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顾炎武

关中五

后汉

光武帝建武十九年,修西京宫室。

晋书・载记》曰:刘曜都长安,起光世殿于前,紫光殿于后,缮宗庙社稷、南北郊;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曜命起酆明观,立西宫,建凌霄台于滈池,又将于霸陵西南营寿陵,侍中乔豫、和苞谏止之,省酆水囿以与贫民。

后赵

《晋书・载记》曰:石季龙发雍、洛、秦、并州十六万人城长安未央宫。

前秦

《晋书・载记》曰:苻健僭即皇帝位于太极前殿,置来宾馆于平朔门以怀远人,起灵台于杜门。苻坚起明堂,缮南北郊。自永嘉之后,庠序无闻,坚颇留心儒学,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坚置听讼观于未央之南。

后秦

《晋书・载记》曰:姚兴时,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

后魏

周书・薛憕传》曰: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成,憕为之颂。

后周

《周书・明帝纪》曰:二年冬十二月癸亥,太庙成。

武成二年春三月辛酉,重阳阁成。

《武帝本纪》曰:武成二年冬十二月,改作路门、应门。保定三年秋八月丁未,改作路寝。

天和元年春正月辛巳,路寝成,幸之,令群臣赋古诗,京邑耆老并预焉,颁赐各有差。

二年春三月癸酉,改武游园为道安苑,丁亥,初立郊丘坛壝制度。

建德元年冬十二月庚寅,幸道安苑,以上善殿壮丽,遂焚之。

六年夏五月己丑,诏曰:“朕钦承丕绪,寝兴寅畏,恶衣菲食,贵昭俭约,上栋下宇,土阶茅屋,犹恐居之者逸,造之者劳,讵可广厦高堂,肆其嗜欲。往者冢臣专任,制度有违,正殿别寝,事穷壮丽,非直雕墙峻宇深戒前王,而缔构宏敞,有逾清庙,不轨不物,何以示后。兼东夏初平,民未见德,率先海内,宜自朕开始。其路寝、会义、崇信、含仁、云和、思齐诸殿,农隙之时,悉可毁撤,雕琢之物,并赐贫民,缮造之宜,务从卑朴。”

宣政元年春三月戊辰,于蒲州置宫,废同州及长春二宫。帝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宫殿华绮者皆撤毁之,改为土阶数尺,不施栌栱,其雕文刻镂、锦绣纂组,一皆禁防,后宫嫔御不过十余人。

《宣帝本纪》曰:大象二年春三月辛卯,行幸同州,乙未,改同州宫为天成宫。帝所居宫殿帷帐皆饰以金玉珠宝,光华炫耀,极丽穷奢,又以五色土涂所御天德殿,各随方色。

隋书・高祖本纪》曰:开皇四年夏六月壬子,开渠自渭达河,以通漕运。

十三年春二月丙子,诏营仁寿宫。

十八年冬十二月,自京师至仁寿宫置行宫十有二所。

旧唐书・封伦传》曰:杨素将营仁寿宫,引伦为土木监,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杨素为不诚矣,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 素惶恐,虑将获谴,伦曰:“公当勿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 明日果召素入对,独孤后劳之曰:“公知我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 素退问伦曰:“卿何以知之?” 对曰:“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 素叹服曰:“揣摩之才,非吾所及。”

《炀帝本纪》曰:大业五年春二月己未,上御崇德殿之西院,愀然不怡,谓左右曰:“此先帝之所居,实用增感,情所未安,宜于此院之西别营一殿。”

《地理志》曰:京兆郡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东面通化、春明、延兴三门,南面启夏、明德、安化三门,西面延平、金光、开远三门,北面光化一门,里一百六,市二。

