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宋节度使汴州宋州亳州颍州汴州,陈留。雄。开元户八万二千一百九十。乡一百六十一。元和户八千二百一十八。乡五十三。今为汴宋节度使理所。

  管州四:汴州,宋州,亳州,颍州。县二十八。都管户三万一千四百四十四。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郑地。战国魏都,《史记》魏惠王自安邑徙理大梁,即今浚仪县也。郦生说汉高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汉文帝以皇子武为梁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今宋州是也。汉陈留郡即今陈留县,东魏孝静帝於此置梁州,周宣帝改为汴州。以城临汴水故也。隋大业二年州废,以开封、浚仪属郑州。隋乱陷贼,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复置汴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六里。南北二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八十里。西至东都四百二十里。南至宋州三百里。

  此至滑州二百一十里。东北至曹州二百四十五里。东南至陈州三百一十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元和同。

  管县六:开封,浚仪,陈留,雍丘,封丘,尉氏。

  开封县,望。郭下。理东界。本汉旧县,属河南郡。魏为秦所败,走保开封,即此城也。晋属荥阳郡。後魏天平元年,於此置开封郡,高齐天保七年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开封县,属汴州。大业二年废汴州,以县属郑州。武德四年,重置汴州,开封又属焉。贞观元年废。延和元年,於城内别置开封县,管东界。

  逢泽,在县东北十四里。今号蓬池,左氏所谓逢泽也。

  长垣故城,一名仓垣城,在县北二十里。汉陈留太守所理。

  梁王吹台,在县东南六里,俗号繁台。

  沙海,在县北二里。《战国策齐》欲发卒取周九鼎,颜率说曰:“大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於沙海之上,为日久矣。”即谓此也。隋文疏凿旧迹,引汴水注之,以舟师,以伐陈。陈平之後,立碑其侧,以纪功焉。今无水。

  蓼堤,在县东北六里。高六尺,广四丈。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卑湿,东徙睢阳,乃筑此堤,至宋州凡三百里。

  浚仪县,望。郭下。理西界。本汉旧县,属陈留郡。故大梁也,魏惠王自安邑徙此,因浚水为名。後魏於此置梁州,周宣帝改为汴州,县属之。隋大业二年废汴州,改属郑州。武德四年於此重置汴州,以县属焉。

  夷门,《史记》大梁城有十二门,东门隐士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夷门监者,魏公子无忌厚遗之,不肯受。

  枯遮梁沟,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引水灌大梁城於此沟。

  琵琶沟水,西自中牟县界流入通济渠。隋炀帝欲幸江都,自大梁城西南凿渠,引汴水,即蒗宕渠也。

  陈留县,望。西至州五十里。本汉陈留郡陈留县地,武帝置陈留郡,属衮州。

  按:留本郑邑,後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又按:彭城亦有留,此留属陈,故称陈留。晋为陈留国。隋开皇三年,分浚仪县置陈留县,属汴州。武德四年属杞州,今汴州雍丘县是也。贞观元年废杞州,属汴州。

  故莘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地也,《国语》汤伐桀,桀与韦、顾之君拒汤於莘之墟,遂战於鸣条之野。

  东昏故城,本汉县,县东北九十里。即阳武之户牖乡,陈平之故里也。

  雍丘县,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旧县,亦古之雍国及杞国。周开王克殷,封禹後东楼公於杞。後魏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阳夏郡,理雍丘城。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汴州。武德四年,於此置杞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汴州。

  雍丘故城,今县城是也。春秋时杞国城也,杞为宋灭。城北临汴河。晋永嘉末,镇西将军祖逖为豫州刺史,理於此。逖累破石勒军,由是黄河已南皆为晋土,人皆感悦,逖卒,百姓立祠。

  高阳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此邑。高祖攻昌邑,西过高阳。又郦食其墓在此。

  外黄故城,县东六十里。黄本属宋,後属陈留郡,以魏郡有内黄,故此为外黄。

  封丘县,紧。南至州五十里。古之封国,《左传》“鲁封父之繁弱”,是也。

  後属卫,亦属魏。汉高祖与项羽战,败於延乡,有翟母者免其难,故以延乡为封丘县,以封翟母,属陈留郡。後魏并入酸枣。宣武帝又置封丘县,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注州。

  黄池,在县南七里。鲁哀公十三年,晋侯与吴子争盟於此。

  尉氏县,望。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春秋时郑大夫尉氏之邑,自汉历後魏属陈留郡不改。高齐省,以地入开封。隋开皇六年,复置尉氏县,属汴州。武德四年,於此置洧州,贞观元年废,以县属汴州。

