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十四
昆山顾炎武撰
建康
吴
《吴志・孙权传》曰:“建安十六年,自吴徙治秣陵,十七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
《张纮传》曰:“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
注引《江表传》曰:“纮谓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闻故老父云,昔秦始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天之所命,宜为都邑。’权善其议,未能从也。后刘备之东吴,宿于秣陵,周观地形,亦劝权都之,权曰:‘智者意同。’遂都焉。黄武二年,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
《黄龙》元年秋九月,迁都建业,因故府不改馆。
《赤乌》八年秋八月,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十年春二月,权适南宫,三月,改作太初宫,诸将及州郡皆义作。
《江表传》载权诏曰:“建业宫乃朕从京来所作将军府寺耳,材柱率细,皆已腐朽,常恐损坏,今未复西,可徙武昌宫材瓦,更缮治之。” 有司奏言曰:“武昌宫已二十八岁,恐不堪用,宜下所在通更伐致。” 权曰:“大禹以卑宫为美,今军事未己,若更通伐,妨损农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建康宫殿簿》曰:“太初宫中有神龙殿,去县三里,左太冲《吴都赋》曰:‘抗神龙之华殿’是也。赤乌殿在县东北五里。”】十一年春三月,宫成。
《孙亮传》曰:“五凤二年冬十二月,作太庙。”
《孙皓传》曰:“甘露元年秋九月,从西陵督步阐表,徙都武昌。”
《宝鼎》元年冬十二月,还都建业。
二年夏六月,起显明宫,冬十二月,皓移居之。【《太康地记》曰:“吴有太初,方三百丈,权所起也。昭明宫方五百丈,皓所作也,避晋讳,故曰显明。” 《吴历》云:“显明在太初之东。”《江表传》曰:“孙皓营新宫,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又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工役之费,以亿万计,陆凯固谏,不从。”】
《陆凯传》上疏言:“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硗埆,非王都安国养民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臣闻翼星为变,荧惑作妖,童谣之言,生于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
《宋书・礼志》曰:“孙权始都武昌及建业,不立郊兆,至末年太元元年十一月祭南郊,其地今秣陵县南十余里郊中是也。”
又曰:“孙权于建业立兄长沙桓王策庙于朱爵桥南,子亮代立,明年正月,于宫东立权庙,曰太祖庙,孙皓追尊父和曰文皇帝,宝鼎二年立庙京邑,号曰清庙。”
晋
《晋书・元帝本纪》曰:“建武元年春三月,立宗庙社稷于建康。”
冬十一月丁卯,立太学。
《大兴》元年冬十一月,新作听讼观。
《礼志》曰:“大兴二年,立南郊于己地。”
《成帝本纪》曰:“咸和四年春正月,苏硕攻台城,焚太极东堂,城阁皆尽,二月,以建平园为宫。”
五年秋九月,造新宫,始缮苑城。
《世说》曰:“桓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陈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七年冬十二月庚戌,帝迁于新宫。
八年春正月辛亥朔,诏曰:“昔大贼纵暴,宫室焚荡,元恶虽剪,未暇营筑,有司屡陈朝会逼狭,遂作斯宫,子来之劳,不日而成,既获临御,大飨群后,九嫔充庭,百官象物,知君子勤礼,小人尽力矣,思蠲密网,咸同斯防,其赦五岁刑以下。”