大兴县有甘泉宫。

长安县有仙都、福阳、太平等宫,有旧长安城。

盩厔县有宜寿、仙游、文山、凤凰等宫。

鄠县有甘泉宫。

渭南县有步寿宫。

华阴县有兴德宫。

冯翊,朝邑县有长春宫。

扶风郡,雍县有岐阳宫。

郿县有安仁宫、凤凰宫。

普润县有仁寿宫。

《旧唐书》【中间多参用《册府元龟》及《新唐书》,更不分别】

《高祖本纪》曰:武德元年夏五月,改隋大兴殿为太极殿,昭阳门为顺天门。秋七月庚申,诏隋氏离宫游幸之所并废之。

冬十月,以武功旧宅为武功宫。

五年秋七月甲申,作宏义宫【在宫城外西偏】,初秦王居宫中承干殿,以秦王有定天下功,特降殊礼,别建此宫以居。

六年夏四月乙未,以故第为通义宫。

冬十一月庚戌,以奉义监为龙跃宫【帝龙潜时庄舍也】,武功宅为庆善宫。

七年夏五月丙戌,作仁智宫于宜君县【宜君县置于古祋祤城,隋属京兆郡,时属宜州】。

八年夏四月甲申,作太和宫于终南山【长安城南五十里有太和谷,太和宫】。

冬十月,营永安宫,改名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

九年夏六月,改东宫宏礼、嘉福等门为光宣门。

《太宗本纪》曰:贞观三年夏四月乙亥,太上皇徙居宏义宫,更名大安宫,甲午,上始御太极殿。

《马周传》曰:周为监察御史,上疏曰:“臣伏见大安宫在城之西,其墙宇、门阙之制,方之紫极,尚为卑小。臣伏以皇太子之宅犹处城中,大安宫至尊所居,更在城外,虽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俭,陛下重违慈旨,爱惜人力,而蕃夷朝见及四方观者,有不足瞻仰焉。臣愿营筑雉堞,修起门楼,务从高敞,以为万方之望,则大孝昭乎天下矣。”

二十年秋七月辛亥,宴五品以上于飞霜殿。殿在玄武门北,因地形高敞,层阁三城,轩栏相注,又引水为洁渌池,树白杨、槐、柳,与阴相接,以涤炎暑焉。

冬十月,司空房玄龄及将作大匠阎立德大营北阙,制显道门观并成。

二十一年夏四月乙丑,作翠微宫,笼山为苑,自初栽至于设幄,九日而罢。宫正门北开,谓之云霞门,视朝殿名为翠微殿,其寝殿含风殿,并为皇太子构别宫,去台连延里余,正门西开,名金华门,内殿名喜安殿。

秋七月丙申,作玉华宫于宜君县之凤凰谷。帝手诏曰:“朕闻上代无为,檐茅而砌土;中季华用,槛玉而台琼。燥温之致虽同,奢俭之情则异。朕承皇王之绪,执造化之纲,包万类于心,端图八纮于目,际夷夏一轨,区宇大同。每流鉴于前经,常披怀而自勖,思所以收骄闭逸,卷欲除华。而顷年以来,忧劳烦结,暨至兹岁,风疾弥时,重以景炽流金,风汤溽暑,邅回几度,旭暮增劳,俯仰岩廊,寝兴添弊。唯冀廓景延凉,荡兹虚惙。近因群下之志,南营翠微,本绝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势,峰居隘乎蚊睫,山径险乎焦原,虽一己之可娱,念百僚之有倦,所以载怀爽垲,爰制玉华。故遵意于朴厚,本无情于壮丽,尺版尺筑,皆悉抑庸,寸作寸功,故非虚役。犹恐遐迩乖听,方舆怨咨,非其乐劳人而竭力,好峻宇而雕墙,但以养性全生,不独在私在己,怡神祈寿,良以为国为人。比者屡有征行,非无疲顿,前岁问罪辽左,去秋巡幸灵州,今复土木频兴,营缮屡动,永言思此,深念人劳,一则以惭,一则以愧。何则?匈奴为患,自古弊之,十月防秋,人血丹于水脉,千里转战,漠骨皓于塞垣,当此之疲,人不堪命,尚兴未央之役,犹起甘泉之功。今则毳幕穹庐,取为郡县,天山瀚海,分为苑池,去既往之长劳,成将来之永逸,譬回一年之役,创此新宫,想志士哲人不以为言也。布告黎庶,明此意焉。” 功既成,正门谓之南风门,殿覆瓦,余皆葺之以茅。帝以意在清凉,务从俭约,匠人以为层岩峻谷,元览遐长,于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皇太子所居南风门之东,正门谓之嘉礼门,殿名晖和殿。其官曹寺署并皆创立,微事营造,庶物亦扰市取供,而折番和雇之费,以巨亿计矣。及帝行幸,敕奉御王孝积于显道门内起紫宸殿十三间,文甓重基,高敞宏壮,帝见之甚悦。【《后妃传》:徐贤妃上疏谏太宗曰:“北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移时,玉华创制,盖一年之中,兴此三役,贞观之政,于此少衰。”】

《高宗本纪》曰:永徽二年秋九月癸巳,诏废玉华宫为佛寺,苑内及诸曹司旧是百姓田宅者,并还本主。

戊戌,改名九成宫为万年宫。

三年夏四月,新殿成,移御之日,谓群臣曰:“朕性不宜热,有司频奏请造此殿,既作之后,深惧人劳。今既暑热,朕居室下尚有流汗,匠人暴露,实为可愍。” 长孙无忌曰:“圣心每以惜人为念,臣等不胜幸甚。”

