃以此为天宝六县户口之数参之通典数不合】

元和时户五万五千四百【元和郡县图志】

宋太宗时户主一万六百四十七客一万六千九百九【太平寰宇记

真宗时户三万三千【祥符图经丹徒县户一万三百七十丹阳县户九千三百六十金坛县户七千九百九十延陵县户五千二百八十】

仁宗时户五万四千【两朝国史】

神宗时户主三万三千三百一十八客二万一千四百八十【九域志郡县志崇宁户六万三千六百五十七】

孝宗时【孝宗时○钞本此上有干道庚寅一段案干道本孝宗年号庚寅乃干道六年钞本上文干道庚寅一段与下文全同必系重复况下文云户六万三千九百四十口一十二万一千二百二十与注中之三县散数相符而上文云户六万四千口十二万一千三百有畸与注中之散数不合至于干道庚寅四字下文是小字而上文误作大字又少孝宗时三字尤与前后诸条体例不合此必传写之舛误也今删】户六万三千九百四十口一十二万一千二百二十【干道庚寅丹徒县户一万八千八百口三万二千二百丹阳县户二万五千二百四十口五万五千九百八十金坛县户一万九千九百口三万三千四十】

理宗时户一十万八千四百口六十四万四千一百【嘉定志府城厢户一万四千三百口五万六千八百江口镇户一千六百口六千九百丹徒县户二万七千口一十六万九千六百丹阳县户三万五千二百口二十一万八千五百金坛县户三万三百口一十九万二千三百】

度宗时户七万二千三百五十五口三十九万七千三百四十四【咸淳志在城五隅户八千六百九十八口三万八千三百八十五丹徒县户一万四千八十一口七万六千三百三十五丹阳县户二万二千七百六十八口一十一万八千四百六十一金坛县户二万六千八百八十口一十六万四千一百六十三】

土著

户一十万六十五【录事司九千四百六十九丹徒县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二丹阳县二万九千二十四金坛县三万二千五百一十六】

民八万四千八十三【录事司六千六百三十丹徒县二万二千三百八十三丹阳县二万五千六百二十八金坛县二万八千八百四十八】

儒七百三十七【录事司二百五十四丹徒县三十二丹阳县七十二金坛县三百七十九】

医三百【录事司六十九丹徒县六十六丹阳县七十七金坛县八十八】

马站二千九百五十五【录事司八十五丹徒县一千一百四丹阳县八百三十七【丹阳县八百三十七○(钞本作四百六十二)案自上文民八万四千八十三至下文龙华会善友二正合土著一十万六十五之数各条小注之散数与大字之总数均属符合惟此条大字云马站二千九百五十五小注云录事司八十五丹徒县一千一百四金坛县九百二十九合丹阳县四百六十二计之止得二千五百八十较总数少三百七十五则散数必有舛误可知凡充马站之户多居于城外录事司统城内之地虽止八十五户已不为少丹徒金坛二县户数在一千内外当亦不误至丹阳县为南北往来之冲途若止四百六十二户则不及二县之半未免太少今改为八百三十七较钞本多三百七十五乃与二千九百五十五之总数相符乾隆镇江府志卷五述元时户口马站条下之散数丹阳亦系四百六十二而总数则系二千五百八十盖后之修志者知散数与总数不合遂改总数以就之然总数既改而上文仍云土著户一十万六十五则前后不相应矣故此条之散数可改而总数不可改也又案乾隆志又云右永乐成化二志皆与元史不合就其本书所述总数与注亦自矛盾姑附志之今考元史地理志云镇江路户一十万三千三百一十五较此志土著户多三千二百五十者盖元史所纪户口用世祖至元闲所籍之数(地理志五杭州路条下云户三十六万八百五十注云至元二十七年钞籍数湖州路条下云户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四十五注云钞籍户口数阙用至顺钱粮数盖元史所载户口多据至元闲钞籍之数其钞籍之数无考者始据至顺钱粮之数镇江路与杭州路湖州路同属于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其户口下无注者盖杭州路在此卷之首彼处既注明用至元钞籍数则此从可知也)此志所纪户口据文宗至顺闲所计之数(卷六赋税门云以上税粮并据至顺二年计拨之数以书税粮之数既据至顺二年则户口之数疑亦据至顺二年矣)故有不同至顺闲之户数较至元闲之户数微少者实因屡遭灾变所致(上文户口叙云大德辛丑秋七月飓风大作诸沙漂流厥后丁未洎天历己巳二纪之闲两罹荒札由今视昔颇为不侔)然则此志与元史固不相背矣(下文云口六十一万三千五百七十八元史地理志云口六十二万三千六百四十四至顺时口数较至元时口数少一万六十六者其故亦与此同)至于户之总数散数乾隆志所载本于此志而每与此志不合盖由永乐成化志展转传钞以致讹舛(上文儒七百三十七注云金坛县三百七十九乾隆志三百误作二百七百误作六百下文弓手二百九十二注云丹徒县一百六乾隆志一百误作二百二百误作三百)并当据此志以正彼书不得谓此志之原文有误也】金坛县九百二十九】