  三亭冈,在县西三十七里。秦使谒者王稽使魏,夜与范睢言曰:“待我於三亭之南。”即此冈之南也。

  故锺城,在县西三十五里。魏太傅锺繇故里。

  宋州,睢阳。望。开元户十万三千。乡一百九十三。元和户五千二百。乡八十三。

  《禹贡》豫州之域。即高辛氏之子阏伯所居商丘,今州理是也。周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於宋,自微子至君偃三十三世,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济阴、东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并天下,改为砀郡。後改为梁国,汉文帝封其子武为梁王,自汉至晋为梁国,属豫州。宋改为梁郡。隋於睢阳置宋州,大业三年又改为梁郡。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又为宋州。天宝末,禄山乱两河郡县,多所陷没,唯张巡、许远、姚り三人坚守睢阳,贼将尹子奇并力攻围,逾年不克,城中孤危,粮竭,人相食殆尽。时贺兰进明、许叔冀屯军临淮,争权不协,不发援师,城竟为贼所陷。巡、远等抗词不屈,遂俱被害。然使贼锋挫衄,不至江、淮,巡、远之力也。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九里。南北二百一十八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八十里。西至东都九百二十里。东南至泗州七百五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亳州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曹州一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

  管县十:宋城,砀山,虞城,楚丘,柘城,熟,下邑,单父,襄邑,宁陵。

  宋城县,望。郭下。汉睢阳县,属宋国,後属梁国。後魏属梁郡。隋开皇三年罢梁郡,以县属亳州。十六年,於此置宋州,睢阳属焉。十八年改为宋城。

  睢水,西南自宁陵县界流入。

  涣水,西南自宁陵县界流入。

  陨石水,源出县北四十里。春秋时陨石于宋,其处为潭。

  小蒙故城,县北二十二里。即庄周之故里。

  州城,古阏伯之墟,契孙相土亦都於此。春秋为宋国都。汉梁孝王广睢阳城七十里,开汴河,後汴水经州城南。

  兔园,县江南十里。汉梁孝王园。

  清泠池,在县东二里。

  砀山县,上。西至州一百五十里。汉砀县,属梁国,後汉不改。晋以其地并入下邑。宋复置砀县,属梁郡。後魏置安阳,属砀郡。高齐文宣帝并废,以安阳县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大业二年改属宋州。砀,文石也,以其山出文石,故以名县。

  虞城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虞国,舜後所封之邑,後汉及晋属梁国。

  後魏延昌中於此置萧县,理虞城,属沛郡。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分下邑置虞城县,属宋州。

  孟诸泽,在县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号盟诸泽。

  故纶城,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少康逃奔有虞,虞妻以二姚而邑诸纶。”

  平台,县西四十里。《左传》宋皇国父为宋平公所筑。汉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与邹、枚、相如之徒,并游其上,即此也。

  楚丘县,紧。南至州七十里。古戎州己氏之地,至汉为己氏县,属梁国,後汉属济阴郡,北齐废。隋开皇五年又置,属曹州,六年改为楚丘县。武德五年属戴州,今宋州单父县是也。贞观十七年废戴州,隶宋州。

  楚丘故城,在县北三十里。

  柘城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一十里。本陈之株邑,《诗陈风株林》,刺灵公是也。至秦为柘城县,《续汉志》属陈郡,至晋太康中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

  贞观初废入熟、宁陵二县,後县人徭赋路远,陈诉积年,至高宗朝复置,属宋州,其罗城即古株邑故城是也。

  涣水,在县北二十九里。

  谷熟县,上。西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汉薄县地,置於古谷城,春秋时为谷丘,亦殷之所都,谓之南亳,汉於此置薄县,属山阳郡。薄与亳义同字异。後汉改置熟县,属梁国。隋开皇十六年属宋州。隋末丧乱,县人刘继叔戳力固守,免陷於贼。武德二年置南州,以继叔为刺史。四年罢,以县属宋州。

  涣水,在县南二十八里。

  高辛故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帝喾初封於此。

  下邑县,上。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汉旧县。按鲁为楚所灭,顷公迁於下邑。

  汉高祖攻下邑,拔之。在汉属梁国。後汉无下邑县,魏复立焉。晋宋属梁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十六年改属宋州。

  故谯城,县北三十一里。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城,遂克谯城而居之,谓此也。

  单父县,紧。西南至州一百四十九里。古鲁邑也,汉以为县,属山阳郡。後汉以为侯国,属济阴郡。後魏置北济阴郡,理单父城。隋开皇三年废郡,又置单父县属济阴郡。十六年,於县置戴州,单父属焉。大业二年废戴州,以县属曹州。

  武德五年重置戴州,县又属焉。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隶宋州。汉高祖后吕氏,即单父人。宓子贱、巫马期皆宰单父。