五年春三月戊午,幸万年宫。帝谓太尉长孙无忌曰:“此宫北直凉宜人,且去京不远,朕离此十年,屋宇无多损坏,昨者不易一椽一瓦,便已可安,不知公等得安堵未,曹司厩署周足未?” 乃亲制《万年宫铭》并序,七百余字,群臣请刊石建于永光门,诏从之。

冬十月癸卯,筑京罗郭,和雇京兆百姓四万一千人,版筑三十日而罢,起观于九门。

显庆元年夏六月,改东宫宏教殿为崇教殿。

龙朔二年夏四月辛巳,作蓬莱宫,正门曰丹凤,正殿曰含元,含元殿之后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书、门下三省、宏文馆、史馆。【蓬莱宫即大明宫,亦曰东内。程大昌曰:大明宫地本太极之后苑东北面射殿之地,在龙首山上。太宗初于其地营永安宫,以备太上皇清暑,虽尝改名大明宫,而太上皇仍居太安宫,不曾徙入。龙朔二年,高宗患风痹,恶太极宫制卑小,故就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取殿后蓬莱池以为名。】

三年春二月,赋雍同等十五州民钱,减百官一月俸,助作蓬莱宫。

夏四月丙午,蓬莱宫含元殿成,上始移仗居之,更命故宫曰西内。【故宫谓太极宫,自武德以来,人主居之,自是以后,谓之西内。】戊申,始移紫宸殿听政。

《册府元龟》曰:初,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监造,悉于庭院列白杨树。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入宫中纵观,孝仁指白杨曰:“此木易长,不过二三年,宫中可得荫映。” 何力不回答,但诵古诗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孝仁遽令拔去之,更植梧桐。【《新书・契苾何力传》同,孝仁作修仁。】

干封二年春二月辛丑,复以万年宫为九成宫。

咸亨元年春三月丁丑,改蓬莱宫为含元宫。

四年秋七月庚午,九成宫太子新宫成,上召五品以上诸亲宴太子宫,极欢而罢。

永淳元年春二月【《新书》作秋七月】,作万泉宫于蓝田。

武后长安元年冬十一月戊寅,改含元宫为大明宫,十二月,改含元殿为大明殿。

中宗神龙元年春二月,复改大明殿为含元殿。

景龙元年秋八月戊寅,改玄武门为神武门,楼为制胜楼。

睿宗景云元年冬十月,以大内为太极宫。

玄宗开元二年秋七月甲寅,作兴庆宫。初,则天之世,长安城东隅民王纯家井溢成大池数十顷,号隆庆池。【池在隆庆坊南。程大昌曰:帝王之兴,若符瑞理,固有之,然而傅会者多。六典所记,隆庆坊有井忽涌为小池,周袤十数丈,常有云起,或黄龙出其中,至景云间,潜复出水,其沼浸广,里人悉移居,遂鸿洞为龙池。然予详而考之,《长安志》曰:龙池在跃龙门南,本是平地,自垂拱初载后,因雨水流潦为小池,后又别引龙首渠水分溉之,日以滋广,至景龙中,弥亘数顷,深至数丈,常有云龙之祥,后因谓之龙池。志又曰:隋城外东南角有龙首堰,自此堰外浐水北流至长乐坡分为二渠,自永嘉坊西南流经兴庆宫,则是兴庆之能变为龙池者,实引浐之力也。至六典所载,则全没导浐之实,乃言初时井溢,已乃泉生,合二水以成此池,专以归诸变化也。】上在藩邸,与宋王成器等列第于其北,望气者言常郁郁有帝王气,中宗乃幸池上,结彩为楼,宴侍臣,泛舟戏象,以厌之。上即位,宋王成器等累表请以旧宅为宫,制曰:“朕昔与兄弟联居藩邸,奉圣训,遂膺昌期,尝思鄠社之游,颇有芒砀之芜,王等固陈符瑞,取则不远,拟备巡幸,推而勿居,式遵故事,宜依今请。” 于是以旧宅为宫。【兴庆宫谓之南内,在皇城中,南距京畿之东,直东内之南,自东内达南内有夹城复道,经通化门以径达于南内,人主往来两宫,外人皆莫知之。】仍各赐成器等宅环于宫侧。【宁王、岐王宅在安兴坊,薛王宅在胜业坊,二坊相连,皆在兴庆宫西。宁王即宋王也。《睿宗诸子传》曰:玄宗兄弟圣历初出阁,列第于东都积善坊,五人分院同居,号五王宅。大足元年,从幸西京,赐宅于兴庆坊,亦号五王宅。及先天之后,兴庆是龙潜旧邸,因以为宫。宁王宪于胜业东南角赐第,申王撝、岐王范于安兴坊东南赐宅,薛王业于胜业坊西北角赐宅邸,第相望,环于宫侧。】又于宫西南置楼,题其西曰花萼相辉之楼,南曰勤政务本之楼。上或登楼闻王奏乐,则召升楼同宴,或幸其所居,尽欢赏赉,优渥帝戒诸王曰:“奉先帝宫室,不敢有加,时时补葺,已愧于劳人矣。惟兴庆创制,乃朝廷百辟卿士,以吾旧邸,因欲建修,不免群卿考室之祠,是即庶民子来之请,亦所以表休征之地,新作南楼,本欲察甿俗,采风谣,以防壅塞,是亦古辟四门、达四聪之意,时有作乐宴慰,不徒然也。今因大哥让朱邸,以成花萼相辉之美,历观自古圣帝明王有所兴作,欲以助教化也。吾所冀者,式崇敦睦,渐渍薄俗,令其人信厚耳。”