《礼志》曰:“咸和八年正月,于覆舟山南立北郊。”
又曰:“咸和中,诏内外诸军戏兵于南郊之场,故其地因名斗场。”
《宋书・礼志》曰:“明帝太宁三年七月,始诏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故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前诏,于覆舟山南立之。”
《本纪》又曰:“咸康二年,新作朱雀浮桁。”
二年春正月辛卯,立太学。【《宋书・礼志》孝武时,以太学在水南县远,有司议依升平元年于中堂权立行太学。】
《礼志》曰:“海西公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
《孝武帝本纪》曰:“太元三年春二月乙巳,作新宫,帝移居会稽王邸,秋七月辛巳,帝入新宫。”
《谢安传》曰:“是时宫室毁坏,安欲缮之,尚书令王彪之等以外寇为谏,安不从,竟独决之,宫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体辰极,而役无劳思。”
《王彪之传》《孝武帝本纪》曰:“彪之与谢安共掌朝政,安欲更营宫室,彪之曰:‘中兴初,即位东府,殊为俭陋,元明二帝亦不改制,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修筑,方之汉魏,诚为俭约,复不至陋,殆合丰约之中,今日可随时增益修补而已,强寇未殄,正是休兵养士之时,何可大兴功力,劳扰百姓耶?’安曰:‘宫室不壮,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任天下事,当保国宁家,朝政惟允,岂以修屋宇为能耶?’安无以夺之,故终彪之之世不改造焉。”【彪之以太元二年十月卒。】
《徐广晋纪》曰:“孝武宁康二年,尚书令王彪之等启改作新宫,太元三年二月,内外军六千人始营筑,至七月而成,太极殿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尚书谢万监视,赐爵关内侯,大匠毛安之关中侯。”【此言启作新宫出于彪之,似未审。】
《宋明帝文章志》曰:“太元中新宫成,议者欲屈王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谢安与王语次,因及魏时起凌云阁忘题榜,乃使韦仲将悬梯上题之,欲以风动其意,王解其旨,正色曰:‘此奇事,韦仲将魏朝大臣,安可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安知其心,乃不复逼之。’”
《本纪》又曰:“六年春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
十六年春正月庚申,改筑太庙。
秋九月,新庙成。
《礼志》曰:“太庙殿正室十四间,东西储各一间,合十六间,栋高八尺四寸。”
《本纪》又曰:“十七年秋八月,新作东宫。”
二十一年春正月,造清暑殿。
夏四月,新作永安宫。
二十一年秋九月,帝崩于清暑殿,帝为清暑殿,有识者以为清暑反为楚声,哀楚之征也,俄而帝崩。
《王雅传》曰:“帝起清暑殿于后宫,开北上阁,出华林园,与美人张氏同游止,惟雅与焉。”
《宋书・五行志》曰:“晋孝武太元中立内殿名曰清暑,少时而崩,时人曰:‘清暑者,反言楚声也。’果有哀楚之声,有人曰:‘非此之谓也,谶云代晋者楚,及桓玄篡位,自号曰楚。’”
《桓玄传》曰:“将修殿宇,乃移入东宫,又开东掖、平昌、广莫及宫殿诸门,皆为三道。”
《宋书・礼志》曰:“晋氏南迁,立南郊于己地。”
《安帝本纪》曰:“义熙十年,城东府。”【《宋书・武帝本纪》亦曰:“义熙十年,筑东府,起府舍。”】
宋
《南史・宋文帝本纪》曰:“元嘉十五年秋七月,新作东宫。”
《宋书・文帝本纪》曰:“元嘉二十年春正月,于台城东西开万春、千秋二门。”
又曰:“元嘉二十年,度宫之辰地八里之外,整制千亩,开阡陌,御耕坛于中,阡东、陌北。”
又曰:“元嘉二十年,复立国子学,二十七年,废故洛京社。”
又曰:“礼,左宗庙,右社稷,历代遵之。稷在庙之右,而江左又然也。吴时宫东门雩门,疑吴社社亦在宫东,与庙同所也,宋仍旧无所改作。”
