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部

△龜

龜,外骨內肉,腸屬於首,廣肩,背微坼如皺,其文應八卦,脅肋有文,應二十四氣。無雄,與蛇為牝牡,卵生,不咽粟,善藏,又能行氣,水陸皆有之。

(按:龜與蛇合,故曰元武。羅願云:靈龜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陰向陽。上隆象天,下平象地。槃衍象山,四趾轉運應四時。文著象二十八宿,蛇頭龍翅,左精象日,右精象月,千歲之化,下氣上通,能知存亡吉凶之變。千年之龜,遊於苓葉之上。苓,今甘草也,葉圓小而有刺。言龜久而神靈,能變形大小也,今人見小龜以為千歲,非也。《逸禮》云:龜三千歲,遊於卷耳之上。《化書》曰:牝牡之道,龜龜相顧,神交也;鶴鶴相唳,氣交也。言龜雖與蛇合,亦與神交。崔豹古今注》云:龜一名黑衣督郵。

△鱉

鱉,一名團魚,一名腳魚,卵生,形圓,穹脊連脅,四周有裙,外肉內骨,而以眼聽,行蹣跚,以蛇為雄,頸中有軟骨,與鱉相似,名曰鬼。食時當剔去之,不可與莧同食。

(按:鱉隨日光所轉,朝首東向,夕首西向。鱉之所在,上有浮沫,謂之鱉津,捕者以是得之。與龜皆隔津望卵而生,故曰「龜思鱉望」。《養魚經》曰:「魚滿三百六十,則蛟龍將魚飛去,納鱉則不復去,故曰神守。」)

△蟹(毛蟹、金錢蟹、石鹽、蟛越、螃蜞、虎獅、桀步) 海蟳(金蟳、虎蟳、蘆禽、塗折) 蠘 千人擘

蟹,八跪二螯,堅殼,其行郭索。八足而容俯,故謂之跪;兩螯倨而容仰,故謂之螯,製字從解,以隨潮解甲也。殼上多作十二點,深胭脂色,亦猶鯉之三十六鱗。月盛腹中肉虛,月衰肉滿。臍尖者牡,團者牝。

毛蟹,青黑色,螯足皆有毛。

金錢蟹,形如大錢,中最飽,酒之味佳。(補疏)

石鹽,狀如蟛蜞,而長不及寸,廣僅半之。土人治以薦酒,殼堅,味鹹寒,醫家取以治目眚。

蟛越,似石蟹而小,微黃色,左螯大而無毛,其行斜傍。

螃蜞,似蟛而大,右螯小而赤,生溝渠中。

虎獅,形似虎頭,有紅赤斑點,螯扁,與爪皆有毛。

桀步,一名擁劍,橫行,螯大小不一,以大者鬥,小者食。一名執火,以其螯赤也,一名揭哺子。海蟳,蝤蛑也,長尺餘,殼黃,色青,兩螯至強,能與虎鬥。

金蟳,色黃。

虎蟳,文有虎斑。

蘆禽,形似蟛,生海畔。(補疏)

塗折,俗呼塗蜞,產長樂。(補疏)

(按:《閩部疏》云:「蟹之別種曰蝤蛑,吾地名黃甲,此名海蟳,特多此種,而蟹乃為異狀,不中食,此又一種,非真蟹也。獨興化數里河中有蟹,形味似吳中,而土人不之重,豈日厭海錯,不能別味耶。」)

蠘,似蟹而大殼,兩傍尖出而多黃,螯有棱鋸,利截物如剪,故曰褷。折其螯隨復更生,故曰:龍易骨,蛇易皮,麋鹿易角,蟹易螯。二三月應候而至,膏滿殼,子滿臍,過是則味不及矣。

千人擘,狀如蝦姑,殼堅硬,人盡力擘之不開。《海物異名記》云:「千人擘聚刺獷殼,擘不能開。」《酉陽雜俎》謂之千人捏。

△蚶(珠蚶、絲蚶)

蚶,殼厚有棱,狀如屋上瓦攏,肉紫色,大或專車,殼可為器。

珠蚶,蚶之極細者,形如蓮子而扁。

(按:四明蚶有二種:一種人家水田中種而生者,一種海塗中不種而生者,曰野蚶,殼緇色而大,肉紉,醫書取殼入藥,名瓦壟子。)

絲蚶,殼上有文如絲,色微黑,比珠蚶稍大,產長樂縣。

△蛤蜊(赤蛤、海紅、螂光、蜞螂、沙蛤、紅栗、文蛤、海蛤、沙虱、紅綠、土銚、白蛤、車螯、螯白)