十一年冬十月丁酉,作温泉宫于骊山。【《雍录》曰:骊山温汤在临潼县南一百五十步,直骊山之西北。《十道志》曰:泉有三所,其一处即皇堂石井,后周宇文护所造,隋文帝又修屋宇,并植松柏千余株,贞观十八年,诏阎立本营建宫殿,赐名汤泉宫,是年更名温泉宫,而改作之。】

十九年夏六月,诏修理两都街市、沟渠、桥道。

二十四年夏六月,筑黄花萼楼夹城至芙蓉园。【是年十二月,毁东市东北角、道政坊西北角,以广花萼楼前。】

二十六年春正月,修望春宫。

冬十月,诏于西京东都往来之路作行宫千余间。

二十八年春正月,于两京路及城中苑内种果树。【郑审有奉使巡检两京路种果树事毕入奏诗。】

天宝元年冬十月,作长生殿,名曰集灵殿,以祀神。

三载冬十二月癸巳,置会昌县于温泉宫下。

六载冬十月,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十二月壬戌,发冯翊、华阴等郡民夫筑会昌城,置百司,王公各置第舍,土亩直千金。

七载冬十二月戊戌,或言玄元皇帝降于朝元阁。【上于华清宫中起老君殿,殿之北为朝元阁。】制改会昌县曰昭应,朝元阁曰降圣。

八载夏四月,作观风楼。【在华清宫。】

五月,作振旅亭。【在开远门外。】

十载夏四月,作交泰殿。【在兴庆宫。】

十二载冬十月,和雇京城户丁一万三千人,筑兴庆宫墙,起楼观。

肃宗乾元元年正月,改丹凤门为明凤门,安化门为达礼门,安上门为先天门,京城及坊门名有 “安” 字者悉改之。

代宗广德元年九月,禁城内六街种植。初,诸军使以时艰岁俭,奏耕京城六街之地以供刍秣,至是禁之。

永泰二年正月,敕修国子学祠堂、论堂、六馆院及官吏所居廨宇,用钱四万贯,拆曲江亭子瓦木助之,八月成,种城内六街树,禁侵街筑垣舍者。【《中朝故事》云:天街两畔槐木,俗号为槐衙,曲江池畔多柳,亦号为柳衙,以其成行排立也。骆宾王诗 “杨沟连凤阙,槐路拟鸿都”。《旧书・吴凑传》云: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凑曰:“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 及槐阴成而凑卒,人指树而怀之。】

九月庚申,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给,奏开漕渠,自南山谷口入京城,至荐福寺东街,北抵景风、延喜门入苑,阔八尺,深一丈,渠成,是日上御安福门以观之。

大历二年秋七月,鱼朝恩奏以先所赐庄为章敬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上母吴后,谥章敬。】仍请以章敬为名,复加兴造,穷极壮丽,以城中材木不足充费,乃奏坏曲江亭馆、华清宫观楼及百司行厩、将相没官宅给其用费,逾万亿。【长安朱雀街东第五街,皇城之东第三街升道坊龙华寺南有流水屈曲,谓之曲江,此城在秦为宜春苑,在汉为乐游园,开元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江侧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依映可爱。】