水站七百六十一【录事司四十丹徒县二百二十七丹阳县四百六十二金坛县三十二】

递运站三十一【录事司一十八丹徒县一十三】

急递铺二百四【录事司八丹徒县一百二十六丹阳县七十】

弓手二百九十二【录事司二十五丹徒县一百六丹阳县七十七金坛县八十四】

财赋四千四百八十五【丹徒县二千二百一十七丹阳县八百三十一金坛县一千四百三十七】

海道梢水三百七十四【录事司七丹徒县二百七十六丹阳县九十一】

匠三千五百八十六【录事司五百一十八丹徒县一千五百三十三丹阳县八百四十一金坛县六百九十四】

军二千一百六十五【录事司一千七百七十一丹徒县三百六十七丹阳县一十八金坛县八】

乐人九十【录事司四十三丹徒县一十一丹阳县二十金坛县一十六】

龙华会善友二【录事司一丹徒县一系录事分寮至元二十七年抄作民数三十年正月奏准节该龙华会有头发人每供养弥勒佛无媳妇清净行有自亡宋以来民的数目里不曾入去不拣那个差发不当燕参政说这的每自亡宋至今四百余年不曾当差发则在和尚数目有来奏阿更好那般香剃了头发做和尚者以宗主蒋汝静住持】

口六十一万三千五百七十八【录事司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七丹徒县一十九万二百五十七丹阳县一十八万八千九百四十九金坛县一十八万五千八百三十五】