  襄邑县,紧。东至州一百十四里。本汉旧县,即春秋时宋襄牛地也。秦始皇徙承匡县,於襄陵,改为襄邑县。汉以县属梁,後又属陈留。高齐文宣帝省入雍丘。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襄邑县,属杞州,大业三年割属梁郡。武德二年,复置杞州,以县属焉。贞观元年州废,县隶宋州。

  睢水,西自雍丘县界流入。

  承匡故城,在县西三十里。

  宋襄公墓,在县城中东隅,故号襄陵。

  宁陵县,紧。东至州五十九里。本汉旧县。“宁”亦作“甯”。七国时属魏,魏安王以弟无忌为信陵君,邑於此。汉初以魏咎为甯陵君,亦在此。《汉志》宁陵属陈留郡,後汉属梁国,晋属宋郡,改属谯郡,高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亳州,十六年割属宋州。

  睢水,西北自襄邑县界流入。

  涣水,西自襄邑界流入。

  故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以不祀,为汤所灭。

  大棘故城,在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宋毕元、郑公子归生战於大棘。又七国反,先击梁棘壁,即此城也。

  汋陵,在县南二十五里。《左传》郑子罕伐宋,宋将Θ乐惧,败诸氵勺陵。

  故柘城,在县南七十里。陈之株邑。

  故鄢城,在县南五十三里。汉之鄢县。郑伯克段於此。

  已吾故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後汉已吾县城,曹公初起兵於此。

  始基故城,在县南九十里。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筑。初,乞活魁遣陈川据陈留浚仪,遣将魏硕於谷水南营。逖遣策等追战,大破之,因即立戍留守。

  策曰:“从祖公北伐数年,功始基於此。”因以为名。

  仇留故城,在县南六十五里。初,陈川自始基败後,遣将仇留伐鄢,以逼豫州。祖逖遣卫策进戍谷北高丘,以御仇留,故呼为仇留城。

  亳州,护郡。望。开元户七万七百三十二。乡一百三十八。元和户六千五百二。乡六十一。

  《禹贡》豫州之域,至周不改。春秋时为陈国之焦邑,六国时属楚,在秦为砀郡地。汉为谯县,属沛郡。初,後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太史令军以为其国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後如其言,魏文帝即位。黄初元年,以先人旧郡,又立为谯国,与长安、许昌、邺、洛阳,号为“五都”。後魏复置南衮州,周武帝改为亳州。隋乱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亳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七百二十里。东至东都八百六十里。正南微东至颍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宋州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徐州三百九十里。西至陈州二百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黍稷,麻,麦。元和贡〔同〕。

  管县八:谯,临涣,ガ,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

  谯县,紧。郭下。汉旧县,属沛郡,晋属谯郡。後魏无谯县,有小黄县。隋开皇三年,以小黄县属亳州,大业二年改小黄县为谯县。三年,以亳州为谯郡,县仍属焉。

  涡水,在县西四十八里。魏黄初六年,文帝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

  魏文帝祠,在县东五里。初,魏太祖以议郎告疾归乡里,筑室於此,春夏读书,秋冬弋猎,以自娱。文帝以汉中平四年生於此宅。

  故梅城,在县南四十里。古梅伯国。

  临涣县,紧。西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钅至县,属沛郡,後汉属沛国,魏属谯郡。梁武帝普通中克钅至城,置临涣郡,以临涣水为名。後魏改为涣北县。高齐省临涣郡,改涣北县为临涣县,属谯郡。隋开皇三年,废郡留县,改置谯州,神尧尝为谯州刺史。大业二年改属亳州,武德四年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县隶亳州。

  嵇山,在县西三十里。晋嵇康家於钅至嵇山之下,因改姓嵇氏。

  ガ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秦、汉旧县,属砀郡,汉属沛郡。萧何封ガ侯,即此邑也。魏ガ县属谯郡。後魏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ガ县,属沛郡,武德四年改属亳州。

  城父县,上。西北至州七十九里。春秋时陈国之夷邑,亦名城父。汉为城父县,属沛郡,後汉属汝南郡。晋属谯郡。《宋志阙》,而有浚仪县。隋开县十八年,以重名,复改为城父,属亳州。

  涡水,西北自谯县界流入。

  淝水,东南至下蔡入淮。

  扶阳故城,在县东北三十六里。汉韦贤封邑。

  章华台,县南九里。

  高陂,县南五十六里。周回四十三里,多鱼蚌菱芡之利。

  鹿邑县,上。东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汉(蕲)〔郸〕县地,春秋时鸣鹿邑,属陈国,《左传》“晋智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是也。晋属陈郡,後魏属陈留郡。隋开皇三年改属亳州为鹿邑县。

  涡水,西北自陈州太康县界流入。

  鹿邑故城,县西十三里。俗名牙乡城,春秋时鸣鹿邑也。

  武平故城,县东北十八里。建安元年,汉献帝以曹公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以此城为封邑。

