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六》
昆山顾炎武撰
关中四
汉
上林苑【以下苑囿】
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汉书》云:“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 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苑中有昆明观,武帝置。又有茧观【《汉书・元后传》:“春幸茧观,率皇后、列侯夫人桑。” 师古曰:“汉宫阁疏云,上林苑有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元后传》:“校猎上兰。” 师古曰:“上兰观名,在上林中。”】、郎池观、当路观,皆在上林苑。又《旧仪》曰:“上林有令有尉,禽兽簿记其名数。”【《张释之传》:“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又有上林诏狱,主治苑中禽兽之事,属水衡。又上林苑中有六池、市郭、宫殿、鱼台、大台、兽园【《西京杂记》云:“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犛牛、青兕,奇兽珍禽委积其间,积沙为洲峙,激水为波涛,致江鸥海鹤,孕雏产鷇,延浸林池,奇树异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遍也。广汉后有罪诛,没入为官园,鸟兽草木皆移入上林苑中。”】
甘泉宫
武帝置,缘山谷行至云阳三百八十一里,西入扶风,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宫殿台阁百余所,有仙人观、石阙观、封峦观、鳷鹊观。
御宿苑
在长安城南御宿川中,汉武帝为离宫别馆,禁御人不得入,往来游观,止宿其中,故曰御宿。《三秦记》云:“御宿园出栗十五枚一胜,大梨如五胜,落地则破,其取梨先以布囊盛之,号曰含消,此园梨也。”【《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御羞令丞。” 如淳曰:“御羞地名也,在蓝田。” 扬雄传谓之御宿。师古曰:“御宿则今长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蓝田,羞、宿音相近,故或云御羞,或云御宿耳。羞者,珍羞所出,宿者,止宿之义。” 《元后传》作 “籞宿”。】
思贤苑
《西京杂记》曰:“孝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苑中有堂室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帏褥甚丽。”
博望苑
武帝为太子开博望苑,以通宾客,在长安城南杜门外五里,有遗址。
西郊苑
汉西郊有苑囿、林麓、薮泽,连亘缭以周垣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百余所【按:此疑是苑囿之总名,非别有一西郊苑。】
乐游苑
在杜陵西北,宣帝神爵三年起【《关中记》曰:“宣帝立庙于曲江之北,号乐游。” 按其处则今之所谓乐游庙是。 《西京杂记》曰:“乐游苑自生玫瑰树,树下有苜蓿,苜蓿一名怀风,时人或谓之光风,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
宜春下苑
在杜陵东【晋灼曰:“《史记》云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 师古曰:“宜春下苑,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江是。” 《贡禹传》谓省宜春下苑以与贫民,即此。】
广明苑
《水经注》其一渠东迳奉明县广城乡之广明苑南,史皇孙及王夫人葬于郭北,宣帝迁苑南以为悼园,益园民千六百家,立奉明县以奉二园,园在东都门,昌邑王贺自霸陵御法驾,郎中令龚遂骖乘,至广明东都门是也。
三十六苑
《汉仪注》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谓牧马处为苑。
梨园
《云阳宫记》曰:“云阳车箱坂下有梨园一顷,梨数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车盖。”
昆明池【以下池沼】
汉武帝元狩四年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西南夷传》曰:“天子使使求身毒国,而为昆明所闭,天子欲伐之,昆明国有滇池,方三百里,故作池以象之,以习水战,因名曰昆明池。”【《汉书》曰:“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及吏弄法者,谪之穿此池。”】《食货志》曰:“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旛旄旍葆,麾盖照灼涯涘。”《旧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庙记》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尉。”【《西京杂记》作 “付长安市卖之”。】《三辅故事》又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西京杂记》曰:“后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一说甘泉宫南有昆明池,池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殿柱,风来自香。