民四十六万九千一百九【录事司三万二千七百七十丹徒县一十三万四千八百八丹阳县一十四万八千七百四十四金坛县一十五万二千七百九十七】

儒三千一百二十三【录事司一千五百五十九丹徒县百七十五丹阳县四百九十六金坛县八百九十三】

医二千三百八十八【录事司四百二十五丹徒县五百七十六丹阳县六百六十六金坛县七百二十一】

马站四万一千八百一十九【录事司七百三十五丹徒县一万三千一百八十丹阳县一万三千九百三十二金坛县一万三千九百九十二】

水站一万三百八十四【录事司四百七十七丹徒县二千七百五十五丹阳县六千五百四十六金坛县六百六】

递运站三百五【录事司一百八十一丹徒县一百二十四】

急递铺二千二百四十【录事司六十四丹徒县一千一百九十六丹阳县九百八十】

弓手三千六百六十三【录事司二百二十八丹徒县一千一百七丹阳县一千一百四十三金坛县一千一百八十五】

财赋三万一千九百二【丹徒县一万六千八百一十三丹阳县一千二百金坛县八千百八十九】

梢水三千二百九十九【录事司三十丹徒县二千四百三十丹阳县八百三十九】

匠三万四千三百三十七【录事司三千四百丹徒县一万五千二百七十二丹阳县九千六十一金坛县六千六百四十一】

军一万一百六【录事司八千一百九十二丹徒县一千九百二十三丹阳县一百四十六金坛县四十五】

乐人五百九十九【录事司二百三十二丹徒县六十六丹阳县一百九十六金坛县一百三】

善友三百四【录事司二百七十四丹徒县三十】

躯二百二十二【躯二百二十二案此志户口内土著侨寓等人各分户口躯三门阅者多以躯字为疑或谓文献通考户口门载宋元丰时民数先述户数次述口数终述丁数此志所谓躯盖即通考所谓丁也今考书传之纪户口者多但言口而丁自在其中通考列丁于口之外者实因兼论赋役之故此志之户口门既未言及赋役则不必分丁口矣况土著户一十万六十五口六十万三千五百七十八而躯仅二百二十二若躯即是丁岂有户之数五百倍于丁口之数三千倍于丁者乎则其说非也或谓元史李忽吉兰传云忽吉兰附奏曰今蒙古汉军多非正身半以驱奴代此志所谓躯盖即元史所谓驱也今考元史耶律楚材传云时将相大臣有所驱获往往寄留诸郡楚材因括户口并令为民又云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高智耀传云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帝然之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据此则元代开创之初儒户之俘为驱奴者均已优免为良至顺时之驱奴其中不得仍有儒矣今土著之躯为儒者三十有八则非驱奴可知况户至十万之外口至六十万之外则为奴者至少亦当以千计若躯即是驱何得止有二百二十二乎则其说亦非也盖躯字从身故训为身体(说文躯字下云体也从身区声)由区字得声故与区同意(释名释形体云躯区也)区训为宅(淮南子原道云纵志舒节以驰大区注云区宅也)又训为藏(荀子大略云在乎区盖之间注云区藏物处)有隐藏义(说文区字下云踦区藏隐也)引而申之有寄居之义(汉书食货志下注引如淳云居处所在为区此区训居之证又百官公卿表上卫尉注引胡广云区庐者若今之仗宿屋矣案卫士直宿之庐乃暂时寄居之地则区字有寄居之义明矣)故人之寄居者可谓之躯此志先言口后言躯盖凡言口者皆有家之人凡言躯者皆无家之人有家者自成一户故必计其口无家者孑然一身故但谓之躯(广雅释诂云区小也释训云区区小也汉书杨王孙传何必区区独守所闻盖区有小义兼有独义故自谦微末者则曰区区而称人孤独者则曰躯其义本相通贯也)此口数所以多躯数所以少也(或谓此志述单贫之户凡四千一百四单身之人既谓之单贫则躯非单身之人矣今案单与寒义本相近故闵子有一子寒三子单之语则单字不专训独可知六朝以前史传言单门者皆指寒士非指单丁唐人吊李德裕诗言八百孤寒亦谓无援非谓单身单贫与孤寒文义既同单贫户与单门文义亦同况下文述单贫口数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七较户数多至一倍之外又另有躯十六是单贫者每户不止一口且尚有寄居之躯也然则单贫非单身之人明矣)考元史兵志云于各户选当站役之人不问亲躯每户取二丁所谓亲者盖其家之人所谓躯者盖寄居之人故得共为一户也(侨寓者皆他乡之人寄居与侨寓不同故土著之躯本郡人无家而寄居者也侨寓之躯他乡人无家而寄居者也)若谓躯为奴仆则奴仆亦各有家安得与其主共为一户耶(此志不载奴仆之户口而纪土著之民凡八万四千八十三户四十六万九千一百九口盖即农工商贾胥吏之流不复细为区别而奴仆亦附于其中故合儒医等项较之不敌三分之一也)又考元史食货志云令诸路验民户成丁之数每丁岁科粟一石驱丁五升新户丁驱各半之又云全料户丁税每丁粟三石驱丁粟一石二驱字并当作躯盖丁有家室故纳粟较多躯丁无家室故纳粟较少耳若谓躯丁为奴仆之丁则是奴仆与其主并纳丁税之粟恐有元全盛之时未必有此苛政也(自来地税皆田主纳之而佃客不纳丁税皆家主纳之而奴仆不纳此一定之理若奴仆当纳丁税则佃客亦当纳地税矣有是理乎)要之丁躯驱三者相似而实不同自当细为区分不必互相牵合也】【录事司一百七十丹徒县一十七丹阳县一十一金坛县二十四】

民六十七【录事司五十八丹阳县四金坛县五】

儒三十八【录事司三十一丹阳县一金坛县六】

医二【并录事司】

马站五十九【马站五十九○钞本九作五案注云录事司三十七丹徒县四丹阳县五金坛县一十三合之正五十九躯则五为误字明矣今特改正】【录事司三十七丹徒县四丹阳县五金坛县十三】

水站二【并录事司】

递运站一【录事司】

财赋四【并丹徒县】

军四十七【录事司三十七丹徒县九丹阳县一】

□□(缺)【□□(缺)○(钞本无)案上文云躯二百二十二自民六十七至军四十七止得二百二十躯尚少二躯则有脱文无疑惟所脱者为何项之人难以臆补故但列□□(缺)于此以备参考】