蛤蜊,殼白厚而圓,肉如車螯。○蛤蜊止消渴,開胃氣,解酒毒,以蘿蔔煮之,其柱易脫。(補疏)

赤蛤,殼上有花文赤色。海紅,形類赤蛤而大。

螂光,形似蛤蜊而白,合口處色黑,俗呼為懶績麻。

蜞螂,似蛤蜊。

沙蛤,土匙也,產吳杭,似蛤蜊而長大,有舌白色,名西施舌,味佳。

(按:閩部疏云:海錯出東四郡者,以西施舌為第一,蠣房次之,西施舌本名車蛤,以美見諡,出長樂澳中。)

紅栗,似蛤而小,色白而微紅。

文蛤,殼有文理,唐時嘗充土貢,亦名。(補疏)

海蛤,其殼久為風濤所洗,自然圓淨。(補疏)

沙虱,似螂珣而殼差薄。

紅綠,似蛤而小,味美。

土銚,一名沙屑,殼薄而綠色,有尾而白色,味佳。

白蛤,一名空豸,泉人呼為江大,似蛤而小,殼薄色白,又名泥星。

(按:蛤,其種不一而味皆同。《南海志》云:蛤一月生一暈。《南越志》云:凡蛤之屬,開口聞雷鳴則不復閉。)

車螯,陳藏器云:大蛤也,殼有花文,肉白色,大者如碟,小者如拳。

螯白,車螯之最小者也。

(按:《閩部疏》云:陶方伯嘗言閩中海錯,蚶不四明;蛤不揚州;蟹不三吳;餘大以為然。蚶大而不種,故不佳,蛤乃車螯,非蛤蜊也。)

△蠣房 草鞋蠣(黃蠣)

蠣房,一名牡蠣,出海島,麗石而生,其殼礧磈相粘,如房。《嶺表異錄》謂之蠔山。地無石灰者,燒蠣殼為之。

草鞋蠣,生海中,大如盆,漁者以繩係腰,入水取之。

黃蠣,五六月有之,大於蠣房數倍,味雖不如蠣房,而汁亦適口,但牡蠣可為醬,此不堪奄耳。(補疏)

△殼菜(沙饑烏念、烏投) 江珧柱

殼菜,一名淡菜,一名海夫人,生海石上,以苔為根,殼長而堅硬,紫色,味最珍。生四明者肉大而肥,閩中者肉瘦,其乾者閩人呼曰幹,四明呼為乾肉。○殼菜,形似珠母,一頭尖,中銜少毛,號東海夫人。《本草》雲形雖不典,而甚益人。(補疏)

沙箭,淡菜之小者。

烏,似淡菜而極小,中無毛。

烏投,味甘似烏,而殼堅,中有毛。

(按:殼菜,生四明者殼黑而厚,形如斧頭,形醜而味美。《本草》云:海中有物,其形如牝,紅者補血,白者補腎。今閩中取以煮湯治痢病。)

江珧柱,一名馬甲柱。《海物異名記》云:「厥甲美如瑤玉,肉柱膚寸,名江珧柱。」

(按:江珧殼色如淡菜,上銳下平,大者長尺許,肉白而紉,柱圓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珧之美在柱,四明奉化縣者佳。)

△蚌 蛤青 蜆(翠翠)

蚌,蛣也,肉如蛤蜊,殼厚而長,腹中有蟹子,如榆莢合體共生。時出取食,復入殼中,一名瑣蛣,生於曲岸中,故名蛣。

蛤青,似蚌而殼薄,青色。

蜆,似蚌而小,色黃殼薄,俗謂之蟟,有黃蟟、土蟟之別。大江者可食,他小浦中有之,有土氣不堪用。(補疏)

翠翠,似蚌而殼翠。

△海月 石華 石帆 沙箸

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蠣鏡,土人多磨礪其殼,使之通明,鱗次以蓋天窗。《本草》云:水沫所化,煮時猶化為水。嶺南謂之海鏡,又曰明瓦。

(按:海月,《嶺表錄異》云:廣人呼為膏葉,兩片合以成形,殼圓,中甚瑩滑,白照如雲母光,內有小肉如蚌蛤,腹中有蟹子,甚小。頭黃而螯足俱備。海鏡饑則蟹出拾食,蟹飽腹滿,海鏡亦滿。或近之以火,則蟹子走出,離腸腹立斃。或生剖之,有蟹之活在腹中,逡巡亦斃。)