二十三年,筑北堤,立玄武门于乐游园北,筑景阳山于华林园。【《何尚之传》曰:“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
二十五年夏四月乙巳,新作阊阖、广莫二门,改先广莫门曰承明,开阳门曰津阳。
《孝武帝本纪》曰:“孝建元年春正月,起正光殿。”
《大明》三年秋九月壬辰,于玄武门北立上林苑。
《礼志》曰:“孝武大明三年九月,尚书右丞徐爰议郊祀之位,远古蔑闻,礼祀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汉初甘泉、河东禋埋易位,终亦徙于长安南北,光武绍祚,定二郊洛阳南北,晋氏过江,悉在北,及郊兆之议,纷然不一,又南出道狭,未议开阐,遂于东南己地创立丘坛,皇宋受命,因而弗改,且居民之中,非邑外之谓,今圣图重造,旧章毕新,南驿开涂,阳路修远,谓宜移郊正午,以定天位。” 博士司马兴之、傅郁,太常丞陆澄并同爰议,乃移兆郊于秣陵牛头山西,正在宫之午地,世祖崩,前废帝即位,以郊旧地为吉祥,移还本处。
又曰:“北郊,晋成帝世始立,本在覆舟山南,宋太祖以其地为乐游苑,移于山之西北,后以其地为北湖,移于湖塘西北,其地卑下泥湿,又移于北石村东,其地又以为湖,乃移于钟山北京道西,与南郊相对,后罢白石东湖北郊,还旧处。”
又曰:“大明三年冬十一月甲子,立皇后蚕宫于西郊。”
《隋书・礼仪志》曰:“宋孝武大明四年,始于台城西白石里为先蚕设兆域,置大殿七间,又立蚕观。”
《南史・宋孝武帝纪》曰:“大明五年夏五月,起明堂于国学南丙巳之地。”
五年秋闰九月丙申,初立驰道,自阊阖门至于朱雀门,又自承明门至于玄武湖。
六年夏四月庚申,新作大航门。
五月丙戌,置凌室于覆舟山,修藏冰之礼。
七年冬十二月己未,于博望、梁山立双阙。
《武帝本纪》曰:“孝武大明中,坏上所居阴室,于其处起玉烛殿,与群臣观之,床头有土鄣,壁上葛灯笼、麻绳拂,侍中袁顗盛称上俭素之德,孝武不答,独曰:‘田舍公得此已为过矣。’”
《前废帝本纪》曰:“大明八年秋七月乙卯,罢南北二驰道,景和元年秋八月庚辰,以石头城为长乐宫,东府城为未央宫,甲申,以北邙为建章宫,南第为长扬宫,己丑,复立南北二驰道。”
《良吏传》曰:“晋世诸帝多处内房,朝宴所临东西二堂而已,孝武末年清暑方构,高祖受命,无所改作,所居惟称西殿,不制嘉名,太祖因之,亦有合殿之称,及世祖承统,制度奢广,犬马余菽粟,土木衣绨绣,追陋前规,更造正光、玉烛、紫极诸殿,雕栾绮节,珠窗网户,嬖女幸臣,赐倾府藏。”
齐
《南齐书・高帝本纪》曰:“建元二年夏五月,立六门都墙。”
《王俭传》曰:“上坏宋明宗紫极殿,以材柱起宣阳门,俭与褚渊及叔父僧虔连名上表谏,上手诏酬纳,宋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白门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俭又谏,上答曰:‘吾欲令后世无以加也。’”
《王俭集》有《谏坏宋明帝紫极殿以材柱起宣阳门表》,其文曰:“臣闻德者身之基,俭者身之舆,春台将立,晋卿秉议,北宫肇构,汉臣尽规,彼二君者,或列国常侯,或守文中主,尚使谏诤在义即悦,况陛下圣哲应期,臣等职司隆重,取借前诰,窃乃有心,陛下登庸宰物,节省之教既昭,龙衮璇极,简约之训弥远,干华外构,采椽不斫,紫极故材,为宣阳门,臣等未譬也。夫移心疾于股肱,非良医之美,畏影迹而驰骛,岂静处之方,且又三农在日,千畛咸事,辍望岁之勤,兴土木之役,非所以宣昭大猷,光示遐迩,若以门居宫南,重阳所属,年月稍久,渐就沦胥,自可随宜修理,而合度改作之烦,于是乎息,所启谬合,请付外施行。”
《武帝本纪》曰:“永明元年春正月甲子,筑青溪旧宫。”
《梁书・阮孝绪传》:“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南史・齐和帝纪》:永明中,望气者云新林、娄湖、青溪并有天子气,于其处大起楼苑宫观,武帝屡游幸,以应之,又起旧宫于青溪,以弭其气,而明帝旧居东府城西,延兴末,明帝龙飞,至是,梁武帝众军城于新林,而武帝旧宅亦在征虏。