侨寓

户三千八百四十五【录事司三千三百九十九丹徒县二百九十九丹阳县一百二十金坛县三十七】

蒙古二十九【录事司二十三丹徒县一丹阳县三金坛县二】

畏吾儿一十四【录事司一十二丹阳县二】

回回五十九【录事司四十九丹徒县五丹阳县三金坛县二】

也里可温二十三【录事司一十九丹徒县三金坛县一】

河西三【录事司一丹徒县二】

契丹二十一【录事司一十九丹徒县二】

女直二十五【并录事司】

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录事司三千二百五十一丹徒县二百八十六丹阳县一百二金坛县三十二】

民(缺)【民(缺)○(钞本无此二字)案上文纪侨寓之户共三千八百四十五自蒙古二十九至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述侨寓诸户之本籍其数与总数相合自儒八至乐人四述侨寓诸户之流品其数较总数少三百七十五考前后诸条皆先述民之数后述儒之数此处儒八之前不言民数显有脱佚惟所少之三百七十五户果皆民户抑系另有他户均未可定今姑补民(缺)二字以存其概焉(下文□九钞本作躯九今考此条在怯怜□之后乐人之前系述侨寓户之流品本不应言躯况下文述侨寓户之躯凡二千九百四十八此处尤不应复言躯九惟躯字为何字之误难以臆测故但空一字以备考焉□)】

儒八【录事司六丹徒县一金坛县一】

医五【录事司四丹阳县一】

阴阳一【录事司】

站二十六【录事司二十三丹阳县三】

急递铺二【录事司一丹阳县一】

打捕一十四【录事司一十二金坛县二】

匠一十八【丹徒县七丹阳县八金坛县三】

军三千三百六十七【录事司三千一十一丹徒县二百七十七丹阳县六十三金坛县一十六】

怯怜口二十三【怯怜口二十三案怯怜口之名历朝所未见惟元时有之今考元史百官志管怯怜口诸色民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领怯怜口人匠造作等事管领大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秩正五品管领上都怯怜口诸色人匠提举司秩正五品怜与怜同后仿此随路诸色人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中统五年命招集析居放良还俗僧道等户习诸色匠艺立管领怯怜口总管府以司其造作管领诸路怯怜口民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至元七年招集析居从良还俗僧道编籍人户为怯怜口立总管以领之十四年以所隶户口善造作属中宫十六年立织染杂造二局以司造作据此则怯怜口皆系从良还俗之人专司织染杂造之事虽亦工匠之类而究与工匠微异故上文既言匠一十八而此处复言怯怜口二十三也卷十三公廨门局类云织染局至元十八年改置杂造局至元十三年改置镇江府既有此二局自当有怯怜口矣又案元时官名多系特创故此志所述往往似有讹误而实与史传相合如卷十四元刺守狗儿传云也可怯薛者谓宿卫之第一班也(十驾斋养新录云蒙古语大为也可凡官名也可者第一之称兵志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其云也可者言天子自领之也)又云速古儿赤者谓掌衣服之官也(元史兵志云掌内府尚供衣服者曰速古儿赤廿二史札记云速古儿赤掌服御事者见亦力撒合传传罗普化为宿卫速古儿赤又野先入宿卫掌速古儿赤)卷十七寓治门云蒙古必阇赤回回必阇赤者主文史之官也(元史兵志云主文史者曰必闇赤廿二史札记云必闇赤知书通文义者见立智理威传又云怯里马赤者谓掾属也廿二史札记云怯里马赤中书省掾属见百官志今按元时六部皆有怯里马赤其余内外各署亦多有之盖掾属之通称也)卷十九仕进门阿马剌注云宝儿赤者掌饮食之官也(廿二史札记云者燕不花在英宗时为进酒宝儿赤见本传而阿刺罕传作博而赤阔里吉思传作博儿赤今按兵志云亲烹餁以奉上饮食者曰博尔赤博与宝尔与儿而皆一声之转盖译音无定字也)至于此卷述侨寓之户口所谓畏吾儿者回鹘也(元史畏吾儿或作畏兀儿十驾斋养新录云回鹘即畏兀儿)所谓也里可温者西洋人也(卷九大兴国寺条载梁相记云薛迷思贤在中原西北十万余里乃也里可温行教之地教以礼东方为主故谓之长生天十字者取像人身四方上下以是为准据此则薛迷思贤乃西洋之地而也里可温即天主教矣)所谓汉人者北方人也(十驾斋养新录云汉人南人之分以宋金疆域为断江浙湖广江西三行省为南人河南省唯江北淮南诸路为南人)此皆元时之名目他如所载之诏旨或近于俗(如上文龙华会善友注载至元三十年之旨是也)所纪之人名或近于奇(如卷十四元刺守内之刘忙古角是也)亦皆元时之风尚未可执后世之语言文字而疑此志为误也】【录事司二十一丹阳县二】