石華,附石而生,《方言》謂之石雹,肉如蠣房,殼如牡蠣而大,可飾戶牖天窗。

(按:謝靈運詩云:「掛席拾海月,揚帆采石華。」其味與海月俱同蠣房。)

石帆,紫黑色,枝柯相動,連帶不絕,生海上石穴中。

沙箸,長尺餘,其狀如簪,故又名塗釵。《嶺表錄異》云:生海岸沙中,春時吐苗,其心苦,骨白而勁,可為酒籌。

△泥筍(沙蠶、土鑽)

泥筍,其形如筍而小,生江中,形醜味甘,一名土筍。

沙蠶,似土筍而長。

土鑽,似沙蠶而長。

△龜腳 戚 老蚌牙 石磷

龜腳,一名蜐,生石上,如人指甲,連枝帶肉。一名仙人掌,一名佛手蚶。春夏生苗如海藻,亦有花,生四明者肥美。

(按:石蜐生海中石上,如蠣房之附石也。形如龜腳故名。近甲處有軟爪,黑色,肉白味佳,秋生冬盛,來年正月得春雨,軟爪開花如絲,散在甲外。郭璞《江賦》所稱「石蜐應節而揚葩」是也。)

戚,生海中,附石殼如筼蹄,殼在上,肉在下,大者如雀卵。

老蚌牙,似戚而味厚,一名牛蹄,以形似之。

石磷,形如箬笠,殼在上,肉在下。

△石決明 海膽 石榼 寄生

石決明,附石而生,惟一殼無對,大者如手,小者如兩三指,旁有十數孔,一說鰒魚。《本草圖經》云:鰒魚別是一種,與決明相近。○石決明,俗名將軍帽,溫州與登州海中俱有之,即名鰒魚。溫人奄用,登人淡曬幹串,入京饋遺。(補疏)

(按:《閩部疏》雲,蠣房雖介屬,附石乃生,得潮而活,凡海濱無石、山溪無潮處皆不生。餘過莆迎仙寨橋時,潮方落,兒童群下,皆就石間剔取肉去。殼連石不可動,或留之仍能生,其生半與石俱,情在有無之間,殆非蛤蜊比也。《後漢書》:鰒無鱗,有殼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九,即以狀蠣房,何所不可?南蠣北鰒,是故造化介生別構。)

海膽,殼圓如盂,外結密刺,內有膏黃色,土人以為醬。

(按:海膽,四明謂之海績筐,海濱人取殼磨粉,合米醬中,其膏入鹽按酒,亦名曰醬。)

石榼,形圓色黃,肉紫有刺,人觸之,則刺動搖。

寄生,海上枯蠃殼存者,寄生其中,負殼而走,形如蟹,四足兩螯,大如榆莢,其味若蝦,得之者不煩剔取,曳之即出,以肉不附也,炒食味亦脆美。

△蟶(竹蟶、玉箸蟶)

蟶,生海泥中,大如指,長三寸許,肉白殼薄,兩頭稍開。竹蟶,似蟶而長大,殼厚。

玉箸蟶,似蟶而小,三月麥熟時最盛,以其形如麥稿,又名麥稿蟶。

△鱟

鱟,形如熨斗、如便面、如惠文冠,廣尺許,有刺,頭如蜣螂,而骨眼,眼在背上,背青黑色而穹,其血蔚藍,熟之純白,而肉甚甘美,當脊一行,兩旁有刺,殼覆身上,腹下十二足,長五六寸,環口而生,尾銳而長,觸之能刺斷,而置地行,其行郭索。雌嘗負雄,捕得其雄,雌亦就斃。雄少肉,雌多子,子如綠豆大而黃色,布滿骨骼中。東浙閩廣人重之,以為鮓,謂之鱟子醬,殼可屈為杓,簹釜輒盡,尾可為如意。○鱟口足皆在覆斗之下,海中每雌負雄,漁者必雙得之,以竹編為一甲鬻焉。《本草》云:「牝牡相隨,牝者背上有目,牡者無目,牡得牝始行,牝去牡死,其尾燒煙,可辟蚊蚋」,韓退之云:「鱟實如惠文,骨眼相附行。」(補疏)

(按:便面、古扇,婦人取以障面者。惠文,秦漢以來武冠,侍中中常侍則加金嵒貂蟬飾之,謂之趙惠文冠,蓋狀鱟形也。鱟產子時,先往石邊,周身擦之,罅裂而生,雌嘗負雄,故獲必得雙,其相負乘也,雖風濤中不解,謂之鱟媚,過海輒相負於背,高尺餘,乘風遊行如帆,謂之鱟帆,其眾如灊騑,謂之鱟灊。其善候風,故音如候也。《埤雅》云:鱟性畏蚊,蚊小螫之輒斃,未知其故。又暴之日,往往無恙,隙光射之即死。《嶺表異錄》云:「雄小雌大,置之水中,雄者浮,雌者沉。」)