  蒙城县,上。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山桑县,属沛郡,後汉改属汝南郡。

  魏属谯郡。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涡州,理山桑城。其地後入於梁,梁於此置西徐州。

  後复入魏,改为谯州,改谯县为涡阳县。隋改涡阳为淝水县。武德四年,重立山桑县,属谯州。贞观十七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二年,改为蒙城县。

  县城北临涡水,後魏涡州城也。东魏武定六年,侯景叛,行台慕容绍宗破景於此。

  檀公城,本汉山桑县城,宋将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居此,因名之。

  永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四十里。因隋旧县。本秦芒县地,汉不改。後汉临睢县之境,晋蕲县地。隋大业六年,於马甫城东北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德五年,移於马甫城,属谯州,即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

  砀山,县南五十里。汉高祖隐芒、砀山泽,应劭注“芒,今在临睢”,即永城县是也。砀属梁国,今砀山县是。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可以隐也。

  故费城,县南二十里。

  真源县,望。东至州五十九里。本楚之苦县,春秋时属陈,後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後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县,理苦城。乾封元年,高宗幸濑乡,以玄元皇帝生於此县,遂改为真源县。

  宁平故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汉县地。晋永嘉五年,东海王越自阳城率甲士四万死於项,秘不发丧,石勒兵追之,及宁平城,焚越尸於此,数万众敛手受害,尸积如山,王夷甫亦遇害。

  玄元皇帝祠,县东十四里。祠院中有九井,隋季井皆竭,自武德已来,清泉沁涌。或云:汲一井而八井水皆动。

  李母祠,在县东十四里。乾封元年,册号先天太后。今谓之洞霄宫。

  颍州,汝阴。上。开元户二万八千一百七十九。乡五十六。元和户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九。乡六十。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胡子国,楚灭之。秦并天下,为颍川郡地。在汉则汝南郡之汝阴县也,魏、晋於此置汝阴郡,司马宣王使邓艾於此置屯田。後魏孝昌四年,改置颍州。高齐罢州置郡。隋末陷贼,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於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六年改为颍州,移於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九十六里。

  八到:西取陈州路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至东都九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七百里。南至蔡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淮约一百里。南北至亳州二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绵二十七斤。

  管县四:汝阴,沈丘,颍上,下蔡。

  汝阴县,上郭下。本汉旧县,属汝南郡。魏文帝黄初三年属汝阴郡。後魏孝昌三年,於此置颍州,北齐废,以县属汝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颍州。

  武德初置信州,六年复为颍州,县皆属焉。

  淮水,西南流入,经县南,去县百里。

  颍水,西北自陈州项城县界流入,伏於城下。

  汝水,西南自蔡州新蔡县界流入,又东南入淮。

  寝丘故城,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楚相孙叔敖将死,戒其子请寝丘之地,即此。

  古任城,在县北一里。陈将任蛮奴伐齐,於颍水北岸筑城。以围汝阴。

  百尺堰,在县西北一百里。司马宣王讨王凌,至百尺堰,即此。

  沈丘县,中。东南至州一百二十六里。本汉寝丘,孙叔敖子之封,一名沈丘。

  汉为寝县,属汝南郡。後汉加〔丘〕字。东魏於此置才州,高齐文宣帝废州,改置褒信县。隋不置县邑,至神龙二年,十道使唐俭奏请分汝阴置沈丘县。

  小汝水,在县北。

  颍上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一十七里。本汉慎县地,属汝南郡,自汉迄宋不改。隋大业二年置颍上县,属颍州。三年,以颍州为汝阴郡,县仍属焉。武德四年,移於今理。

  淮水,西南自汝阴县界流入,去县七十里,又东北入下蔡县界。

  颍水,西自汝阴县界流入,又东流入淮。

  下蔡县,上。西至州二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按:蔡国本都上蔡,又徙新蔡,後又迁此,故谓之下蔡。汉以为县,属沛郡,後汉属汝南郡。隋大业二年属颍州,十二年移於今理。武德四年,於此置涡州,下蔡属焉。八年州废,县属颍州。

  硖石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淮水经硖石中,对岸山上筑二城,以防津要。今按:淮水以中流分界,在西岸者属下蔡,在东岸者属寿阳。

  淮水,西南自颍上县界流入。

  淝水,经县理南,去县一里入淮。

  硖石城,魏诸葛诞反,王昶据硖石以逼诞,即此城。又晋孝武帝太元八年,闻苻坚入寇,乃遣龙骧将军胡彬,将水军五千援寿春,既陷,退保硖石,亦此城也。今之县城,在旧城东北十馀里。

  邓艾庙,在县西一百二十步。艾为魏将,作陂营屯田,後人赖其利,因为立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