□九【并录事司】

乐人四【录事司三丹阳县一】

口一万五百五十五【录事司八千九百七十八丹徒县七百八十一丹阳县六百四金坛县一百九十二】

蒙古一百六十三【录事司一百二十五丹徒县九丹阳县一十四金坛县一十五】

畏吾儿九十三【录事司八十一丹阳县一十二】

回回三百七十四【录事司二百九十六丹徒县三十一丹阳县四十金坛县七】

也里可温一百六【录事司九十二丹徒县七金坛县七】

河西三十五【录事司一十九丹徒县一十六】

契丹一百一十六【录事司一百四丹徒县一十二】

女直二百六十一【并录事司】

汉人九千四百七【汉人九千四百七○(钞本作八千八百六十八)案注云录事司七千九百九十九丹徒县七百六丹阳县五百三十九金坛县一百六十三总四者计之正得九千四百七之数若作八千八百六十八则正文与子注不相应矣况上文云口一万五百五十五自蒙古一百六十三至汉人九千四百七正合其数若汉人口数少五百三十九则散数与总数又不相应矣今改正】【录事司七千九百九十九丹徒县七百六丹阳县五百三十九金坛县一百六十三】

躯二千九百四十八【录事司二千七百二十丹徒县八十丹阳县八十八金坛县六十】

蒙古四百二十九【录事司三百九十七丹徒县六丹阳县一十七金坛县九】

畏吾儿一百七【并录事司】

回回三百一十【录事司二百七十九丹徒县一十一丹阳县一十八金坛县二】

也里可温一百九【录事司一百二金坛县七】

河西一十九【录事司一十丹徒县九】

契丹七十五【录事司六十八丹徒县七】

女直二百二十四【并录事司】

汉人一千六百七十五【录事司一千五百三十三丹徒县四十七丹阳县五十三金坛县四十三】

客【客○(钞本作名)案卷十八人材叙云仍以土著侨寓别之注云至元以后凡有恒产于此者则书其无者则不书也据此是无恒产者不得为侨寓即不得列于人材门矣然志乘之例纪人材者非生长其地不得滥书而纪户口者虽偶居其地亦必备书故人材内止分土著侨寓而户口门内则土著侨寓之外又另有客盖久居其地而有恒产者谓之侨寓暂居其地而无恒产者谓之客故客户当列于侨寓之后钞本客误作名又移其户数于土著之后俱非其旧今改正】

户五千七百五十三【户五千九百四十三○(钞本无户字)案土著侨寓之户口躯已见于上文单贫之户口躯又见于下文则此条为客户之数无疑若不补户字则词意为不完矣下文自民五千一百六十九至乐人二合计止五千五百有二户较总数少二百五十一户今考客户较土著户少水站递运站急递铺弓手四项名目(土著内尚有龙华会善友今不数之者以侨寓户单贫户皆无之客户未必有也)必有脱文无疑但不知所缺者究系何项之人今姑列□□(缺)□□(缺)于马站七之后财赋九之前以存其概焉】【录事司一千三百九十四丹徒县八百七十九丹阳县七百七十六金坛县二千七百四】

民五千一百六十九【录事司九百一十三丹徒县八百四十七丹阳县七百六十五金坛县二千六百四十四】

儒九十二【录事司八十五丹徒县四丹阳县一金坛县二】

医二【并丹阳县】

马站七【丹徒县四丹阳县二金坛县一】

□□(缺)

□□(缺)

财赋九【丹徒县三丹阳县三金坛县三】

梢水一【丹徒县】

匠一十九【录事司七丹徒县二丹阳县三金坛县七】

军二百一【录事司一百八十三丹徒县一十八】

乐人二【并录事司】

口(缺)

躯一千二百四十一【躯一千二百四十一○(钞本躯作名)案土著侨寓单贫之户口躯俱已见于上下文则此段非客之口数乃客之躯数也凡口数必多于户数考上文客户之数五千七百五十三而此段总数止一千二百四十一若是客之口数不应较户数仅得五分之一然则此段为客之躯数明矣钞本躯误作名遂不可通今改正客之口数久已脱去无从追补今姑列口缺二字于此行之前下文口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七乃单贫之口数钞本以此段躯数列于单贫户之后单贫口之前则前后不相连属今亦改正】【录事司四百四十三丹徒县三百一十六丹阳县一百五十七金坛县三百二十五】