又曰:“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张衡《西京赋》曰:“昆明堂沼,黑水元址,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 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此是也。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朔曰:“西域胡人知之。” 乃问之西域人,曰:“劫烧之余灰也。”【《魏书・世祖》:太平真君元年二月,发长安五千人浚昆明池。 《高祖》:太和二十一年四月戊寅,幸昆明池。《周书・闵帝》欲观鱼于昆明池,博士姜须谏,乃止。 《明帝》:二年六月辛未,幸昆明池。 《隋书・文帝》:开皇十二年七月壬戌,幸昆明池。 《旧唐书・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乙未,幸昆明池,宴百官。 九年三月辛卯,幸昆明池。 《太宗》:贞观五年正月癸酉,大搜于昆明池。 《代宗》: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武宗纪》:会昌元年二月壬寅,幸昆明池。 陈王固聘西魏,宴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鳞不获。 周太祖往昆明池观渔,行至城西,汉故仓地,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 太祖召绰,绰具以状对,绰有口辩,应对如流,太祖益嘉,与绰并马徐行,而至他竟不设网罟而还。】德宗贞元十三年,命京兆尹韩皋充使浚之,追寻汉制,引交河、澧水合流入池。
镐池
在昆明池北,即周之故都也。《庙记》曰:“长安城西有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五里,溉地三十三顷。”《史记》秦始皇三十六年,使者从关东夜至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 因言曰:“今年祖龙死。” 使者问其故,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过知一岁事也。” 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 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也。
沧池
在长安城中,旧图云:“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也。”【《水经注》曰:“沈水枝渠于章门西,引水入城东为沧池,池在未央西。”】
太液池
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书》曰:“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庙记》曰:“建章宫北池名太液,周回十顷,有采莲女、鸣鹤之舟。”《三辅旧事》云:“日出旸谷,浴于咸池,即虞渊,即暮,此池象之也。” 昭帝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西京杂记》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葭芦之米解叶者,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鸬鹚、鸿鵵,动辄成群。” 又曰:“太液池中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煔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盖,故取为名。” 王嘉《拾遗记》曰:“成帝尝以秋日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以云母饰于鹢首,一名云舟,又刻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夹云舟而行,以紫桂为舵及观云,棹水玩撷菱蕖,帝每忧轻荡以惊飞燕,命佽飞之士以金锁缆云舟于波上,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缨结飞燕之裙,今太液池尚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裙之处。”】
唐中池
周回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旁。
百子池
在建章宫西,《西京杂记》曰:“汉时宫中尝以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
十池
上林苑有初池、糜池、牛首池【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濯鹢牛首。” 郭璞注曰:“牛首池在丰水西北,近漕河。”】、蒯池、积草池【《西京杂记》曰:“池中有南越王赵佗所献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有四百六十二条,名曰绛火树,夜有光景,常欻然。”】、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大台池、郎池、牛首池在上林苑中西头,蒯池生蒯草以织席,西陂池、郎池皆在古城南上林苑中。《初学记》引《三秦记》曰:“汉上林有池十五所,承露池、昆灵池,池中有倒披莲、连钱荇、浮浪根、菱,天泉池上有连楼阁道,中有子、宫防子池、龙池、鱼池、牟首池、蒯池、菌鹤池、西陂池、当路池、东陂池、太一池、牛首池、积草池、糜池、舍利池、百子池【以上共十名,未详】。
少府佽飞外池
《汉仪注》:“佽飞具矰缴以射凫雁,给祭祀,故有池。”【《孝元纪》:初元二年,诏罢少府佽飞外池,严御池田假与贫民。】
酒池