△螺(香螺、鈿螺、紫背、鸚鵡、泥螺、米螺)

香螺,大如甌,長數寸,其揜雜眾香燒之,使益芳,獨燒則臭。諸螺之中,此螺味最厚。《本草》謂之甲香。

鈿螺,光彩如鈿,可飾鏡背。

紫背,紫色有斑點,俗謂之砑螺。

鸚鵡螺,狀如鸚鵡,堪作酒杯。

泥螺,一名土鐵,一名麥螺,一名梅螺,殼似螺而薄,肉如蝸牛而短,多涎有膏。

(按:泥螺產四明鄞縣南田者為第一,春三月初生極細如米,殼軟,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內大脂膏滿腹,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兩宿,膏溢殼外,瑩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閩中者肉礧塊,無脂膏,不中食。)

米螺,小粒似米,肉可食。

△螺(田螺、溪螺、黃螺、紅螺、蓼螺、梭尾、馬蹄、指甲、江橈、鴝鵒、花螺、竹螺、油螺、醋螺、莎螺)

田螺,似黃螺而差小,生水田中。

溪螺,似田螺,差小而長。

黃螺,殼硬,色黃,味美,其黑而微刺者尤佳。

紅螺,肉可為醬。

蓼螺,大如拇指,有刺,味辛如蓼。

梭尾,殼細而長,文如雕鏤,味佳。

馬蹄,形似,故名。

指甲,以形似名之。

江橈,指甲之大者。

鴝鵒螺,殼小而厚,黑色,土人端午用之。

花螺,圓而扁,殼有斑點,味勝黃螺。

竹螺,殼文粗而尾脆,味清香。

油螺,形如花螺,殼柔,鹽之味美,產興化。(補疏)

莎螺,形如竹螺,味微苦,尾極脆。(補疏)

(按:螺,其種不一而肉多同,惟殼異,此外若石螺、螺螄種種,不能悉錄。)

△龍虱

龍虱,似螥螂而小,黑色,兩翅六足,秋月暴風起,從海上飛來,落水田或池塘,海濱人撈取,油鹽製藏珍之。

(按:龍虱類水蟲,但龍虱來自海外,水蟲出自水中,故以為異。閩人言是龍身上虱。或然耳,外省人皆畏食。

鹺丞本畯將入閩,分陝使者曰:「狀海錯來。吾征閩越而通之。」丞入閩,疏鱗介二百有奇以復,且酬客問,分陝使者,今太常卿餘君君房也。丙申歲,嵩溪三層閣上題。)

附錄

(按:非地所產而有者,咸附錄之,征異品也。後有見聞,冀當聯絡,屠本畯記。)

海粉出廣南,亦名綠菜。

(按:海粉,《閩志》云:「有物類墨魚者,吐涎而成。」予往時聞閩人說,即海參吐出絲也。色有青黃不同者,以海參食海中青藻故吐絲青,食黃藻故吐絲黃。閩中鄉先生陳大參文堂公云:「向時在廣南,親見此物,如竹蟶而薄殼,以足裹鞋揣之,則吐絲,絲盡而此物空洞隻存殼矣。」二說不同,要之目睹者為真,其味甚清,可降痰火。)

燕窩出廣南。

(按:燕窩,相傳冬月燕子銜小魚入海島洞中壘窩,明歲春初,燕棄窩去,人往取之。一說燕於冬月先銜鳥毛綢繆洞中,次銜魚築室,泥封戶牖,伏氣於中,氣結而成。明春飛去,人以是得之。員如椰子,須刀去毛,劈片,水洗淨可用。閩部疏云:燕窩菜竟不辨是何物,漳海邊已有之。蓋海燕所築,銜之飛渡海中,翮力倦,則擲置海面,浮之若杯,身坐其中,久之復銜以飛,多為海風吹泊山澳,海人得之,以貨,大奇大奇。《海語》載海燕大如鳩,春回,巢於古岩危壁葺壘,乃白海菜也。島夷伺其秋去,以修竿執取而鬻之,謂海燕窩,隨舶至廣,貴家宴品珍之,其價翔矣。據三說不同,《海語》所載為通。待彼都近海人質之而後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