民一千二百一十【录事司四百二十四丹徒县三百五丹阳县一百五十六金坛县三百二十五】

儒三【并丹徒县】

财赋一【丹阳县】

军二十七【录事司一十九丹徒县八】

单贫

户四千一百四【录事司一千三百九十二丹徒县七百七丹阳县一千一百二十一金坛县八百八十四】

民三千六百七十六【民三千六百七十六○(钞本七十六作七十五)案注中录事司以下四项之数合计之共三千六百七十六则五为误字无疑上文述单贫之户凡四千一百四自民三千六百七十六至乐人四止得四千九十二户较总数尚少十二户或谓医五之后弓手一之前脱去马站水站递运站急递铺四项户数然考下文口一万四百一十九乃单贫之口数自儒七至乐人一十三其数与总数相合而各项名目与单贫户名目一一相符并无马站水站递运站急递铺四项口数不应单贫户内反有此四项名目也然则此段之散数少于总数者当是数目之有误而非名目之有缺矣惟是各项之正文与夹注均属相符不能强指何项为误今姑仍其旧焉】【录事司一千四十一丹徒县六百三十八丹阳县一千一百一十三金坛县八百八十四】

儒二【丹徒县一丹阳县一】

医五【并录事司】

弓手一【录事司】

财赋三十六【丹徒县三十一丹阳县五】

梢水一【丹阳县】

匠七【录事司一丹徒县五丹阳县一】

军三百六十【录事司三百二十九丹徒县三十一】

乐人四【录事司三丹阳县一】

口一万一千四百七十九【录事司三千八百六十七丹徒县二千五十三丹阳县三千一百二十八金坛县二千四百二十九】

民一万四百一十九【录事司三千二十丹徒县一千八百七十一丹阳县三千九十九金坛县二千四百二十九】

儒七【丹徒县五丹阳县二】

医一十五【并录事司】

弓手二【并录事司】

财赋一百一十【丹徒县九十一丹阳县一十九】

梢水三【并丹阳县】

匠四十七【录事司三十四丹徒县十丹阳县三】

军八百六十一【录事司七百八十八丹徒县七十三】

乐人一十三【录事司八丹阳县五】

躯一十六【躯一十六○(钞本此条在俗人六十条后)案上文土著类侨寓类客类皆有躯不应单贫类独无下文道类既无躯不应僧类独有必此条本在单贫类而误入僧类者也今改正(寄居于寺观者既列于俗人之中则僧道类不应复有躯矣若谓游方募化者为躯则一郡之中岂止一十六人况出家者即以所居之寺观为家安得更有寄居之名乎)惟下文不言一十六躯为何项之人必有佚脱今姑补□□(缺)□□(缺)于此行之后以备考焉】【录事司一十四丹阳县二】

□□(缺)

□□(缺)

户三百一十【录事司六十九内有妻八丹徒县一百二十五内有妻一丹阳县七十四内有妻一金坛县六十二内有妻一】

口二千四百三【录事司五百二十一丹徒县一千一百七十八丹阳县三百九十六金坛县三百八】

僧行二千二十七【录事司三百一十丹徒县一千一百二十一丹阳县三百七十一金坛县二百二十四】

尼行三百一十六【录事司一百九十丹徒县四十六丹阳县一十九金坛县六十六】

俗人六十【录事司二十一丹徒县十丹阳县六金坛县二十三】

户一百四十一【录事司三十五丹徒县二十丹阳县十五【丹阳县十五○(钞本无此五字)案道户之总数一百四十一注云录事司三十五丹徒县二十金坛县七十一合计之仅得一百二十六较总数尚少十五考卷十内丹阳县道观之数甚多不应户口门内丹阳县无一道户则当补此五字明矣况下文述口数五百七十注云丹阳县八十九道注云丹阳县八十一女冠注云丹阳县三俗人注云丹阳县五若丹阳县无道户安得有道口耶】金坛县七十一】

口五百七十【录事司一百七十五丹徒县七十四丹阳县八十九金坛县二百三十二】

道四百六十五【录事司一百一十二丹徒县六十六丹阳县八十一金坛县二百六】

女冠六十四【录事司五十七丹徒县一丹阳县三金坛县三】

俗人四十一【录事司六丹徒县七丹阳县五金坛县二十三】

丹徒陈扬杰子英校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