在长安故城中,《庙记》曰:“长乐宫中有鱼池、酒池,池上有肉炙树,秦始皇造,汉武行舟于池中,酒池北起台,天子于上观牛饮者三千人。” 又曰:“武帝作以夸羌胡,饮以铁杯,重不能举,皆抵牛饮。”《西征赋》云:“酒池监于商辛,追覆车而不悟。”
影娥池
在建章宫,武帝凿池以玩月,其旁起望鹄台。
琳池
昭帝始元元年穿,广千步【王嘉《拾遗记》曰:“池中植分枝荷,一茎四叶,状如骈盖,日照则叶低昂,根茎若葵之卫足,名曰低光荷,实如玄珠,可以饰佩,花叶葳蕤,芬馥之气彻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气常香,益脉治病,帝时命水嬉,宴乐永日,以文梓为船,木兰为舵,刻飞燕翔鹢饰于船首,随风轻漾,毕景乃归,起商台于池上,今台无遗址,沟池已平。” 又曰:“元凤二年,于琳池之南起桂台以望远,东引太液之水,有一连理桂树,上枝跨于渠水,下枝隔岸而南,生于上枝,同一株。”】
鹤池
在长安城西。
盘池
在长安城西北。
冰池
在长安西,旧图云:“西有彪池,亦名圣女泉,盖冰、彪声相近而讹也。”
蒲池,《汉书・郊祀志》:“五帝庙临渭,其北穿蒲池。”
灵台【以下台榭】
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郭缘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鸟,遇风乃动,有铜表,高八尺,长一丈三尺,广尺二寸,题曰太初四年造。”
柏梁台
武帝元鼎二年起,在未央宫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 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五行志》:“太初元年十月,未央宫柏梁台灾。”
渐台
在未央宫,高十丈【一作三十丈】,渐,侵也,言为池水所渐。一说渐台星名也【《晋天文志》:“渐台四星在织女东南,临水之台也。”】《水经注》曰:“未央宫西有沧池,池中有渐台。”【师古曰:“未央殿西南有沧池,池中有渐台。”】汉兵起,王莽死于此台。南有璧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之,铸铜凤五丈,饰以黄金,楼屋上椽首薄以玉璧,因曰璧玉门也。
神明台【见建章宫】
凉风台
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关辅记》曰:“建章宫北作凉风台,积水为楼。”
长乐宫
有鱼池台、酒池台,秦始皇造,又有着室台、斗鸡台、走狗台、坛台,汉韩信射台。又未央宫有果台、东西山二台,未央宫有钩弋台、通灵台、望鹄台、眺瞻台、桂台、商台、避风台【并见上】。
通天台
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 武帝时祭泰一,上通天台,舞八岁童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祭泰一云:“令人升通天台以候天神,天神既下,祭所若大流星,乃举烽【当作爟】火,而就行宫望拜。” 上有承露盘、仙人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元凤间,台自毁,榱桷皆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西京赋》云:“通天眇而竦峙,径百常而茎擢,上瓣华以交纷,下刻峭其若削。” 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长杨榭
在长杨宫,秋冬校猎其下,命武士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台上有木曰榭】。
豫章观【以下观阁】
武帝造,在昆明池中,亦曰昆明观。一说曰:“上林苑中有昆明池馆。” 桓谭《新论》云:“元帝被疾,远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诏问所能,对曰:‘能忍寒。’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以冰,而御驷者厚衣狐裘,寒战,而仲都无变色,卧于池上,曛然自若。” 即此也。
飞廉观
在上林苑,武帝元封二年作,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武帝以铜铸置观上,因以为名,高四十丈。后汉明帝永平五年,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置上西门外,为平乐观,董卓悉销以为钱。
属玉观
在扶风,属玉,水鸟,似凫,凫以名观也。宣帝甘露二年行幸萯阳宫属玉观。
青梧观
在五柞宫之西。《西京杂记》曰:“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去,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
射熊观
在长杨宫。
石阙观、封峦观
《云阳宫记》云:“宫东北有石门山,冈峦纠纷,干霄秀出,有石岩容数百人,上起甘泉观。”《甘泉赋》云:“封峦、石阙,弥迤乎延属。”
白杨观
在昆明池东。
长平观
在池阳宫,临泾水【亦作馆,《元后传》:“登长平馆,临泾水而览焉。” 《后汉书・献帝纪》:“韩遂、马腾与郭汜、樊稠战于长平观,遂、腾败绩。” 注:“前书音义曰:长平阪名也,上有观,在池阳宫南,去长安五十里。”】
龙台观
在丰水西北,近渭。
涿木观
在上林苑。
细柳观
在长安西北,《三辅旧事》云:“汉文帝遣将军周亚父屯细柳,今呼古徼是也。”
仙人观、霸昌观、兰池观、安台观、沦沮观在城外,又有禁观、董贤观、苍龙观、当市观、旗亭楼、马伯骞楼在城内。
茧馆
《汉宫阙疏》云:“上林苑有茧馆,盖蚕茧之所也。” 麒麟、朱鸟、龙兴、含章,皆馆名。
石渠阁
萧何造,其下礲石为渠,以导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三辅故事》云:“在未央宫殿北,甘露中,五经诸儒杂论于石渠阁。”