二年秋七月癸未,诏曰:“夫乐所自生,先哲垂诰,礼不忘本,积代同风,是以汉光迟回于南阳,魏文殷勤于谯国,青溪宫体天含晖,则地栖宝,光定灵源,允集符命,在昔期运初开,经纶方远,缮筑之劳,我则未暇,时流事往,永惟哽咽,朕以寡薄,嗣奉鸿基,思存缔构,式表王迹,考星创制,揆日兴功,子来告毕,规模昭备,宜申衅落之礼,以畅感慰之怀,可克日小会,八月丙午,车驾幸旧宫小会,设金石乐。”【《梁书・南平王伟传》:齐世青溪宫改为芳林园,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
《王俭传》曰:“永明三年,省总明观,于俭宅开学士馆。”【《南齐书・王谌传》:未领东观祭酒,即明帝所置总明观也。】
《本纪》又曰:“五年秋九月辛卯,车驾幸商飚馆,馆上所立在孙陵冈,世呼为九日台者也。”
冬十一月,初起新林苑。
十一年秋七月,上大渐,诏曰:“内殿凤华、寿昌、耀灵三处,是吾所改制,夫贵有天下,富兼四海,宴处寝息,不容乃陋,谓此为奢俭之中,慎勿坏去。”
《郁林王本纪》曰:“毁世祖招婉殿,乞阉人徐龙驹为斋。”
《明帝本纪》曰:“建武元年冬十一月,诏省新林苑,先是,民物悉以还主,原责本值。”
二年冬十月丁卯,诏曰:“轨世去奢,事殷哲后,训物以俭,理镜前王,朕属流弊之末,袭浇浮之季,虽恭己宏化,刻意隆平,而礼让未兴,侈华犹竞,永览元风,兢言集愧,思所以还淳改俗,反古移民,可罢东田,毁兴光楼。”
《本纪》又曰:“废文帝所起太子东田,斥卖之,盖文惠太子所起。” 又曰:“帝潜信道术,巫觋云后湖水头经过宫内,致帝有疾,帝乃自至大官行水沟左右,启大官若无此水,则不立,帝决意塞之,欲南引淮流,会崩而寝。”
《东昏侯本纪》曰:“后宫遭火之后,更起仙华、神仙、玉寿诸殿,刻画雕彩,青琐金口,带麝香涂壁,锦幔珠帘,穷极绮丽,絷役工匠,自夜达晓,犹不副速,乃剔取诸寺佛刹殿藻井、仙人骑兽,以充足之,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纯用琉璃。’”
三年夏,于阅武堂起芳乐苑,山石皆涂以五彩,跨池水立紫阁诸楼观,壁上画男女私亵之像,种好树美竹,天时盛暑,未及经日,便就萎枯,于是征求民间,望树便取,毁撤屋室以移致之,朝栽暮拔,道路相继,花药杂草,亦复皆然。
梁
《梁书・武帝本纪》曰:“天监元年冬十一月己未,立小庙。四年春二月,立建兴苑于秣陵建兴里。”
“五年秋八月辛酉,作太子宫。”
“六年秋八月,京师大水,因涛入,加御道七尺。”
“九月丁亥,改阅武堂为德阳堂,听讼堂为仪贤堂。七年春正月戊戌,作神龙、仁虎阙于端门、大司马门外。二月乙卯,新作国门于越城南。”
“九年春正月庚寅,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迄三桥。”
“十年,初作宫城门三层楼及门二道。”
“十一年春三月丁巳,筑西静坛于钟山。”
“十二年春二月,新作太极殿,改为十三间。【《南史》曰:以从闰数。 江淹《铜剑赞序》曰:今太极殿前两大铜钟,周景王所铸也。】”
“夏六月癸巳,新作太庙,增基九尺。庚子,太极殿成。冬十月丁亥,诏曰:‘明堂地势卑湿,未称乃心,外可量就埤起,以尽诚敬。’”
“普通二年夏四月乙卯,改作南北郊。”
“丙辰,诏曰:‘夫钦若昊天,历象无违,躬执耒耜,尽力致敬,上协星鸟,俯顺民时,平秩东作,义不在南。前代因袭,有乖礼制,可于震方,简求沃野,具兹千亩,庶允旧章。’三年秋八月辛酉,作二郊及籍田并毕。”
《魏书・萧衍传》曰:“衍崇信佛道,于建业起同泰寺,又于故宅立光宅寺,于钟山立大爱敬寺,兼营长干二寺,皆穷极奇巧,殚竭财力,百姓苦之。”
“大同八年冬十二月丙辰,于宫城西立士林馆,延集学者,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天监初,则何佟之、贺玚、严植之、明山宾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凶军宾嘉五礼,凡一千余卷。高祖称制断疑。大同中,于台西立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递相讲述。皇太子宣城王亦于东宫宣猷堂及扬州廨开讲,于是四方群国,趋学向风,云集于京师矣。兼笃信正法,尤长释典,听览余闲,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讲述,名僧硕学,四部听众,常万余人。”
“太清元年秋九月,王游苑成。”