德宗贞元三年,作元英门及观于大明宫北垣。

四年春二月,筑延喜门北复道,属于永春门。

三月,筑武德东门垣,约左藏库之北,属宫城东垣,因废武库,以器械隶于军容使。

八年春正月,新作玄武门及庑房、蹴场。

十三年秋八月庚午,增修望仙楼,广夹城,十王宅。【《玄宗诸子传》:先天之后,皇子幼则居内,东封年,以渐成长,乃于安国寺东附苑城同为大宅,分院居,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于夹城中起居,每日家令进膳,又引词学工书之人入教,谓之侍读。十王谓庆、忠、棣、鄂、荣、光、仪、颍、永、延、济,盖举全数。其后盛、义、寿、陈、丰、恒、凉六王又就封入内宅。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继大统,天宝中,庆、棣又殁,惟荣、仪等十四王居院,而府幕列于外坊,特通名起居而已。外诸孙成长,又于十宅外置百孙院,每岁幸华清宫,宫侧亦有十王院、百孙院,宫人每院四百余人,孙院三四十人。又于宫中置维城库,诸王月俸物约之而给用,诸孙纳妃嫁女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于东宫,但居于乘舆所幸之别院,太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则同亲王公主在于崇仁之礼院。】

十三年春三月戊子,造会庆亭于麟德殿前。

夏六月辛巳,引龙首渠水自通化门入,至太清宫前。秋七月壬辰,浚鱼藻池。

八月丁巳,诏曰:“昆明池俯近都城,古之旧制,蒲鱼所产,实利于人,令京兆尹韩皋充使疏浚,并修石炭、贺兰二堰。” 冬十一月,工成。

十九年春二月丁亥,修含元殿。

宪宗元和二年夏六月丁巳朔,始置百官待漏院于建福门外。故事,建福、望仙等门昏而闭,五更而启,与诸坊门同时,至德中有吐蕃囚自金吾仗亡命,因敕晚开门,宰相待漏于太仆寺车坊,至是始令有司据班品置院。丙子,神策军新筑夹城,别开门曰元化,建楼曰晨辉。

三年冬十月,修南内殿及勤政楼、明光楼。

六年夏五月,毁兴安门南竹亭。

八年秋七月癸酉,修兴唐观,北距禁城,开复道以通行幸。

九年夏六月,置礼宾院于长兴里北。

十二年夏四月,筑夹城自云韶门、芳林门西至修德里,以通于兴福寺,又置新市于芳林门南。

五月己酉,作蓬莱池,周廊四百间。

十三年春二月,诏六军使修麟德殿,浚龙首池,起承晖殿【《裴度传》作凝晖】,雕饰绮焕,徙佛寺之花木以充焉。【大明宫东面有东内苑,苑中有龙首殿、龙首池,水自城南而注入于此池。宋白曰:龙首殿在右军。】

十四年春正月,徙置仗内教坊于延政里。

十五年秋七月,作永安殿、宝庆殿,修日华门、通乾门。

穆宗长庆元年夏五月辛亥,于禁中造百尺楼。

文宗太和元年夏四月壬寅,诏毁升阳殿东放鸭亭,戊申,毁望仙门侧看楼十间,并敬宗所造也。

秋八月癸卯,诏毁如京仓,以其地归门下省。宝历末,好广苑囿,门下省马厩因通入禁中,至是还之。

二年秋八月,修安福桥及两仪殿、甘露殿。

九年春正月辛卯,发左右神策军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昆明池见上。《长安志》曰:今为民田,夫既可以为民田,则非有水之地矣,然则汉何取于水也?《长安志》引《水经》曰:交水西至石堨,武帝穿昆明池所造,有石闼堰在县西南三十二里,则昆明之周三百余顷者,用此堰之水也。昆明基高,故其下流尚可壅激以为都城之用,于是并城为别三派,城内外皆赖之,此池仍在。《括地志》曰:丰镐二水皆过堰入昆明池,无复流派。《括地志》作于太宗之世,则唐初仍自壅堰未废,至文宗而犹尝加浚也。然则图经之作,当在文宗复故堨而为田也。】

二月,初诏曰:“都城胜赏之地,惟有曲江,承平以前,亭馆接连,近年废毁,思俾修葺,已令所司芟除栽植,其诸如有力及要创置亭馆者,给与闲地,任其营造。”【《雍录》:唐曲江本泰阶州,至汉为乐游园基地,最高四望宽广。隋营京城,宇文恺以其地在京城东南隅,地高不便,故辟此地不为居人坊巷,而凿为池,以厌胜之,又引黄渠水自城外南来,故隋世遂从城外包之入城为芙蓉池,且为芙蓉园也。汉武帝时池周回六里余,唐周七里,占地三十顷,又加展拓矣。其地在城东南升道坊龙华寺之南。】秋七月,毁银台门,起修三门楼,诏发左右军二千人以为鞠场。

庚戌,建紫云楼于曲江。

九月,帝幸右银台门,观发左右神策军一千五百人浚曲江及昆明池。

十月乙亥,内出曲江新造紫云楼、彩霞亭额,左军中尉仇士良以鼓吹迎于银台门。

《郑注传》曰:注言秦中有灾,宜兴工役以禳之,文宗能诗,常吟杜甫《江头篇》云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始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有楼台、行宫、厩署,心切慕之,既得注言,即命左右神策军差人淘曲江、昆明二池,仍许公卿士大夫之家于江头立亭馆,以时追赏。【《通鉴》:十一月甲申,敕罢修曲江亭馆。】