天禄阁
藏典籍之所在,未央宫殿北。《汉宫殿疏》云:“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 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扣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说其言,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乃出怀中竹牒,有天图地文之书,曰:“余略授子焉。” 至子歆,从授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麒麟阁
在未央宫。《庙记》云:“萧何造。”【张晏曰:“武帝获麒麟时作。”】《汉书・宣帝》思股肱之美,乃图霍光等十一人于麒麟阁。《三秦记》云:“未央宫有尧阁。”《庙记》云:“未央宫有白虎阁、属车阁、掖门。” 《汉书・吕后纪》:“朱虚侯章从太尉勃请卒千人,入未央宫掖门。” 师古曰:“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
永巷
永,长也,宫中之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列女传》:“周宣王姜后脱簪珥待罪永巷。”】
辟雍
在长安城西七里,《汉书・河间献王》来朝,献雅乐,武帝谢之,三雍宫即此【《礼乐志》曰:“成帝时,犍为郡水滨得古磬十六枚,刘向说帝宜兴辟雍焉。” 《水经注》曰:“渭水又东合漕渠,又东迳长安县,东迳明堂南,旧引水为辟雍处,在鼎路门东七里,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室,四向五色,堂北三百步有灵台,是汉平帝永始四年立,渠南有汉故圆丘,成帝建始二年罢雍五畤,始祀皇天上帝于长安南郊。” 应劭曰:“天郊在长安南,即此也。”】
明堂
在长安西南七里,《汉书》曰:“武帝初即位,向儒术,以文学为本,议立明堂于城南,以朝诸侯。” 应劭注曰:“汉武帝造明堂,王莽修饰,令大。”
圆丘
在昆明故渠南,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
太学
在长安城西北七里,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起市郭上林苑中。《三辅旧事》云:“汉太学有市有狱,汉立四庙,祖宗庙异处,不序昭穆。”
太上皇庙
在长安故城中香室街南,鸿翔府北。关辅记曰:在酒池北。
高祖庙
在长安故城中。关辅记曰:秦庙中钟四枚,皆在汉高祖庙中。三辅旧事云:高庙钟重十二万觔。汉旧仪云:高祖庙钟十枚,各受十石,撞之声闻百里。汉书文帝时盗取高庙玉环故事云:光武至长安,以宗庙烧荡为墟,乃徙都雒阳,取十庙合于高庙,作十二室,太常卿一人别治长安,主知高庙事。高庙有便殿,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处,所以就便安也。
高园
于陵上作之,既有正寝,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又立便殿于寝侧,以象休息闲宴之处也。
原庙
孝恵更于渭北建高帝庙,谓之原庙。汉书叔孙通传曰: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闲往【师古曰:非大朝时,中间小谒见】,数跸烦民,作复道【复读曰】,方筑武库南【如淳曰:方始筑武库南也】。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事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应劭曰:月旦出高帝衣冠,备法驾,名曰游衣冠。晋灼曰:黄图高庙在长安城门街东,寝在桂宫北】,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 惠帝惧曰:“急坏之。” 通曰:“人主无过举【师古曰:举事不当有过失】,今已作,百姓皆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师古曰:原,重也。先已有庙,今更立之,故云重也】,衣冠月出游之,盖广宗庙,大孝之本。” 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惠帝庙
在高帝庙后。
文帝庙
号顾成【见上】。
景帝庙
号德阳宫【史记孝景中四年二月置德阳宫。瓒曰:是景帝庙也,帝自作之,讳不言庙,故号为宫】。
武帝庙
号龙渊,今长安西茂陵东有其处,作铜飞龙,故以名。
昭帝庙
号徘徊。
宣帝庙
号乐游【见上】。
元帝庙
号长寿。
成帝庙
号阳池。
太上皇有寝庙园,原庙,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皆有园,孝惠帝有寝庙园,孝文太后、孝昭太后皆有园寝,卫思后、皇祖悼考皆有庙园,庙曰奉明。
元成之世,祖宗庙在郡国者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京师自高祖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殿,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月一游衣冠,四时祭宗庙用太牢,列侯皆献酎金以助祭【诸侯王及列侯岁时诣京师侍祠助祭】。
南北郊
天郊在长安城南通,郊在长安城北。所属掌治坛墠、郊宫,岁时供帐,以奉郊祀。武帝定郊祀之事,祠太乙于甘泉圜丘,取象天形,就阳位也;祀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取象地形,就阴位也。至成帝,徙泰畤、后土于京师,始祀上帝于长安南郊,祀后土于长安北郊。
汉初除秦社稷,立汉社稷,其后又立官社,配以夏禹,而不立官稷。至平帝元始三年,始立官稷于官社之后。