《昭明太子传》曰:“性爱山水,于元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
《敬帝本纪》曰:“太平元年冬十一月乙卯,起云龙、神虎门。”
陈
《陈书・高祖本纪》曰:“永定二年秋七月,起太极殿。初,侯景之平也,火焚太极殿,承圣中,议欲营之,独缺一柱,至是,有樟木大十八围,长四丈五尺,流泊陶家后渚,监军柳子度以闻,诏中书令沈众兼起部尚书,少府卿蔡俦兼将作大匠,起太极殿。冬十月甲寅成。十二月丙寅,帝于太极殿东堂宴群臣,设金石之乐。”
《梁书・王僧辨传》:“僧辨入据台城,其夜,军人采梠失火,烧太极殿及东西堂等。”
《世祖本纪》曰:“天嘉五年秋九月,筑西城。”
“六年秋九月,新作大航。”
《隋书・五行志》曰:“陈天嘉中,盛修宫室,起显德等五殿,称为壮丽。”
《陈书・宣帝本纪》曰:“太建四年冬十二月丁卯,诏曰:‘梁氏之季,兵火荐臻,承华焚荡,顿无遗构。宝命维新,迄将二纪,频事戎旅,未遑修缮。今工役差间,椽楹有拟,来岁开肇,创筑东宫,可权置起部尚书、将作大匠,用主监作。’五年夏六月,治明堂。”
“七年夏六月己酉,改作云龙、神虎门。”
“秋九月丁未,于乐游苑龙舟山立甘露亭。”
“九年冬十二月戊申,东宫成。【《废帝纪》曰:自梁室乱离,东宫焚毁,太子居于永福省。】十年秋九月乙巳,立方明坛于娄湖。甲寅,舆驾幸娄湖临誓。”
《后妃传论》曰:“后主初即位,以始兴王叔陵之乱,被伤卧于沉香阁,时诸姬并不得进,惟张贵妃侍焉,而柳太后犹居柏梁殿,即皇后之正殿也。后主沈皇后素无宠,不令得侍疾,别居求贤殿。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牖、壁带、悬楣、栏槛之类,皆以沉檀香木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植以奇树,杂以花药。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居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居望仙阁,并复道交相往来。【后主末年起齐云观,国人歌之曰:‘齐云观,寇来无际畔。’】”
《元帝本纪》曰:“承圣元年冬十一月丙子,即皇帝位于江陵。【元帝以下系梁事,应在前。】”
“二年秋八月庚子,诏曰:‘夫爰始居亳,不废先王之都;受命于周,无改旧邦之颂。顷戎旃既息,关柝无警,去鲁兴叹,有感宵分,过沛陨涕,实劳夕寐。仍以潇湘作乱,庸蜀阻兵,命将授律,指期克定。今八表乂清,四郊无垒,宜从青盖之兴,言归白水之乡。江湘委输,方船连舳,巴峡舟舰,精甲百万,先次建业,行实京师,然后六军遄征,九旗扬旆,拜谒茔陵,修复宗社。主者详依典,以时宣勒。’”
《后周书・王褒传》曰:“元帝以建业凋残,方须修复,江陵殷盛,便欲安之,又其故府臣僚皆楚人也,并愿即都荆郢。尝召群臣议之,领军将军胡僧祐、吏部尚书宗懔、太府卿黄罗汉、御史中丞刘瑴等曰:‘建业虽是旧都,王气已尽,且与北寇邻接,止隔一江,若有不虞,悔无及矣。臣等尝闻荆南之地有天子气,今陛下龙飞建业,其应斯乎?天时人事,徵祥如此,臣等所见,迁徙非宜。’帝以为然,乃顾谓褒等曰:‘卿意以为何如?’褒性谨慎,知帝多猜忌,弗敢公言其非,唯唯而已。后因清闲,密谏,言辞甚切,帝颇纳之,然意好荆楚,已从僧祐等策。明日,乃于众中谓褒曰:‘卿昨日劝还建业,不为无理。’褒以宣室之言,岂能显之于众,知其计之弗用也,于是不复言。及魏兵至江陵,帝出降。”
南唐
《南唐书・烈祖纪》曰:“天祐十一年,始城升州。”
“十四年夏五月,城成。”
“升元元年冬十月丙申,以建康为西都。”
“二年冬十月丙子,立太学。”
“三年春三月甲午,作南郊行宫千间。”
“夏四月,作北郊于玄武湖西。”
“四年冬十一月庚辰,改西都崇英殿为延英殿,凝华内殿前为升元殿,后为雍和殿,兴祥殿为昭德殿,积庆殿为穆清殿。”
“帝性节俭,建国始,即金陵治所为宫,惟加鸱尾,设栏槛而已,终不改作。”
《周宗传》曰:“烈祖镇金陵,用宋齐丘议,迎吴让皇都金陵,缮府治为宫,徙都统府于古台城。都统府成,凡二千四百间,环一千五百步。”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