武宗会昌元年春三月,建灵符应圣院于龙首池。

三年夏五月,筑望仙观于禁中。

五年春正月己酉朔,敕造望仙台于南郊坛。

夏六月,神策奏修望仙楼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间,功毕。

宣宗大中元年春二月,修百福殿院。

秋八月,神策军奏修百福殿成,名其殿曰雍和殿,楼曰亲亲楼,凡廊舍屋宇七百间,以处诸王子孙。

二年春正月,神策军修左银台门楼屋宇及南面城墙至睿武楼。

五年,修明仪楼。

僖宗光启三年六月丙辰,太常礼院奏:“太庙十一室并祧庙八室,孝明太后等别庙三室,自车驾再幸山南,并经焚毁,神王失坠,今大驾还京,宜先葺宗庙神主,然后还宫。” 遂诏修奉太庙使宰相郑延昌修奉,是时宫室未完,国力方困,未暇举行,旧制延昌请权以少府监大厅为太庙,太庙凡十一室一十三间,间十一架,今监五间,请添造成十一间,以备十一室之数。敕曰:“谨依典礼。”

《新唐书・地理志》曰:上都,初曰京师,天宝元年曰西京【《会要》:开元元年十二月三日改为京兆府】,至德三载曰中京【十二月十五日】,上元二年复曰西京【九月二十一日】,肃宗元年曰上都【某月日】。

皇城长千九百一十五步,广千二百步。宫城在北,长千四百四十步,广九百六十步,周四千八百六十步,其崇三丈有半。龙朔后,皇帝尝居大明宫,乃谓之西内。神龙元年曰太极宫。大明宫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长千八百步,曰东内,本永安宫,贞观八年置,九年曰大明宫,以备太上皇清暑,百官献赀以助役。高宗以风痹厌西内湫湿,龙朔三年,始大兴葺,曰蓬莱宫,咸亨元年曰含元宫,长安元年复曰大明宫。兴庆宫在皇城东南,距京城之东,开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广之,谓之南内,二十年,筑夹城入芙蓉园。京城前直子午谷,后枕龙首山,左临灞岸,右抵沣水,其长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广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万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

京兆府:

万年县有南望春宫,临浐水西岸,有北望春宫,宫东有广运潭。

《旧唐书・韦坚传》曰:天宝元年,擢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自西汉及隋有运渠,自关门西抵长安,以通山东租赋,坚奏请于咸阳壅渭水作兴成堰,截灞、浐水,傍渭东注,至关西永丰仓下,与渭合,于长安城东九里长乐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墙,东面有望春楼,楼下穿潭以通舟楫,二年而成,坚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楼下连樯,弥亘数里,观者山积,坚跪上诸郡轻货,又上百子盘食,玄宗欢悦,赐名广运潭。

长安县有大安宫,本宏义宫,后更名,南五十里太和谷有太和宫,武德八年置,贞观十年废,二十一年复置,曰翠微宫,笼山为苑,元和中以为翠华寺。天宝二年,尹韩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门,置潭于西市,以贮材木。大历元年,尹黎干自南山开漕渠,抵景风、延喜门入苑,以漕炭薪。

咸阳县有望贤宫。

兴平县西十八里有隋仙林宫。

渭南县西十里有游龙宫,开元二十五年更置,东十五里有隋崇业宫。

昭应县有宫在骊山下,贞观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更名华清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

高陵县西四十里有龙跃宫,武德六年,高祖以旧第置,德宗以为修真观。

蓝田县,永淳元年作万全宫,弘道元年废。

鄠县东南三十里有隋太平宫,西南二十二里有隋甘泉宫。

武功县有庆善宫,临渭水,武德元年,高祖以旧宅置宫,后废为慈德寺。

华原县有永安宫,长安二年置,有葡萄园宫。

华州:

郑县东北三里有神台宫,本隋普德宫,咸亨二年更名。

华阴县西十八里有琼岳宫,故隋华阴宫,显庆三年更名,东十三里有隋金城宫,武德三年废,显庆三年复置。

同州:

冯翊县南三十二里有兴德宫,在志武里,高祖将趋长安所经。

朝邑县有长春宫。

凤翔府:

麟游县西五里有九成宫,本隋仁寿宫,义宁元年废,贞观五年复置,更名,永徽二年曰万年宫,干封二年复曰九成宫,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西三十里有永安宫,贞观八年置。