太上皇陵
高帝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奉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在西者,昭灵后也。【太祖初居栎阳,故太上皇因在栎阳,十年,太上皇崩,葬北园】
高祖长陵
在渭水北,去长安三十五里,山东西广一百二十步,高十三丈,长陵城周七里一百八十步,因为殿垣,门四出,及便殿、掖庭、诸官寺皆在中。
吕后陵
在高祖陵东。按史记高后合葬长陵注云:汉帝后同茔则为合葬,不合陵也。
惠帝安陵
去长陵十里,在长安城北三十五里,安陵有果园、鹿苑云。
文帝霸陵
在长安城东七十里,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
景帝阳陵
在长安城东北四十五里。按景帝五年作阳陵,山方百二十步,高十丈。
武帝茂陵
在长安城西北八十里,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本槐里县之茂乡,故曰茂陵,周回三里。三辅旧事云:武帝于槐里茂乡徙户一万六千置茂陵,高一十四丈一百步,茂陵园有鹤观。
昭帝平陵
在长安城西北七十里,去茂陵十里。
宣帝杜陵
在长安城南,帝在民间时好游鄠杜间,故葬此。
元帝渭陵
在长安城北五十六里。
成帝延陵
在扶风,去长安六十二里。王莽时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罳,曰:“毋使民复思也。” 又以墨色洿其周垣。
哀帝义陵
在扶风渭城西北原上,去长安四十六里。
平帝康陵
在长安北六十里兴平原口。
文帝母薄太后南陵
在霸陵南,故曰南陵。
昭帝母赵婕妤云陵
在云阳甘泉宫南,今人呼为女陵。
李夫人墓
在茂陵西北一里,东西五十步,南北六十步,高八丈,俗名英陵,亦曰集仙台。
汉有长水中垒、屯骑、虎贲、越骑、步兵、射声、胡骑八营,宿卫王宫,周庐直宿处。
虎威、章沟皆署名。
武库
在未央宫,萧何造,以藏兵器【水经注:昆明故渠出二宫之间,又东历武库北,樗里子葬于此。史记樗里子名疾,秦惠王异母弟也,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樗里子疾室在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基,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田蚡传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
灵金内府
太上皇崩时佩一刀,长三尺,上有铭字难识,传云殷高宗伐鬼方时所作也。高祖以之斩白蛇,及定天下,藏于宝库,守藏者见白气如云出户,状若龙蛇。吕后改库曰灵金藏。惠帝即位,以此库贮禁兵器,名曰灵金内府。
太仓
萧何造,在长安城外东南【在禁苑西北,距中卫桥与长安故城相接,四面俱十三里,亦隶苑中】。
细柳仓、嘉仓
在长安西渭水北,古徼西有细柳仓,城东有嘉仓。
未央大厩
在长安故城中。汉官仪曰:未央宫六厩,长乐、承华等厩令皆秩六百石。
翠华厩、大略厩、果马厩、轭梁厩、骑马厩、大宛厩、胡河厩、騊駼厩皆在长安城外。
霸昌观马厩
在长安城外。
都厩
天子车马所在。中厩,皇后车马所在。
兽圈、九彘圈一
在未央宫中【郡国志曰:虎圈在通化门东二十五里】。文帝问上林尉及冯媛当熊皆在此处,兽圈上有楼观。
蚕室
行腐刑之所也,司马迁下蚕室。
钟室
在长乐宫,吕后传韩信置钟室中。
作室
尚方工作之所。
蛮夷邸
在长安城内藁街【师古曰:若今鸿胪客馆】。
横桥
三辅旧事云:秦造横桥,汉承秦制,广六丈,三百八十步,置都水令以掌之,号为石柱桥【汉末董卓烧之。水经注曰:桥之北首垒石水中,故谓之石柱桥】。
渭桥
在长安城三里,跨渭水为桥,秦始皇造,刻石作力士孟贲等像。
霸桥
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王莽时霸桥灾。
便门桥
武后作【见上】。
饮马桥
在宣平城门外。
杨沟
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于其上也。
长安九市
庙记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在杜门大道南,又有当市桥,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贸易之事,三府都尉掌之。直市在富平津西南二十五里,秦文公造物无二价,故以直市为名。班固西都赋云: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张衡西京赋云:廓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是也。又有柳市【汉宫阙疏:细柳仓有柳市】,东市、西市【在醴泉坊。惠帝纪六年六月起长安西市】。郡国志:长安大侠万子夏居柳市。史记:司马季主卜于东市,晁错朝服斩于东市【西京杂记曰:汉元始间,太学列槐数百行,诸生朔望会市,各持其土物及经书买卖议论,谓之槐市 。汉书百官表:京兆有长安市令丞,冯翊有长安四市长丞 。食货志:莽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称司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
长安八街九陌
有香室街、夕阴街、尚冠前街。三辅旧事云:长安城中八街九陌。汉书刘屈氂妻枭首华阳街,京兆尹张敞走马章台街,陈汤斩郅支王首悬藁街。
长安城中闾里
长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潘岳西征赋:尚冠、修成、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李善注皆里名。汉书万石君石奋徙家长安戚里,宣帝为曾孙舍长安尚冠里,刘向列女传节女长安人昌里人也。
历代帝王宅京记卷六