盩厔县有司竹园,东南三十二里有隋宜寿宫,有楼观、老子祠。

坊州:

宜君县有仁智宫,北四里凤凰谷有玉华宫,永徽二年废为玉华寺。

唐六典》曰:“京城,左河华,右陇坻,前终南,后九嵕,南面三门,中曰明德,左曰启夏,右曰安化;东面三门,中曰春明,北曰通化,南曰延兴;西面三门,中曰金光,北曰开远,南曰延平。【今京城,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诏左仆射高颎所置,南直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水,东临浐水,西次沣水。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创制规谋,将作大匠刘龙、工部尚书贺娄子干、太府少卿高龙文并充检校,至三年三月移入新都焉,名曰大兴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墙高一丈八尺。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一十二坊,两市居四方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开元十四年,又取东西二坊为兴庆宫。】”

皇城在京城之中,【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三里一百四十步,今谓之子城。】南面三门,中曰朱雀,左曰安上,右曰含光。【朱雀门正南当明德门,正北当承天门外横街,正东直春明门,正西直金光门。】东面二门,北曰延喜,南曰景风。【延喜门则承天门外横街东直通化门。】西面二门,北曰安福,南曰顺义。【安福门西直开远门。】其中,左宗庙【在安上内之东】,门右社稷【在含光门内之西】,百僚廨署列乎其间。凡省六、寺九、台一、监四、卫十有八。【六省谓尚书、中书、门下、秘书、殿中、内侍省;九寺谓太常、宗正、司农、太府、鸿胪、卫尉、光禄、太仆、大理寺;一台谓御史台;四监谓少府、将作、国子、都水监;十八卫谓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羽林军卫。今按:中书、门下凡有三所,并在宫城之内,国子监在皇城之南,左右金吾卫在皇城之东西,左右羽林军卫在玄武门之北。】

东宫官属,凡府一、坊三、寺三、率府十。【一府谓詹事府;三坊谓左右春坊、内坊;三寺谓家令、率更、仆寺;十率府谓左右卫率府、左右清道率府、左右司御率府、左右内率府、左右监门率府。】

宫城在皇城之北,南面三门,中曰承天,东曰长乐,西曰永安。【承天门,隋开皇二年作,初曰广阳门,仁寿元年改曰昭阳门,武德元年改曰顺天门,神龙元年改曰承天门。《旧唐书・五行志》曰:隋文时自长安故城东南移于唐兴村置新都,今西门承天门正当唐兴村,门有大槐树,柯枝森郁,即邨门树也,有司以行列不正,将去之,太宗曰:“高帝尝坐此树下,不可去也。”】若元正、冬至,大陈设,燕会,赦过宥罪,除旧布新,受万国之朝贡,四夷之宾客,则御承天门以听政,【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内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焉,【盖古之中朝也。隋曰大兴门、大兴殿,炀帝改曰显福门,贞观八年改曰太极门,武德元年改为太极殿,有东上、西上二阁门,东西廊,左延明、右延明二门。】次北曰朱明门,左曰崇明门,右曰肃章门,肃章之西曰晖政门,崇明之东曰武德西门,【其内有武德殿、有延恩殿。】又北曰两仪门,其内曰两仪殿,常日听政而视事焉,【盖古之内朝也。隋曰中华殿,贞观五年改为两仪殿。承天门之东曰长乐门,北入恭礼门,又北入崇明门,则宫内也;承天门之西曰广运门,永安门北入安仁门,又北入肃章门,则宫内也。】两仪殿之东曰万春殿,西曰千秋殿,两仪之左曰献春门,右曰宜秋门,宜秋之右曰百福门,其内曰百福殿,百福之西曰承庆门,内曰承庆殿,献春之左曰立政门,其内曰立政殿。【又有兴仁、宣猷、崇道、惠训、昭德、安礼、正礼、宣光、通福、光昭、嘉猷、华光、晖仪、寿安、绥福等门,薰风、就日、翔凤、咸池、临昭、望仙、鹤羽、乘龙等殿,凌烟、翔凤等阁。】

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龙朔二年,高宗以大内卑湿,乃于此置宫。】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东曰望仙门,次曰延政门,西曰建福门,次曰兴安门,【南当皇城之启夏门,旧京城入苑之北门,开皇三年开,余四门并与宫同置。】丹凤门内正殿曰含元殿,【殿即龙首山之东趾也,阶上高于平地四十余尺,南去丹凤门四百余尺,东西广五百尺,今元冬至于此听政。】夹殿两阁,左曰翔鸾阁,右曰栖凤阁,【与殿飞廊相接,夹殿有通干门,西有观象门,阁下即朝堂,肺石、登闻鼓如承天之制。】其北曰宣政门,门外东廊曰齐德门,西廊曰兴礼门,内曰听政殿,殿前东廊曰日华门,门东门下省,省东南北街,南直含耀门,出昭训门;宣政殿前西廊曰月华门,门西中书省,省西南北街,南直昭庆门,出光范门;宣政之左曰东上阁,又曰西上阁,次西曰延英门,其内之左曰延英殿,右曰含象殿;宣政北曰紫宸门,其内曰紫宸殿,【即内朝政殿也。】殿之南面,紫宸门左曰崇明门,右曰光顺门,殿之东曰左银台门,西曰右银台门,次北曰九仙门,殿之北面曰玄武门,左曰银汉门,右曰青霄门,【其内又有麟德、凝霜、承欢、长安、仙居、拾翠、碧羽、金鸾、蓬莱、含凉、珠镜、三清、含冰、水香、紫兰等殿,玄武、明仪、大角等观,郁仪、结邻、承云、修文等阁也。】

兴庆宫在皇城之东南,东距郭城东垣,【即今上龙潜旧宅也,开元初以为离宫,至十四年,又取永嘉、胜业坊之半以置,朝自大明宫东来,罗城复道经通化门,磴道潜通焉。】宫之西曰兴庆门,其内曰兴庆殿,【即正衙殿,有龙池殿。】次南曰金明门,门内之北曰大同殿。宫之南曰通阳门,北入曰明光门,其内曰龙堂。通阳之西曰花萼楼,【楼西即宁王第,故取诗人棠棣之义以名楼焉。】楼西曰明义门,其内曰长庆殿。宫之北曰跃龙门,其内左曰芳苑门,右曰丽苑门,南走龙池曰瀛洲门,内曰南薰殿,瀛洲之左曰仙云门,北曰新射殿。【又有同光、承云、初阳、飞轩、玉华等门,飞仙、交泰、同光、荣光等殿,初上居此第,其里名协圣讳,所居池之东有旧井,忽涌为小池,周袤才数尺,常有云气,或见黄龙出其中,至景龙中潜复出水,其沼浸广,时即连合为一,未半岁而里人悉移居,遂鸿洞为龙池焉,盖符命之先也。】

禁苑在大内宫城之北,北临渭水,东距浐水,西尽故都城,【其周一百二十里。】禽兽蔬果,莫不毓焉,若禴祠、烝尝,四时之荐,蛮夷戎狄,九宾之享,则搜狩以为储供焉。《旧唐书・地理志》:苑城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三十里,东至灞水,西连故长安城南连京城,北枕渭水,苑内离宫亭观二十四所,汉长安故城东西十三里,非隶入苑中,苑置四面监,总监以掌种植。

康骈《剧谈录》曰:含元殿,国初建造,凿龙首冈以为基趾,彤墀扣砌,高五十余尺,左右立栖凤、翔鸾二阙,龙尾道出于阙前,倚栏下瞰,前山如在诸掌。殿去五门二里,每元朔朝会,禁军与御仗宿于殿庭,金甲葆戈,杂以绮绣,罗列文武,缨佩序立,蕃夷酋长仰观玉座,若在霄汉。又曰:曲江池,一秦世隑州,开元中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花卉绕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帏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上巳节赐宴群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盛相较,锦绣珍玩,无所不施,百辟会于山亭,恩赐太常及教坊声乐,池中备彩舟数只,惟丞相、三使、北省官与翰林学士登焉。每年频动皇州,以为胜。入夏则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蕖,湛然可爱 。

宋史宋庠传》论唐入阁仪曰:入阁乃唐只日于紫宸殿受常朝之仪也。唐有大内,又有大明宫,宫之正南门曰丹凤门,门内第一殿曰含元殿,大朝会则御之;第二殿曰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第三殿紫宸殿,谓之上阁,亦曰内衙,只日常朝则御之。天子坐朝,须正仗于正衙殿,或乘舆止御紫宸,即唤仗自宣政殿西门入,是谓东西上阁门也 。

又按:唐自中叶以还,双日及非时大臣奏事,别开延英殿,若今假日御崇政、延和是也。乃知唐制,每遇坐朝日即为入阁,其后正衙立仗因而遂废,甚非礼也。

五代

《册府元龟》曰: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夏四月戊辰,废西京,以京兆府为大安府,置佑国军。

三年秋七月庚午,改佑国军为永平军。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冬十一月辛酉,复以永平军大安府为西京京兆府。

二年八月壬午,西京奏重修华清宫温汤屋宇。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冬十月丙辰,废西京为晋昌军。后汉高祖干祐元年春三月,改晋昌军为永宁军 。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